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角度饮食养生

2019-10-13 │ 中医角度饮食养生 中医角度谈饮食养生

静脉穿刺角度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如何在中医养生方面行稳致远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静脉穿刺角度”,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静脉穿刺角度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环境来选择是否适合进行静脉穿刺手术的,而且要选择皮肤下的静脉,让血管暴露出来,然后才可以进行静脉穿刺。静脉穿刺的角度是需要用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捏住针柄上下两面,一般的角度是45度左右,可以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感。

1、

正确评估患者和环境。

评估患者是否配合治疗,首先热情接待,做好解释工作;环境是否清静、光线是否明亮等,减少无关人员在场。选择静脉时注意远离关节、骨突处,尽量避开皮肤瘢痕、丘疹等各种皮损部位。老年体弱及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小儿要注意区分动静脉,根据血管的外观和手指的触摸有无搏动进行区别。血管显示不清,根据血管分布和走向耐心细致地查找静脉。轻轻按摩局部皮肤,使血管充盈暴露。一般不主张拍打,尤其在扎好压脉带后,拍打局部皮肤可增加患者疼痛感。根据血管的粗细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器和针头。

2、

持针柄两种手法:

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捏住针柄上下两面;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执住针柄前后两缘。根据个人习惯选择,有人报道,前者穿刺成功率更高。

3、

进针角度:

对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40-45°角直接进皮进血管,可以减轻疼痛。腕部桡侧头静脉穿刺时注意角度要减小,以免刺到神经。因头静脉深面与桡神经伴行,如果穿刺角度太大,很容易伤到神经。临床上这种因穿刺静脉而损伤神经的例子屡见不鲜,引起发麻或触电样感觉。应立即退针后重注,不宜继续进针,甚至放开调节器输注药物,导致神经长久损害,遗留后遗症。血管不充盈者,先进皮后进血管,有落空感无回血时慎进针,视头皮针与软管连接处小气泡移动情况考虑。小气泡移动,证明已入血管;没有动,可轻轻挤捏软管,见回血沿血管走向推入少许。临床常见进血管过浅,斜面未全部置入导致液体渗漏,重新穿刺的情况。有报道[1],松拳比用力握拳对一针见血无比较性,但松拳可以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根据个人临床实践表明,松拳的成功率更高,痛感程度明显偏低。握拳时血管充盈度差,肌肉、皮肤紧张度增大,故而痛感增加,成功率偏低。老年人皮下脂肪薄,进针角度要减小;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也宜小,一般在15~20°左右,不超过30°。如额正中静脉,针与皮肤呈15°角进针;颞静脉,针与皮肤呈20°角进针;头皮深静脉,针与皮肤呈30°角进针。老年人皮肤松弛,绷紧皮肤时注意上下左右的拉力,一般用综合力。向左右推开和向下拉,必要时助手帮忙绷紧皮肤。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务必将斜面全部放进血管。

4、

固定方法

:夏季因气温高,皮肤易出汗,影响胶布粘度。胶布粘度好的,宜固定两根横的,一根斜的,采用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胶布末端不要紧贴皮肤,以免增加拔针的难度,也可以减少疼痛。胶布粘度差的,也可以绑绷带式的粘一圈,能避免因胶布松脱导致针头移位。还可将软管用一条胶布粘在穿刺上方几厘米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用手固定针柄,用拇指固定针柄即可;患儿动得厉害的持软管固定针头。有些老年患者,为防止穿刺侧手部活动较多导致针头穿入皮下引起液体渗漏,可以用硬纸板(注射器包装盒和药盒都可)固定局部,效果较好。

5、

拔针方法:

在撕胶布的同时按压针柄,以免牵扯针头,引起疼痛。顺毛发的生长方向撕胶布,手背的汗毛由内向外生长。所以由内向外下方向撕可以减轻疼

痛。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完后,拔针后撕胶布时按照头发的生长方向撕,减少小儿的哭闹,拔针后将棉签棉花端折断,用短胶布横向粘好[3],再按压片刻,叮嘱回家后撕掉。避免长时间按压。

外需注意:

上班保持情绪饱满,操作时充满信心,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扩展阅读

锁骨下深静脉穿刺


锁骨在我们肩膀的两侧旁边,有一些人的锁骨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比较容易看到锁骨下深静脉,这也给我们检查的时候带来方便,而且锁骨不明显的情况是很容易选择静脉的,增加检查的难度。对于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手术的方法,我们应该要选择大型医院进行检查,并且要了解这种手术的方法。

