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女性房事如何养生

2019-10-12 │ 糖尿病女性房事如何养生 女性房事养生

小心房事晕厥 谨防快乐过后的“高潮病”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实现的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心房事晕厥 谨防快乐过后的“高潮病”》,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新婚初夜,大家自然是心情澎湃,可是,为什么我会晕过去呢?难道是由于我们纵欲过度伤了身体?

医生解读晕厥原因

房事晕厥症在临床上不太常见,因此,许多人对其不甚了解。医学研究表明,房事晕厥症多发生于初次同房的新婚夫妻及约会中的青年男女。除去常见的夫妻双方可能原有的疾病在同房时发作外,分析起来,房事晕厥症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初次性交,精神过于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体内儿茶酚胺水平急剧升高,使得全身小血管痉挛收缩而引起脑部暂时性缺血缺氧,以致晕厥。这种情况多见于平素体质较弱,或有严重贫血的新娘。

2、有些新郎比较粗心,又过于紧张,把新娘搂抱得过紧,不慎压迫了新娘的颈动脉寞,引起了新娘血压突然下降而晕厥。

3、有些新娘由于初次与男方过性生活,又缺乏性的常识,精神过于紧张或兴奋过度,呼吸加快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头晕、胸闷、四肢发麻甚至抽搐、晕厥。

4、操持婚礼之际,人来人往,应酬过多,又吸烟又喝酒,事后行房,精神疲惫,对于房事的消耗经受不了。

5、妻子对丈夫的精液过敏,可出现在房事中或房事后,先是皮肤瘙痒,继而头晕昏厥。

出谋划策:

新婚夫妇在同房之前,应学点有关男女生殖器、男女性生活、性卫生等解剖与生理方面的知识。第一次同房,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过于紧张,动作要温柔,尤其是男性,要注意女方的反应。注意不要将女方的颈部搂抱过紧。在操持婚礼时,注意劳逸结合,必要时可让家人与朋友帮忙,饮酒不要过量。如果自觉劳累过度难以承受幸福一刻的话,不防暂将同房时间延迟。

如果在房事中,已经发生头晕、不适、面色苍白等轻度晕厥症表现,也不要慌张,可暂停性交,饮一点白糖水,稳定一下情绪,大多可逐渐恢复。若已发生晕厥,可立即拿开枕头平卧,将头偏向一侧,下肢可用枕头抬高,用针刺或指压人中(鼻唇沟正中)、合谷穴(虎口背侧),大多可以好转,待病人苏醒后可服些糖水。如果伴有皮肤瘙痒,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应到医院寻求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些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息斯敏等。如经常发生晕厥,还是应该到医院仔细检查身体是否有其他病变。

扩展阅读

房事过后腰痛是什么原因?


本文导读:很多夫妻表示,自己在房事过后会出现腰痛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说说导致腰痛情况出现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如果在进行性生活的时候被打断,或者性生活过于频繁,这些都会导致出现腰痛的情况。

房事过后腰痛是什么原因

第一:房事过于频繁可以导致腰痛

专家告诉我们,过于频繁的性生活会导致夫妻出现腰痛的情况。这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会出现腰部活动量增加,这样就容易出现腰肌劳损的情况,周遭的肌肉由于使用过度出现了酸痛。正确的方法则是应该节制性生活,最好能够根据不同的体力不同制定有规律的性生活。

第二:中断性生活会导致腰痛

在很多人看来,进行性生活的时间越长越好,所以为了达到这个效果经常在射精的的时候故意中断性生活。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做法,专家告诉我们这会导致生殖系统以及盆腔长时间保持充血的状况,而大脑皮层以及脊髓则是保持在一个紧张的情况之中,这样身体就不能够获得很好的休息,精神属于一个亢奋的状态。所以,长期中断性生活将会导致腰痛的情况出现。

除了对男性造成损伤之外,中断性生活对于女性的损伤也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他会导致女性的盆腔慢性充血,这样身体就容易出现腰痛以及腰酸还有性欲下降以及睡眠质量不好的情况。专家认为,这和女性在平时的性生活中不能够尽兴具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说,夫妻性生活想要延长时间无可厚非,但是并不提倡使用中途中断这种方式来延长。而是应该顺其自然,并且男女双方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够令双方都获得快乐。另外,偶尔一两次男女之间有一个人没有达到性高潮也不需要过于在意,顺其自然就好。

第三:房事过后腰痛也有可能预示某一种疾病

事实上,房事过后腰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如果女性患有宫颈炎,那么主要的症状就是表现为出现小腹疼痛以及腰酸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进行性生活,男性阴茎在撞击宫颈的时候会导致疼痛加剧,这就会出现腰痛的情况了;如果是女性出现了宫颈息肉,那么不仅仅会出现房事过后腰痛的情况,同时还会伴随有出血情况。建议,如果女性在性交之后有出血的情况,那么最好能够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通过医生检查之后再决定是否能够有性生活。

男性如果患有前列腺炎,那么在房事过后也会出现腰痛的情况,所以最好也能够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以及确证。

