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养生影响家庭生活

2019-10-06 │ 老人养生影响家庭生活 老人生活保健养生

老人最怕生活不能自理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不同人群的养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路上网站小编特地编辑了“老人最怕生活不能自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年人最担心什么?据美国MSNBC网站4月25日报道,美国一项在线调查发现,在2.8万名被调查者中,大约1/3的人表示,他们对衰老最大的恐惧是不能照顾自己,连累家人;近1/5的人担心将失去智力;只有7%的人说,他们最担心将来满脸皱纹、苍老不堪。 基于此,近60%的被调查者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保持身体健康。比如,他们会坚持吃健康食品、积极锻炼,或采取服用抗衰老补品、进行激素疗法等其他预防性措施,以达到健康长寿。

加利福尼亚州的基斯·韦伯就是其中之一。他非常注意饮食、定期锻炼,还会服用包含欧咪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剂精氨酸等的一系列补品。他说:“我并不是想活到100岁,而是想过有质量的生活,能够照顾自己。我现在66岁了,但外表和行动就像50岁的人,比不少40岁的人还有精力。” 当被问到他们是否希望自己比朋友和家人更长寿时,近2/3的人表示只有在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他们才希望如此。得克萨斯州的泰勒说:“我不在乎能活多久,只要我能照顾自己就行。我的4个祖父母活到85岁以上,但80岁以后,他们的生活质量就大大降低了,这可不是我希望的。”

也有大约10%的人表示,他们根本不担心衰老。因为衰老只是人生旅途中正常的一部分。 不过,更多的被调查者表达了和韦伯、泰勒一样的观点:老人们正在寻求获得更健康、质量更高的生活,而不是仅仅延长寿命或留住青春容颜那么简单。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M.yS630.CoM

相关阅读

原来老人最怕这些!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死亡是每个人不愿提及并且惧怕的。而对于老年人,尝尽人间百味后,对死亡却没有那么惧怕了,他们更怕的是这些。

认知能力下降

老人身体会随着年龄慢慢变差,但最重要的就是认知能力也会退步。这就包括记忆力、知觉、听力、嗅觉等等。他们会对最亲的人感到陌生,会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没有知觉,反应也会变得迟钝。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大脑功能发生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所导致。

孤独

老年人年龄大了,儿女也都有自己的家庭,不时常陪在身边,平时的感觉和心情无法得到宣泄,慢慢的就会产生孤独感。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老人多出去交一些朋友,多参加社交活动,在家里感到孤单寂寞时,朋友就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平时也要适当地出去透透气,适当做一些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生活也会充实很多。

丧偶

我们常能看到,老年夫妻一旦丧偶,因为经不住失伴的悲痛,便可能很快也跟着“走”了。而有研究证明,伴侣去世的半年内是死亡危险期,这期间的免疫功能竟只有平常的1/10。所以老人对另一半的“走”要有心理准备,平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可以转移悲伤阴影。

儿女不孝

老人为子女操心一辈子,为的就是他们能幸福,自己也能安享晚年。但是有些子女并不把老人当回事,不但不尽赡养之责,反倒给老人添不少麻烦。

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比较差的,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影响,所以平时子女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不要让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过度看护降低老人自理能力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顺子女的特别“宠爱”,可能不利于老人维持自理能力。第三届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会议上,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华师大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公布了一组对沪上近2000位老人展开的5年追踪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由于家人的“过度看护”,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自理功能下降得比独居老人快很多。

82岁的张老太一年前开始过上“孩子般”的舒适生活。女儿退休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张老太心里的失落感却越来越重。“这一年感觉老得特别快。”张老太坦言,干惯了一辈子的家务,每天逛菜场买菜,忙碌着准备一日三餐,觉得生活很充实。现在女儿每天让她坐在家里,人变得越来越不想动,感觉不会照顾自己了。

