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肿瘤的类型很多,但脂肪肉瘤是一种比较让人担心的类型,因为脂肪瘤的生长速度很快,就算是进行了手术切除,反复的可能性也会较大,所以患者十分担心,脂肪肉瘤能治好吗?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彻底切除的概率是很大的,尤其是越早发现的患者,治疗的的存活率也越来越长。
脂肪肉瘤称“癌症中的癌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生长速度很快,被称之为“疯长”,长大压迫危害相邻脏器然后手术切除,切除后反复发作,越割长的越快,越割长的越旺。我们临床见过手术6次的患者最后,手术刀口还没有缝合,肉瘤又长大了。最终,不得不放弃生命。常规放化疗,以及其他所谓“先进”的各种医疗手段都无法控制它的生长蔓延。而常规的吃汤药也无济于事,不得不让人惧怕。
脂肪肉瘤无需太担心,总体预后还是不错的。只要是手术切除彻底,治愈希望还是很大的;然而若为晚期,则生存期还是比较差的,临床上存活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因此,恶性脂肪肉瘤活多久主要取决于脂肪肉瘤病理分期、治疗方案、患者生存欲望、免疫情况等因素等等,都在影响因素内。可以说每位病人都不一样,但只要积极治疗,病人还是很有希望获得良好预后的。
脂肪肉瘤的症状
脂肪肉瘤通常发生于深部肌肉间软组织,表现为一大肿块,边缘不清。脂肪肉瘤可生长很大,硬固。常发生于大腿及腹膜后,亦可见于臀部、腋窝,其他部位的软组织亦可偶见,极少原发于肝脏。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多为肝区疼痛、发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上腹部可触及肿块,少数会发生黄疸及腹水。
包膜,色淡黄,似脂肪组织,或呈粘液样外观,或为鱼肉样瘤细胞形态多样,可见星形,梭形、小圆形或多形性的脂肪母细胞,胞浆内有大小和多少不等的脂肪空泡及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
人体内致瘤酸胺集聚、导致微细环境改变是引起脂肪瘤生长的根本原因;同时,还发现,致瘤酸胺很难经肾脏、肝脏等分解排出,而部分中草药可以激活人体细胞的致瘤酸胺逆行生物泵,从而将致瘤酸胺泵入细胞外液,随人体循环排出体外;由此,发现了从根本上祛除脂肪瘤病因的祛脂平瘤疗法;
肿瘤有可能发生身体的任何地方,而不同的地方治疗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发生于软组织中的肿瘤被称之后骨外尤文瘤,一般发生在青壮年身上,多以四肢等部位最为普遍。但是,如何形成的骨外尤文瘤,从医学上来说并不是很明确,或者与放射性以及遗传因素等有一定的关系。而,早期的骨外尤文瘤治疗效果比较好,所以最重要的是尽早发现。
肉瘤
骨外尤文瘤是发生于软组织中的肿瘤,在组织学上同骨尤文瘤。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四肢及脊柱旁软组织为好发部位。肿瘤生长快,呈浸润性生长,术后易复发,肺转移发生早。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及放疗
病因
骨外尤文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放射性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
骨外尤文瘤多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女发病率相似,以四肢及脊柱旁软组织为好发部位。肿瘤呈不规则结节状或分叶状,生长快,与邻近组织紧密粘连,质软而脆。手术切除后易复发,早期即可转移,常转移至肺和骨内。
检查
骨外尤文瘤的X线示肿块境界不清,包膜不完整。必要时可作CT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做出诊断。本病应与皮质旁骨肉瘤、骨膜型骨肉瘤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骨外尤文瘤呈浸润性生长,很难广泛切除,术后易复发,早期即发生肺转移,故单纯外科手术很难控制。本病对化疗、放疗敏感,故治疗应以化疗、放疗为主。病理诊断一旦明确,首先应尽快全身化疗,直径在10厘米左右的肿瘤,经1~2次化疗后即可完全消失。常用化疗药物有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已施行手术者,除化疗外,手术部位辅以放疗更为妥当。
脖子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位,而且很敏感,同时也是很容易出现病变的位置。脖子里面长小肉瘤的现象,比较大的可能就是长了脂肪瘤,因为单一的形态并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就需要对脂肪瘤的情况有进一步的认识,结合自己身体的情况进行判断。下面咱们来看看脂肪瘤的情况吧。