第四:没有达到性高潮也容易导致腰痛

性高潮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盆骨内外的生殖器官血管出现充血的情况,感官获得一种刺激。如果说生殖器官受到了刺激并且出现了充血的情况,但是并没有得到性高潮获得释放,那么就有可能引起性生活之后出现腰痛的情况。这种情况和一些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腰痛的远离是一样的,都是骨盆出现充血的情况所导致的。


另外一方面,和谐的性生活对于身体的好处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在达到性高潮的时候,体内脑啡肽的分泌就会增加,这样不仅令我们能够产生一种快感,同时还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对于一些已经有性生活的女性在进行妇科检查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医生将器具或者是手指插入引导,这就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或者是轻微的疼痛,这和两情相悦所进行的性交感觉是不一样的。

性生活没有达到性高潮和达到性高潮相比,主要的表现就是脑啡肽的分泌数量不一样的。达到性高潮之后,痛感就会下降,这就会导致在之后的一些活动中能够忽略一些不适应的感觉以及起到模糊疼痛的作用。除此之外,如果没有达到性高潮,也就是性生活不尽兴,那么对于一些人的心理会在短期之内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出现烦躁、腰痛以及疲倦的情况。

想要治疗这种情况,那么最好男女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交流。在性生活的时候应该加强性前戏以及性后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做爱的质量。另外,如果出现了房事过后腰痛的情况,那么应该适当的采取一些按摩或者是热敷的方法,这样这种腰痛的情况就能够很快消失了。(99健康网(.cn)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单心房的偏方


单心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系胚胎发育期房间隔的第1隔和第2隔均未发育所致。房间隔的痕迹也不存在,而室间隔完整,故又称为二室三腔心或单心房三腔心。

1.上午十点吃下梅干(梅子干)1粒(无色素的比较好)。

下午三点吃下高丽参(朝鲜人参)3片。 晚上九点吃下高丽参3片,连续服用10天。 注:此方适合心脏无力,心跳高速,胸闷,食欲不振,用后功效神奇。

2.上午十点吃下杨桃1粒,粘甘草粉,渣不可吞下。

下午四点吃下高丽参(朝鲜人参)3片。 晚上九点吃下高丽参3片,连续服用10天,功效神奇。 注:此方适合气喘,心肌阻塞,四肢无力。

3.上午九点吃下莲雾(一种热带水果)3粒,沾甘草粉。 下午四点吃下高丽参(朝鲜人参)3片。 晚上九点吃下高丽参3片,连续服用10天,功效如神。 注:此方适合心脏无力,心跳高速,心胸忧闷,适合少年人。

4.上午九点吃下葡萄20粒,沾些甘草粉。

下午四点吃下高丽参(朝鲜人参)3片。 下午九点吃下高丽参3片,连续服用10天,功效神速。 注:此方适合心跳无力、心胸痛、绞痛、食欲不振。

单心房可单独存在,但常合并左上腔静脉和右位心,左位心或腹腔内脏转位畸形,特别常见二尖瓣前叶裂缺,甚至存在房室管畸形。

夏秋之交 谨防什么病?


肺炎秋燥症

入秋时节,因湿度降低而出现秋燥,而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部分是肺部,因此,应积极锻炼,增强肺功能,预防肺炎的发生。要注意饮食方面的调养,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萝卜等,以增强肺部的水分。气管炎

秋季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它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且适应性差,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因此要针对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积极配合治疗。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较多,这也是诱发气管炎的病因之一,故应避免与过敏源接触。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并要改善居室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肺结核

秋季户外活动多,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传染性结核病人有近距离接触引起感染。因此,当出现脸红、低烧、乏力、盗汗、咳嗽、吐痰等情况时,应提高警惕。要树立不随地吐痰传播疾病的意识,尽量减少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久留,工作和生活区要保持通风,减少居住拥挤。有传染性结核病人的家庭或群体也不要恐慌,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方法就能避免感染。患者的用品和卧具,在阳光下直射5分钟即可杀死病菌,患者的痰可用纸巾包起而后烧掉。胃肠炎症

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冰箱性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同时秋季也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防止腹部受凉是预防胃肠炎的重要措施。还要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同时还应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并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劳累过度。关节炎

入秋之际,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有关节炎病史者,可选食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以祛风通络、化湿止痛。还可用当归、鸡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汤药浴,对防止关节炎发作有积极作用。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皮肤感染

秋季,皮肤易被病原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被蚊虫叮咬之后切记不可抓搔,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消肿止痒。

感冒

秋天气候变化异常,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此时感冒的预防,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增加户外活动,保持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至关重要;要适当多饮水,多吃水果;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另外,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接触到感冒患者或他们碰触过的东西后要洗手,手指还要远离眼睛和鼻子。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

心房间隔缺损


【概述】

心房间隔缺损是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根据北京和上海的临床资料,在各种先天性心脏病中心房间隔缺损分别占24.6%和21.7%。本病较多见于女性,女与男之比为2∶1到4∶1。心房间隔缺损是由于胚胎期构成心房间隔的有关组织发育不全所形成。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一般即可诊断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少数症状体征不典型的病例,必要时作右心导管检查,发现右心房血液氧含量比腔静脉高1.9容积%以上以及心导管可通过缺损进入左心房,更可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

