养生误区

2019-11-06 │ 养生误区 春季养生误区

爱甜食女生 避免食用糖分误区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爱甜食女生 避免食用糖分误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本文导读:糖分存在于面包、米饭、甜点等等,对于爱吃甜食的女生来说,更是对这些食物有着不一样的偏爱。但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糖分也有讲究,不宜过量。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空腹大量吃糖,会使血液中的血糖突然增高,破坏机体的酸碱平衡与体内各种有益微生物的平衡,不利于人体健康。

2、水果爱选熟透的

成熟度越高的水果含糖也越多,而成熟度稍低的水果不但含糖少,里面具有保健价值的营养成分还更丰富。

3、喝饮料加奶加糖

爱甜的女性在喝牛奶是会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就加点糖。但是,台湾的一项实验表明,一杯500毫升的奶茶中含有50克糖。中国营养联盟副秘书长王旭峰指出,一般100毫升甜饮料中含糖12~13克。

一般的甜饮料中含糖量已足够,如果实在想喝,可以在红茶等饮料中加点鲜奶。

4、日常爱吃很甜的

过多食用易患相关疾病。有些专家认为:糖比烟和含酒精的饮料对人体的危害还要大。世界卫生组织曾对23个国家人口死亡原因作了调查后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 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缩短20年。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95年提出 全球戒糖 的新口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食糖摄人过多 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硬化症及脑溢血、糖尿病等。

长期嗜好甜食的人,容易引发多种眼病。有关专家还提出老年性白内障与甜食过多也有关。他们调查了50例白内障患者,发现其中有34%的患者有酷爱甜食的习惯,他们认为,这与葡萄糖代谢障碍有关。


白粥、白米饭等都属于上升血糖速度快的食物,吃时一定要配一些膳食纤维多、蛋白质丰富的小菜,比如芹菜拌香干。

土豆或芋头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尽量别蒸着吃,要切成丝炒着吃,以抑制血糖上升。

扩展阅读

防治老寒腿避免三误区


冬季,又到了老寒腿高发的时节。老寒腿该怎样定义,目前医疗界争论很大。大多数人比较认可宽泛的定义为: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腿部(多为膝关节)酸麻疼痛,统称为老寒腿。最普遍的共识是:老寒腿的病症与天气有关,阴寒和湿冷是最关键的致病诱因。防治老寒腿,很容易步入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 老寒腿是老年人的病

的确,老年人患老寒腿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这种病并非与年轻人无关。尤其一些年轻女性,深秋时节依然短裙飘飘,虽美丽却冻人,老寒腿就会主动找上门来。据报道,去年12月初,上海阴雨低温,很多年轻女孩子在医院的骨科门诊排起了长队。她们共同的症状是:腿部酸麻胀痛而且还有沉重感,大夫说这就是老寒腿的前兆。所以在此提醒那些爱美却忽视了健康的女性朋友,一定要注意保暖和适当的锻炼,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美丽,让老寒腿钻了空子。

误区二 老寒腿治好了不会再犯

很多患者都是因为在阴湿寒冷的环境下工作或生活而患上老寒腿的,经过治疗,病情好转,甚至症状完全消失。但老寒腿是一种环境病,一旦遇上诱发此病的气象环境,很容易复发。因此,在冬季,老寒腿患者尤其需要注意做好腿部(膝关节最重要)的保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怕热的老寒腿患者,夏天也会犯病。因为他们喜欢长时间呆在空调的环境里,而空调房间的冷空气总在最低层,加之墙体温度很低,有老寒腿毛病的下肢,自然就遭殃了。

误区三 哪儿疼就锻炼哪儿

老寒腿是一种慢性病,适度的体育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如打太极拳、慢跑以及做体操等,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贵在持之以恒。老寒腿的主要症状,多为膝关节疼痛,所以有些患者就把锻炼目标瞄准膝关节,经常以半蹲姿势作膝关节的前后左右摇晃动作。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因为半蹲时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最大,摇晃反而加重磨损致使疼痛加重。患者可采用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膝关节疼痛。

手爱出汗怎么回事 应该如何避免


手汗过重一直都是很多朋友的心头痛,诚然手汗过多总是会给人以一种不讲卫生的印象,但是自己却也无法长时间洗手,因此在无形中加大的他们的尴尬。那么到底手爱出汗怎么回事,应该如何避免呢?

