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宜养生

2021-10-30 │ 秋季宜养生 秋季养生宜饮食

秋季宜冻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关于四季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季宜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秋季中穿衣服基本与春季相似,这是因为温度的高低以及早晚的温差变化均和春季雷同。所不同者春季宜“捂”,即以保暖为要而秋季宜“冻”,即需适当地受凉,这是大家熟知的“春捂秋冻”的传统观念。

之所以要冻者,是锻炼人的耐寒能力,以迎接冬寒的到来。

但这是对正常的健康者而言的,以下的6种人便不宜秋冻。这6种人分别是:心血管病患者,有溃疡病者,脑血管病患者,呼吸系统病者(如老慢支、哮喘),关节病及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身体虚弱的老人和孩子。

这主要是因为受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的畅通与此同时也能影响气管的收缩,甚至引起支气管的痉挛,导致呼吸不畅,痰涎易于堵塞支气管。关节部分肌肉少、皮层薄,寒冷刺激后,使关节局部血流失于通畅,滑膜亦因此而凝滞,使骨关节发生疼痛。

服装的选择选择以棉织品为上乘。内衣可穿毛线衣,外出时防天气变化可外穿毛织品的风衣。服装不宜似夏季那样宽大,宜稍稍紧身为度。

扩展阅读

秋季不可盲目“冻”


“春捂秋冻”是长辈们经常念叨的话,虽然它仅仅是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但是它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我们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平均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这说明: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秋季“不冷”,一觉得冷就加衣服,也同样不适应室内的温度;而且秋季刚开始转冷,冬季的气温会更低,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

 那么,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春捂秋冻”有什么好处呢?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其中为常见的为呼吸道疾病。此外,冬天往往诱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病等,秋天接受秋冻锻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特别对儿童而言,秋冻不仅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其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

秋季养生 头部宜低温足部宜保温


民间养生有句俗语:“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意思是说,头部适宜保持相对低温,足部应该注意保温,否则容易生病。

实际上,与此相似的说法早有记载,例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冬日冻脑……圣人之常法也。”《脉法》中也说“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寒头暖足,既是古代中医学的治病准则,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头为诸阳之会,适当寒冷可以刺激头部血管及神经,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保健作用。倘若头部温度太高,不但对健康不利,甚至可导致疾病。另外,寒从脚起,由于脚接触地面,离心脏最远,热量到达较慢,是阴气聚集之处,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因此,足部保暖也同样重要。

虽然现在天气渐渐转凉,但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工作久了仍易出现烦躁、头昏脑涨、思维缓慢的症状,此时如果用冷毛巾敷头面,或用冷水洗洗头发,能使头脑迅速清醒,胸中烦闷也可消散。坚持经常用冷毛巾敷头面,每天数次,每次3~5分钟,一方面能提高思维敏捷度,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感冒。

秋天的夜晚气温偏低,暖脚的好处在于驱寒、强身、帮助睡眠,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足部穴位,消除疲劳。暖足,除选择宽松、柔软、保暖性能好的鞋袜之外,易出脚汗者,鞋内还应放上吸湿性较好的鞋垫,双足的表面温度宜维持在28℃至30℃。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温水泡脚,水温以不烫为宜,待水温降低后,持续添热水保证水温,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分钟左右即可。以确保足部的血液畅通,用热水泡脚,尤其在临睡前泡,可行气活血,舒经通络,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若在泡脚的同时,再对足心足趾穴位进行自我按摩,还有消除疲劳、帮助睡眠的功效。

秋季养生 慢慢“冻”起来


叶雪菲

春捂秋冻”是一句经典的养生名言,单就“秋冻”而言,广义上来说是适合所有人群的,但是不同人群应该有不同的“秋冻”方法。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梁兴伦表示,“秋冻”要循序渐进,人与自然其实是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的,人自身有很大的调节能力。不要一感觉到凉意或者气候变冷就添加衣服,要在降温后适应一段时间,等再一次降温时再适当添加,以形成抵御寒冷的自我屏障。并在平时,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饮水,配合健康的饮食来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对于患有老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外周动脉供血障碍以及没有稳定控制的高血压病患者等,“秋冻”要避免因为不适度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对于这一人群,晨起后,空气尚未温暖,不宜单衣做室外运动,可在家中、庭院、小区避风处适当活动筋骨;晚上,窗户不宜全开,尤其住高层者;睡觉仍要注意脚的保暖,一定要盖好脚和下肢及腹部,最好穿棉袜入睡,防止寒从脚入。


秋季养生 春捂秋冻该怎么冻 秋季养生 秋季水果的营养搭配


秋季养生

?