一部分较小的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病例,可能在出生后1年内自行闭合,出生后2年则自行闭合的可能性极小。单纯型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或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伴有部分右肺静脉异位回流,肺循环血流量与体循环血流量之比超过1.5∶1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最适当的手术年龄为4~5岁,早期手术治疗可防止肺循环阻力升高和出现右心衰竭。婴幼儿期呈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科手术未能控制心衰者,则需尽早施行手术。

肺循环阻力明显增高,静息时达6个Wood单位以上,运动后未下降或进一步升高。临床上出现紫绀、心房水平呈现逆向分流,运动后动脉血氧饱和度进一步降低的病例禁忌手术治疗。

手术发展史: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为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提供有效、可靠、安全的方法。手术治疗的病例数量多,疗效好。

在开展心脏直视手术之前,Murray于1948年在临床上用缝线或阔筋膜沿心房间隔平面穿过心房壁的前后方,束紧缝线可使心房间隔缺损的面积缩小,但疗效欠满意。1954年Sondergaard用粗丝线从心房壁外穿过心房间隔缺损前缘,再从房间沟穿出,在房间沟处结扎缝线使缺损缩小或闭合。Gross于1952年报道钳夹部分右心房壁,在心房切口上缝接橡胶制成的心房井,开放心房切口后,右心房血液进入井内但不外溢,术者经心房井可直接对房房间隔缺损进行缝合。Bailey,Santy,Cohn等均创用其它闭式手术治疗心房间隔缺损。1953年Lewis,Taufic,1953年Swan先后应用体表低温麻醉,阻断腔静脉血液回流,经右心房切口在直视下缝合心房间隔缺损。1953年Gibbon应用人工心肺机在体外循环下,缝合或缝补心房间隔缺损,取得良好疗效,并为各种心脏疾病在直视下进行矫治术开辟新的时代。

直视下施行心房间隔缺损缝合术,术野无血,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内部解剖结构,精确地进行手术操作,矫治极为满意,因而各种闭式手术即被直视术手术所取代。在开展心内直视手术的早年阶段,较多的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病例应用低温麻醉,阻断循环进行手术。低温下直视心内手术无需复杂的人工心肺机等设备条件,但由于仅能提供6~8分钟的心内操作安全时限,因而仅适用于卵圆窝型心房间隔缺损缝合术。缺损较大或上腔静脉型、下腔静脉型缺损需要用织片作缝补术,以及併有其它心脏畸形需同期矫治者,低温麻醉所能提供的安全时限不足以完成心内操作。此外,低温麻醉可引致严重心律失常、脑缺氧等併发症。随着体外循环的装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多年来临床实践已证明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在体外循环下施行直视手术,心内操作时间充裕,不同部位的心房间隔缺损或併有其它心脏畸形的病例均可同期进行矫治手术,其安全性至少与低温麻醉相等或更为安全。目前已公认体外循环是手术治疗心房间隔缺损的首选方法。

操作技术:一般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青年妇女为美容需要,亦可采用双侧乳腺下切口,游离切口上下方皮瓣,再纵向锯开胸骨或横断胸骨,经双侧第4肋间切口进胸;亦可经右侧前外第5肋间切口进胸。切开心包后即可见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显著扩大,肺总动脉处尚可扪到收缩期震颤,注意有无左上腔静脉以及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的部位有无异常,用手指按压右心房壁,常可扪到房间隔缺损。经右心耳切口伸入手指作右房探查可判明心房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及其边缘情况,肺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开口是否正常以及二尖瓣和三尖瓣有无关闭不全。然后注射肝素,游离上、下腔静脉绕置纱带,经右心房及右心耳切口插入上下腔静脉引血插管,升主动脉插入给血管,建立体外循环并通过血液降温将体温降至32℃左右,阻断主动脉血流,于升主动脉根部注入冷心脏停搏液,心包腔内注入冷生理盐水。束紧环绕上下腔静脉的纱带,在右心房界嵴前方作斜行纵切口,吸出右心房血液,显露心房间隔。但不宜吸除过多血液,以免空气进入左心房,引致气栓。详细窥察右心房内部解剖结构,注意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和面积,边缘组织是否完整;肺静脉开口有无异常;冠状静脉窦开口,房室瓣,上、下腔静脉开口及下腔静脉瓣的情况。卵圆窝型缺损直径在3cm以内可直接连续缝合(图1),再用间断缝线加固数针,缝针应穿过缺损前后缘较多的房间隔组织使缝合牢固。缺损巨大直接连续缝合,张力较大,或缺损边缘房间隔组织比较薄弱,缝合后易于撕裂者则宜用大小形态适宜的涤纶织片或心包片缝合于缺损边缘。成年病例直接缝合缺损后产生的张力易引致术后房性心律紊乱,因此宜用织片或心包片缝补缺损(图2)。併有部分右肺静脉异位回流的病例,则将缝线或补片缝合固定于肺静脉开口前方的缺损右缘的房间隔组织,使缺损缝闭后肺静脉血液回流入左心房。上腔静脉型房间隔缺损的位置靠近上腔静脉开口,且常伴有右上肺静脉异位回流入右心房,作右心房切口时,应避免损伤窦房结。此型缺损需用心包片或织片作缝补术,而不宜直接缝合,以免引致上腔静脉狭窄梗阻。使用补片的宽度比缺损直径长50%,补片长度则比肺静脉异位开口上缘到缺损下缘的长度长25%,这样在缝补缺损后左右心房通道即行隔断,异位右肺静脉又可经房间隔缺损通畅地回流入左心房,同时上腔静脉血液回流也不受阻碍。有的病例一支较小的肺静脉异位回流入上腔静脉,且开口入上腔静脉的位置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只宜缝补房间隔缺损而对异位回流的小支肺静脉不作处理,以避免补片伸入上腔静脉腔内引致上腔静脉管腔梗阻。术后残留的少量左至右分流也不至于影响循环系统生理功能。有的作者主张作右心房整形术以扩大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接处的口径。

