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成药
①地榆槐角丸,每服6克,日服2次。
②止血肠?ndf5a?丸,每服9克,日服2次(上方适用于胃肠郁热者)。
③荷叶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阴虚出血者)。
④人参归脾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虚失摄出血者)。
⑤四红丸,每服1~2丸,日服3次(各型便血均可使用)。
(2)简便验方
①大黄炭6克,为细末水冲服(适用于胃肠郁热者)。
②番泻叶10克,水煎服(适用于大便干燥者)。
③伏龙肝30克,乌贼骨10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虚有寒者)。
④乌贼骨12克,藕节15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⑤槐花、生地各15克,仙鹤草、地榆炭各10克。水煎服(上方各型患者均可使用)。
①槐花30克,冰糖10克。代茶饮(适用于胃肠郁热者)。
②鲜生地60克,鲜地绵草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适用于阴虚有热者)。
③人参10克。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气弱者)。
④鲜小蓟100克。做汤食用。
⑤藕节50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各型便血患者)。
经行泄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病因有很多种,但是多数的时候我们是搞不清楚的。一般这种症状我们都回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但是其实中医方剂在治疗这类疾病方面很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经行泄泻有哪些方剂吧?
经行泄泻病因
主要发病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运化失司,值经期血气下注冲任,脾肾愈虚而发生泄泻。常见分型有脾气虚和肾阳虚。
病机
1.脾气虚
素体脾虚,或忧思劳倦,饮食不节。脾气受损,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司,故水湿内停,下走大肠,遂致泄泻。
2.肾陌虚
素禀肾虚,或房劳多产,命门火衰,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命火愈衰,不能上温于脾,脾失健运,遂致泄泻。
治疗经行泄泻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
肝气虚寒。
治法
益气健脾,涩肠止泻。
方名
术苓固脾饮。
组成
白术30克,茯苓15克,人参15克,山药15克,芡实15克,肉桂1.5克,肉豆蔻1枚。
用法
水煎服。
出处
《辩证录》卷十一。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经行泄泻的相关治方剂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行泄泻的症状表现很明显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希望以上介绍的方剂能给大家带来相应的帮助。
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
1、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
脾虚泄泻:用白术五钱、芍药一两,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两次,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
治泄泻不止:用龙骨、白石脂,等分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看病人情况用适量,紫苏、木瓜汤送下。
赤白痢包括噤口痢及泄泻。有蜣螂烧研为末。每用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用黄酒调服。立效。此方名“黑牛散”。
伏暑泄泻的治疗验方:用白矾煅为末,醋糊成丸,按年龄大小取适当分量,木瓜汤送下。此方名“玉华丹”。
老人泄泻不止:用枯矾一两、诃黎勒(煨过)七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2、泄泻形成的原因
六淫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皆使人发生泄泻,脾脏喜燥而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情志不舒、脾主运化,脾肾阳虚等导致。
3、泄泻的分类症状
寒湿停滞:泻下清稀,严重时如水样,腹痛伴有肠鸣,痞满,脘腹胀闷,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症状既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舌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湿热壅滞: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暑湿壅滞:发于盛夏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伴见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饮食停滞: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伴见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调理泄泻的食疗
1、干姜粥,干姜5克,红枣3~5枚,粳米100克。干姜煎取汁,与红枣、粳米煮粥。日服1次,当早餐食。
