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法

2019-10-12 │ 节气养生法 夏季养生法

伤科诸证内治8法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有没有更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科诸证内治8法”,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跌打损伤初期瘀血新成,导致气滞或瘀而化热,瘀不去则新血难生,气不行则瘀滞不消,临床上在按伤科常规处理的同时及早配合内服药常可缩短病程,达到较好的效果。

通腑逐瘀法

肢体瘀肿疼痛或胸腰蓄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滑,具有里热实证者。若胸伤蓄瘀者,用大成汤(当归、红花、枳壳、厚朴、苏木、陈皮、大黄、芒硝)加减;胁伤者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腹伤者以鸡鸣散加减;腰及四肢伤用桃仁承气汤加减。

行气活血法

适于伤后气滞血瘀痈肿,但无实热里证。多见瘀伤疼痛,胀闷不适,呕恶少食,大便不畅。活血祛瘀选复元活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以行气为主时,选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等;若行气活血,可选用膈下逐瘀汤等。

清热凉血法

适用于跌打损伤,筋脉皮肉受损,血热妄行、毒火内攻、热毒蕴结者,常选犀角地黄汤、两地汤、牛黄清心丸;热毒炽盛选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若内伤化热吐血,舌红,选用清苔汤、小蓟饮子、十灰散,高热者合用白虎汤。

和营止痛法

适用于患部气滞、瘀凝、肿痛未完全消退者,调和血脉为要,可用七厘散(《良方集腋》)、和营通气散、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逍遥散等。

接骨续筋法

此时瘀肿已消,或骨位复正,瘀热渐除,以巩固接骨效果为主,用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加减。

舒筋通络法

用于伤后病情稳定而瘀血留滞于皮肉、筋膜、关节者,常用方有麻桂温经汤(《伤科补要》)、大活络丹(《理伤续断秘方》)、小活络丹(《局方》)、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等。寒湿入络,遇冷发作者,用大红丸(《理伤续断秘方》)。

损伤后期,正气已虚,补益为要。

补益气血法

久病多虚,据《内经》损者益之,宜滋养气血,气血旺盛则筋骨强健。常选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等加减。

补益肝肾法

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已受损筋骨的恢复与肝肾精血充足与否密切相关,补益肝肾可以加快病体的康复。常选用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虎潜丸等。肾阴偏虚用左归丸加减,肾阳偏虚用右归丸、肾气丸加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各法使用时,应辨证与辨病结合,综合运用,并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相关阅读

伤科内伤


伤科内伤生活中太常见了,这类病症是因为外伤引起的气滞和血瘀,由于受伤的程度和部位的不同,病情轻重相差悬殊,轻者仅为局部疼痛,重者可危及生命。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类病症的治疗方法吧,比较一下五内科疾病的区别。

伤科内伤(internal injury),因外力伤及头颅、躯干,引起气血、经络、脏腑功能障碍、器质损伤,以内部疼痛为主症的骨伤科常见病证。伤科内伤与内科疾病中因饮食、劳倦所致的内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此类病证的原因、病机、症状和治疗都有记载,但未明确命名。伤科内伤的病名首先见于《中藏经》,称为内伤、内损。唐代《外台秘要》对外力致伤分为外伤四肢、头颅、骨节和内伤气血、脏腑两大类,内伤又分为瘀血内聚与吐咯出血的伤血及急卒受伤、气闭昏闷或气滞不散的伤气两类,还提及虚人内伤和瘀血在内久不消除的治疗方法。明代薛己《保婴摄要》记录了内伤病例的诊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医学在头颅、躯干部脏器实质性损伤方面又从大量实践中积累了新的、丰富的经验。

病因病机

伤科内伤的病因是外来暴力。最常见的是坠堕、碾压、跌仆、撞打等直接暴力作用于头颅或躯干而引起损伤;暴力经传导,间接影响其他部位也可致伤,如因坠堕时足跟着地而发生头部内伤。此外,负重时用力不当或用力过度,导致胸胁部或腰部闪挫、岔气;长期劳力积损而造成慢性损伤,也为临床所常见

