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2019-10-15 │ 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美白养生方法有哪些

升白细胞的中药有哪些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对于中医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升白细胞的中药有哪些”,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般情况下人体当中因为有着红细胞和白细胞两种,人体不可以缺少任何的一部分细胞,细胞的水平都降低,那么就是需要你用食疗或者是药物的方式,让细胞加快生长在化疗的过程当中或者手术出血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白细胞会随着元气而流失,如何寻找升白细胞的中药,来为大家做一个相关的介绍。

中药处方(一)

【辨证】精髓不足,气血亏虚。

【治法】补气养血,填精补髓。

【组成】鸡血藤30克,大熟地24克,杭芍18克,当归12克,枸杞子24克,山萸肉24克,炙黄芪30克,锁阳9克,马戟天12克,补骨脂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

【辨证】心脾两虚,肾气不足。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和血,补肾。

【组成】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山药31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砂仁12克,远志12克,柏子仁15克,炒酸枣仁25克,狗脊15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25克,当归15克,丹参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

【辨证】气虚夹淤

【治法】补气化淤

【组成】 大黄(先下)6克 地鳖虫4.5~6克 黄芪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茯苓15克 香附10克 生地30克 红参(嚼碎吞服)3克

主治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中药处方(四)

【辨证】肾阴虚

【治法】滋肾养阴

【组成】女贞子30克 旱莲草30克 制首乌30克 丹参15克 鸡血藤30克 淮山30克 当归9克 生地15克 陈皮12克 灸甘草12克。

以上我们了解到的升白细胞的中药配方能够很好的解决,大家的这一问题,白细胞是根据个人体质的原因和个人体质的因素而产生不同的白细胞,有需要的朋友们一定要到相关医疗机构对症下药,提升自己的白细胞,从而达到帮助身体平衡的目的。

yS630.Com相关推荐

增加白细胞的药物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在化验血常规的时候,往往都会观测白细胞的数量,一旦白细胞缺少就会导致我们的体质变得特别差,从而特别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比如常见的感冒等疾病,然而出现白细胞缺少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和缓解,必要的时候是需要通过药物来进行缓解的,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增加白细胞的药物有哪些。

增加白细胞的药物有哪些

中药

益气健脾药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滋阴补血药可保护骨髓功能, 增加外周血液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

①中草药及有效成分常用预防和治疗白细胞减少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芪、党参、女贞子、鸡血藤、枸杞子、地黄、川芎、苦参、刺五加、茜草、灵芝、三颗针、淫羊藿等。能升高白细胞中药有效成分主要为多糖类(枸杞、银耳、云芝、淫羊藿、人参多糖等)、生物碱类(小檗胺、去甲斑蝥素、苦参总碱、千

骨髓功能

金藤素等)、皂苷类(人参皂苷、绞股蓝总皂苷、黄芪苷等)、挥发油类(莪术油、茴香烯等)。

②中医常用升白复方制剂有愚鲁汤、保元汤、十全大补口服液、六味地黄口服液、升白丸、乌鸡白凤丸、健脾益肾冲剂、长安升白冲剂、升白片、参芪片、养血升白胶囊、大花罗布麻胶囊、蜂龄胶囊等。

另据《使用营养师手册 》记录:鹅血10ml或相当于此量的冻干血粉,每天一剂,分次冲适量水饮用,连服15天为一个疗程,有增进食欲,改善肝脾肿大,提高红细胞、白细胞数量的效果。

化学药物

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 为促核酸代谢物,升白作用同时也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 故宜慎用。小檗胺系小檗属植物分离得到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能促进造血功能, 增加末梢血白细胞。茜草双酯系茜草有效成分茜草酸衍生物,能加速成熟白细胞释放、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 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者增加白细胞作用优于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并与它们有协同作用肌苷、茴香烯、核苷酸、氨肽素等也有一定的升白作用

上面就是对增加白细胞的药物有哪些的介绍,我们知道人体一旦缺少白细胞就会导致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但是我们平时可以做好预防工作,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上营养的均衡,平时也要多到户外进行的身体的锻炼,这样都能避免白细胞减少的症状。

升红细胞的药有哪些?


造成红细胞偏低的原因非常多,比如在生活中,女人们容易出现贫血,贫血就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另外患有骨髓瘤或者白血病等疾病的时候,红细胞也会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对于患者来说,要及时找到红细胞偏低的原因,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下面介绍能够快速提升红细胞水平的药物。

升红细胞的药有哪些?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

药品规格:2000IU/支、3000IU/支、4000IU/支、10000IU/支

适应症:

1.肾功能不全所致贫血包括透析及非透析病人;2.外科围手术期的红细胞动员;

3.治疗非骨髓恶性肿瘤应用化疗引起的贫血;

不用于治疗肿瘤病人由其它因素(如铁或叶酸盐缺乏溶血或胃肠道出血)引起的贫血

用量用法:

肾性贫血→治疗量:血液透析100-150u/kg;非血液透析75-100u/kg;皮下注,每周三次;维持量:为治疗量的2/3。

围手术期→150u/kg,皮下注,每周三次,术前10天+术后4天;

