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保健的中医治疗

2019-11-08 │ 冬季养生保健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未病与春季养生

中医治疗小儿口角炎

“不怕工资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死得早。”随着时间的失衡,养生这个话题走入大众视野,只有作好了平日的养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如何在四季养生方面行稳致远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治疗小儿口角炎”,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冬季气候干燥,儿童往往因为贪玩,喝水少,导致出现口角干裂,这种现象称为口角炎。口角炎一旦发生,疼痛不适容易导致孩子心情烦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食、休息,甚至睡眠,如不注意卫生,更可能导致局部感染。因此,应予以一定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

中医认为

阴虚燥热是口角炎的原因

秋冬时节,干燥寒冷为其主气,很多人在冬季都会发生皮肤干燥龟裂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干燥之气伤阴所致。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干燥伤阴,阴液不足导致阳气太旺,阳气过盛有可能进一步耗伤阴液,从而导致阴虚阳亢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皮肤干燥状况。

中医中药治疗口角炎

滋阴最关键

既然皮肤干燥、口角炎的发病原因在于阴虚阳亢,那么治疗的根本就在于滋阴!

滋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性美容养颜,但其实滋阴只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并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女性美容方面。事实上,只要是阴气不足导致的阳气过旺的疾病,比如燥热之气所致的咽喉炎、便秘、异常发热等,都可以采用滋阴的办法,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至于药物的选择,百合、银耳、芝麻、核桃、甘蔗、牛奶、蜂蜜均为滋阴润燥之佳品,可以多吃。而辛辣油炸等助阳的食物则少吃为妙。

皮肤外治注意

1、注意面部皮肤保健,保持口唇清洁卫生。

如口唇发干,可以涂少许甘油、油膏或食用油等,防止皮肤干裂。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教育儿童烂嘴角时不要用舌头去舔。唾液中的钠氯、淀粉酶、溶菌酶等在嘴角处残留,极易导致局部干燥,从而发生糜烂。

2、一旦患了口角炎,可服复合维生素B,局部可涂用硼砂末加蜂蜜调匀制成的药糊,用冰硼散或青黛散局部涂抹也有效。若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用5%克霉软膏外搽,数天后即可痊愈。

相关推荐

中医治疗月经失调的方法


月经失调,是女性朋友的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中医师推荐:中医调理月经失调,希望对女性朋友有所帮助。

一、根据月经判断自己身体气血状况的简明步骤:

第一步:月经周期,45-48天一次延后(寒、血虚、气郁)

第二步:月经量偏少,点滴即净(血虚,脾虚,肾虚)

第三步:月经颜色淡红,浅(血虚,气虚、脾虚)

第四步:月经质地稀薄,无血块(血虚,气虚、脾虚)

第五步:伴随症状,月经后偏头痛,小腹绵绵作痛,喜按揉。(肾阴虚,肝阳亢)

平日易腰膝酸软,全身乏力,头晕,心悸。吃饭食欲差,容易肚子胀,形寒肢冷。(血虚为主,肾、脾两虚)

1.经前期益气养血(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

治疗重点:调补气血,使气血旺盛,泉源不竭,为经血来潮或胎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基本方药:党参12g、白术12g、白芍12g、茯苓12g、当归12g、川芎6g、熟地12g、枸杞子10g、木香5g、菟丝子10g、陈皮5g、炙甘草3g。

方中以八珍益气养血健脾,益冲任之源,意在补中有行,方无凝膈之弊。

2.行经活血通经(月经周期的第1-4天)

治疗重点:通因通用。采用行气活血通络法,以冀其推动血液运行,胞宫排经得以畅通。

基本方药:当归12g、川芎6g、赤芍15g、熟地15g、桃仁12g、红花6g、炙黄芪12g、香附6g、木香5g、益母草10g。

方中的桃红四物养血活血,去瘀通经;牛膝、益母草活血调经,引血下行。佐加黄芪、香附、木香益气行气通络之品以疏畅血流,开瘀通阻,使月经排泄通顺。

3.经后期健脾补肾(月经周期的第4-14天)

治疗重点:健脾补肾。

基本方药:炙黄芪15g、白术12g、当归10g、菟丝子10g、仙灵脾10g、龟版30g、女贞子10g、陈皮5g、淮山药10g。

方中以黄芪、淮山药健脾生气血;女贞子、当归滋阴养血;仙灵脾、菟丝子温肾壮阳;白术、陈皮和胃理气,重用龟版系血肉有情之品峻补肾精,濡养阴血,诸药合用健脾养血,补肾摄精,以利于精血的恢复和滋生。

4.经间期温阳通络(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治疗重点:因势利导。主拟温经通络,以促排卵。

