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中药

2019-10-12 │ 养生的中药 中药养生

中药饮用常识:中药的用量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药饮用常识:中药的用量》,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处方中药物的用量及炮制,既直接影响着疗效,又涉及用药的安全可靠。这里主要谈在实践运用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关于用量

中药多为天然药材,其用量较大,有效量的安全阈也较宽。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剧毒药物如乌头、巴豆之类稍稍过量,就易发生中毒事故。总的来说,加大用量,并不和提高疗效成正比,如何权衡中药之用量,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严格控制剧毒药用量

如川乌头,有效量为3克~6克,煎服如超过10克,就易发生中毒,如超过30克以上者,就易发生死亡事故,必须严格掌握。若延长煎煮时间,可以减低其毒性。

按药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

一般地说,君药、臣药用量偏重,佐药、使药偏轻。例如用桂枝汤时,桂枝为主,白芍为辅,桂枝用5克,白芍用10克;用小建中汤时,白芍为主,桂枝为辅,桂枝用3克~4克,白芍用15克~20克。且桂枝、白芍用量都超过常用量。再如治阳虚寒证病人,一般用四逆汤,附子为主(5克~8克),干姜为辅(2克~5克)。若病情严重,阳脱脉伏者,当用通脉四逆汤,干姜为主(8克~10克),附子为辅(4克~6克),余可类推。

根据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为和解退热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作为疏肝解郁宜偏轻(3克~6克)。又如防风,作为疏风发表,可用一般量(5克~10克),解砒霜毒当用最大量(30克~45克)。

注意药物的体积掌握用量

同一药量的药材,体积差距很大。如磁石10克,只有三粒黄豆大小;若10克玉蝴蝶或通草,可占半药罐。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应掌握用量,适当考虑到药材的体积。如矿石、贝壳类药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对有些体积虽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汤代水煎药方法。如伏龙肝、夏枯草、葫芦瓢、益母草等药用大剂量时,就要先将药物煎汤去渣取水再煎他药。

关于炮制

中药炮制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在这里主要是谈谈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

抓住必要的炮制

为了减少毒性,提高疗效,必要的炮制是不可少的。如生半夏用生姜同煮,制成姜半夏,可以减少半夏的毒性;陈棕炭、血余炭等用于止血,必须烧炭存性,否则就不易于煎煮和消化吸收。炒黄芩善于退热,焦薏苡仁健脾止泻,在书写处方时都必须注明。

避免有害的炮制

过去有些炮制,为了追求美观,反而失去药效。如清水半夏片、花槟榔片、淡附片等,要把药物水浸多天,把味浸淡,切出的饮片犹如爪甲,光泽透明,非常好看,实际上有效成分已大部分都已消失。

改革繁琐的炮制

如蚌水炒天麻,很难肯定被炒的药味有什么新的特殊作用。

必要的医嘱

这里所讲的医瞩,主要是指有关服药要求的嘱咐。

服药次数

急性病服汤药要大量频进,必要时每4小时~6小时一次;频繁呕吐,饮食难进者,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若为慢性疾患,服药每天1剂,或两天1剂。

服药时间

一般每日服两次者,多早晚服用为宜。夏令服药,最好头一天晚上服头煎,第二天早上服二煎,这样可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汤药发馊。对胃部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补血丸中有皂矾等药,以饭后服药较好,病在上焦者饭后服,在下焦者饭前服。

注意服药后调护

如服发表药,服后宜温覆以取汗,避免当风受凉。有些病在服药时应嘱咐注意病情变化,如服泻下剂,必须遵守得利止后服的原则,不使过剂伤正;另外尚需交待所服药物的有关饮食宜忌等问题。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药常识,哪些中药不宜煎煮


鉴于中药的服用方式、药性,很多人对这种古老方式持怀疑态度。虽然对于中医的争议颇多,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以及传承,并不是几句话能够否定的。尽管西药被普遍接受,大量使用,而西药在很多疾病的应用上也无能为力。因此,我们还是要重视中药,了解一些中药常识,掌握一些中药的使用方法。

可能很少人会单独的接触中药,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些中药常识是必须谨记的。错误的搭配可能起不到应有的药效,甚至是出现副作用。今天就对中药的常识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

一、贵重药

此类药物主要成分多为皂甙、蛋白质、脂肪、激素等,由于皂甙本身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而蛋白质又具有不稳定因素,一旦煎煮就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而影响其疗效。因此,要保存其有效成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研末冲服。这类药物有三七、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等。

