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在养生保健的运动

2019-10-20 │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的运动 运动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从远古发展到周朝的中医学术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从远古发展到周朝的中医学术,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的发展,几千年,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不知道多少人好奇?其实总得来说,应该说从人类诞生的时候,医学就因为需要在慢慢形成与发展。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中医学术的过去,看从远古到周朝的一段时间的中医历史!

远古中医

在这时期,中国版图上已形成不同的部落,起初始祖居民穴居野外,为生存必须与自然界斗争。在寻觅食物过程中,他们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

火的应用对当时穴居部落起了重要的改变,熟食不但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火能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的潮湿,改善居住的条件,自然也减少了疾病。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

当时虽没有医生这种专职,但一些专长这方面技能的部族成员被尊称为"巫",因为他们治疗时往往结合巫术。

黄帝与炎帝

相传这个时代有两位传奇人物,黄帝与炎帝(又名神农)。历史学家虽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正存在,但可以确定他们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2500-2700年。两人都被认为是中医药始祖之一,对中医药贡献良多。

这两位人物被认为是两本中医巨著的作者;《黄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此著作现今仍为人们广泛应用。据历史学家估计此乃托古之作,在古时人们喜欢将受尊重的老师或重要人物指定为某著作的来源,其实他们并非真正的作者。

商代(公元前1700-1100年)

商人民居住在中国境内的黄河盆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祖先之一。他们行医的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将迷信、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据当时出土的水牛及乌龟甲骨文记载,已有数种疾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人们更以酒及热水作药物,利用针及青铜刀作手术用具。相传以汤液治病始自此期。

商人认为自己的存在与天地万物关系密切,大家所处的位置是,天堂在头上,地球在脚下,而人在两者之间。他们的信念是"地球是扁平的,并由三块同心方块组合而成",并以这个盖天说法来解释一切自然定律,而人与宇宙之间也因此而建立了很多联系。举例说,人类身体的皮肤被认定与地球的扁平特质相关;而五脏与五行的木、火、水、土和金相关;眼睛及耳朵与天上的太阳及月亮相关等。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基础。

周朝(约公元前1100-221年)

共分为四个时期:西周公元前1100到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到256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到476年,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到221年。

儒学及道家思想

周人于公元前1100年灭商而建立西周王朝,虽然沿用商代遗留的礼仪及制度,但人们开始反抗旧有的礼节及思想。在这段时期,人们开始道德崩溃,封建诸侯之间时有战争,政治及社会极不安定。两位历史人物应时冒起,其一是始创儒学的孔夫子(公元前557到479年),他是社会改革者和导师,希望将动荡的时局回复平静。与其同时代的还有老子(生于公元前590年),是道家思想始创人。道家思想偏向于哲学方面,而儒学则讲求实际。这些思想至今仍影响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实践非常重要。

宫廷医师

周朝医药当比商代为进步,但皆集中在王宫,并已有制度。根据《周礼》的记载,东周时期已存在有系统的医疗组织,宫廷医师需接受不同的专科训练,例如疾医负责疾病治疗工作,属现代医学的内科,疡医负责治疗疮伤、皮肤病、骨折或其他创伤,食医负责王宫内饮食调配,相当于今日的营养师。另外还有负责动物治疗的医师,是中国首个法定的兽医。其时医术已开始分门别类。

扁鹊

扁鹊的行医手法是以四种中医检查步骤为基础,即观察病人舌、耳、鼻、眼、面、口及喉;听诊病人语气、咳嗽或其他身体异动;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过程;最后会替病人搭脉。他更相信疾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所造成。以此,扁鹊被喻为是妇科、儿科、眼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的治疾圣手。

黄帝内经

在战国时代,中国处于七国诸侯分割的情况。约于此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开始应用于疾病成因方面,更被发扬到作为学校教材并记载在文献中。阴阳学说一直未能确定是源自那里及什么时期。

《内经》虽称是皇帝所写,其实是由数位作者经过长时间汇集而成的作品,它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由《素问》及《灵枢》两书合成,《素问》于春秋战国未期完成,而《灵枢》成书于公元2年,又在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修改。《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医学,亦阐述道德、哲学及宗教。其主题渗透、贯穿道家思想、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各方面。

