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人喜欢什么零食

2019-10-06 │ 养生的人喜欢什么零食 老人喜欢喝养生粥

肿瘤喜欢孤独的人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关于不同人群的养生,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肿瘤喜欢孤独的人”,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是58岁,远远低于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69岁。“40岁前以命博钱,40岁后以钱买命,中国高收入人群老得快,这与他们的生活节奏过快、精神压力过大、无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关。”钟南山惋惜道。“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就在于身体的健康最终取决于健康的生活习惯,而这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轻伤之后立即下火线

“疲劳过度的人在追逐死亡”,谈及李媛媛、丛飞、高秀敏、傅彪等人英年早逝的现象,钟南山的语气满是惋惜。他分析道,现在的中青年人往往以为自己年轻,身体好,便轻视健康,身体出现异常状况的时候通常都不太重视,往往到了问题严重的时候才去医院。他十分反对宣传精英分子“轻伤不下火线”,强调精英分子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应该好好保重身体,这样能为社会作更大贡献。他建议大家在健康问题上应早防早治,以免空留遗憾。“工作就像一只皮球,掉下去还会弹起来,不必过分在意;而健康就像一个空心玻璃球,一旦碎了就不能再恢复了。”

三分饥寒、七分饱

如今人们收入越来越多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吃得越来越好了,但是健康却越来越少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富贵病”也随之而来。解决这些疾病,健康饮食很重要。“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七分饱最健康”。

钟南山还介绍了一个他曾做过的实验,“每顿都吃得很饱的老鼠比不完全吃饱的老鼠短命30%”。不仅要有科学的饮食习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常见病,钟南山还提出了“早防早治”的策略。身体如有不适,一定要及时检查,把病患扼杀在萌芽期。像抽烟史超过10年这样的高危人群,更是要提高警惕。

肿瘤喜欢孤独的人

钟南山介绍说,人体健康有五大基石,分别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早防早治。其中,心理平衡最为重要。

这是因为正常人体内每天都会产生3000个癌细胞,而同时,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又有众多“自然杀伤细胞”专门负责对付癌细胞,使其刚出现就被及时杀灭。但是,研究表明,这些“抗癌勇士”的战斗力与情绪休戚相关,乐观、自信等良好情绪能激发它们的战斗力。因此,肿瘤喜欢找孤独的人。所以要学会心理平衡,若想身心松,三乐在其中: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心情郁闷易得癌症

钟南山说,在人体健康的五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最为重要,同时也是很多白领和企业家最难做到的。他分析说,心理平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正常人体内每天都会产生3000个癌细胞,而同时,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又有一些“自然杀伤细胞”专门负责对付癌细胞。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整天处在忧虑、惧怕、贪求等不良情绪中,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就会下降20%以上,抵御肿瘤细胞的能力也就大大减小了。“因此很多孤独、忧虑、经常心情不好的人更容易得癌症。”

为此,他告诫正在为事业“搏杀”的精英们,一定要学会保持心理平衡,要确立追求的目标,但却不能对自己太过苛求。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从中寻找积极因素,从而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扩展阅读

孤独症候群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和休息中,交朋友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很多人在闲暇的时候发现自己不爱跟朋友交流,也不喜欢结交新的朋友,这有可能是患上了孤独症候群。孤独症候群主要是一种心理疾病,让人们有孤独的倾向。一起来了解下孤独症候群的病症以及治疗方法吧。

一、病析

【病因】症状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孤僻消极的个性是内因;现代都市的拥挤、社会竞争的加剧、生存压力的加大、信息的泛滥是外因。此外,戴着面具的职业角色,以及单门独户、封闭的现代住宅也是诱发都市孤独症的原因。

【病症】孤独感产生后随之带来的通常是情绪低落、忧郁、焦虑、失眠等不健康状态。心理科医生指出,有孤独倾向的患者来就诊时并不知道自己症结在此。他们的失眠、焦虑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结果就医时发现已患了严重的孤独倾向,也就是说,是孤独倾向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上述症状。

