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

2019-10-12 │ 立秋养生 立秋的养生常识

立秋养生的禁忌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如何在四季养生方面行稳致远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养生的禁忌”,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二、立秋后怎样养生1. 宜祛暑滋阴2. 调理脾胃3. 着重养阴补虚三、立秋养生的食物1. 立秋食物菌类选择——平菇2. 立秋食物蔬菜选择——豆角3. 立秋食物主食选择——糙米4. 立秋食物肉类选择——羊肉

立秋养生的禁忌

1、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3、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4、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5、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6、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立秋后怎样养生

1、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市民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2、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

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3、着重养阴补虚

秋天正是养阴补虚的好时节,但是秋补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

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就属于气虚体质。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简单的方式。

如果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夜热盗汗,肌肤枯涩,舌淡红无苔就属于血虚体质。可以用当归、红枣、何首乌、桑椹做粥,在炖鸡汤、炖肉时也可以加点。

如果颧面潮红,口燥咽干,盗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就是阴虚的体质。可以用麦冬、五味子、山药、百合等,熬粥的时候可以放几味。

立秋养生的食物

1、立秋食物菌类选择——平菇

作为立秋之后的时令蔬菜,平菇的营养价值可是很高的。据研究分析,在平菇当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很高的,除此之外,平菇当中氨基酸的成分也是很齐全的。而且,平菇当中的矿物质含量也是相当的丰富的,而新鲜的平菇更是能达到补充身体营养的功效,所以说,立秋之后,选择菇类的食物的话,平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立秋食物蔬菜选择——豆角

豆角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常见的蔬菜,也是很多人都很喜欢吃的蔬菜。豆角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扁豆、豌豆和豇豆。在豆角当中,含有很优质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帮助是很大的。除此之外,豆角当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因此,常吃豆角,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还可以帮助人们化湿补脾。所以说,立秋之后选择蔬菜,选择豆角是最好的。

3、立秋食物主食选择——糙米

馒头、大米、粳米、小米、面等,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可以选择的主食是有很多的。只是,懂得养生的人都知道,不同的时节选择不同的主食对人体的帮助也是不同的,而最适合立秋之后吃的主食,自然就是糙米。这主要是因为,糙米并未经过任何的加工,它很好的保留了大米当中的营养价值,所以说,在糙米当中,维生素的含量会更好,营养成分也更加的全面。所以说,立秋之后选择主食,糙米自然是首选的对象。

4、立秋食物肉类选择——羊肉

因为羊肉的膻味很重,所以很多人都不是很喜欢吃羊肉。只是,无论是从营养上考虑,还是从中医上考虑,羊肉都是立秋很好的肉类选择。因为立秋之后吃羊肉,不仅可以温补身体,还可以帮助人体抵御寒冷。除此之外,羊肉还可以帮助人体增加消化酶的产生,帮助肠胃更好的消化,延缓人们身体的衰老。而对于哮喘、贫血、肺结核、营养不良等症状,羊肉也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延伸阅读

立秋吃什么水果 立秋的饮食禁忌


立秋之后,天气渐渐转凉,但是有时暑气依然逼人,降暑工作还是不能有一点的松懈,那么立秋之后我们应该吃什么水果来降暑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款立秋之后应该吃的水果吧。

 1、柚子

柚子性味酸、寒,可除胀、化痰止咳、健胃消食、消肿止痛,适用于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气喘等症。柚子以含维生素C丰富而着称,有益于心血管病及肥胖病患者。柚子所含的有机酸,大部分为枸橼酸,而枸橼酸具有消除人体疲劳的作用。

2、山楂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有散瘀、消积、化痰、解毒、活血、提神、清胃、醒脑、防暑、增进食欲等功效,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十多种疾病都有显着疗效。

3、柠檬

柠檬味极酸,具有生津、止渴、祛暑、安胎等功用,柠檬酸是各种水果中所含有机酸多而命名。高血压、心肌梗塞患者常饮柠檬饮料,对改善症状大有益处。

4、苹果

苹果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润肺、除烦、开胃、醒酒等功用,对消化不良、气壅不通者,可榨汁服之。现代医学认为,苹果还能预防和消除疲劳,苹果中的钾能与体内过剩的钠结合,并使之排出体外。食入过量盐分时,可吃苹果来帮助排除,所以吃苹果或饮苹果汁对高血压患者有益。

