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的养生运动

2021-06-13 │ 动静结合的养生运动 动静结合的运动养生

太极 讲究身体动静结合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您是否正在关注运动养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小编特地编辑了“太极 讲究身体动静结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外延是太极拳动法,内涵则有形与质,形体的组成和规律性。

一、太极拳的动法

太极拳的动静开合,即身体的动静开合。身体的动静开合是以腰脊为主宰,即由腰脊掌握支配着。打拳用意不用力(用意就是用感觉和想像),由腰脊内部动起,缓慢平均,节节贯穿,连续不断,意动形随,就是太极拳的动法。其动静平稳统一及其变化,和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成为一套太极拳的决定性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太极拳。要理解、记住,并用这个动法,它是太极拳的基本功。

 二、太极拳的动静是平稳统一的

动与静有两种解释,一种动与静是对立的,静是绝对不动的。但静不动是打不成太极拳的。另一种动与静是统一的,也就是辩证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也是动的,才能静之则合,这样才能打成太极拳。太极拳的静,即是身体的静。而身体静的主要标志,是心率平稳,即每分钟心率次数都是相同的,不动摇变化。因而呼吸自然,身体放松,不说话,一心想着打拳,不想其他事情等等,都是静的要素。双目有神,不呈呆相,平视前方,动静皆应如此。

打拳用意不用力,动使肢体作出各种姿势动作,这是很轻的动作,身体中静的要素,不会受到影响,不会引起变化。这样一来,动与静就同时统一存在于身体之中,成为动中有静。接着动静转化为静动用意不用力,静使肢体作出姿势动作,静与动也同时统一存在身体之中,成为静中有动。这种用意不用力的动法,便是动静统一的条件。动静同是用意不用力的动法。动法相同,动静才成为平稳统一的。太极拳学练到一定程度,打拳半小时或一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每分钟心率始终是相同的,没有动摇变化的。对此可在打拳准备式时,与打拳收势结束后,分别测测自己脉搏,两者每分钟次数是相同的,即可证实太极拳是身体动静平稳统一的运动过程。

身体的动静,又是多种多样的,打拳时动则是实,静则是虚,不是别的其他动静,别的动静是统一不起来的,也衔接不起来,只有实虚的动静,才能统一起来,相互转化衔接起来,多次循环往复,成为太极拳过程。先辈拳家说:虚实开合是为拳经,经是经久不变的。这是说实虚开合,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特殊实质。由此可知,太极拳是太极派生事物之一,不等于太极。太极拳的动静,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动静的全部。所以不能将太极拳说成是太极,也不能将太极拳的动静说成是太极动静的全部。对此要区分,不能混为一谈。

 三、太极拳的形与质

通常说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面向八方的姿势动作,就是太极拳形体。虚实开合是为拳经,即虚实开合是实质。开合体现动静,开合又组成掤捋挤按等全部姿势动作。形质就是这样相生相成的。故太极拳的教讲学练,不能只讲形,不讲质,要讲形讲质,形质并重,姿势动作才能规范到位,收太极拳应有之功效。否则姿势动作就成为了无源无本的空架子,长此下去,会变质走样,就不成太极拳了。

 四、太极拳形体的组成

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面向八方等姿势动作,即是太极拳的形体。这形体是开合两个动作组成的。动之则开,组成开的姿势动作。静之则合,组成合的姿势动作。两者相互衔接多次循环往复,即成为一套太极拳,24式太极拳就是这样完成的。具体过程如下。

动之则开,即打拳用意不用力,由人体腰脊内部动起,意气鼓荡,向外部动开去,缓慢平均,节节贯穿,连续不断,意动形随,动到周身和四肢末梢,是开。开则身体屈膝、坐腰、直背、竖项,四肢做成各种开的定势或动作。在24式太极拳中,由动之则开这样的过程组成的定势,有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倒捲肱、单鞭、高探马、左蹬脚、右蹬脚、穿梭、闪通臂、如封似闭等十二个定势。每个定势和每个开的动作,都是开中有合,体现着动中有静,也就是实中有虚,以掌指为例,用感觉和想像,使掌指慢慢自然舒展开,即是实,实而不僵,即是实中有虚,周身如此。