病因
脂肪瘤的病因目前并没有完全明确,可能与炎症刺激结缔组织变性、脂肪组织代谢异常和障碍、脑垂体前叶性腺激素水平分泌异常、先天性发育不良、肠道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约1/3多发性脂肪瘤患者可有家族史。
人体内有一种“脂肪瘤致瘤因子”。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于一种失活状态(无活性状态),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病,但在各种内外环境的诱因影响作用下,这种脂肪瘤致瘤因子处于活跃状态,具有一定的活性,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瘤因子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体内的内环境改变,慢性炎症刺激、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等诱因条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进一步增强与机体的正常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段结合,形成基因异常突变,使正常脂肪细胞与周围组织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导致脂肪组织沉积,并向体表或各个内脏器官突出的肿块,即脂肪瘤。
临床表现
浅表脂肪瘤除了局部肿块外几乎不引起任何症状。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大小可以从几毫米至几十厘米不等。肿瘤生长缓慢,质地柔软,边界清楚,呈分叶状,推之活动度良好,活动时可引起皮肤凹陷。很少引起疼痛,出现疼痛常常是由于大的脂肪瘤压迫外周神经导致的后期症状。
深部或筋膜下脂肪瘤可引起各种症状,取决于它们的部位和大小。如手术脂肪瘤可引起活动滞涨感或活动受限。较大的纵隔脂肪瘤可引起呼吸困难或心悸。
脂肪瘤常见于肥胖者,而且在体重快速增加时其体积也增大,但相反的,在体重严重下降时,脂肪瘤并不随之缩小。
治疗
直径在1cm内的孤立脂肪瘤一般不需处理。较大者可行手术切除,深在的脂肪瘤有时因较难完整切除,可局部复发,但基本不发生恶性变。多发性脂肪瘤治疗也以局部切除为主。
子宫颈肉瘤的症状
1、子宫颈肉瘤的症状
1.1、阴道异常出血: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异常或绝经后阴道流血。占65.5%-78.2%
1.2、腹部包块:多见于子宫肌瘤肉瘤变者;包块迅速增大,若肉瘤向阴道内生长、常感阴道内有块物突出。子宫常增大,外形不规则,质地偏软。
1.3、腹痛:亦是较常见的症状。由于肌瘤迅速生长令患者腹部胀痛或隐痛。
1.4、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为浆液性、血性或白色,合并有感染时可为脓性、恶臭。
2、子宫颈肉瘤治疗有哪些
2.1、手术治疗
Ⅰ期~Ⅱa期宫颈肉瘤应采用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加大网膜切除,但未作为常规。有文献报道有10%~37%的病例可有大网膜转移,是一个常见的转移部位。肿瘤较大的可在术前加用全盆腔放射治疗,使瘤体缩小,并通过纤维化阻塞血管床及淋巴床,有利于手术切除,减少医源性播散,提高存活率。
2.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对宫颈肉瘤的作用并不十分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敏感性较低,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相对较敏感。
3、子宫肉瘤的化疗方法
根治性化疗,对化疗敏感,通过全身化疗可以治愈或完全控制的肿瘤往往采用根治性化疗,如绒毛膜上皮癌、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肿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恶性肿瘤。近年来逐渐认识到此类肿瘤疗效与剂量强度密切相关。自1989年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及rhgm-csf)进入临床使用,加上自身骨髓移植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使通过高剂量或超常规剂量化疗提高化疗疗效,尤其是对有治愈可能的肿瘤提高治愈率成为可能,并日益引起肿瘤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子宫颈肉瘤是什么病
从发病率来看,本病极为少见,据临床资料显示,子宫颈肉瘤多见于绝经前后的妇女,而原发于子宫颈的肉瘤则更少见。文献报道占宫颈癌的0.5%,子宫颈肉瘤以癌肉瘤为主,原发性子宫平滑肌肉瘤更少见,其它还有胚胎状横纹肌肉瘤、腺肉瘤、内膜间质肉瘤等。
