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

2021-08-20 │ 冬令进补 男人从何时开始养生

冬令进补从何开始?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进行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冬令进补从何开始?”,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般来说,冬令是指十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日,冬令要不要补,怎么补?

进补在中国医学中是治疗虚弱病症的重要调治方法,也是改善体质、健身延年的保护措施。因此,祖国医学对进补有精辟的研究与论述。例如对春夏秋冬四季提出:春夏补阳,秋冬补阴的调补原则。又认为,春季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进补以生发正气为要;夏季暑热,宜清补为好;秋季燥凉,宜服平补之品;冬季封藏,则是滋补大好时机。

冬令进补,许多人习惯立冬开始,其实按古医籍注解,冬令进补起始于农历的冬至。自冬至后一日起,每九天叫一九,九九共八十一天。俗话说冬补三九,就是指冬至后二十七天这段最冷时期进补为好。而且,祖国医学经典《内经》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认这在这段时间进补,萌育元气,养精蓄锐,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为明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适合冬令进补的补品繁多,并不是吃什么补什么。祖国医学强调要根据人体差异,辨证施补。所以,进补最好在有经验的中医指导下进行,乱服补品,反而有害。因补药也是药,是药就有偏重。例如参就分偏热性的别直参、温性的野山参、偏凉性的生晒参、清凉的西洋参等。如果阴虚者服了偏热的别直参就容易出现头痛、头胀、口干、咽痛、甚至鼻子出血。肝炎病人也不宜服别直参,肝炎者肝火旺、虚热盛,不宜服热性补品。

进补是对虚而言,实证或感受外邪,如咳嗽感冒、受寒发热是不能进补的。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张从正认为,是实证要攻,如外邪侵入人体,就好像敌寇攻入国门,必须痛击攻剿,如果不攻而补,就等于资寇以粮。因此进补如遇感冒、发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和呕吐、腹泻等病症,应停止不补,待病症愈复后再补。

对绝大多数健康的中青年来说,大可不必花钱买补药或滋补口服液进补,应该用食补和神补的办法,即调配好一日三餐,加强体育锻炼。入冬后适当多吃些牛羊肉、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房事过多,保持心情愉快,也能收到健身强筋的效果。

进补在中国医学中是治疗虚弱病症的重要调治方法,也是改善体质、健身延年的保护措施。因此,祖国医学对进补有精辟的研究与论述。例如对春夏秋冬四季提出:春夏补阳,秋冬补阴的调补原则。又认为,春季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进补以生发正气为要;夏季暑热,宜清补为好;秋季燥凉,宜服平补之品;冬季封藏,则是滋补大好时机。

Ys630.com相关知识

揭秘 冬令进补勿忘“四戒”


一戒:胡乱进补身体强壮的人不需要进补。对于想健身长寿者来说,光靠补药不是好办法。众所周知,古代帝王将相总是补品不离口、补药不离身,到头来又有几个长命百岁了!

因此,还应注意适当运动锻炼、饮食调理、多用大脑等等,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对于体虚者,补虚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别,冬令进补也要兼顾气血阴阳,不可一味偏补,过偏则反而引发疾病。因此,冬令进补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中年人以健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肾气为主。

二戒:以贵贱论优劣对于补药,绝不要存在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的想法。中医认为,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即为毒草。

三戒:滋腻厚味对于身体虚弱,脾胃消化不良,经常腹泻、腹胀者,首先要恢复脾胃的功能,只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才能保障营养成分的吸收,否则再多的补品也是无用。因此,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应以易于消化为准则。

四戒:留邪为寇在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留邪为寇,后患无穷。

补肾阳 男人冬令进补之关键


男人冬天关键要补肾阳

冬季进补,补什么好呢。有吃鹿茸补血的,有吃人参补气的。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冬天属于封藏养肾的季节,补肾是最根本的。肾分肾阳肾阴,应该补肾阳还是肾阴呢。黄健平认为是补肾阳。因为冬天日短夜长,天气寒冷,人体顺应这变化,多休息,这就是滋补肾阴了,在肾阴得到滋养的同时,适当进补肾阳,可以使肾功能进一步加强,从而使肾精得以充盈,而肾精为人之根本,这就达到了进补的目的。

冬季气温骤降,寒气袭人,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故冬令食疗应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藏精御寒为主。

一宜运脾进补

冬季气温骤降,脾受寒困,脾不运化,故冬季食疗应以补阳运脾,滋益进补为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温补脾阳,多吃温性运脾食物,如粳米、莲子、芡实等;鳝鱼、鲢鱼、鲤鱼、带鱼、虾等水产类。

二宜辨证食疗

冬季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食疗。若本身原已有病,要遵照医嘱,不可盲目食疗。比如糖尿病人,可用淮山药、葛粉等作为食疗品,但忌用粳米及其他含糖较多的食物。凡血脂过高、动脉硬化,有冠心病、胆囊炎、痛风等疾病者,绝不可应用高蛋白、高脂肪、多糖分的食品,如甲鱼、桂圆等。因为进食这类食品,反而会助长病情发展。