二、治疗

解除孤独感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为本人的自我管戒;二为心理医生的疏导和药物治疗。一旦发现自己有孤独倾向,应该清醒地告诉自己,把自己禁锢在孤身独处的樊笼里,得到的只有孤独而不是快乐。应该勇敢坚定地打开心灵的门窗,走出个人小天地,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从事心理研究的相关专家指出:人们可以采取三种方式避免孤独感的产生。一是适度紧张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出某种失落感,充实的生活对改善人的抑郁心理有微妙的作用;二是尽可能地培养起良好的兴趣爱好或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引发新的追求;三是适当变换环境,避免滋生惰性,到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能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随环境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

孤独对老年人的危害 9招助老人排解孤独


上了一定年纪之后,很多老年人的心理,会变得越加的寂寞,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没有了寄托,而且子女们很少有时间陪伴在身边,渐渐地感到越来越孤独。而孤独是常见的老年人心理问题,这对老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要及时排解老人的孤独心理。那么孤独对老年人有什么危害呢?如何为老人排解孤独呢?接下来将一一为大家介绍,供大家参考。

孤独对老年人的危害

孤独对老年人的危害特别大,它比贫穷更可怕,使人容易生病,容易短寿。以下为孤独对老人的危害:

1、孤独寂寞的人,不容易相信他人,总喜欢钻牛角尖,给别人找茬,不仅朋友会越来越少,跟自己的亲人也会渐渐疏离,从而抑郁成病,严重者甚至选择轻生。

2、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从而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缺少抵抗疾病的能力。长期孤独,身体分泌更多“肾上腺酮”的压力激素,还会增加患癌风险。

3、孤独的人因缺少倾诉的对象,遇到困难或不愉快的事,只能独自着急、隐忍,常常会失眠,而失眠是健康的杀手。有的人会因为苦闷、焦虑染上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4、科学家研究表明,孤独的人,心情郁闷,体内分泌肾上腺素较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过量分泌,必然导致高血压。其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比常人高三倍,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达到正常人的二倍。

老年人排解孤独的9大方法

1、多出门走走看看

老年人平时呆在家里孤单寂寞,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心胸和眼界更加开阔;走出了狭窄单调的生活,增加了情趣,对身心的健康自然有好处,也可以激发老年人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外出旅游往往多与家人、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结伴而行,同时,在旅游过程中,又可结识许多新朋友,对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性格颇有好处。

2、退休后学会转换角色

到老年,离休、退休了,不管从前官位多高,钱有多少,都应该忘记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家里当慈祥的长者,多干事,少说话,用爱心温暖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在外要放下架子,平等待人,和普通人交朋友,感受温暖,传递幸福。

3、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每天必须坚持体育锻炼一个小时左右,结伴散步,简单易行,效果不错。运动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医学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运动锻炼已经成为一个促进老年人心理适应能力的良好形式。

4、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老年人退休后可以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延缓大脑的衰老,预防痴呆的发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老人不但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学习中排解了孤独。通过学习,还可以加强老人与社会的联系,提升老人自身的社会价值感。

5、勇于接触陌生人

老年人移居到陌生的环境,要面对现实,大胆走出家门,主动与人交往,多关心帮助他人,建立新的人脉,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之中。多结交各方面的朋友,特别是忘年交朋友。必须有几个铁哥们儿或铁姐们儿。多欣赏、赞美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敞开心胸,多和朋友交流,有助于排解心中的苦闷。

6、培养兴趣爱好

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摄影、弹琴、唱歌、舞蹈、拳术、棋艺、养花、种菜、垂钓、手工制作、饲养宠物……每一样都有学不完的知识技能,都能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你可以任选一两样,投身其中。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做事业来做,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旺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

7、相信专业人士

离职退休的中老年人在自我调节困难或不成功,家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也觉得束手无策。并且老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清源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针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咨询师,咨询师更是有多年咨询经验,曾接待大量类似案例,相信会给您提供专业的帮助。

8、结交爱侣

失偶或离异老人,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伴侣,重组家庭,让爱情滋润心田,也是排解孤独的好办法。但再婚一定要考虑周全,慎之又慎,避免再次受到伤害。再婚对老年人来说,不仅在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互相扶持,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互相沟通和慰藉,这样在心理上能达到的平衡,精神上也可以放松。它能使人愉快地度过幸福的晚年,享受人生的最后阶段。