二、芳香药

此类药物均含有在常温下极易挥发的有效成分,根本不能煎煮,否则药效几乎全失,故不宜人煎剂,宜入丸散或外用。这类药物有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等。

三、消食药

此类药物主要有效成分是其中所含的活性物质,如谷芽中的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质分解酶等。这些物质均不耐高温,如果经过煎煮,则活性降低,会影响疗效。又如鸡内金中的胃激素,能促进胃腺分泌,但易受高温破坏。谷芽如果煎煮,其效力将减少为干粉的5%;而麦芽煎剂的消化淀粉效力,则只有干粉的三分之一。所以,上述药物用生品或微炒后,研末冲服为佳。

四、驱虫药

驱虫药雷丸的主要有效成分加热至70℃时便会失去活性,因而用雷丸驱虫时必须研末冲服,否则就无驱虫效果。

五、胶糖类药

此类药物大多是高分子物质,暴溶化于水中则黏稠性较强,若与其他药物共煎,则容易粘锅烧焦。因此如果要和其他药物同用,则应将其他药先煎好后去渣取汤,然后加入胶糖类药物,趁热搅拌,使其完全融化后服用。这类药物有阿胶、龟版胶等。

跟西药相比,中药的常识要多得多。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样的疾病,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期,用药都是有差别的。因此,经常使用到中药的,一定要认识清楚中药常识,严格的按照要求来服用。中医繁杂,在使用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态度,不清楚的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中药陈皮的用量是多少?


在生活当中,有的人会吃一些具有药用功效的零食,比如陈皮制作的零食就非常不错。既能够满足人们的胃口,同时还可以给身体带来很多益处。尤其是对于一些平时消化不良的朋友来说,适当的吃一些陈皮治疗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那么,中药陈皮的用量到底是多少呢?

用法用量

3~l0g。

陈皮温;辛、苦;归脾、肺经。具有健脾和胃,行气宽中,降逆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胃、气滞,脘腹长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梅核气。

取陈皮少许(不得多于10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2-3次,直到痊愈。泡茶饮完后最好连渣一起吃掉。或者陈皮加上姜汤,取生姜及陈皮各5克,砂糖少许,加400毫升的水,煎汤,分3-4次饮用。

陈皮可以天天泡水喝吗

陈皮不宜天天泡水喝。

从性味上来看,陈皮性温,是一种温热身体的中药材,天天喝陈皮水,可能会引起身体发热、内燥等上火的症状,特别是对于体质为阴虚内热的人来说,就更加不能天天用陈皮泡水喝。

陈皮一周泡3次左右比较合适。

陈皮性温,不适合天天泡水喝,按照一周的时间算,平均这一周泡3次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陈皮泡水能治口臭吗

陈皮的功效和作用有很多,常常会有人拿它来泡水喝,据说陈皮对于口臭是有一定的治疗及预防作用的。

陈皮具有芳香杀菌、除口臭的作用。陈皮富含芳香性挥发油成分,对肠胃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排除肠胃内积气,并能抑制多种口腔细菌的滋生,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咀嚼陈皮后,口中会留有淡淡的陈皮果香味,可较长时间抑制口臭的出现。

中药黄芪用量是多少?


中医作为我们中国最传统的医学技术,它的存在让不少的外国人惊叹。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在此时此刻,对我们的中医知识更有兴趣一些。今天,我就回来跟大家讲解一下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用到黄芪,而在不同的状态下,黄芪的用量又有哪些不同,希望大家能对此了解。

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 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

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黄芪食疗价值: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春秋采挖,除去须根、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黄芪不可大量服用,在发热和阴气不足的状态下也不可以服用, 疼痛湿气条件下也不可以使用.