1、解剖结构

锁骨下静脉长 3 ~ 4 cm,直径大约 10 ~ 20 mm,最大处可达 12 ~ 25 mm,李富德等为锁骨下静脉进行了解剖测量,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形成交叉,此交叉点距锁骨内侧端的距离左侧为(5.69 ± 4.22)cm,右侧为(5.53 ± 4.10)cm;口径左侧为(1.30 ± 0.77)cm;右侧为(1.24 ± 0.18)cm;锁骨下静脉的深度:在交叉点处左侧,平均 2.14 cm,右侧平均 2.23 cm;在静脉角处左侧平均为 2.10 cm,右侧平均为 2.22 cm;与锁骨内 1/ 3 段几乎呈平行走行。

锁骨下静脉因为有结缔组织包绕,即使是血容量不足的患者,锁骨下静脉都很明显,而且锁骨下静脉的行径,位置均较为恒定,起于第一肋的外侧缘,在行径锁骨内侧份后面时,恰位于锁骨、第一肋骨及前斜角肌之间,并借此肌和锁骨下动脉隔开,至胸锁关节后面于颈内静脉汇合形成无名静脉。

2、穿刺部位:左、右的选择

锁骨下静脉左右两侧均可选用,而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右侧。左右两侧的解剖区别——锁骨下静脉的曲率和胸膜顶高度就决定了“锁穿”还是右侧较好。

首先,方机等报道:成人右侧锁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的夹角角度为(37.5 ± 11.6)度;谭晓军等报道:成人左侧锁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的夹角角度为(39.0 ± 4.5)度,表明静脉在锁骨段行进中的曲率左侧比右侧要大,所以右侧穿刺时成功率较高。

其次,左侧壁层胸膜较右侧稍高,所以右侧锁穿出现气胸风险相对减少。

最后,左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的夹角处为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的入口,稍有不慎,穿出“乳糜胸”就得不偿失了。

当然刘洋等,在“良法用于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一文中指出“穿刺侧上肢外展45 度,后伸 30 度,取左侧肱骨喙突向内 4~5

cm,锁骨下缘 2~3 cm 为进针点”的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能够克服了左侧解剖曲率大的不利因素,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还是强调首选右侧穿刺,如果右侧由于穿刺部位感染等因素无法穿刺才选择左侧“锁穿”,然后改良的穿刺方法与传统的Seldinger

锁骨下穿刺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3、穿刺入路:上、下的选择

锁骨下入路:临床上曾最早应用。病人上肢垂于体侧并略外展,保持锁骨略向前,使锁肋间隙张开以便于进针。锁骨中、外 1/3 交界处,锁骨下方约 1 cm 为进针点,针尖向内轻度向头端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前进。若未刺得静脉,可退针至皮下,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方向进针。在穿刺过程中尽量保持穿刺针与胸壁呈水平位、贴近锁骨后缘。

由于壁层胸膜向上延伸可超过第 1 肋约 2.5cm,因此当进针过深越过了第1肋或穿透了静脉前后壁后刺破了胸膜及肺,就可引起气胸。这是目前较少采用此进路的主要原因。

锁骨上入路:病人肩部垫高,头尽量转向对侧并挺露锁骨上窝。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约 1 cm 处为进针点。针干与锁骨或矢状面(中线)呈 45°角,在冠状面针干保持水平或略向前偏 15°指向胸锁关节前进,通常进针 1.5~2.0 cm 即可进入静脉,见有暗红色静脉血时,固定针体,送人导丝,退出穿刺针,沿导丝套入扩皮器扩皮肤及皮下组织,退出扩皮器,再沿导丝送人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留置深度12 ~ 15 cm,拔除导丝,用注射器回抽,抽出静脉血,再次确认导管在静脉,连接液体确定是否通畅,透明辅料固定中心静脉导管。

在进针过程中针尖实际上是离开锁骨下动脉与胸膜,而是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深部肌膜中行进,因此安全性可有保证。

改良的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穿刺侧上肢外展45度,后伸30度,取左侧肱骨喙突向内 4~5 cm

,锁骨下缘 2~3cm为进针点,进针方向指向气管环状软骨与锁骨上凹连线的中外 1/3 交界点,根据患者不同胖瘦程度调整,使针向与身体冠状面呈 10~25 度,与水平面呈 15~30度,进针深度到刚过锁骨下缘为止,然后保持注射器负压缓慢退针,见血后判断是否进入锁骨下静脉。

改良法依照穿刺针的指向、与冠状面角度、与水平面角度三个指标来共同确定进针方向,更顾及了个体差异的影响,使角度更加准确和精确。

4、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留置长度

置管深度右侧 13~15 cm,左侧 15~17 cm。

5、“锁穿”相较于其他路径的中心静脉穿刺优、劣势在哪?