9、学会自我欣赏

很多退休老人会有一种自己老了干不动了,被社会淘汰了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不对的。老人要学会自己欣赏自己。我们老了,不是无能,也不是废物。我们年轻时已经为家庭和社会做了应有的贡献。老了即使不再老有所为,只要活着就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奉献。不必自卑,不必沮丧,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充满自信地愉快生活,笑对人生。不要过于节俭,该享受的要享受,要精心地打扮修饰自己,穿光鲜时尚的衣服,举止优雅地参加到各种社会活动中。

孤独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要知道孤独对老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因此要及时排解。

老人孤独 心理如何自救


老年人由于年龄大了,活动圈子也小了,和孩子也都存在着一些代沟,不免会有些孤独。老人孤独怎么办?孤独老人该如何心理自救呢?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一:认知疗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二:行为疗法

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三:婚姻疗法

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来摆脱孤独。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四:生活疗法

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这里有两层意思。子女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或者,条件许可时,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这就是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五:个人兴趣

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些均有助于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以上就是老人心理自救的方法,各位老人不妨一试,让孤独感离你远去。

孤独的男人更容易自杀


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的命名日,我们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宣传资料上看到这句口号:“一个就太多了”。因为这“一个”,可能就是你的朋友、兄弟或父亲。

9月12日早晨,我们用“自杀”这个关键词,试着在搜索引擎上查找11日的自杀新闻,回车键按下,整整4页的新闻标题出现在我们眼前:

中秋一男子爬上54米高塔大撒遗书后被救(《新快报》)河南《福布斯》富豪乔金岭系自杀(中国新闻网)夫妻吵架开煤气欲自杀(《南方都市报》)客车上拉响炸药包(《三湘都市报》)香港一对男女自杀身亡生前面临刑事检控(人民网)世贸会场外发生流血事件一韩国人自杀身亡(《长江日报》)巴勒斯坦发生自杀式爆炸(《华商报》)……

《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2002)在“自我施暴”这一章写到,在任何一个“自杀”的定义中,有死亡企图是关键因素,事实上不是所有存活下来的人都想继续活下去。有关自杀的哲学、美学等诸多意义,我们无法在有限的篇幅内逐一探讨,制作这份《自杀干预白皮书》,是为了让你尽量减少自杀中的冲动,寻找潜在的诱因。

自杀潜伏期之Ⅰ级预案

发现身边的危险者:如果他与下面5种状态有关,则属自杀高危人群,也许他自己未曾觉察,但作为朋友、儿子或兄弟,你应该及早提醒,令其状态发生积极改变。

独居者:孤独的男人更容易自杀

自杀率与独居生活有显著关系。当集体约束力减弱,隔离和孤独便会增加男人的抑郁、睡眠障碍和绝望。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多表现为无欲、失去生存意志,但自杀行为并不多,然而战后许多幸存者却纷纷自杀。

离婚者:25~29岁男性中,离婚者的自杀率是已婚者的4.4倍

家庭责任感降低、经济负荷增加、生活秩序被扰乱均是离婚者自杀率高的原因。婚姻对男人的自杀行为起着保护作用,特别是年轻人,65岁以上男性受离婚影响则小得多。

专家还发现,在美国离婚率是预测自杀的第一位因素。医生、作家、主持人,自杀者生前有严重的职业适应困难。

医生:美国医生的自杀率至少为同龄人的2~4倍;精神科医生和牙医的自杀率最高,因为他们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多,且易于得到药物。

热线节目主持人:热线节目主持人遭遇生活意外事件的程度与精神科医生相似。

作家:对社会弊端的深刻认识、不安定的生活和感情状态,均是作家自杀的原因。灵感到来时疯狂创作,激情缺失时心情低落,双相情感性障碍常令作家选择轻生。

突发事件堆积

突发事件降低自杀抵抗力:社会学家Holmes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中,列出了43项生活事件,包括: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入狱、疾病、结婚、激情工作、婚姻和解、退休、家庭成员健康改变、性困难、家庭增加新成员、事业再适应、经济状态改变、大宗抵押、取消抵押或贷款的赎回权、工作责任性质改变、子女离家、突出的个人成绩、妻子开始或停止工作、入校或离校、个人习惯的修正、与上司纠纷、工作时间或状态改变、住所改变、学习改变、小宗抵押、睡眠习惯改变、进食习惯改变、休假、轻微践踏法律等。