统计数字也验证了张老太的“感觉”,上海专家组跟踪对比研究显示,就老人在5年内最基本的日常活动能力而言,非独居老人比独居老人、不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的老人比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的老人、不照顾孙辈的老人比照顾孙辈的老人相比,自理能力下降得更明显。

据调查,80岁以下的独居老人因为平时需要打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自理能力反而比较强。而很多孝顺父母的子女为了让老人们享享清福,对老人“过度防护”,不利于老人维持自理能力。另外,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老人会感受到天伦之乐,心情愉快了也不会影响自理能力。

老人最怕得的肺炎


人到老年,全身及呼吸道的免疫机能减退;患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糖尿病等的老病号都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其中,肺炎在65岁以上老人死亡原因中居首位。


由于许多老人伴有多种疾病,而肺炎又常累及多个脏器,就会出现所谓多米诺骨牌现象,以至不可救治。因此,要重视老人患肺炎的严重危害。


老人的肺炎有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发病隐蔽。老人的机体反应能力低下,有时肺部病变已广泛,但发热不明显,体温多在37.5℃—38.5℃,咳嗽不剧烈,痰不易咳出,胸痛较轻,白细胞也不增高甚至偏低,或仅有嗜中性粒细胞偏高,往往需要借助X射线检查才能证实。


其次,肺炎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常见致病菌,但基础疾病多或反复感染的老人,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因此,用药时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但必须兼顾革兰氏阴性杆菌。


如果老人既往体健,没有基础疾病且轻度感染,可选择青霉素类药物静脉滴注,用药时应把每日总剂量分3—4次给药。对于伴有基础疾病的轻、中度感染的老年患者,一般感染程度加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率的几率增加,可考虑选择半合成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2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重症肺炎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应及时用广谱高效抗生素。


第三,老人吸入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多,常反复感染。


由于吞咽反射功能减退、吞咽障碍、呼吸道清除功能减退等因素,使吸入性肺炎在老人中发病率明显增高。治疗首选第3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或替硝唑。由于免疫功能减退,有的老人用过多种抗生素,很容易出现菌群失调而继发感染,还常见肺部真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时,最好联合使用氟康唑预防二重感染。对反复感染的老人,还要注意最近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同一类抗生素近期重复使用容易导致耐药。


最后,老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能有效地预防肺炎。肺炎球菌多糖疫菌(ppV)能抵抗23种肺炎球菌的攻击。流感疫苗的广泛接种也使得流感杆菌脑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预防肺炎有效率为53%。

老人养生最怕5个字


有人说,老年人如同夕阳,照样能发热发光。然而,活出色彩是有前提的,就是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让身体和心理都保持在最佳状态。《生命时报》采访众多权威专家,为老人们总结了5个必防的字,以作提醒。如果你家也有老人,请一定告诉他们。


摔:1/3老人都摔过


可能你正慢病缠身,或者你身体还算硬朗,但不论处于哪种情况,摔倒都是容易导致老人伤残的危险因素。有数据显示,65岁—80岁、8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发生跌倒的几率分别高达30%和50%左右;加拿大一医疗服务中心2009年的数据也显示,每年每3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曾跌倒过,其中又有近半数不只跌倒一次,而且有近半数的人因跌倒而受伤,发生骨折几率很高。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教授说:“要规避这种风险,至少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补充钙和胶原类物质以强健肌肉和骨质,预防骨质疏松。比如,在多喝牛奶之余,老人,特别是女性,可补充一些钙剂。


其二是注意老年人居室的布置和房间设施的安排,去除屋里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地面要防滑、通道要无障碍物,清除所有杂物。家具要固定妥当、常用物品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最好在浴室或通道处安装上适宜老人的扶手。家具的高度、床的高矮以及摆放的位置尽量方便适宜老人,诸如:桌子应比年轻人用的稍低些,以70―75厘米为宜;老人最好在床头放一盏灯;通向卫生间的过道装一盏夜灯;在床头准备一个手电,也有应急功能。此外,一双跟脚、防滑的软帮鞋是老人的最佳选择。


