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的三个理论基础

2019-10-12 │ 中医饮食养生的三个理论基础 春季养生四大法则

中医价值的三大法宝 理论 疗效 传承

养生导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下面一起来了解下中医价值的法宝。

中医价值的三大法宝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人体及其生命过程

中医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体,包括与西医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及其生理、生化及病理演化过程。不仅如此,中医的宏观思维,还在于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包括疾病与自然的关系。

比如藿香正气丸、散、液,是夏日暑湿季节大众身边必备的非处方药物,预防和治疗夏季感冒、中暑、腹泻,疗效确切。这类药物既有明确的病证,又有应用的季节,突出了人与药物、药物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就人体生命本质而言,解剖结构的一致性是中医、西医客观的共同研究对象,而对其功能变化即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研究却各有其说,尤其是中医的研究,常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科学是对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客观研究,任何物质的功能变化,始终依附于其客观存在的物质结构,在研究对象基本解剖结构一致的前提下,西医对人体的研究,有着确切的解剖定位和生化数据等指标,这些指标是获取于整体生命运动中的瞬间,是这一瞬间的定位或定格。

而中医对阴阳、气血、脏腑表里及经络等变化的表达,则体现在人体生命的整体运行之中,呈无限的动态,似乎无形可以捕捉,实乃意义无限。尽管如此,但其研究对象仍是客观的人体结构,这毫无疑问。因此,中医研究对象的客观整体结构与西医一致,是相信中医的重要理由。

中医的客观疗效是硬道理

疗效是对所采用药物或手术等方法治疗疾病效果的评定,即评定治疗效果,有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等具体评价标准。西医的疗效直观可见,中医的疗效也是同样可见。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减轻患者病痛的同时,可见客观的影像、数据变化;而中医更多的是主观上的感觉,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客观依据。

事实上,这种差异的存在,与患者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就诊决策密切相关,其中就诊决策包括就诊距发病的时间、就诊时选择中医还是西医、患者对医生的依存性和经济承受力等因素。

中医药的传承证明其价值

中医药疗效的实际存在,是中医药传承发展至今的无限动力。首先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闻名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了《图经》。

由此可见,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是炎黄子孙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积累、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上千年历史的发展、传承和传播,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医。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yS630.Com相关推荐

护肾9大法宝 肾脏不生病


本文导读: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肾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那么,我们该怎么保护肾脏?一起来看看护肾9大法宝。


护肾9大法宝

1、戒烟限酒

戒烟、适量饮酒、避免酗酒是护肾的不二法则。

2、清淡少盐

减少盐的摄入,饮食宜清淡才是硬道理。

3、适量进食

大量动植物性蛋白质,最后代谢的尿酸及尿素氮等都需由肾脏负担排除,故暴饮、暴食将增加肾脏负担。

4、适当多饮水、不憋尿

否则尿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细菌,细菌会经输尿管感染到肾脏,充分喝水随时排尿,肾脏亦不易结石。

5、运动减重

每天有计划坚持体力活动和锻炼,控制体重,避免感冒。

6、有病要治

当喉部、扁桃腺等有炎症时,需立即遵医嘱采用抗生素彻底治疗,否则链球菌感染易诱发肾脏疾病。

7、遵医嘱用药

多种药物、化学毒物均可致肾脏损害。如长期大量服用止痛剂,不恰当地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长期、过量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等,可缓慢引起肾功能破坏。

8、定期检查

每年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也可同时做肾脏B超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怀孕前最好检查有无肾脏病及肾功能异常情况,如果有肾脏病时,要与肾脏专科医师研讨可否怀孕。否则可能很快恶化,引起肾功能不全。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护肾的一些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自己的肾脏健康,预防肾脏疾病,这样才能更健康。

中医睡眠阴阳理论


编者:人的睡眠也是分阴阳的,充足的睡眠也是对身体的一种保障,如果睡眠不足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引起糖尿病,高血压,也是由案例可循的。

一年有四季,一天之中也可以分出四季 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

我建议大家子午觉一定要睡,就是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一个是子时,一个是午时,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间,相当于一年中的冬至和夏至。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

一年里面,阳气的生、长、化、收、藏,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一天里,人也是这样的。半夜11点到1点的时候,人的阳气来复了,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了,阴气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达到最盛。

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这时候如果你很好地保护它,有生,就有长、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时候就消耗了,那么它的长、化、收、藏就谈不上了。

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


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中医养生推荐:10大降脂法宝


中医养生推荐:10大降脂法宝 中医养生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每天物质上的充裕加上精神上的享乐让你的血压越来越高,血脂越来越高。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下面关于中医养生推荐给大家10大降脂法宝,请看下文:

