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养生常识

2019-10-10 │ 清热养生常识 夏季养生清热

清热药之鸭跖草和筋骨草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养生保健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清热药之鸭跖草和筋骨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鸭跖草

【处方用名】鸭跖草。

【别名】竹叶水草、萤火虫草、竹叶菜、兰花草。

【植物形态】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草本,高1尺左右。茎下部横卧地面,节上常生根,上部直立。叶互生,形似竹叶。茎梢开蓝花,花外面有心状卵形、折合的绿色苞片。果白色,多汁,成熟时3裂。8〜10月开花。

【生长环境】生在田塍边、路旁,水沟、河边、树下、墙脚等阴湿处。

【采收加工】全草入药。5〜8月采收,洗净,晒干,切断。防霉。

【性味功效】苦大寒。清热解毒,强心,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1)急性热病发高热,或高热昏迷而有心力衰竭的现象;(2)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肿、腹水、脚气浮肿;(3)咽喉肿痛、疮痈肿毒、关节肿痛、痔疮肿痛及蛇咬肿痛等症;(4)痢疾、感冒、鼻炎、头痛等症。以上病症用量一两,必要时可用五两至七两,煎服。(5)流行性腮腺炎:鲜草二两,用冷开水洗净,捣烂绞汁服。

筋骨草

【处方用名】白夏枯草。

【别名】白毛夏枯草、散血草、雪里青。

【植物形态】唇形科,筋骨草属。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软毛。茎方,基部平铺或倾斜。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波状粗齿,嫩时反面紫色。花白色,有时淡紫色,茎顶部的花轮生而密集,茎下部的花稀疏而腋生。果灰黄色,微小。4月开花,5月结果。

【生长环境】生于路旁、河岸等阴湿处。

【采收加工】全草入药。4〜6月采收,洗净,晒干,切断。

【性味功效1苦寒。清热解毒,止血。

【主治用法I(1)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肺痈;(2)外伤出血、血瘀肿痛、鼻出血、咳血。以上病症用量三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鲜草适量,捣敷;或焙干研末加蜂蜜调敷。

yS630.Com相关推荐

清热药之紫花地丁和鱼腥草


紫花地丁

【处方用名】紫花地丁。

【别名】地丁草、铧头草。

【植物形态】堇菜科,堇菜属。多年生小草本,全体有短毛。叶簇生根际,三角状卵形至椭圆状阔披

针形,变化很大,边缘有浅波状钝齿。春季从叶丛中抽生花梗,开淡蓝紫色花。果实长圆形,熟时裂成3瓣。3〜4月开花,5〜8月果熟。

【生长环境1生于池畔、田埂、垄沟等向阳处;市区公园草坪上也较常见。


【采收加工】全草入药。7〜10月采收,洗净,晒干,切断。防霉。

【性味功效】苦寒。清热解毒,外用拔毒退肿。【主治用法】(1)目赤肿痛、麦粒肿、疔疮肿毒、乳痈、肠炎腹泻;毒蛇咬伤;(3)阑尾炎、黄疸。以上病症用量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

【注】与紫花地丁相似的植物还有犁头草、白花地丁等,习惯上与紫花地丁混用。

鱼腥草

【处方用名】鱼腥草。

【别名】狗贴耳、侧耳根、臭菜。

【植物形态】白草科,鱼腥草属。多年生草本,髙6寸到2尺。有匍伏的地下茎,茎叶搓碎后有强烈鱼腥气。叶互生,卵状心形,长2寸左右,嫩时带紫红色。花穗淡黄色,生在枝顶,基部有4片花瓣状的苞片。5〜6月开花。

【生长环境】生在沟边、树下等阴湿处。


【采收加工】全草入药。6〜8月采收,洗净,切断,晒干。

【性味功效】辛微寒。清热解毒,消痈肿。

【主治用法】(1)肺痈(肺脓肿):单用一两,煎服(先加水适量,浸1小时,再煮沸3〜5分钟即可)。病情较重的,可配合鲜芦根、冬瓜子、生米仁、桔梗、忍冬藤、甘草等同用。(2)皮肤疮疖肿毒、妇女外阴瘙痒、痔疮、肛痈:适量煎汤熏洗。(3)尿路感染:可配合忍冬藤、冬瓜子等。五钱至一两,煎服。(4)肺结核:每天用一两至二两,煎服,连服3个月。(5)痢疾、中暑腹泻:一两,煎服。(6)咽喉炎:鲜草二两,用冷开水洗净,加醋少量,捣取汁含漱。