2、青蒿绿豆粥,青蒿5克,西瓜翠衣60克,鲜荷叶适量,绿豆30克,赤茯苓12克。青蒿、西瓜翠衣、赤茯苓入锅内加水煮沸,取汁;绿豆、荷叶共煮为稀粥,粥成后去荷叶,加入药汁,再沸即成。日服2次,连续服1周。
3、附子茯苓粥,制附子6克,茯苓20克,粳米60克。先将附子煎煮30~50分钟,取汁,加入茯苓、粳米煮粥。分早、晚餐食用。
4、桂心茯苓粥,桂心2克,茯苓10克,桑白皮3克,粳米50克。前三味煎取汁,加粳米煮粥。每日1次,连服4~5天。
泄泻的饮食注意
1、注意卫生。餐具要注意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高温杀菌:食品在食用前进行高温杀菌是一种可靠的方法,蔬菜应妥善保存:保持新鲜,防止腐烂,不吃腐烂的蔬菜。
2、勿食生冷食物,吃熟食,喝开水,少吃凉性的瓜果或食物。瓜果、蔬菜、肉制品等要保证新鲜,不要吃变质的东西,少吃过夜饭。
3、注意腹部保暖,不要受凉。天气突变时,应注意不要迎风说话,以免冷空气直入,伤及脾胃。
4、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证睡眠,提高免疫力。
5、调畅情志,不要生气或情绪激动等,保持心情舒畅。
辨治本病时,首先要区分虚实标本,针对不同的证型,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1)脾虚湿因:素体肥胖,常伴浮肿,动则气喘,食欲欠佳,胃脘满闷,白带量多,质粘而稠。经行之际精神疲惫,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困倦嗜睡,终日昏昏嗜睡。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燥湿健脾,益气提神。首选方药为太无神术散(《医方集解》):苍术、陈皮各12克,藿香、厚朴、石菖蒲各10克,生姜6克,红枣10枚。湿邪蕴郁化热,小便黄,舌苔黄腻者,宜酌减香燥行气之品用量,并加黄芩、山栀子各10克,薏苡仁15克,通草 6克,以清热化湿。此类患者应酌加石菖蒲用量,以醒脑提神。
参考方药:
①苍附导痰汤。方见本书第150问怎样辩证治疗输卵管结扎后月经失调?(适用于湿盛聚痰,挟有气滞者)。
②平胃散。苍术10克,厚朴、陈皮各6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2枚(适用于单纯湿困脾胃者)。
(2)气血不足:素体虚弱,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作眩,心悸不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行之际昏昏嗜睡,每以进餐后尤甚。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气养血。首选方药:十全大补汤。党参、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白芍药各10克,黄芪15克,川芎6克,肉桂、甘草各3克。若以脾气不足为主,宜首选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若血虚明显者,倍芍药、当归,加阿胶(烊化)10 克,以养血充营。方中并可加石菖蒲、益智仁等药以开窍提神。
参考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党参、白术、当归各10克,陈皮、柴胡、升麻各6克,炙甘草3克(适用于脾虚气陷者)。
(3)肾精亏虚:经期倦怠善眠,耳鸣耳聋,神情呆滞。平日精力不支,腰膝酸软。月经后期,经量少。舌质淡,脉沉细。治宜益肾填精。首选方药:河车大造丸。本药有市售。伴有形寒肢冷,夜尿频而清长者多为肾阳不足,可加淫羊藿12克,炮附子6克,或改右归丸以阴阳双补。
这个经行感冒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当然经行发热也是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这个治疗经行感冒和经行发热的偏方是什么呢?这些病要怎么样护理和预防呢?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经行感冒偏方
1年来经行周期基本正常,色量一般,但每逢经行之时则感冒。
现经行第一天,头晕,鼻塞,泛恶欲呕,肢体腰脊酸痛,苔薄白,舌质淡嫩,脉沉不浮。证属经行正虚,荣弱卫强,牍理不密,邪得乘虚而入,仿桂枝汤治之。
归身12克,川芎、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各10克。连服3剂。嘱以后经前服3剂,坚持半年,病不再发。
病机
1.风寒素体虚弱,卫阳不固,经行气血益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肌表腠理,不得宣散,皮毛闭塞,风寒束表,而出现一系列风寒表证。
2.风热素体不健,或阳盛之体,或内有伏热或痰热,经行血下,腠理疏而不密,风热外袭,或风邪与内热相结,郁于肌表,发为风热感冒之证。
3.邪入少阳素体虚弱,经行之后抵抗力更加降低,外邪犯表后很快内犯少阳,出现寒热往来之少阳证。
经行发热偏方
经行第三天,量多,色暗红,乍寒乍热,口渴,胸胁苦满,入夜加剧,脉弦数,薄黄,舌质红。
此为热入血室之变也,拟和解少阳之枢,泄其邪热为治。柴胡、党参、花粉、当归、瓜萎壳、南丹皮、大枣各10克,黄芩、竹茹、生姜、炙甘草各5克。3剂。
按经行正虚.邪热乘虚陷入血室.厥阴与少阴相为表里.故以小柴胡汤加减化裁和解少阳,枢机一转.则正气振奋.邪热自退。
预防调护
1. 适寒温,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 节饮食,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 调情志,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4. 饮食营养,多吃有营养的食物,提高抵抗力。
结语:通过这里推荐的几种能够有效治疗经行感冒的偏方,相信很多的读者朋友们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及了解吧!那么,如果你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的话!就要在医师的建议下赶紧用以上的偏方进行治疗了!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