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七原则

2019-10-12 │ 中医养生七原则 中医五脏养生

“五劳七伤” 中医话疲劳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劳七伤” 中医话疲劳”,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黄帝内经》中对疲劳就有较充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使中医疲劳理论不断完善。内因、外因均可导致疲劳,但以内伤尤其过劳为主要病因。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为脾、肝、肾,首当推脾。疲劳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

疲劳是机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于过长时间或过于繁重、紧张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引起的作业效率明显的暂时降低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观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尽的感觉。但主观疲倦感并不一定是机体疲劳,有时无疲倦感觉,而机体却已进入疲劳状态。

疲劳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个别器官疲劳,常发生在仅需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的紧张作业,如打键盘等。

②全身性疲劳,繁重体力劳动所致,常有特殊的感觉与行为,如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疲乏和嗜睡等。

③智力性疲劳,持续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引起,其特点为头昏脑胀、全身无力、嗜睡或失眠、易激动、肌肉松弛。

④技术性疲劳,多见于脑体并重,且神经精神相当紧张的作业,如驾驶。疲劳还可以分为精神疲劳和神经疲劳,也可分为肌肉的、代谢的、情感的、环绕的疲劳以及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还有所谓心脏疲劳、视疲劳等。

中医学很早以前就非常重视人身体的疲劳现象,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称谓。如:疲乏、无力、倦怠、脱力、解亦、五劳、七绝等等。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情况,疲劳可以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软、精神不振、视力疲劳、阳痿早泄、反应迟钝等等,疲劳既可出现在健康人身上,也是很多疾病中出现的某一个症状。因此,长久的疲劳既是一些疾患的原因,其本身也可能是某种疾患的一种情况,换言之,疲劳可能蕴藏着某种疾患。

疲劳如长期得不到完全恢复,如频繁的过度紧张训练、不适当的提高训练要求和劳逸安排不当等,使大脑皮层机能受到破坏,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发生异常变化,从而使疲劳转入过度疲劳,即从心理状态转入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训练成绩下降、食欲不良、体重减轻、困倦而失眠、头昏脑胀,久之则可引起神经衰弱、安静时心率加快,甚至出现心脏扩大、病理杂音等。

中医认为,疲劳现象的出现,与五脏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如四肢无力多与脾胃有关,腰酸腿软多与肾脏有关,气力不足多与肺脏有关,头脑不清多与心脏有关,不耐疲劳多与肝脏有关。同时,中医又认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全赖于元气,元气禀赋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是人体能量的源泉,与不同的脏器结合就产生不同的功用,所以元气虚弱,就会使人体的各个功能处于低迷抑制状态,也就构成了产生疲劳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人之初元气来自于父母之精,既生以后,主要来自于饮食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同时还要借助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而水谷精微的化生主要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在这里,脾胃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转输、提供造血原料、参与水液代谢等多方面,因此,古人把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壮则元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耳聪目明,精力旺盛,防病抗病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增强。

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形神合一,合理组织训练和劳动也是预防过度疲劳的重要因素,注意劳逸结合,恰当安排工间暂歇和工间休息。其他措施如改善训练或劳动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宣传训练、劳动、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加强医学监督,改善伙食,搞好卫生保障。

中医药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疲劳问题,现在仅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

概念及致病因素 中医称疲劳为懈怠、劳倦、疲乏,属虚劳、虚损范畴,认为疲劳是身体虚弱的表现,有以劳倦,形气衰少。虚指人体脏腑气血亏损,精气夺则虚。

疲劳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中分析到: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名利或劳于色欲或劳于疾病。但最常见的原由还是过劳,即过度劳累。《济生方诸虚门》认为:五劳六伤之证多由不能摄生,始于过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劳伤是因为不能保养好身体,过度消耗体能引起的。

