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养生8大穴位

2022-02-24 │ 女性养生8大穴位 女人一生养生

穴位:8大养生穴位,受用一生,收藏了吧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日常生活中关于养生常识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穴位:8大养生穴位,受用一生,收藏了吧》,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日常生活中的你,是否总觉得哪哪都不舒服?像感冒、头痛、便秘、流鼻血等等这些小毛病时有发生。此时你的内心深处是否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病秧子?小毛病不断,大毛病没有?或许是久病成良医,觉得这些都是小毛,不需要理会,也不至于去医院。

虽然是小毛病,但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不得不重视。或许您觉得既然是小毛病,自己买点药吃就可以缓解症状,无须大惊小怪。但你是否知道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经常服用也是会对身体造成损伤的。那么,针对这些小毛病该怎么办呢?m.ys630.Com

在中医看来,这些都是“病”,得治。但是不需要大动干戈,也无需用药,简单几个穴位全部搞定。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吧,中医是如何治疗小毛病的!

1、牙痛——揉虎口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相信这种痛楚只有本人最清楚,甚至有些人忍受不了疼痛直接去医院要求医生拔牙。此时虽然您需要看去看医生,但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牙痛的问题。

中医认为,当牙痛时可以按揉虎口穴。虎口区的神经活动可刺激大脑疼痛区域,阻断面部和手部疼痛信号,如果用冰块揉虎口效果会更好。

2、流鼻血——按上颚

鼻子里面的毛细血管是非常脆弱的,揉鼻子时稍不注意就导致鼻出血。当鼻子出血时,民间有一些小偏方。其实相比较,最简单有效的止血方法还是单指用棉球用力按压口腔上颚凹陷处。大多数鼻血出血点都位于隔膜前段,因此按压口腔上颚可迅速止血。

3、食欲不振——下脘穴

消化不良,没有食欲,在生活中较为常见。胃肠疾病、精神紧张、运动量少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人没有食欲。

此时,您可以将身体坐直然后深呼吸,可促进胃部的血液循环,起到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从而提高食欲。同时您还可以按摩下脘穴,它离脾胃很近。下脘和内庭相酸,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4、便秘——天枢穴

现在饮食不规律、无节制,导致便秘的人群越来越多,看似很小的一个小毛病,却让人非常痛苦。那种想排排不出,排后仍有残余感,那种滋味是非常痛苦的。很多人提倡多喝水、多运动来调理便秘。但当便秘已发生,又该怎么办呢?

此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按压天枢穴,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压点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旁3厘米直下1厘米处)上,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意,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5、恶心——内关穴

如果经常存在恶心、腹胀和想吐的现象,可以通过按摩内关穴的方法进行调理。

内关穴在手腕横纹向上2寸的位置,通过按摩这里可以起到宁心安神和理气止痛的作用,适合治疗心痛、恶心、胸闷、呕吐和失眠等。

6、昏迷、中暑、休克——水沟穴

炎热的夏季,对于长期在户外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容易中暑的,严重者便有可能引起晕厥,休克。此时,可以按压“水沟穴”。

水沟穴又叫人中穴,为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位于人中沟正中线上1/ 3与2/3交界处。其功能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主治昏迷、晕厥、癫狂、急慢惊风、消渴等多种疾病,为中医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穴之一。

7、口腔溃疡——大抒穴

口腔溃疡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反反复复让人不得安宁。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选择忍,很多人受不了疼痛早用意可贴或喷剂来缓解不适。

其实除此之外,还可以按压背上的大抒穴,效果明显,但需要别人帮忙,口腔马上会有舒缓的感觉。大抒穴找法:找到颈椎下部最高的骨头尖,再往下摸一个骨头尖,旁开大约两横指的肌肉凹陷处。

8、疲劳——神门穴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并且压力大,工作出现疲劳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但是很少有人因为疲劳而就医。如果在工作时出现疲劳可以通过搓脸的方法改善。