上述任何事件在一年内达到150个生活改变单位,便被定义为“生活危机”。

不可消除的野心

无法满足的焦虑引起大量自杀

物质越丰富,欲望愈烈,而过份的要求会使满足成为不可能,因为没有停止的标志,人们得不到满足便总处于激动不已、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这种精神状态是引起大量自杀的主要原因。

杜尔凯姆在其经典著作《自杀论》(1897年)中将这种自杀称之为动荡型自杀,与利已型自杀和利他型自杀一起,构成自杀的三个种类。“利已型自杀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找不到寄托;利他型自杀是由于人们觉得生命的寄托超出了现实生活;而第三种自杀来源于人类行动的缺乏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

杜尔凯姆说,“聪明人知道如何享用奋斗的成果,从不这山望着那山高,困难时刻自然会从自己的成就中看到生活的希望。”

自杀萌生期之Ⅱ级预案抑郁察觉行动

刘军:北京安定医院神经科主治医师

每100人中有4至5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抑郁症,但绝大多数患者不知道这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也不知道在患抑郁症后,不可能自己摆脱抑郁。为此,中国卫生部将今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定为“认识抑郁症”。

有抑郁症的男人,其自杀风险高出一般人的5~15倍,而且研究表明80%的自杀者有几种抑郁症。在许多文化背景中,自杀被看做是一种男性现象,但实际在男性人群中检测抑郁症非常困难,因为男人比女人更少寻求医治。

抑郁典型症状为:终日悲伤、抑郁,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入睡困难,早醒,无价值感和有罪恶感、绝望感,终日易激动和心神不宁,集中注意力困难,难以作出决定和回忆过去的事情。

公众预防关键词“维特效应”

感应和模仿会引起传染性自杀。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一面世即掀起青年人的自杀热潮,不少年青人因受到感应才滋生自杀念头,被称为额外自杀或“维特效应”。

1932年,法国作曲家查理斯创作了一首名为《黑色星期天》的管弦乐曲,之后十余年间,竟有一百多人因听到这支曲子过于悲伤而自杀身亡。1945年,此曲的乐谱和唱片在欧美国家不得不被全部焚毁。

名人自杀后自杀率显著上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三毛、张国荣等名人的自杀引起不少人模仿。而且专家发现媒体一旦报道自杀事件,必在年轻受众中引起“维特效应”,因而专家一致认为应对新闻媒体的自杀报道予以规范。
“自杀胜地”

旧金山金门大桥自开通之日便成为自杀“胜地”,最高峰时期每年有400多人跳桥自杀,一位70岁的老人还曾留下“为何造就这样容易让人自杀的风景?”的遗书,从桥上一跃而下。为此,洛杉矶不得不专设大桥警署,成立巡逻队频繁巡逻,从而大大减少了自杀数量。

富士山的树海被日本人称做自杀最为隐秘之地,为劝告自杀者,警署特地在山道上立下警示牌,并且每年十月,组织六百多人进行尸体大搜索,使得自杀者想让尸体不为人发现的愿望落空,从而阻止了不少自杀行为。

高危事件

1964年,在香港,因会考失败而萌轻生念头的学生显著增加,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便从1965年起,展开“中五会考放榜支援服务”,一直推行至今;去年发生的“南京汤山中毒事件”中,南京危机干预中心也在现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救助。

自杀高危事件发生时,由专业救助组织寻找高危人群,及时进行心理救助,可以有效预防自杀。

美国学者托尔认为,不同的人进入不同抑郁状态,只要遵照以下十四项法则,抑郁的症状便会很快消失。这十四项法则包括:

1.必须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2.留意自己的外观。自己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得身穿邋遢的衣服,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

3.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4.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

5.主动吸收新知识,按照“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尽可能去接受新的知识。

6.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解决矛盾,并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7.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8.对待他人的态度要因人而异。患抑郁症的人,对外界反应几乎相同。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正。

9.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

10.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作比较,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作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尽快克服。

11.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的事记录下来。

12.不要掩饰自己的失败。

13.必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要积极地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使生活更充实。

14.与精力旺盛又充满希望的人交往。

自杀犹豫期之Ⅲ级预案

如何猜出他的决定?