在1973-1974年,长沙马王堆墓穴出土了一批医学文献,属于公元前168年以前的文物,其中有一本叫《五十二病方》,详细记录了52种疾病及52种方剂,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参考文献。虽然如此,《内经》仍是最广泛参考的文献之一,现今许多学者仍以《内经》的丰富内容为启迪。

结语:以上是古代中医发展最开始的阶段,是对远古到周朝时期中医发展的简单介绍。想要详细了解中医历史的朋友,应该从中收获了不少的信息。看完之后,我们不禁感叹,中医的历史真的很悠久,博大精深,一直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

ys630.COm精选阅读

趣谈中医学中的“三”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医学孕育于商周,升华于秦汉,受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对三特别重视,在基本理论中,多使用三来表示。

三因:古代三类病因的合称。内生外侵的致病因素种类繁多,但中医把其分为三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实际上,三因是对多因的囊括。我国古代的三就含多数,以三概多,既含蓄又恰当。

三焦: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人体脏腑内在部位和功能活动的特点,划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如《医学正传》说: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为三焦。尽管三焦在名实上争论纷纭,但三焦仍不失其临床价值。

三宝:人们常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之所以被中医界誉为三宝,是由于它对人体生命价值的重要性。精气神是构成和滋养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三阴三阳病:医圣张仲景在外感热病的演变过程中,根据正气强弱与病邪进退等传变规律,把这一病理过程划分为三阳病和三阴病。仲景在阴阳病中又三分阴阳,说明疾病的可变性与传化转归,为治疗外感热病开创了历史先河。

另外,尚有脉诊的上中下三部和寸关尺三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药物上的上中下三品等等,不一一赘述。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三在中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中医学饮食养生方法


现在的人们很注重养生方面的问题,我妈妈还特地关注了很多养生的公众号,有时候还打电话告诉我一些养生的东西,我在想这个上面的知识是不是真的有用呢?还有就是我比较相信医学,我想知道有没有医学饮食养生相关的知识呢?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大,抵御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强。

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

,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这是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应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对防老抗衰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充分发挥饮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很多食物都具有防老抗衰作用,例如:芝麻、何首乌、茯苓、葡萄籽、核桃、枸杞子、龙眼肉、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物质成分,都有一定的抗衰延寿作用。经常选择适当食品服用,有利于健康、长寿。

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节制,即进食要定量、定时。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所谓早饭宜好,是指早餐的质量,营养价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于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尤以稀、干搭配进食为佳,不仅摄取了营养,也感觉舒适。午饭要吃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晚饭进食要少一些。也不可食后即睡,宜小有活动之后入寝。

其实,像您妈妈关注的一些养生公众号,在某些方面来说还是很官方的。一般医学饮食养生都是经过官方审核的,所以上面介绍的东西还是很实用的。当然啦,养生对人体还是很有好处的,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点就可以了,也没必要整天为此操心。

中医学健康观指导养生


中医的健康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正气为本的健康观。此外,《黄帝内经》中把头发、牙齿和肌肉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从病因、病机,到诊法、辨证,再到养生防治,以及脏象、经络等各种理论,几乎都是围绕着中医学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而次第展开的。了解中医学的健康观,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日常保健和调养。

天人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还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养生防病。

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来自《黄帝内经》,这种理论始终都是建立在客观生理结构的基础上。首先从生命起源来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认为先有生命、形体,然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形神合一观认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其中,形是指躯体、身体,神是指思想、思维。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与情绪焦躁、心态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这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不谋而合。

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分别代表一定属性的物质和功能,如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兴奋为阳,抑郁为阴。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阴平阳秘表示阴阳既各自处于正常状态,也具有相互协调、配合关系。阴平阳秘作为人的健康态,体现在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如酸碱平衡、血糖平衡、代谢平衡等。此外,阴平阳秘还体现在人体活动的一种有序稳态上,这类似于现代科学所指的内稳态。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内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调控,如果我们的身体达到这种稳态的话那就是健康的状态。