此时可以按压神门穴,可以达到缓解疲劳保护大脑神经的作用。神门穴位于手腕和手掌关节处小指那一侧的腕横纹中,在身体感觉到疲劳的时候可以按压此穴位,帮助减少大脑的负担,对于预防神经衰弱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人们来说,最盼望的不就是让自己和家人都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呢?只有这样才能平安快乐,享受幸福生活。对于身上的这些小毛病,虽然不会给你带来致命的 伤害,但有病在身终究不好。为此,何不学习一些小技巧,轻松缓解自己的症状呢?以上这些小毛病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希望大家能够及时掌握,以备不时之需, 等小毛病来临后,自己也能应对及时。

延伸阅读

重点收藏!8大养生穴让你受用一生!


日常生活中的你,是否总觉得哪哪都不舒服?像感冒、头痛、便秘、流鼻血等等这些小毛病时有发生。此时你的内心深处是否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病秧子?小毛病不断,大毛病没有?或许是久病成良医,觉得这些都是小毛,不需要理会,也不至于去医院。

虽然是小毛病,但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不得不重视。或许您觉得既然是小毛病,自己买点药吃就可以缓解症状,无须大惊小怪。但你是否知道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经常服用也是会对身体造成损伤的。那么,针对这些小毛病该怎么办呢?

在中医看来,这些都是“病”,得治。但是不需要大动干戈,也无需用药,简单几个穴位全部搞定。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吧,中医是如何治疗小毛病的!

1、牙痛——揉虎口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相信这种痛楚只有本人最清楚,甚至有些人忍受不了疼痛直接去医院要求医生拔牙。此时虽然您需要看去看医生,但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牙痛的问题。

中医认为,当牙痛时可以按揉虎口穴。虎口区的神经活动可刺激大脑疼痛区域,阻断面部和手部疼痛信号,如果用冰块揉虎口效果会更好。

2、流鼻血——按上颚

鼻子里面的毛细血管是非常脆弱的,揉鼻子时稍不注意就导致鼻出血。当鼻子出血时,民间有一些小偏方。其实相比较,最简单有效的止血方法还是单指用棉球用力按压口腔上颚凹陷处。大多数鼻血出血点都位于隔膜前段,因此按压口腔上颚可迅速止血。

3、食欲不振——下脘穴

消化不良,没有食欲,在生活中较为常见。胃肠疾病、精神紧张、运动量少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人没有食欲。

此时,您可以将身体坐直然后深呼吸,可促进胃部的血液循环,起到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从而提高食欲。同时您还可以按摩下脘穴,它离脾胃很近。下脘和内庭相酸,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4、便秘——天枢穴

现在饮食不规律、无节制,导致便秘的人群越来越多,看似很小的一个小毛病,却让人非常痛苦。那种想排排不出,排后仍有残余感,那种滋味是非常痛苦的。很多人提倡多喝水、多运动来调理便秘。但当便秘已发生,又该怎么办呢?

此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按压天枢穴,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压点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旁3厘米直下1厘米处)上,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意,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5、恶心——内关穴

如果经常存在恶心、腹胀和想吐的现象,可以通过按摩内关穴的方法进行调理。内关穴在手腕横纹向上2寸的位置,通过按摩这里可以起到宁心安神和理气止痛的作用,适合治疗心痛、恶心、胸闷、呕吐和失眠等。

6、昏迷、中暑、休克——人中穴

炎热的夏季,对于长期在户外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容易中暑的,严重者便有可能引起晕厥,休克。此时,可以按压“人中穴”。人中穴又叫水沟穴,为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位于人中沟正中线上1/ 3与2/3交界处。其功能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主治昏迷、晕厥、癫狂、急慢惊风、消渴等多种疾病,为中医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穴之一。

7、疲劳——神门穴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并且压力大,工作出现疲劳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但是很少有人因为疲劳而就医。如果在工作时出现疲劳可以通过搓脸的方法改善。

此时可以按压神门穴,可以达到缓解疲劳保护大脑神经的作用。神门穴位于手腕和手掌关节处小指那一侧的腕横纹中,在身体感觉到疲劳的时候可以按压此穴位,帮助减少大脑的负担,对于预防神经衰弱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人们来说,最盼望的不就是让自己和家人都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呢?只有这样才能平安快乐,享受幸福生活。对于身上的这些小毛病,虽然不会给你带来致命的 伤害,但有病在身终究不好。为此,何不学习一些小技巧,轻松缓解自己的症状呢?以上这些小毛病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希望大家能够及时掌握,以备不时之需, 等小毛病来临后,自己也能应对及时。

中药养生:补阳大穴和补阴大穴,收藏了吧!