优势:

(1)

锁骨下静脉较其他备选部位(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时间较长;

(2)

导管相关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较其他备选部位(颈内静脉与股静脉)低;

(3)

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对于股静脉穿刺,导管移位、血栓形成都要低;

(4)

锁骨下静脉位置固定、不易塌陷。

劣势:

(1)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难度较大,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如血气胸等)发生率高且较严重,甚至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

(2)

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关的机械性并发症(误伤动脉,少量出血,血肿,导管异位)较颈内静脉和股静脉风险性高;

(

3)

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误伤动脉出血时,不易压迫止血。

6、

锁骨下静脉穿刺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1)气胸、血气胸

气胸、血气胸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中常见又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并发症。

锁骨下静脉的下后壁与胸膜仅相距 5 mm,穿刺针超出正确的范围,极易损伤胸膜。穿刺时注射器回抽有气体是损伤胸膜和肺的最早证据,但亦有误穿气管的可能性;另分析注射器回抽见气体现象时,需排除注射器与穿刺针连接漏气、创伤患者是否原来即存在血、气胸。

(2)误穿动脉

由于锁骨下静脉和动脉距离近、伴行途径长,误穿动脉机会较大,特别是当穿刺部位的局部血管解剖不熟悉的情况下。在患者血压高、凝血功能异常、或者穿刺部位存在动脉瘤的情况下风险更大,尤其是在为肾衰患者放置12Fr 透析导管时,因管径较粗大,如误伤动脉可形成致命的巨大血肿压迫气管, 导致严重呼吸困难、窒息。

(3)穿刺点局部出血、血肿

临床上应注意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发生此类并发症可能较大,术中注意动作轻巧,切忌用穿刺粗针多个方向反复试穿;术后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红肿及,早发现早期处理,通常情况下可采用压迫止血,如出现渗血持续,原因可能是因为静脉压过高,可采用在穿刺点上环导管缝一针,尽量用力压迫,皮肤不至于坏死。

(4)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及心绞痛主要是因为钢丝及导管的不良刺激引起。应避免钢丝和导管置入过深,进针插管深度应考虑到个体的身长及体型。一般自穿刺点到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长度。锁骨下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上半部分最为适宜,此部分上腔静脉位于心包反摺线之上,即使发生静脉壁穿孔,也不至于发生心包填塞的危险。

静脉输液进针角度是什么


静脉输液防范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利用静脉的回流功能可以让药物在全身各处进行巡回,所以这种方法是我们现代医学的常用技术,而对于人们来说,静脉输液也是经常会用到的技术,但是对于医生来说,静脉输液进针角度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么,静脉输液进针角度应该怎么进行呢?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回顾其历史,始于17世纪,但巨大进步主要发生于20世纪,在此期间有那些重大的发明呢?我们可以输液、导管与敷料的历史回顾,了解到这些发明是如何改善病患的生存空间与照护品质。

首先进针的位置要选在血管的旁边,不要在血管上面,不然很容易扎穿,第二进针角度可稍大一些,大约45度左右,进入皮肤的瞬间速度要快(可减轻疼痛),然后慢慢地沿着血管壁走一点再迅速的进入血管。至于拿针柄的位置是依自己喜好,顺手就好。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确定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静脉输液进针角度问题对于新医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实习学习才能够掌握其中的技巧,静脉输液进针角度对于患者的治疗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角度过高过低都有可能造成患者的异常疼痛,所以,医务人员要注意这个问题。

股静脉穿刺三点定位法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血管比较细小,采血的针头又相对比较粗,加上小儿哭闹,不配合,以致造成采集的血量往往不够而且容易造成溶血,容易将血管损伤,延误病情的诊断及治疗,更无法配合危重患儿的抢救。近年来,我科对婴幼儿及其他静脉采血困难者共292例患儿均采用股静脉穿刺法采取血标本,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0.5%,二次穿刺成功率达97.3%,三次穿刺成功率达100%。实践证明,采用股静脉穿刺法,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患儿的痛苦。

具体方法

穿刺部位

股静脉在股三角区,位于股鞘内,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如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股动脉走向和该线的中点相交,股静脉在股动脉的内侧0.5cm处。

物品准备

治疗盘、碘酒、酒精、棉签、胶布、10ml注射器一支、试管、无菌棉球

操作方法

1.患儿仰卧,用小沙袋垫高穿刺侧臀部,尿布包裹好会阴部,以免排尿污染穿刺点。

2.助手约束患儿躯干及上肢,使穿刺侧髋部外展45o并屈膝90o角,助手固定不穿刺侧的下肢及膝关节。患儿双下肢基本成“蛙状位”,充分暴露穿刺点。

3.操作者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左手食指(包括甲沟)及患儿穿刺部位皮肤。

4.在患儿腹股沟中、内1/3交界处,用左手食指触及股动脉波动点后,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波动点内侧0.3-0.5cm处垂直刺入,然后慢慢向上提针,边提边抽回血。有回血时固定针头,抽取所需量,拔出针头。

5.棉球压迫针眼处5分钟预防出血。

6.整理床单位。

注意事项

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此法,以免引起出血。

2.若穿刺失败,不宜在同侧反复多次穿刺。

3.如抽出鲜红色血液,提示穿刺误入动脉,立即拔出针头,压迫10分钟至不出血为止。

4.除垂直进针外还可斜刺,即在腹股沟下方1-3cm处,以30-45o角刺入,向搏动点内侧刺去,然后缓缓向后退针,边退边抽回血,见回血可固定针头取血。

5.穿刺后观察局部有无活动性出血。

6.腹股沟处易被大小便污染,穿刺前应充分消毒皮肤。

静脉穿刺回血好但鼓包是怎么回事?