堵:肠胃怕堵,心更怕堵


交通堵了是闹心,人堵了,就是闹病了。对于老人来说,最不能堵的一是消化道,二是心。


在人体中,最易堵的无疑是消化道,高芳堃指出,对于消化功能已走下坡路的老人,黏、糯的食物是最大忌。老人多半牙不好、口又重,软、黏、甜的粽子、年糕、糯米团子就像是专门针对老人这些特点而设计的。然而,这些食物“入口容易消化难”,轻则胃不舒服,重则发生胃黏膜出血,甚至肠梗阻。


尤其是晚饭,老年人最好别吃糯黏的食物,平时想吃时也要适可而止。当然,消化道通畅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要消除便秘,为此,老年人要做到适当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喝水,平时做做揉腹操,晚饭不要吃得过饱,饭后休息15分钟到半小时再外出活动。


不仅身体通道会堵,心也会堵,老人堵了心,麻烦更大。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医师西英俊指出,不管是因为心情不快而大发脾气,还是暗自生闷气,都对身体无益。尤其是老人孤独、自卑等负面情感更多,因而身体受情绪所累的问题也更突出。


西英俊建议,为避免老人的不良情绪,子女要记得多嘘寒问暖,老人自己也要学会调节: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把怒火扼杀在摇篮里;有愤怒应及时适当表达,比如采用“幽默发脾气法”,学会自我调侃。平时多参加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也能防止坏心情找上门。


独:不独居、不孤独


年轻人通常会很享受独居一室的自在,老人却最怕独居一室的孤寂。这种没人说话,没人照顾,“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甚至媒体曝出“独居老人去世个把月才被发现”的新闻,也已不算新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老年人的孤独,源自他们各方面能力衰退后引发的不安全感。而要消减这一负面情绪,按照护航理论,他们应该获得3个圈子的支持,即子女家人、朋友街坊和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其他人。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退休后,在家吃喝不愁,平时还有不少娱乐爱好,过得很潇洒,根本用不着自己总去关心。”李娟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项关于国民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丧偶老人来说,家人的关怀是最主要的;而对于老夫妻俩来说,由于有了相互间最基本的家人关怀,朋友的支持才相对凸显出来。但无论如何,老朋友间的关心都无法取代家人。


因此,除了老人自己要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外,年轻人更要“常回家看看”。李娟说,看老人时,买些礼物没问题,但千万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形式,“平时给朋友礼物还总要附上一张卡片呢,给老人的怎么能干巴巴就送出去呢?”拿出礼物的同时,别忘了多聊两句,说说过去的事,让老人回忆起自己当年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状态,这对于帮他们找回自信、激发乐观心态都非常有益。


另外,对于丧偶老人,最好不要让他们独居,如果不得已必须如此,也要提前给老人设置好联系家人、亲朋、近邻的电话快捷键,并请周围邻居或小区物业人员多加探望。当然,最要紧的,是自己尽可能多地回去。


漏:服药检查不能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缠身是大部分老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漏检查、漏服药、漏治疗是主因。


“很多人都觉得,有这些基础疾病的老人应该忌生气、忌着急,以防血压升高,甚至因此导致猝死。其实,因此而发病的几率并不是特别高,即便发病,也是因为血压等指标本来就控制不到位。”马长生认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其实是求“稳”,即用药不能漏、监测不能漏、及时跟进病情调整治疗不能漏。只要保证了以上前提,即便偶尔发发脾气,着急一回也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拖:小病一拖成大病


这在老年人身上比较普遍,比如小感冒拖成重肺炎就屡见不鲜。高芳堃说,老年人免疫能力低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能力也都比较差。因此一旦着凉感冒,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转为呼吸道感染,危及生命。更麻烦的是,老人在被病原体感染、发炎后,其临床体征通常表现不典型,多见精神倦怠,很难引起重视和注意,贻误病情,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高芳堃建议,老年人及其亲属应多了解一些老年病相关知识。如果老年人感觉浑身酸软、无力、精神倦怠等,要及时进行身体调理,如果是初发感冒,可以服用感冒冲剂、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些。如果经过调理后,情况还没有改善,而且出现了咳嗽等症状,就要尽早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秋入冬和冬入春是老人最易患病的时节,应格外注意保健。”