从病因来说,子宫颈肉瘤病因尚不清楚,从发病年龄来看,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发病年龄一般在43岁一56岁,而年轻女性身上也偶见子宫颈肉瘤的报道。从症状表现上来看,阴道异常出血为其主要表现,部分人身上可见直肠、膀胱压迫症状。从预后上分析,不同类型的肉瘤预后皆不同,这其中以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预后最差。
子宫颈肉瘤的发病原因
1、与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的关系
长期口服避孕药(15年),肉瘤发生的危险性增大,主要为平滑肌肉瘤。长期使用非避孕类雌激素也增加肉瘤发生的危险性,主要是苗勒管混合瘤。也有文献报道部分平滑肌肉瘤组织中存在雌、孕激素受体,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血中雌激素水平也较正常对照组为高。
2、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体重指数的妇女,肉瘤的发生率增加,包括各种类型的子宫肉瘤,在这部分患者中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多种机制,包括雄烯二酮在外周脂肪组织中的转化,非蛋白结合的雌激素的增加,雌二醇的降解代谢下降。
3、种族黑种人群中发生肉瘤者高于对照组。
4、社会经济地位,平滑肌肉瘤少见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妇女,苗勒管混合瘤见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妇女。
如果平时不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在身体中就会有潜在的病毒,而肿瘤是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的,肚子上长肉瘤也是其中一个表现。腹部的肉瘤大多都是纤维瘤,由于平时吃的食品比较油腻、辛辣,容易聚集在一起造成脂肪瘤,虽然这种肉瘤不痛不痒,但是一定要及时切除,避免发展为恶性肿瘤。
腹部肿瘤主要包括腹壁肿瘤、胃癌、大肠癌、小肠肿瘤、肝癌、胆系肿瘤、胰腺肿瘤、脾肿瘤、腹膜及腹膜后肿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等。
腹壁良性肿瘤有硬纤维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乳头状瘤、皮样囊肿等。恶性肿瘤有纤维肉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黑色素瘤、皮肤癌和转移性癌等。择其主要者叙述于后。
临床上表现为腹壁内无痛性卵圆形肿块,质地坚硬,生长缓慢。在大多数病人,肿瘤直径达数厘米时即被发现。当腹肌收缩时,仍能清楚地扪及肿瘤轮廓,可以与腹腔内肿瘤相鉴别。少数延误就诊者,肿瘤向四周呈片状浸润性生长,大片腹壁僵硬,直径可达10几厘米。
肿瘤多来源于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或腹横肌的肌鞘或腱膜,向肌肉内呈浸润性生长。肿瘤无包膜,边缘不规则,呈蟹足状;质地坚韧如橡皮;切面灰白色,呈交错编织状。显微镜下,肿瘤由丰富的胶原纤维和较少的纤维细胞组成,呈平行排列;细胞无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在肿瘤的边缘,常可见到被肿瘤包绕的横纹肌组织小岛。肿瘤组织形态属良性,但极易复发。本病以青壮年多见。肿瘤通常发生于真皮,呈隆凸状。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长短、胖瘦不一,多呈席纹状或漩涡状排列,有些细胞可有较显著的异型性,核分裂相少见,属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
治疗上应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其附近的正常肌肉、肌膜和腱膜,如累及腹膜亦应部分切除。切除不彻底易致复发。如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较大,可用邻近的腹直肌前鞘、大腿阔筋膜翻转后修补,或用真丝纺绸、涤纶补片修补,以防形成切口疝。肿瘤范围很广不能切除时,可试用放射治疗。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一般多是恶性肿瘤,经常会发生于人体的肌腱部位,腱鞘部位,而且发病率比较高的人群是青少年或者是成年的年轻人,大多数患者一般在发病的时候会累及到人的四肢,这种肿瘤一般生长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但是由于是恶性肿瘤,因此,平时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与成软骨细胞瘤相似,是一种少见的亚型,恶性程度介于Ⅰ-Ⅱ级中心性软骨肉瘤之间。本病好发于股骨近端、肱骨近端、扁平骨和短骨的骨骺或骨凸,其发病年龄和性别与软骨肉瘤相似。临床上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积液和活动受限。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易复发,极少转移。