分类:中医将疲劳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1.五劳

五劳就是五种劳损,包括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对体力性疲劳归纳为五劳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用眼会引起视疲劳;过分懒散会使精神不振;坐的时间太长或是保持静态的时间太长而不运动,肌肉就会松软而不坚实;持续站立、行走而得不到休息,就会引起筋骨肌肉疲乏、酸软。

2.六极

六极指疲劳引起的六种较为严重的机体病理变化,包括筋极、脉极、肉极、气极、骨极、精极。严用和《济生方论五劳六极证治》称:盖劳力谋虑成肝劳,应乎筋极;曲运神机成心劳,应乎脉极;意外过思成脾劳,应乎肉极;预事而忧成肺劳,应乎气极;持志节成肾劳,应乎骨极。

3.七伤

七伤指七种对身心伤害的因素,包括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受湿伤肾、形寒伤肺、忧思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伤志。

发生过程 中医认为疲劳损害身体是按以下过程进行变化的: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积劳成疾。过劳、情志、外邪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引起的疲劳,多以肝、脾、肾三脏的损伤为主。肝主疏泄,有疏通气血、条达情绪的作用。肝郁气滞则引起脾胃失和。脾主运化,主肌肉,脾运失常则不能生化营养精微物质,可使肌肉四肢无力。肝主筋,肝的精气衰则筋不能动。肾藏精,主骨,肾气伤则精力不济,筋骨酸软,未老先衰,特别易引起性功能阻碍。

1.劳伤肌筋 张介宾说: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运动过劳,筋必疲极。从事体力劳动过度,容易劳损肌肉筋骨,肝主筋,间接地影响肝气,使气机郁滞,脾气虚,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2.忧思伤脾 《灵枢大惑论》认为过度用脑会引起精神心理方面的疲劳: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情绪变化无常,则易损及脾胃功能,使水谷精华失运,中气升降失常,食欲差。

宋代李杲在《脾胃论》中也说: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无力,默默不语,寝不寐,食不知味,恶热,动则烦扰

3.精气劳损 肾藏精,房事太过,肾气受损,则出现腰膝酸软,遗精。

4.疾病引发 中医对疾病导致的疲劳也有认识,《黄帝内经》认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肾所生病,嗜卧。

总之,由长期疲劳而演变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个多组织器官虚损、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由多种原因引起,仅靠单一的治法难以奏效,中医药介入疲劳的调养,独具优势。近年来,国内外采用中医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Ys630.com相关知识

除五劳七伤万病散的功效与作用


除五劳七伤万病散是一种对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的中药方剂,除五劳七伤万病散主要是由几种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说是不会对人体产生的任何伤害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川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朱砂(细研)半两,芫青(糯米拌炒令黄色,去翅足)半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半两,雄黄(细研)半两,干姜(炮裂,锉)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细辛半两,莽草(微炙)半两,鬼臼(去须)半两,蜈蚣1枚(微炙,去足),蜥蜴1枚(微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风尸,及飞尸,鬼疰,风痹,身上痛如针所刺,呕逆痰癖。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六

文中不仅给大家介绍了除五劳七伤万病散的功效作用,还给大家分析了除五劳七伤万病散是由哪几种中药材组成,对于怎么吃也有所提及,我们可以试着记一下,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中医“五劳”要当心 解“五劳”健康养生习惯


我们都知道如果长时间的处于疲劳的状态可能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的,那么对于我们身体疲劳应该怎么做呢?中医上面讲的五劳就是我们疲劳情况的反正,那么中医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五劳的情况非常常见,如果我们不好好的调理的话就会出现身体状况下降的,不利于健康的。

中医“五劳”要当心

久视伤血

中医讲,肝主藏血,开窍于两目,肝得血而目能视。反之,如果用眼过度,长久视物(如棋盘、电视、书籍等),就会损伤肝目,使体内精血减少,从而出现视物不清、眩晕等不适。

因此老年人好看书看报约三十分钟就要适当休息,远眺或按摩眼部可大大缓解眼部的疲劳,也可防止眩晕的出现。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就要多吃些补血、补脑的食物,如桂圆、黑豆、莴笋、红枣、花生、核桃、枸杞等。

