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季节养生

2019-10-13 │ 湿热体质季节养生 湿热体质冬季养生

肝胆湿热喝什么茶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养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传,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肝胆湿热喝什么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喝茶其实是一种不错的养生方式,因为不管是哪一种茶,对人体都能够起到一定的好处。因此懂得养生与保健的人会每天喝一些茶来清空自己的宿便,达到的目的。肝胆湿热情况是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的,发生肝胆湿热之后就需要去湿除热。因此肝胆湿热这个疾病情况,喝什么茶会有治疗作用呢?

肝胆湿热喝什么茶好?

肝胆湿热的症状主要是以湿热为主,比如肋疼或胀痛、眼睛黄、尿黄、身体黄、发热、口苦、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舌尖红、舌苔黄。另外女性肝胆湿热有的会出现白带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而男性肝胆湿热会出现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那么肝胆湿热喝什么茶好?

1、

黄花菜饮。黄花菜(干品)15克。将黄花菜洗净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有清热利尿,退黄疸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急性黄疸型肝炎。

2、

茵陈荷叶大枣饮。茵陈20克、荷叶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将洗净的茵陈、荷叶、大枣、炙甘草、生姜放入汤锅里,加水2升,先大火煮开后,转入小火共煮30分钟后即成,当茶饮用。清热化湿、疏利肝胆。

3、

五汁饮。梨、荸荠(马蹄)、藕、鲜芦根各100克,麦冬50克。上述五味洗净去皮后,使用器械或容器,粉碎绞汁饮用。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泻功效,适用于慢性肝胆湿热型。

4、

蒲公英茶。蒲公英30克,茵陈10克,郁金15克,黄芩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酌情加减。清热解毒、祛湿、疏肝解郁。适用于肝胆湿热、肝气郁结引起的胆囊炎。

5、

荠菜车前子饮。荠菜30克(鲜品50克),车前子15克(纱布包)。荠菜洗净,与车前子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煎20分钟即成。清热、利水、消肿,尤其适合水肿,伴有小便黄赤短、口干口渴的人群饮用。

6、

茵陈蜂蜜茶。茵陈10g,蜂蜜适量。将茵陈用冷开水适量浸泡片刻,而后去掉冷开水,再加入蜂蜜及开水,浸泡饮服。茵陈性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可清热、利湿、退黄,一直被中医临床视为医治黄疸的要药。

yS630.Com相关推荐

肝胆湿热会有什么症状


二、 肝胆湿热食疗方法三、 肝胆湿热怎么调理

肝胆湿热会有什么症状

1、肝胆湿热会有什么症状

1.1、肝胆湿热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失常所致的病证。常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影响肝胆功能所致。属实证,脏腑同病,病位在肝、胆,往往涉及脾胃。

1.2、常见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1.3、肝胆湿热以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异常为特征。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2、 引起肝胆湿热的病因

2.1、机体因素:

肝胆湿热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失常所致的病证。常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影响肝胆功能所致。

2.2、外界因素:

由于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酿生湿热,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属实证,脏腑同病,病位在肝、胆,往往涉及脾胃。

2.2.1、长期酗酒、或吃甘肥厚味的食物造成肝胆湿热,严重时可引起酒精肝、脂肪肝。

2.2.2、受湿热之气影响,是肝胆湿热的原因,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2.3、脾胃运化失常,造成湿热淤积肝胆。

3、 肝胆湿热吃什么好

3.1、芹菜

芹菜具有清肝热、养血的功效,适合体内热盛、疲倦无力的湿热体质者。肝胆湿热患者经常吃一点芹菜对治疗是很有好处的。

3.2、豆芽

被古人称为“种生”的豆芽适合春季吃,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豆芽还具有清热的功效,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以绿豆芽为例,其每百克热量仅18千卡,具有清热利水功效。

3.3、车前草

车前草叶性味甘、寒。能清热利尿、清肝明目、祛痰止咳、渗湿止泻。适用于湿热内郁之水肿;泌尿系感染时出现的尿频、尿急、尿痛;暑热泄泻、菌痢;肝热所致的目赤肿痛,怕光流泪,视物昏花等功效。

肝胆湿热食疗方法

1、泥鳅炖豆腐

配方:泥鳅500克,豆腐250克。

制法:将泥鳅加食盐、黄酒、水适量,炖至五成熟,加入豆腐,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和中。

用法:喝汤,食豆腐及泥鳅。

2、黄瓜薏米粥

配方:黄瓜1条,薏米50克,粳米100克。

制法:先将薏米、粳米煮成粥,加入黄瓜片煮2~3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清热利湿。

