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养生有哪些

2019-10-06 │ 高科技养生有哪些 科技养生

别让老人害怕高科技

日前,某信息咨询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厦门等中国10个城市对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约有一半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科技恐惧症”。

在被调查的3万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84%的人不会使用手机接发短信息,55%不会使用电脑上网,72%不会使用街头提款机提取小额钞票……“科技恐惧症”给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甚至是束缚。

为什么老年人会对高科技产品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呢?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这与大多数老年人缺乏学习的动力有关,老年人倾向于经验的分析,对新科技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认为这些高科技产品派不上什么用场。

第二,这和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有关。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随着精力的衰退,以及学习机会的减少,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所衰退。

第三,这也与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空白”有关。高科技产品在设计上存在典型的“年轻化倾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如手机、数字电视的字体显示太小等,给老年人使用高科技产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老年人的“科技恐惧症”,除了要求老年人自己加强学习外,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企业应该从细节做起,开发“银发经济”,设计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而社会更要加强引导,如利用各地的老年大学,系统地向老年人教授新知识,帮助他们熟悉新的产品。

ys630.coM延伸阅读

多半老年人对高科技产品玩不转


每每临近各大节日,子女们总要给父母送上一些年货,传统的是米面油肉,而今年一些孩子给老人送去了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新式的高科技年货。但是老人对这些高科技产品并不满意,原因何在呢?

晚辈们为老人准备了许多高科技产品,希望老人能将其其派上用场,让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惜老人不会用,还提心吊胆怕给弄坏了,恐怕到最后还是成了摆设。类似的遭遇很多老年人都想必遭遇过,麻烦不断,却又无可奈何。

很多当晚辈将手机当礼物送给了老人,本想尽孝道,非但没讨老人欢心,反倒挨了一通训。原来上面的按键太小,老人根本就看不清楚,打电话只有跟着感觉走,估计着拨,有用电话没打通几个,反倒拨错了不少,不仅花了电话费,还得给人家连连道歉。手机来了短信“唧唧”响个不停,老人就更不会摆弄了,不知把哪里按错了,居然还莫明其妙地定制了高价短信信息。要说这手机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话和短信,很多老人甚至连短信都不会发,只要打接电话就足够了。可如今的手机具有什么摄像、Mp4、录音、全球定位等等成百上千种功能,年轻人都看得头昏眼花,又有几个老年人会摆弄?恐怕带在身上也是累赘,徒添烦恼。

“科技改变生活”是句时髦话,现在看来,后面应加个括号——不包括老人,这让人何其心酸。我国已经步入老人化社会,老人用品的市场其实是很广阔,厂家与其一门心思迎合年轻人的胃口,不如多关注一下老年人的需求,开发专用产品,相信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益。

别让老人心理着凉!


别让老人心理“着凉”

合肥晚报讯一位93岁老太太从七楼坠下身亡,儿媳妇说老太太生前一直叨念“不如死了算了”。本报曾就此事于7月26日2版进行过报道。近两日,该报道引发了诸多市民的思考,纷纷向本报表达着一个心声:千万别让老年人心理“着凉”了!

市民:子女多关心老人精神生活

通过QQ聊天和电话采访的30位市民中,80%的人都提出,作为子女,不仅要从物质上多关心老人,让他们享受现代的物质文明,更应该在精神上多关注老人,让他们也拥有丰足的精神世界,鼓励老人多走出去,让他们充分地感觉到老年人一样可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一位昵称“青峰道人”的读者通过QQ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很大,但子女们也应常回家陪陪老人,至少每周一次;多给老人买些营养品,赡养费定期打进老人的账户;多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陪他们聊聊天,千万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就只剩下悔恨的泪水了。陈先生也在此做自我反省。

社区:用关爱守望老人

社区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各街道部门常采取各种形式关爱照顾社区老人,例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社会福利、文体活动等诸多服务,由此让老人们多享受到社会的关爱。

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专家认为:老年人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并不能把主要责任归咎于子女,而是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老人变敏感只因害怕变老


刚生完孩子的周小姐请了妈妈来照顾小外孙,觉得这样可以更省心,谁料到,这母女之间却有了意想不到的矛盾。

事情的起因是某一天,周小姐发现母亲因为照顾孩子,几个月没顾上染头发,于是提醒她白头发多了,该去染染。母亲听了这话,立马变了脸色:“我知道,你就是嫌弃我老了,不中用了!”没想到,自己一句善意的提醒居然让母亲生气不已,周小姐心里觉得委屈:曾几何时性格开朗的母亲,变得这么敏感多疑了?