输液这是治疗疾病很常见的一种方法,感冒发烧、亦或者是大病初愈者需要补充能量都可以通过输液的方法来治疗和调理。但是有时在输液的时候却会出现有特殊的情况,静脉穿刺回血好但会出现有鼓包这就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是需要详细的了解其需要而后加以调整的,下面就来介绍一下静脉穿刺回血好但鼓包是怎么回事。

正常情况下输液的过程调节开关是不会导致穿刺部位起包的,当局部起了包,虽然回血良好还是说明针头部位的血管有破裂,出现渗血的。意见建议:根据你的情况建议及时让护士拔除针头,重新穿刺。

将几种难穿刺静脉的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一、不显露静脉

1、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2、肥胖病人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

二、脆弱静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血管比较脆弱

,应该选择从血管旁侧进针,刺入时,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能用力过猛,原则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

三、空虚静脉大出血或失液者,

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进行此类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头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后壁分离,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内有失阻感,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了血管,即可注射。

四、活动度大的静脉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进针,回血后,针头稍挑起,顺着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五、表浅细小静脉女病人和儿童的静脉都比较细小

,穿刺时较为困难,碰到这种情况可选择适当斜面小的针头,而且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可用热敷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以利穿刺。

脑脊液穿刺


脑脊液穿刺这种手术方法是需要大家在生活中根据医生的意见去做好手术前的准备以及手术后的护理工作,所以建议大家应该要了解脑脊液穿刺的适应症以及手术后的护理方法。脑脊液穿刺这种做法是为了提取脑脊液的成分进行检查的,对于大脑的神经以及脑颅等是有影响的,需要选择有技术的医生进行手术。

脑脊液穿刺检查有哪些适应症?

1.

有脑脊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

2.

疑有颅内出血时。

3.

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

4.

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5.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

脑脊液产生的部位是在侧脑室的脉络丛,大部分是血浆的一种超滤液,但也有脉络丛主动分泌的成分。在血液与脑脊液之间,在脑脊液与脑之间存在着机械性与渗透性屏障,分别称为血液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

由大脑内部的特殊血管产生,由特殊的静脉支管重新吸收。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减震和支撑作用。正常的成年人有130毫升清晰的脑脊液;为诊断神经系统的疾病,常取脑脊液作检验。

是颅腔内固有的内容物之一。它主要从侧脑室、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CSF的分泌压主要取决于平均动脉压与ICp的差。CSF的吸收主要通过蛛网膜粒,CSF按一定的流速单向地进入静脉窦内。吸收的速度取决于ICp与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分泌与吸收是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可以看出ICp是调节平衡的关键。

腹腔穿刺点


腹腔穿刺术是借助穿刺针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一项诊疗技术。腹腔穿刺术广泛运用于临床工作中,尤其在急腹症诊断中及时的腹穿不但能获得明确诊断,也为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此方法简单、快速,不需特殊设备,病人痛苦小。腹腔穿刺置管为肿瘤病人(尤其是晚期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又一用药的途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腹腔穿刺吧!

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借助穿刺针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一项诊疗技术,确切的名称应该是腹膜腔穿刺术。其目的是明确腹腔积液性质,抽出腹水等。

一、定义

借助穿刺针刺入腹膜腔的诊疗技术

二、全名

腹膜腔穿刺术

三、目的

明确腹腔积液性质;抽出腹水等

四、中文名

腹腔穿刺术

五、手术目的

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找出病原,协助诊断。

适量的抽出腹水,以减轻病人腹腔内的压力,缓解腹胀、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减少静脉回流阻力,改善血液循环。

向腹膜腔内注入药物。

注入广定量的空气(人工气扳)以增加腹压,使膈肌上升,间接压迫两肺,减小肺活动帽废,促进肺空洞的愈合,在肺结核空洞大出血时,人工气腹可作为一项止血措施。

施行腹水浓缩回输术。

诊断性(如腹部创伤时)或治疗性(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腹腔灌洗。

六、适应症

1.

腹水原因不明,或疑有内出血者。

2.

大量腹水引起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及腹胀者。

3.

