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养生常识哪些

2019-10-15 │ 生活中的养生常识哪些 运动和养生有什么关联呢

滋阴降火的中成药有哪些呢?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养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传,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日常生活中关于中医养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滋阴降火的中成药有哪些呢?,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生活压力比较大,许多人都会出现虚火过盛的现象,尤其是一些职场上的女性,当出现心火过盛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失眠多梦,焦虑不安,脾气非常暴躁,采用中成药来进行调理是比较好的方法,那么滋阴降火的中成药都有哪些呢!

肾阴不足就会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衡,导致阴不制阳的情况发生。出现虚火上炎的症状。

滋阴降火治法之即治疗肾阴亏损而肾火偏亢的方法。症见骨蒸潮热、两颧发红、耳鸣盗汗、咳嗽咯血、吐血、烦热易饥,舌红脉等。立法以滋肾益精主,佐以知母、黄柏、牡丹皮等以降火坚阴,或辅以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以固涩肾精。

生地黄(酒洗)甘草(炙)干姜(炮)各1.5克 川芎 熟地各3克 白芍药(炒)3.9克 陈皮2.1克 当归 白术各3.9克 黄柏(蜜水浸,炙)2.1克 知母(蜜水浸,拌炒)天门冬(去心、皮)各3克

功能主治

治劳瘵。色欲过度,损伤精血,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咳嗽,甚则痰涎带血,倦怠无力,饮食少进,脉沉数。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时温服。

若咳嗽甚,加桑白皮、马兜铃、瓜蒌仁各2.1克;若痰盛,加姜制半夏、贝母、瓜蒌仁各3克;若潮热盛,加桑白皮、沙参、地骨皮各2.1克;若梦遗、精滑,加牡蛎、龙骨、山茱萸各2.1克;若盗汗多,加牡蛎、酸枣仁各2.1克,浮小麦1撮;若赤白浊,加白茯苓3克,黄连0.9克(炒)。

当归3克 川芎1.5克 白芍药(薄荷汁炒)黄芩各2.1克 生地黄(姜汁炒)黄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2.4克 柴胡2.1克 熟地黄2.4克 麦门冬2.4克

功能主治

治阴虚火动,起于九泉者。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别以附子为末,唾津调贴涌泉穴。

气虚,加人参、黄耆各2.4克;咳嗽,加阿胶、杏仁各2.1克,五味子0.9克;咯唾衄血,加牡丹皮2.4克,藕节自然汁10毫升,犀角末1.5克。

上面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一些滋阴降火的中成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的时候最好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自己不要盲目乱用,乱用药可能会适得其反,另外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适当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多锻炼锻炼,可以出去旅游散散心。

相关阅读

滋阴养血的中成药有哪些


对于男性来说,壮阳是非常关键的,而对于女性来说,滋阴是非常关键的。女人滋阴一般都是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补水,而第二就是补血。女人滋阴补血可以让女人的身体保持健康,同时还可以保证肌肤的质量。不过,对于有些女性来说,并不知道如何滋阴才最好。滋阴养血中成药都有哪些呢?

女人滋阴常用的中药

中药滋阴,女人可选购些性味平和的滋阴生津、滋阴养血药品。其中滋阴生津的有天冬、麦冬、生地、玄参、石斛、玉竹、沙参、知母等中药。滋阴养血的有熟地、首乌、黄精、阿胶、龟胶、女贞子、旱莲草等中药。从中选择2~3味,水煎服,或开水冲泡当茶饮。

就饮食而言,首先在饮料上,可以经常饮用白开水和牛奶。其中白开水被誉为活性饮料,进入人体内后,可立即参与新陈代谢,并可调节体温。每天早上喝一杯白开水,有很好的保健功效。人经过一夜睡眠之后,胃肠道已经排空,饮下的这些活性水,能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对体内各器官组织进行一次大清洗,并且促进新陈代谢,加强免疫功能。每天早上喝一杯白开水对便秘、皮肤粗糙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外用水和牛奶还是美容佳品。经常用白开水洗脸,会使脸部皮肤柔软细嫩,富有弹性。牛奶能补肺养胃,生津润肠,对人体有镇静安神作用。