静之则合,即打拳用意不用力,由周身和四肢末梢静起(静也动),意气收敛,回向腰脊内部,缓慢平均,节节贯穿,连续不断,意动形随,静回到腰脊内部,是合。合则身体松腰、屈膝、松沉,四肢组成合的定势或动作。24式拳中,由静之则合这样过程组成的定势,有手挥琵琶、双峰贯耳、海底针、十字手等四个定势。每个定势和合的动作都是合中有开,体现着静中有动,也就是虚中有实,以指掌为例,用感觉和想像,使指掌慢慢自然松屈,即是虚,虚而不懈,既是虚中有实,周身如此。

24式拳中,还有由动之则开与静之则合多次开合组成的定势,有左揽雀尾、右揽雀尾、云手、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搬揽锤等六个定势。这六个定势的开合、动静、虚实,也都是互相平稳统一的。加上准备势与收势,两者都是静、都是合。共24个定势,称24式太极拳。

定势是开合,定势之间也是开合,有的是多次开合和再开、再合。总之,太极拳动即开合,势势开合,一切都是开合,开合二字,足尽拳术之妙,直到最后收势是静是合,一套拳结束。24式太极拳是动之则开,静之则合相互衔接多次循环往复而完成的。40式、88式等太极拳套路也都是这样完成的,只是过程长短、定势与开合动作多少的不同而已。

再说说四肢的开合。四肢开合,手是领军者,开则用感觉领(动)到末梢,合则用感觉由末梢领(静)起。上肢开合皆是弧形。弧形有大有小,皆是为了使肢体放松,动静统一,双臂弧形向同一方向舒展或向不同方向分展,都是开。上肢合,则由指掌静(静也动)起,向内相对回合,弧形有大有小,双手可以有一定距离,也可腕臂交叉相合。下肢开合始终都是一虚一实,虚实相易也是开合,进步、退步(进退步皆要走向弧形,以保证步幅、步宽)、侧步、扬起都是开,收脚(收至驻地脚踝骨处)、跟步都是合,前面这只脚掌握方向,指向正前方(八个方向),前后脚成小八字形(约四十度角)。双脚外沿与肩同宽,前进后退时,抬起的腿脚,下落舒直的同时(驻地脚,屈膝不变,可再松沉,不可立起)一点着地,(脚跟或脚尖)逐步踏实是合适的步幅。双脚的方向、角度、步幅、步宽,是身体稳固,中正安舒的基础姿势。学拳伊始,即要细心做好,合乎规定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五、太极拳的动静平稳统一即是规律

太极拳的掤捋挤按等全部姿势动作,是开合两个动作组成的,开的定势和动作都是开中有合。合的定势和动作,都是合中有开,太极拳的定势和动作都是如此。势势开合平稳统一。开合体现动静,势势动静平稳统一,动静平稳统一就成为太极拳规律了,这规律贯穿在太极拳的始终。

太极拳人为用意的动静开合,与身体自然本能的心血动静,呼吸开合,这两者皆是身体由内到外,由里及表和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周身上下左右,表里内外,纵横全面,动则皆动,开则皆开,静则皆静,合则皆合,且皆是对立互有,平稳统一,相互转化衔接,连续不断,循环往复,成为有动静平稳统一规律的太极拳运动过程。是太极拳动静开合,平稳统一天人合一之巧,相辅相成之功。这就是太极拳祛病强身,固本强原,益寿延年不老春神奇功效生成之根本所在。

相关阅读

中医运动的动静结合原则


【导读】传统的运动保健,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中医运动的动静结合原则太重要了,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中医运动的动静结合原则吧。

中医运动的动静结合原则

1.强调动静结合

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镇定,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假如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天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兴奋时练的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

3.运动适度,不宜过量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警告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惫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中医运动的动静结合原则