需腹腔内注药或腹水浓缩再输入者。

七、禁忌症

1、

广泛腹膜粘连者。

2、

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及巨大卵巢囊肿者。

3、

大量腹水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禁忌大量放腹水。

4、

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者。

5、

妊娠。

八、手术方法

(一)术前指导

1、

穿刺前排空小便,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腹穿一般无特殊不良反应。

2、

穿刺时根据病人情况采取适当体位,如坐位、半坐卧位、平卧位、侧卧位,根据体位选择适宜穿刺点。

3、

向病人解释一次放液量过多可导致水盐代谢紊乱及诱发肝昏迷,因此要慎重。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而引起休克。放液前后遵医嘱测体重、量腹围,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4、

在操作过程中若感头晕、恶心、心悸、呼吸困难,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二)术前准备

1、

操作室消毒

2、

核对病人姓名,查阅病历、腹部平片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清洁双手(双手喷涂消毒液或洗手)

4、

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消除病人顾虑,争取充分合作。

5

测血压、脉搏、量腹围、检查腹部体征

6、

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刺伤膀胱

7、

准备好腹腔穿刺包、无菌手套、口罩、帽子、2%利多卡因、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消毒用品、胶布、盛器、量杯、弯盘、500ml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所需药品、无菌试管数只(留取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多头腹带、靠背椅等。

8、

戴好帽子、口罩。

9、

引导病人进入操作室。

(三)操作步骤

1、部位选择

(1)

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连线的中点上方lcm、偏左或右1~2cm,此处无重要器官,穿刺较安全。此处无重要脏器且容易愈合

(2)

左下腹部穿刺点 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界处,此处可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肠管较游离不易损伤。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3)

侧卧位穿刺点 脐平面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此处穿刺多适于腹膜腔内少量积液的诊断性穿刺。

2、 体位参考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取坐位、半卧位、平卧位,并尽量使病人舒服,以便能够耐受较长的操作时间。对疑为腹腔内出血或腹水量少者行实验性穿刺,取侧卧位为宜。

3、 穿刺层次

(1)

下腹部正中旁穿刺点层次 皮肤、浅筋膜、腹白线或腹直肌内缘(如旁开2cm,也有可能涉及到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

(2)

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

(3)

侧卧位穿刺点层次 同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

4、 穿刺术

A 消毒、铺巾

a

用碘伏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待碘伏晾干后,再重复消毒一次。

b

解开腹穿包包扎带,戴无菌手套,打开腹穿包(助手),铺无菌孔巾,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孔巾有孔部位。

c

术前检查腹腔穿刺包物品是否齐全:8或9号带有乳胶管的腹腔穿刺针、小镊子、止血钳、输液夹子、纱布、孔巾。

B 局部麻醉

a

术者核对麻药名称及药物浓度,助手撕开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包装,术者取出无菌注射器,助手掰开麻药安瓿,术者以5ml注射器抽取麻药2ml,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麻醉皮肤局部应有皮丘,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无血液、腹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

C穿刺

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助手戴手套后,用消毒血管钳协助固定针头,术者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 。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以输液夹子调整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化验检查。

心包穿刺部位


心包穿刺是一种常见的检查和治疗的方法,它穿刺的部位主要是在剑突下和左肋缘相交的部位,一般是在左侧第五肋间,在心浊音界内侧1到2公分的地方。在进行心包穿刺的时候,一定要在无菌的条件下来实施,要进行局部的麻醉,穿刺的部位不能太深,避免刺到心脏,同时要加强术前和术后的护理。

原理

此外,当心包有大量积液时,患者的血液循环受到严重干扰,静脉血不能顺利回到心脏,心脏的排血功能发生障碍,心包穿刺放出大量积液便可使患者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心包穿刺必须在无菌技术下进行,局部应用普鲁卡因麻醉,穿刺部位不可过深,以免刺破心房、心室或刺破冠状动脉造成心包腔大量积血。心包穿刺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如严格按操作规程谨慎进行,还是比较安全的一种诊断兼治疗的方法。

适应症

1、确定心包积液性质;

2、解除心包填塞;

3、心包积脓的治疗;

4、心包开窗的术前判断。

原则

1、宜左不宜右;

2、宜下不宜上;

3、宜外不宜内;

4、宜直不宜斜

操作方法

1、术前宜行X线及(或)超声检查,以便决定穿刺部位及估计积液程度;积液量少者不宜施术。

2、选择适宜体位,如从心尖部进针常取坐位;如选择剑突下进针常选斜坡卧位,腰背部垫枕。

3、嘱患者于术中勿咳嗽或深呼吸,必要时术前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4、常用穿刺方法有下列二种:①心前区穿刺,于左第5、第6肋间隙心浊音界内侧进针,向后、向内指向脊柱方向刺入心包腔。穿刺针尖入皮下后,助手将注射器与穿刺针后的橡胶管相连接,并抽吸成负压,当穿刺针入心包腔后,胶管内立即充满液体,此时即停止进针,以免触及心肌或损伤冠状动脉;②胸骨下穿刺于胸骨剑突与左第7肋软骨交界处之下作穿刺点,穿刺方向与腹壁成45°,针刺向上、后、稍向左而入心包腔的后下部。其余操作同上。有条件可在超声指导下进行。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三.针刺的深度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7.时令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针刺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又要结合时令。《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认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这个规律是根据《难经》所说的“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如果不按时令规律,那么就要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的“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8.针感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意思是说针刺深浅从针感来讲,以得气为度。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于穴位所在处有重要脏腑、器官,更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针刺意外的发生。