不知道大家通过我上面详细的,科学的分析后,应该对于中医药学的用量精准,细化的苛刻留有很大的印象。中医就是如此,半点不容出现差错,用药用量都是再三斟酌。希望大家这次可以掌握黄芪的用量技巧,为以后的生活留下点经验也好。

煎中药三常识


煎药的正确程序

先把药物放入锅里,然后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锅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为什么某些饮片在煎煮时要后下

芳香类药物,含有容易挥发的成分,煎时间长了损失药效,所以要等其他药煎好之前5分钟放入锅内,后下药一般由药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样。

含有芳香性及挥发油的药材,如:桂枝、薄荷、佩兰、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皆属轻清发散药,有效成分容易随水蒸气扩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时间太长,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将减少,直接影响功效。

有些饮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钩藤、大黄、番泻叶、青蒿、徐长卿等,这类药如果久煎,其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如大黄煎久了,所含的蒽醌类化合物就会被破坏,而降低了泻下的功效,而钩藤如果煎煮的时间超过二十分钟,其降血压的作用明显降低。

服用中药的小常识


专家认为,吃中药不但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还要注意服药次数和服药温度,这样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据介绍,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

饭后服用: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尤其是补益药(如人参)、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

空腹时服用:驱虫药(如乌梅)和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空腹时服用较好;

睡前服用: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

提醒: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2、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一天口服3次。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3、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4、首先,不同的体质状态有不同的忌口要求,例如身体肥胖而多痰者应少吃食肥肉、油腻、煎炸的食物;孕妇忌食狗肉、兔肉、雀肉、茄子、螃蟹等;产妇忌食杏子等。

其次,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忌口要求,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水肿病人宜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应少吃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又如患痈、疮、肿、疥、痔疮、高烧的病人,禁忌食用温热性的易诱发疾病的食物,如:羊肉、虾、辣椒、带鱼、鸡肉、狗肉、鹿肉等。

其三,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忌口要求。许多药物在服用时都要禁忌辛辣、生冷、油腻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这是共同的。但也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如在服用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

5、另外,用于治疗外感性疾病的发散解表药,不与滋补药同时服用。例如: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等不要与六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丸等药同时服用。清热泻火药原则上也不与具有滋腻、温热大补作用的药物同用。

中药茶饮不宜长期饮用


养生导读:有些人喜欢将一些中草药当茶饮,以为中药当茶饮会有保健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实际上,是药三分毒,中草药是不宜长期当做茶饮用的,无论剂量过大还是服用时间过长,都可能发生毒副作用。

1、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但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的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泡饮。

2、银杏叶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秋季叶尚绿时采收,及时干燥。

银杏叶性味甘、苦、涩、平,归心肺经,功能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用于肺虚咳喘、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等症。

银杏叶同样是药,不是日常保健饮品。因为银杏叶中含有有毒成分,用其泡茶可引起阵发性痉挛、神经麻痹、过敏、出血和其他副作用,过敏体质及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银杏叶中草药泡茶的功效也是不一样的,也分体质与季节,大家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茶才能够达到最好的保健效果。



3、人参

人参茶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使神经系统兴奋,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而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

4、野菊花

野菊花又叫野黄菊花、苦薏、山菊花、甘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生于路旁、山坡、原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野菊花性微寒,味苦、甘。有疏风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疖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

饮用野菊花茶后,少数人会出现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等反应,因此脾胃虚寒者、孕妇不宜常饮。


5、金银花

金银花茶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脾胃虚寒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



6、甘草

甘草又叫甜草根、密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及河岸砂质土处。主产内蒙古、甘肃。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甘草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等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等症及缓解药物毒性。

中医认为,凡因湿所致的呕恶、痰饮、中满、水肿等皆不用甘草。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甘草主要含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促进水、钠潴留和排钾增加,长期大量应用甘草,会出现水肿、血压增高、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症。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肾病必须慎用甘草。


7、决明子

决明子又叫草决明、马蹄决明、假绿豆,为豆科植物决明的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安徽、江苏、浙江、四川。

决明子性微寒,味甘、苦、咸。主治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等症。

决明子含决明素、决明内酯、维生素A、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蒽酮等,对视神经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还有抑制葡萄球菌生长及收缩子宫、降压、降血清胆固醇的功效,对防治血管硬化与高血压有显著效果。

但是决明子可引起腹泻,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利。

中药养生 四种延年益寿中药的用量用法


人们对长寿的追求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为了能够延长寿命,锻炼身体、调整饮食,其实,吃一些延年益寿的食物也可以帮助我们长寿,日常生活中,一些中药有很好的养生效果,帮助你延年益寿,下面我们来看看能够助长寿的四种中药。

1、益寿延年中药黄芪

黄芪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本品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补益五脏。久服可壮骨强身,治诸气虚。清宫廷保健,多用黄芪补中气,益荣血。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增加人胎肾和乳鼠肾细胞与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传代数,并使每代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这都是对黄芪具有抗衰老作用的很好说明。