在粮食类食品中,可以经常吃些黑米、黑大豆、芝麻、番薯等。其中黑米能补肾益精,活血润肤,补胃养肝,明目的功效。经常食用黑米可治头昏、目眩、贫血、落发、腰腿酸软等。黑大豆有补肾益精,活血润肤,抗衰美发之功。芝麻性味甘平,有养阴润燥、补肾益脑、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番薯能延年益寿、防癌抗癌、宽肠通便、软化血管、轻身减肥,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养生佳品。

女人滋阴养血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比如菠菜、黑木耳或者是银耳等等,这都是很好的滋阴养血食物,还可以为女性补充大量的营养,比如维生素C以及各种矿物质等等。此外,还可以多吃一些蘑菇,可以起到预防贫血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气虚的女性,更应该多吃一些。

滋阴补肾的中成药有哪些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肾脏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吧,肾脏是我们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如果我们的肾脏出现了问题,不但容易伤害到我们的身体,甚至是可能导致我们出现死亡,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肾脏,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滋阴补肾的中成药有哪些。

1.六味地黄丸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可谓地黄丸家族中的佼佼者,方中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特点为甘淡性平、补而不滞。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涩精、补脾、清肝,用于治疗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的眩晕、腰痛、消渴等症。

2.知柏地黄丸独到之处是对肝肾阴虚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血淋等症,能滋其阴降其火。因方中知母、黄柏性寒,脾虚便溏者慎服,避免挫伤脾胃之气。

3.桂附地黄丸因有肉桂、附子的加盟,成为温补肾阳的专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四肢厥冷、小腹冷痛、小便清长等症。

4.济生肾气丸是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加车前子、牛膝,以增加消肿利水之功,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浮肿、气喘等症。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肾脏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肾脏的健康,一旦肾脏出现问题要及时去处理,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滋阴补肾的中成药有哪些。

滋阴凉血的中成药有哪些?


有很多原因会导致人出现血热的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体内火气过大,尤其是青年人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天气因素和饮食因素之外,有的人不会控制好个人情绪,比如经常情绪烦躁,经常朝别人发脾气等等,这些都会导致血燥,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滋阴凉血,那么有哪些中成药能够滋阴凉血呢?

滋阴凉血的中成药:

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清热凉血药多甘苦咸寒,清热凉血药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功效,部分药物既能够清热凉血,又可以滋养阴液,亦可用于阴虚内热的病证,清热凉血药主要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1、生地黄

生地黄,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怕积水,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

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2、玄参

玄参,中药名,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味甘、苦、咸,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3、丹皮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炒用。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现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滋阴润肺的中成药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人都明白了养生的重要性,也因此有很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一个亚健康的状态,很多人的肺部都感觉到不是那么健康的,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就要去服用一些具有滋阴润肺效果的中成药,这些药材都是可以给自己的身体带来很多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面去缓解一些症状。

1、麦冬

麦冬性甘寒质润,有滋阴之功,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既善于清养肺胃之阴,又可清心经之热,是一味滋清兼备的补益良药。常用量为 10~15克。亦可入丸、散,或熬膏,或泡茶饮服。传统认为,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多用去心麦冬,清心除烦多用连心麦冬。

临床上常用麦冬配伍人参、五味子,以增强滋阴润燥的功效,用以治疗因肺阴不足引起的喉痒、咳嗽无痰、口渴咽干以及肠燥便秘等症。

2、川贝

川贝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本草汇言》中论述认为:" 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

它多用于缓解燥咳。川贝味甘、苦、性微寒,治疗阴虚燥咳效果较好。

若肺燥阴虚咳嗽,痰中带血,可用川贝 3 克加适量冰糖和水,用小火炖 1 小时服用。很多人为了缓解苦味,常将其放在雪梨中蒸 ; 或在煮稀饭时取米汤 200毫升,放入川贝、冰糖隔水炖服。川贝还可和瘦肉煲汤,每天用量通常在 10 克以内。

3、款冬花

中医认为,款冬花性味辛、温,入肺经,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功。本品辛散质润,温而不燥,为润肺止咳化痰良药,适用于多种咳嗽气喘。无论外感、内伤咳嗽,寒性咳嗽,热性咳嗽,均可选用,故有治疗咳嗽要药之称,但其以温而不热、辛而不燥、甘而不滞为特点,因此对于肺虚久嗽、肺寒痰多之咳嗽最为适用。

款冬花常经蜜炙之后使用,称为炙冬花,以增强润肺止咳平喘作用。临床上冬花多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如冬花重在止咳,紫菀重在祛痰,止咳方中,二药常配伍使用,共奏化痰止咳之效; 若与麻黄、杏仁、苏子为伍,称款冬定喘汤,治痰嗽哮喘遇冷即发之症,疗效颇佳。