伤科内伤主要的发病机理是气滞和血瘀,两者并见又有主次之分。即周流全身的气在被伤部位受到震激,由震激而壅聚,由于气血相依,血也随之凝滞于该处;或坠堕击伤,伤及络脉,血溢脉外成瘀,气亦随之而壅滞。

瘀血滞气影响脏腑的气机升降和营血滋养,从而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耗。瘀滞愈甚,气血亏损愈重。壮实之体在瘀滞化散后才显出不同程度的气虚血亏,羸弱虚者在损伤早期就有虚象。如果络脉损伤,大量失血,也会气随血而脱,则为气血双脱的危证。

辨证

伤科内伤的辨证,以气血为纲。伤气者有气滞、气闭、气脱、气虚诸证。①气滞。暴力外伤,轻则伤气,气机阻滞,不通则痛。由于气无形、聚散无常,故以痛无定处为特点。若影响至脏腑的气机失调,出现相关脏腑的症状,如伤及肺则胸痛,咳嗽,喘促;伤及胃则脘痛,恶心呕吐;伤及肝则肋痛呕血;伤及肾则腰痛,小便不畅,尿血。②气闭。骤然损伤之后,昏迷不语,不省人事,或神智虽清醒,但口噤不开。③气脱。见于受伤后剧烈疼痛大量亡血的患者,表现为气息微弱,口目微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涔涔,脉细弱数。④气虚。暴力内伤的中后期,瘀滞渐化,虚象渐显,或者虚怯之体受伤后,气虚与瘀滞并见。前者证见隐痛或酸痛,缠绵不已,神疲体惰,乏力短气,语声低微,纳食不馨;后者则见形体虚弱,脉象散大,如有皮肤青肿者则青肿不易消退。

伤血者有血瘀、出血、血虚诸证。①血瘀。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同时在瘀血留著的部位出现相关脏腑的症状,如:瘀阻于脑,蒙蔽清窍则昏迷不醒;瘀血乘肺,气道被阻则喘咳;瘀停胸中,气机难以升降通达,表现为胸闷作胀;瘀积脘腹,妨碍肠胃运化,证见腹中胀满等。②出血。或吐血、或唾血、或便血、或溺血,其色鲜红或紫黯。暴力内伤,大量出血,不仅可直接由口鼻便尿出血,也可积于胸腹腔内,重者多致气血双脱。③血虚。多在损伤中期以后呈现。疼痛隐隐,延绵不愈,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肢麻。

治疗

临床要根据具体损伤部位,辨证治疗。以内治为主,常用治法有开窍通闭、理气通络、益气固脱、逐瘀攻下、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

①开窍通闭法。用于损伤初起,气闭昏愦者,可使闭结开通,昏愦得醒。因用于急救,以备用的成药最适宜。常用方如苏合香丸。

②理气通络法。用于气滞不通为主者,可使滞气宣散而经道通畅,疼痛得止。常用方有理气止痛汤、复元通气散等。

③益气固脱法。用于气血双脱,目前多同时予以输血补液。常用方如独参汤、参附汤或参附注射液。

④逐瘀攻下法。适用于瘀血停积在内的体实者,尤宜于疼痛并见腹胀、便秘、苔黄、脉数等症,以峻猛的攻逐药物祛除瘀滞,药后便秘得解,症情见轻。常用方有桃核承气汤、大成汤等。年老体弱者当慎用,妇女月经期间或妊娠应视为禁忌。

⑤活血化瘀法。通用于血瘀内停。去瘀而并不峻猛,适用面较广。对瘀积实滞者则药力较逊。常用方有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

⑥益气养血法。适当用于瘀滞已基本祛除而显气血虚亏的情况,以助气血复原,也只有气血旺盛才能使瘀滞清彻。常用方有八珍汤、当归补血汤等。在应用以上治疗法则的同时,还须根据脏腑受损的情况结合相应的方药,如肃肺定喘、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养心安神、补髓荣脑等。