4.舒服自然,按部就班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轻易做到的,布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同意坚持实行。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在健身方面,疲惫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步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5.运动时间,因时制宜

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奇,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汲取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排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猛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总之,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略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出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预防乳腺癌,还得“动静结合”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正以每年约3%的速度迅速增长,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已经上升到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

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发病年轻化,广东省中医院一位乳腺癌患者16岁,暨南大学医学院附院一位患者仅15岁。国外也有特殊个案,加拿大多伦多市2009年诊断出年仅3岁的女童患乳腺癌。3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开始增加,40-49岁到了高峰年龄,比西方妇女早了10-15年。

运动能防癌

“生命在于运动”逐渐被人们所证明,广泛受到接纳,并奉为信条。

有研究指出,如果女性在青春期及刚成年后多运动,她们在围绝经期患乳腺癌的概率比那些久坐不爱运动的女性低23%,患乳腺癌风险最低的女性,平均每周运动时间为3小时15分钟,运动方式以跑步为主。中年女性在更年期过后多运动,可以减少乳腺癌的发病概率。12岁至22岁,是女性运动效果最佳时间段,专家建议女性锻炼时采取跑步、走步等多种方式。如果女性每天快速走30分钟,不仅有助于减肥,还可以降低患乳腺癌的危险。

动静结合,心身俱练

中医学十分重视运动对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反对静而不动。《黄帝内经》指出:“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古代大医学家华佗创编“五禽戏”教人健身。历代医家留下许多健身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八卦拳、导引功等。

中医认识到运动对健康的作用,但更注重动静相结合,身心俱练。练太极拳外动在调身,心静在调息、调心,身心双修。现代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太极拳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机制,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陶冶了性情,太极拳柔和、轻灵、也文雅,很适合癌症患者康复期选用。

太极拳让我身体变好


小时候学会了太极拳

自从买了小车后,我成天都是开车上班。妻说我开车有瘾,一天不摸方向盘心就发慌。可是两三年下来,我的腰围越来越粗了,上坡下坎总是气喘吁吁的,出现了明显的亚健康状态。这不是一个好兆头,究竟我才刚满四十岁。

妻见我成天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出主意说:结婚前你就会打太极拳,这么多年也没见你露一手。假如真会打,天天早起到河边去锻炼。不到半年,我保证你的身体棒棒的。妻的话十分在理,说到太极拳嘛,我还真会打,不过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母亲在中学教体育,因为工作需要,学会了简化太极拳。简化太极拳是从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中精选组成,母亲是从书本上自学的,总觉得差点太极味儿。母亲十分困惑,就跟邻居王爷爷请教。王爷爷是个武术爱好者,年轻时走南闯北拜师学艺,非凡擅长杨氏太极拳。母亲每次上门讨教都带着我,免得我在外面闯祸。母亲学得很认真,回家后还要练习,但时常会卡住,忘了下个动作该怎么做。这时候我就出来逞能,告诉母亲该怎么做,并给她做示范,然后得到她的一番表扬,心里美滋滋的。我小时候记性特好,模拟力极强,又特爱听大人表扬,我就是这样学会打太极拳的,而且一直没有落下。

上大学后,我经常在周末去看望王爷爷,顺便跟他切磋太极拳,交流练拳心得。王爷爷八十多岁了,鹤发童颜,神采奕奕,身子骨硬朗得很,这都是他坚持练太极拳的原因。王爷爷打太极拳非凡讲究,非得穿上特制的练功服,他说这样才地道,才有太极味。爷爷还收了几个老头老太当徒弟,天天在公园里比比划划,一招一式都拿捏到位,深得大家好评。

到美国收了洋徒弟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美国继续深造。那些日子,我既要读书,又要打工挣钱,日子过得格外辛劳。天天回到租住的寓所,身子骨累得散了架似的,再也没有心思打太极拳了。一天早晨,我正在徒步赶路,系里一位漂亮女教师安娜把车开到我面前停下。我有些迷惑,安娜下车对我说,她从电视里看到中国的太极拳,潇洒飘逸,非常想学,只是苦于找不到教师传授。