清热药之蒲公英


药性多数偏于寒凉,可以治疗各种热证的中草药,称为清热药。

热证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热盛可以化“火”,可以成“毒”,可以侵入血分,还可以和“湿”相结合。所以,清热药根据各药的特性,分別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等作用,适用于:

(一)里热火盛:高热、汗出、口渴、烦躁、脉数以及眼睛红痛、咽喉肿烂等疾病。

(二)血热证:髙热、神志昏迷、说胡话、斑疹和皮肤黏膜出血(包括内脏出血、月经过多等)、舌色紫红(即“绛”,音酱)。

(三)热毒证:痈疽疖疔、无名肿毒、咽喉肿痛、各种化脓性炎症(阑尾炎、乳腺炎等)。

(四)湿热证:黄疸、痢疾肠炎、疮毒、湿疹、白带等。


蒲公英

【处方用名】蒲公英。

【别名】黄花地丁、黄花郎、地贡。

【植物形态】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根深,表面棕黄色。叶簇生,深浅不一的羽状分裂或不裂,叶柄带红紫色。花茎从叶间抽出,细长,中空,上部有毛,顶生一黄色头状花。果小,褐色,顶端有白色长毛,随风飘扬。几乎常年开花,以2〜5月为最盛。

【生长环境】生于路边、田野及草坪上。

【采收加工】全草入药。5〜11月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功效】苦甘寒。清热解毒,利尿,缓泻。

【主治用法】(1)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及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可单用,也可配合板蓝根或大青叶;(2)热疳、疔疮肿毒、流火、乳痈(乳腺炎)、淋巴腺炎等症,可单用,也可配合紫花地丁等;(3)尿路感染,可单用,也可配合车前草及忍冬藤;(4)风火赤眼;(5)便秘、胃炎、肝炎。以上病症用量五钱至一两,大剂量可用二两,煎服。疔疮肿毒等除内服外,还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6)骨髓炎:每天一两至一两半,煎服,连服一个半月。

清热药之菊花脑和猪殃殃


菊花脑(野菊)

【处方用名】野菊。

【别名】连梗野菊、苦薏、田边菊。

【植物形态】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羽状分裂,正反两面几乎无毛。头状花黄色,集生在枝端。10〜11月开花。

【生长环境】旁或空地有野生。


【采收加工】叶入药。7〜9月采收茎叶,洗净,切断,晒干。

【性味功效】苦辛凉。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1)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痛:五钱至一两,煎服。(2)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三两至四两,煎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

【附】野菊花(花)清热解毒。治感冒、结膜炎、热疖、疔疮肿毒、高血压。三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猪殃殃

【处方用名】猪殃殃。

【别名】猪殃殃草、拉拉藤。

【植物形态】茜草科,猪殃殃属。二年生蔓草。茎细长,有四棱,棱上有倒生细刺。叶6〜8片轮生,线状倒披针形,边缘有细刺毛。花很小,淡黄绿色。果实为两个并立的半球形小果,外面密生钩刺,易附着衣服。4〜5月开花。


【生长环境】生于豆麦田间、路旁、沟边等地。【采收加工】全草入药。4〜5月采收,洗净,晒干,切断。

【性味功效1辛微寒。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止血。

【主治用法】(1)疮疖、癌肿、阑尾炎;(2)筋骨风痛;(3)便血、尿血;(4)白血病,可与忍冬藤、半枝莲、马蹄金、龙葵、枸杞根、丹参、黄精等配用。以上病症用量五钱至一两,大剂量可用三两,煎服。

清热药之木芙蓉和忍冬


木芙蓉(芙蓉花)

【处方用名】芙蓉花。

【植物形态】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5〜15尺。枝条上有星状毛。

叶互生,广卵形或卵圆形,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边缘有钝齿,基部心形。花初开时为白色或淡红色,后渐变为深红色。果稍呈球形,密生黄毛。8〜10月开花。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


