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养生知识胃胀气

2019-11-06 │ 胃养生知识胃胀气 胃的养生常识

急性胃扭转针刺治疗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有没有更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急性胃扭转针刺治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筋缩、脾俞、中脘。

备用穴:胃俞、内关、关元、三阴交、天枢、下脘、合谷。

(二)治法

针灸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常用穴为主,适当加备用穴,中脘、胃俞宜配合应用。足三里,采用“气至病所”手法,使针感传导入腹,余穴亦最好能激发出气至针感。均采用泻法,以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运针20~30分钟,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背部输穴,亦可接通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通电30分钟。针后,艾卷雀吸法灸腹部穴位和三阴交穴,每穴15分钟左右,至皮肤潮红,暖气入腹。也可用红外线腹部照射15分钟。每日针灸1~2次。

(三)疗效评价

以针灸为主治疗89例,全部获愈(1~7,9)。

电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上脘透中脘、承满、足三里。

备用穴:下腹痛加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阳、安眠。

(二)治法

常用穴均取,据症加备用穴。首先将毫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14~16次/分,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出针后选1~2穴,以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2例,结果痊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5%(10)。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德洲。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胃扭转二例。新医药学杂志1976;9:35。

(2)解放军161医院理疗科。电针、红外线照射治疗胃翻转4例。中华理疗杂志1980;3(2):98。

(3)马兵。电针治疗胃翻转一例。辽宁医药1980;1:3。

(4)严玉林。针灸治疗胃扭转。新中医1980;1:44。

(5)罗伟。针灸治疗胃扭转一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1:32。

(6)万耀先,等。针刺治疗胃扭转9例。中医杂志1980;21(11):49。

(7)韦勇。针刺治愈胃扭转一例报告。广西中医药1981;3:36。

(8)张之珠,等。耳针加颠簸法治愈胃扭转。山东中医杂志1984;6:43。

(9)刘建民,等。针灸治疗胃扭转7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0;10(6):13。

(10)朱敏,等。电针和穴位封闭治疗胃扭转42例。中医研究1989;2(3):39。

ys630.COm精选阅读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根据WTO诊断标准,随机选取两组具有可比性、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的缺血性脑卒中者。两组病例均对症治疗,开始即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天;胞二磷胆碱0.75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28天;肠溶阿司匹林100mg/次,每天1次,尼莫地平20mg/次,每天3次,连用28天。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针刺方案采用头针、体针并用,专人取穴,专人针刺,手法一致。头颈部穴位:(1)梗死病灶侧(瘫痪肢体对侧): 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及风池穴、太阳穴、率谷。体针:(2)瘫痪侧,上肢:合谷、曲池;下肢:足三理、委中、三阴交。(3)失语者加廉泉穴。针刺手法,先由头针开始,顶颞前斜线由前神聪穴(百会穴前1寸)斜刺直达悬厘穴,顶中线由百会穴斜刺达前顶穴,太阳穴、率谷、风池穴。再由曲池、合谷、委中,足三里、三阴交,均用提插捻转法,捻转小幅度,高频率200次,均留针30分钟,其间提插捻转3~5次,每次1分钟,以自述肢体麻痛不能耐受为度,或者以患肢出现3~5次不自立的抽动为度。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6日,每周休息1天,共计治疗4周24次。

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36例中,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19例,进步4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4.4%,显效率83.33%。对照组30例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10例,无变化4例,总有效率86.66%,显效率53.33%。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显效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

大脑是有着双重动脉供应血液的器官,有来自前方的颈内动脉系统和来自后方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系统的大脑前、中、后动脉在颅底形成一个Willis环,起到侧枝循环的重要代偿作用。风池穴进针的朝向正对准Willis环,百会、前神聪穴从颅顶进行调节,太阳穴正对额、颞、蝶汇集的翼点是骨质最薄处,颅内针感强,率骨对准大脑中动脉。这四面八方的针刺时捻转提插的动能有效地转变成了神经组织的生物电能,再转化成为推动颅脑气血流通,加速侧枝循环的功能,有助于恢复半暗带的血供。针刺法中百会、神聪穴位居最高,各经均在其下,各穴布敷其周,总领百脉,有平冲降逆之效。风池穴、太阳穴有祛风化痰逐瘀之力,整体显示出调和阴阳、协调脏腑、通脑活络的作用。顶颞前斜线主治对侧肢体和躯干瘫痪,对侧中枢性面瘫。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可扩张脑血管,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改善脑组织电生理活动,改善血液浓、黏、聚、凝状态,调节生化指标异常,还可起到抗氧化等作用。