手爱出汗怎么回事

正常的手脚出汗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我们重点介绍的,是手脚出汗过多的情况。手脚多汗,主要表现为手掌,足底多汗。目前手汗症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绝大多数是由于控制手汗的交感神经过度亢进而引起手汗增多。中医认为,手脚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

如果手脚出汗过多,那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异常多汗。手脚多汗又称“手脚多汗症”或者“手足多汗症”。汗腺的分泌是经由交感神经所控制的,而手汗症即是因不明原因的交感神经过度紧张,例如紧张、兴奋、压力或夏天高温造成手掌排汗异常增加所致,还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

应该如何避免手爱出汗

湿热重的人手心最容易出汗,其发生原因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有关。该症状的出现可能与遗传有关,是人体体质的问题,对健康没有直接影响。想要避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因素者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伴等内服。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

3.局部外用收敛性药物。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连续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还可用5%明矾溶液或复方硫酸铜溶液浸泡。

4.电离子透入疗法用自来水及直流电作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手足多汗症。

刮痧的好处多 避免误区不可少


刮痧是人们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它的好处有很多。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通常刮痧来治疗疼痛、舒筋活络。尽管通常刮痧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和调节能力,驱走病痛。但,我们还是需要避免一些刮痧的误区。

误区一:刮痧会把血管刮破了,是对身体的损伤。

不少人拒绝刮痧,觉得它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形成淤血。痧确实是从血液中渗漏出来的,但血管并没有损伤。刮痧停止时,出痧也停止。说到淤血,也是多虑。假如人体内出现淤血,会产生疼痛,引起运动障碍。而刮痧出现痧斑后,不但能减轻疼痛,而且身体运动自如。研究证实,痧是从管壁最薄的微血管中渗漏出来的。微血管是微循环部位的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本身就具有通透性。

当人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代谢产物潴留、免疫机能异常、炎症与结缔组织病变时,会造成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积聚。刮痧时刮板向下的压力会使含有体内毒素的血液从通透性紊乱的毛细血管壁渗漏出来,在皮肤下形成我们所看到的痧。少量的出痧不仅不会造成组织损伤,还会改善局部微循环。

误区二:刮痧仅仅是治疗手段。

很多人只有在发热或某个部位疼痛时才想起刮痧,这就有点小看刮痧的作用了。刮痧不仅可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还可以清洁体内环境,有防病保健、美容养颜等多种作用。健康的人,微循环正常,刮拭后不出痧;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潜伏病变及已患病的人刮拭后会出痧。微循环障碍的部位、程度、性质不同,痧的部位、颜色、形态亦不同。刮痧将经脉缺氧、气滞血淤的程度以痧的形式呈现在体表,可以让医师直观地了解病变,这就是出痧的诊断作用。

误区三:没有病的人不能刮痧。

微循环障碍是亚健康和疾病发生早期的病理变化,而活血化淤、活化细胞、排毒解毒、改善微循环,正是刮痧疗法的特点。刮痧疏通经络、畅达气血、激发和调节经络脏腑功能,能及时消除隐患,早期发现、治疗潜伏的疾病,避免亚健康向疾病转化,是保持健康体魄、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误区四:刮痧一定很疼。

掌握了正确的刮痧技巧,刮痧是不疼的。1.被刮拭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使刮拭部位肌肉放松;2.刮痧板与刮拭方向形成的角度应小于45度,刮拭角度越小,速度越慢,疼痛越轻;3.避免生硬按压,做到柔中有刚;4.刮痧时不全都用腕力,必要时肘关节、肩关节均可成为用力点;5.应多种刮拭手法、方法相结合;6.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刮拭;7.每次刮痧不超过30分钟。

误区五:随便找个工具就能刮痧。

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和润滑剂。刮痧板的材质应没有副作用,可选择水牛角、玉石、砭石等。身体刮痧润滑剂选择油剂,面部刮痧选择乳剂,可以有效保护皮肤,提高疗效。

误区六:什么人都能刮痧。

任何一种疗法都不能包治百病,刮痧也有禁忌症。诊断不明确的疾病或急性病、危重病患者应交给医生诊治或在医生指导下刮痧。过度疲劳、空腹或大汗、大出血后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病人不能刮痧。骨折的部位在痊愈之前,也不能刮痧。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的体表不能刮痧。月经期的女性下腹部慎刮,孕妇下腹部禁刮。肝肾功能衰竭者也不能刮痧。

走出误区 科学食用药膳


中国人历来有保健养生、滋补强身的习惯,随着《大长今》的热播,药膳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有些保健厂以及乘势作了不少宣传。因此在此将药膳常见误区作一提醒。