头部内伤。脑为髓之海,内伤头部累及髓脑,神明失守,所以意识障碍为主症。辨治分三期:

①昏迷期。伤后即发多见,亦可伤后渐趋昏愦,或昏后复醒,醒后再发者。气闭者予以开关通窍,可用苏合香丸;血蒙神明者可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以开窍醒神;气血双亡者急宜固气回脱,用参附汤;出血不止者加用三七等止血药。

②清醒期。多有头疼、头晕等症,为瘀血内阻所致,治宜活血化瘀、升清降浊,用防风归芎汤加减。

③恢复期。正虚邪实为其特点,扶正宜养心补气,祛邪则化瘀熄风。方药可用养心汤、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等。

胸胁内伤。胸内有心肺两脏,胁部为肝胆两经循行部位,胸胁内伤多以胸胁疼痛、咳嗽气短、心悸怔忡为主症。辨治宜分伤气、伤血、伤脏腑等。伤气、伤血,可采用益气养血法治疗,伤脏腑则要应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确定诊断,给予相应有效的治疗。

腰部内伤。腰为肾之府,位于人体中部,是躯干活动的枢纽。内伤后不外气滞血瘀、肾精亏损。新伤多用复元活血汤,尿血者用小蓟饮子;慢性损伤可用左归丸、右归丸调治。

除内治外,对亡血气脱、脏腑损伤的危急重症病人,应采取西医的急救措施和手术疗法,拯救病人生命,修复脏腑功能。此外,内伤也常用手法、针刺及其他外治法治疗。

结语:对于外伤导致的病症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去预防治疗,因为这是外力造成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平时的时候做事小心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粗心被外力伤到,因为被外力所伤严重点可能会立即致命。

中医治面瘫,面瘫的中医内治法是什么?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那么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内治

一般分以下四种证型辨证论治:

风痰阻络 

表现为风痰阻络而偏于寒性者,以卒然口眼斜,舌淡苔白为证治要点。治宜祛风化痰止痉,方用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各5~9克,全蝎(去毒,生用)各等3~5克。水煎服。本方病属痰热及阴虚肝阳上亢者忌用,孕妇慎用。另方中白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

气血两虚 

表现为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气短汗出,纳减便溏,苔薄,脉细软等。治宜益气扶正,养血通络,方用益气养血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桂枝12克,姜黄12克,鸡血藤30克,黄精15克,防风12克,细辛3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还少丸、通络丸口服。

痰湿阻络 

表现为头身困重,咯痰黄白,纳呆胸痞,苔腻,脉滑。治宜化湿祛痰,健脾通络,方用化痰汤:胆南星12克,白附子12克,天竺黄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瓜蒌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鸡血藤20克,丹参30克,红花12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地龙15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蛇胆丸、陈皮丸口服。

肝风内动 

表现为面赤眩晕,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息风,滋阴清热,方用天麻钩藤汤:天麻12克,钩藤30克,夏枯草15克,胆草12克,黄芩12克,代赭石30克,磁石30克,礞石20克,珍珠母30克,苦参12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全蝎10克,地龙12克,水蛭12克,琥珀5克,蝉蜕12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通脉丸、天麻丸口服。

外治

牵正膏白附子30克,防风30克,僵蚕20克,细辛10克,全蝎20克,白芥子20克,共研细面,每次用3克,醋调捻摊在小圆布上,贴敷于患侧下关穴,胶布固定,每贴3天,一般3贴见效。

牙皂散 猪牙皂200克,研细末,取适量以陈醋调如糊状,涂于患侧颊车、地仓穴之间,每日换药2次,10天为1疗程。

塞鼻散 枯矾、川乌、辛夷各等分,研末,加麝香少许,用纱布包如枣核大,左歪塞右鼻,右歪塞左鼻,2小时取出,每日3~4次。

治筋骨诸病的术酒方


治疗风湿筋骨诸病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总会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方法只能治疗表面,无法根治。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风湿筋骨诸病的药酒方以及这风湿筋骨诸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赶紧来看看吧!