尤其是每天对着电脑的上班族们更好好好的调理了,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养好肝的,久视伤肝的情况要不得的。

久卧伤气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维持生命延续的能源。中医讲“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卧床的时间过久,就会导致气滞血瘀、气血亏虚。

因此,正常的卧床休息或睡眠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使体内气血充盈、精力旺盛,但是,如果每天卧床的时间过长,缺乏适当的外出行走、锻炼,就会使气血衰退,五脏元真之气循环受损,进而造成身体懒散、精力不济的状况。

因而,我们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规律睡眠的习惯。当然,对于久病卧床的老人,就应当多吃些补气的食物,如人参、太子参、蜂王浆、桃等。

久坐伤肉

人体中皮、肉、筋、骨、脉各有所主,其中,脾主肌肉四肢,如果久坐而不活动,会使脾脏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肌肉萎缩。许多人在久坐后会感觉身体困倦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如果你经常加班在办公室久坐的话,好多吃一些莲子、山药、薏苡仁等食物,安坐三四十分钟后起来走动走动更好。

久立伤骨

许多老年人在长久站立后,会感觉骨关节疼痛。他们对久立的危害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也就是说,骨骼由肾脏主管,长久站立不仅会使骨骼的运动、屈伸功能产生障碍,出现关节疼痛、变形、骨折,还会造成肾脏的损伤。中医说“缺啥补啥”,因此可多吃些排骨,喝点儿骨头汤。

久行伤筋

中医讲,肝主筋,其华在爪。意思是说,筋附于骨节,营养来源于肝脏。由于筋的收缩舒张,全身的肌肉关节活动自如。如果长时间行走,就会使筋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进而损伤筋骨及肝脏。因此久行后可多吃些鸡肉、鸭血、菠菜等补一补。

过劳则伤 中医教你调理4类劳伤


导读: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快,我们常常会有种说不出的累,这就是劳神。劳伤如果不及时调理则会伤到脏器,使我们的身体越来越虚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理呢?

过劳则伤 中医教你调理4类劳伤

华佗认为一个人健康长寿不在于病时求医问药,关键在于未病时注重保健,神形兼养,谨防劳伤。

《中藏经》中有: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饥饱无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内;昼感之则病荣,夜感之则病卫。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也。

这里所谓的劳伤,就是指身心疲劳过度而造成的脏腑气血损伤。劳伤的类型有很多,比如房事过度会造成劳伤,思虑过度、过饥过饱等都会造成劳伤。劳伤的一个结果就是伤及脏器,我们知道五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一个受到伤害时,其他的都会受到影响,从而使身体越来越衰弱。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度,以适当为塬则,这也正是华佗的凡事不为过的养生思想。

如果造成劳伤,我们也不必惊恐不安,只需合理的采取措施,通过调理,仍然是可以恢复如常的。

1.心神劳伤的调养

一是要均衡营养:脂肪类食物不可多食,亦不可不食,因为脂类营养是大脑运转所必需的,缺乏脂类将影响思维。维生素要多吃,人承受巨大的工作、心理压力时,所消耗的维生素C将显着增加。补充灵芝与钙可安神,研究资料表明,钙和灵芝具有镇静、防止攻击性与破坏性行为发生的作用。

二是保证睡眠:睡眠应占人类生活的1/3时间,它是获得免疫力的最佳途径。

叁是让心宽松:人在社会上生存,难免有很多烦恼,必须应付各种挑战,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调节维持心理平衡。

四是晒太阳提神:在上午光照半小时,对经常处于委靡状态、有忧郁倾向的人很有效。

五是了解生理周期:每个人的生理周期不一样,找出自己精力变化曲线,然后合理安排每项活动。

六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要注意不能一直处于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中。