除了上面重点提到的5个字外,老人还忌“猛”忌“急”。高芳堃指出,很多时候,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的老人,会因为急着起立,突然改变体位导致头晕而摔倒,因此,老人起身时要缓要慢,干活时用劲也不能过猛。

老人保健最怕五个字


有人说,老年人就如一片夕阳,照样能发热发光。然而,要如此灿烂是有前提的,即尽可能规避风险,让身体和心理都保持在最佳状态。众多专家就此为老人们总结了5个必防的字,以作提醒。

摔:1/3老人都摔过

可能你正慢病缠身,或者你身体还算硬朗,但不论处于哪种情况,摔倒都是容易导致老人伤残的危险因素。有数据显示,65岁-80岁、8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发生跌倒的几率分别高达30%和50%左右;加拿大一医疗服务中心2009年的数据也显示,每年每3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曾跌倒过,其中又有近半数不只跌倒一次,而且有近半数的人因跌倒而受伤,发生骨折几率很高。

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高芳堃教授说:“要规避这种风险,至少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补充钙和胶原类物质以强健肌肉和骨质,预防骨质疏松。比如,在多喝牛奶之余,老人,特别是女性,可补充一些钙剂。

其二是注意老年人居室的布置和房间设施的安排,去除屋里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地面要防滑、通道要无障碍物,清除所有杂物。家具要固定妥当、常用物品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最好在浴室或通道处安装上适宜老人的扶手。家具的高度、床的高矮以及摆放的位置尽量方便适宜老人,诸如:桌子应比年轻人用的稍低些,以70―75厘米为宜;老人最好在床头放一盏灯;通向卫生间的过道装一盏夜灯;在床头准备一个手电,也有应急功能。此外,一双跟脚、防滑的软帮鞋是老人的最佳选择。

堵:肠胃怕堵,心更怕堵

交通堵了是闹心,人堵了,就是闹病了。对于老人来说,最不能堵的一是消化道,二是心。

在人体中,最易堵的无疑是消化道,高芳堃指出,对于消化功能已走下坡路的老人,黏、糯的食物是最大忌。老人多半牙不好、口又重,软、黏、甜的粽子、年糕、糯米团子就像是专门针对老人这些特点而设计的。然而,这些食物“入口容易消化难”,轻则胃不舒服,重则发生胃黏膜出血,甚至肠梗阻。尤其是晚饭,老年人最好别吃糯黏的食物,平时想吃时也要适可而止。当然,消化道通畅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要消除便秘,为此,老年人要做到适当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喝水,平时做做揉腹操,晚饭不要吃得过饱,饭后休息15分钟到半小时再外出活动。

不仅身体通道会堵,心也会堵,老人堵了心,麻烦更大。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医师西英俊指出,不管是因为心情不快而大发脾气,还是暗自生闷气,都对身体无益。尤其是老人孤独、自卑等负面情感更多,因而身体受情绪所累的问题也更突出。

西英俊建议,为避免老人的不良情绪,子女要记得多嘘寒问暖,老人自己也要学会调节: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把怒火扼杀在摇篮里;有愤怒应及时适当表达,比如采用“幽默发脾气法”,学会自我调侃。平时多参加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也能防止坏心情找上门。