【来源】

《本草纲目》。

【配方】

术(去皮捣)三十斤。

【制法】

以车流水三石,渍上药三十日,取汁,露一夜,浸曲、米酿成。

【主治】

一切风湿筋骨诸病,驻颜色,耐寒暑。

【用法】

饮之。

说明

本方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附诸药酒条下。

风湿筋骨诸病的临床表现

1. 风湿病大多有关节病变和症状,可高达70-80%,约50%仅有疼痛,重则红,肿,热,痛及功能受损等全面炎症表现;多为多关节受累。侵及关节大小视病种而有不同。

2. 异质性,即同一疾病,存在有不同亚型,由于遗传背景,发病原因不同,机制也各异,因而临床表现的类型,症状,轻重及治疗反应也不尽相同。

3. 风湿病多是侵犯多系统的疾病,许多疾病的病理多有重叠,症状相似,如MCTD为这种表现的典型。

4. 血清内出现多种抗体及免疫复合物(CIC),并可沉积于组织(皮肤,滑膜)或器官(肾,肝)内致病。

5. 雷诺现象常出现于本类疾病,如SLE,MCTD。

风湿筋骨诸病的治疗方法

其他措施

风湿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对血中有很多循环免疫复合物,有高免疫球蛋白,可选用免疫吸附及血浆清除疗法;去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过高的免疫球蛋白,RF,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过多,还可采用单个核细胞清除疗法。从而改善T,B细胞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降低血液粘滞度,疏通微循环,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手术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可作滑膜切除术,晚期可作关节置换术,或肌腱修复或转移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结语:看完了以上的这篇文章之后,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治疗风湿筋骨诸病的药酒配方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了吧!这个药酒真的是非常不错的治疗风湿筋骨诸病的一种手段。感兴趣的可以试试哦!

治风疾诸病桑枝浸酒方


风疾诸病是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风疾诸病的药酒方是什么?这风疾诸病的治疗偏方又有哪些?接下来赶紧来看看这风疾诸病的相关知识吧!

【来源】

《太平圣惠方》。

【配方】

花桑枝、垂柳枝、槐枝各一斤,羌活、牛膝(去苗)、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熟干地黄各三两,黑豆(炒熟)一升。

【制法】

上件药细剉和匀,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五斗,经浸七日后饮用。

【主治】

治风疾。

【用法】

每日食前后,任性煖饮一二小盏,不得令过度,但醺醺然,长有酒气为妙。忌生冷毒鱼猪肉。

说明

《普济方》同上。

治疗风疾的几种偏方

菖蒲酒

治风痹,通血脉,疗骨痿。

手足风痹

用黄蜂窠(即露蜂房)大者一个、或小者三、四个,烧成灰,加独蒜一碗,百草霜一钱半,一起捣烂敷痛。忌生冷劳腥。

喉痹喉风

用石胆二钱半、白僵蚕(炒过)五钱,共研为末。每次取少许吹喉,痰涎吐尽,风痹自愈。此方名二圣散。

缠喉风痹的治疗验方

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结语:看完了以上的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和相关的了解了吧!以上的这几种药酒配方对于治疗风疾诸病的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试试哦!