1、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在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2、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用力往下摁,并且神秘地告诉他:"摁的时候要闭嘴不能说话,等你感觉到有津液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则就不灵了。

(在骨头边上,在骨头上按是不对的)

3、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长寿第一穴。预防打嗝,是治打嗝灵验的奥秘。青春不老的秘方,滋补大药。

4、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急性腰扭伤有奇效,一个内关穴,一个外关穴,它们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吗?传统武术里还有一个很好的单操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

5、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6、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气血才是“命根子”!这碗生血养血汤,女人一生受用!


花生,可以是生活中很大众化的食物了,不管是生吃、水煮、油酥…都别有风味。

但大家在吃花生时,似乎都有一个习惯,基本都会把花生外面那层红色表皮,直接搓开弃而不吃,其实从养生角度来说,这是在“暴殄天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医认为,花生有调和脾胃、补血止血、降压降脂的功效,其中“补血止血”的作用主要归功于花生红衣。

中医里说“脾统血”,气虚的人容易出血,花生红衣正是因为能够补脾胃之气,从而达到养血止血的作用,这在中医上叫“补气止血”。

同时,花生红衣还有生发、乌发的功效,因为“发者血之余”,脱发、白发多因血亏,使发不得滋养所致,而花生红衣养血、补血,自然能让头发更加乌黑靓丽。

另外,花生衣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增加血小板的含量和改善血小板的质量,同时还能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所以花生衣既治出血,又对出血引起的贫血有好处。

由此可见,女性可适当多吃红衣,尤其正处于经期、孕期、产后和哺乳期的女性,失血和营养消耗较多,花生红衣对于养血、补血大有裨益。

那么,花生红衣如何妙用呢?养生君为大家推荐1款最实用的药膳方。

花生衣红枣汤:健脾生血、乌发生发

【做法】

取花生米100克,红枣10枚,红糖少许;将红枣洗净、去核,将花生米用温水浸泡20分钟,取出花生衣(花生的红色表皮);将花生衣与红枣一起入锅,加适量泡过花生米的水用小火煎煮30分钟,调入适量的红糖即成;可饮汤吃红枣,每日服1剂。

【功效】

此方中,红枣可补脾益气,具有造血之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都有提升作用,可改善血虚、萎黄等症;

加上花生红衣,二物合用,具有健脾益气、补血活血、养发生发的功效,尤其适合贫血、血小板减少、短气乏力、脱发、早白等人群。

痰湿体质调养,收藏了吧


丹溪心法·中湿说,“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说的就是人的脾胃如果被湿困住了,就会出现浑身发沉、倦怠无力、爱睡觉的症状。尤其是春天,痰湿体质的人更应该注意保健养生。

一、痰湿体质的形成原因

痰湿的形成,除了先天的原因外,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很多人喜欢吃辛辣的,味重的,还有甜的,中医将这类食物归于肥甘厚腻。中医认为,由于这类食物又黏又腻,常吃这些食物,便会困住我们的脾胃,当脾胃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东西都转化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营养成分的时候,那些没有被转化的东西,就变成了痰湿。

二、痰湿体质的判定

痰湿体质者还容易发胖,中医说“肥人多痰湿”,就是指相对肥胖的人,一般都属于痰湿体质。当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并非所有的肥胖都是痰湿的原因。中医认为,肥胖还有胃热、肝郁、肝肾两虚等多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实际上痰湿所导致的肥胖很好辨认,因为他们不仅痰液多,还有大腹便便、脂肪松软、腹胀胸闷、口腻口干、易累易热等特点。除了这些症状外,还有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口甜,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浑等。