独:不独居、不孤独

年轻人通常会很享受独居一室的自在,老人却最怕独居一室的孤寂。这种没人说话,没人照顾,“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甚至媒体曝出“独居老人去世个把月才被发现”的新闻,也已不算新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老年人的孤独,源自他们各方面能力衰退后引发的不安全感。而要消减这一负面情绪,按照护航理论,他们应该获得3个圈子的支持,即子女家人、朋友街坊和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其他人。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退休后,在家吃喝不愁,平时还有不少娱乐爱好,过得很潇洒,根本用不着自己总去关心。”李娟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项关于国民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丧偶老人来说,家人的关怀是最主要的;而对于老夫妻俩来说,由于有了相互间最基本的家人关怀,朋友的支持才相对凸显出来。但无论如何,老朋友间的关心都无法取代家人。

因此,除了老人自己要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外,年轻人更要“常回家看看”。李娟说,看老人时,买些礼物没问题,但千万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形式,“平时给朋友礼物还总要附上一张卡片呢,给老人的怎么能干巴巴就送出去呢?”拿出礼物的同时,别忘了多聊两句,说说过去的事,让老人回忆起自己当年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状态,这对于帮他们找回自信、激发乐观心态都非常有益。

另外,对于丧偶老人,最好不要让他们独居,如果不得已必须如此,也要提前给老人设置好联系家人、亲朋、近邻的电话快捷键,并请周围邻居或小区物业人员多加探望。当然,最要紧的,是自己尽可能多地回去。

漏:服药检查不能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马长生教授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缠身是大部分老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漏检查、漏服药、漏治疗是主因。

“很多人都觉得,有这些基础疾病的老人应该忌生气、忌着急,以防血压升高,甚至因此导致猝死。其实,因此而发病的几率并不是特别高,即便发病,也是因为血压等指标本来就控制不到位。”马长生认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其实是求“稳”,即用药不能漏、监测不能漏、及时跟进病情调整治疗不能漏。只要保证了以上前提,即便偶尔发发脾气,着急一回也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拖:小病一拖成大病

这在老年人身上比较普遍,比如小感冒拖成重肺炎就屡见不鲜。高芳堃说,老年人免疫能力低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能力也都比较差。因此一旦着凉感冒,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转为呼吸道感染,危及生命。更麻烦的是,老人在被病原体感染、发炎后,其临床体征通常表现不典型,多见精神倦怠,很难引起重视和注意,贻误病情,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高芳堃建议,老年人及其亲属应多了解一些老年病相关知识。如果老年人感觉浑身酸软、无力、精神倦怠等,要及时进行身体调理,如果是初发感冒,可以服用感冒冲剂、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些。如果经过调理后,情况还没有改善,而且出现了咳嗽等症状,就要尽早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秋入冬和冬入春是老人最易患病的时节,应格外注意保健。”

除了上面重点提到的5个字外,老人还忌“猛”忌“急”。高芳堃指出,很多时候,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的老人,会因为急着起立,突然改变体位导致头晕而摔倒,因此,老人起身时要缓要慢,干活时用劲也不能过猛。

老人生活里不能催的4件事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健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老人生活里不能催的4件事,赶紧来了解下吧。

老人生活里不能催的4件事

做决定催不得

老人做决定不如年轻人快,过分催促可能使他们情绪激动,会引起血压升高和各种血管问题。做决定时的“催促”往往带着逼迫的意思,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尊严没受到尊重。要给老人充分的时间思考,也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帮忙分析,让其在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头脑清醒,心情放松时做出决定。

说话催不得

很多老人头脑反应速度减慢,语速变慢,由于掉牙或戴假牙,口齿也不太清楚,和老人说话时最好别着急。首先,频繁催促老人会让其产生心理压力,感觉被嫌弃而恐惧、失落或抑郁;其次,语速太快、情绪激动,易使老人也变得激动和紧张。和老人讲话要慢、耐心,使老人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气血畅通,身体各部分机能组织运转得更协调。

走路催不得

老人快走时活动量过大,会头晕眼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老人关节、韧带功能都明显下降,协调能力较差,一味催促老人快走,很可能使其因着急而摔倒,引发软组织挫伤,甚至骨折。所以和老人一起走路不要催,陪他一起慢慢走,建议每分钟约60—70步,就相当于在做一项舒缓的、持续的有氧运动。