“周小姐妈妈的这种敏感,在老人中很常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王大华表示,在面对进入老年期这一事实时,许多人会觉得惶恐不安。比如周小姐的妈妈,突然当了外婆,会让她对自己的认识一下子发生改变。再加上她可能还处于更年期的末尾,情绪本就容易波动,照顾孩子又很辛苦,于是表现得敏感多疑。

其实,人在五六十岁时发生的许多事,比如当了爷爷奶奶、突然退休、体检查出了各种病……都容易让老人产生心理落差。“说到底,这都源于对衰老的恐惧。”王大华说,尤其是那些天天闷在家里的老人,更容易“瞎琢磨”。

王大华建议子女,如果发现老人变敏感了,首先要鼓励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出去动动:钓鱼、遛鸟、旅游,别管做什么,宗旨就是让他们把心思分散到别处。

其次,多对父母说一些鼓励的话,告诉他们这个家离了他们真是不行,让他们从家庭中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如果父母身体确实有病,就试着让他们多接触科学的知识,不要过于紧张也别不当回事。买两本权威专家的书,或去听听讲座都会有好处。

老人用药当心别让药物损食管!


药物性食管损伤,是服药引起的一种食管疾患,多发生在老人。主要表现有咽痛、咽部异物感、胸骨后灼热感、疼痛、吞服困难。还常有烧心、呕吐、长期发热的症状,病情重者不能进食需要住院治疗。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和氯化钾、奎尼丁、阿斯匹林及抗癌药物都可引发。药物的毒副作用直接刺激食管粘膜,降低了粘膜下层括约肌的张力,导致胃液反流。高浓度药物接触时间长,造成食管损伤;长期服用抗生素等药物,出现菌种失调致霉菌性食管炎,或病毒性食管感染,也是食管损伤的病理性基础。

为什么老年人易发生本病呢?

老年人服药机会多。老年人食管有形态和动力学上的异常。由于主动脉弓和心脏的扩大,压迫食管,使管腔变狭窄。老人常患糖尿病、神经疾患导致食管动力学的异常。老年人唾液腺分泌减少,食管滑润度低下,使丸剂、胶囊剂粘滞于食管腔;唾液中的碳酸氢离子有中和酸的作用,唾液量少,中和药物酸的功能降低。此外,卧位、睡前服药,服后喝水少也为食管损伤的重要原因。据观察,直立位吞水服药,药品于15秒通过食管到胃;不饮水或饮水后仰卧位者,有50%的人10分钟后,尚未排到胃。一旦胶囊剂粘在食管,即使再饮水也难以短时间到胃。因此,为了避免老年人药物性食管损伤,应注意:服药应遵医嘱,莫自行滥用。服药饮水不宜少,应取立位或坐位,至少一刻钟后再躺卧,尽量减少睡前服药。

老年人用药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要种类过多。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力欠佳,药物种类过多,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忘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

防用药过量。临床用药量并非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用药应相对减少,一般用成人剂量的1/2~3/4即可。

忌滥用药物。患慢性病的老人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要没弄清病因就随意滥用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治疗。

对毒性较大的药物不要长期使用。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过滤减少,如果用药时间过长,会招致不良反应。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及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尤其对那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一定要掌握好用药时间。

三大“素”不可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有效药物,但不能将它们当成万能药、预防药滥用,否则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老人生活中最害怕的十件事


想必与年轻人,老人的听力、体力、眼力都有所下降,出门在外会遇到很多不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老人生活中最害怕的十件事。

1、红绿灯变化太快

“人行道的红绿灯太不靠谱了,是要把我们都训练成‘长者版’刘翔吗?”72岁的退休老教师冯国新道出了不少老年人的心声。他说,30秒的绿灯横过200米的马路,“连后生仔都做不到”。

2、手扶梯飞驰站不稳

“我好怕坐手扶梯,几乎次次站不稳。”81岁的冯婆婆,身体健朗,耳聪目明,常常跟儿孙逛商场下馆子,但她最怕的就是乘搭手扶梯。不少老人和冯婆婆有相似感受,认为搭乘手扶梯如玩冲浪一般,不是刺激而是非常“牙烟”(危险),“尤其冬天冷,穿衣多,很容易站不稳摔倒。”冯婆婆补充道。

3、天桥坡太陡 梯级太高

“过街天桥本来是保护行人安全,但是有些坡度太陡,不然的话,就是阶梯太高,我们老年人走起来不安全。”家住建设街的孟老伯说,他每天都要横跨天桥到烈士陵园晨练,这两座天桥坡度较缓,但是人流很多,常常有人骑着自行车上下桥,好几次,他差点被撞倒。

4、报站声如蚊 字细如蝇

张老伯今年73岁,随儿子居住,而他90多岁的老母亲则居住在天河区的龙洞。他每月去探望老母亲两次,如果没有儿女陪同,不是搭过站就是早下车,原因就是车上要么报错站,要么报站声音太小,而且车厢里的路线图字体也不大。张老伯说:“我每次搭车都很紧张,不停地问司机或者其他乘客。”