【采收加工】花入药。秋季采收,晒干。

【性味功效】微辛平。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痛,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1)疔疮、肿毒、水火烫伤:鲜花捣汁外涂,或干花研细末,用蜂蜜或麻油或菜油调敷患处。(2)肺痈(肺脓肿):一两,煎服。(3)吐血、子宫出血: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芙蓉叶(叶)治疔疮肿毒:用法与花同。

忍冬(金银花)

【处方用名】金银花、忍冬花。

【别名】双花。

【植物形态】忍冬科,忍冬属。常绿蔓生灌木。茎缠绕,小枝空心。叶对生,长椭圆形,两面有毛或至少反面有毛。花成对生于叶腋,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有时有紫斑,芳香。浆果球形,黑色。5〜6月开花,10〜11月果熟。

【生长环境】生于篱旁、林边,也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蕾入药。5〜6月采花蕾,阴干、晾干或晒干。晾晒时用筷子翻动以防变黑。成品放入甏内,防受潮、变色和虫蛀。

【性味功效】甘寒。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1)风热感冒的发热、头痛、鼻流黄涕或喉痛,可配合连翘、荆芥、薄荷等;(2)急性热病发烧、皮肤发出红色斑点,可与连翘、玄参、鲜生地等同用;(3)热市、疗疮、胺痕疮、丹毒、咽喉肿痛,可单用,也可配合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等;(4)痢疾、大便脓血等。以上病症用量三钱至五钱,煎服。必要时可用二两至四两。

【附】1、忍冬藤(茎藤)主治用法与金银花相似,五钱至一两,煎服。又能通经络,用于关节肿痛、风湿痛,可与络石藤配伍,用量同上。

2、银花子(果实)性凉,解毒止痢。治热毒疮肿、痢疾。三钱至四钱,煎服。

【注】据文献记载,误食毒蕈中毒,急采新鲜的金银花嫩茎及叶适量,用冷开水洗净,嚼细服下,可解毒。附记以供参考。

两款清热药膳


夏季到来,出汗渐多,盐分损失也多。如果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以下食疗方,最适宜夏季。
荷叶茯苓粥

配料: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加白糖调味。

功效: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冬瓜球
配料:冬瓜250克,炼乳20克,熟火腿10克,精盐、鲜汤、香油、水淀粉、味精各适量。

做法:冬瓜去皮,洗净削成圆形小球,入沸水略煮后,倒入冷水使之冷却。将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内,加盐、味精、鲜汤上笼用武火蒸30分钟取出。汤倒入锅中加炼乳煮沸后,用水淀粉勾芡,加入冬瓜球捞匀,淋上香油,撒上火腿末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生津除烦,补虚损,益脾胃。

秋季滋阴清热药膳首选梨


入秋之后,上市的梨子渐渐多了起来。梨子能止咳、清热、润肺、养颜,自古就有“百果之宗”的雅称。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保健食用。但是梨子又不是人人能吃、多多益善的,那么秋季保健应该怎样选梨呢?

梨的药用价值很高,其叶、花、皮、根、果肉均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能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梨性味甘凉,入肺胃经,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对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的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好疗效。吃梨,可以生津解渴、润肺去燥、清热降火、止咳化痰,作为辅助治疗,对恢复健康大有裨益。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吃梨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也大有裨益。因梨能降低血压,清热镇静,减轻头晕目眩、心悸耳鸣等症状。梨的营养丰富,能保护肝脏,帮助消化,所以也常作为肝炎和肝硬化的辅助治疗。

川贝蜜糖炖雪梨川贝蜜糖炖雪梨,是民间用以调理咳嗽燥热的常用良方,特别是对肺燥引起的咳嗽,功效特别显著。川贝母粉10克,雪梨汁1000克,阿胶500克。先把雪梨去芯、切块,将所有材料放入炖盅,以慢火炖1个小时即成。蒸熟成贝梨膏,每次服用10克,日服两次,蜜糖可在川贝炖好后,食前放上去。贝梨膏可滋阴润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带血等。炖梨以香梨、鸭梨为好,因其更香甜细嫩,而沙梨等过于粗糙,不宜用来炖,直接食用更佳。