脑外伤后高热临证治验


高热是脑外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辨证治疗时发现,中重型脑外伤以青壮年多见,高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治疗若能力挫病邪,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例1:尹某,女,40岁。因交通事故致急性闭合性脑损伤(重型),于1998年5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右环池出血,头皮裂伤,左上肢骨折。当时已深昏迷,呼吸困难,bp24/14kpa。即行亚低温、人工呼吸、抗炎、脱水等对症处理。48小时撤除亚低温治疗,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用冰毯等物理降温。查血wbc10.7×109/l,n:91%,l:9%,西医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后中枢性发热并肺部感染。先后用环丙沙星、希普欣、稳可信、泰能等治疗疗效不显。5月27日请中医会诊。诊见:高热,昏迷,t39℃,肌肤灼热无汗,全身散在青紫擦痕。气管切开,喉中痰鸣,舌红、苔黄浮糙,脉弦滑数有力。证属痰热上蒙,瘀阻脑络。治宜清热化痰,祛瘀通络开窍。处方:栝楼18克,半夏、天竺黄各12克,黄芩、石菖蒲、郁金各9克,川芎3克,鱼腥草15克,白芷、炙远志、射干各6克,羚羊粉(冲服)0.6克。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胃饲。6月1日复诊:仍高热,神昏,t40.5℃,大便已1周未行,舌脉同上。治宜釜底抽薪,泄热祛邪。拟大承气汤加味:大黄(后下)、厚朴、芒硝(冲)各5克,人工牛黄(冲)0.3克,天竺黄、焦栀子各12克,淡豆豉6克,羚羊粉(冲)12克,栝楼18克,炒枳实、石菖蒲、郁金各9克。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2剂后,排出大量臭秽大便,体温降至38℃,4剂后体温36.8℃,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神志为浅昏迷,呼吸平稳,痰少,体温未再升高。

例2:邹某,男,42岁。脑外伤2天、右颞脑内血肿术后1天,于1998年6月22日以右颞脑内血肿术后继发脑干损伤收入院。入院时神志昏迷,予亚低温、人工呼吸、抗炎、脱水、腰穿引流降颅压等对症处理后神志转清,但头右颞部伤口溃破开裂,有脓性分泌物及脑脊液渗漏,随即出现高热,神志模糊。查血wbc19.9×109/l,n:80%,l:19%。脑脊液常规:外观黄色微浊,潘氏试验(+),细胞总数16×109/l,白细胞1 1×1010/l,单核42%,多核58%。脑脊液生化glu 19mmol/l,cl 80mmol/l,pro 193m克/l。脑脊液培养枸橼酸盐杆菌。西医诊断:颅内感染性发热。先后用凯复定、磺胺、泰能、罗氏芬等抗生素及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病情未能控制。7月16日请中医会诊。诊见:高热,神昏,t39.3℃,肌肤灼热,头部伤口脑脊液渗漏,脓性分泌物,愈合不良,失语,尿多色黄,大便溏,舌红、苔薄黄腻,脉数不匀。证属湿热弥漫,毒恋气分。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藿朴夏苓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藿香、半夏、焦栀子、车前子(包)各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淡豆豉、射干各6克,薏苡仁25克,郁金、黄芩、紫苏叶各9克,厚朴5克,羚羊粉(冲服)0.6克。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药后体温渐退,脑脊液渗漏及脓性分泌物减少,伤口开始愈合。7月24日复诊:t37.8℃,神志模糊,喉中痰多,大便2天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佐以通腑。处方:栝楼、茯苓各18克,胆南星、半夏、栀子、赤芍各12克,黄芩15克,炒枳实、柴胡各9克,大黄(后下)5克,羚羊粉(冲服)0.6克,人工牛黄(冲服)0.3克,4剂。药尽体温正常,神清,能语,但不欲言,伤口愈合良好,醒后多汗,舌苔薄,寸脉弱,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剂收功。