5、逛商场腿软无处歇

元旦这天,女儿一家带梁婆婆去太古汇饮早茶、购物。“商场真大,真是大开眼界,可惜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才逛了不到一小时,梁婆婆感到有点累了,大堂仅有的几张坐椅,已经坐满人了,商铺里面设置的坐椅不好意思进去坐。

6、公厕位少 座厕较脏

不少老人在接受调查时表示,最怕出门找不到厕所。

也有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反映,公厕一般以蹲厕为主,座厕不多,甚至没有,“最不能接受,有些年轻人,直接踩上座厕方便。”不少使用轮椅或拐杖出行的老年人感到非常不便。

7、ATM跳转快 指令有点多

“保安大哥,帮忙按个密码可以吗?”从业3年多的银行保安叶健,不时有老人向他求助。曾经有一次,他想协助一位老人完成操作,将一段声明读给老人听之后,帮忙按了确认,继而转过身去由老人自己输入密码,连续好几次,老人都输入失败。叶健以为他忘记了密码,原来是输密码的时间仅有8秒钟。叶健说:“我们年轻,手脚快,老人家应付不过来。”

8、打热线办事 如进“死胡同”

市民陆老伯表示不少办事热线,只有普通话和外语选项,没有粤语选项。像他一样的老广一打进电话,就如进入一场“听力考试”,废了半天时间,办不成一件小事。

9、想玩网购 竟无老人网店

平时也偶尔挑战一下网购的黄教授认为,不仅仅年轻人才爱网购,老年人也应轻松享受网购便利,可惜服务老年人的专门网店几乎没有,他说:“这也是吸引不了老年人去网购的原因。”

10、办事窗口能否开老人专窗

“我认为,办事窗口应该开设老人专窗。”63岁的陆志勇是一名长者志愿者,常常热心帮助社区其他老人去窗口单位办理业务。他认为,老人专窗最好是老人来到就能办,程序相对简化,比如不用填行距窄、图框细的表格,直接用老人大字号表格代替。

男人,别让健康出轨


恶习一、拿夜宴来减压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不少男人倾向于夜生活的放松作用,泡吧、K歌、夜宵……殊不知这样丰富的夜生活,不是吃得肚皮滚圆,就是喝得醉醺醺。

导致后果:前列腺对酒十分敏感,一旦遇到酒精的强烈刺激,局部毛细血管就迅速扩张、充血,细胞发生水肿,导致前列腺炎,而晚上吃得过多,营养物质容易滞留在肝脏,脂肪肝也会指日可待。

支招:控制出席夜宴的频率。如果已有轻微的前列腺炎,夜宴中喝白酒绝不能超过一两,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也要有所节制。

恶习二:洗澡勤搓皮肤才干净

习惯早晚用肥皂洗脸、或者洗澡时频繁地使劲揉搓皮肤,甚至认为这种做法是个爱干净的好习惯?

导致后果:洗澡时粗暴地揉搓不仅会导致皮肤易老化、瘙痒,且会使皮肤的保护层皮质受损,很容易导致病菌乘虚而入,易患毛囊炎甚至疖肿。

支招:准备好男士专用洗面奶,早或晚使用一次就好;浴室里别准备搓澡的专用工具,而只准备毛巾和柔软的浴球即可。

恶习三:卫生间里“办公”

蹲厕时看报是为了消遣,而为了节省时间,有些男人还将文件和资料带进了卫生间,常常一坐就是很长时间,俨然像是在“办公”。

导致后果:直肠静脉长时间受到挤压,很容易诱发痔疮;且如厕看书报还会使排便意识受到抑制,失去了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久而久之也会引起便秘。

支招:有这种习惯的人平时要多吃一些含膳食纤维较多的水果,如香蕉、柚子、橙子、大枣,把厕所里的书报收拾好,别让自己拿起来那么顺手,最好可以把如厕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恶习四:运动一次练个够

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运动,一定要一次练个够,再说,既然花钱租了场地,那就一定要把时间用足,热身能省则省。

导致后果:不是累得几天不能动弹,就是扭伤了筋骨,因为刚开始锻炼时,人的肌肉、韧带都处于僵硬状态,一旦用力过猛,很容易造成肌肉、韧带拉伤。

支招:运动也有规则:热身不能省,运动量讲究循序渐进,另外还要注意衣服、鞋子的选择,运动后可对肌肉进行适当按摩。

严冬,别让心理着凉!


已经是寒冬了,真正的寒冷向我们走来。在冬季,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你有没有什么担心?你是不是想到该为自己的健康做些什么?购买保暖物品,自然能给你的身体和你的小家庭带来温暖,但不知你想过没有,在冬季这个被寒冷频频袭击的季节里,你的心理也同样需要保暖,需要调理。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理不“着凉”呢?