七是午后打盹半小时。

八是每周远离喧嚣的都市一次:郊外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较高,能调节神经系统。

2.房事劳伤的调养

精、气、神为人身叁宝,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为主导,叁者之间可相互转化。倘若色欲过度,会损伤肾精,精伤则气馁,气馁则神散。而精严重耗伤,神、气会无所依附,导致精、气、神俱伤而致大病。这里介绍几款强精补肾的食疗方,以供参考。

葱炖猪蹄:主料用猪蹄、大葱。将猪蹄2个、大葱150g清洗干净,备用,把猪蹄和大葱一起置锅内,加入食盐适量,加水,先用旺火煮沸,加入料酒、酱油、味精,再用小火炖烂即可。

枸杞子红枣粥:主料用枸杞子、红枣、粳米。选取枸杞子15g、红枣9枚、粳米75g,开锅后放入粳米、枸杞子、红枣,炖煮至红枣烂熟即成。晚间临睡前作夜宵食用。因具有宁心安神、通心肾之功效,故适用于心慌失眠、头晕及肾气衰煺所引起的房劳损伤。

其他强精补肾食疗方:枸杞30g与猪肾2个同炖服;海参30g与黑芝麻60g共炖服;鲫鱼1条、桃仁30g与250g大米煮粥。

3.积劳成疾的调养

注意合理补充饮食。选择食用富含蛋白质、脂肪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豆腐、牛奶、鱼肉类等;多食水果、蔬菜和适量饮水都有助于消除疲劳。

注意休息也是调理身体的必要途径。无论工作或学习有多繁重,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休息时间,最好的方法是躺下来放松肢体,或安枕大睡,往往一觉醒来,就会舒服很多。另外,听音乐、练书法、绘画、散步等也有解除生理疲劳之功效。

适当的活动也是调理身心的好方法,尤其适用于脑力劳动者。一是要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球、打拳、骑车、爬山等;二是腹式唿吸,全身放松后深唿吸,鼓足腹部,憋一会儿再慢慢唿出;叁是做健身操,使人体组织器官充满活力,延缓衰老;四是点穴按摩,通过自我点穴疗法和按摩,对体表适当刺激,激发肌体抗病潜能。

但是,因病症而引起的疲劳应停止大运动量的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如药物、按摩等,同时注意调整生活习惯。病后恢复期,活动要逐渐增加,要有适应过程。

4.五脏的调养

国医养生学素有红豆补心脏,黄豆补脾脏,绿豆补肝脏,白豆补肺脏,黑豆补肾脏,五豆补五脏之说。豆类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和生物类黄酮,享有植物肉、绿色的乳牛等美誉,成为中国人物美价廉的优质蛋白质以及钙和微量元素锌的最佳来源。豆类是能与动物性食物相媲美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

在食用时各取红豆、黄豆、绿豆、白豆和黑豆分别浸泡,使之发芽叁天,然后,每天吃红、绿、黄、白、黑不同颜色的豆芽,既可使心、肝、脾、肺、肾五脏都得到大大的补益,又可促进铁、锌的吸收利用,是一种很好的调养劳伤的保健方法。

怎么安排“五劳”养生


只要合理安排五劳,并养成良好习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养生功效。

以坐养神

适当地静坐休息,能促使人心平气和、精神爽快、烦闷消除、毛发光泽度增加、皮肤润泽、大便通畅、睡眠良好等,有防病、延年的良好作用。坐姿可根据老年人的习惯和身体状况而定,如端坐、靠坐、盘坐等,但每次坐的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入座时,应注意动作要轻、要稳,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自然放松,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更不要跷二郎腿。坐一段时间后应起来走动一下,使被牵拉的肌肉和韧带得以放松。注意千万不要猛然坐下或快速起立。