例3:郭某,男,13岁。患者车祸后脑外伤、呕吐3小时,于1998年5月15日以急性闭合性脑损伤(中型)收住院。入院时神清,能语,精神差,头皮无裂伤,耳鼻无出血。ct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入院不久头痛,呕吐,发热,右侧偏瘫,失语,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及其他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不明显。脑脊液常规:外观黄色微混浊,潘氏试验(-),总细胞数7.25×109/l,白细胞7.2×109/l,多核65%,单核35%。脑脊液生化:glu 0.2mmol/l,cl 119mmol/l,pro 57mg/l。脑脊液培养: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诊断:颅内感染性发热。先后予青霉素、复达欣、菌必治、消炎痛栓及中药柴胡制剂等抗菌、消炎、退热均无效,6月17日请中医会诊。诊见:发热,t39℃,肌肤灼热无汗,面苍形瘦,神清,失语,右侧肢体偏瘫,头痛,烦躁,纳少,大便多天未行,舌红、苔白腻,脉细数无力。脑室—腹腔脑脊液分流见血性脑脊液。证属外伤脑络, 瘀阻水停。治宜化瘀利水为主,以抵当汤加味。处方:大黄(后下)、虻虫、水蛭、三七末(冲)各3克,桃仁、红花、葶苈子各9克,益母草15克,车前子(包)、藿香各12克,人参(另兑)6克,茯苓24克。2剂,水煎分3天服完。21日诊:体温恢复正常,余症改善。

按:所述3例脑外伤高热治法各异。例1以腑实为主,兼夹痰热。腑浊夹痰热上扰清窍,导致高热神昏。治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使腑通浊泄,热从谷道而出。肺与大肠相表里,排大便泻痰热而清窍无扰,故腑气一通,热退身凉,昏迷减轻,呼吸平稳,痰量减少。例2证属湿热弥漫,毒恋气分。湿热蒸腾,清窍被蒙则高热神志不清。治疗宜芳香轻清,忌大剂苦寒,轻清之剂泄热而不伤脾胃,药如黄芩、栀子、车前子、金银花、连翘;芳香之味悦脾醒胃,宣畅气机,有利于脾胃运化水湿,药如藿香、厚朴、紫苏叶、淡豆豉。湿热分消,热势渐退,继以清热化痰及健脾化痰之剂调理而安。例3证属瘀阻水停。瘀阻脑络,血行不利,血不利则脑积水。瘀血内滞,血不循常道,故见血性脑脊液。瘀阻化热,瘀热上扰神明,则发热、烦躁、头痛、失语。面苍形瘦、肢体活动不利,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机体失养,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三七化瘀止血,益母草化瘀利水;合葶苈子、车前子利水降颅压,人参、茯苓、藿香益气扶正,健脾化湿。

作者简介

樊永平 男,师从王绵之教授,1996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博士学位。现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工作,任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库成员、国家医疗保险基本药物目录专家。

治风疾诸病的乌金浸酒方


风疾诸病是一类病症,这类病症一定要及时的有效的进行治疗。否则后果可能会比较严重。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风疾诸病的药酒治疗配方以及风疾诸病的治疗方法,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

《太平圣惠方》。

【配方】

黑豆(紧小者炒熟捣碎)二升,防风(去芦头)、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脐)、羌活各二两,熟干地黄三两,乌鸡粪(雌者以大麻子喂笼七日后取粪)一两。

【制法】

上件药,细剉和匀,入于生绢袋中,用好酒二斗,于瓷瓮子中,重汤缓火,煮候药瓮子内有香气即止。

【主治】

治风疾。

【用法】

每日三度,温饮一小盏。

治疗风疾的方法

1、风痹冷痛

用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共研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见效。注意避风。

2、治风痹厥痛

和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为衣。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汤送下。

3、风痹筋急

用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共研为末。每服一小撮,酒送下。一天服二次。以身中暖和为度。忌食猪肉、冷水。

4、菖蒲酒

治风痹,通血脉,疗骨痿。

5、手足风痹

用黄蜂窠(即露蜂房)大者一个、或小者三、四个,烧成灰,加独蒜一碗,百草霜一钱半,一起捣烂敷痛。忌生冷劳腥。

结语:看完了以上的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和相关的了解了吧!以上的这几种药酒配方对于治疗风疾诸病的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试试哦!