针刺的角度 方向 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三.针刺的深度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从中医角度看女子如何养生


1、月经病养生重在养心

妇女以肝为本,肝藏血,心生血。月经不调同心肝的关系最密切。精神因素,心志失衡,思虑恼怒,是造成月经不调的主要因素,故其养生重在养心。此处的养心指广义的心神,也就是重在心理养生。

心理养生主要措施是制怒、避虑和防惊。怒则伤肝,情志不畅,气血逆乱。所以制怒是月经病养心的首务。

女子常常多思善虑,时时多疑心重,多虑善忧,心境不佳,月经不调。一是要多关心、呵护女性,使其愉快。二是自身要保持清静,克服多思多虑,不宜前思后想,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到每天有个好心情。

气血不足,运行不畅造成心神不宁,易生惊恐,这是月经不调的成因,所以调经必防惊。防惊者一避二调,尽量避免惊恐,受惊后则要迅速调整,及时回归常态。

2、带下病养生重在节食

带下病指带下增多,常见两类:一类是湿热下注,带下黄黏有味,可伴刺痒。二是脾胃虚弱,带下清稀无味,可伴疲乏。两类成因都跟饮食不节有关。过食辛辣肥甘、膏粱厚味造成湿热下注;暴饮暴食、过食生冷造成脾胃虚弱。因此,带下病的养生重在节食。

节食要遵循宜忌、定量、清素3个原则。

●宜忌:忌食易产生湿热下注的辛辣肥甘、炙煿熏烤之品。有利于防治带下病的食品有薏米、山药、茯苓、扁豆、莲肉、芡实、银杏、赤小豆。

●定量:暴饮暴食损伤脾胃,也是造成带下病的主要原因。要强调养成饮食定时定量的良好习惯,尤其晚餐不宜过饱,宵夜也属不良的饮食习惯,要尽量避免。

●清素:清素饮食并不是纯素饮食,素食常会造成营养失衡而产生包括带下病的各种疾患。适量荤食是饮食平衡的必需。清素饮食是指营养平衡,品种丰富,易消化、易吸收的饮食,如瘦肉、奶类、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介绍防治带下病的两个食谱。

①湿热下注证。

赤豆粥:赤小豆100g,薏米100g,洗净,山药去皮切丁熬粥,加蜂蜜或食盐调味食用。

②脾胃虚弱证。

山药包子:山药粉、茯苓粉各150g,面粉350g,和匀酵母粉发酵,扁豆500g,洗净水焯加适量肉末做馅,包成包子,蒸熟食用。

3、女子养生5不食

我提出“五不食”的观点,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对于35岁以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来说,以多为人妻,多为人母。她们跟在家做女孩时已经截然不同了,要操持家务,更重要的是以前吃家里煮的饭,现在则要煮饭给家人吃。

所以不论从自身角度还是从全家角度来看,她们在饮食上的观念对一家人的健康都是极为重要的。而由于生活的打磨,她们又不像在家做女孩时对饮食那么挑剔,在不知不觉中会忽略一些健康的细节。

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论语·乡党》

《论语》中有一段很出名的关于饮食健康的话,人们也称其为“十不食”。

就是说凡是饭因久放,味道变了,鱼烂了,肉腐败了,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太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饭还要多。至于饮酒,虽没有明确的限制,但也不要喝醉,以酒后不捣乱、不闹事为原则。街市上买的酒和肉干是不洁净的,所以不要吃。姜要少量多次地吃。

孔子所说的这些禁忌是针对当时的祭祀说的,但跟健康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对我们的启发很大。针对35岁以后的女性,我提出“五不食”的观点,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1、剩饭不食

我见过很多在这个年龄段发福的女性,她们常提起一件事,就是家里吃饭时经常会剩下一点饭菜,扔掉还可惜,留着还不值得,干脆就多吃两口,吃净算了。还有一些菜很贵,即使稍微有点变质,只要不问题不太大,也将就着吃掉。这对于女性来说可是很不好的习惯。

“饥饱劳役”在中医来讲是个很重要的病机,我们吃饭吃十分饱的时候本来就已经给脾胃带来负担了,“再多吃两口”这种想法可千万要不得,尤其是天长日久的,会使饮食积聚,给各个脏器都造成负担。

35岁以后的女人发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吃剩饭,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女性朋友用在减肥看病上的钱可比扔一点剩菜剩饭的钱多多了。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做得适量,既不浪费,又对健康有好处。