正气为本的健康观

中医学中的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的,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虚衰。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当邪气侵袭时,若邪气弱不足以与人体正气相抗衡时,则邪气被正气驱逐、消灭或暂时潜伏在体内,均不会发病;只有当邪气较重而能同正气抗争以引起较强的反应时,人体才出现证候(症状、体征等),即为发病。

中医学揭开“梳头养生”奥秘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一首《水调歌头游泳》让很多人认识到毛泽东游泳养生的方式,但养生专家指出,梳头才是毛泽东所钟爱的养生方式。

主席钟爱梳头养生

据《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记载,毛泽东喜欢梳头。1945年,毛泽东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在患病期间,毛泽东依然坚持工作。不过,他每天的梳头次数大大地增加了。他常用的梳子就摆在办公桌上,伸手可及。卫士们十分体谅他的痛楚,每当他停下工作小憩时,便马上拿起梳子为他梳梳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喜欢梳头的习惯一直未改。刚进北京城时,组织上决定给每位首长添置几套新衣服。工作人员趁此机会也为毛泽东采购了一些必需的日用品,其中就包括好几把梳子、篦子。此后二十多年里,毛泽东每逢工作后小憩时,总是叫上工作人员为他梳头。

毛泽东曾跟李银桥说,银桥,补脑有很多种法子呢。睡上一觉可以补脑,吃红烧肉可以补脑,你每天给我多梳几次头也是补脑噢!在李银桥为他梳头的时候,他告诉李银桥:银桥啊,梳头确实很舒服呢。经常梳头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能把有限的营养首先满足大脑的需要。你给我梳一次头,就等于让我吃了一次红烧肉呢!

梳头养生奥秘

其实,梳头养生并非毛主席个人特殊爱好,中医学说对梳头养生早有研究。早在隋朝,名医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发不白的作用。而据史料记载,明朝养生学家冷谦,活了150多岁,他将一生养生之法整理为《修龄要指》一书,在书中提出了十六宜,其中第一宜就是发宜常梳。

依据中医的经脉学说理论,人体的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肌肤腠理,气血调和输养都要靠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传导。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其中,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这些经络或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因此头部又有百脉之宗之称。

中国第一部医学巨着《黄帝内经》认为: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就是中医一直强调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经络受阻,气血不畅,身体就会出现病变。而梳头,就是通经络的一个有效方式。因此,不少保健和养生专家认为:通经络,勤梳头。

秋季养生勤梳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常章富教授指出:运用梳头养生保健、防病疗疾,是中医的一绝。对于平时压力比较大的都市白领来说,经常梳头可以缓解压力,畅通经气,改善血液循环,滋养头发、防止脱发,并能够缓解头痛、减轻疲劳。

养生专家表示,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环境、人体机能等都在发生变化,春夏的时候腠理开泄,阳气蒸腾;而到了秋天,阳气收敛,腠理闭合,此时更应该注意秋季的保养,一方面要补益精血,另一方面要通经活络,勤梳头不失为一种秋季的养生方式。

怎么跟着中医学养生?


养生这一话题现在越来越流行于我们的生活中了,大家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生便是个好方法。那么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各种地方获得不同的养生信息。那么,什么样的是正确的养生方法呢?又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呢?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跟着中医去学习养生吧。

入秋以后,人们应该适时添衣保暖,饮食以清润为宜,多喝开水、淡茶,多吃水果,以解秋燥,秋天天高风劲,阳气渐敛,睡眠应充足,早睡早起,以顺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

到了秋末,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吸收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对身体素质虚弱的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来说,可适当吃些鸡、鸭、鱼、蛋类、瘦猪肉、大枣、核桃等,有助于健身、祛病、延年益寿。

以下方面还需多加防范:

防肺疾

中医认为初秋燥气滋蔓,湿气未退,湿邪燥邪合并,易伤人肺气,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

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30g、菊花15g ,煎水代茶饮用。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好保健饮品。

防中风

晚秋寒气渐长,与燥邪结合,寒主收引、使血管收缩,脑血管病变也因之增多,轻者口眼歪斜,重者倒地不起。中医讲究,此时要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为宜;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一些在即将到来的秋季的一些养生方法,大家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以上事项,可以进行适合的食补,来达到养生的效果。大家在养生的同时一定要理智,不可以盲目进行,以便造成不良影响。让我们一起跟着中医学养生吧。