透明细胞肉瘤,又称为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约占软组织肉瘤的1%。此病可发现于任何年龄组,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该肿瘤生长缓慢,好发于四肢,绝大多数发生于下肢,尤以踝、膝部最为多见。
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其解剖部位常不允许做到广泛性手术切除,病变太大或部位不适合广泛切除者,多选择性截肢术。局部切除不彻底导致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复发或转移常见,大于1/2的患者最终发生转移,转移的部位多为淋巴结、肺和骨骼。而术后放疗和化疗临床疗效欠佳。
然而,截肢术对于青年患者是残酷的,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对于手术后有残留或复发的肿瘤可采用局部冷冻或放射性粒子置入的方法,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联合生物治疗有望抑制远处转移,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如下:
1、肿瘤一般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物,病程数周至数年。50%的病例有疼痛和/或触痛。MRI检查透明细胞肉瘤一般表现为良性肿物,T1相约半数病例肿瘤密度稍高于肌肉影。
2、典型的透明细胞肉瘤结构一致,巢状或束状。肿瘤细胞为多角形或梭形,有丰富的嗜酸性或透明胞质。纤维间隔勾画出肿瘤细胞巢。
3、约50%肿瘤有散在的花团状多核巨细胞,细胞分裂活性和多形性一般相对较低。胍染色罕见黑色素,但50%左右病例黑色素染色可检见黑色素。
4、典型病变少见的形态变异有:梭形细胞排列、多形性和分裂活性明显(尤其是复发和转移性病变),实性圆形细胞、微囊形成和黏液样间质。
由此可见,我们知道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发于四肢,并有自己症状表现,对于患者来讲就要及时治疗。
阴道血管肉瘤的症状有哪些
1、阴道血管肉瘤的症状有哪些
阴道血管肉瘤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可伴排尿困难。肿块位于阴道残端、阴道上壁和阴道穹隆等,为不规则硬结,大小2~8cm不等,表面可有溃疡,亦可浸润阴道壁。
2、阴道血管肉瘤的病因
2.1、病毒感染等(2002)采用pCR、原位杂交以及电镜下直接观察病毒体发现阴道血管肉瘤中有人类单纯疱疹病毒-8(HHV-8)存在,认为HHV-8的感染与血管肉瘤的发生有关。
2.2、慢性刺激2例阴道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均有数年阴道放置子宫托史。
2.3、放疗共有4例患者分别因为子宫内膜癌、宫颈腺癌、宫颈鳞癌、宫颈鳞癌接受盆腔放疗,9、14、20、21年后在放疗部位出现血管肉瘤。认为要诊断放疗引起的血管肉瘤需除外慢性淋巴水肿,而且必须数年后发生在原来放疗部位。
3、阴道血管肉瘤的发病机制
肿瘤呈血疱样或境界不清的斑块。切面呈紫红色,微囊状或海绵状,边界不清,而镜下所见浸润的范围,远超过肉眼所见者。
镜检见明显扩张的血管瘤样腔道,大小、形态不规则,相互吻合形成错综复杂的窦隙状网,腔隙内可见红细胞。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或呈上皮样,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电镜下可见内皮分化,如部分覆盖基底膜,细胞间紧密连接及吞饮小泡,偶见微丝、Weibel-palade小体、小管结构等。
免疫组化血管内皮标志物F Ⅷ因子、CD31、CD34大部分为阳性,上皮样血管肉瘤部分低分子角蛋白也可呈阳性。
阴道血管肉瘤的中医治疗
1、辨证选方
1.1、肝经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30g,柴胡15g,栀子15g,黄芩15g,生地15g,甘草10g,泽泻 15g,木通 10g,车前子 10g,当归 15g。半技莲 15g,败酱草 15g,茯苓10g,薏米 10g。舌暗加三棱;口苦心烦加赤芍。
1.2、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积。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 30g,茯苓10g,赤芍 15g,桃仁 15g,丹皮 15g,当归 20g,川芎15g,莪术20g,鸡血藤15g,三棱。
2、外洗方