立秋养生 薄衣御寒始于立秋


尽管24节气中的立秋要超前于气候意义上的秋季始日(气候学上以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的始日作为秋季的开始),但立秋作为夏秋之交标志性的节气,无论对农业生产还是对人体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的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实践证明,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包括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气象专家对春秋季居室内外温度进行了观测分析,并把室内外温差作为一种气候指标,进一步佐证了春捂秋冻的科学性。春秋季温度虽然都具有不冷不热的特点,但气温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趋势是升,秋季气温则是下降。只要气温过低,人体防御不当,即可受寒致病,这是常理。而人体之所以受寒,与环境变化(如进出居室)很有关系。气候观测表明,由于房屋的热惰性和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秋季室内气温则高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正值)。这就很容易解释春捂秋冻了: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阴凉的室内,如果不多穿衣,就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入室后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另外,就全国范围看,立秋以后,冷空气势力将逐渐加强,活动趋于频繁,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且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未寒绸缪,注意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强冷空气和寒冬季节到来时也能够适应气候环境,避免由于气象原因诱发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

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立秋之后,要正确领会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民谚二八月,乱穿衣,说的是穿衣感受。但是从保健意义上说,应该是二月多穿衣,八月少穿衣。不过,凡事都应有个限度,薄衣御寒也不能过头。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仍然穿得很单薄,就没道理了。这时倒可以按照冬季的一些养生法则安排饮食起居,一味秋冻反而会致病。对于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薄衣御寒更应该慎重一点。

立秋话养生


风俗: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禾谷开始成熟。谚云:“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民间则有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

起居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时,天气仍然很热,但是已没有夏天的温度高,秋天的气候特点为干燥。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在这个节气,要注意内心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应早卧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立秋后的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此时不冷不热,气温宜人,天高气爽,使人精神爽快。

饮食《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说养生


从立秋起,就是秋天的开始了。从立秋到立冬,期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并以中秋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从气候特点来看,立秋时节由于盛夏的余热未消,尽管早晚秋风送爽,而白天仍然暑热肆虐,昼夜温差大。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一要养收、二要养肺。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却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

情志调养――

秋季是伤感的季节。进入秋天,人的情绪低沉,心情抑郁。切忌悲忧伤感,做到内心平和、神志安宁。

起居调养――

立秋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要适时调整。

饮食调养――

饮食应以清淡、低蛋白、低脂肪、低盐、富含维生素为原则。秋气燥气大,易伤津液因此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百合、莲子、木耳、银耳等药食通用之品,以益胃生津。

忌烟,少食姜、葱、蒜等辛辣之品。

尤其要注意的是,慢性肾脏病人,蛋白质的摄入量要控制在每天每公斤体重0.6克。低盐饮食应当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6.0克。适当的控制饮食量,每次饮水不超过前日尿量500毫升。

立秋养生 立秋这样做养生效果好


立秋是养生的好时候,在这个时候,应该采取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养生。如果能注意一下生活中的细节,我们的身体就会更加健康了。立秋饮食注意事项是什么?这个时候不能随意的吃东西,否则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具体请看下文来了解吧!

立秋养生

凉性食物要适量食用

立秋了之后,其实天气是会逐渐变凉的,虽然说可能目前还不明显,但是凉的东西应该要少吃了。因为在夏季的时候我们已经吃了不少的凉的东西,这个时候应该注意养胃,如果还是常吃生冷的食物,可能会造成脾胃不和的问题。

清热解暑要继续

立秋了之后偶尔还是会出现高温的天气,这个时候不要吃生冷的食物,而是应该注意清热。比如说绿豆、荸荠、莲子和百合,这些食物属于功效很好的去火食物,经常拿来煮粥吃,可以帮助我们去暑。出门的时候,也要做好防暑工作,避免暴晒。

少辛增酸益肝肺

夏季的时候很多人都爱吃点辣味的食物,但是在立秋之后,就建议少吃了。秋季应该要注意养胃、养肺,而少吃辛辣食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可以多吃点酸味的食物,帮助增强肝脏功能,像是橘子、柠檬以及百香果、猕猴桃都是很好的选择。

秋天需要养肺润肺

养肺的蔬菜包括山药、胡萝卜、莲藕、百合、银耳、木耳、豆腐等。

水果如秋梨、山楂、苹果、猕猴桃、荸荠等。果仁类如核桃、杏仁、花生、松子、芝麻等。其中杏仁养肺好,它的维生素A含量高,还有蜂蜜是秋季养肺润肺的好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

秋天易得口腔溃疡,多食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香菇、紫菜、番茄、豆芽、豆角、豌豆、油菜等。

中年人防骨头痛

不少中年人近常觉得关节疼。为什么夏天对着空调吹一点事儿都没有,而夏天一过,这电风扇就能把骨头吹疼?这是因为夏季人体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吹空调时间过长,寒气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严重者连走路都会觉得不舒服。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