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

2019-10-28 │ 养生误区 春季养生误区

专家称公众对癌症存在四误区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癌症日,今年的主题是“Cancer,Did you know?”(癌症,你了解吗?)。昨天,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专家指出,目前人们对癌症的认识还存在四大误区。

●误区一:

癌症仅仅是健康问题

近日医学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每分钟就有6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这个速度触目惊心。如此高的发病率,与目前人口老龄化,城市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与之相伴随的环境污染、空气污染,还有不良生活方式都有关。可以说,癌症已经不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愈加成为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抗癌。

●误区二:

癌症是老年疾病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觉得癌症离自己很远,认为那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仗着年轻体壮,抽烟、喝酒、熬夜,肆意透支生命。殊不知,癌变的过程可以跨越数年甚至数十年,当年纪大了,身体抵抗力下降了,想抗癌都力不从心了。所以,癌症离每个人都不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防癌常识,从年轻时就开始拒绝癌症因素。

●误区三:

诊断癌症即被判处死刑

癌症是细胞不受控制地增长和扩散。它可以影响人体的几乎任何部分。肿瘤常常侵入周围的组织并可转移到其他部位。通过避免接触常见的高危因素(如烟草烟雾),可预防多种癌症。此外,通过手术、放疗或化疗,很大一部分癌症可以治愈,尤其在早期发现。

●误区四:

癌症是不可避免的厄运

人类目前虽然没有攻克癌症,但通过主动积极地预防和干预,至少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得了癌症,并不代表个人不走运,其实,每一个健康个体中都存在“原癌基因”,都不同程度存在基因和染色体异常,也就是所说的遗传易感性,但在“抑癌基因”和正常免疫系统监控下处于平衡状态,不会产生病变。癌变的过程非常漫长,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预防,早期发现,有效治疗。

扩展阅读

专家指出:用达克宁四大误区


夏天气温高,是脚气高发的季节,达克宁是大家首选用来治疗脚气的药膏。我们会发现,有些患者用了就会见效,而有些患者用了却一点效果也没有,有的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永生提醒大家,使用达克宁,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遇到真菌感染就用达克宁霜。 皮肤真菌感染的炎症一般较轻,早期表现为轻度红斑脱屑者,可直接外用达克宁霜。但一些足癣病人,伴趾间糜烂、渗出,外用达克宁霜后糜烂、渗出反而更加严重。此时,应先消炎或者湿敷,之后再用达克宁霜。

二、症状消失或只是有好转时即停药。 刘永生说,真菌感染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假如症状消失后马上停药,可能没有断根的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因而,建议病人在皮损消失后再外用1周,疗效会更好。

三、不分病因,滥用达克宁霜。 刘永生说,达克宁霜的主要成份是硝酸咪康唑,它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因而,它的适应症为手足癣、股癣、体癣、花斑癣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部分细菌性皮肤感染。该药不含皮质类固醇激素,因而对皮炎、湿疹无效;它也不含抗病毒成份,因而对水痘、疱疹等病毒性皮肤病也无效。因而用药前,一定要弄清所患皮肤病的性质。

四、不分年龄大小和发病部位。 一般婴幼儿、面部、外阴部位皮肤较薄嫩,对外界刺激也较敏感。因而,部分病人使用达克宁后会有刺激或过敏反应。因而,对发生在婴幼儿、面部及外阴部位的皮肤癣病,可以选用其他刺激性较小的抗真菌乳膏,或暂时先选一小面积外用,观察2-3天确定无明显刺激后再扩大使用范围,但当有明显刺激时应及时停用。

专家称喝茶过度或引发氟中毒


导读:喝茶过度或引发氟中毒中国人有饮茶的习惯,无论是早上起床,还是下午小憩,都会来一杯热茶,提神解渴。可有一个问题大家容易忽视……


喝茶过度或引发氟中毒

中国人有饮茶的习惯,无论是早上起床,还是下午小憩,都会来一杯热茶,提神解渴。可有一个问题大家容易忽视,喝茶也要有度,喝茶太多容易氟中毒。

据媒体报道,美国密歇根州一名47岁女子17年里每天喝100个茶包。近五年,她的背部、双手和双脚疼痛不堪,医院透视图清楚地检测到患者脊椎骨密度异常,其手部韧带患钙质沉着症。医生发现患者血液中氟含量高于正常值3倍,与长期食用或饮用高含量的氟化物有关,而茶中的氟化物含量恰恰不低。

专家称,通常情况下,过量的氟化物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但是,如果一个人需要消耗大量的氟化物,比如饮用大量的茶,随着时间的推移,氟在骨骼中将形成结晶。因此,医生建议患者应停止饮用茶,此后其骨骼再生能力将逐渐得到改善。