胃扭转的偏方


胃扭转也是胃病的一种,胃扭转的发病率不高,但是胃扭转这种疾病确实存在,胃扭转这病可大可小,可以是一过性的胃扭转,没有任何的症状,甚至患者都感觉不到,也可以是慢性的胃扭转,严重的可以引起缺血坏死,胃扭转的治疗很重要,很多患者在寻求胃扭转的偏方。

胃扭转的偏方一

〖 方 名 〗 益气转胃方。

〖 组 成 〗 黄芪30克,升麻10克,酒大黄6克,枳壳6克,怀牛膝30克,甘草3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建议你用中药治疗为保守些。也不具备副作用。

慢性胃扭转偏方二:

炒积实15克,益母草15克,丹参30克,赤芍10克,五灵脂15克,广木香6克,香附10克,熟大黄1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0剂。

偏方三:

体针(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筋缩、脾俞、中脘。

备用穴:胃俞、内关、关元、三阴交、天枢、下脘、合谷。

(二)治法

为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机制障碍或其邻近器官病变导致胃移位,使胃本身沿不同轴向发生全胃或部分异常扭转。穴位注射法治疗胃扭转

常用穴:上脘透中脘、承满、足三里。

备用穴:下腹痛加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阳、安眠。 常用穴均取,据症加备用穴;

今天介绍的偏方里涉及到一些穴位的针法,穴位针法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在里面,广大的患者不要在家盲目的自己操作,可以拿着偏方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针灸,同时吃正规医院正规医生开的药,相信患者的胃扭转很快就会好的。

胃扭转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

【辨证】脾胃虚弱,升降失常。

【治法】益气升降,温中健胃。

【方名】益气转胃方。

【组成】黄芪30克,升麻10克,酒大黄6克,枳壳6克,怀牛膝3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林泽田方

胃扭转

胃扭转(gastric volvulus)凡胃的部分或全部大小弯位置发生变换,即大弯在上面(头侧),小弯在下面(足侧)均为胃扭转。 胃扭转不常见,其急性型发展迅速,诊断不易,常延误治疗;而其慢性型的症状不典型,也不易及时发现,故有必要对胃扭转有一扼要的了解。

临床表现

急性胃扭转起病较突然,发展迅速,其临床表现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颇为相似,与急性胃扩张有时不易鉴别。起病时均有骤发的上腹部疼痛,程度剧烈,并牵涉至背部。常伴频繁呕吐和嗳气,呕吐物中不含胆汁。如为胃近端梗阻,则为干呕。此时拟放置胃肠减压管,常不能插入胃内。体检见上腹膨胀而下腹平胆。如扭转程度完全,梗阻部位在胃近端,有上述上腹局限性膨胀、干呕和胃管不能插入的典型表现。如扭转程度较轻,则临床表现很不典型。腹部X线平片常可见扩大的胃阴影,内充满气体和液体。由于钡剂不能服下,胃肠X线检查在急性期一般帮助不大,急性胃扭转常在手术探查时才能明确诊断。

慢性胃扭转多系部分性质,也无梗阻,可无明显症状,或其症状较为轻微,类似溃疡病或慢性胆囊炎等慢性病变。胃肠钡餐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系膜轴扭转型的X线表现为双峰形胃腔,即胃腔有两个液平面,幽门和贲门处在相近平面。器官轴扭转型的X线表现有胃大、小弯倒置和胃底液平面不与胃体相连等。

胃扭转的饮食原则: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易混淆疾病

1.高位小肠扭转 本病最易和胃扭转发生混淆,但高位小肠梗阻的呕吐较胃扭转急剧、频繁,且量较多,并含有胆汁,同时小肠扭转所致的腹痛较胃扭转剧烈,呈持续性,有肠鸣音亢进,腹部x线片表现也不同,可资鉴别。

