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及养生

2019-10-20 │ 养生及养生 养生和养生

藏象养生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如何避免关于中医养生的误区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藏象养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藏象学说是中医著名的行医理论之一,在某些方面而言也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反映。藏即脏,象则脏腑表现出来的种种征象。藏象养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球,藏象学说起源于什么时代?藏象学说是如何形成的?

品牌释义:

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无论自然还是人,宜藏者当为至宝,而至宝必有灵气,并能通过特定方式和途径而外现其象,《周易系辞传》也称易者,象也。中医取其义将人体之内、有赖颐养的生命宝藏命曰臟腑,而其气血津液的功能状态,则可达于外现之象,即有诸内必当形诸外。故《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五藏之象,可以类推。明代中医大家张景岳解释为: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据此中医创立了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以阴阳五行为联属,将健康人体看作协调合作、内外相通、运转流畅的有机整体观的藏象学说;以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取象比类为特征的诊疗及辩证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藏象联通、康病相关、变化万端的各种治疗保健养生方法和手段。m.yS630.CoM

藏象二字,已成为中医学基本认知思想、基础理论体系、治疗养生理论的特征标志之一,是千年中医独特理论系统、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

藏象学说的来源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追溯藏象理论的形成之源,可发现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脏腑的形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应用于医疗实践,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名医俞跗已能对人体实施割腹治疾: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反映了当时已积累了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更有详细的描述,如《灵枢经水》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肠胃》说:咽门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难经》更详细论述了脏腑的形态、重量、容量、色泽等,如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肾有两枚,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等,且有七冲门(自口唇至肛门的消化道的七个器官的名称)的记载。中医学对人体一些较为简单的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胃为水谷之海、大肠主传化糟粕等,大都是在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代解剖学是比较粗浅的,对人体复杂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还难以作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古人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类比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机能。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如在已知肺主呼吸的基础上,发现人体体表受寒时,会出现鼻塞、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从而得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的推理;在已知脾胃主运化水谷的基础上,发现几天不进食或每日食量不足,就会出现消瘦、四肢乏力等现象,从而推理出脾主四肢肌肉之说。又如观察分析人在悲哭时出现抽泣,大喜时心胸舒畅,发怒时面红目赤,思虑过度时食欲减退等现象,推理得出五志分属五脏等理论。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脏腑精气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精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对中医学建立以精为脏腑形体官窍生成之源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概念,促使中医学产生了各脏之气不断运动以推动和调控其生理机能,维持各脏之间协调的理论。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用以说明人体的部位、功能等多个方面。在藏象学说中,分脏腑为阴阳,分气血为阴阳,分精气为阴阳。尤其是近些年来关于精化为气,气分阴阳而建立的五脏精气阴阳理论模型,充实与发展了藏象理论,对临床辨证论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促进了五行藏象体系的建立。五行藏象体系是古代医家借助五行,运用取象比类、推演络绎方法建立的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宏观模式。它将复杂的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为五个功能系统,每个系统都以五脏为核心,联系六腑、五官、九窍、五体、五志,体现了人体整体功能的统一、形神的统一。并将人体内部的五个系统与外部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相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五行藏象体系的建立,使中医学脏腑的概念逐渐由形态学实体演变为功能态模型。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可升华而形成理论。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又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如食用动物肝脏可治夜盲,多次重复的经验则产生了以脏补脏的原则,并佐证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根据血气者,人之神的原理,用养血安神的方法,能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宁之证,从而佐证了心主神志等。同样,对临床实践无指导意义的理论,则被淘汰或修正。如脏与脏的关系中,按照五行之间递相资生次序,火生土是指心火温煦脾土,但是,从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有温煦脾土的作用,故临床上温肾阳以健脾的治法广为运用。

总之,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取象类比、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系。

结语:藏象学说是中医论理核心思想,它是中医学最独特的观察内脏的眼光,也是最有魅力的传统文化之一。藏象是一种养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思想,想学好中医,怎么能不了解藏象呢?

Ys630.com相关知识

时辰养生 养生至高境界


什么事啊?这个时候把人家叫起来?电话另一端,王小一的声音睡意缠绵。看看表,已经是上午的11点,怎么这个时候还在睡觉啊?快起来!我忍不住催促她,什么时候睡觉不是睡觉,别烦我!啪地一声,电话挂了。不论什么时候睡觉对休养身体的效果都一样吗?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一日作息呢?