基本方药:仙茅10g、仙灵脾10g、肉桂3g、当归10g、红花5g、香附6g、川牛膝10g、陈皮5g、紫丹参10g、乌药5g。

方中以二仙补肾壮阳,促其卵泡成熟;当归、丹参养血活血;红花、牛膝活血通络;陈皮、香附通调气机;佐加肉桂、乌药温振阳气,促其排卵。

现在很多青春期女孩很多都存在着多毛、座疮、月经不规律(月经稀少、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肥胖等问题,殊不知,这些症状都可能是多囊卵巢或高雄激素血症的表现。引发这些症状的原因很多,跟现在的饮食作息习惯、工作生活压力大都息息相关,中医中药在调理养生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中药方药组成为:当归、赤芍、香附、鸡血藤、坤草、桑椹、仙灵脾、党参、泽兰等,临床运用时,若怕冷、腰痛甚者,加杜仲、寄生、狗脊;围绝经期烦躁汗出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

二、亦可根据月经周期分段治疗

1、经后期血海空虚,以增加物质基础,酌加滋阴养血药如白芍、女贞、旱莲草;

2、经间排卵期应在补肾阳的同时加活血通络药,以促排卵,行经期血海由满而溢,应调理气血,促进经血顺利排泄。

以上中医调理月经失调是临床经验的结果,女性朋友可放心引用,月经失调跟人体内的荷尔蒙分泌息息相关,女性的两大内分泌系统卵巢和肾有决定着整个内生殖系统的运转,它们的健康与否都对女性的月经起着重大作用。

冬季养生:中医治疗冻疮方法


冬季养生:中医治冻疮方法

1.三棱针刺血法
取穴:红肿部位处
操作方法:常现消毒后,视其病灶大小,以三棱针于红肿中心或四周刺1~4针,挤出血液少许即可。隔天1次。
2.耳背静脉放血法
取穴:耳背近耳轮处静脉
操作方法: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直刺或斜刺静脉显露处,出血10~20滴即可。隔5~7天1次。
冬季养生:冻疮良药在厨房

辣椒

将辣椒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一星期后,涂冻疮患处能消炎、镇痛、去痒。

生姜

用新鲜的生姜片涂搽常发冻疮的皮肤,连搽数天,可防止冻疮再生;若冻疮已生,可用鲜姜汁加热熬成糊状,待凉后涂冻疮患处,每日两次,连涂三天,就会见效。

萝卜

将萝卜切片,用电炉或炭火等热源烘软,贴在冻疮患处,继续烘烤,距离与热度感觉舒适为度,过不了几分钟冻疮处有发痒的感觉直至肿消失。

白菜

白菜、茄子根等量洗净后煎浓汤,趁热洗患处,每日早晚各一次。

山楂

将山楂1枚置于火炉上烧熟变软,稍冷后搓成泥状涂患处,同时将患肢置于火炉上方烘烤,边涂边轻揉患处皮肤,直到楂泥变干,洗去楂泥即可,每日治疗3-5次。

独头蒜

在夏天,将独头蒜捣烂放在太阳下晒热后,趁热在冬季易发生冻疮的皮肤部位揉搽,每天揉搽2次,每次揉搽15分钟,到了冬季原复发部位即可不再生冻疮。

夏日小儿腹泻 中医如何保健?


最近,由于天气炎热,不少小儿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好、容易感冒、腹泻等现象。医生建议,除了日常保健外,一些中医方法能对小儿更好地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由于夏季气温比较高,食物和水容易被各种病毒、细菌、寄生虫污染;加上幼儿的肠胃功能比较虚弱,所以幼儿易患肠胃炎。尤其是幼儿如果过多吃冰激凌等冰凉食物,加上呆在空调房里时间比较长,容易使腹部受凉,使肠胃受寒而引发腹泻等肠胃疾病。家长们都知道,当孩子感冒、腹泻痊愈后,胃口就会一下子变差了。其中一个原因是吃了抗生素后,影响了正常菌群的生长,使维生素的合成减少,而引起消化功能下降。而一些中医方法则没有这方面的副作用。

相比于西医,小儿推拿没有副作用,不会影响食欲,且可以调理脾胃功能,起到预防肠胃疾病的作用。中医认为由于幼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征,在夏季更容易出现肠胃问题。所以幼儿在夏季更需注重调理脾胃,家长可自己进行尝试小儿推拿保健方法:可以每日采用补脾法(旋推大拇指螺纹面,按压5~10分钟左右)、捏脊(5~10次)等方法进行调理脾胃。

在预防上,饮食调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夏季饮食宜清淡卫生,不要吃过冷、过烫的食物,以及大量的水果,更忌暴饮暴食。另外还需注意局部保暖:睡熟以后腹部要盖以薄被或毯子;空调的温度不能调的太低,并避免电风扇和空调出风口直接对着身体,特别是直接对着腹部。此外,为了让孩子消化功能恢复得快一点,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恢复肠道菌群的药,如妈咪爱、整肠生等。当然,以上的几种小儿推拿保健方法,也同样可以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小儿2020夏季腹泻的治疗


1、小儿2020夏季腹泻的治疗

小儿腹泻大多起病很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在家中,家长可在500毫升开水(或米汤)中,加入20克白糖(两平匙)和1.75克食盐(半啤酒瓶盖),做成口服补液。

由于腹泻的孩子对液体的需求量比平时增加,所以在一开始时就要鼓励孩子多饮。小于2岁的孩子每次腹泻后可补充口服液50至100毫升,每天的摄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岁者,尽量多饮,每天摄入量不少于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预防脱水。若孩子已出现脱水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在途中应不断补充口服液体。