三宜温肾填精

冬季适当摄入具有营养丰富,温肾填精,产热量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羊肉,补体之虚,益肾之气,提高免疫力。或者食用药膳调理,如牛肉200克,鲜山药250克,水煎,待肉烂熟,食肉饮汤,益肺补肾。也可食用温性水果,如大枣、柿子等,补血益肾填精,抵御寒邪。

四宜果蔬补体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应注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b、c的蔬菜,如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豆芽、油菜、苹果、橘子等;还要多吃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

冬令进补 自我保健方法之一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节,更宜进行食补。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老年人每天晨起服人参酒或黄芪酒1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

将牛肉适量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有益气止渴、强筋壮骨、滋养脾胃功效。

阳气不足的老人,可将羊肉与萝卜同煮,然后去掉萝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饮汤,有兴阳温运之功效。

阿胶雪蛤不宜乱用 冬令进补要对症下药


昨天,上海市健康讲堂举办冬令养生保健专场,邀请沪上著名中医专家讲授亚健康人群冬令如何进补,如何抗寒保健康。

阿胶雪蛤不宜乱用

据调查,城市现代人不少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又以白领人群的健康欠账最多。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何裕民教授指出,白领大多从事长期的超负荷脑力劳动,这种脑力透支妨碍了大脑细胞对氧和营养的及时补充,使内分泌功能紊乱,身体机能失调,导致脑疲劳。

中医认为,思虑太过,用脑过度,劳神太甚,最易耗伤精血。白领办公族要远离亚健康状态,应该积极调整,多加些补养精血之品,如灵芝、人工栽培的虫草等,但不宜乱用阿胶、雪蛤之类。否则不仅有助湿生痰之虞,而且每每使机能失调更严重。

补药并非越贵越好

针对冬令进补热及市民热衷吃膏方,专家们指出其中存在不少误区。

比如进补一定要在冬至后一说,专家认为,进补是中医药中一种针对虚症的治疗方法,就是补充人体的不足之处。现代人中,真正虚的不多,失调更为严重,而失调的调整,一年四季均可。

再比如补药越贵越好,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朱凌云教授认为,对于补药,绝不存在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中医认为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即为毒草。应根据需要确定如何进补。所以,补药的使用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追求高价位补品,力求对症下药就能取得好效果。

冬令保健方式多样

国家亚健康科研课题组研究表明,70%现代人有种种失调,包括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系统、精神心理、代谢、消化、睡眠而冬天是最好的人体调理季节。中医认为,冬季精气藏于肾,肾精充沛,体质上升,活力增加,足以将亚健康状态逆转回健康状态。

讲堂上,闸北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徐蓓蓓主任医师介绍了多种冬令养生保健方式,如改善饮食(冬天消耗减少)、加强户外活动(如多晒太阳)、改善睡眠(冬令夜长)等。此外,练功十八法等保健体操,使用中药熏洗、针灸推拿、食疗药膳等传统中医适宜技术保健治疗,只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搭配使用,同样可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

昨天的健康讲堂由市卫生局、市健康教育所等联合主办,闸北区卫生局承办。

针灸从何而来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

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法起源于我国南方,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见《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随着自2600 BC开始的对鲁西豫东荒地的大开发,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纷纷涌入鲁西豫东地区,使这一地区成为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000 BC)中国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区域。众多人口产生了大量医疗服务需求,来自南方的针疗法和来自北方的灸疗法分别被南北移民带入鲁西豫东地区。鲁西豫东地区古称东方,《王制》:东方曰夷。所以针灸疗法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东夷族的文化贡献。这一点,《黄帝内经》有清楚的记载,其《异法方宜论》篇曰: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全元起注《素问》曰:东方之人多痈肿聚结,故砭石生于东方。伏羲被古今学者公认为东夷族首领,因此,针法所用针具被体系化标准化为九针(参见本百科词条九针)的功劳被归于伏羲。《路史》之《后纪一》引《帝王世纪》:太昊(伏羲)制九针,以拯夭枉。不过,文献也同时把这功劳归于黄帝。《备急千金药方》序言:黄帝受命,创制九针。这是因为伏羲和黄帝是同时代人,在位的时间很接近,所以把医疗器材标准化的功劳同时归在这两位帝王名上是说得通的(据《针灸甲乙经》作者皇甫谧在其史学著作《帝王世纪》中的记载,伏羲之都是今淮阳,而黄帝曾都于曲阜,这两个都城都在鲁西豫东地区)。查《三皇五帝年表》(另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伏羲在位时间是2400 BC至2370 BC,黄帝在位时间是2337 BC至2307 BC。所以,中国针灸疗法和针具系列正式形成的时间在2400 BC至2300 BC这一百年间,地点在鲁西豫东地区。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