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

2019-11-06 │ 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 糖尿病中医季节养生

中医养生防治病中的理论观点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您是否正在关注中医养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医养生防治病中的理论观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扩展阅读

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


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养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功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功法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


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

1、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之春季养生

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

2、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之夏季养生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中医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

3、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之秋季养生

秋天,五行属金,对应的人体器官是肺,应该多吃“水果等酸性食物。水果等酸性食物。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4、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之冬季养生

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树木已成枯枝,许多动物也已入穴冬眠,不见阳光。人地此时也顺应天地闭藏之势,气血内收,运行于内。

5、四季养生的原则

五行之气,平衡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分布在自然界中,人的身体中就暗含着五行运行变化之规律,因此才会有五脏生理这样的功能。不但如此,人又需要自然界提供身体所依赖的自然元素用于生存着,所以不法分割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这就好比古人所说的“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样,是一个即有利,又有不利方面的双仞剑。

虽然人对于自然大部分是无可改变的,但有些,还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人保证自身的五脏元气充实,让自身的血气流畅运行,就可以抵抗疾病,内存正气,让外邪不可侵犯到自身,这样就能使人的身体健康。

在了解了基本的五形运行对人体身体影响的关系后,基本可以总结得出,任何一种形式保健方法,其根本是对于人体正气的养存,及对于外邪侵袭的抵制。

养生的根本是,内养正气。不管是哪一种养生的方法,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养正气,正气是指人体的精、气、神。

中医四季养生食疗有哪些

春季饮食要掌握一个原则: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

夏季饮食多清淡。夏季署热,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应适当吃些清热解毒的食物,蔬菜类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笋、黄瓜、冬瓜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这些食物能起到清热解署、消除疲劳的作用,对中署和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进入保护阴气的时机,在饮食方面应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为主。

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冻人体血液循环减慢。中医认为,此时寒邪强盛,易伤及人体阳气,因此,冬季养生重在滋补。

告诉你如何养生才能长寿

1、练习爬行

爬行是锻炼心肺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常见的爬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壁虎式爬行,全身着地,腹部和地面轻微接触,有利于促进消化和改善睡眠;另一种是跪式爬行,四肢着地,可让人放松,改善膝关节的营养循环代谢。但注意有高血压等疾病的老人,最好询问医生之后再做。

2、腹式呼吸

研究证明,坚持腹式呼吸半年,可使膈肌活动范围增加4厘米,肺的通气量大大提高。

3、顺应四时阴阳变化

春天多出门散步,吸收自然中的阳气;夏天晚睡早起,多出汗;秋天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冬天避寒就温,少出汗、多晒太阳。

4]吃粗粮,少食多餐

不要让你的消化系统过于疲惫。

心态平和也是许多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从中医角度看,受了委屈不要怨天尤人;身处逆境时,多发掘事物积极的一面;坦然面对问题、坚定立场、学会沉默;学会换位思考,包容一切;淡泊名利。只有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中医睡眠阴阳理论


编者:人的睡眠也是分阴阳的,充足的睡眠也是对身体的一种保障,如果睡眠不足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引起糖尿病,高血压,也是由案例可循的。

一年有四季,一天之中也可以分出四季 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

我建议大家子午觉一定要睡,就是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一个是子时,一个是午时,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间,相当于一年中的冬至和夏至。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

一年里面,阳气的生、长、化、收、藏,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一天里,人也是这样的。半夜11点到1点的时候,人的阳气来复了,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了,阴气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达到最盛。

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这时候如果你很好地保护它,有生,就有长、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时候就消耗了,那么它的长、化、收、藏就谈不上了。

乳腺疾病中医


乳腺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女性朋友,主要是发生在中年女生身上,比如乳腺炎以及乳腺瘤等,会影响到乳腺的功能,所以当我们发现乳房出现有硬块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进行乳腺的检查,有可能是存在乳腺炎或者乳腺结节的情况,这些症状我们是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大家可以了解中医的治疗方法。

1、消核汤

【组成】炙僵蚕12克,蜂房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橘核9克,陈皮6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解郁,和血消坚,调和冲任。

【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2、乳癖汤

【组成】淫羊藿9克,甜苁蓉9克,玄参9克,白芍9克,橘核叶各9克,广郁金10克,陈香橼20克,当归12克。

【功效】疏肝和营,壮阳软坚。

【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3、乳核消

【组成】旋覆花(布包)、炒橘核、炒枳实、天葵子、赤芍、法半夏、浙贝母、制香附、青皮各10克,夏枯草60克,牡蛎粉、地丁、蒲公英各30克。

【功效】疏肝行气,化痰涤饮,软坚散结。

【主治】乳房痰核。症见乳房内单个或多个核状硬结,形状、大小不一,坚硬光滑,发展缓慢,多不痛。

【用法】水煎1.5小时,分3次温服,1日1剂,20剂为1疗程,两疗程间停药20天。

4、活血逐瘀汤

【组成】丹参15—30克,乌药6—12克,白僵蚕6—12克,三棱9—15克,莪术9—15克,白芥子9~15克,厚朴6—12克,橘红9—15克,土贝母9—15克,沉香1.5—3克。

【功效】活血逐瘀,软坚内消。

【主治】腹部包块、乳房纤维瘤、体表小肿物或寒性脓肿、关节肿胀(鹤膝风)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方剂良方需在专业中医药师指导下服药,避免个人配药掌握不好份量,破坏各种药物成份之间的平衡,无法发挥最大药效。没有专业中医药师指导情况下,可以选择下列方便的膏贴使用。

5、铭老族茹书贴

【组成】制草乌、川芎、制马钱子、独活、三七、当归、花椒、冰片等。

【功效】疏肝理气、消肿镇痛、开结行滞。

【主治】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结节、纤维瘤等各类乳腺疾病。

【用法】一日一次,用酒精或温水将乳腺部位(乳腺、副乳、腋下等)引起的疼痛、肿胀、结节、麻木的部位清洁擦干后,贴敷于患处,根据贴敷部位。

【注意】孕妇及哺乳期禁用。

以下为食疗良方

6、天门冬茶

【组成】天门冬(连皮)5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天门冬用清水洗净后,倒入煮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煮至水变为一半时,加入适量红糖煮开即成,代茶饮。

【功效利湿消肿】。适用于乳腺增生。

7、玫瑰花茶

【组成】玫瑰花6克,橘皮6克。

【做法】将玫瑰花和橘皮研磨成粉末,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有利于肿块的消除,适用于乳房胀痛、乳腺增生。

8、金针菜

【组成】金针菜30克,猪瘦肉60克。

【做法】将金针菜用清水洗净切碎,猪肉切小块,将两者一并放入碗中,放入蒸锅中蒸熟后,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活血通乳,适用于乳腺增生。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