用法:可作早晚餐食用。

3、玉米须炖蚌肉

配方:玉米须50克,蚌肉200克。

制法:将上二物放瓦锅内,加适量水,文火煮至烂熟。

功效:利湿退黄,泄热通便。

用法:隔日服1次。

肝胆湿热怎么调理

1、起居调理。肝胆湿热者要注意保肝护肝,肝是人体的造血解毒器官,要保证肝脏足够的休息时间,因此要尽量保持每天晚上11点前入睡,早睡早起,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保持二便通畅,每天都要定时的去卫生间,最好是早餐后,时间久了就可以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以防湿热郁积。

2、运动调理。肝胆湿热的人,可以选择跑步、爬山、打羽毛球、游泳等运动,这些运动既可以让你出汗,又不会太剧烈,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去除体内湿气,从而可以去除肝胆湿热。

3、情绪调理。肝胆湿热的人性格比较急躁,经常心烦易怒,这样又反过来影响并加重肝胆湿热症状,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乐观,舒缓情志,稳定心态。

肝胆湿热有什么症状


导读:肝胆湿热有什么症状?大部分人都出现过肝胆湿热,那么肝胆湿热有什么症状?肝胆湿热的症状,下面一起来看看。

肝胆湿热有什么症状

中医认为,肝胆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症候。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油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由于肝胆位于中焦,故在三焦辩证中属中焦辩证范畴。

肝胆湿热的症状主要是以湿热为主,比如肋疼或胀痛、眼睛黄、尿黄、身体黄、发热、口苦、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舌尖红、舌苔黄。另外女性肝胆湿热有的会出现白带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而男性肝胆湿热会出现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

日常如果身体出现了肝胆湿热的情况,那么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不仅仅食欲不振,同时身体也会越来越虚弱。那么肝胆湿热要如何调理呢?肝胆湿热的调理方法,一起来看看。

肝胆湿热的调理方法

1、起居调理

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特征,平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居室环境宜通风情节,清爽舒服。改正不良嗜好,如戒烟限制酒。

2、饮食调养

应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紫菜、红小豆、绿豆、扁豆、鸭肉、鲫鱼、冬瓜、葫芦、苦瓜、黄瓜、系挂、芹菜、白菜、空心菜、卷心菜、莲藕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

3、运动锻炼

湿热体质是以清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4、药物保健

湿热体质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常用药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寇仁、茅根等。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黄岑、黄连、葛根等。

5、经络治疗

改善湿热体质的最好方法就是刮痧和拔罐,刮完痧再拔罐,浑身舒服的不得了。像去掉一个大包袱一样,很舒服。

6、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情绪长于阴虚者相近。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心烦易怒。截至七情过极,舒缓情志,心态稳定。

以上就是一些肝胆湿热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肝胆湿热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肝胆湿热按摩什么穴位


肝胆湿热按摩什么穴位

1、肝胆湿热按摩阳陵泉穴

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胆的功能主要是贮存胆汁和输出胆汁帮助消化。在情智方面,“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配合使人具有胆略。疏通胆经的主要穴位阳陵泉穴。

阳陵泉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是胆经的合穴,有疏肝胆、清湿热、舒筋利关节作用;可促进肝气舒畅条达,胆汁疏泄通畅,治疗肝胆炎症。可用中指点揉期门穴、阳陵泉穴两穴,每次50下,每天2次,有较强的酸胀感为佳。

2、肝胆湿热按摩日月穴和期门穴

用手掌贴着肋骨的缘,肋骨是斜上方走形的,一条一条往上推,特别是第6、第7肋骨中间有个穴叫做期门穴,它是肝的募穴,所有的肝病,特别是一些中晚期的肝病,都会在这儿有反应点,有的甚至痛不可触,我们用缓慢轻柔的手法推。另外第7、第8肋间有一个穴位叫日月,它是胆的募穴,所以胆的一些疾病在这里也有反应点。

当我们顺着肋骨间隙推到腋下以后,再顺着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从指尖一直推出去,这就是开胸顺气。

3、肝胆湿热按摩曲泉穴

曲泉穴位于人体的膝内侧,屈膝,当膝关穴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此穴位能清利湿热,而肝胆湿热可导致脾胃生理功能的发挥,会使脾胃处于一种疲倦无力的倦怠状态。脾胃是运输水湿的,但是因为体内的湿热大,脾胃没有力量,所以水湿内停,会导致水肿。肥胖其实也是水肿的一种。曲泉能清利湿热,自然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改善,有助于消肿。

肝胆湿热的症状

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肝胆湿热以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异常为特征。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

肝胆湿热吃什么

1、荠菜车前子饮。荠菜30克(鲜品50克),车前子15克(纱布包)。荠菜洗净,与车前子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煎20分钟即成。清热、利水、消肿,尤其适合水肿,伴有小便黄赤短、口干口渴的人群饮用。