三品方:白砒 45g,明矾 60g,雄黄 7.2g,没药 3.6g。研细末混合制成 5分硬币大小(厚2mm ,重0.2g)的三品饼,紫外线消毒备用,患者卧于妇科检查床,消毒阴道,先用凡士林油纱条保护好阴道及穹窿部的未破损处。在肿物上贴敷三品饼,5~7天后有坏死组织脱落,待三品饼吸收后,组织脱落前敷换中药“双紫粉”。
阴道血管肉瘤的预防
1、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阴道白斑、慢性炎症及溃疡。
2、阴道癌治疗后要坚持3-6个月复查一次,均应该进行细胞学检查,再次出现阴道出血或白带异常应随时就诊。
3、阴道肿瘤患者应保持患处干爽、通气、清凉。
4、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生活压力及情绪的调节,保持情绪乐观,心情开朗。这一点,患者家属应积极配合,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日常生活中应穿宽松、透气性好的内衣裤,以纯棉制品为主,避免穿晴纶等化纤制品的内裤。
6、阴道肿瘤凡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异常,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7、有些女性过于清洁,每天有清洗外阴一次或几次的习惯,在此我们建议,由于女性外阴有自洁作用,一般一周清洗2-3次即可,清洗时不要用任何洗涤剂(因其一般均为碱性),只用温水清洗即可,切忌水温不可过烫。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容易遇到上火嘴唇出现气泡的情况,而下嘴唇内侧出现肉瘤也是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一般情况下引起下嘴唇内侧肉瘤有血丝的原因有很多种,这可能是由于嘴唇部位出现粘液囊肿所导致的,一般是由于身体有炎症所导致的一种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下嘴唇内侧肉瘤有血丝是什么?
可能属于局部粘液性囊肿,一般跟局部机械性刺激或炎症等因素有关,建议注意休息,必要时应到正规医院进行局部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外科治疗就可以了。
粘液腺囊肿
粘液腺囊肿,为口腔粘膜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分泌液潴留而形成的浅表囊肿。粘液腺囊肿为口腔粘膜常见病。主要是因轻微的外伤使唾液腺导管破裂;涎液蛋白溢入组织内所致。
其次可能是粘液腺导管被阻塞;粘液滞留使腺导管扩展而成,常发生于唇粘膜,其次为颊粘膜,舌腹粘膜,而以下唇较多见。
基本概述
临床表现粘液腺囊肿位于粘膜下,约黄豆大小,呈半透明的无痛小疱。破裂后可流出粘液,肿胀消退,但不久又可复发。多次复发后,囊肿表面常因疤痕而呈灰白色。治疗常以外科手术切除法和碘酊注入疗法。
粘液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其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是由于导管缩窄,或肿瘤、牙结石、损伤、寄生虫等造成导管阻塞所致,这种情况是一种间断的阻塞,在没有炎症时,导管的近心端腺泡扩张,形成潴留囊肿。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症状
1、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为黄豆大小),边缘清晰,呈透明小泡状,无痛。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合,肿物重新出现。2、大涎腺囊肿(舌下腺、颌下腺及腮腺)为发病部位的肿胀,可有阻塞症状(即进食时肿胀感加剧,进食后逐渐缓解),涎腺导管口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变色变味液体。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体。
口腔黏膜细胞
病因
粘液囊肿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摩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
粘液腺囊肿
临床诊断
1、有反复发作,口腔粘膜下小的透明小泡状肿物,泡内容物为粘稠的蛋清状液;有局部咬伤史。破裂后流出透明无色粘液史。初次发作者可无此病史。
诊断
2、好发于下唇、舌尖、舌下以及颊粘膜,呈淡蓝色柔软状肿块,境界清楚,基底部可活动,有时突出表面呈鱼泡状,一般直径在0.5—lcm左右。
3大涎腺囊肿:为发病部位处于口腔颌面部相应大涎腺部位,表现为该部位的肿胀及阻塞症状,导管口分泌功能异常。舌下腺囊肿穿刺抽出蛋清状粘稠液;颌下腺及腮腺囊肿穿刺抽出液体较为稀薄;抽出液淀粉酶试验阳性。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