秋季水果的营养搭配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有不同体质,水果也有不同性质,因此每一种水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各不相同。

秋季水果多多,一一不留神,乱吃水果也会让人不舒服,但如果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营养成分选择、搭配水果,那么滋养的功效就会事半功倍。

水果的特性和人体的体质是相通的,都分为寒、中、热三种。所谓的热性水果指的是那些热量密度高、糖分高的水果。这样的水果吃下去,容易上火,身体能量会增加。相反,热量密度低、富含纤维,但脂肪、糖分都很少的水果属于寒性。

这样的水果吃下去,纤维和水分会占据肠胃空间,让人吃不下其他营养的食物,人就会越来越没有能量、没体力,也越来越怕冷、虚弱。 从营养方面看,水果中富含营养物质最多的就是维生素,但是每种水果含有的微量元素的量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对一种水果情有独钟,必须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多种水果组合,达到营养互补,这样才能发挥出各种水果的能量,发挥出它们组合后的优势。

所以,在这秋季水果上市的季节,我们更应该注意水果的搭配,达到秋季“收”的目的。 但是水果的组合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律或者原则,并不是广泛涉猎。相反如果性质不同的水果组合了,或许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秋季养生 春捂秋冻该怎么冻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这不禁让大家产生了疑惑:“春捂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

“春捂秋冻”要有度

俗语中“春捂秋冻”中提到的“秋冻”是指秋天到来后,气温会稍有下降,但是不要过早穿上棉衣。这是因为过早保暖,机体对寒冷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使得人体对寒冷的调节能力下降,真正到了严寒时节更加容易染上疾病。但是,这并不是说秋季一味的不增加厚衣服,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秋季保健康,头宜温脚宜暖


进入立秋后,虽然昼夜温差变大,但“秋老虎”的说法,预示着这段时间仍然会闷热无比。这时候,不少人晚上睡觉时会在盖被子和吹风上陷入两难境地:盖了怕热,吹风又怕着凉。如何调节温度,睡个放心觉呢?

著名上海睡眠专家施明说,夜晚睡觉时,身体状态和白天不同,汗毛孔是处于张开的状态,如果温度调节不当,很可能会因受冷而感冒,或引发风湿病。

温度过冷,老年人还可能有脑梗的危险。立秋后,温度一段时间内还会在30℃以上,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晚上室内温度可低于室外温度8℃左右,如果是老人和小孩,室内外温差相差在6℃左右为宜。

那么,该如何吹风呢?台湾《康健》杂志的医学专家建议,就寝前,先开冷气降低室内温度,等闷热散去,再关掉冷气,利用电风扇使冷空气在室内对流;或者使用定时装置,吹3~4小时即可。

施明则提醒,晚上大家在使用空调和电扇降温时,风向不能直对着人的身体吹,而应该进行侧吹。空调开启时,应先将室内的窗子打开通风换气,空调最好调到自动测温和调温的档上。电扇的风力保持中低档为宜,最好使用自然风,以保持风力的稳定,以及室温的平衡。

用了空调和电扇以后,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盖了吗?施明表示,最好还是再盖一床薄被子,保护好背部和肚子。因为背部和肚子容易受凉,如果晚上不盖东西,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感冒。5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液流动和血管收缩不比年轻人,盖的被子应稍微厚一点;儿童正在生长发育,被子也应适当厚点。

如果夫妻俩一个怕冷一个怕热,可先将室温调到比较正常的温度,然后再分开选择被子的薄厚类型,怕冷的一方盖厚点的,怕热的盖薄点的。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