中医养生推荐:10大降脂法宝:

1.姜黄

药用其根茎,味苦辛,性温,归肝、脾二经。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例如姜黄精、去氢姜黄精、姜烯等。姜黄能宣通血中之气,使气行而血不壅滞,且有通经止痛之功效。姜黄能增加胆汁形成和分泌,使粪便中排泄的胆酸和胆固醇增加。虽然姜黄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较弱,但较持久。姜黄还能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注意:据药理研究发现,姜黄有兴奋子宫的作用,能使子宫收缩,怀孕妇女慎用。

2.决明子

药用其干燥成熟的种子。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归肝、胆、肾三经,具清热、明目、润肠之功效。决明子含蒽甙类物质,分解后产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大黄酚及葡萄糖等。实验证明,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菌等作用,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疗效。注意:有泄泻与低血压者慎用决明子制剂。

3.灵芝

药用其子实体,性温,味甘淡。灵芝含甾醇、生物碱、蛋白质、多糖、氨基酸、酶类等。具益精气、强筋骨之功效。主治精神疲乏、心悸失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脑血管硬化等。

4.山楂

药用其干燥成熟果实。味酸甘,性微温。山楂果实含山楂酸、苹果酸、枸橼酸、咖啡酸、内脂、脂肪、金丝桃苷、解脂酶、鞣质、蛋白质、槲皮素、核黄素、胡萝卜素、糖类及维生素类等多种成分。药理研究发现,家兔连服山楂制剂3周后,血清胆固醇显著下降。山楂与菊花、丹参、元胡、银花、红花、麦芽等配伍,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所致之胸闷隐痛。

5.柴胡

药用部分为柴胡的根或全草,味苦,性微寒,入肝肾二经。主要含柴胡酮、植物甾醇、脂肪酸、柴胡皂苷。具疏气、解郁、散火之功效。柴胡皂苷具有降血脂作用。

中医养生推荐:10大降脂法宝 中医养生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每天物质上的充裕加上精神上的享乐让你的血压越来越高,血脂越来越高。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下面关于中医养生推荐给大家10大降脂法宝,请看下文:

6.大黄

药用其干燥根茎,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五经。具泻热通便、破积行瘀、清湿热功能。药理研究证实,大黄能降血压、降胆固醇。

7.人参

中医平衡瘦身六大法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日益增多了。血脂高、胆固醇高、脂肪肝、肥胖型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为临床所常见,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降脂减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将近年各地医药期刊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就其常用药物与方例稍加归纳,约有六大法。简介如下:

一、和胃消脂法

形体肥胖,大多由于甘肥太过,油脂粘腻先壅于胃,往往脘腹饱胀,嗳腐吞酸,口味秽浊,舌苔腻。及早运用山楂、大麦芽、莱菔子等药以和胃助消化,甚为应手。本草书对这些药早已有消除脂垢的记载。传统有焦三仙、保和丸等方,尤以中医儿科作为常用药物。市售之山楂果、山楂糕、山楂包香甜可口,可随身携带,服用方便。鲜莱菔生吃、炒吃均甚清口,可算是降脂减肥最简便的食物疗法。

二、活血行瘀法

肥胖之人,血液中脂肪过多,容易引起动脉硬化,特别是心、脑血管病变多由此产生。活血行瘀的药物对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脂,以及防止斑块形成和促进其消退均有作用。肥胖而见有瘀血阻滞,妇女经闭不行,或见舌质有青紫瘀点者,采用活血行瘀法,不但降脂减肥,同时又能治病,真是两全其美。常用的活血行瘀降脂药物:如当归、川芎即古方佛手散,善于活血调经止痛,为首选之品。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汤),为治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赤芍药、鸡血藤能活血舒筋,对瘀阻经络者多适用之。三七、蒲黄善于活血止痛,对瘀阻刺痛者每多选用。市售之丹参包、复方丹参包、冠心1号方、冠心2号方等都有活血行瘀降脂的功效。

三、宽胸化痰法

中医文献有肥人多痰的论点,这种痰显然是指肥胖之痰浊,也就是脂肪过多。临床所见肥胖之人,动则气短、胸闷,甚则头晕、呕吐、恶心,舌苔滑腻。有的人痰火重,性情急躁,易于发脾气、恼怒,以致血压高,头胀脑鸣而痛,睡眠不安,舌苔黄腻,大便干结。多发心、脑血管病变。遇上这些病证,选用宽胸化痰法最为合适。