雪梨膏用雪梨、蜂蜜(或白糖)熬制而成的雪梨膏,是止咳化痰的良药,因其甘凉甜美,尤其适合儿童服用。关于梨膏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唐武宗李炎患病,口干面燥,心热烦闷,请天下名医调治终不见效。后来青城山邢道人路过,被诏诊治。邢道人就按上方熬制成雪梨膏,唐武宗服后,果然痊愈,于是雪梨膏随邢道人的名声一起大振。梨膏从此兴盛起来,一直流传至今。

杏果饮杏仁10克,大鸭梨1个,冰糖适量。将鸭梨去核,与杏仁同煮,梨熟后加入冰糖少许即可。饮汤食梨,具有清热润肺和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喘、无痰或少痰的患者。

银贝雪梨汤水发银耳20克,川贝母5克,雪梨1个,冰糖20克。水发银耳去杂洗净,将银耳、川贝、雪梨、冰糖放入小碗内,隔水炖或上笼蒸半个小时即成。具有清热润肺和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肺热咳嗽、阴虚咯血、干咳无痰的患者。

雪梨鸭汤雪梨两个去皮、核,切片,荸荠100克去皮切片,加鸭块肉250克同煮,每周服用1次。具有清热、养阴、益肝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肝炎属阴虚内热者。

梨子食用禁忌

梨子性寒不宜多吃梨子虽能清心润肺但性寒,因此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必须隔水蒸过,或者放汤,或与药材清炖亦可。同时,患有胃寒、腹泻者忌食生梨;妇女产后、小儿出痘者也不宜食生梨。同时因为梨性寒,一次也不宜多吃。尤其脾胃虚寒、腹部冷痛和血虚者,不可以多吃,否则易伤脾胃、助阴湿。

品种不同寒性各异不同种类的梨子性寒程度也大有不同。天津鸭梨就偏寒,跟小巧玲珑的香梨和个子较大的贡梨寒性差不多,然而皮粗的沙梨和进口的啤梨则更寒凉。一般来说,入药的主要是鸭梨和雪梨。

清热药之龙葵和七叶一枝花


龙葵

【处方用名】龙葵。

【别名】野海椒。

【植物形态】茄科,茄属。一年生有毒草本,高1〜2尺,分枝繁多。叶互生,卵圆形,边缘有波状疏齿。花白色,侧生在茎节间作伞状排列。浆果球形,熟时黑色。6〜9月开花结果。

【生长环境】生于田间、菜园、路边、竹林等处。


【采收加工】全草入药。7〜10月采收,洗净,切断,晒干。防霉。

【性味功效】苦微甘滑寒,有小毒。解毒,散结,抗癌,利尿。

【主治用法】(1)痈肿疔毒、牙痛;(2)癌肿常配合白英、蛇莓等同用;(3)小便不利。以上病症用量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至一两半,煎服。

七叶一枝花

【处方用名】七叶一枝花。

【别名】蚤休、草河车、重楼。

【植物形态】百合科,七叶一枝花属。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肥大,表面棕黄色,粗糙有节,节间短。茎单一,直立,高约1.5〜3尺。叶轮生,3〜8片,一般为7片,排列于枝顶。小叶纸质,长圆形。花黄绿色,顶生。果红色或紫色。4〜8月开花,7〜10月果熟。


【生长环境】生于山谷、溪边、丛林下温暖少风或阴湿的地方。

【采收加工】根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性味功效】苦微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痉。

【主治用法】(1)疮痈肿毒;(2)咽喉肿痛;(3)小儿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腮腺炎、高热、痉挛;(4)哮喘;(5)癌肿;(6)毒蛇咬伤。以上病症用量一钱至五钱,煎服;或外用研粉和酒醋调涂患处。(7)癫痫:本品焙干研粉,每日三次,每次吞服五分,可装入胶囊用温开水送服。15天为一疗程。病史短者服后可逐渐延长发作时间。如服后见效,可连服第二疗程。

清热药不可滥用 莫入七大误区


当今有少数医者在使用清热药方面,不讲辨证论治,遂使清热药滥用不止。滥用清热药之表现甚多,归纳之,主要有以下数种。

一、有医者但凭西医诊断而用清热药。

如西医诊断为胆囊炎,他们就用清胆热药;西医诊断为肺炎,他们就用清肺热药。他们把西医之炎症和中医之热证等同起来,不讲中医之特色,不讲辨证论治,因此,必然降低清热药之效果。