2、不当季不食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这是说万事万物都有个规律性,该生自然就生了,该熟自然就熟了,这就是天道,是自然变化的依据。但我们现代的技术这么发达,冬天也有长得胖胖的草莓,都快跟苹果一样大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西红柿和绿色蔬菜。

尤其是有小孩子的家庭,总会买一些孩子喜欢吃的不当季的水果。吃这些非自然生成的东西,危害性太大了。那从长到熟就没有经过日光照射的食物,得用多少化学的东西把它们催大?我们吃的只是个样子,它们不但没有当季食物鲜美的味道,更没有它们的营养价值。孩子吃了容易早熟,大人吃了身体机能容易紊乱。

就像以前老人说的,不见天的蛋不能吃,就是因为它没有经过阴阳融合的过程,没见到阳气,不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好的食物。所以能不吃就尽量不要吃这些看似漂亮,却既没口感也没营养的东西。

3、不净不食

不净不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没清洁过的东西不能吃,其次是虽用洗涤用品清洁过,但是洗涤用品没有冲洗干净的也不能吃。现在我们都会用一些洗洁精之类的东西洗食物餐具,一是干净,二是方便。不会残留油脂,也不用反复地擦洗。

但日本有个词,叫“经皮毒”,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就是说很多化学物质,都会通过我们的皮肤,通过我们的口鼻等渗透到我们的身体里。其实用一次两次可能没什么,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吃洗洁精洗的食物,用洗洁精洗过的碗盘,那一辈子得有多少这种毒素进入体内啊。

预防这种不健康生活的办法一是选取植物的洗涤用品,比较自然,毒害少;二是不要每次都用,如果碗筷没有多少油就用清水刷刷,也一样干净;三就是多冲洗,别怕麻烦,怕麻烦就要多受罪。

4、添加剂过多不食

我们在去商场买食物的时候,尽量不要那些含防腐剂、添加剂多的东西,虽然这些对于人体来说基本都是安全的,但多还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对健康有害无益。

我们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其实只要遵循最原始的规律就可以了。现代人把自然的规律打破得太多,疾病也就随之不断更新,凡破天道处必有恶疾。

5、过量不食

前面我们说不吃剩饭的时候谈过食不能过量的问题,食不过量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吃得太多,二是同一种味道的东西不能吃得太多。

有的人多吃完全是无意识的,比如晚上看电视,一边看一边吃东西,电视看完了才发现一盆水果都已经吃掉了。喜欢吃零食或是有类似情况的人,不妨在买的时候就挑些小包装的来买,吃的时候也别捧着一大袋子吃,而是把食物放得远一些,一次拿一点儿。

偏爱一种味道的人即使吃的食物的总量不算多,但其中一种物质却已经过剩了。比如爱吃甜,你可能觉得每天才吃七分饱,怎么还是有很多不健康的症状出现呢?再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吃咸,就算每天都只吃个半饱,但盐的摄入量都已经足以危害健康了。所以说,食量要有限,食味也要有限。

4、妊娠后养生重在防劳

妊娠后主要有3个病证,一是呕吐,二是浮肿,三是流产。3个病证都跟劳累有关,所以妊娠后的养生重在防劳。

防劳分为劳心、劳力两个方面。劳心指思想负担,多思善忧,一是怕胎儿先天畸形,二是怕产时痛苦,整天忧愁,精神抑郁。劳心者宜适度户外活动,如散步观景,琴棋书画,陶冶性情,分散注意力,乐观人生,也可看戏听乐,一则放松心情,二则实施胎教,一举两得。

但要避免情节惊险、节奏强烈的刺激,以防更加紧张,加重劳心。劳力者指过度活动。一般妊娠前5个月强调以静为主,可小动,不可不动,采用室内踱步、床上做操、阳台散步等方式,达到小动防劳的目的。妊娠后5个月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户外打太极拳、慢跑等,但切忌过度。

防劳还可辅助多种措施:橘子皮煎水代饮,防治妊娠呕吐;玉米须煎水代饮,防治妊娠水肿;仙鹤草、益母草、生黄芪、枸杞子、生杜仲、白扁豆煎水代饮防治流产。指针足三里,轻度揉压刺激也有防劳辅助作用。

5、更年期养生重在抑躁

调养法则

●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规律、正常的性生活。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合理安排饮食。

要适当控制进食量,少食过甜和含脂肪高的食物,以防肥胖。同时,应多食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瘦肉、豆制品、花生,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小鱼、虾、蟹和蛋类,以增加人体含钙量,防止出现骨质疏松症;多吃含纤维素高的水果和蔬菜,如香蕉、梨、芹菜、韭菜、白菜,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遵循这些法则就容易安度更年期。

方药调治

妇女更年期容易出现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烘热胁胀、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等症状。因此,治疗要清肝泻火,清烦抑躁,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同时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增加调整大脑皮质中枢的石菖蒲、郁金和调整内分泌功能的蛇床子、菟丝子、女贞子、川断等,以增加疗效。