化疗引起的贫血→起始剂量150u/kg,皮下注,每周三次;如经8周治疗,不能有效地减少输血需求或增加红细胞比容,可增加剂量至200IU/公斤体重/次。当总体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200mu/ml时,不推荐使用本品治疗。

注意事项:

1.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初期每周、维持期每两周一次),红细胞压值在30-33%,不超过36%;2.本品调整时应以25%的剂量减量;3.可能会引起血钾轻度升高;4.对有心、肺、脑梗塞慎用;

5.治疗期间,每日补充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严重铝过多也会影响疗效;

不良反应

1.一般反应:可出现头痛、低热、乏力等;

2.过敏反应:初次使用或重新使用时,可先使用少量,确定无异常后,再注射全量;

3.心脑血管系统:血压升高,甚至可引起脑出血;治疗期间应注意并定期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应减量或停药并调整降压药的剂量;

4.血液系统:红细胞压积增高,血液粘度可明显增高,注意血栓形成;5.肝脏:偶有GOT和GpT的上升;

6.胃肠:有时会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的情况发生。禁忌

1.重度高血压未控制;2.过敏及对人血清白蛋白过敏者;3.合并感染者,宜控制感染后再用

总结:50kg计,7500u/kg,皮下注,每周三次;使用指征(化疗):当总体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200mu/ml时,不推荐使用本品治疗;定期(每周)检查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值在30-33%可停用。

​白细胞偏低有哪些危害?


其实人们的身体能够完成一系列的动作都是由于身体中的各个细胞之前相互合作,在共同的作用下才能够比较好的完成的,一旦身体中的白细胞出现了减少了之后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的,下面就来看看白细胞偏低有哪些危害?

当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以下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由于白细胞中的成分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1.8)×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首先分析病因,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机理采用的治疗方案。西医治疗多予防治感染,激素,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自觉症状不多,常以疲乏,头晕为最常见,此外还有食欲减退,四肢痠软,失眠多梦,低热,畏寒,腰痠,心慌等症,常被医生和患者忽视,诊为其他疾病,此时须反复   检查白细胞总数,如持续低于4.0×109/时,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除治疗病因外,应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原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低热,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采用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健脾养胃诸法。

白细胞的减少是会影响人们的免疫力的,所以建议人们在检查之后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且还要相应的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可以让人们的白细胞水平恢复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

有哪些升血压的中药


血液是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分,而血压又是和血液关系非常大的,同样血压对于人体来说就格外的中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会出现有低血压这种情况,低血压对人体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会使人体比较容易出现头晕、四肢乏力这些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人们是可以采取一些中药来调理的,那么有哪些可以升血压的中药呢?

升血压这个问题受到了较多朋友的关注,特别多的朋友因为血压低而困扰,且对于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且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的不适和困扰,我们必须要谨防血压的变化,还要普及一些升血压的中成药物,一般从寒热燥湿的理论方面来看,应当使用温燥之性的中药,可以鼓动患者的气血上行,促使患者的血压升高,较为常用的中药有麻黄、细辛,这是辛温解表的类中药,有助于患者的血压升高,特别是麻黄,这是最为典型的辛温解表类的中药,可以起到发汗解表以及利水平喘的作用,药性特别的峻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另外还有黄芪、甘草、人参、淫羊藿,这些都属于甘温补气类的中药,要知道黄芪、人参、甘草是较为常见的补气药,患者服用人参的话,可以促使血压的升高,正常人服用人参的话,会导致人们出现高血压的症状,可见升压效果极强,黄芪导致血压升高的报道非常的多见,特别是服用了大剂量的黄芪或者是含有大剂量黄芪的中药复方,都会起到升压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病情。

经过认识上述的内容,相信朋友们了解到了升血压的中成药有哪些了,血压的高低必须要引起各位朋友的注意,我们要清楚的了解升血压的中成药物,在生活中还要多注意休息,患者的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调理,宜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还应当多休息。

升血压的中药有哪些


有的人苦恼于自己的高血压,每天不得不吃降压药来稳住,但也有的人却苦恼于自己的低血压,低血压同样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也同样需要服用药物,很多人选择了中药,但是升血压的中药有哪些呢?低血压的人往往没有过于明显的症状,但长期发展会有缺血而头痛的症状,可以吃一些中药来改善。

1、升血压的中药

低血压的患者治疗一般是采取中药治疗的形式,因为中药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且对人的身体没有副作用,不会像西药一样,吃了之后可能会产生其他影响。而且我们都知道中药还是一种比较好的补药,所以可以放心使用。

人若心脾阳虚,阳气不足,血行乏力就很容易导致低血压,因此可用所致。因此,肉桂、桂枝、甘草各10g,水煎服当茶饮,主要是为了能够温补通阳,佐以补脾健运。低血压出现睡眠不好的患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夜交藤30g即可治疗。

2、低血压的病因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病理性低血压病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