起床催不得

不少老人由于睡眠不好不能及时起床。这时,即使家人已做好饭菜或有其他急事,也不要催老人。因为,清晨老人的心率相对较快,血压也较高,心脏排血量增加,血液黏度增强,此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其他时段的3—4倍。所以不但不能催老人起床,还要提醒老人起床时慢一点,先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几分钟,再缓缓坐起。

老人养生最怕5个字,为爸妈收藏


有人说,老年人如同夕阳,照样能发热发光。然而,活出色彩是有前提的,就是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让身体和心理都保持在最佳状态。《生命时报》采访众多权威专家,为老人们总结了5个必防的字,以作提醒。如果你家也有老人,请一定告诉他们。

摔:1/3老人都摔过

可能你正慢病缠身,或者你身体还算硬朗,但不论处于哪种情况,摔倒都是容易导致老人伤残的危险因素。有数据显示,65岁—80岁、8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发生跌倒的几率分别高达30%和50%左右;加拿大一医疗服务中心2009年的数据也显示,每年每3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曾跌倒过,其中又有近半数不只跌倒一次,而且有近半数的人因跌倒而受伤,发生骨折几率很高。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教授说:“要规避这种风险,至少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补充钙和胶原类物质以强健肌肉和骨质,预防骨质疏松。比如,在多喝牛奶之余,老人,特别是女性,可补充一些钙剂。

其二是注意老年人居室的布置和房间设施的安排,去除屋里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地面要防滑、通道要无障碍物,清除所有杂物。家具要固定妥当、常用物品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最好在浴室或通道处安装上适宜老人的扶手。家具的高度、床的高矮以及摆放的位置尽量方便适宜老人,诸如:桌子应比年轻人用的稍低些,以70―75厘米为宜;老人最好在床头放一盏灯;通向卫生间的过道装一盏夜灯;在床头准备一个手电,也有应急功能。此外,一双跟脚、防滑的软帮鞋是老人的最佳选择。

堵:肠胃怕堵,心更怕堵

交通堵了是闹心,人堵了,就是闹病了。对于老人来说,最不能堵的一是消化道,二是心。

在人体中,最易堵的无疑是消化道,高芳堃指出,对于消化功能已走下坡路的老人,黏、糯的食物是最大忌。老人多半牙不好、口又重,软、黏、甜的粽子、年糕、糯米团子就像是专门针对老人这些特点而设计的。然而,这些食物“入口容易消化难”,轻则胃不舒服,重则发生胃黏膜出血,甚至肠梗阻。

尤其是晚饭,老年人最好别吃糯黏的食物,平时想吃时也要适可而止。当然,消化道通畅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要消除便秘,为此,老年人要做到适当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喝水,平时做做揉腹操,晚饭不要吃得过饱,饭后休息15分钟到半小时再外出活动。

不仅身体通道会堵,心也会堵,老人堵了心,麻烦更大。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医师西英俊指出,不管是因为心情不快而大发脾气,还是暗自生闷气,都对身体无益。尤其是老人孤独、自卑等负面情感更多,因而身体受情绪所累的问题也更突出。

西英俊建议,为避免老人的不良情绪,子女要记得多嘘寒问暖,老人自己也要学会调节: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把怒火扼杀在摇篮里;有愤怒应及时适当表达,比如采用“幽默发脾气法”,学会自我调侃。平时多参加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也能防止坏心情找上门。

独:不独居、不孤独

年轻人通常会很享受独居一室的自在,老人却最怕独居一室的孤寂。这种没人说话,没人照顾,“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甚至媒体曝出“独居老人去世个把月才被发现”的新闻,也已不算新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老年人的孤独,源自他们各方面能力衰退后引发的不安全感。而要消减这一负面情绪,按照护航理论,他们应该获得3个圈子的支持,即子女家人、朋友街坊和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其他人。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退休后,在家吃喝不愁,平时还有不少娱乐爱好,过得很潇洒,根本用不着自己总去关心。”李娟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项关于国民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丧偶老人来说,家人的关怀是最主要的;而对于老夫妻俩来说,由于有了相互间最基本的家人关怀,朋友的支持才相对凸显出来。但无论如何,老朋友间的关心都无法取代家人。