如果他有下列言行,则很有可能自杀:

1.透露自杀意图;

这是最常见的自杀预兆。事实上,有2/3的自杀者曾明确表示过他们的自杀打算;有25%的人寻求过心理医生的帮助,有44%的自杀者服用过新开的药物。自杀意愿有时是通过暗示和开玩笑的方式透露出来的,有时则只是在日记中写下自杀的念头;

2.写遗书;

写遗书者通常自杀意念较坚决,大约30%的青少年自杀都会写遗书,而17%的成年自杀者会留下遗书;

3.反常哭泣;

4.反复诉说遭遇;

5.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

6.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

7.不能正常工作,无故旷工;

8.社交活动明显减少;

9.不吃饭,闭门不出;

10.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11.将自己的珍爱之物送人;

12.向亲友流露眷恋之情,或者突然向亲友告别。

如果你遇到一个伤恸的人……你可以这样做:

1.征求对方的许可,才可以开始陪伴;

2.耐心倾听,支持对方;

3.多听少说,不判断对方;

4.真诚实际的关怀态度;

5.陪伴流泪也无妨;

6.适度地以肢体表达关怀,如拥抱、拍肩等;

7.适当表达自己哀伤的情绪;

8.协助对方放松,如倒杯水、散步等简单运动等;

9.鼓励对方多休息与睡眠;

10.舒缓对方的罪恶感与自责的想法;

11.配合对方的信仰,陪伴对方祷告或诵经;

12.询问对方是否想自杀,这样的询问有益无害;

13.相信对方说的话,当他说要自杀时,应认真对待;

14.如他要你对其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不要答应;

15.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

16.如觉得他当时的自杀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

17.必要时鼓励其寻求专业的协助。

注意以下事项:

1.不说:不要哭了;

2.不说:痛苦只是暂时的,时间会冲淡一切;

3.不说:不要难过,你要坚强一些;

4.不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5.不说:节哀顺变;

6.不说:心放宽些,你还有另一个孩子;

7.不与对方争论,或企图改变对方的想法;

8.不因为好奇而发问,注重对方的隐私权;

9.不阻止对方重复讲述;

10.不企图解决对方的痛苦与困难;

11.不提供药物,应转介给医师诊断;

12.减少饮用刺激性饮料,如酒、咖啡。

老人过分依赖子女源于孤独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可以如“母亲”这个职业一样受到所有人的尊敬,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圣洁的!每一次谈起母亲,心中总是会流淌过无数关于母亲的最美妙的词汇。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两面性,最近常听到身边的男性朋友提起自己的母亲,却不住地摇头。

甚至有一位朋友说:“我这一生最辛苦的事情就是和母亲之间爱的征战,我都30多岁的人了,她每天要打很多次电话给我,周末一定要回去陪她。

如果不回去,她说自己会疯了,我都这么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工作、交际圈,她这么追着我,我看,她不会疯,我倒是会被她缠得发疯!”

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心理需求的满足度来看,母亲对成年儿子出现这样的依赖性情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老年人特有的孤独和寂寞感,让母亲更需要亲密的依恋关系。

2.从忙碌到清闲,生活中尚未找到新的替代事件。

3.人际交往的范围较狭窄,生活中知心朋友不多。

4.夫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质量不高,被爱与被关怀的心理需求度欠佳。

5.未来生活没有目标。

如何协助母亲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这其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想要知道的答案。

一、用爱心说诚实的话

高先生在一次聚会上,因手机没电借朋友手机回信息给不断催他回家的母亲。结果母亲回复:“儿啊,你借朋友手机为什么号码还是你的?说谎也要高级一些,别忘了,你妈妈也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面对母亲的短信,他哭笑不得!

我建议他这样回复:“妈妈,您是最聪明的,我没有必要说谎,我所说的是真实的,我用朋友的手机,但卡是我的!您看,就这么小的事情我们要沟通这么久,您很辛苦,我也很累,我爱您,我们彼此需要的是信任!”