2.急性胃扩张 本病以上腹胀痛为主,腹痛不严重。有恶心及频繁无力的呕吐;呕吐物含胆汁,量多。胃管易插入,并能抽出大量液体和气体。患者有脱水及代谢性碱中毒,早期出现休克。

3.急性胃炎 本病有突发上腹疼痛,并伴有呕吐,易和急性胃扭转发生混淆,故应注意鉴别,其鉴别要点如下:

①本病呕吐较急性胃扭转频繁,量较多,可混有胆汁,而胃扭转不含有胆汁;

②本病可插入胃管,而胃贲门完全性扭转不能插入胃管;

③x线检查胃扭转可发现两个胃泡影,而急性胃炎无此征象。

4.瀑布状胃 有明显胃动力障碍,可表现为胃底、体腔扩大并潴留大量液体。器官轴型胃扭转应与瀑布状胃相鉴别,钡剂易于停滞于胃泡内形成囊状是其相似之处。判断胃大、小弯的位置是否颠倒,食管贲门开口部是否位于胃的下方及立位胃内是否出现两个液平,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胃肠道外肿块推压引起的胃肠道改变 如在脾囊肿、胰尾囊肿等病变时,胃被推压向上向内向右移位,从而使胃形改变,此时应注意胃小弯位置或食道与胃黏膜关系方可鉴别。

注意事项

(一)治疗 1.急性胃扭转的治疗 2.慢性胃扭转的治疗 对于慢性胃扭转病人的手术选择比较困难。医生和病人应权衡手术利弊。如果医生不建议手术或病人不愿接受手术时,病人应清楚将来发展成急性胃扭转的可能性及其并发症。深圳鹏程手术可用于缓解讨厌的慢性复发性症状医院,胃肠专家说防止其急性发作及并发症。如果全胃位于胸腔或存在食管旁疝,则应手术防止急性发作。早已发现缺铁性贫血与大裂孔疝有关,最近的报告表明此联系的解释是疝在膈前后滑动时的机械性损伤可引起胃线性糜烂,因此并发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者,也可作为手术的适应证。

(二)预后 由于胃扭转的快速诊断和现代治疗,急性胃扭转病死率已降至16%以下。文献报道慢性胃扭转的病死率为0%~13%。

针刺治疗腱鞘囊肿


囊肿可分单房和多房,一般以单房多见,生长缓慢。开始时囊肿质地柔软,按之有轻度波动感,迁延日久运动时可稍有不适。临床上用穿刺细胞学检查即可确诊。

腱鞘囊肿属中医学的筋结、筋瘤、聚筋、筋痹 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长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止筋脉络道而成。

针刺治疗时先将阿是穴(囊肿部)常规消毒,视囊肿大小选择长短适宜的粗一点的毫针,针身与局部正常皮肤呈30度角分别于囊肿周围的12点、3点、6点、9点位进针,针尖向囊肿中心刺(四针形成十字状)。注意应掌握毫针必须刺破囊肿之囊壁,深度以不超过囊肿下层之囊膜为度。进针后施以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直至针刺处有酸、麻、胀等针感后留针10分钟。起针时摇大针眼并采用快速将针取出不按压针眼的方法,令囊肿内的胶性黏液(呈透明糊状物)随之从针孔中向外流出,如果囊肿内的胶性黏液排出不畅,术者可用双手拇、食指用力掐挤囊肿务使黏液尽量排净,然后将消毒后的硬币紧贴放于囊肿壁上再用绷带扎紧(不可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嘱患者针刺处勿沾水及不可过度用力,三天后取下绷带及硬币。若遇液体充满变硬时不必强加挤压,如法针刺2~5次即可使囊肿变软,继而囊肿即可逐渐缩小消失。一般1~3次即可治愈。治愈后如有复发,用同样方法治疗仍然有效。