下腔静脉型心房间隔缺损:一般缺损面积较大,位置低,多数病例宜行缝补术。术中显露右心房后,必须注意辨认下腔静脉瓣,以免将下腔静脉瓣误认为缺损下缘予以缝合,以致术后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左心房,产生大量右至左分流。不论直接缝合或用心包片或织片作缝补术,在缺损下缘可将缝线穿过缺损两侧房间隔组织和左心房后壁,这样可避免下腔静脉后壁皱缩。缝合缺损下缘时还应注意避免损伤房室结和房室束(图5)。心房间隔缺损缝合或缝补术即将完成时,于左心房内插入小导管,左侧心腔内注入生理盐水,气管插管加压使肺充气排出左心房内残留气体,然后结扎最后1针缝线,缝合右心房切口。放松腔静脉束带,于左心室心尖部和主动脉根部插入粗注射针排净残留气体后,逐渐放松主动脉阻断钳,待心脏恢复正常搏动,体温升高到35℃以上停止体外循环,术毕抽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或肺动脉血液作氧含量测定,可以判明有无残余左至右分流。按常规拔除腔静脉及主动脉插管,缝合心包切口。心包腔内及前纵隔放引流管,缝合胸骨及胸壁切口。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手术死亡率一般为0~1%。闭合或缝合缺损后,左至右分流消失,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消失或减轻,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消失。20岁以下病例术后胸片检查显示心影逐渐缩小,但心电图检查房性心律紊乱,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右心室肥大征象仍可持续存在。总之,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童年期进行治疗者,远期疗效与正常人相似。术前有长期右心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的成年病人,手术死亡率增高。少数病人由于术中损伤窦房结或房室结,可併发病窦综合征或传导阻滞。

【发病机理】

胎儿时期肺不需承担呼吸功能,处于不张状态。肺循环阻力高,血流量很少,因此回入右心房的血液必须能够通过心房间隔进入左心房,以适应胎儿期特殊的循环生理要求。为此心房间隔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直具有心房间孔,出生之后心房间孔始行闭合。约在胚胎期第1月末,从原始心房壁的背部上方,从中线生长出第1隔,与此同时房室交界处也分别从背侧和腹侧向内生长出心内膜垫。在发育过程中,这两片心内膜垫逐渐长大并互相融合。其上方与心房间隔相连接,下方生长成为心室间隔的膜部,与心室间隔肌部相连接。在房室间隔两侧的心内膜垫组织则生长形成房室瓣组织,右侧为三尖瓣的隔瓣叶,左侧为二尖瓣大瓣叶。第1隔呈马蹄形,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它的前、后部分分别与相应的心内膜垫互相连接,而在马蹄的中央部分则仍留有新月形的心房间孔,称为第1孔,右心房血液即经此孔流入右心房。当第1隔的中央部分与心内膜垫互相连接,第1孔即将闭合时,第1隔上部组织又自行吸收形成另一个心房间孔,称为第2孔,以保持两侧心房间的血流通道。继而在第1隔的右侧又从心房壁上生长出另一个隔组织,称为第2隔。第2隔亦呈马蹄形,它的前下端与腹侧心内膜垫融合后分为两个部份,一部份向后沿第1隔组织的底部生长而与第2隔的后下端相连接,形成卵圆孔的下缘。另一部分则在冠状静脉窦与下腔静脉之间生长,并参与形成下腔静脉瓣。第2隔中部的卵圆形缺口称为卵圆孔。卵圆孔的左侧被第1隔组织(卵圆瓣)所衬盖,由此而形成的浅窝称为卵圆窝。在胚胎期第8周,心房间隔的发育过程已完成。第1隔与第2隔组织互相融合,仅在卵圆窝与卵圆瓣的上部,两侧心房仍留有血流通道。但是,由于卵圆瓣起活门作用,血液仅能从右心房经卵圆窝、第2孔而流入左心房。卵圆孔与卵圆瓣的全部融合则发生在出生之后(图6)。但根据病理解剖资料统计,出生时卵圆孔仍持续存在者约占20~30%。由于胎儿出生后即需靠自己的肺进行呼吸,肺组织扩张,肺血管阻力下降,肺循环血流量显示增多,左心房压力升高并大于右心房,从而使卵圆瓣紧盖卵圆窝。因此,即使卵圆孔在解剖上仍未闭合,然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并不产生心房之间的血液分流。但如存在肺动脉狭窄或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等病理情况时,右心房压力升高,即可产生右至左分流,右房血液经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左心房。