常用药物如:瓜蒌,古称栝楼,为宽胸化痰主要药,市售之瓜蒌包即用此一味制成,可降血脂,尤善治冠心病。

瓜蒌仁还有润肠作用,对痰火内结,大便不畅者尤适用之。薤白即小蒜,临床常与瓜蒌配合同用,即汉代名医张仲景用治胸痹心痛的栝楼薤白汤,千百年来沿用不替。枳实、枳壳俱能宽胸化痰,配陈皮、半夏即为温胆汤法,常用治肥胖痰湿重,惊悸、失眠等症。半夏能化痰和胃止呕,与陈皮配合,为二陈汤的主药。传统作为化痰湿的主要方剂。临床通治各种痰证,不论呕吐痰涎,或是咳嗽痰多、眩晕、惊悸等症每多用之。 查阅方书,实由温胆汤蜕化而来。陈皮即橘皮,气味芳香。

胃炎中医理论


胃炎是很常见的胃病,特别是慢性胃炎治疗起来的难度很高,需要长期进行医治。胃炎不是很好治疗,除了使用药物之外,还要长期进行调养。因此,有些患者就很关心胃炎中医理论,希望采用中医更好的治疗胃炎。下面咱们就来看看中医治疗胃炎的主要方法。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1)肝胃不和型:

主要证候:①胃院胀痛或痛串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返流。

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象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项和次症1项,舌脉象基本符合。具备任何1条者即可确定。

(2)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

主要证候:①胃院隐痛。②胃痛喜按喜暖。③食后胀闷痞满。④纳呆少食。⑤便清腹泻。⑥乏力四肢酸软。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红白相问以白为主。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

舌象脉象: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②脉沉细。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证3项,舌脉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两项和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任何1条即可确定。

(3)脾胃湿热型:

主要证候:①胃院灼热胀痛。②口苦口臭。③尿黄。④院腹痞闷,渴不欲饮。

次要证候: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

舌象脉象: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脉紧。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及次症,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任何1条即可确定。

(4)胃阴不足型:

主要证候:①胃烷灼热疼痛。②口干舌燥。③大便于燥。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片状红白相间,粘膜变薄。②胃粘膜干燥,粘液少。③胃酸偏低。

舌象脉象:①舌红少津或有裂纹。②脉细或弦细。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及舌脉符合。②具备主症:项及次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以上任何1条即可确定。

(5)胃络瘀血型:

主要症候:①胃院痛有定处,不喜按。②胃疼日久不愈。③大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

次要症候: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

舌象脉象:①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②脉弦涩。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加次症;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以上任何1条即可确定。

中医论调睡眠的阴阳理论


一天也是个小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

睡觉的中医阴阳理论

一天中,我建议大家子午觉一定要睡,什么叫子午觉?就是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一个是子时,一个是午时,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间,就是一年中的冬至和夏至。《黄帝内经》里讲,一年里面,阳气的生、长、化、收、藏,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一天里,人也是这样的。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候,人的阳气来复了,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了,阴气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达到最盛。所以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这时候如果你很好地保护它,有生,就有长、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时候就消耗了,那么它的长、化、收、藏就谈不上了。

一天的12个时辰里边跟人的五脏是休戚相关的。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段在五脏中,一个跟胆相关,一个跟心有关。半夜11点到1点,是胆的功能最好的时候,1点到3点是肝的功能最好的时候,3点到5点是肺气最旺盛的时候,5点到7点大肠最旺盛的时候。


帮助胃黏膜修复五大法宝,给你的肠胃保护屏障


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国仍然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患有各种类型的胃炎。而胃这一器官作为人体最为重要的消化工具,是决定着人体消化系统健康与否的关键。胃实际上是十分脆弱而敏感的,需要胃黏膜这一天然保护屏障保障胃的实际运转。但现在由于生活节奏过快,很多人生活习惯不良导致胃黏膜受损,严重损害了胃的健康状况。大家使用了各种方法都没能修复胃黏膜,但实际上生活中的这五样东西,就可以帮助胃黏膜修复。

1.

南瓜

南瓜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好处的功效,如帮助解决便秘、降低血压等等,同时它对于胃黏膜修复也有很好的功效。南瓜不仅可以帮助消化,其所含有的果胶成分,可以促进伤口的恢复,进而帮助胃黏膜生长。

2.

大麦

大麦可以健胃养脾,其所含有的酶类物质可以帮助食物的分解,减轻胃部的压力,同时大麦特有的成分可以帮助胃部溃烂的愈合,对胃黏膜修复有极大的帮助。

3.