中医学说揭开梳头养生奥秘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一首《水调歌头游泳》让很多人认识到毛泽东游泳养生的方式,但养生专家指出,梳头才是毛泽东所钟爱的养生方式。

主席钟爱梳头养生

据《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记载,毛泽东喜欢梳头。1945年,毛泽东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在患病期间,毛泽东依然坚持工作。不过,他每天的梳头次数大大地增加了。他常用的梳子就摆在办公桌上,伸手可及。卫士们十分体谅他的痛楚,每当他停下工作小憩时,便马上拿起梳子为他梳梳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喜欢梳头的习惯一直未改。刚进北京城时,组织上决定给每位首长添置几套新衣服。工作人员趁此机会也为毛泽东采购了一些必需的日用品,其中就包括好几把梳子、篦子。此后二十多年里,毛泽东每逢工作后小憩时,总是叫上工作人员为他梳头。

毛泽东曾跟李银桥说,银桥,补脑有很多种法子呢。睡上一觉可以补脑,吃红烧肉可以补脑,你每天给我多梳几次头也是补脑噢!在李银桥为他梳头的时候,他告诉李银桥:银桥啊,梳头确实很舒服呢。经常梳头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能把有限的营养首先满足大脑的需要。你给我梳一次头,就等于让我吃了一次红烧肉呢!

梳头养生奥秘

其实,梳头养生并非毛主席个人特殊爱好,中医学说对梳头养生早有研究。早在隋朝,名医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发不白的作用。而据史料记载,明朝养生学家冷谦,活了150多岁,他将一生养生之法整理为《修龄要指》一书,在书中提出了十六宜,其中第一宜就是发宜常梳。

依据中医的经脉学说理论,人体的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肌肤腠理,气血调和输养都要靠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传导。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其中,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这些经络或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因此头部又有百脉之宗之称。

中国第一部医学巨着《黄帝内经》认为: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就是中医一直强调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经络受阻,气血不畅,身体就会出现病变。而梳头,就是通经络的一个有效方式。因此,不少保健和养生专家认为:通经络,勤梳头。

秋季养生勤梳头

卵巢癌早期几年能发展到中晚期


二、卵巢癌吃什么好三、卵巢癌有什么饮食禁忌

卵巢癌几年到中晚期

1、卵巢癌早期几年能发展到中晚期

对于早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或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来说,卵巢癌较高的恶性程度,在几个月内,癌细胞就会摧毁患者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在给患者身体带去巨大痛苦之时,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卵巢癌作为死亡率最高的妇科肿瘤疾病,其从早期发展到晚期,除与患者本身的病理分期有关外,还与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密切相关。卵巢癌在早期如果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有效控制了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从早期发展到晚期的周期就会延长,甚至患者经过早期治疗,就能实现康复。

2、卵巢癌怎么治疗

早期卵巢癌可以做手术切除癌变的部位,但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需要根据病情具体对待,如有的可以做单侧附件切除;患者年轻、要求生育,癌肿分化较好的,在严密随访条件下,可建议在生育后切除子宫和卵巢,早期卵巢癌一般手术治疗之后也要及时进行巩固治疗,如中医药治疗扶正祛邪不伤身,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

在临床上,卵巢癌患者在发现病情的时候都已经扩散到了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及盆腔各器官,还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增加治疗的难度。此时手术治疗的难度加大,愈后较差,放射治疗很少用于卵巢癌恶性肿瘤的治疗,因此多采用化疗和中医药进行治疗。

规范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一些晚期病人,经化疗后肿块可以缩小,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但是大家都知道,化疗本身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治疗方式,治疗过程难免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甚至部分病人反应强烈不得不停止化疗。所以给予病人的建议是可以适度化疗,千万不要过度治疗,那样会起到反作用,缩短病人的生存时间。

3、卵巢癌怎么调理

3.1、精神调理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正常内分泌的调节活动,有助于提高卵巢癌疗效。实践证明,凡精神乐观,治疗信心较足,与医生配合较好的病人疗效较佳,反之则较差。