误区之一 药膳等同于滋补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纷纷为健康投资,盲目进补之风尤盛。实际上中医传统治疗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泻,而补法不过其中之一。因此养生保健也必须辨体质、辨证象,而后才定虚实,确定是否需要滋补。至于药膳,根据所用食物、药物的不同,也有温、清、补、泻等区别。所以药膳绝不等同于滋补。至于某些的药膳随意乱放滋补药,一桌人不管老少是否需要进补都围着吃,简直是拿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

误区之二 自己选购制作药膳

由于药膳所用原料既是药物,也是食物,寓药于食,因此不少人认为药膳不必医生处方可以自己选购制作。其实药膳应用的关键是辨证,应该请中医师辨别体质与证候的类型,然后选择合适的药膳,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否则无益而有害。而且,虽说药膳所用多是亦药亦食之品,但既有药物的作用,就必然会有药物的偏性。用之得当,药物的偏性可以治病,用之不当,药物的偏性就会致病。

误区之三 老人进补,应多吃药膳

老人和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盲目进补。因为老人和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体内多有瘀血和痰浊等一些应排出体外的废物。尽管他们也有“虚”的一面,如心慌、面白、肢冷、气短、乏力等不同表现,但他们的“虚”是因为体内先有瘀与痰这些病理产物,造成气血流通受阻,从而导致的正气虚衰。正确的方法是祛瘀化痰,清除这些致病因子,而后方可达到气通血活、脏腑功能正常的目的。

误区之四 男子不育,应多吃药膳

时下,男子阳痿、不育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各种媒体防治阳痿不育的也是铺天盖地。不少人陷入了服用壮阳药膳的误区。以鹿茸、人参、牛鞭制作的药膳吸引了不少男性病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确以补肾为主,但是疗效并不尽如人意。采用疏泄肝经气血、调达患者情志的方法却多能中的。因此建议阳痿不育患者不要轻信壮阳药膳,应该到正规医院就诊,以获取正确的治疗。

总之,药膳源于中华文化,与中医药学密切相关,服用药膳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在正确辨证、掌握一些中药和疾病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走出药膳的误区,获得强身益寿、防治疾病的效果。

食用味精的5大误区


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味精用咸不用甜

在适当的钠离子浓度下,味精的鲜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所以,鸡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能加味精。

调馅料不宜加味精

许多人在调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味精,这样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蒸、煮、炸等高温过程。但是,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危害人体健康。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是要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味精。

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动感单车正确姿势避免三大误区


动感单车正确姿势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经常会花大量的钱买保健品、去健身房。其中,骑车越来越受欢迎,它是一件很好的健身运动,对于减肥、塑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工作工作繁忙的人就会选择骑动感单车。但是骑这种单车也是有讲究的,不正确的骑法是没有办法达不到健身效果的,要避免三个误区。

误区一:姿势

错误的骑车姿势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而且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比如双腿向外撇、点头哈腰等都是不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姿势是:身体稍前倾,两臂伸直,腹部收紧,采用腹式呼吸方法,两腿和车的横梁平行,膝、髋关节保持协调,注意把握骑行节奏。

误区二:动作

一般人认为,所谓的蹬踏就是脚往下踩,车轮转起来就行。其实,正确的蹬踏应该包括:踩、拉、提、推4个连贯的动作。脚掌先向下踩,小腿再向后收缩回拉,再向上提,最后往前推,这样正好完成一圈蹬踏。如此有节奏地蹬踏,不仅节省力气还能够提高速度。

误区三:速度

许多年轻人贪图骑得快,例如没有骑过长途的一下子骑了50公里,而且在锻炼中只追求速度、力量。这样其实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严重时膝盖会出现积水。运动量、频率和强度是运动的三大原则。建议初学者找到合适自己的频率后再增强运动量,普通人每分钟的蹬踏频率在60至80次左右。每次骑行至少要有20分钟高频率低速度(即多圈少用力)的热身,使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此外还需要注意七个禁忌:

禁忌之一 :在脚踏车上使用负重器材,在车上举重是无效而且不安全的。运动肌群在稳定状态下进行重量训练才是最有效的。

禁忌之二:单手或放开双手骑车,在站姿或是跳跃的情况下可能让你严重受伤;在坐姿爬坡时,会造成腰部受力不均。

禁忌之三:骑车时脚趾朝下,它会造成骨结节发炎和脚部麻木。踩踏时双脚应与地面平行,脚掌在脚踏板的正中。

禁忌之四:完全不加阻力,无阻力的踩动是对运动时间的浪费,而且,在高转速的情形下不加阻力踩动也会造成运动伤害。

禁忌之五:向后踩这个动作会使脚踏松动,当脚踏掉下来的时候就可能致伤。研究证明,向后踩与向前踩使用的是同样肌群,消耗等量的热量,因此向后踩没有任何优势。

禁忌之六:在坐姿的时候使用握姿,可能造成髋关节以及脊椎的过度弯曲,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当需要往上看时,这种握姿易造成颈部的拉伤。

禁忌之七:把脚放在车把上进行伸展,也许一般人都没有足够的柔韧度将脚放到车把上进行伸展。

动感单车正确姿势有哪些?动感单车的出现,给那些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健身的年轻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动感单车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是减肥塑形的神器,还可以听音乐。但是骑动感单车也是有讲究的,我们一定要注意上述的三个误区以及七个禁忌,免得到时候费力不讨好。做了大量的运动却没有达到效果。

拔罐治亚健康 四误区要避免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长期不运动锻炼身体,亚健康非常严重,中医拔罐保健因此越来越流行,不过很多人陷入拔罐误区。

误区1 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候的皮肤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裂、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着凉。

专家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误区2 拔的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火罐拔得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专家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误区3 同一位置反复拔

一次不成就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拔,认为这样才能拔出效果。其实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坏,比如红肿、破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专家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误区4 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认为我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实这样也是错误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为这样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专家建议:我们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拔火罐虽能保健,但是胡乱拔罐对身体有害无利,想通过拔罐养生的朋友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泡脚应避免四大误区


核心提示:什么是中药泡脚 应避免哪些误区。中药泡脚就是利用合适的中药配方熬成中药水来泡脚,其中的有效中药成分在热水的热力帮助下,渗透进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改善体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中药泡脚时,应避免4大误区。

中药泡脚的应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泡脚可以减轻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去除污垢,使身心舒畅、精神爽快。加入中药的泡脚不光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还可通过皮肤在温水作用下的强渗透能力,充分吸收中药成分,疏通筋骨关节,改善体内的水分分布和血液循环,温肾补肾,起到祛病、护肤、美容的作用。

中药泡脚流程

泡脚前

需要选择泡脚桶,中药泡脚一般使用木质材料的泡脚桶,这样吸收药物的效果更好;中药泡脚水温度控制在40度左右,深度要没过脚踝。

泡脚时

在泡脚的过程中,最好用手按摩脚部,按摩方法如下:

推法:脚底板上半部人字形下约1厘米处,为肾反射区。双手大拇指并拢,用力摁住该位置,往上推36次,至脚底发热为止。此法对肾虚、中气不足者,有一定的益处。

压揉法:脚底后跟内圆上方中间的位置,为失眠反射区。双手大拇指按住该位置,用力压36次,压到有酸痛感为宜;再揉3到5分钟,至发热为宜。此方法对头晕眼花、严重失眠者有帮助。

刮法:用双手食指关节用力刮脚踝骨以下内外两侧36次,至有酸痛感为宜。对前列腺等疾病有一定帮助。

泡脚后

一般泡脚30到40分钟即可,泡脚后,如果觉得中药水脏的话可以用热水洗脚,完成后要注意脚部保温。

中药泡脚误区

1.中药泡脚效果差。很多人用中药泡脚一两次,发现作用不明显,就觉得中药泡脚效果差,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大家都知道,中医中药疗法在疗程方面都是比较长的,所以中药泡脚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2.中药可以翻煲几次。不少人觉得中药比较贵,煲一两次就丢垃圾桶太浪费,所以他们会把中药翻煲多次,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浪费时间而已。中药药效一般煲两次就已经全部释放,如果再煲第三次,那么这些中药水几乎没有什么药效了;而中药泡脚片更是一次性使用的产品。

3.泡脚时间越长越好。这个想法同样是错误的,中药泡脚一般泡40分钟即可,40分钟可以让足部毛细血管吸收够有效中药成分了,而且泡脚时间太长容易冒大汗,汗液流失过多对心脏是有损害的。

4.泡脚水越烫越好。很多人在泡脚的时候都是选用高温度的水,他们认为温度高,对促进中药成分的吸收和血液循环方面有帮助。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40度左右为人们比较适应的温度,过高的温度,会烫伤皮肤,而且血液循环一下子太快的话,导致血液上冲,反而引起不适,甚至出现虚脱。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