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健康提醒

2019-10-12 │ 冬季养生健康提醒 中医补脾胃养生

中医提醒 中药滥用不补身反害健康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践行的并不多。对于中医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中医提醒 中药滥用不补身反害健康”,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导读:中药是滋补身体的佳品,因此现在有许多人都会服用中药补身体,但是你知道么?中药滥用也伤身!那么如何健康服用中药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解答,告诉大家一些吃中药的禁忌、中药进补方法以及中药服用方法。

中医提醒 中药滥用不补身反害健康

预防感冒冲点板蓝根,男士感觉身体虚就吃六味地黄丸,女士补血气来点固元膏这些百姓中很平常、很流行的用药和保健行为,在医生看来,其实已经算是中药滥用,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当人们渐渐从西药滥用的误区中走出,却又不小心走进了另一个误区中药滥用,这已经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有七成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中药迷信,认为中药没什么副作用,不伤肝肾,就算吃不好,也吃不坏;甚至有人不管有病没病都要来两包, 反正没什么害处。而且,在购买中药服用前,多数都不曾向医生咨询。加之近几年, 抗生素滥用危害大的宣传收到了明显效果,使得中药更加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中药来治病和解决健康问题、现在,多数到药店买药的消费者生治感冒时,更愿意买双黄连、感冒清颗粒、板蓝根等中成药,像牛黄解毒片、丹参片、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中成药更是自医的常用药。

过补固元膏养出一脸包

女白领小张最近特别苦恼,脸上发出了大大小小十余个发红的疙瘩,后背也长了一片。她连忙到医院就诊,医生详细询问后发现,病根竟然是她用来养颜的固元膏。原来,看某档卫视的养生节目说固元膏能补气血、养颜祛斑,小张和女同事就纷纷效法。小张说,前半个月自我感觉还不错,后来就出现了面部、背部长痘的情况。

医生提醒:沈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孙哗介绍,补中益气类的中药,往往都偏温燥,如果服用时间长了、补过了,或者本身就是内热火旺的人吃,就会越吃越上火。小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过用地黄丸越补越体虚

40岁的吴先生经常四肢发软、腰膝酸冷,到晚间还尿频。他给自己下了诊断:肾虚。听别人说,六味地黄丸补肾效果特别好,对男性身体各方面部有好处,于是他就白行到药房买了几盒。吃了两个月,症状不但没好,反而加重了,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医生提醒:不少中年人甚至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把六味地黄丸当万能补药,有的人长期服用却感觉越补越虚,原有的一些症状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补出胃肠不适的毛病。这是因为六味地黄丸的功效是滋阴补肾、清热,适合肾阴虚的人,而吴先生是肾阳虚体质,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

过量板蓝根喝完拉肚子

儿子刚5岁,体质弱,常常感冒,吴妈妈一见儿子流鼻涕、打喷嚏,出现感冒的迹象,就立刻冲板蓝根给儿子喝。孩子小,吃西药不好,板蓝根没啥副作用,还能预防感冒。可是她慢慢发现,儿子一喝板蓝根就腹泻,而且有时感冒的症状不但没缓解,反而加重了。

医生提醒:不少人一感冒就冲板蓝根,甚至没感冒、为了预防感冒也要冲两袋板蓝根喝,其实并不科学。首先,板蓝根不能防治所有感冒,它对风热感冒有效,而对于风寒感冒就不起作用,吃了只会加重。第二,体质虚寒者,怕冷、脾胃不和且易腹泻者,更不宜用板蓝根冲剂预防感冒,易导致畏寒、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第三,虽说板蓝根毒副作用很小,但若不对症,长期服用或过量滥用,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上还有患者因服用或注射板蓝根出现过敏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像吴妈妈这样的家长更要注意,幼儿体弱,过多服用苦寒的板蓝根,会致胃气受损。小孩服用板蓝根时,不可用成人剂量,更不要经常服用。

是药三分毒,滥用有危謇

中药真的无毒无害吗?多位中医专家表示,是药三分毒,凡药物都具有两重性,西药如此,中药也不例外。虽然中药安全性相对较高,但是服用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而对身体造成损害。

临床上因服用中药而发生不良反应者屡见不鲜,涉及到的中药也多种多样。因长期服用朱砂安神丸、活络丹、补心丹等而引起汞中毒;黑锡丹久服致严重铅中毒;龙胆泻肝丸引起肾功能衰竭;还有服用何首乌中毒.牛黄解毒片,维C银翘片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等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肾内科医生表示,因长年滥用中药导致肝肾损伤、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住院病人也在逐年增多。

中药服用方法大全

治疗疾病时,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中成药的非处方药因不同的作用制成不同的剂型,通常分为内服、外用二大类。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常有送服、冲服、调服、涂抹患处、撒布患处等使用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彼此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医提醒 中药服用方式马虎不得


导读:人们经常在患一些疾病的时候,医生会开具一些药方,比如:中草药方,需要自己去医院药房配的。那中药分好多种,怎么吃,如何吃?是有很大学问的。

冲服

人们在服用冲剂、糖浆剂、膏剂时,常需冲服,冲服就是将药物用热开水融化或呈混悬状后服用。此外,人们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贵重中药;如牛黄、麝香时也常需冲服。

调服

指将药物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后服用,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儿在服用散剂、丸剂、片剂时常采用此种方法。

含化

即将药物含于口中,缓缓溶解,再慢慢咽下。六神丸、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宝等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的中成药常需含化。

送服

大部分内服中成药需要用温开水送服,俗称吞服。

吞服为最查明常用的内服方法。大部分内服中成药如片剂、丸剂、胶囊等均采用此法服用。其中,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滴丸、水丸、浓缩丸等。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用洗净的手掰小后再用温开水送服。

