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夏季养生

2019-10-07 │ 北方夏季养生 夏季解暑养生汤

南北方夏季防“暑湿”侧重点不同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掌握相关养生知识。关于四季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南北方夏季防“暑湿”侧重点不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南北方由于湿度不同,所以在预防夏季“暑湿”的时候,侧重点是不同的。南方由于湿度较大,所以需要注意健脾清热,而北方天气干燥,重在养肺润燥。

南方注意健脾清热

初夏,南方“暑湿”现象比较严重,湿热天气容易引发身体功能紊乱,通常会干扰到肠、胃、脾的正常工作。这时候饮食最好以健脾、清热、祛湿为主,可以多吃点冬瓜、扁豆,也可以用荷叶、薏苡仁、陈皮 等熬粥。

一些热带水果是最典型导致湿热的水果,不宜多吃。南方人夏季尽量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容易伤脾。南方人夏季爱喝用各种中草药制成的有清热功效的凉茶,但过量也容易伤脾,所以脾虚的人夏季应该少喝凉茶。

北方重在养肺润燥

在较为干燥的北方,中医认为“暑热”会伤“津液”,导致人们出现乏力、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

对付暑热,可用吃水果的办法,北方人要多补充水分,饮食也要以养阴生津为主。多吃一些养阴生津、养肺润燥的水果,如西瓜、梨、提子等。

北方家庭可以用菊花、绿豆、百合、芦根来熬粥,能起到清热养阴的效果。也可以用枸杞子和白菊花泡茶。


延伸阅读

南北方元宵节的差异


:南北方元宵节的差异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过节的习俗自然也就会有不同,各有特色之处,北方和南方的元宵节过法更是迥异,那么南北方元宵节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南北方元宵节的差异,看看吧。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灯夕、正月十五,既是一个独立的节日,也是中国年的组成部分。如果说过年是一场精彩不断、高潮迭起的大型歌舞演唱会,那么元宵节就是它的压轴节目,有着观灯彩、猜灯谜、放烟花、闹社火、吃元宵、走百病、拜紫姑、碾蝗虫、祭蚕神、听香、送灯、偷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地图上的秦岭淮河一线把中国分成了南北两部分,正如娱乐界中的南有周立波、北听郭德纲,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人文历史造就了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元宵节饮食习惯与文化。

1、代表食物

元宵和汤圆并不是一种食物。相比之下,元宵原来在北方更为盛行,而汤圆原先则盛行于南方。

①汤圆

材料:糥米粉200克,澄粉15克,黑芝麻100克,糖粉60克,猪油55-60克(可用黄油替代)、温水125克,开水15克

做法:糯米粉加入温水搅拌均匀,澄粉加开水拌匀后加入糥米粉中,多揉几次至面团柔软光滑,静置10分钟备用。黑芝麻炒熟,炒熟的黑芝麻放入搅拌机磨砂碎,加入糖粉和半融化状态的猪油拌匀(如果使用砂糖与黑芝麻一起磨碎),做好的馅料冰箱冷藏半小时后,取出团成大小一致的黑芝麻团。

糥米面团同样均匀成大小均匀的小齐剂子,取一块糥米面团揉圆,压成面皮,放入馅料,包紧收口,全部做好好之后,坐锅烧水,水开后把汤圆下锅煮沸,汤圆浮起再煮两三分钟就可以享用了。

②元宵

黑芝麻馅做法同上。

取一个较大、较深的容器,另需要一盆清水,一个漏网,容器里放入糥米粉,放入团成小球的黑芝麻馅。摇晃盆,使馅均匀的沾满糯米粉,放入漏网中,浸入清水三秒后拿出,继续放入粉中滚圆。此步重复大概八至十次。滚好的元宵表面会有小裂纹,可手沾清水粘一下再沾些粉即可。滚好的元宵体积大概是馅料的两倍大。

2、菜谱特色

南人的菜肴,多以精致细微见长,并格外讲究情致,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料讲究。南方的菜肴自然也打上这鲜明的地域烙印,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盛放的器具花色、菜盘的细节装饰,格外讲究。就烹饪方法来讲,无论是烤、是焖、是蒸、是炖,还是炙、是熘、是炒、是拌,南人都有一套繁杂而讲究的程序,追求的是个鲜、嫩、香、滑,以求满足味蕾的各类微妙体验。