健康提醒:喝茶应该有度,不能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不然就会造成氟中毒。

专家称吃太多粗粮易患胃癌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州闭幕。有专家表示,一些市民常吃过多粗粮,而没有合理搭配,容易导致胃酸过多患胃癌。

近年来,不少养生书籍提倡多吃粗粮,多吃黑米等谷类,于是四处掀起一阵“粗粮运动”、“黑米运动”。对此,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教授林桐榆表示,这是一个养生误区。

“如果吃太多粗粮,胃需要分泌许多胃酸来消化,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胃癌发生,尤其是老人家不要吃太多。”林桐榆教授表示,这也是国家贫困时期得胃癌的人较多的原因,“例如吃米,现在国家规定大米不能‘抛光’,这是正确的。米不需要那么亮、那么香,应该吃自然的就好,但这不是指‘粗粮’”。

“吃自然的东西”说起来容易,但现实生活中食物含有农药或各类添加剂,这该如何处理?林教授介绍了一个好方法:“以青菜为例,先泡水,然后在开水里放油,把青菜过一下。放入开水,可以去除水溶性的农药;但有些脂溶性的农药则通过油来去除。”

专家称性知识也应早教


导读:有一些调查发现,现代人的某种性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重视对性欲满足的追求,但大众获取健康性知……

有一些调查发现,现代人的某种性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重视对性欲满足的追求,但大众获取健康性知识的渠道严重不足。

性爱方式日渐多样化

调查显示,八成受访者接受网络、电话、车震等另类性爱方式;两成受访者接受拍艳照、写性爱日记、拍性爱视频等行为。心理研究所所长指出,人们享受性爱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反映了性行为方式已经由传宗接代的义务,变成一种生理上的享乐。而拍艳照、写性爱日记、拍性爱视频等行为,反映了部分当代人的心理想象:有的是觉得有趣,刺激;有的是为了填补心中的某些空虚等。专家建议人们要选择安全、可靠的方式,追求清洁的性爱。

青少年性教育严重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性教育的形势严峻,性知识来自课堂教育的只有6%。人们了解性知识的途径,22.4%来自成人书刊、音像制品,30.9%来自网络、电视等传媒。由于性教育普遍不足,促使网民从其他途径获得。

专家指出,性教育应该从小就要开始抓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教育应该从孩子知道我是谁的时候就要开始,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区别了,也就是说,当孩子还是两三岁时,就可以开始性教育。幼儿阶段的性教育,应采用比较形象化的语言,或者一些简单易懂的比喻,让孩子能听得懂,但不必过于写实,因为孩子好奇心的满足,很多时候在于家长的态度,并非实质性的内容。

以上,是专家们征对性知识也应早教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对于青少年,应保证他们能够接受更多健康的性教育。在家庭,父母要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防止孩子通过不正确的渠道来获得不良的性知识。学校则应根据青少年心理状况多开设性教育课堂,并加强有关性教育专业的师资建设。

喝粥喝奶其实都存在养胃误区


我们都知道,胃对健康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把胃招呼好,再好的食物对我们来说也会食之无味,更别提摄取足够的营养了。养胃需要日积月累,而且饮食上更要小心谨慎。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进餐,可形成条件反射,利于消化吸收。为了健康饮食,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是除了这些之外,民间有许多关于养胃的说法,比如,多喝粥、多喝奶、多吃姜。这些做法是否真的能养胃呢?下面跟小编一起去看看下文的具体介绍。

误区1:喝粥对胃病最好。不少胃病患者认为粥细软,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相比油炸食物、不发酵的饼、面条、煮玉米、蒸窝头等,粥是细软、易消化的,但喝粥并不利于消化吸收。原因是,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消化,再者粥水分多,稀释了胃液,加速了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吸收。若喜欢喝热粥,其温度对胃的刺激也是不利的。因此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粥,而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才更有益。喝粥喝奶存在养胃误区。

误区2:多喝牛奶对胃有好处。胃部酸胀不适时,喝杯热牛奶便可缓解症状,感到舒服。这是因为牛奶稀释了胃酸,暂时形成一层胃黏膜保护层,因而感到舒服,但经常喝牛奶就未必对胃病患者有利了。现已证明,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若胃病(如胃溃疡)需要抗酸治疗,是不宜用喝牛奶的办法解决的。豆浆则是个不错的选择。喝粥喝奶存在养胃误区。

误区3:姜对胃病患者有宜无害。民间有用生姜末水煎,加醋少许趁热服下,能治消化不良的偏方。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姜可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是常见的事。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但应认识到,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应请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效果更佳。喝粥喝奶存在养胃误区。

喝粥喝奶其实都存在养胃误区,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民间常识。这样,我们就会懂得更多相关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注意更多相关的问题,同时也会越来越健康!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