用量用法:黄芪一般用量为3-9g,重病或需要时,可用到30-120g。

单味黄芪480g,用水煎透,炼蜜成膏,每日服10g,以白开水冲服。用于体虚易于外感者。

使用注意:胸闷多怒者勿用;感冒未愈者禁用。

2、延年益寿中药人参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功能大补元气,益气固脱,挽救危候,可用于大病、久病之后,体虚欲脱的危重时刻;也可用于语言低微,呼吸微弱、自汗、易感冒、食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之人,即中医所说的脾肺气虚之证,服用人参可起到补脾益肺之功。

古代医家把人参作为延年益寿的圣品,《本经》谓其:主补五胜,安精神,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故古人给予它长命草的美名。当今时代,风靡市场的一些抗老延年的中成药,也多离不开人参。

人参一味煎汤,名独参汤,具有益气固脱之功效,年老体弱之人,长服此汤,可强身体,抗衰老。

人参切成饮片,每日噙化,可补益身体,防御疾病,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且对改善老年人智力减退、记忆力消失、思维迟钝等有一定作用。

4、延年益寿中药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本品具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渗湿利水之功用。《本经》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普济方》载有茯苓久服令人长生之法。历代医家均将其视为常用的延年益寿之品,因其药性缓和,可益心脾、利水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扶正,又可去邪。故被称为平补之佳品。

清代慈禧太后的寿命,长达74岁(1834一1908年)。慈禧长寿,除了女性这个自然因素之外,就是坚持常食药膳,从已公布的13个补益方看,其中茯苓药膳使用频率最高,达78%以上。因茯苓饼既有清香之味,又有祛病延年的作用,故成为清王朝宫廷里的名点。

食用时可将白茯苓磨成细粉,取15g,与梗米煮粥,名为茯苓粥,李时珍谓:茯苓粉粥清上实下。常吃茯苓粥,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好处。

此外,《百病丹方大全》载方:用白茯苓研极细未,加入白蜜调匀,每夜敷之,晨起洗净,可润泽肌肤,美容艳色,去面黑斑。与白芷同用,做膏剂、面脂之记载,长期使用防老去皱,令面光悦,有一定效果。《经验方》里记载,茯苓与苍术配伍同用,可乌髭发,驻颜色,壮筋骨,明耳目,除风气,润肌肤,久服令人轻捷。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助长寿的四种中药及吃法,这些中药都是比较常见的,对老人身体有益。

3、延年益寿中药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称山药具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的功效。《日华子本草》说它:助五脏,强盘骨,长志安神,主治泄精健忘。《药品化义》又载: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神农本草经》谓山药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清?张锡纯对其最为推崇,谓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含蛋白质的特殊性,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本品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作用,因此,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经常服用山药,好处颇多。

《萨谦斋经验方》载有山药粥,即用干山药片45~60g(或鲜山药100~120g,洗净切片),粳米60~90g同煮粥。此粥四季可食,早晚均可用,温热服食。常食此粥,可健脾益气、止泻痢,对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肾炎等病,均有益处。

山药既可单独食用,又可用于配制滋补食品,山药炖小鸡,民间称之为长寿菜,对人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煎药常识:不苦中药的秘诀


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问题是,有的药实在是苦不堪言,难以喝下。

有时候,有的病又不得不连服多帖,有些人真的是皱着眉头,含着眼泪吞服。中医专家总结出中药祛苦六法,可以让中药比较容易入口

①掌握服药时间在一天24小时内,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时至10时,一个在下午2时至3时。苦味中药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

②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③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④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⑤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⑥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2702

本篇

煎中药的常识有哪些?


如今即使在现代社会,我国的传统医学依然广泛运用在百姓的治病和养生中。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以及服药方法的正确与否都是直接影响治病疗效的,然而很多年轻人并不懂得煎制中药,这样服用下去药效大大降低,起不到治病作用。接下来就让小编告诉大家正确煎制中药的必备知识吧。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看完全文,如何才能煎出一副药效极好的中药大家应该知晓了吧。看来中药在煎制时讲究是很多的,因此煎制中药前一定要熟知这些知识才能更有效的治病。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小编建议在看病开药时一定要询问清楚,按照医生叮嘱的去做。

中医常识:服用中药的禁忌


实践证明,服中药时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

当然,除了人们熟知的忌口之外,服用中药还有几项禁忌,大致可分为四种: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4)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放凉喝?乘热喝?喝中药要辨证

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满意。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