我自得地说你真是找对人了,我从小就会打太极拳,并连贯地表演一些动作给安娜看。从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一直到云手,单鞭,我一挥而就地表演了一遍,动作如同行云流水。安娜喜出望外,激荡地问我,假如我教她太极拳,她应该如何答谢我。

我坦率地告诉安娜,我上课没有课本,教材都在脑子里。只是我没有时间,除了上课完成学业,我还要到中餐馆打工找生活费。安娜耸了耸肩,握住我的手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老板,你不必去中餐馆打工了。你教我太极拳,直到我学会为止,我给你付学费,每小时50美金,天天两小时。怎么样?这简直是喜从天降,凭着我的太极拳绝活,我天天可以挣到100美金,我赶紧答应了安娜的要求。为了教好这位送上门的学生,我天天坚持练习,像王爷爷说的那样,从手练到腿练,从腰练到心练,最后到神练,后来安娜完全把握了太极拳的要领,成了我在美国的第一个洋徒弟。凭着安娜的榜样作用,我又教了几个慕名而来的洋徒弟。因为有这些学费的支撑,我再也不需要到中餐馆打工了,我在美国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回国后,因为工作繁忙,我没有坚持练太极拳了,没想到才十年就成了这般模样,身体素养每况愈下,看来我得重新拾起我的太极拳了。我给妻展示了一套太极拳,妻翘起大拇指说:你没有吹牛,不过你的太极拳得坚持打下去,瞧瞧你那将军肚,多难看啊!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练习太极拳有很多好处,例如降低血压,防止跌倒,减少腰痛等。我血压一直正常,从未腰痛,还未到轻易跌倒的年龄,所以这些益处与我无关,或者说我体会不到。我可以感觉到的益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入睡很快,灯一熄人就睡着了。另一明显感觉是注重力轻易集中,这对我搞写作很有帮助。

练习太极剑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加强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

不管是三十二太极剑,还是二十四式太极剑,它们都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亲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优良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以是从医学的观点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保健和医疗方法。

让民气胸开阔、情志健康。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以是脏腑为功能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认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人体情志的变化反常能导致气机逆乱,从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和伤。

太极前曾被人称之为“晓觉运动”,其原因在于其锻练是与人意念感觉分不开的。练习太极剑时,要求人用意念操作人体的动作和内外运转,排除邪念,求得虚静。

据探索,在练太极时,人大脑皮度运动中枢处于开心状况,其他区则处于相对抑制状况,使人在练习时把一概烦杂思絮抛在脑后,全神贯注于运动中,故而在练习后不但能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而且长期锤炼更能让民气胸开阔、情志健康。

常练太极的人,身体绝对逆天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练太极能防高血压吗

太极拳弹性运动对于防治高血压有显著影响,因为在肌肉的收缩放长过程中能产生三磷酸和腺苷酸等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产物。同时,在进行节节贯串的活动中,肌肉内开放的微血管的数量增加了许多倍,这样也就扩大了血管沟通的横截面,因此可使血压降低。另外,在练拳时由于肌肉反复放长与恢复,所以血管不易硬化。尢其是缠来绕去的螺旋运动的配合下,更能防止血管硬化。

多年久练太极拳的人在练拳时会觉得背上和四肢内的血管好象扩大了,运动起来使人感到轻松舒适,如果隔些时间不练,就会有一种闭塞的感觉。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开放的微血管数目的增减所致。

练太极有哪些好处?

1、对人体矿物质吸收有好处

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得良好的。有报道说,老年人锻炼5~30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这样动脉硬化的症状也会大大地减轻。

2、对大脑有好处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不存有杂念。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练习动作需要“完整一体”,从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与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间接训练作用,从而达到强化大脑的调节目

3、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各组肌肉、磁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隔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呼吸运动同样也加速静脉的回流。太极拳的动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应,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4、对骨质有好处

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