原发性低血压病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

继发性低血压病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的低血压。

3、低血压怎么检查

对低血压患者除了注意分别测量卧位与立位血压外,尚应注意双上肢以及上、下肢间血压的比较测量,以排除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的动脉狭窄。除此之外,查体时还应注意患者面容、皮肤色泽、毛发分布、胖瘦、有无水肿等一般表现;心脏查体尤应注意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变化;神经系统检查注意患者肢体感觉、运动以及共济运动等。

升血压吃什么好

1、多吃一些补齐和健脾肾的食物,如莲子、桂圆、大枣、桑椹、干果等食物,因为它们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的作用,可常食用。人参炖瘦肉、当归煲羊肉、田七炖鸡等对低血压患者均十分有益。多煮一些汤喝,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莲子、大枣、桂圆等等。并且多饮水,可以适当加一些盐。低血压患者应该加强营养,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2、由于血压过低可能会伴随贫血的发生,所以应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缓解血压低,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

3、伴有食少纳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升血压不能吃什么

1、蜂王浆

血压低患者不宜食用蜂王浆。蜂王浆虽然滋补作用较好,但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故血压低患者不宜食用。

2、山楂

血压低患者不宜食用山楂。山楂具有通血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高血压伴有血管硬化患者适宜食用。低血压的人多食,必加重病情。

3、荸荠

血压低患者不宜食用荸荠。荸荠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属中医肝阳上亢或炎热所致者适宜,低血压的患者食用容易加重病情。

4、番茄

血压低患者不宜多食番茄。番茄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血压低的人食用,可使血压更为低下。出现头晕目昏等症状。

白细胞高怎么回事?白细胞高的诱因


这一阶段很多孩子出现了发烧的现象,如果持续的发烧要及时去检查血常规,很多时候会发现白细胞高,这就是说明体内有炎症了,常见的就是细菌感染,要及时消炎治疗。

一、儿童血常规

小宝宝最常见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时治疗,就会发起烧来,这时候带宝宝到医院去,大夫就会让先验一下血。为什么要验血呢?因为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会发生变化。比如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就会产生变化;身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

二、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血小板计数(pLT) :我们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流血不止,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了。

白细胞计数偏高


很多疾病在治疗之前,都需要进行血常规的检查,而血常规中比较需要患者注意的一项就是白细胞,如果是白细胞出现了偏高的情况,则表示您体内有炎症的存在,比如说胆囊炎、阑尾炎、气管炎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白细胞计数偏高的情况出现,希望您在看血常规检查的时候可以注意。

虽然白细胞计数偏高仅仅是炎症的一种表现,但是它依然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比较严重的威胁,如果是炎症下不去的话,疾病在治疗的时候没有办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的,这些疾病在治疗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消炎治疗。

白细胞病理性增高非常重要,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判断。急性细菌性感染白细胞会迅速升高,而且和感染程度呈正比。例如患者常因感冒、发热、咳嗽、疼痛等症状到医院看病,医生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初步判断是否因细菌性感染而造成以上的临床症状。

白细胞升高往往意味着患者症状因细菌性感染而导致各身体器官和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的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情况,因为白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可以看作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防线,当发生感染时,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会迅速出现(表现为白细胞数量的增多),吞噬入侵人体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而且这种细菌性感染程度往往与白细胞数量升高成正比。

而白细胞不升高往往被看作是病毒入侵导致的感染,白细胞升高呈幅度较小、缓慢的状态。此外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恶性肿瘤、急性中毒等白细胞也会有明显升高,但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其他检查手段进行判断和分析。

白细胞计数偏高不单单表示着患者体内有炎症,它同样也是很多恶性疾病的代表,尤其是当出现白血病的时候,白细胞计数就会出现偏高的情况,只不过诊断白血病还需要其他的数据指标,但是由此也可以说明白细胞计数偏高是需要您注意的一种情况。

白细胞减少


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体各方面也是需要进行很好的保护,尤其是对女性身体,更是要全面的进行,女性身体是很容易产生疾病的,例如附件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这些疾病对女性身心的影响很大,治疗的时候,需要及时的进行,那人体白细胞减少是原因是什么呢?

任何疾病出现都是有着一些原因,那人体白细胞减少原因是什么呢,对此也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在出现这样情况后,也是需要及时的进行检查,看具体问题是什么。

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状群,是由于原因不明和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认为其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系统疾病,伴脾肿大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过敏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获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细胞减少等。

其病因病机按细胞动力学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①白细胞生成障碍,包括由干细胞的增殖减低或再生障碍。

②白细胞破坏过多,由于感染、免疫学因素而使白细胞破坏过多,使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

③粒细胞分布异常,由于各种原因而使边缘池中白细胞增多,循环池中白细胞减少,亦形成可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自觉症状不多,常以疲乏,头晕为最常见,此外还有食欲减退,四肢痠软,失眠多梦,低热,畏寒,腰痠,心慌等症,常被医生和患者忽视,诊为其他疾病,此时须反复检查白细胞总数,如持续低于4.0×109/时,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除治疗病因外,应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原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介绍,对白细胞减少也是有着很好的了解,在有这样情况的时候,都是要及时的治疗,不过要注意的是,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需要对饮食、作息、运动,进行很好的安排,这样对自身健康,才会有很好的保护。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