北人的菜肴,则以色艳味重取胜,最大特点就是就地取材,讲究火候。北方作菜的原料没有南方的种类丰富,也没有太多花样,可便是极其普通的东西,北方的厨师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譬如说兰州有名的烤羊头,先将羊头煮得半熟,然后一刀剁成两半,刷上一层羊油,再放在烤炉上用急火烧烤。烤羊头的整个工序很是复杂,共计要刷油九次,刷酱油两次、醋两次、孜然两次,辣椒油三次。做好后,整个羊头呈紫黑色,虽不是很好看,但味道却格外诱人。

南方和北方,除了食米食面、食鱼食肉的差异。在烹调习惯、口味风格方面亦有巨大不同。比方稀饭,北方就是小米粥、大米粥,最多放几颗枣。但南方人,不仅粥里放菜,就连火腿、松花蛋,一鼓脑往里放,甚至粽子里都裹香肠等。另外南方人喜甜,北方人喜咸。南方人吃菜喜欢分别炒,北方人偏爱一锅熬等等。就总体来讲,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3、文化习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陕西省: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南北方元宵节的差异,供参考。

秋冬让你快速变暖的方法 南北方方法不同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小编就是这样的人,每到了秋冬的时候,气温明显降低,人们会感觉到手脚冰凉而且很难变暖。有的女性睡了一晚上,一晚上都不暖和。其实这和体质有关系,一些人体质虚弱,而且身体的寒气重,所以很难调理过来,想要这个秋冬不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吗,不妨试试下面的这些让你快速变暖的方法吧。

1、每天泡脚。

我们知道脚步浓缩的穴位是非常多的,泡脚是解决手脚冰凉最有效的方法。

在较深的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热水,让水漫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这说明血液循环畅通后身体开始发热。

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效果会更好。

2、有氧运动。

慢跑、快步走、跳绳、跳迪斯科、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运动过度;

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

3、进补热量食物。

天气冷,为增加热量,改善手脚冰凉要有意进补。

北方冬季寒冷,可补温热食品,如牛、羊肉或狗肉;

而南方气候较温和,应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才更加适合;

而且要尽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荸荠等。

1、保证充足睡眠。

美丽的女人都是睡出来的。我们每天至少要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储藏阳气,阴精蓄积。

2、按摩手脚心。

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经常揉搓手脚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并具有手脚温暖的效果。

3、桔皮治疗手脚冰凉。

日本科学家发现,桔子皮中提取的橙皮甙,添加到饮用水中,可明显改善女性手脚冰凉的现象。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10名患手脚冰凉症的女性饮用橙皮甙水,10名患者饮用纯水。

两小时后让她们把双手浸泡在冷水里1分钟,然后检测其血流和温度的恢复情况。

结果表明,喝纯水的一组,40分钟后手的温度仍未恢复,而喝橙皮甙水的一组,只需30至35分钟手就恢复到冷水浸泡之前的温度,指尖的毛细血管血流明显改善。

4、穿棉袜。

纯棉袜子不仅柔软舒适,还可吸收脚汗,让双脚整天都能保持干爽舒适。

很多人都有体质虚弱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出现手脚冰凉的原因是因为本身的气血不通造成的,所以女性要是不想再手脚冰凉,那就要做到以上这些,这样就能够减少身体冰冷暖和不过来的现象了。

冬至南北方饮食差异 冬至饮食要注意哪些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意味着冬天的真正来临。祖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文化各不相同,自然过冬至的方法也不一样。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冬至南北方饮食差异、冬至的禁忌以及冬至的饮食注意事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冬至南北方饮食差异

1、北方冬至吃饺子

北方冬至吃饺子。据说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通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北方人常吃的一种特色美食。一般常见的饺子都是咸味的,主要的馅料有猪肉香菇、三鲜、韭菜猪肉等。饺子既可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蒸着吃的饺子我们称之为“蒸饺”,煮着吃我们称之为“水饺”。北方流传着“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俗语,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冬至吃饺子的热衷程度。