很多时候,我们有责任表达自己的看法,关键是要找准时机,用爱心说诚实话,话说得温柔而坚定,让妈妈感受到爱也明白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二、培养老人积极的兴趣点

其实依赖的情感每个人都会有,只是程度的不同,面对具有这种性格倾向比较明显的母亲,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母亲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协助母亲培养新的兴趣点。

张先生发现母亲很喜欢养花,所以他会在周末的时候带母亲去花市,观赏的同时还可以挑选一些带回家让母亲闲暇时间侍弄,并为母亲报了“花艺班”,每次看到母亲在阳台上浇水、松土,他都会赞美母亲:“妈妈,您看起来真美,这些花因为您而更美了!”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上花艺班更起劲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准备一些正向积极的书籍、杂志,让父母一起读书,培养新的阅读习惯,甚至可以留作业给他们,请他们看完后写读后感,然后一起讨论。

三、和母亲建立交流的规则

我的母亲每次打电话都会诉苦:“为了等你们的电话,我每天都不敢出门!”听到母亲这么说,我很为自己的粗心而惭愧。后来我和母亲约定:每周日的晚上20:00我会准时打电话给她,她只要在那个时间等我就可以。如果我有事情不能及时和她通话,我会提前告诉她。或者尽快补电话给她。建立规矩和规则,会让我们彼此懂得尊重、体谅和包容对方。

四、制订“幸福晚年计划”

请母亲用一张纸写下她一生中最想要实现的梦想,包括她最想要做的事情、最想去的地方、最想买的礼物、最想要结交的好友……协助母亲去思考如何可以达成自己的梦想,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和支持,陪伴母亲勇敢面对新的挑战,重建新的幸福生活。母亲在一生劳碌之后,终于可以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多么高兴,结束成了新的开始!

孤独:都市老人难言的痛


伴随着老年人数量的骤增,兰州已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同时,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际关系日益疏远、淡薄。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到底怎么样安享晚年?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对兰州市的许多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情感孤独已成为当今大多数老人的一种通病。

每日咀嚼孤独的滋味

昔日作家独享晚年

“我现在快70岁了,我不缺吃、不缺穿,但我一点也不快乐,我活得太孤独、太寂寞了!”老人名叫李又丽,今年69岁。1955年,作为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李大妈只身从北京来到甘肃支援西北建设,学公路桥梁建筑的她在兰州公路总段一呆便是几十年。1970年,由于种种原因,李大妈和丈夫离婚,开始和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1978年,李大妈开始钻研文学创作,并一举取得成功,成为西北少有的女诗人。虽然头戴女诗人的桂冠,但谁能料到,老人的晚年却是如此的凄惨孤独。

1995年,退休回家的李大妈开始品尝孤独的滋味。她说。“单位现在每月给我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我一个人又住着这么一大套房子,可这些对我真的没用……我需要的是情感的抚慰和心理的补偿。”

过节的日子暗自神伤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古训。然而,当“防老”与子女的前途放到一起时,更多的都市老人更愿送儿女去更适合发展的地方。于是,每逢合家团聚的日子,总会有一些老人因为与儿女不能团圆而黯然神伤。

68岁的乔爱民和64岁的祁小琴夫妇就属于这样的老人。他们两人都是兰州某中学的退休老师,他们有两个儿子,均先后考入名牌大学,并相继留在了外地。儿子有出息,老人无比欣慰,然而当老两口退休回家,整日面对寂静的房子时,一种思子心切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每日的生活靠窗俯望

当城市的高楼大厦将人与人彻底阻隔开时,一些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因这高大的建筑,失去了在阳光下散步的机会。74岁的刘大妈就因居住在这高楼之中,已靠着窗户整整度过了两年时光。刘大妈家住火车站东面,6年前老伴因心脏病去世后一直过着孤零零的生活。刘大妈膝下有两儿一女,现均已成家,3个孩子也算孝顺,共同出钱为刘大妈找了一个保姆。因刘大妈身体不适,她每日的生活就是靠窗而坐,从高空俯视地面。照顾刘大妈衣食起居的小保姆告诉记者:“这城市里的老人真可怜,一上年龄就连门也出不去了,还是我们农村好,简单的四合小院,傍晚全家老小围坐一圈。”