缺乏光照,情绪低调

不比其它任何季节,冬季的阳光因稀少而显得十分昂贵,有时在暖融融的阳光下呆一会儿甚至是一种奢侈。大自然中的红花绿柳,各种美丽的色彩也都一并消灭了。这样的环境对人的心身有何影响呢?有报道说:当阳光强度降低时,人体内的松果体兴奋,由它控制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就会减少,在血中的浓度降低。内分泌发生改变就会导致人的精神处于抑制状态,情绪偏于低沉,身体疲惫倦怠。

季节与气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的情绪状态,秋、冬季与抑郁情绪的发生有一些关联。比如说,处于极地圈内的北欧国家,冬季光照严重不足,从而使人的情绪受到影响。为此,当地人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室内采光,包括用明亮的灯光来调节情绪,这些做法的效果很明显。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冬季缺乏光照、气温不定、花木凋零、草枯叶落,色彩黯淡,这些自然界的变化使某些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与抑郁结缘。

抑郁的心理感觉主要是心情不佳,缺乏内心快乐感,从忧伤、悲观到绝望,程度不同地处于恶劣的心境之中。较为严重的则出现焦虑症状,自我评价过低,整体精神活动能力下降,并为此感觉生活变得很艰难、很无奈。在身体方面,多出现没有精力、食欲、性欲、睡眠等基本功能下降等等现象。一般来说,轻微的情绪障碍可及时宣泄或加以疏导,严重者很可能导致发生自残、自杀行为。不能任由不良情绪泛滥,我们一同来找找整理情绪有哪些办法:

整理情绪

1.加强日照和光照,让光明敞亮走进我们的生活。善用午间阳光,巧用室内照明装置,使屋内光明敞亮,帮助我们振作精神。人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有效地调动起亢奋的情绪,唤起关注,做事情更有效率。

2.适当增加脂、糖类的摄入,提高血糖水平能增加活力,改善萎靡不振的情绪状态。其他可以用来调节情绪的手段也不妨一试,如咖啡、浓茶帮助提神。

3.运动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处方:快走、登山、游泳、跳舞,在大自然中,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融心情于情境中,心情怎能不随情境而改变呢?您会感觉到心宽气顺,心情更舒畅。

4.喜欢音乐的人不妨从美妙的乐曲声中找到其它季节的感觉,想象或回忆一下曾经走过的大好河山,所见所闻的秀丽风光,对冬季情绪的改善也是有帮助的。

5.家中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如吊兰、橡皮树、文竹等植物,能释放氧气,调节室内空气,同时也装饰了室内环境,满室绿色,赏心悦目。另外,用温暖的色彩,轻松的音乐营造一个舒心的居家环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自己的情绪做主。

冬季疾病的心理后遗症

冬季到来了,季节性疾病开始增多,呼吸道传染病就是其中之一。预防流感以及控制传统传染性疾病成为卫生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2003年“非典”的猖獗流行,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禽流感的出现,再一次引起人们的警觉。对于冬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目前较积极的措施就是建议易感人群(老人、孩子、体弱者)接种流感疫苗。

一般来说,呼吸道传染病如能得到及时治疗,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是不容否认的是经历了“非典”之后,一部分人的心灵上确实留下了创伤。恐惧、惶惑、不知所措,我们所经历过的情绪体验只是普通人短时间的心理反应,而那些被留下不同程度伤害的人,如在“非典”中丧失亲人的人,会随着某一特定时间段的到来(某年的此时),唤起内心独有的记忆,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微妙的变化和感受。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特殊的经历是不可能忘记的,事件本身连同想法、感受一起涌来……怎样收拾起过去生活中留下的残片?让我们一起学着整理过去。

整理过去

1.事件已经过去,伤害已经发生,我们自己是否已振作起来?能够正视这一点,说明生活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已经随时间流逝而减轻,否则就说明我们依然生活在过去。

2.看看自己还拥有什么资源?珍惜目前拥有的资源,根据这部分资源决定自己怎样去生活!也许最实际的想法就是看看自己还能做些什么,用最可行的办法拯救我们自己,而不至于一再消沉下去。

3.疾病让人们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健康的身体,此时仅有抱怨无济于事,看看你们还有哪些功能没有丧失掉,这正是可以开发、利用的部分。

4.多亲近他人,在与别人的沟通中改变感受。接近自然,接触阳光,感受温暖的冬日,呼吸新鲜空气,增加肺部功能。患有慢性疾病的人除了接受正规治疗之外,心情易放松,积极、平和的心情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别让老人害怕高科技》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高科技养生有哪些”专题。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