从心房间隔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看到: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是由于第2隔或卵圆瓣发育不全所造成。第1孔型心房间隔缺损是由于心内膜垫发育不全,未能与第1隔完全融合。房室共道的形成则由于心内膜垫严重发育不全,因而除了第1孔不闭之外,尚并有二尖瓣、三尖瓣的隔瓣叶裂缺,重者尚兼有心室间隔膜部缺损。单腔心房是由于心房间隔组织不发育或缺失所引起。

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绝大多数病例缺损为单发性,有时可有两个或多个小孔。按缺损所在的部位可分为下列数种类型。

1.卵圆窝型缺损 此型最常见,在心房间隔缺损病例中约占70%。缺损位于心房间隔的中央部份,相当于胚胎期卵圆窝所在之处。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缺损面积较大,直径大多为2~4cm或更大。大多数病例呈单个巨大缺孔,但应可被不规则条索状的残留第1隔组织(卵圆瓣)分隔成许多小孔,呈筛孔样。多数病例缺损边缘完整,冠状静脉窦开口位于缺损的前下方,缺损下缘与房室瓣之间仍有较多的房间隔组织,缺损距离房室结较远,缝合缺损时较易避免传导组织受损伤。有些病例缺损较大,后缘的房间隔组织极少或缺失,右肺静脉开口进入缺损区易被误认为右肺静脉部分异位回流。

2.上腔静脉型缺损或高位缺损 亦称静脉窦缺损,在心房间隔缺损中约占5~10%。缺损位于上腔静脉开口与右心房联接的部位。缺损下缘为房间隔组织。缺损面积一般不大,很少超过2cm。缺损上缘即为骑跨于左右心房上方的上腔静脉。高位房间隔缺损经常伴有右肺上静脉异位回流入右心房或上腔静脉。

3.下腔静脉型缺损或低位缺损 又称后位房间隔缺损,在房间隔缺损中约占20%。缺损位于心房间隔的后下部份。缺损下缘接近下腔静脉入口处,缺损下缘与下腔静脉之间可能仍存在少量卵圆窝组织,但房间隔组织亦可全部缺失。缺损下缘与下腔静脉入口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易将下腔静脉瓣误认为缺损下缘的房间隔组织,手术时应注意识别,以免缝合后造成下腔静脉血液全部回流入左心房。右肺动脉开口位于缺损区,亦可伴有右肺静脉异常回流入右心房或下腔静脉。

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病例约12%可伴有其它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或心脏疾病,如肺动脉瓣狭窄、右肺静脉异位回流、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左上腔静脉永存等。

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在心房水平产生血液分流。正常情况下,由于左心室肌肉比右心室厚,左侧心脏和体循环的血流阻力比右侧心脏和肺循环高,左心房平均压力约为1.07~1.33kpa(8~10mmHg),而正常右心房平均压力在0.533~0.677kpa(4~5mmHg)以下,因此经心房间隔缺损的血液分流方向一般是从左至右,临床上不呈现紫绀。左至右血液分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缺损的面积,左、右心室的顺应性和左、右心房的压力阶差。婴幼儿时期左、右心室肌肉厚度和顺应性以及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血管阻力均比较接近,因而经心房间隔缺损的血液分流量很少。随着年龄长大,肺血管阻力下降,右心室压力降低,右心室心肌顺应性增大,左至右血液分流量和肺循环血流量开始增多,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逐渐扩大。随着右心房的增大,缺损的面积又可能相应地增大,分流量进一步增多,临床症状逐渐明显。右心导管检查常发现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至为体循环血流量的2~4倍,但左心室排血量仍可维持正常的体循环和血压,仅在剧烈运动时左心室排血量难于相应增多。虽然肺循环血流是大量增多,但由于肺血管床顺应性强,因此虽然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而肺动脉压在早年并不升高。在童年期,心房间隔缺损病例中,由于肺血管阻力增高,肺动脉压升高至6.67kpa(50mmHg)以上者仅占5%;而在40岁以上病例中,肺高压的发生率则可达50%。肺小动脉因肺循环血流量增多引起的中层肥厚和内膜增生等肺高压病理改变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20岁以上的病例,肺血管阻塞性病变、肺循环阻力升高、肺动脉高压等情况明显增多。随着肺动脉、右心室和右心房压力逐渐升高,经房间隔缺损的左至右分流量即逐渐减少。如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则产生逆向分流,一部分右心房血液经缺损分流入左心房,发生右至左分流后临床上就呈现紫绀。肺循环高压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并引致右心室右心房肥厚增大,终于产生右心衰竭及各种房性心律失常。产生右至左逆向分流的晚期心房间隔缺损病例,缝闭心房间隔缺损往往加重右心衰竭,因而已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未经手术治疗的心房间隔缺损病人,平均死亡时间约为50岁左右。死亡原因主要为进行性加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房间隔缺损合并肺静脉异位回流入右心房以及心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狭窄的病例,左至右分流量更多。反之,心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或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者,则视右房压力升高的程度,左至右分流量较少或表现为右至左分流。