诸痛痒疮


指各疮疡疼痛瘙痒的病证《素问至真要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女人不可忽视的11种瘙痒

女性外阴部瘙痒不但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的还可导致夫妻不和,日久不愈还可导致多种疾病同时发生。因此,女性外阴部瘙痒是妇女常见而又不可忽视的症状,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1、真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瘙痒、外阴潮红、伴豆渣样白带,有异味,搔抓后可引起外阴皮炎湿疹性改变。

2、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瘙痒,有泡沫样白带,常伴有特殊异味,搔抓后同样外阴部皮炎湿疹性改变。做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与上面的病样区别开。

3、阴虱病:阴虱常贴伏于皮肤表面或附于阴毛根部,阴虱卵呈灰白色、针头大小。阴虱的叮咬及其毒汁、排泄物可导致皮肤发痒、可产生脱屑,并继发湿疹样改变和毛囊炎。

4、蛲虫感染:主要侵犯幼女,成年女性也可感染,当夜间肛门松弛时,蛲虫从直肠内爬出游动到外阴部交配产卵,并刺激外阴部皮肤粘膜,引起局部瘙痒。

5、疥虫感染:引起疥疮时,外部皮损最严重,故局部瘙痒也最明显(疥疮的治疗方法:用硫磺软膏)。

6、局部皮肤不洁:有些女性使用卫生纸方法不当,外阴部皮肤受经血、阴道分泌物,甚至尿液、粪便和汗液的浸渍而使局部皮肤发生慢性炎症,从而引起外阴部瘙痒。

7、药物过敏:过敏体质的女性服用磺胺类或其他药物引起的固定型药疹,常发生在外阴部皮粘膜交界处,除了局部瘙痒外,可并发糜烂、渗液。使用药物做阴道冲洗或阴道内置入,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接触性皮炎也可发生外阴瘙痒。

8、外阴部皮肤疾病:股癣的皮肤损害常扩大到外阴部,引起局部剧烈瘙痒。外阴部湿疹和神经性皮炎引起的局部瘙痒更为剧烈,前者表现为局部皮肤边界不清的丘疹水疱及糜烂渗液,后者因搔抓常出现皮肤增厚苔伴藓化。外阴部白斑除引起局部瘙痒外,常伴发外阴营养不良,皮肤萎缩。

9、病毒感染:尖锐湿疣大多发生在女性阴道壁、宫颈口及外阴部,还会出现带有恶臭的白带。发生在外阴部的传染性软疣多表现为中央有脐窝样凹陷的圆形丘疹,也可引起外阴部瘙痒。生殖器疱疹多表现为尿道口及阴道壁出现米粒大小且明亮的水疱,伴有局部瘙痒。

10、性交过敏:这是两性生活期间发生的过敏反映。分别有对精液过敏,避孕套过敏 ,摩擦过敏者。

11、其他原因:女性患糖尿病时,由于尿糖对外阴皮肤的刺激,容易并发毒菌性外阴及阴道炎,引起外阴瘙痒。患肝胆及其他疾病出现黄疸时,因血液内胆红质增高,皮肤受胆盐的刺激也可发生外阴瘙痒。此外,有些女性在精神紧张时还会因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外阴瘙痒。女性患外阴瘙痒症后,应注意保持外阴部皮肤清洁干燥,内裤要宽松透气,禁用肥皂水或刺激性洗涤剂擦洗,尽量控制抓挠止痒,不食辛辣及过敏性食物。

治风疾诸病的茵陈药酒方


这个风疾诸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一些风湿病的总称,治疗这类病症一定要及时。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风疾诸病的药酒配方以及这个风疾都是指哪些病症,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之为病善行而数变,治无常方。风邪致病,表现筋肉关节、气血经脉者,用药酒治疗尤宜,因酒有和血活血之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酒可引诸药直走血分。

常用药有茵陈蒿、麻黄、防风、独活、肉桂、秦艽、牛膝、天雄、当归、五加皮、侧子、海桐皮、附子、乌梢蛇、百灵藤、川芎、虎骨、牛蒡子、大麻子、天蓼木、石南、乌头、茵芋、细辛、桑枝、槐枝、松针等。

【配方】

茵陈蒿(炙黄)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

【制法】

如常酿酒。

【主治】

治风疾,筋骨挛急。

【用法】

饮之。

说明

本方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附诸药酒条下。

风疾是什么病

指风痹、半身不遂等症

《后汉书袁安传》:封观者,有志节,当举孝廉,以兄名位未显,耻先受之,遂称风疾,喑不能言。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上自二十年九月得风疾,因不能言,使四面求医药。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若有关公,贫道风疾举发,去不的!