这种身体状况如果不经调理任其发展下去,最容易出现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这一类代谢疾病或者高尿酸血症。

三、痰湿体质的调养

人的脾胃如果被湿困住了,就会出现浑身发沉、倦怠无力、爱睡觉的症状。芡实和莲子都有健脾益肾的作用,薏苡仁还有祛湿的功效再配上醒脾行气开胃的陈皮,功效卓越。此外,丰隆穴也能改善痰湿状况。

芡实莲子苡仁汤

原料:排骨500克,芡实30克,莲子20克,薏苡仁30克,陈皮5克,姜1块,盐适量。

1、首先把芡实、莲子、薏苡仁放在清水里浸泡清洗,再把排骨剁成小块,水开之后焯一下。

2、把排骨块、芡实、莲子、薏苡仁、陈皮和姜全倒进沙锅里,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炖两个小时。

3、最后放点儿盐,这道芡实莲子苡仁汤就可以食用了。

芡实和莲子都有健脾益肾的作用,薏苡仁除了健脾外,还有祛湿的功效,因为痰湿体质的患者的湿性比较重,所以要用薏苡仁。再配上醒脾行气开胃的陈皮,功效卓越。不过芡实有较强的收涩作用,所以便秘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改善痰湿的丰隆穴

丰隆是一个象声词,假借轰隆打雷的声音,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取这条线的中点,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1~3分钟。穴位一般比周围要敏感,按摩丰隆穴会有轻微疼痛感

这8个受养生急救穴,学会了将受益一生


身体不适时,按压某些穴位,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甚至可能会挽救一条生命。下面八百方药师为大家讲解8个受益一生的养生急救穴:

1、治休克掐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鼻唇沟的中点)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2、止鼻血捏脚后跟

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约3分钟可止鼻血。

3、止咳嗽指压少商穴

少商穴(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咳嗽不止时,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可止咳嗽。

4、治便秘点压天枢穴

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5、降血压按压劳宫穴

高血压患者生气、暴怒、激动或劳累时,血压可急剧上升,此时按压劳宫穴(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6、止头痛按压太阳穴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按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可减轻。

7、止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8、止呕吐指压内关穴

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止呕。压时有酸胀感说明按准穴位,2分钟后恶心呕吐可缓解。

请点击文章右上方的红色「关注」按钮关注我!

八百方健康说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健康的知识,让你了解更多的健康资讯,走出用药误区!旨在成为您身边的健康管家。

如果您需要帮助,请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联系我

养生穴位,哪个穴位可让你长寿


穴位是中医术语,如果使穴位畅通,可以调节身体功能,少生病,而一些养生穴位,常按摩可以益寿延年,有一些穴位还可以治疗疾病,强壮身体,我们介绍几种养生穴位,在你有时间的时候,可以按一按,让自己不生病,同时能够长寿,穴位养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每个人都可以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强壮肾气:肾俞穴

肾俞穴与命门穴的位置持平,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

肾俞穴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增强肾的功能,尤其对下肢发凉、性冷感有帮助。

按摩方法:每日临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目视头顶,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散步时,双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

延年益寿: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底,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失眠、便秘、昏厥、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按摩方法:晚间看电视或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

防治便秘: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

按摩关元穴,可使热量渗透腹部,促进消化腺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功能和直肠张力,使粪便在肠腔停留时间缩短,加快粪便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防治便秘的目的。

按摩方法:用中间三指肚平排按摩关元穴位,每天早中晚躺着或正坐着进行按摩,每次至穴位有微热感即可。

养生穴位,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做好养生保养,让你不用去医院,也不用花钱,轻轻松松的让自己身体健康,还能够长寿,穴位按摩也有一定的禁忌,一定要注意,不要随便按摩,可以多了解后,再按摩。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2养生常识频道《穴位:8大养生穴位,受用一生,收藏了吧》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女性养生8大穴位”专题供您欣赏!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