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2019-10-13 │ 中医养生 中医经络养生

中医整脊正骨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中医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中医整脊正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如今,不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骨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骨痛、骨刺痛、骨偏斜等,这些症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而整脊正骨,就是一种可以调整人的骨头,使之恢复正常的一种治疗方式。下面,就对整脊正骨这种中医上比较流行的治疗方式进行介绍!

一、基本内容

通过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的治疗,可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即古医籍所称"骨合缝"、"筋入槽"),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凝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在应用本疗法时,术者应先用手指触按患者脊椎,检查各相关椎体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患椎棘旁有无压痛,其椎旁筋肉是否变厚、挛缩、剥离等,然后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法进行治疗。

如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和诊断,冯天有提出有以下四个特征:(1)患椎棘突位置偏歪。医者用拇指做脊柱触诊时,可查知偏歪棘突的一系列体征;(2)患椎上下棘问隙一宽一窄;(3)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4)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剥离,触及钝厚,压痛明显。凡临床具备其中一、二个特征者,即可确诊。

二、适应症

本疗法对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损伤性截瘫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有些病人甚而能收立竿见影之效。此外,对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外伤后综合征、视力减弱或失明、耳聋等疾病也可在整复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疗效。

对颈椎病、外伤后头晕、脑外伤后综合征、耳目失聪及肩臂疼痈麻木等表现为头、面、颈、臂部位症状为主者,应在颈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整复手法。

对心律失常、胃脘痛、肋间神经痛,腹泻等表现为以胸、腹部症状为主者,应在胸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手法。

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碍等患者,检查及整复手法应侧重于腰椎段。

三、注意事项

1.

应用本疗法,病椎定位准确是获效的前提,熟练的整复手法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检查病椎定位不准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断错误,均可使疗效不显,甚至加重病情。整复手法必须准确,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2.

治疗时一次整复不能拨正偏歪棘突,不宜连续施治,可以配合分筋琉理、拿点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痉挛,然后再施以整复手法。某些病人要间隔数日施治1次,连续4、5次治疗才能拨正偏歪棘突,切忌急于求成。

3.

在颈椎部位施用本疗法整复时,手法不当可能会刺激椎动脉而产生虚脱症,个别患者或可造成医源性脊椎伤损而导致高位截瘫等严重后果。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


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

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

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

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脊柱劳损病都源自椎曲紊乱。椎曲紊乱的病因病理基础就是椎体关节三角力学结构位移后出现骨牌效应所致。而椎曲紊乱起源于维持椎曲的四维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调曲,就必须先理筋。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最终目标是调曲。

4.内外兼治

《灵枢》曰: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人体是一统一整体。脊柱骨关节疾病,既发生于筋骨皮肤,也影响到五脏六腑。因此,在治疗上需内外兼治。

整脊临床常用以拔罐、药熨、针灸的外治法,可有效松解肌肉韧带粘连,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肌容积、肌张力。通过正骨、调曲,可使关节复位,减轻软骨、椎间盘的压应力,使被压迫的脊髓、神经得到松解,缺血得以改善。但这些组织,均需要气血的补充,才有利于循环改善。因此,根据八纲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内服,则有利于组织的修复。临床实践证明,不少内服方药既可消减椎间盘突出的炎症水肿,也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改善脊髓、神经的功能,减轻脊柱劳损病的症状。因此,整脊治疗学是主张内外兼治的。

5.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灵枢经脉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脊柱轮廓应力是平行四边形平衡的。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因此,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胸椎侧凸,调腰椎等方法已取得近万例临床的成功。中医整脊认为腰椎是脊柱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临床调查347例颈曲紊乱的颈椎病,占98%合并腰曲紊乱。X线动态实验,也证实腰曲变直,颈曲也同时变直。因此,采取上病下治法治疗严重的、疑难的颈椎病,以及胸椎侧凸症疗效好,安全可靠,已成为中医整脊临床诊疗的特色。

6.下病上治

下病上治,也是中医整脊的创新。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脊柱骨关节紊乱、侧弯或椎曲改变,都维持在一中轴线上。例如脊柱颈段、胸段、腰段三个节段中,活动度最大者,颈段是颈1~4椎;胸段是胸1~5椎;腰段是腰1~3椎。据此,腰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腰上段的侧弯;颈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颈上段的侧弯,如此才能达到调曲复位的目的。例如: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侧弯,滑脱才能复位;急性腰扭伤,往往是腰4~5关节错缝,但只要在胸腰枢纽作一小旋转,其错缝即可复位。

7.腹病治脊

腹病治脊,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脊源性妇科病、脊源性男性性功能衰退等。这些病变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关节紊乱,导致支配该脏器的脊神经紊乱而产生功能性病变。所以,通过整脊恢复其脊神经功能,这是整脊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具体措施。