子午流注学说

据针灸专家赵万标介绍,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具有时辰、阴阳、方位等含义。一天十二时辰,用子午分昼夜,子时是夜半23:00-1:00,午时是日中11:00-13:00;就一年来说,子是一年中农历的十一月,为冬至节所在,午为农历五月,为夏至节所在;就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阴极生阳,是一阳初生的夜半,代表着阳气开始生长,午为阳盛之时,阳极生阴,是一阴初生的日中,代表着阴气开始生长。流注是就人体气血运行而言,人体的气血循行就像水流一样,在经络中川流不息、循环输注。子午流注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在一天之内,气血在不同的时辰流经到不同经络,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这就造成不同的经络在不同的时辰值班当令,如果养生治疗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就会有好的效果。

天人合一的应时养生

5点-7点卯时,大肠经最旺,最利于排泄,这个时候起床伸展腰肢,呼吸新鲜空气,喝杯温水,将体内的毒素和垃圾排泄出去,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7点-9点辰时,胃经最旺,这个时候时间再紧也要吃早餐,为上午的工作补充能量。减肥的人可以选择多吃早餐,此时天地阳气上升,人体消化功能增强,即使吃得像皇帝也不会导致发胖。

9点-11点巳时,脾经最旺,是工作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把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经畅通,唇色红润,爱美的姑娘唇膏都可以省掉了。

11点-13点午时,心经最旺,这个时候阴气开始升起,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吃过午饭,休息一会,不扰天地有利自身。这个时候有心脏病的人要特别小心,注意休息保护心脏。

13点-15点未时,小肠经最旺,小肠经是人体的大内总管,它把水液归膀胱,糟粕送大肠,精华上输送于脾,这时候人体血液中营养成分最多,喝杯水有利于保护血管。

15点-17点申时,膀胱经最旺,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成为排尿的问题。这个时候是我们工作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也是人体排毒、泻火的好时机。

17点-19点酉时,肾经最旺,这个时候服用补肾的中药效果最好,肾是先天之根,是人活一口气的元气,人体经过申时的泻火排毒,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这个时候要再喝一杯水,保护肾和膀胱。

19点-21点戌时,心包经最旺,心包代主受邪,是心的保护组织,这段时间要保持心情愉悦,散散步,准备休息。

21点-23点亥时,三焦经最旺,三焦经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这个时候阴阳和合,是孕育新生命的好时机。这个时段人体应该进入睡眠,让身体获得休息。

23点-1点子时,胆经最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可见胆的重要性。这个时候阴气最重,务必睡眠,以保护初生的阳气。如果在这个时候学习、工作,无异于拿生命健康来做交换。

1点-3点丑时,肝经最旺,要肝脏发挥解毒、造血功能,人体就需要在这个时候休息,让血归于肝,如果这个时候喝酒、玩乐,时间长了必将影响健康。

3点-5点寅时,肺经最旺,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全身。这个时候是阳气的开端,是人体气血由静到动的转化过程,气血不足或是体虚的人这个时候就容易早早醒来,而肺部有病者这个时候也比较容易发病,因此不要过早起床。

结语

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养生就是要顺应天时,道法自然。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焦虑、忍耐、愤怒、力不从心等不良情绪更像一条条绳索捆在身上。抽出时间来,静静心神,尽量按照人体自身规律作息,保养一下自己,不是更有益于明天的工作吗?

易经养生法如何养生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已经有很多的然开始注重自己身体的健康,健康长寿是我们的愿望,养生保健是健康长寿的基础。一年四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怎样养生?又如何通过易经养生法来进行养生呢?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很多,那么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易经养生法该如何养生吧。

    1、吃,就是饮食保健。并不是让我们平时进补名贵药材珍奇食料,而是在平日饮食的时候稍加注意就可以了。第一点是不要吃过吃快过饱,上班族节奏快,经常是狼吞虎咽没怎么咀嚼就下肚,而且遇到好吃的就吃得撑的扶墙,这可千万要不得,不然长久下去胃功能必受影响,胃不好就会影响营养吸收,所以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保护胃肠。再者,鱼肉蛋蔬菜水果缺一不可,营养要均衡。

    2、睡,就是休息。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要做到有张有弛,张弛有道。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而且尽量能睡午觉。读书困了,马上就睡,养足精神再战。晚间床铺枕头和室温一定要舒适,睡得好精神好心情才好。