食疗保健

●合欢茶:合欢花、白菊花各30g,绿茶1撮,沸水冲,当茶饮。能疏肝解郁,调整心情,可以长期服用。

●枸杞菊花粥:枸杞子20g,白菊花20g,粳米50g,白糖少许,共煮成粥,能补肾清肝,可以经常食用。

●地黄枣仁粥:酸枣仁30g,生地黄30g,大米100g,共煮成粥。适用于五心烦热,面热汗出,耳鸣腰酸,烦闷易怒,口苦尿黄,多梦便干等症。

脐带血穿刺


脐带血穿刺不知道怀孕的女性朋友都做没做过,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的,其实脐带血穿刺能够很好的检查宝宝的发育情况,看看身体是不是匀称,遗传特征是不是稳定,也能够很好的判断准妈妈的身体情况,通过这样的技术也能够很好的检测出染色体异常,胎儿畸形以及胎儿发育不良的情况。

在产前的检查中脐带血穿刺是很常见的,很多的女性也做过这样的检查,但是在我们身边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做过这样的检查,有时候也感觉没有必要,这样的检查听起来也是很可怕的,究竟它是检查什么的呢?

脐带血穿刺是产前的一个重要检查之一,穿刺术对于确诊腹中胎儿的发育及健康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脐带血穿刺及羊水穿刺染色体检查都可以检查胎儿脊柱有无畸形。脐带穿刺要根据胎盘的位置决定穿刺的部位,可以穿刺游离在羊水中的部分,或者穿刺脐带在胎儿侧的根部或在胎盘侧的根部。多数选择穿刺脐静脉。方法和羊水穿刺基本相同,只是穿刺部位不同而已。

一种类似于肌肉扎针的手术,在手术中放松心情,将不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时,手术一般要求有经验和产前诊断资格的医生进行,穿刺手术本身属于较小的手术,风险低,大家不用过于担心。穿刺术对于确诊腹中胎儿的发育及健康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脐带血穿刺及羊水穿刺染色体检查都可以检查胎儿脊柱有无畸形。脐带穿刺要根据胎盘的位置决定穿刺的部位,可以穿刺游离在羊水中的部分,或者穿刺脐带在胎儿侧的根部或在胎盘侧的根部。多数选择穿刺脐静脉。方法和羊水穿刺基本相同,只是穿刺部位不同而已。

通常先取脐带血进行离心,然后:(1)取上清液做生物化学测定以监测胎儿成熟度或发现某些先天性畸形,特别是神经管的缺陷,如无脑儿、脑积水等;(2)对细胞部分进行性染色质检查、染色体分析以及酶的生物化学测定,以预测或确定胎儿的性别,有助于诊断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性疾病及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脐带血穿刺的原理和羊水穿刺是一样的,只是穿刺的部位不同而已,但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些,因为脐带是漂浮在羊水中的,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尤其是进行胎儿宫内输血时,必须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队伍才能开展。

对于脐带血穿刺大家不要太害怕了,它能够很好的检查出宝宝的各方面的发育情况,看看宝宝是不是很健康,它和羊水穿刺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穿刺的位置不同,如果想要做这一检查的女性朋友,应该做好准备,特别是心里上的准备,不要过于的紧张。

腰椎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是治疗一些脊椎疾病的好办法,可是在我们做腰椎穿刺术之前,需要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的,以及更好的去了解腰椎穿刺术的操作方式,或者是操作时候的步骤,和术后保养,对于我们的疾病恢复,才有比较好的益处。

腰椎穿刺术在操作之前,要是患者本身具有了感染性脑水肿引发的颅内压增高,在手术之前,可以使用静滴甘露醇脱水,已达到了减轻水肿,且可以很好的降低身体颅内压。患者要是发生了燥动不安不能配合者,术前应给予镇静剂。

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头向前胸弯曲,腰向后弓,双膝向腹部屈曲,脊柱靠近床沿。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从椎间隙之间,与脊椎呈垂直或针尖稍斜向头侧方向缓慢刺入,进针深度成人约4~6cm,儿童2~3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时,阻力突然消失,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收集脑脊液2~5ml于试管内,作化验用。颅内压增高时不宜放液过多,2~3ml即可。

穿刺针进入椎间隙后,如有阻力不可强行再进,需将针尖退至皮下,再调整进针方向。穿刺用力在适当,避免用力过猛易损伤组织,并难体会阻力消失之感。如用大粗针头穿刺进,需注意有无脑脊液外漏及引起的低颅压综合征,如发生可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滴注0.5%氯化钠低渗溶液。

对于腰椎穿刺术的操作模式和注意事项,术后的护理,我们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不过,我们建议在患者使用腰椎穿刺术来治疗疾病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禁忌症状的发生,做好术前的检查,要是有不适的状况,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和避免的措施。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