疯病

神经错乱、精神失常。汉应劭《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位过招殃,灵督其衅,风疾恍忽,有加无瘳。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儇弄王中父》:王介,字中父,性轻率,每语言无伦,人谓其有风疾。

麻风病

《三国志平话》卷上:忽患癞疾,有发皆落,遍身脓血不止,熏触父母取浄水一盏,呪了,嚥在腹中,风疾即愈,毛发皮肤复旧。

结语: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和相关的了解了吧!这个风疾诸病不一定要用药物来治疗,还可以用喝药酒的方法来治疗。如果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试试哦!

治风疾诸病的松节浸酒方


很多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这个风疾诸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症,这种病症一定要尽早的进行治疗。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风疾诸病的药酒治疗方以及风疾诸病的预后和预防,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

《普济方》。

【配方】

当归、熟地黄一两,松节一两,列节一两,牛膝一两。

【制法】

上为粗末,以绢袋盛药,用无灰酒二百盏,浸三日方可吃。

【主治】

诸风,风疾诸病。

【用法】

如药酒一盏,服时即以生酒一盏添入。

说明

《普济方》注书《家藏经验方》。并注云表弟武东叔,年二十余,患历节风痛不可忍,涪城马东之,以此方疗之。

风疾诸病的预后

完成联合化疗的患者应监测至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且皮肤涂片查菌阳性者待阴转后3个月查菌一次,连继2次阴性者,皮肤涂片查菌阴性者待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皮肤涂片查菌仍为阴性者,才为临床治愈。

预防

1.及早发现病人。

2.用联合化疗普遍治疗病人。

3.化学预防。

4.卡介苗接种。

5.麻风防治与综合性卫生机构相结合。

结语: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和相关的了解了吧!这个风疾诸病不一定要用药物来治疗,还可以用喝药酒的方法来治疗。如果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试试哦!

治筋骨诸病的羊胫骨药酒方


筋骨疼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这种病症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筋骨诸病的药酒治疗方和食疗方法,再一起来看看几种能够治疗筋骨诸病的偏方,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

《肘后备急方》。

【配方】

羊胫骨适量,酒适量。

【制法】

将羊胫骨用酒浸之。

【主治】

筋骨挛痛。

【用法】

随量饮之。

筋骨挛痛的食疗方法

十全大补汤

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当归身10克,炙黄芪15克,白芍10克,熟地12克,川芎10克,川羌活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桂枝10克,秦艽10克,麻黄6克,炮干姜6克,川杜仲10克,川木瓜6克,陈皮6克,附子6克,地龙10克,水煎服。

知柏地黄汤

熟地30克,山药24克,茯苓18克,山萸肉12克,丹皮12克,泽泻10克,知母12克,黄柏10克,玄参18克,龟板12克,夏枯草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乳香10克,水煎服。

偏方治疗筋骨挛痛

偏方1

【成分】

独头蒜1碗,黄蜂巢大者1个小者3~4个烧灰,百草霜5克。

【用法】

共捣敷患处,忌生冷荤腥。

偏方2

【成分】

鸡血藤胶250克或鸡血藤片400克、醉酒1000毫升。

【用法】

置于瓶中浸之,密封。经7日后开取,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温饮1~2杯。

偏方3

【成分】

木瓜、白酒各适量。

【用法】

酒水各半煮烂捣膏,趁热敷于患处,冷则换,每日1次。

结语:看完了以上的这篇文章之后,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治疗筋骨挛痛的药酒配方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了吧!这个药酒真的是非常不错的治疗筋骨挛痛的一种手段。感兴趣的可以试试哦!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