    3、心,指的是心情愉快。要做到乐观开朗。不要把任何事挂在心头,我们要努力做事,但是不要被其枷锁。不要在任何事情上认为这是我唯一的一次机会,其实还可以再来,失败的,错过的,都可以再来一次,不要被任何事影响心情,要学会自我调节。心情舒畅和延年益寿有直接的关系。

     4、好,指的是兴趣爱好。不论是下棋看书打球绘画弹琴等等,任何你喜欢的事情,要特别抽时间经常去做,让自己沉浸在兴趣爱好当中,让自己充分享受一下生活,这样的时间会带给我们很大的放松,哪怕只是听听广播看看电视也好,不要说你没什么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会带给我们舒适的心情。

    5、炼,是锻炼身体。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真的是如此。切莫说您退休在家,即便是年轻人长期窝在家里也会体力下降身心俱疲的。所以最好每日都运动,至少每周一次。但是不要去健身房,要去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青草绿树,鸟语花香,山水相伴的公园最好。

    以上所讲的就是如何通过易经养生来养生的方法,其实吃、睡、心、好、炼。只要做好了这五点健康长寿并不难,同时也要保证良好的心态,不要一味的最求长寿,平时生活中饮食搭配也要合理,还有就是适当的锻炼身体,然后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希望我所讲的可以帮到您。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有很多人信任选择中医保健方法来养生,中医带给人们的好处很多,但是中医药物有很多,我们要的保养,而不是胡乱的保养,这样胡乱保养对身体来说肯定是非常不利的,中医的养生方法安全卫生,还非常的健康,那么中医养生方法到底有哪些?

1.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说的是我们养生一定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它。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在中医上该如何用中医保健方法来养生了吧,中医养生必须要了解中医文化,这个中医也是传承了很多代的历史,大家如果相信的话那么不妨试试,选择中医来给自己养生的时候最好是记得饮食合理,睡眠得当,还要注意做好保健的运动方法。

秋季养生小常识 老人养生的健康养生法


秋初,就是夏末初秋过渡时节,天气也有所波动,时而阴雨,时而睛,时而朝觉秋意晚来凉,而午后又让人觉得夏暑还未真正离去。老人养生的饮食提示,很多老人经常觉得口干,没有唾沫,或者唾液稀少。医学上称其为生理性口干,认为这是由于老年人口腔腺体的萎缩,唾液分泌减少所致。专家指出,要想改变上述症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饮食干稀结合:吃饭时尽量多喝汤汤水水,注意不宜过咸,避免辛辣食物。

多吃带酸味的新鲜蔬果:如山楂、杏、猕猴桃、草莓等,它们都含有丰富粗纤维,咀嚼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刺激唾液分泌。有胃病或胃酸分泌过多的老人不建议采用此办法。

口嚼枸杞:枸杞性味甘平,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安神生津,对缓解口干有一定功效。每天晨起和晚睡前,老人可嚼服约10克的枸杞,或将10至30克新鲜枸杞用水煎服。

常做“生津操”:每日清晨洗漱后和晚上睡前,用舌尖微顶上腭,几分钟后有津液涌出,待充满口腔后用舌搅拌数次缓缓咽下,或在闲暇之时,用舌头绕触口齿,待口内唾液聚满,徐徐咽下。

常含枣核:吃完枣后将枣核含在嘴里,也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吞津咽液还可以缓解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

老人口干除了以上所说的生理性口干外,还有病理性口干,如糖尿病、肺结核、贫血、甲亢、慢性咽炎、更年期综合征及维生素C缺乏等。所以,如果口干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应尽快找医生诊治。

静心方能养生 中医养生方


静心养生的精髓是静神。历代医学名家也极力倡导静神以摄生防病的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就是说在思想上要保持内心清静安宁,不贪求妄想,就可精神健旺,预防疾病。宋金时代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刘完素也强调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静心养生,必须防微杜渐。因为心神的损伤,大多由微而甚,积渐而成。所以《事林广记防患补益》告诫说:居安虑危,防未萌也,切不可以小恶为无害而不去。稽康在《养生论》中曾批评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的错误态度,强调要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应随时注意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积累了许许多多静心养生的方法,这些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形体或心理的操练,另一类是通过食疗或药物的辨证调和。

本文所介绍的几种静心养生的方法是我在继承发扬历代儒家、道家、佛禅以及中医学有关清心养生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创立的一套简单易学而又卓有成效的静心养生的方法。