二、有些病人,经常上火,久治不愈。

医者不在经常二字上问个为什么,追溯一下原因,却一味按实火论治,且其方多用苦寒,结果越清热,病情越重。所以然者,以虚火当实火治疗,致阴虚加重,故虚火更旺也。比如:张某某,男,48岁,已婚,工人。长期咽喉干燥而疼,夜来加剧,且久治无效,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此乃肾之阴精亏损,虚火上炎之证,当滋阴降火。而医者却滥用苦寒之剂龙胆泻肝汤加减,遂致又出现五心烦热等,即是其例。

三、医者只知患者是热证,但不知是虚热还是实热,更不知病变在何脏腑。

有些医者将一些清热药罗列堆积在一起组成方剂,并令患者煎服。这样使用清热药,没有针对性,是难取得良好效果的。

四、病人只说自己有热,但却不言症状,医者也不问病人,病人说开什么清热药,医者就开什么清热药。

病人对自己不负责,医者对病人也不负责。结果,倒霉的还是病人。

五、在暑天,有个别医者给病人开防暑降温药,但所用之方,不是清暑益气、养阴祛湿之剂,而是令服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此方虽有清热泻火作用,但由于太苦太寒,故服之,易伤人之阳气,也易伤人之阴气。因此,用于防暑则弊多利少。

六、诊断为湿热犯及脾胃而发黄,医者用茵陈蒿汤加减服至黄退、肝功能恢复正常,而医者仍令服之,并一服又是10余剂,可谓一直清利到底。

中医认为,有是证即用是方,证已去之,为无是证而再用是方,是为药不对证,不仅不治病,反而更伤其身。

七、发热(体温升高)不一定是里热证,里热证也不一定都有发热。

然而,有的医者却不以为然,他们一见发热,即认为是里热证,遂立即予清热泻火药治之。有很多发热是阳虚所致,若寒证用寒药,虚证用攻邪之药,其病当然加重。

上述说明,滥用清热药不仅加剧患者之病情,而且还会伤及人体之正气。因此,千万不可滥用。

要想不衰老,吃点这种“太阳之草”


民间有句俗话说:要想不衰老,黄精最可靠。黄精自古以来便有太阳之草之称,被认为是延缓衰老的圣药,尤其是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适当食些黄精,可以滋补脾肺肾,让机体达到阴阳平衡。

黄精之效:三脏皆补

中医认为,黄精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的功效,可谓三脏皆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精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衰老和抗菌的作用,对于糖尿病也很有疗效,对多种细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黄精虽为延年益寿的佳品,但性质较为滋腻,对于脾虚有湿,表现为腹胀畏寒、大便溏者,不宜选服。具体情况可咨询专业中医师和中药师。

黄精常见的炮制方式有蒸熟、酒制、蜜炙三种,其中以蒸制和酒制较为多用,蒸制后可去其麻味,减少对咽喉的刺激;黄酒制后黄精更滋而不腻。

选购黄精时以块大、色黄、断面透明、质润泽者为上品。需要注意的是,它容易吸潮而发霉、泛油或被虫蛀,吸潮泛油品表面颜色加深,质返软,断面呈油样物,并散酒酸味。因此,每次最好少买一点,短期内食用,不宜大量长期保存。

几款黄精常用药膳

【黄精黑豆煲猪尾骨】 黄精250克,黑豆50克,菟丝子15克,猪尾骨500克。猪尾骨洗净后焯水滤去血沫,与上述洗净后的药材一并入锅,加水1500毫升用小火熬煮2个小时即可。该方有补肾强筋的作用,对肾虚腰痛、腰椎间盘突出效果较好。

【黄精莲子粥】 黄精30克,莲子40克,薏苡米50克。黄精煮汁去渣,入莲子、薏苡米同煮成粥。可补中益气、清心健脑,对脾胃虚弱、神疲气短等症有一定疗效。

【黄精当归汤】 黄精25克,当归15克,鸡蛋数个。黄精、当归加水煎煮20分钟,另将鸡蛋用清水煮熟后去壳,放入黄精当归水中再煮10分钟左右,喝汤吃蛋,对血虚、面色萎黄者有益。

【黄精酒】 黄精30克,白酒500克,黄精洗净切片,放人酒中浸泡1周即可饮用,有益精、壮阳之效。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