以立养骨

适当的站立,可使骨骼肌产生短促迅速的缩张运动,激发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地疏通经络。适当的站立还能使气血下行,血压降低,精神振奋,有利于大脑的适当休息,使全身舒适。立姿对老年人的活动与精神状态都有重要影响。老年人在站立时,身体应自然、平稳、端正,两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倾斜,两下肢均匀受力,不宜固定某一侧。为了保持正确的姿势,老年人应经常进行适度的全身性活动,以维持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的正常功能。

以看养血

看些有益的书籍、电视节目以及观赏山水风景等,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脾胃健康,血液生化也就充盛,这就是视养血的道理。不过久视则伤血,必须重视掌握分寸。另外还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和膳食的营养搭配,保持气血充足。

以卧养气

卧姿一般以向右侧卧、双腿微弯为最合理。因为这种双腿微屈、脊椎向前弯的姿势,可使全身自然放松,此时心脏不致受压,有利于心脏泵血,对食物的消化、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大有益处。老年人有效睡眠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床上休息的时间则长得多。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应注意卫生,经常翻身,以防发生褥疮。老年人的床不宜太软,以硬板床加较软而厚的褥垫为宜。

以行养筋

不拘形式地从容步行,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对身体的新陈代谢都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一般地说,年纪越大,行走的速度应当越慢,持续的时间应当越短,但年纪再大也应坚持每天走动走动。行走时身体应注意挺直,上肢自然摆动,步幅均匀有力。若行走困难,应借助手杖或由他人扶行。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进行快走和慢跑锻炼。

怒伤肝思伤脾 中医五志养生方


本文导读:“怒伤肝”“思伤脾”,相信这些词大家都很熟悉,那么,这些吃到底都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的介绍。


怒、喜、思、忧、恐 是中医讲的五志,这五志与我们的内脏健康有密切关联,我们通常所说的 怒伤肝 思伤脾 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五志与五脏健康的介绍。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 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 原道训》曰: 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

中医认为: 思则气结 ,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

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 吓死人 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的减退、调节适应能力的减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难以承受,故而易引起疾病。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面中医为大家介绍了五志与五脏的健康知识,看完文章之后你是否有收获呢。

七情对五脏的影响 七情伤五脏


本文导读:七情对我们的五脏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会直接伤及五脏,影响脏腑气机,下面我们来看看七情对五脏的影响都有哪些。


人有七情六欲,这所谓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七情对我们的脏腑都有关系,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任何一种情绪时间过于长久都会伤害身体。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成为病因,称之为 七情内伤 。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因此,若脏腑组织或气血发生病变,就会影响人的情志,如《素问 调经论》说: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 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即五脏所主七种情志损伤相应之脏。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反应太过与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类经 疾病类 情志九气》对此解释说: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七情内伤,既可单一情志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七情内伤不仅多损伤心肝脾三脏,而且还易于损伤潜病之脏腑。例如曾患胸痹、真心痛、飧泄、头痛等病证的患者,虽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但遇有情志刺激,最易首先出现原先所患病证的临床症状。

影响脏腑气机

情志内伤影响脏腑之气的运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素问 举痛论》说: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包括: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当悲则悲,怒而不过,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二是加重病情。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了解七情活动对病情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把握病情发展变化,采取全面正确治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上面的文章为大家介绍了七情与内脏的关系,人有情绪很正常,但是任何一种情绪都不要让它持续太久,就算是大喜也要注意控制。

该怎么利用“五劳”来养生


以坐养神

适当地静坐休息,能促使人心平气和、精神爽快、烦闷消除、毛发光泽度增加、皮肤润泽、大便通畅、睡眠良好等,有防病、延年的良好作用。坐姿可根据老年人的习惯和身体状况而定,如端坐、靠坐、盘坐等,但每次坐的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入座时,应注意动作要轻、要稳,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自然放松,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更不要跷二郎腿。坐一段时间后应起来走动一下,使被牵拉的肌肉和韧带得以放松。注意千万不要猛然坐下或快速起立。