4、银耳

银耳又叫做是白木耳、雪耳以及银耳子等,其有 " 菌中之冠 "

的美称。中医指出,银耳性平,味甘,是名贵的营养滋补的佳品,同时还是扶正强壮的补药。银耳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以及滋阴润肺的功效。

银耳 10 克,百合 10 克,秋梨 1 只,冰糖适量。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蒸 1小时后,食梨喝汤,有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秋燥咳嗽、干咳少痰者。

5、沙参

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之功,适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症,及温热病热伤胃阴或久病阴虚津亏所致的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

沙参、麦冬各 15 克,大米 50 克,冰糖适量。将沙参、麦冬加水适量煎煮至沸,去渣取汁,用此汁液与大米共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每日 1剂。具有益气养阴、润肺生津、化痰止咳的功效。

6、玉竹

玉竹味甘、性平,入肺、胃二经。具有滋阴润燥、除烦止咳之功效。用于热病伤阴、肺胃燥热、咳嗽少痰、心烦口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尿频、筋脉失养挛痛、素体阴虚、风湿自汗、劳疟寒热等症。《本草纲目》介绍该药主治" 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竹还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起到辅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特别适合糖尿病合并秋燥者食用。常用量为 10-15

克,水煎代茶饮,也可与大米一起煮粥食用。

滋阴清热的中成药


现在人们的工作都是非常繁忙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时间去关注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所以说就要多服用一些对于自己的身体有滋补效果的中成药,特别是已经出现一些上火情况的时候就应该要服用一些滋阴清热的中成药,这些中成药效果都是很好的,虽然见效并不是那么快,导致要是自己长期坚持下去服用的话就可以从根本上去缓解的。

中成药:

白藓皮【性味】 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祛风胜湿:用于风热湿毒所致的皮肤病,配苍术、银花、苦参治皮肤疮疡或皮肤瘙痒;配防风、白蒺藜、乌梢蛇等,治慢性湿疹、荨麻疹;也可用于黄疸,常配茵陈;用于风湿热痹,常配银花藤、威灵仙等。【用法】 5~10克。外用适量。

红藤【性味】 苦、微寒。【功用】 清热解毒:用于肠痈腹痛(急性阑尾炎),常配丹皮、大黄、桃仁、元明粉、瓜蒌仁、赤芍;用于乳痈,常配银花、贝母、蒲公英、夏枯草、连翘、花粉。【用法】 10~15克。

半枝莲【性味】 微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肝炎、肝肿大,肝硬化腹水;疮痈肿毒;蛇虫咬伤。【用法】 10~30克。

土茯苓【性味】 甘、淡、平。【功用】 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疮痈,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疮疡、湿疹,常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前人多用于梅毒。【用法】 15~60克。

山豆根【性味】 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品为喉科常用药。用于肺胃热盛或热毒壅盛的咽喉肿痛或牙龈肿痛,常单味含服,或配射干、板蓝根水煎服。【用法】 6~10克。

蚤休(草河车、七叶一枝花)【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功用】 清热解毒,熄风定惊:用于疮疡痈毒、各种脓毒败血症以及小儿高热惊风等。亦可用于肺热咳喘,如急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痰黄。【用法】 5~10克。

败酱草【性味】 辛、苦、微寒。【功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痈肿及急性阑尾炎,常配薏苡仁、银花。(2)活血行瘀:本品辛散行血,对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有效。【用法】 6~15克。

白头翁【性味】 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本品为止痢要药,用于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疾,常配黄连、秦皮。【用法】 6~15克。马齿苋【性味】 酸、寒。【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用法】 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山慈菇【性味】 辛、甘、寒。有小毒。【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疔疮肿毒、瘰疬痰核、肿瘤以及毒蛇咬伤。【用法】 3~6克。

穿心莲【性味】 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发烧、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疮疖肿毒、肺结核、腮腺炎、急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毒蛇咬伤等。【用法】 6~15克。

白花蛇舌草【性味】 甘、淡、凉。【功用】 清热解毒,散瘀消痈:用于急性阑尾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及蛇咬伤等。亦可用于消化道癌症。【用法】 15~60克。

漏芦【性味】 苦、咸、寒。【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用于痈疖、疔疮肿毒、乳痈、乳汁不通。【用法】 5~12克。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