因此,除了老人自己要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外,年轻人更要“常回家看看”。李娟说,看老人时,买些礼物没问题,但千万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形式,“平时给朋友礼物还总要附上一张卡片呢,给老人的怎么能干巴巴就送出去呢?”拿出礼物的同时,别忘了多聊两句,说说过去的事,让老人回忆起自己当年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状态,这对于帮他们找回自信、激发乐观心态都非常有益。

另外,对于丧偶老人,最好不要让他们独居,如果不得已必须如此,也要提前给老人设置好联系家人、亲朋、近邻的电话快捷键,并请周围邻居或小区物业人员多加探望。当然,最要紧的,是自己尽可能多地回去。

漏:服药检查不能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缠身是大部分老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漏检查、漏服药、漏治疗是主因。

“很多人都觉得,有这些基础疾病的老人应该忌生气、忌着急,以防血压升高,甚至因此导致猝死。其实,因此而发病的几率并不是特别高,即便发病,也是因为血压等指标本来就控制不到位。”马长生认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其实是求“稳”,即用药不能漏、监测不能漏、及时跟进病情调整治疗不能漏。只要保证了以上前提,即便偶尔发发脾气,着急一回也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拖:小病一拖成大病

这在老年人身上比较普遍,比如小感冒拖成重肺炎就屡见不鲜。高芳堃说,老年人免疫能力低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能力也都比较差。因此一旦着凉感冒,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转为呼吸道感染,危及生命。更麻烦的是,老人在被病原体感染、发炎后,其临床体征通常表现不典型,多见精神倦怠,很难引起重视和注意,贻误病情,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高芳堃建议,老年人及其亲属应多了解一些老年病相关知识。如果老年人感觉浑身酸软、无力、精神倦怠等,要及时进行身体调理,如果是初发感冒,可以服用感冒冲剂、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些。如果经过调理后,情况还没有改善,而且出现了咳嗽等症状,就要尽早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秋入冬和冬入春是老人最易患病的时节,应格外注意保健。”

除了上面重点提到的5个字外,老人还忌“猛”忌“急”。高芳堃指出,很多时候,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的老人,会因为急着起立,突然改变体位导致头晕而摔倒,因此,老人起身时要缓要慢,干活时用劲也不能过猛。

生活中老人应该放慢节奏


现在是个快节奏的生活,不少人都在加快速度,让一起都转动起来。可对于上年期的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放慢节奏,起身要慢、进餐要慢、走路要慢、排便要慢,这样才能避免突发疾病的发生。下面是关于老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老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专家为您介绍:

一、慢起身

老人由卧位改为立位或由蹲位、坐位改为立位时,动作宜慢不宜快,避免发生眩晕至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二、慢进餐

老人牙齿残缺不全,加上唾液、胃液、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量减少,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因此,老人进餐应细嚼慢咽以助消化。

三、慢走路

人到老年以后,骨关节呈现退化改变,韧带僵硬,常出现腰腿疼痛,加上视力衰退,大脑中枢神经对外界的反应迟钝,遇有紧急情况出现,难以保持身体平衡与稳定。因此,老人走路要慢步缓行。

四、慢排便

不少老年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当蹲下用力排便时,腹内压力增高,人体下部血管受到挤压,使流向脑部的血液猛增,就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可能会诱发脑溢血或冠心病。因此,老人排便宜慢,取坐位为佳。

在以上专家为您简单介绍的老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您是不是已经知道了呢?老人只有放慢生活的节奏,才能更加健康长寿。!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老人最怕生活不能自理》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人养生影响家庭生活”专题。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