以立养骨

适当的站立,可使骨骼肌产生短促迅速的缩张运动,激发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地疏通经络。适当的站立还能使气血下行,血压降低,精神振奋,有利于大脑的适当休息,使全身舒适。立姿对老年人的活动与精神状态都有重要影响。老年人在站立时,身体应自然、平稳、端正,两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倾斜,两下肢均匀受力,不宜固定某一侧。为了保持正确的姿势,老年人应经常进行适度的全身性活动,以维持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的正常功能。

以看养血

看些有益的书籍、电视节目以及观赏山水风景等,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脾胃健康,血液生化也就充盛,这就是视养血的道理。不过久视则伤血,必须重视掌握分寸。另外还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和膳食的营养搭配,保持气血充足。

以卧养气

卧姿一般以向右侧卧、双腿微弯为最合理。因为这种双腿微屈、脊椎向前弯的姿势,可使全身自然放松,此时心脏不致受压,有利于心脏泵血,对食物的消化、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大有益处。老年人有效睡眠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床上休息的时间则长得多。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应注意卫生,经常翻身,以防发生褥疮。老年人的床不宜太软,以硬板床加较软而厚的褥垫为宜。

以行养筋

不拘形式地从容步行,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对身体的新陈代谢都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一般地说,年纪越大,行走的速度应当越慢,持续的时间应当越短,但年纪再大也应坚持每天走动走动。行走时身体应注意挺直,上肢自然摆动,步幅均匀有力。若行走困难,应借助手杖或由他人扶行。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进行快走和慢跑锻炼。

中医:疲劳是五脏失调的表象


疲劳是机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于过长时间或过于繁重、紧张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引起的作业效率明显的暂时降低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观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尽的感觉。但主观疲倦感并不一定是机体疲劳,有时无疲倦感觉,而机体却已进入疲劳状态。

《黄帝内经》中对疲劳就有较充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使中医疲劳理论不断完善。内因、外因均可导致疲劳,但以内伤尤其过劳为主要病因。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为脾、肝、肾,首当推脾。疲劳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

疲劳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个别器官疲劳,常发生在仅需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的紧张作业,如打键盘等。

②全身性疲劳,繁重体力劳动所致,常有特殊的感觉与行为,如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疲乏和嗜睡等。

③智力性疲劳,持续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引起,其特点为头昏脑胀、全身无力、嗜睡或失眠、易激动、肌肉松弛。

④技术性疲劳,多见于脑体并重,且神经精神相当紧张的作业,如驾驶。疲劳还可以分为精神疲劳和神经疲劳,也可分为肌肉的、代谢的、情感的、环绕的疲劳以及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还有所谓心脏疲劳、视疲劳等。

中医药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疲劳问题,现在仅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

概念及致病因素 中医称疲劳为懈怠、劳倦、疲乏,属虚劳、虚损范畴,认为疲劳是身体虚弱的表现,有以劳倦,形气衰少。虚指人体脏腑气血亏损,精气夺则虚。

疲劳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中分析到: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名利或劳于色欲或劳于疾病。但最常见的原由还是过劳,即过度劳累。《济生方诸虚门》认为:五劳六伤之证多由不能摄生,始于过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劳伤是因为不能保养好身体,过度消耗体能引起的。

分类:中医将疲劳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1.五劳

五劳就是五种劳损,包括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对体力性疲劳归纳为五劳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用眼会引起视疲劳;过分懒散会使精神不振;坐的时间太长或是保持静态的时间太长而不运动,肌肉就会松软而不坚实;持续站立、行走而得不到休息,就会引起筋骨肌肉疲乏、酸软。