2、茵陈蜂蜜茶。茵陈10g,蜂蜜适量。将茵陈用冷开水适量浸泡片刻,而后去掉冷开水,再加入蜂蜜及开水,浸泡饮服。茵陈性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可清热、利湿、退黄,一直被中医临床视为医治黄疸的要药。

3、板蓝根菊饮。板蓝根30克,菊花晶2匙。板蓝根加水煎汤,加入菊花晶饮用,每日1次。有清热疏风,明目解毒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

4、黄花菜饮。黄花菜(干品)15克。将黄花菜洗净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有清热利尿,退黄疸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急性黄疸型肝炎。

5、茵陈荷叶大枣饮。茵陈20克、荷叶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将洗净的茵陈、荷叶、大枣、炙甘草、生姜放入汤锅里,加水2升,先大火煮开后,转入小火共煮30分钟后即成,当茶饮用。清热化湿、疏利肝胆。

6、玉米须茶。鲜玉米须30克左右(晒干样约10克)、绿茶10克左右。将玉米须放入盛有绿茶的杯中,冲入沸水250毫升,稍闷一下。在中药里,玉米须又称“龙须”,味甘性平,具有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利肝胆等功能。

7、五汁饮。梨、荸荠(马蹄)、藕、鲜芦根各100克,麦冬50克。上述五味洗净去皮后,使用器械或容器,粉碎绞汁饮用。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泻功效,适用于慢性肝胆湿热型。

8、蒲公英茶。蒲公英30克,茵陈10克,郁金15克,黄芩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酌情加减。清热解毒、祛湿、疏肝解郁。适用于肝胆湿热、肝气郁结引起的胆囊炎。

肝胆湿热按什么穴位


二、肝胆湿热吃什么食物好三、肝胆湿热的食疗方

肝胆湿热按什么穴位

1、肝胆湿热按什么穴位好

1.1、阳陵泉穴

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胆的功能主要是贮存胆汁和输出胆汁帮助消化。在情智方面,“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配合使人具有胆略。疏通胆经的主要穴位阳陵泉穴。

阳陵泉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是胆经的合穴,有疏肝胆、清湿热、舒筋利关节作用;可促进肝气舒畅条达,胆汁疏泄通畅,治疗肝胆炎症。可用中指点揉期门穴、阳陵泉穴两穴,每次50下,每天2次,有较强的酸胀感为佳。

1.2、按揉期门穴

中医认为,肝是贮藏血液的脏器,对周身血液的分布能起调节作用;肝还主管人体气血的疏泄条达,肝气条达,气血运行才舒畅。肝气忌情绪抑郁,情绪郁结可造成人体气血郁结,久之气血积聚形成肿物。

期门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乳头下二肋,在第六肋间隙中,是肝的募穴。方法是用双手的大鱼际分别按揉两侧的期门穴,每次2分钟,每日1次。

1.3、足三里穴

中医认为脾与胃相表里,治疗脾胃的病症,可以利用这种相表关系选择胃经的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胫骨外缘,是胃经的合穴,不仅是治疗胃肠疾患的常用穴。方法是平坐屈膝,用中指稍用力按揉,每次按揉100次,每天2次,产生酸、麻、胀感和有放电感更好。

2、肝胆湿热的治疗偏方

除口苦明显外又感到胃脘部胀痛、嗳气、食欲不振,舌红苔黄厚者,可于上方中去石菖蒲、茵陈、萆薢、生薏苡仁,加蒲公英15克,佛手10克,砂仁6克(后下)。

如伴少许流涕、喷嚏或头痛等感冒症状者,在上方中去萆薢、茵陈,加荆芥10克,蔓荆子6克,防风8克。

口苦而兼全身倦怠,关节肌肉酸痛,舌苔甚为黄腻而湿润者,上方去茵陈、石菖蒲,加羌活、独活各6克,黄柏8克,苍术10克。煎服法同上方。

如口苦甚伴大便稀烂,腹部隐隐作痛,大便里急后重者,上方去茵陈、萆薢、生薏苡仁,加炒土金银花15克,广木香8克(后下),胡黄连6克。煎服法同上方。

3、肝胆湿热怎么调理

3.1、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情绪长于阴虚者相近。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心烦易怒。截至七情过极,舒缓情志,心态稳定。

3.2、饮食调养

应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紫菜、红小豆、绿豆、扁豆、鸭肉、鲫鱼、冬瓜。

3.3、起居调理

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特征,平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

3.4、运动锻炼

湿热体质是以清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3.5、药物保健

湿重的化湿为主,常用药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寇仁、茅根等。

肝胆湿热吃什么食物好

1、芹菜

芹菜具有清肝热、养血的功效,适合体内热盛、疲倦无力的湿热体质者。肝胆湿热患者经常吃一点芹菜对治疗是很有好处的。

2、豆芽

被古人称为”种生“的豆芽最适合春季吃,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豆芽还具有清热的功效,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