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针灸学中称为围刺法,多针围刺在囊肿病变局部,用以加强经脉间的横向联系,沟通局部各经脉、络脉、浮络、孙络和皮部间的联系,使局部气血旺盛,经气充盈,达到扶正祛邪、消痹止痛、软坚散结、滑利关节的目的。促使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和营养,使炎症吸收,肿胀消退,疼痛缓解,从而达到治愈腱鞘囊肿的目的。针刺治疗腱鞘囊肿具有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无瘢痕的优点。需要强调的是,针刺治疗腱鞘囊肿有着较好效果,但在施术的整个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清毒,防止感染,还应嘱咐患者注意休息。患过这种病的人不论在康复治疗中还是康复后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防止再度复发。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部的一种非炎症疾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本病多发于20-45岁女性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中属“乳癖”(又名“乳粟”,“奶癖”)范畴。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肯定。 取穴:以膻中、屋翳、合谷、足三里为主穴。肝郁气结者配太冲;肝肾阴虚者配太溪;伴有不调者配三阴交;伴胸闷困痛者配外关。 操作:以华陀牌28号1-1.5寸毫针在膻中穴向患者乳根部斜刺,屋翳穴亦斜刺向乳根部;余穴以直刺为主。捻转得气后膻中与屋翳两穴可接g6805-i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余穴10分钟行针1次,随证补泻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期治疗暂停,治疗期间其他治疗药物全部停服。 体会:乳腺增生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有肿块,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致气血郁结而成癖。宋《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久郁,乳内结核如杏,二月不消……”。明·陈实功言“乳癖乃乳中结合,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针刺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气血,调经止痛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结之效。近年来,乳腺增生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且趋年轻化,但仍以生育后女性居多,且多伴有不调。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雌二醇含量增高有关,而针刺可降低血中雌二醇浓度至正常水平;同时针刺穴位可促使机体产生镇痛物质,使某些致痛物质减少或消失,在痛症治疗中有一定疗效,因此运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可达到表里同治,标本兼顾的效果。在选穴上,膻中、屋翳属患部取穴,合谷及足三里为调理气血之要穴,诸穴同用可达到疏通气机,调理气血之功,气血通则肿消结散,经调痛止。 由此可见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肯定,方法可行。

针刺治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患病率为30%~50%。因其发病缓慢,常被人们忽视,故有人称之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但它的发展后果严重,轻者周身疼痛,重者会造成关节变形,甚至发生骨折。中医学把骨质疏松纳入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

为阐明针刺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雌激素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研究人员将健康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对其他组大鼠进行摘卵巢手术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针刺组采用30号针刺入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连接电针,刺激频率为1~3Hz,波形为疏密波,波宽1ms,强度0.7~1.0mA,每日一次,每次电针持续20分钟;西药组灌服浓度为5%的尼尔雌醇,每只灌服5mL/周,其他时间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同时灌服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摘眼球取血,取左侧股骨。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雌二醇含量。

结果显示,正常组、针刺组、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骨密度显著增高(p0.01),血清雌二醇显著增高(p0.05),体重显著降低(p0.01)。正常组、西药组、针刺组之间骨密度及血清雌二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据西京医院中医科王长海副教授介绍,骨质疏松的重要表现是骨量降低,骨量是评价骨丢失程度和药物防治效果的关键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定义为:骨密度比同性别年轻成人的平均值低至少2.5个标准差。有研究表明,股骨颈骨密度每减少1个标准差其骨折危险性就增加2.6倍。此项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股骨骨密度低于正常组,说明摘除卵巢后骨密度降低,明显增加了骨折的危险性,经针刺治疗后,骨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降低了骨折的危险性。同时也证实了针刺疗法提高骨密度的作用和西药相近。

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雌激素的缺乏。我们的研究表明,模型组血清雌二醇低于正常组,经针刺治疗后,血清雌二醇明显高于模型组,说明针刺不仅能够降低过高的大鼠血清雌激素含量,而且能增加过低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即针刺对雌激素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还证实,针刺可明显降低大鼠体重,这为绝经后肥胖的针灸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中医针刺治疗中暑证


中暑之病因病机多因机体正气虚弱,复于盛夏感受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使之乘虚而入,邪热郁蒸,不得外泄,致正气进一步内耗,清窍被蒙,经气厥逆,而呈壮热神昏甚至热极动风之象。若病情发展,气耗阴竭,则可发生虚脱等危急情况。