2.六极

六极指疲劳引起的六种较为严重的机体病理变化,包括筋极、脉极、肉极、气极、骨极、精极。严用和《济生方论五劳六极证治》称:盖劳力谋虑成肝劳,应乎筋极;曲运神机成心劳,应乎脉极;意外过思成脾劳,应乎肉极;预事而忧成肺劳,应乎气极;持志节成肾劳,应乎骨极。

3.七伤

七伤指七种对身心伤害的因素,包括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受湿伤肾、形寒伤肺、忧思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伤志。

发生过程 中医认为疲劳损害身体是按以下过程进行变化的: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积劳成疾。过劳、情志、外邪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引起的疲劳,多以肝、脾、肾三脏的损伤为主。肝主疏泄,有疏通气血、条达情绪的作用。肝郁气滞则引起脾胃失和。脾主运化,主肌肉,脾运失常则不能生化营养精微物质,可使肌肉四肢无力。肝主筋,肝的精气衰则筋不能动。肾藏精,主骨,肾气伤则精力不济,筋骨酸软,未老先衰,特别易引起性功能阻碍。

1.劳伤肌筋 张介宾说: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运动过劳,筋必疲极。从事体力劳动过度,容易劳损肌肉筋骨,肝主筋,间接地影响肝气,使气机郁滞,脾气虚,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2.忧思伤脾 《灵枢大惑论》认为过度用脑会引起精神心理方面的疲劳: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情绪变化无常,则易损及脾胃功能,使水谷精华失运,中气升降失常,食欲差。

宋代李杲在《脾胃论》中也说: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无力,默默不语,寝不寐,食不知味,恶热,动则烦扰

3.精气劳损 肾藏精,房事太过,肾气受损,则出现腰膝酸软,遗精。

4.疾病引发 中医对疾病导致的疲劳也有认识,《黄帝内经》认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肾所生病,嗜卧。

中医学很早以前就非常重视人身体的疲劳现象,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称谓。如:疲乏、无力、倦怠、脱力、解亦、五劳、七绝等等。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情况,疲劳可以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软、精神不振、视力疲劳、阳痿早泄、反应迟钝等等,疲劳既可出现在健康人身上,也是很多疾病中出现的某一个症状。因此,长久的疲劳既是一些疾患的原因,其本身也可能是某种疾患的一种情况,换言之,疲劳可能蕴藏着某种疾患。

疲劳如长期得不到完全恢复,如频繁的过度紧张训练、不适当的提高训练要求和劳逸安排不当等,使大脑皮层机能受到破坏,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发生异常变化,从而使疲劳转入过度疲劳,即从心理状态转入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训练成绩下降、食欲不良、体重减轻、困倦而失眠、头昏脑胀,久之则可引起神经衰弱、安静时心率加快,甚至出现心脏扩大、病理杂音等。

中医认为,疲劳现象的出现,与五脏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如四肢无力多与脾胃有关,腰酸腿软多与肾脏有关,气力不足多与肺脏有关,头脑不清多与心脏有关,不耐疲劳多与肝脏有关。同时,中医又认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全赖于元气,元气禀赋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是人体能量的源泉,与不同的脏器结合就产生不同的功用,所以元气虚弱,就会使人体的各个功能处于低迷抑制状态,也就构成了产生疲劳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人之初元气来自于父母之精,既生以后,主要来自于饮食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同时还要借助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而水谷精微的化生主要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在这里,脾胃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转输、提供造血原料、参与水液代谢等多方面,因此,古人把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壮则元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耳聪目明,精力旺盛,防病抗病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增强。

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形神合一,合理组织训练和劳动也是预防过度疲劳的重要因素,注意劳逸结合,恰当安排工间暂歇和工间休息。其他措施如改善训练或劳动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宣传训练、劳动、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加强医学监督,改善伙食,搞好卫生保障。

总之,由长期疲劳而演变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个多组织器官虚损、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由多种原因引起,仅靠单一的治法难以奏效,中医药介入疲劳的调养,独具优势。近年来,国内外采用中医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医养生之“七情五志”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收到严重干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