【临床表现】

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在早期左至右分流量一般较少。大多数病例在童年期不呈现明显临床症状,往往在体格检查时因发现心脏杂音经进一步检查才明确病情。通常在进入青年期后左至右分流量增多时,才开始呈现临床症状,最常见者为易感疲乏,劳累后气急、心悸。分流量较大和肺循环压力升高的病人容易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和肺炎;伴有部分肺静脉异位回流左至右分流量极大的病例,可能在婴儿期呈现心力衰竭,需早期施行手术治疗。30岁以上的病人呈现心力衰竭症状者日渐增多。併发肺高压引致心力衰竭的病例以及兼有肺动脉瓣或右心室流出道高度狭窄的病例产生逆向分流量,临床上可呈现紫绀。

体格检查:大多数病人生长发育及肤色正常。一部分病例体格比较瘦小。由于右心室扩大可引致左侧前胸壁隆起。胸骨左下缘可扪到心脏抬举性搏动。胸骨左缘第2或第3肋间可听到由于大量血液通过肺动脉瓣,进入扩大的肺动脉而产生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2音亢进,固定分裂。一部分病例在上述部位尚可扪到收缩期震颤。在三尖瓣区可听到由于血液快速通过三尖瓣而产生的舒张中期滚筒样杂音。呈现肺动脉高压后,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减弱,第2音亢进更明显。伴有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者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听到舒张期杂音。右心室高度扩大引致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者,在三尖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肺血管阻力增高,左至右分流量显著减少或呈现逆向分流的病例,则心脏杂音不明显,且可能呈现紫绀。晚期病例可呈现颈静脉怒张、水肿、肝肿大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左至右分流量大的病例,胸部X线检查显示心脏扩大,尤以右心房、右心室增大最为明显。肺动脉总干明显突出,两侧肺门区血管增大,搏动增强,在透视下有时可见到肺门舞蹈,肺野血管纹理增粗。主动脉弓影缩小。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由于极度扩大的肺部小血管压迫气管,可能显示间质性肺水肿、肺实变或肺不张等X线征象。

心电图检查:典型的病例常显示右心室肥大,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轴右偏。p波增高或增大,p-R间期延长。额面心向量图QRS环呈顺时针方向运行。30岁以上的病例室上性心律失常逐渐多见,起初表现为阵发性心房颤动,以后持续存在。房间隔缺损成年人病例,呈现心房颤动者约占20%。

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右心室内径增大,左室面心室间隔肌部在收缩期与左室后壁呈同向的向前运动,与正常者相反,称为室间隔矛盾运动。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直接显示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

心导管检查:右心导管检查是诊断心房间隔缺损的可靠方法。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的血液氧含量高于腔静脉的平均血液氧含量达1.9容积%以上,说明心房水平有左至右血液分流。此外,心导管进入右心房后可能通过房间隔缺损进入左心房,从心导管在缺损区的上下活动幅度,尚可推测缺损的面积。从大隐静脉插入的心导管通过房间隔缺损进入左心房的机遇更多。根据心导管的异常行径和血氧测定结果,可以确定心房间隔缺损的诊断。通过心导管检查尚可测定心腔各部位以及肺动脉和肺微血管压力。值得指出的是,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病例,由于肺动脉血流量增多,特别是左至右分量大的病例,右心室与肺动脉可能呈现2.7kpa(20mmHg)的收缩压差,不能诊断为併存肺动脉瓣狭窄。从心导管检查获得的资料可以计算心排血量、体循环血流量、肺循环血流量、左至右分流量以及肺循环阻力等,这些材料对了解缺损大小,是否併有其它心血管畸形和决定治疗方案均很有价值。

心血管造影检查:心导管进入左心房后注射造影剂作电视摄片检查,可显示心房间隔的部位和面积。左心室造影可判明是否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于右肺动脉或右肺上静脉注入造影剂有助于明确右肺上静脉是否异位回流入上腔静脉或右心房。肺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可显示肺静脉异位回流入右心房或下腔静脉。选择性指示剂稀释曲线测定对明确诊断、了解缺损大小和估计分流量都很有价值,而且对血液分流量少的病例指示剂稀释曲线测定较血液氧含量测定更为敏感。以氢作为指示剂经呼吸道吸入,用带有铂电极的心导管在右侧心腔记录,氢稀释曲线敏感度很高,从右心房开始即可测到指示剂在短于4秒内提前到达的曲线。

近年来,超声心动图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迅速,已可对第2孔型心房间隔缺损作出明确诊断,因此典型的不伴有併发症的儿童及青少年病例已不需常规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和指示剂稀释曲线测定等有创伤性的检查。

