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汤煲汤

2019-10-20 │ 养生汤煲汤 养生汤煲汤食谱

桂枝甘附汤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古往今来,人们都普通注意养生!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实现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桂枝甘附汤”,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低血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病因有很多种,但是多数的时候我们是搞不清楚的。一般这种症状我们都回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但是其实中医食疗方在治疗这类疾病方面很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食疗治疗低血压的方剂有哪些吧?

方名

桂枝甘附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升运。主治低血压症。

处方组成

桂枝15克、甘草15克、川附子15克,每日1剂。共泡开水,频频代茶饮。水煎服。

辨证加减

睡眠差者加夜交藤50~70克;若症情较重者可加红参15一25克、附子增至3O克(先煎1小时)。

临床疗效

治疗38例,一般服4一10剂,最多12剂后,血压都有不同程度上升。治疗前血压均在90~80/70一50毫米汞柱,治疗后平均血压为110.5/68.5毫米汞柱。85%以上病例疗效巩固。

处方来源

黑龙江省肇源县中医院杨万林。

方名

桂甘茶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温经通脉。主治慢性低血压。

处方组成

桂枝9克、桂心3克、甘草9克、每日1剂,泡开水代茶饮。5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血压在86/60毫米汞柱以下患者48例,有36例血压恢复在100/70毫米汞柱以上,有8例血压稳定在90/60毫米汞柱,4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91.66%。

处方来源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研究所王兴国。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低血压的药膳食疗方有了一定的了解,药补不如食补,药膳食疗虽然需要坚持才能见效,但是它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的小的。以上介绍的药膳食疗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ys630.coM延伸阅读

桂枝茯苓汤配方


茯苓是山区产的多孔菌,其中的味道很清淡,并没有什么异味,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是极其珍贵的中药材,茯苓在平时的吃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就是制作茯苓糕或者茯苓饼,口感是糯糯的,甜甜的经过加工后会非常的好吃,同时也具有调节内分泌,抗炎症的作用。

慈禧太后不仅喜欢吃茯苓夹饼,而且她日常的保健药方中也多用到茯苓这味药材,有营养学家对慈禧太后的长寿补益药方进行了分析,发现她常用的补益中药共64种,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中药就是茯苓。

茯苓是山区产的多孔菌,其性味甘淡,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的作用。它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其中药用价值最好的当属云南出产的茯苓称为云苓。早在中医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茯苓就被列为上品,言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因此,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

在中医学中,茯苓用的次数也比较多。印象中,桂枝茯苓汤在妇科中用得比较多。

桂枝茯苓丸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活血化淤、消(包块)的名方,由桂枝、茯苓、芍药、桃仁、丹皮、白蜜组成。方中桂枝性温味辛,能通血脉消淤血,又能利小便、助气化而行津液;淤血内停必伴有痰湿阻滞,用茯苓渗湿利尿,化痰行水,补脾安胎。

桂苓合用以加强化淤消之力;丹皮、桃仁能活血化淤消。芍药,缓急止痛,安胎;白蜜能缓和诸药破泄之力。诸药相合,共同起到活血化淤,缓消块的效果。桂枝茯苓汤主要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调节内分泌功能,抗炎,镇痛,镇静,抗肿瘤等作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


导读: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中医方剂名,那么你了解桂枝芍药知母汤吗?桂枝芍药知母汤,下面具体来看看吧。

【方剂名】

桂枝芍药知母汤

【别名】

桂芍知母汤

【出处】

《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

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

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方歌】

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方良。

【方解】

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功效与作用】

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

【主治】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风毒肿痛,憎寒壮热,渴而脉数;痘疮将欲成脓而不能十分贯脓,或过期不结痂。

【临床运用】

临床常用此方治疗头麻、舌麻、水肿、臌胀、风湿热痹、寒痹、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腿痛等病症。

【加减化裁】

掣痛难以伸屈、得热则减者,倍加附子、麻黄;身体滞重、关节沉着肿胀、天阴增剧者,倍加白术、知母、甘草,日轻夜重者倍加知母、芍药(白芍易赤芍)。

【文献摘要】

1、《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如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1剂也。

2、《沈注金匮要略》: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

3、《金匮要略心典》: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以上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都属于药材,平常在中药店都能看到这些药物,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煮的汤,可以治疗风寒发热、全身疼痛、哮喘等。尤其是在治疗感冒、病毒性流行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药物中都能看到这些药材的所含成分,那么这种汤怎么煮呢?

歌诀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量

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义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运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麻黄桂枝汤功效


生活当中朋友们,经常会把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难免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春天这个季节大家要多进行滋补身体,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的是麻黄桂枝汤  ,这种他对于去除寒气或是身体上的一些滋补功效都非常多,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麻黄桂枝汤

【处方】柴胡(三钱) 芍药(二钱半) 桂枝(去皮.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半) 黄芩(一钱半) 半夏(一钱三分) 人参(一钱)

【功能与主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有恶寒,表证未解者。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麻黄桂枝汤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组成】麻黄30克(去节) 甘草9克(炙) 桃仁30个(去皮、尖) 黄芩15克 桂枝9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候发前温服。

【功用】发散血中风寒。

【主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发于夜间者。

了解了麻黄桂枝汤  的制作方法,日常的生活中,朋友们出现感冒发热的朋友们可以选择来使用。这种汤并不会像中药那样苦,而且对于祛除,只记得寒气有着非常好的功效。

附桂葶苈汤


冠心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病因有很多种,但是多数的时候我们是搞不清楚的。一般这种症状我们都回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但是其实中医食疗方在治疗这类疾病方面很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食疗治疗冠心病的方剂有哪些吧?