针灸治疗中暑的记载,多见于明清的一些针灸书籍,以《针灸大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逢源》、《神灸经纶》等为多。

据病情进退,可辨为轻重二型。轻证中暑:症见头昏头痛、胸闷呕恶、高热汗闭、烦躁不安、脉洪数、舌苔黄腻。重证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为暑热蒙心,尚见神昏喘促、转筋抽搐;如属气阴两伤,则现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脉象虚细、质淡白等证候。治疗也可按以上两型分而治之。

(一)轻证中暑

1.治则:清泄暑热。

2.处方:内庭、曲池、内关、太阳。

3.方义:内庭为足阳明之荥,“荥主身热”(《难经》),曲池为手阳明之合,两穴合用可泄阳明之暑热;内关通于阴维,阴维之脉行腹里、贯胸膈,故能和胃止呕;太阳为经外奇穴,刺血清热,疏解头部昏痛。

4.治法:宜将病人迅速置于阴凉通风处,解开衣衫。先以三棱针点刺双侧太阳,挤去恶血,余穴均施凉泻法。留针至症状明显改善,留针期间亦须间断运针。

(二)重证中暑

暑热蒙心

1.治则:清热开窍止搐。

2.处方:水沟、百会、委中、十宣;转筋抽搐加阳陵泉、承山、后溪。

3.方义:暑热蒙心,清窍闭塞,取水沟、百会以醒脑通闭;委中,膀胱经合穴而属血郄,刺之可泄血分热毒;十宣更有泻热治神、调节阴阳之功。转筋抽搐乃热极动风之象,取筋会阳陵泉穴舒筋解痉;承山为止搐缓挛之验穴;后溪,通于督脉而和脑相维系,更有息风镇惊之效。

4.治法:先刺水沟,深刺至齿,针尖向上,施以泻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针泻血,余穴亦用泻法,强度宜适当加大。留针至神清搐止,须间断运针。

气阴两脱

1.治则:补气滋阴。

2.处方:气海、百会、太渊、复溜。

3.方义:气海为元气之海,灸之可大补元气;百会为诸阳之会,更能升阳固脱;太渊乃手太阴肺经原穴,本型为中暑之危重阶段,汗出脉绝,取此以滋肺阴固卫阳;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可补肾阴振肾气。四穴合用,内补肺肾之阴液,外固欲脱之卫阳。

4.治法:气海、百会施艾条雀啄法灸,持续下断,直至神志清醒。余穴用针刺,采用补法留针,其间须反复运针刺激。

此型病情危重,宜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

针刺配推拿治疗便秘


大便秘结不通,粪质干燥、坚硬,排便时间延长,常常数日一行,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者,称为便秘。便秘主要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液被吸收,以致便质干燥难解。如常用泻药易造成药物依赖,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本病常能获得良效。

毫针

治法:疏调肠腑气机,导便通秘。取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实秘针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寒秘可加灸法。

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热结者加合谷、内庭;气滞加中脘、太冲;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胃俞;寒秘者灸神阙、气海;老年人气津两虚者加气海、命门。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配穴用补虚泻实法操作;神阙、关元用灸法。

电针

选穴:①大横、下巨虚;②石门、支沟。

操作方法:通电10分钟~20分钟,采用疏密波。每日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耳针

选穴:直肠、大肠、交感、皮质下。

操作方法: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敷贴压。

穴位注射

选穴:天枢、支沟、归来、足三里。用生理盐水、新斯的明或维生素B1注射,每穴注射0.5毫升~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推拿疗法

1.腰背部及腰骶部按法、擦法,先以按法施术于腰背悬枢、命门及腰骶部八髎穴,至局部温热,再配以擦法,使温热感向腹部放射。

2.一指禅推天枢、中脘,分别以一指禅法推中脘、天枢,得气为度,每穴3分钟~5分钟。

3.摩腹,大小同施,以大为主,先大后小,采用顺时针泻法,致肠蠕动加快为佳,操作10分钟。

4.腹部掌颤神阙,以掌颤法施术于神阙穴10分钟,使力达病所,手法力度及频率可变换施。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