【鉴别诊断】

产生心房水平左至右分流的其它心脏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穿破入右心房,冠状动脉-右心房瘘,肺静脉异位回流以及极少数心室间隔缺损病例血液从左心室分流入右心房等,根据体征一般即可鉴别。必要时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

心房颤动的偏方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下面几个小偏方就教您远离心房颤动的威胁。

偏方一

名称:丹参芪归炖羊肉

食材:丹参、黄芪、当归、生姜、羊肉

用法:一起煮熟,吃肉喝汤,每天早晚空腹服用。

功效:丹参活血祛瘀、凉血除烦、安神定志、排脓止疼;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燥滑肠;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羊肉补虚劳、益气力。

偏方二

名称:人参当归炖猪心

食材:人参、当归、猪心

用法:剖开洗干净,加生晒参,当归,加水适量,一起炖熟。食盐调味,喝汤食猪心

功效: 补心血,益心气。适用于心血虚、心气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

偏方三

名称:龙眼莲子粥

食材:龙眼肉,莲子,大枣,粳米

用法:共同煮粥食之。

功效:补脾、益肺、养心、安神、益肾和固肠

偏方四

食材:制附片10克(先煎),红参10克,淡干姜5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大枣7枚,紫丹参15克,肥玉竹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山药15克

用法:水煎服。可连用7—15剂。如果有效,可间断服用2个月。

功效:温阳和中,益气整脉。

房颤患者饮食宜清淡,应该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豆制品,尽量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酸、辣等调味品。少喝浓茶或咖啡、戒烟戒酒等。

晕厥的症状有哪些?


晕厥的症状其实在生活中比较多见,通常患者会表现出突然间的头晕,恍惚或者是出现模糊的现象,有时还可能会导致四肢无力因而出现晕倒,所以必须对这些症状引起重视。

一、临床表现

1、 患者突然感到头昏、恍惚、视物模糊或两眼发黑、四肢无力,这就是晕厥先兆;随之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即恢复如常,起立行走,有的患者半小时以内可有全身乏力感。

2、 许多情况下,患者较快软倒而不是摔倒,没有意识丧失,或是反复发生有了经验,及时蹲下,则症状很快消失。晕厥时心率减慢或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可出冷汗。晕厥基本上都是站位或坐位发生,如于卧位发生应注意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病如心律失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癫痫。

二、病因

1.自主神经调节失常,血管舒缩障碍

如直立位低血压时脑供血障碍可引起晕厥,体质差者多见;一次性大量排尿或连续咳嗽,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引起晕厥。

2.心源性脑缺血

这种原因的晕厥最严重,多见于严重的快速或慢速心律失常、心脏停搏。任何体位均可发生,缺血严重时可伴有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

3.脑血管疾病

这种情况多为突然发生的脑干供血不足所致,因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缺血而不能维持正常的意识状态,应称为短暂性脑(后循环)缺血发作。

4.其他

晕厥也可见于低血糖、重度贫血及过度换气者。

中药进补禁忌 立秋过后进补需小心


知道中药材的功效后,很多人都想尝试用中药进补身体,中药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不了解它的禁忌,反而害了健康,那服用中药补品有有什么注意事项吗?这些中药补品禁忌有哪些?

1、山参:长吃特价参须效果很好

好的山参补气作用很强,但价格较高。一般山参在300至400元/克,个别甚至超过500至600元/克。对普通市民而言,用山参进补,性价比不高。

有专家算了一笔帐,如果每天吃5克山参,大约在1000至2000元,但未必有感觉,也不合算。相比之下,如选用普通参须,特价参须才10元一两,即使一天吃10克,一天才2元左右。在医生指导下坚持吃,效果很好。

2、红参(高丽参):多数上海人不宜吃红参

一位近80岁的老太太吃了子女从韩国带回来的红参(高丽参),结果3天3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全家子女起初还以为老太太快不行了,结果请中医把脉后,经一味合适的中药汤剂调理,老人很快康复了……

专家表示,红参的确是很好的重要补品,但性温,上海人热性体质人多,并不适合吃红参;东北人生活环境较冷,适合吃红参。临床上乱用红参后,甚至出现亢奋、睡不好、易产生饱胀感、吃不下东西等不良反应。

3、西洋参:服用过量可能拉肚子

与红参相比,西洋参偏凉性,更适合上海人热性体质。普通人参性平,不温不热,但西洋参除了能补气外,还能补阴。对内热人群,最合适不过,但市场上西洋参质量鱼龙混杂,只能起到普通人参补气效果,补阴不明显,如果西洋参补得过量,可能拉肚子。

4、阿胶:3至5年阿胶效果最佳

阿胶不温不凉,能补肝阳血。新阿胶偏热性,建议可将刚买来的优质新阿胶,储存3、5斤放置于家中阴凉处,等3、5年后,变成陈阿胶,再自行熬制药膏。

由于阿胶是胶体,肠胃道不好的人不可随意服用,否则可能伤胃。在膏方里,约70%至80%的成分都是阿胶。服用膏方前,要先“开路”,不仅能吸收更好,也不至于因油腻、不受补而伤脾胃。