2、母乳喂养可防腹泻

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种小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除患结核、心肾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应提倡母乳喂养。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2020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母乳喂养可预防小儿腹泻。

3、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

在最初4小时里,按宝宝的每公斤体重给予20~40毫升液体。此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大一点的宝宝则可用小杯子喝。如果宝宝呕吐,待10分钟后再慢慢地喂;一旦宝宝出现眼睑浮肿,表明补液有些过量,应暂时改喝白开水或母乳。

每日至少进食6次。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吃母乳,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鱼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鲜水果汁或香蕉泥。

小儿腹泻类型有什么

1、伤食型

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泄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

2、风寒型

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3、湿热型

常见症状有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常用加味葛根芩连汤。

4、脾虚型

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泄,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常反复发作。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

小儿腹泻后吃什么

焦米汤。这在民间广为采用,制作方法也较简单。先将大米粉(米粉产品)放入锅中用文火炒成淡黄色,闻到焦米香味时即可,注意掌握火候,不宜过焦。食用时间焦米粉(米粉产品)加水5%煮,边煮边搅拌,直到煮开。然后加入5%白糖即成。米粉(米粉产品)炒黄后,淀粉变成了糊精,更容易消化,其中一部分炒焦成炭,炭末具有吸附作用,故对婴儿腹泻较为适宜。

甜淡茶水。红茶少许用开水冲泡后,将茶叶除去,按3%加入白糖即成。茶叶有收敛的功效,对婴儿腹泻是一种很好的饮料。

胡萝卜汤。将胡萝卜500克洗涤干净,捣烂使成泥状,加水煮数10分钟,用细筛将其过滤去渣。然后加水稀释到1000毫升,再加入5%白糖即成。胡萝卜为碱性,含有果胶,能吸附细菌及其毒素,并使大便成形。

苹果泥汤。将成熟的苹果500克洗涤干净,削皮去核后捣烂成泥状,加入淡甜茶水即成。苹果不同于其它水果,其纤维比较细腻,对肠道很少刺激。苹果含有鞣酸,具有收敛作用,并能吸附毒素,故适合于小儿腹泻、痢疾后食用。

小儿冬季久咳的中医疗养


初冬时节,气候变化起伏较大,有些体质差的孩子由于穿脱衣服不及时或家长护理不当,容易感受外邪出现咳嗽不止的情况,尽管吃了很多抗生素及止咳药,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很让家长揪心。

外邪伤肺咳嗽剧烈

小儿的肺为娇脏,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咳嗽都与肺脏密切相关。另外,小儿柔弱的肌肤,对外界寒暖变化调节能力差,初冬空气中的水分减少,故很容易导致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涩、咳嗽无痰的现象,中医称之为“燥”。初冬昼夜温差较大,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无常,孩子增减衣服不及时会着凉,或夜间开窗睡着后被吹伤风,邪气都会随风侵袭机体引起发病。无论邪气通过哪种途径进入小儿机体,肺总是首当其冲受到损害,从而表现为外感咳嗽。不但咳嗽剧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的小儿白天咳嗽尚轻,越到夜深人静之时,咳嗽越剧烈,有时一口气能咳一两分钟不止,常常影响到睡眠休息。有些较小的婴幼儿病情加重,甚至会因剧烈咳嗽导致心力衰竭,有危及生命的危险。

咳嗽特点

小儿感受外邪,发病一般较急,有发烧、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咳嗽声音高而粗,痰白稀薄,治疗期间其他症状逐渐消失,但是咳嗽症状不见减轻,患儿常感觉咽喉部发痒,无痰液,迎风刺激或安静睡眠时常出现自发性咳嗽,使用止咳及润喉药物见效甚微。咳嗽时间可长达半月以上,有的时间甚至会更长些。

中药治疗咳嗽效果好

对于燥邪或风寒犯肺引起的咳嗽,中医治疗以清燥润肺、散寒宣肺为主,而中草药具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一般简单的几剂小药煎熬成汤,每次让孩子分几次服用,不出几天咳嗽便会止住。如果以梨煮水喝,或用少量川贝加梨煮汁喝汤吃梨肉,则效果会更佳。

咳嗽的家庭护理

由于中药特殊的辛辣苦涩味道,往往令孩子们望而生畏。这就需要家长耐心地给孩子讲清道理,熬药时尽量浓缩使药量不要太多,并在药中根据孩子的口味加入适量食糖,以减轻刺激性气味。喂药时尽量将汤匙往舌根部放,避开对苦比较敏感的舌中部的味蕾,动作要快而准确。千万不要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采取强硬手段给孩子喂药,如捏鼻子、撬嘴巴,甚至打、骂、恐吓孩子,这只能进一步增加孩子对服中药的恐惧心理,使其更加拒绝服药。有的孩子饭后剧烈咳嗽,常常会使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此时,家长要及时为孩子做好清洁,并安慰孩子,鼓励其进食。食物可以以较硬的米饭、馒头、发面饼为主。咳嗽剧烈时可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讲故事或外出散步,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轻咳嗽症状。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