3.2、饮食调理

卵巢癌病人的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术治疗后,临床多见气血两虚,脾胃不振,既有营养物质缺乏,又有机体功能障碍。因而在饮食调治上,既要注意适当补充营养,热量,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又要调理脾胃功能,振奋胃气,恢复化学气源,强化后天之本。

3.3、生活调理

注意起居有时,生活环境适宜,适当运动,不能过劳。尤其在长期的治疗中,应注意休息,保持体力,饮食应营养丰富,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避免被细菌、病毒等感染。

适当的性生活对身心健康有益,过度则对病人有害。但是,在化疗期间及手术后不能性生活,要待身体状态基本恢复后,方可开始。晚期病人应避免性生活。

卵巢癌吃什么好

1、饮食不偏嗜,多食用富含纤维素,微量元素及纤维素类食品,如香菇,黄豆,新鲜的蔬菜,冬菇及甲鱼,海带,紫菜,牡蛎等等。

2、卵巢癌晚期不能进食,可补液或给与静脉高营养输注。

3、除牛奶、鸡蛋外,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忌食母猪肉。

4、术后应注意多服养身调经,滋补肝肾之品、如石榴、罗汉果、桂圆、桑椹、黑芝麻、黑木耳、绿豆、胎盘、鲫鱼、鲤鱼。

5、花椰菜(花菜)、甘蓝菜、白花椰菜、圆白菜、小白菜等;或是含丰富维生素E的天然食物,如大豆、圆白菜等。长期大量食用这些蔬菜的卵巢癌患者存活时间较久,但吃维生素药丸却无此效果。

6、宜多吃具有抗卵巢肿瘤作用的食物:鲎、海马、鳖、龙珠茶、山楂。

7、出血宜吃羊血、螺狮、淡菜、乌贼、荠菜、藕、蘑菇、马兰头、石耳、榧子、柿饼。

8、感染宜吃鳗鱼、文蛤、水蛇、针鱼、鲤鱼、麒麟菜、芹菜、芝麻、荞麦、油菜、香椿、赤豆、绿豆。

9、腹痛、腹胀宜吃猪腰、杨梅、山楂、橘饼、核桃、栗子。

卵巢癌有什么饮食禁忌

1、忌高剂量乳糖以及过多的动物脂肪,病人饮食要清淡。

2、忌偏食,多食用富含纤维素、微量元素及纤维素类食品,如香菇、黄豆、新鲜的蔬菜、冬菇及甲鱼、海带、紫菜、牡蛎等等。

3、忌食用烟熏、霉变、含有亚硝酸盐食物,少吃油炸、辛辣、腌制的食物,不吸烟、不酗酒、不暴饮暴食。

4、卵巢癌晚期不能进食可补液或给与静脉高营养输注。

中医简介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

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

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

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中医学堂:不同类型胃病治疗方法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在此中医专家为你讲解不同类型的胃痛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胃病调养

饮食停滞型

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胃气中阻,故出现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滑。应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5克,莱菔子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枳实10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寒邪客胃型

寒邪内客于胃,胃阳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气机阻滞,临床表现为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痛减,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等。应用散寒止痛的方法,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较重者以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2克,香附10克,荜拨10克,吴茱萸、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肝胃郁热型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用疏肝泄热和胃的方法,方用化肝煎加减: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陈皮6克,青皮10克,吴茱萸6克,黄连10克,蒲公英3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气犯胃型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疼痛连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刺激而痛作,舌苔薄白,脉弦。应用疏肝理气何为的方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枳壳、赤芍各12克,香附1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胃阴亏虚型

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固见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应用养阴益胃的方法,方用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黄15克,枸杞12克,当归6克,白芍15克,川楝子1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

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出现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差,便溏,神疲乏力,或畏寒肢冷,舌淡,脉细弱。应用温中健脾的方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8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干姜6克,木香6克(后下),大枣5枚,水煎服。

瘀血停滞型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日久,则导致血瘀内停,出现胃痛日久,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脉涩。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各10克,丹参15克,檀香6克,砂仁6克(后下),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