5、燕窝:坚持长期吃才能见效果

燕窝具有养阳润肺作用,但性价比很不高。最好品质的燕窝,平均每吃一个月就要花费1500元左右。只有坚持每天吃,长期吃,才能见效,如果只是偶尔吃一两次燕窝,根本不见效。

总结:以上5种中药补补禁忌,你看到了吗?立秋过后,不要大补,温补即可哦。

心房扑动的偏方


心房扑动可以认为是在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中间型。当心房异位起搏点频率达到250~350次/分钟且呈规则时,引起心房快而协调的收缩称为心房扑动。

[方一]

栀子、桃仁各12克,炼蜜30克。将二药研末,加蜜调成糊状。把糊状药摊敷在心前区,纱布敷盖,第一周每3日换药1次,以后每周换药1次,6次为1疗程。

[方二]

瓜篓、薤白各12克,白酒适量;将3药慢火同煎服;1日2次,饭后服用。

[方三]

老榕树根30克,蒿草根15克,余甘根30克。上药共入锅煎水。饭后服,每周服药6天,连服4周为1疗程。

[方四]

七成熟的青柿子1000克,蜂蜜2000克;将柿子洗净去柿蒂,切碎捣烂,用消毒砂布绞汁,再将汁放人砂锅内,先用大火后改小火煎至浓稠时,加蜂蜜,再熬至粘稠,停火,冷却,装瓶。开水冲饮,每次I汤匙,日3次。

[方五]

玉竹、山楂各500克,糖粉,白糊精各适量。山楂水煎2次,每次15分钟,玉竹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合并2药,沉淀,取上清液,浓缩成清膏,人3倍量的糖水,1倍量的白糊精;搅匀,制颗粒,干燥,过筛。每服22克,开水冲服,日3次。

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头晕、心悸、心绞痛,甚至心源性休克。

什么是血管迷走性晕厥


什么是血管迷走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昏厥的症状

发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严重者可有10-20秒的先兆。如能警觉此先兆而及时躺下,可缓解或消失。

发病初时心跳常加快,血压尚可维持,以后心跳减慢,血压渐下降,收缩压较舒张压下降明显,故脉压差缩小。当收缩压下降至80mmHg时,可出现意识丧失数秒或数分钟,少数病人可伴有尿失禁,醒后可有乏力、头昏等不适,严重者醒后可有遗忘、精神恍惚、头痛等症状,持续1-2天症状消失。发作时查体可见血压下降、心跳缓慢、瞳孔扩大等体征。发作间期常无阳性体征。可被误诊为癫痫。

2、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发病机理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患儿自主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反射受到抑制,而不能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保持心血管的代偿反应。正常人直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聚集在肢体较低的部位,头部和胸部的血液减少,静脉回流减少,使心室充盈及位于心室内的压力感受器失去负荷,向脑干中枢传入冲动减少,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通常表现为心率加快,轻微减低收缩压和增加舒张压。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不能维持代偿性的心血管反应。有研究报道,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和心脏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张力持续增加,导致心室相对排空的高收缩状态,进而过度刺激左心室下后壁的机械感受器(无髓鞘的C神经纤维),使向脑干发出的迷走冲动突然增加,诱发与正常人相反的反射性心动过缓和外周血管扩张,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引起脑灌注不足、脑缺氧和晕厥。

3、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预防

血管迷走性晕厥常由某些因素触发,有些可能只在特定情况下发作因此,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尽量避免这些触发因素,尽量停用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一旦发生晕厥前驱症状时,患者要立刻平躺,既可避免外伤也能防止晕厥的发生。

有研究报道:反复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在前驱症状时,进行手臂和腿部的屈伸运动,有助于防止晕厥发生,这可能与骨骼肌泵作用增加静脉血液回流有关增加液体和钠盐的摄入,也可能有助于预防晕厥发生。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已经有很多年,可能机制是:降低左室机械感受器的敏感性;阻滞肾上腺素的作用(晕厥前机体出现特征性的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提高,儿茶酚胺释放可以矛盾性增加对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敏感性,激活心脏机械感受器)。虽然β受体阻滞剂在非对照研究中认为是有效的,但在对照研究中,与安慰剂比没有明显差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对年龄大于42岁的一小部分病人有效。

2、氟氢可的松是人工合成的盐皮质激素,可以促使水钠储留,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外用血管a受体的敏感性。在非对照研究中,氟氢可的松对减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是有效的。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直立倾斜试验(HUT)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VVS的主要方法,由特制的倾斜台和踏足板构成,通过Bezold-Jarisch反射机制诱发晕厥。美国心脏病协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制订了HUT用于诊断VVS的建议。进行HUT的适应证为:(1)反复晕厥或接近晕厥者;(2)一次晕厥发作但从事高危职业者。

目前常用的有基础倾斜试验和药物倾斜试验。有报道前者敏感度为30%~85%,特异性80%~90%,阳性率80%~100%[12]。由于试验方案没有标准化,所以各研究中倾斜角度和持续时间并不相同,目前多采用ACC和AHA推荐的技术规则,采用60°~80°的倾斜角度和30~45 min的持续时间。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