四大难题困扰老人

记者最近在老龄委了解到,在接待老年人来信来访的投诉案件中,房屋产权被侵权的案件占总投诉的31%;赡养问题占25%;两费问题占18%;老年人再婚问题占4%。

据老龄委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房屋侵权案件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个别子女法律意识淡薄,伦理道德观念落后,私欲膨胀,敬钱不敬老,不择手段地与老年人争住房。而赡养纠纷增多的原因是,老年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损害。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老年人再婚纠纷主要表现在:一是找伴侣,多带有某种需求。如女方想在经济上找个依靠,而男方求偶原因是找个“保姆”型的老伴,因此大多数再婚夫妻感情基础不牢固。二是再婚夫妻多为“搭伴”过日子,往往互有戒心。另外,对于两费上访呈上升趋势,老龄委有关人士认为,主要是医保前的医药费可以报销,实行医保后,有的企业因困难没有参加医保,老人看病便出现了众多问题。此外,一些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后,退休金按企业标准发放,致使一些人心理不平衡。

专家支招:走到老人当中去

“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就要真正走到他们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及时送上温馨的情感服务”一位关注老年人问题的专家认为。

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容易忽视和缺失的是情感的需要,这就要为他们多提供精神关爱和情感呵护。现在“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子女做不到的,社区、街道要主动去留意,经常找老人拉拉家常、陪他们聊聊天,使他们的心灵不再寂寞。子女在外地打工的,要多劝导他们充分理解老人的感受,“常回家看看”。针对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比较大,心理问题比较多的实际,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使他们保持健康的身心。此外,还要注意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乐,组织他们参加诸如棋、牌、书画、球类、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美好的精神乐园。

老年人孤独容易生病!


由曼哈顿圣・路克―曼斯福医院的罗伯特・凯西博士牵头,以美国北部30所医院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追踪调研1200名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症的老人,了解生活条件对其健康有否直接影响。

单独生活的人,第二次发病的概率,是那些与同伴共同生活患者的2倍。在相同的半年时间内,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并单独生活的患者中,第二次发病的人达16%;而与同伴共同生活的患者,第二次发病者只占9%。

专家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互相来往,其良性情绪与信号,肯定对维护心血管功能有益处。心脏病人有人陪伴,可在心脏病猝发时获得他人的救助,使病人心理上有所寄托与慰藉。结伴共同生活并非局限于配偶,只要不孤独、寂寞,对心脏即有裨益。

一些怪异又孤僻的老人,不愿与人交往和接触,不妨养个宠物,玩花鸟虫鱼,欣赏名人字画、雕塑。这不仅可调节生活情趣,还有稳定血压或使高血压降下来的作用。

孤独伤害老年人心脏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最近一期文章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孤独对心脏有害,会使接近退休年龄的人血压升高,它所起到的负面作用与吸烟和伏案工作一样大。

长期的“社会孤独感”会导致一个人65岁时收缩压达到150毫米汞柱以上,达到了医学上规定的高血压水平。这项研究还显示,造成血压升高的“孤独因素”独立于其他一些因素——包括吸烟、饮酒、社会经济状况和总体身体状况等。

主持这项研究的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说:“尽管我们尚未就此得出确切结论,但种种证据已经使情况变得明朗起来。”

卡内基-梅隆大学保健心理学家萨拉·普雷斯曼说:“这表明,当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步入老年以后,即使人们在应对孤独问题时采取和年轻时一样的方式,孤独感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

卡乔波此前进行的研究表明,感到“社会孤独”的大学生血管紧张程度会增加。但由于年轻,他们的身体能够抵消这种影响,因此不会导致血压异常升高。

这项研究的数据资料搜集工作开始已久。有关方面搞了一个“芝加哥保健、老年和社会关系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从项目开始的第一年就从中提取数据和资料。该项目负责检测229名从1935年至1952年出生的志愿者生理和心理状况。

通过提取的数据和资料,研究人员对志愿者的社交生活进行评估,并弄清他们在孤独问题上的看法。卡乔波说,如果将上述评估结果与大量相关心理和激素指标结合在一起,就能帮助人们了解孤独在人体健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肿瘤喜欢孤独的人》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养生的人喜欢什么零食”专题。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