方名

附桂葶苈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利水,活血祛痰。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

处方组成

附片15克、干姜9克、桂枝9克、葶苈子15克、茯苓30克、防己30克、白芍15克、丹参30克、煅龙齿3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瓜蒌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如心力衰竭缓解属气阴不足者加麦冬、五味子;脉结代者加炙甘草、大枣、生姜、阿胶、生地、麻仁、麦冬、白酒;胸闷、憋气者加枳实、薤白、白酒;血瘀甚者重用丹参,加赤芍、鸡血藤。

临床疗效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例,一般3-5剂即可奏效,8-13剂可完全缓解。待基本缓解后,本方才能视病情略作增减。

处方来源

徐龙云。

方名

五泽强心汤。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主治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黄芪lO-15克、党参10克、益母草10-12克、泽兰10克、炙附片6-10克、制半夏10克、北五加皮4-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吐甚加竹茹、生姜;咳嗽喘息不得卧,加苏子、白果、炙麻黄等;水肿明显,伴咳吐稀白泡沫痰,加白术、茯苓、车前子、苏子、白芥子等;阳虚明显加菟丝子、补骨脂等;阴虚明显去附子,加麦冬、五味子。

临床疗效

临床应用多例,一般3-5剂后,心力衰竭诸症状基本缓解。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赵绍琴等。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冠心病的药膳食疗方有了一定的了解,药补不如食补,药膳食疗虽然需要坚持才能见效,但是它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的小的。以上介绍的药膳食疗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桂枝黄芪五物汤


养生是现在人们经常会做的一件事情,养生可以对身体的调节有帮助,但同时大家也要知道养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做的,锻炼可以养生,运动也能养生,也有不少人会用桂枝黄芪五物汤养生,这道汤羹比较滋补,具有缓解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的作用,还可以治疗风热风寒,来看一看桂枝黄芪五物汤的作用。

功效

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药物组成

黄芪15克 桂枝12克 芍药12克 生姜25克 大枣4枚

药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温服(成人常用剂量: 3剂)

主治

营卫虚弱之血痹。肌肤麻木不仁,或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

现代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肝肾不足而筋骨痿软者,可加杜仲、牛膝;兼阳虚畏寒者,可加附子。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方歌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营卫俱虚风气袭,血痹服之功效良。

桂枝汤中成药


我们都知道孕妇,因为怀孕的原因经常会发生孕吐的现象,有些孕妇的孕吐现象比较轻,可能几天就会好起来,而有些孕妇的孕吐现象可能会一直持续到生产,这样就会造成孕妇吃不下食物胎儿营养不良,所以就需要给孕妇用一些桂枝汤,这种中成药用来缓解孕妇的孕吐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化裁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鼓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附方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附注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本方特点:“桂芍等量” ◆方剂比较: 上述四方皆为桂枝汤类方,其证之病机以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为共性,故用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前二方主治证以外感风寒表虚为基本病机,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升津舒经;桂校加厚朴杏子汤主治风寒表虚证兼见肺失肃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后二方因药量之变化,已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汤通阳温脾,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

柴胡加桂枝汤


在我国的中医理论当中,有很多药材结合在一起可以发挥出超强的治疗功效,可以说,中药治疗疾病要比西药更温和一些,毕竟中药材都是以调理身体状态为主,并不会直接伤害到人体。而西药则不痛,药效比较强烈,往往副作用比较大。所以,面对一些疾病的时候,中药治疗效果更好。那么,柴胡加桂枝汤可以治疗什么病?

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随着其临床运用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有很多新的用途。

基本原料:桂枝(去皮)4.5克、黄芩4.5克、人参4.5克、甘草3克(炙)、半夏7.5克、芍药4.5克、大枣6枚(擘)、生姜4.5克、柴胡12克

基本用法:上药九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治疗用途

十二指肠溃疡

柴胡桂枝汤对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溃疡有良好效果,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研究表明柴胡桂枝汤可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减低胃液对黏膜的损害作用,同时柴胡桂枝汤能影响促胃泌素的分泌,加强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作用。

癫痫

研究认为癫痫放电现象是细胞内贮存的钙在释放过程中,钙结合状态的改变使与钙相关的细胞内蛋白质、细胞膜离子通道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神经元突发型病理放电。柴胡桂枝汤可使一些相关性改变的每个步骤都受到抑制,从而达到抗癫痫作用。有人用本方治疗84例癫痫病人,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结果治愈25例,显效41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高达94.05%。

反复感冒

反复感冒多与人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有研究发现柴胡桂枝汤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实验表明柴胡桂枝汤可使造血干细胞向淋巴细胞分化,并使正常幼鼠的免疫机能活化。据报道柴胡桂枝汤治疗易感冒儿童急性上呼吸道炎症患者18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并且发现症状改善最明显的是发热,其次是食欲、咳嗽、喷嚏、清涕。

病毒感染性发热

柴胡桂枝汤有良好的解热、抗病毒、抗感染的作用。用于治疗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有良好的效果,并对感染引起的惊厥有效。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生石膏、川芎和苍术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112例,每日1剂,重者可1日2剂,一般服药5剂有效,总有效率为87.5%。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失去平衡所致,多见头痛头昏,焦虑烦躁,疲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心悸气短,胃纳减退,脘腹痞满,甚至皮肤过敏、阳痿、遗精等。研究表明柴胡桂枝汤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对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调节和消除神经衰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有人以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神经衰弱60例,每日1剂,14天1疗程,一般1~2疗程即可获效。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会出现脑缺血反复发作的情况,如果不正确治疗的话,最终就会发展为脑梗死。这种情况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应该及时治疗。而上文提到的柴胡加桂枝汤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能够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还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液流量。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