一、视觉松弛法

视觉松弛法是通过我们心理想象去描绘身体各部分的图像。无论我们身体各部什么时候活动,我们的心里都会即刻开始描绘身体那个部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变化的图形,绝大多数图形并不被意识到。当我们通过任何一种神经器官看到什么东西时,我们的脑子里便立刻描绘出能引起某些记忆的画面来。每次我们体会到什么时,我们的身体和脑子便回忆起某种曾经发生过的变化来。

为了说明脑子中想象的图画与身体活动的相互关系,我们不妨来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将一个小圆石或圆锥形物体系在一根细线的端头,用食指和大拇指抓住细线的另一端,让重物能自由旋转;然后保持手和手臂的平衡,再闭上眼睛,努力想象你在不断转动物体,且重物随着顺时针方向不断旋转的图象;一分钟以后,睁开眼睛朝下看,看旋摆物如何摆动。实验结果,旋摆物往往像你所想象的画面一样,随着顺时针的方向不断旋转。这说明想象中的情形影响到手,成为手中的微型动作。

就像我们有能力用图画创造运动一样,我们也能用画面创造松弛的心境。当我们完全意识到脑子中对某个体会动作和事件有清楚印记时,我们也就有可能刺激整个身体各部去回想这一经历过的事情或感情。当我们重又想起害怕或使人气愤的事件时,我们的心脏就像当初处理这件事时一样激动。同样,当我们回忆起积极、放松的时刻,我们也可能重新使身体各部回到当初的那种松弛舒适的心境中去。

用画面松弛身体的过程简单易行,即假设一个舒服的姿势,闭上双眼,在脑海中想象一个你真正感觉放松、恬静、愉快的姿势。在这个画面里,注意观察发生的情形、四周的色调、静寂的气氛以及清馨的空气;注意你所熟悉的东西的形状,注意任何变动,即让你自己在这种情形中回想积极的感觉,从回想中获得乐趣,以及通过心灵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在临床实践中,我常采用的是引导式视觉松弛法,这是一种效果极佳的快速松弛方法。具体操作是这样的:你以舒适的姿势坐在方凳上,由他人站在你的身后,抚摸你的双肩、背部,并缓慢地朗颂以下导语,你则微闭双眼,让自己的想象力随着导语不断推进,描绘一幅幅生动,愉快的画面,并充分体验与这一情景有联系的积极向上的感情。导语如下:

平稳、深沉地呼吸以准备放松肌肉。缓慢地吸气憋住气缓缓地吐气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呼吸。当你再重复这一呼吸动作时,在脑海里描绘一幅舒适的图画,想象你在放松自己。你漫步在海滩边,听着海涛声,哗哗阵阵凉凉的、清爽的海风微微地从你脸上,头发上吹过,体验凉凉的海风吹在你身上的感觉。平稳、深沉地呼吸,想象你在小树林里散步的情景:你慢步在小树林中的小路上,小草、野花、露珠、阳光,还有尽情鸣唱的小鸟,这一切把你的视觉、听觉和空间都化为了一体,你深深地吮吸着对周围的感受,一浪接一浪的快意流过你体内的每个细胞。此刻,你心中充满了宁静。

暂停15秒钟,再继续:

缓慢地向前走,平稳、深沉地呼吸。你来到兰花陈放的亭园,兰花盛开,千姿百态。有的像飘飘欲仙的醉翁,有的像含情脉脉的少女;有的像身着素装的公主略带几分高雅,有的像山里的春姑透着几分野气。虽说兰花开放时没有桃李的灿烂、牡丹的雍容华贵、水仙的冰肌玉骨,但却另有一番说不出来的动人风韵。兰花的颜色雅淡有致,有雪白的、深紫色的,有淡黄浅绿而花舌上带有紫色斑点的,偶尔也有红色的。一阵凉风拂来,那兰花独有的芬芳沁人心肺,你已经醉了。

暂停30分钟,再继续:

遐想,作深呼吸动作,让自己沉浸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之中回想那情形、声音、气味、感觉和心境,让自己重新体会那些幸福的时时刻刻。缓慢晃动你的身体,平稳、深沉的呼吸,享受回忆的快乐。

晃动2分钟后,再继续:

回到清晰状态中来,并保持平静。意识到你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已经重新又体会到了当初所体验到的那些愉快的享受。停止晃动,慢慢睁开双眼,静开双眼,恢复清醒的感觉,平静下来。