中医正骨 刮目相看


中医正骨通过非手术疗法,应用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符合现代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治疗,又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手法复位 中医正骨采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使患者避免了手术之苦,尤其是老人和小儿、耐受力较差的骨折、关节脱臼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骨折可以不损伤骨膜,骨折愈合有效血运来自骨膜,这就加快了骨折愈合时间,一次复位成功,可避免二次手术;较之内固定手术省时、省钱、省痛苦。尤其是现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是在高精尖设备下完成,成功率高,可视下操作,复位准确,断端实行高强度化夹板固定,稳定牢靠,解决了传统手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小叶柳木夹板固定 小夹板固定形式灵活,最低限度保持骨关节活动度,通过伤肢肿胀的情况调整外固定系带使局部压强保持在8克,这样既能有效固定骨折端使其避免移位,又能保证受伤局部良好的血液循环。小夹板固定的另一优势在于更换灵活方便,使患者感到轻松自如,便于观察局部情况。

外敷膏药 在受伤的部位外敷膏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接骨续损的作用,使伤肢局部情况迅速改善。中医疗伤强调内外兼治,早期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续损,晚期培补肝肾。

中医正骨的手法


骨骼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都是依靠骨骼而支撑起来的。大家在骨折之后都需要将骨头矫正过来并进行固定,从而帮助骨骼快速恢复。中医在正骨方面的方法是非常多的,而且也十分有效。不仅可以降低人们的疼痛感,同时还可以让骨骼在最快的时间内长好。那么,中医正骨的手法是怎样的呢?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侧扳复位法

俯卧位,嘱患者全身放松,医者站于患侧一方。一手放在健侧肩部,另一手放在棘突旁。用掌根部或拇指紧紧顶住棘突向健侧推的同时,放在健侧肩部的手成相反方向的推扳。脊柱不伴后凸畸形者,患者上身不要回旋,以患者的耐受力为度,一般均要过度矫正。扳住稳定一分多钟,如手感腰部滑动及“咕喽”、“咕咚”声响,即已还纳。如一次没有成功,还原后再扳一次。病程远可连续施法三四次。

2、手、肘压法

患者俯卧位,肌筋放松,医者站患侧一边。用前臂平面鹰嘴骨处,放患处两椎体之间下压,由轻到重,以能忍耐为度。每次重压1分钟。松懈1次患部周围的组织,重者可连续施法3次。陈旧性也可在一助手握双踝向下牵引的同时腰部加压,此法能加大椎间隙,使纤维环产生一种弹性回旋力,即可使髓核还纳,纤维环复原,远离神经根。

3、旋转复位法

患者坐在特制的“A梯形治疗固定座”上,医生一手从患者患侧的腋下穿过,经过后颈部,用手把住患者健侧的肩部,此时嘱患者向健侧方弯腰,放松肌筋。医生的另一手拇指或掌根部,推住偏歪的棘突。此时,医生放在肩部的手,在椎体边沿呈相对定位时大回环旋转,同时放在棘突的手用力推偏歪的棘突,进行拨正。旋转至患侧后方时,此时医生的两手形成对抗的推板,造成后伸位即算1次。视病情可连续施法3次,推棘突的手,如有“咕喽”或滑动感时,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只能向患侧旋转,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中医的“捏脊”疗法


捏法作用于背部称为捏脊或捏积。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

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体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捏脊的动作要领如下: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捏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2、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3、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中医正骨手法有哪些


很多人可能在生活当中,不注意就会容易导致骨折骨碎或者是骨裂,以及脱臼的现象,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带来比较大的疼痛感,所以说必须注意及时的治疗,那么在现在的生活当中,除了你所认识的一些治疗方法之外,中医正骨手法是现在比较流行的。

1、 摸法:用摸法作初步的诊断,以手触病患者的伤处,这是最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判断出是骨折、骨碎、裂纹或是脱臼和有无并发症,然后再根据伤情进行治疗。自从正骨科采用X光摄影以后,以断定病伤上更稳妥确切了,用X光和摸法的判断互相印证,给予正骨科的帮助很大。

2、 接法:使已经折断骨合拢起来,整复如初。骨的跌伤错落形象不同,有断离分开的,有折断后缩下去的,有粉碎凌乱的,更有断离突起的。这时就要根据病状,实用独特手法逐渐把新断折骨接合,使下陷部突出,突出部平下来,粉碎骨部慢慢完整。

3、端法:用手把握着应端的病位,斟酌用力,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使脱臼的关节不偏不倚地复回原位。

4、提法:将陷下去的骨提起,使恢复正常。如遇到扭腰岔气,或肋骨凹陷的病症都用提法。

5、按摩法:如果软组织受伤,局部麻木,血行迟滞,气血不通,机能障碍等病,用手往下压慢慢按摩,使瘀闭阻塞气血部位畅通,消失臃肿,更可以帮助循环。

以上就是中医正骨手法介绍,看了上面所介绍的这些正骨方法,那么就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都能够引起重视,而在生活当中,最好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应该注重自己的健康,不要经常去做那些危险,或者是一些容易产生意外的动作。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