豆类食物

豆类食物如豆腐、黄豆、花生米等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可以增加胃部的动力,帮助胃炎等的恢复,促进溃烂修复。

4.

党参

党参中含有的成分,可以消炎杀菌,提高免疫力,对损伤的胃黏膜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在胃黏膜恢复过程中可以起到防止二度感染的功效。

5.

猴头菇

对于现在经常在广告中提到的猴头菇,对胃粘膜修复也有很好的功效,其可以加强胃的生理活性,其成分与胃黏膜细胞也相当的亲和,可以帮助提供胃黏膜细胞生存所需要的物质,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分裂,进而帮助胃黏膜的快速生长。

中医预防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预防学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难经》,自《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难经》,自《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预防学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难经》,自《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首见于《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为之关a藩蓠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传变的重要性,《礼纬。含文嘉》曾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说明熟食可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这些朴素而原始的防病思想,虽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然观其主旨,实为治未病理论之滥觞。

《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内经》中治未病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摄生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一是欲病防作,《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三是早期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等等。嗣后,《难经》补《灵》《素》之未备,提出了冶未病的另一重要涵义治未病的脏腑。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张仲景将《内经》、《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融合,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挥,使之作为仲景学说的精髓,贯穿于《伤寒杂病论》中。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

季节气候对人体医学教育网原创的影响

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同样的情况,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素问。脉要精微论》)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这种脉象的浮沉变化,也是机体受四时更递的影响后,在气血方面所引起的适应性调节反映。又如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与气候变化的风雨晦明有关,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素问。八正神明论》)

中医养生防治病中的理论观点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中医养生之针灸五大疗效


养生导读:针灸是中医独有的一种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确实很好,除此之外,针灸还有很多疗效,现在主要运用于5类病症的治疗。而这些病症里,疗效特别好的有100多种,现详解针灸的五大疗效。

一、针灸对疼痛疾病的止痛。

关于针灸对痛症的止痛,有一件70年代轰动一时的事件:当年有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随尼克松访华,阑尾炎发作,在北京协和医院做阑尾手术,术后第二天感觉腹部胀痛难忍,医院针灸科的刘医生在征得患者同意后,通过穴位扎针及配合艾灸熏烤,最终解决了患者腹部胀痛的问题,而且再也没有复发过。

其实我国早在60年代已经在针式镇痛基础上,使针麻有了较大发展。当时最早做针麻的是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运用于扁桃腺的针麻,这次应用成功以后,国家对针麻很重视,当时在全国都开展针麻。
1、颈椎病颈痛的止痛。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攻的就是镇痛,又以颈椎病颈痛的止痛为主。疼痛包括很多方面,从头到脚,三叉神经痛,颈痛,心绞痛等,在临床方面,还运用到急救。

2、腰背疾病方面的止痛。如坐骨神经痛,膝盖膝关节的疼痛,止痛效果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三以上。

3、对关节疼痛,如类风湿、痛风也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通过针灸和艾灸的办法,可以快速解决疼痛问题。

4、针灸对内脏疼痛的镇痛。



二、针灸对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睡眠障碍治疗比较有效。

据统计,现在就业压力、升学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日渐攀升,针灸因为其特殊的疗效,可以极大的减少药物的用量,同时减少发病率。

针灸对轻度和中度精神的抑郁比较有效,如抑郁、焦虑、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疗等,都有一定的效果。现在省中医院的针灸科也着重在研究针灸对精神、心理类疾病的治疗。比如精神分裂这类的病,比较难治,我们针灸科还是以针灸为主,同时也配合西药进行治疗。

三、针灸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比较有用。

符教授告诉我们,神经系统类的疾病,在中医里面叫脑病。脑病包括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又分为脑出血和梗塞,而且主要是梗塞类。出血方面原因也很多,但是针灸对出血主要是对机体功能的恢复,讲的是运动,感觉,语言的调节比较有用。

四、针灸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花粉过敏、湿疹、荨麻疹、其他过敏源过敏的疾病。

我们熟知的天灸,主要是减少感冒发作的程度和次数、预防感冒。



五、针灸对结缔组织病的治疗。

针灸治疗结缔组织病,最典型的为风湿、类风湿、痛风、红斑狼疮、银屑病、银屑性关节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等。

在针灸治疗这一类疾病时,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针灸就可以了,一点药都不需要服用;有一些则说针灸是不行的,全部都用药。符教授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有偏见在里面。实际上这种疾病在急性期,在活动期的时候,通过针灸和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针灸不同穴位治疗不同背部疾病。

1、针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

选 穴:肾俞、大肠俞、委中。

操 作:进针后施提插捻转补泻法。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