引导式视觉松弛法更适合于女性操练。对于某些人,引导式视觉松弛法可使其达到深度松弛效果。

6招中医静心养生法

打太极、气功或元极舞都是不错的静心运动。选择和缓的运动,保持呼吸平缓从容不迫,身体内极细微的血管或经络,才有机会得到足够养分。

火气大这句话就像炙夏的孪生兄弟,人人耳熟能详。反应在身体上,如口干舌躁、长面疱、嘴破等等。更常见的是,心烦躁怒、情绪起伏大。

为什么夏季特别容易烦躁?从中医的角度看,夏季属火,阴虚阳亢,阳亢火气就大,表示内里(躯壳里)热量高,当阴阳不平衡,身体和心理健康将受到影响。

人们从事夏季养生时,通常只注意生理方面的调养,情绪养生经常被忽略。如何降低心火,让情绪稳定下来,格外重要。

1.该睡不睡肝火旺

中医师认为,经常作息颠倒、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因为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流动的时间。这段时间,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等于强迫肝继续分解工作,能量无法被贮藏,肝盛阴虚,阴阳失和。

解毒、储存和分解胆汁是肝脏主要工作,长期虐待肝不给休息,肝火上升,易疲倦、气虚体弱。

中医药古籍内经提到人体三宝,精、气、神,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反之,气弱则神伤,精神容易不济,情绪也大受影响。养精蓄锐,就是这个道理。

2.运动量别太大

尽量从事温和运动,太激烈的运动造成大量流汗,运动消耗性大,流失大量体液等于流失大量体力,心情也易烦躁不安。打太极、气功或元极舞都是不错的静心运动。选择和缓的运动,保持呼吸平缓从容不迫,身体内极细微的血管或经络,才有机会得到足够养分。

3.不吃太浊食物

夏天要吃清爽食物,太浊的食物易加速心火旺,增加身体重量,精神昏沉。中医古籍记载,常吃水里游的伤精,吃地上走的伤气,吃天上飞的会伤神。料理方式也尽量清淡,避免油炸、煎烤,甜食热量高应少吃。

4.少吃冰凉食物

从情绪养生的观点来看,真正的修行,不是不要七情六欲,而是要能完美驾驭大起大落的情绪。

我们以为冰凉食物可以降温,却忽略了体内温度更高(有时高达37度),突然喝下冰水往体内浇,五脏六腑可受不了。

要消暑又镇定神经,不妨喝菊花茶、金银花茶、绿豆汤或含水量多的水果。不过,胃寒者少喝,可以多喝开水。体质属热而虚的人,不妨食用银耳、莲子或百合等凉补,祛热补气。

5.先气和再心平

中医养生很注重气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活动能量,身心获得舒展放松,心自然而然平静下来。

6.养身也修性

养生专家都强调身心要双修,当身体不好易影响心理,心理一急躁,身体就慢慢衰弱。

培养好的生活习惯,逐步调节自己的脾气、习气和个性,情绪比较能稳定。

犯了养生禁忌,养生等于白养



养生,是调养身心,让全身达到一个更好地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但是目前,很多人在养生的时候,犯了养生的大忌都还不知道

养生等于白养!

几千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面就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但是如今社会,多少人食饮“无”节,起居“无”常!

早上吃着小米粥养胃,晚上烧烤啤酒暴饮暴食;

白天吃着中药治疗失眠,晚上看着手机直到深夜;

一边吃着中药补肾,一边纵情声色毫不控制;

这样的养生不会有效果

反而是害了自己!

《黄帝内经》: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在的人不一样,把酒当水一样喝,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的时候行房,纵欲无度,而使阴精竭绝,为了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道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保养精神,而求一时之快,违反了人生的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人不到半百就衰老了。

几千年前的古籍,仍然适合今天!

养生,不应该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应该把养生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只有理念、行为一致,才能避免疾病,保持身心健康

养生,要脚踏实地的做起!

养生三字经:

法阴阳,和术数,人之初,寿命长,重养生,不衰亡。想长寿,要养生,胸宽广,不急躁,不争闹,烦心事,皆可抛。情志舒,气血好,筋骨强,胜补药,多跑跳,动静结,养生妙。

中医养生之秋季养生法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于,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可,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但二者在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由上可知,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这是从总的原则上来讲,具体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药物等具体问题上,又怎样去保养呢?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