2、南方冬至吃汤圆

南方冬至吃汤圆。中国人吃汤圆的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宋朝,每年到了元宵节与冬至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煮汤圆吃,寓意一家人团圆吉祥。汤圆是由糯米粉搓揉而成的一种圆球形食物,大小稍微比跳棋子大些,常见的馅料有黑芝麻、花生酱等。中医把汤圆视为补虚、健脾开胃之物,冬至吃汤圆,对调理肠胃很有帮助。

3、北京人冬至喜欢吃馄饨

北京人冬至喜欢吃馄饨。在北京一直流传着“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馄饨是用清水清水和面做皮,然后包上一些馅料的一种美食,跟饺子有点像,但又不同。馄饨是北京人的叫法,广东人称之为“云吞”,四川人称之为“抄手”,安徽人称之为“包袱”。关于馄饨的早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西汉扬雄所作《方言》,所以馄饨也是一道传统美食。

4、山东人冬至喜欢喝羊肉汤

山东人冬至喜欢喝羊肉汤。据说山洞枣庄的羊肉汤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越国宰相范蠡曾来这里隐居,见此地草地肥沃,于是带领老百姓一起发家致富,还发明了这道汤鲜味美的羊肉汤。羊肉汤以羊肉为主料,配以多种中药,有丰胸作用。女性胸部平坦、乳房凹干者多食此菜有益。

5、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据说从前有一个疫鬼经常在冬至以后出来残害百姓,而疫鬼怕赤豆,于是人们便在冬至那天煮赤豆糯米饭来吃,用于驱逐疫鬼,防灾祛病。其实赤豆糯米饭的确有滋补身体的作用,因为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会发热祛寒,适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的禁忌

1、不宜回娘家

在我国北方有些城市认为冬至不能回娘家。这是由于过于传统的习俗中,“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约束。过去的媳妇会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时候回婆家的习俗。虽然说现代社会如果还要再严格遵守很没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别在意这些传统习俗的,作为晚辈的我们好和气的与家人商量,冬至是团圆的节日,切不可因此与家人失了和气。

2、不宜结婚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都不宜结婚。古人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习俗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通常我们选择结婚的吉日都比较慎重,因此小编建议大家好避开冬至日另择他日,让婚姻有一个大家都放心满意的开端会更好。