3、车前草

车前草叶性味甘、寒。能清热利尿、清肝明目、祛痰止咳、渗湿止泻。适用于湿热内郁之水肿。

肝胆湿热的食疗方

1、金钱草玉米须瘦肉汤

材料:金钱草50克(鲜品加倍)、玉米须10克、鸡内金10克、瘦肉300克、蜜枣2粒。

做法:金钱草、玉米须、鸡内金稍加清洗,沥干水备用;瘦肉洗净,斩件,加入瓦煲中,加入药材、蜜枣,文火煲约1小时左右,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玉米须性味甘平,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平肝利胆;鸡内金性味甘平,功可消食健脾。可见,本药膳具有清利肝胆湿热、通淋化石,用于湿热蕴结的胆石症。

2、夏枯草煲瘦肉

材料:夏枯草50克、猪肉(瘦)250克、盐2克、味精1克。

做法:先把夏枯草择去杂物,用清水洗净,用刀切成段。将瘦肉放入滚水锅内煮5分钟,捞出,再清洗一次。用清水9杯或适量放入煲内煲滚,放入夏枯草、瘦肉,用武火煲滚,再改用文火煲2小时,加入精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能清肝热,祛湿困。

3、枸杞头鸡骨草猪骨汤

材料:干枸杞头50克、鸡骨草50克、粉葛200克、云苓20克、蜜枣2个、猪骨500克、姜2片。

做法:干枸杞头、鸡骨草、云苓和蜜枣洗净;粉葛去皮切块;猪骨洗 净斩件,汆水捞起;将适量清水倒入瓦煲烧开,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饮用。

功效:清肝明目、清热祛湿。

肝胆湿热怎么调理


二、肝胆湿热的症状有哪些三、肝胆湿热会引起什么疾病

肝胆湿热怎么调理

1、肝胆湿热怎么调理

1.1、茵陈粳米粥

材料:茵陈30克,粳米50克,冰糖少许。

做法:先将茵陈以适量水煮取汁液,去渣,入粳米煮粥,食用时调入冰糖即成。

功效:本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之功。

1.2、玉米须茶

材料:鲜玉米须30克(干品10克)。

做法:将玉米须去除杂质,洗净,放入锅中,加水250ml,稍煮片刻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玉米须有较强的利尿功能,对泌尿系感染、水肿有治疗作用,还可以清热利胆排石,适用于肝胆湿热型胆石症等。

2、肝胆湿热是怎么引起的

2.1、感受湿热之邪。外感湿热之邪,邪气由表入里,内蕴肝胆,体内湿气郁积,邪热内生,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而致肝胆湿热。

2.2、感受寒湿之邪。外感寒湿之邪,而平时身体阳气旺盛,寒湿进入体内,受体内阳气影响,由寒湿化热化为湿热,湿热蕴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从而引起肝胆湿热。

2.3、脾胃运化失常。平时脾胃功能虚弱,消化运输功能失职,不能运化饮食;或脾胃虚寒,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不能消化饮食,食物内积,生湿化热,蕴结肝胆,导致肝胆湿热。

2.4、嗜食肥甘厚腻。长期嗜酒无度,或者过食肥甘厚腻,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而致肝胆湿热。

3、肝胆湿热类型有哪些

3.1、肝胆湿热

证候: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3.2、湿热黄疸

证候: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泄热,利湿,退黄。

3.3、湿热阻滞肝胆

证候: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胆湿热的症状有哪些

1、很多人是受到湿热之气或者脾脏虚水而产生,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影响肝胆功能所致。

2、主要是以湿热为主,比如肋疼或胀痛、眼睛黄、尿黄、身体黄、发热。口苦、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舌尖红、舌苔黄。

3、另外女性肝胆湿热有的会出现白带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而男性肝胆湿热会出现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

4、长期饮食不当或者情绪较差,乙肝、丙肝、酒精肝也是出现肝胆湿热症状的原因之一。

肝胆湿热会引起什么疾病

1、黄疸。湿热薰蒸肝胆,肝胆功能失调,胆液外溢,不循常道,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四处泛逸引起皮肤,瞳孔,小便发黄。

2、耳鸣。足少阳胆经循行于头侧面双耳部位,而肝脏又与胆囊互为表里,所以如果肝胆有湿热停滞,则可沿着经络上犯与双耳,从而导致清窍不通,出现耳鸣等症状。

3、头痛。肝胆湿热内阻,湿热之邪循足少阳胆经上犯头部,上扰清窍,大脑被湿热邪气包裹,无法摄取必须的营养物,清窍失养故而出现头痛重胀。

4、胁痛。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