解暑祛湿在夏季


湿为夏天的主气,因此,长夏季节多湿病。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从体内自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
湿证多见 且热湿尤多
湿邪蕴久,多从热化,《温病条辨加减木防己汤》中记载:寒湿固有,热湿尤多。叶香岩也强调无论患者体质如何,总是化热者居多,《外感温热篇》则: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湿证形成的常见原因:抽烟喝酒;好冷,例如嗜好生冷饮食,喜欢吹空调,喝啤酒冰镇;嗜好过分油腻,吃饭离不开大鱼大肉;滥补,每天西洋参、冬虫夏草、黄芪、阿胶之类吃个不停;遗传体质,天生如此,最难调理。我曾经治疗过姐弟两人,什么化湿利湿,雷打不动的,后来见了老爷子,恍然大悟:都是遗传惹的,一样的舌苔厚腻,体内湿大,原来是天生的。此外,还有环境因素,比如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经常阴雨天气,这样很多人就会生湿。
湿邪特点突出 祛湿方法简单
湿邪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湿邪为阴邪。容易伤阳气,阻碍气的运动,导致脾胃运化不良,而出现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等。
第二,湿邪重浊。感受湿邪会出现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症状。
第三,湿邪粘滞。感受湿邪的人,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不易治愈,病程较长。
祛湿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调节好室内气候。居室内的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日照和通风等。适宜的室内气候是保障健康起居的重要环节。以调节温度为主,室内温度以25℃-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为宜,可利用空调机的除湿功能,将室内相对湿度调到40%-60%,这样的居室环境,人体会感到非常舒适,精神状态良好,思维清晰,工作或学习的效率更高。
中医祛暑邪 饮食加药疗
暑邪的三个特点:
第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这个很容易理解,暑邪都出现在炎热的夏季,自然为阳邪,性炎热,所以人中暑以后脸特别红、心烦、壮热、发烧、脉大、汗多。
第二,暑性升散。酷热蒸腾,暑邪的特点是容易向上向外升散,中暑以后,人身的气和阴液都容易被耗散,特别容易伤气伤津。什么叫津液?津液就是人体内正常的水分。一定是好的东西叫津液。夏天中暑的人很容易昏倒,就是因为气也伤了,津液也脱了,出汗出得太多,尿又很少,这时候气一脱、津液一少,人就容易昏倒。中暑伤阴后或者为了预防中暑,夏天多吃西瓜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西瓜有个很好的名字天然白虎汤,清热养阴呢。
第三,暑邪多夹湿。中暑的时候不仅仅是中暑,往往还有湿气一起来侵犯人体。因为暑天除了天热以外,还经常多雨潮湿,所以中暑往往伴随着中湿气,除了发热、口渴、烦燥以外,还有一些中湿的症状,比如胸闷、恶心、呕吐、拉肚子、四肢乏力,这都叫湿。
根据暑邪的这三个特点,中医常常用六一散、藿香正气散等等调理,藿香正气水味道虽然不好,但效果比藿香正气胶囊效果要好一些。
饮食上应注重清热祛湿,健脾淡补,慎吃冷食。多吃冬瓜、黄瓜、豆类、小白菜、苦瓜、梨、苹果、香蕉、猕猴桃、桃、西红柿等。少吃油腻、易上火的食物。慎食太多瓜果冷饮,以免刺激肠胃,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胃寒或有轻度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要主动补水,尽量少饮酒,因为酒能助湿。
在此,为您推荐两种祛除暑邪的药膳,可用于食疗。
排骨冬瓜薏米汤
原料:排骨适量,鲜冬瓜500克,薏米50克,油、盐适量。
做法:排骨洗净切好,冬瓜连皮切块,薏米洗净,一起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煲汤,汤成加油盐调味。
白茯苓粥
原料: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盐少许。
做法:粳米淘净,与茯苓粉一起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炖至熟烂,再加盐、胡椒粉,搅匀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用。

2020夏季如何防“暑伤气”


人到老年以后身体各脏器功能开始衰退,肌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功能减弱。这就要求老人一进入2020夏季,就要对气候变化作出应对,通过自我的调理和保健,增强肌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苦夏的发生,而不是待到仲夏时节才作出防范。具体措施如下:

耐热锻炼

首先每天至少抽出1~3小时到室外活动,根据各人的自身条件,主动去适应热环境,进行各种活动如散步、跑步、体操等。开始时要尽量避开气温最高的时段,逐渐向高温时段适应。通过活动,可加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促进汗腺分泌,通过发汗,有效地维护和强化肌体散热功能。

心理调适

在2020夏季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日照时间不断延长,人们的睡眠时间和饮食量逐渐减少,加上出汗增多,人体电解质代谢出现紊乱,影响脑神经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这种情况大约出现在16%的人身上,特别是中老年人。医学上称之为2020夏季情感障碍,其表现为: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境不佳;行为古怪。此时应有意识地避开这种不良的心绪,保持冷静平和的心理状态,避免生气动怒,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开阔,使肌体气机宣畅,情绪外向,心神得养,以达心静自然凉之目的。此外,有意识地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常到海滨、山林等处走一走,也将有助于良好心境的形成。

饮食调理

2020夏季,为适应肌体散热需要,血液循环发生重新分布,流向皮肤的血液增加,内脏特别是胃肠道血流减少,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食欲降低,所以饮食调理和水分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老人舌面味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缓慢,所以2020夏季老人的膳食要经常变换花样,注意要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适当吃些含锌食物如瘦肉、蛋类、乳类、花生、核桃、豆制品将有助味蕾细胞再生,提高味觉。2020夏季出汗多,除了补充水分外,还要补钾。专家认为,凉开水最容易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促进肌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经常喝白开水的人,体内脱氢酶活性高,肌肉内乳酸堆积少,不易产生疲劳。所以,老年人夏天不渴也要主动喝点水。补钾需要适当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