此外,部分中成药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的作用。

烊化

即将药物用开水或黄酒加温溶化后服用,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在服用时常需要烊化。

除了上述中成药的这些内服方法外,人们看中医时,有时也常常看到中药处方上写着先煎、后下等字眼,先煎是对介壳类、矿石类药物而言,这类药物常见的有龟板、鳖甲、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来,因此应该打碎先煎。煮沸约10~20分钟后.再放人其他药。

吃中药的禁忌

解表药(发汗药)

凡通过发汗解表使人体出汗,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为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生姜、薄荷、桑叶等。

服此类药物后,须立即卧床休息,同时应适当提高室温或添加衣服,用热水袋保温助出汗。夏季应注意空气流通,以防室内闷热,应避开穿堂风 冬季服热粥或葱白、姜汤或红糖水等以助药力。

凡出汗,只宜遍体微汗(若以发汗消肿,可适量多汗),因为汗为心之液,发汗太过最易耗伤正气和阴液,更应掌握分寸。

解表药对年老体弱患者应慎用,严防汗多发生虚脱、厥逆等。若出汗不止,可用湿粉(煅龙牡、生黄芪各9克,粳米30克,共研细末,布包)扑之。汗后用干毛巾擦干,更换衬衣,但应谨防受凉。

服药后应详细观察有无汗出,出汗多少,汗液颜色以及面色、肢温、脉象的变化。

催吐药

凡能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催吐药或吐药,如瓜蒂、藜芦、常山、夹竹桃、石盐等。

服药前用宽条或长毛巾紧缩脘腹,用药后10~20秒不吐时,可用清洁羽毛或手指轻轻触及咽喉部或多饮温水以助药力。吐后松解束带。若昏眩或呕吐不止,应及时解救。

本类药之药性峻烈且毒性,副作用较大,应严格掌握剂量。

呕吐以祛除病邪和积滞为度,切勿过量,以免过度耗津伤气,心脏病、失血患者或有吐、咯血病史及老年、幼儿、孕妇等气血虚弱者皆不宜服用,若非用不可,必须在医院进行。

催吐药物伤胃气,吐后不宜食油腻、煎炸及质硬不消化之物,只宜饮米粥或红枣汤等半流质,以养胃气。

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和滑利大肠、促大便排出的药统称泻下药。根据泻下药的作用分为 攻下药如大黄、芒硝、蕃泻叶等 峻下逐水药如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等 润下药如火麻仁、郁李仁等。

服泻下药后,可能出现剧烈腹痛、腹泻或恶心呕吐等反应。如患者精神紧张,甚至恐惧不愿接受时,要做好解释工作。服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

若服药后腹痛剧烈、泻泄不止或腹泻不多但繁呕吐、大汗淋漓、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总结:吃中药的禁忌,中药怎么熬才正确?关于这类问题,相信大家应该都已经清楚了。只要平时多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那生病之后,中药治疗会起到比以前更大的作用的。

滥用中药可能导致肾脏损害


滥用中药可能导致肾脏损害

中药,在人们的印象里是“天然、无毒、无副作用”的代名词,许多人甚至煲汤时也会放些中药材。肾内血液科医师提醒,滥用中药可能导致肾脏损害。

肾脏承担着人体的代谢排毒重任。以人每天排出1.5—2升的尿液来算,肾脏每天实际上要循环往复地处理180升原尿,是前者的100倍左右。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依靠肾脏进行,而药物的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蛋白亲和力会影响肾代谢,形成积聚。在肾脏的过滤工序中,一旦药物反复、长期积聚在肾中,容易引发肾损伤。

据统计,有可能致肾脏损害的中药,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有雷公藤、草乌、木通、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

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钩藤、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民、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有含砷、汞、铅类和其它矿物类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中草药减肥较为流行,然而这些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虽具有利湿清热的功效,但这种成分会损伤肾小管,导致不可逆的肾脏损伤,长期服用可演变为尿毒症。

民间常用的“朱砂煲猪心”,其含过量的汞(水银),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服用。

黄药子常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秘方”,但其中含有毒素,对肝、肾功能有影响,不能久服。

“闯下大祸”的龙胆泻肝丸,因为其中含有马兜铃酸,导致很多服药者发生肾脏损害。

马兜铃酸的肾毒性已经证据确凿,国家卫生部曾发出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12种含马兜铃酸中草药“黑名单”,包括:龙肝泻胆丸、排石冲剂、分清止淋丸、妇科分清丸、甘露消毒丹、复发珍珠暗疮

片、耳聋丸、当归四逆汤、玄珠狼疮丸、冠心苏合丸、跌打丸、独活寄生汤。含马兜铃酸的常见中药材还有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木防己、天仙藤、细辛等。

长时间用药、大剂量用药及重复用药,特别是滥用中药所谓“偏方”、“秘方”,容易增加药物性肾损害的风险。

专家提醒说,患者发现肾损伤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向医生全面介绍服药的历史、立即停药,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必须继续用中药,也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辨证用药、组方配伍、正确炮制、改变煎药方法、控制用药剂量等办法,减少中药的毒性。

.

夏天进补吃什么中药 十种中药最补身


夏天进补吃什么中药?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也是养生的好季节,夏季也适合吃中药进补,不过最好是平补,不适合食用太热或太凉的中药。那么夏天进补吃什么中药呢?小编推荐十种中药。

1、西洋参

西洋参是夏季进补的常用之品,性凉味甘,用其泡水喝能扶正气、降虚火、生津液、除烦倦,非常适宜酷暑盛夏饮用。最适宜于气阴两虚有热的人,其特点为不热不燥,凡不适合人参和热补的人,均可用西洋参。

早饭前或晚饭后取2~3克西洋参片含于口中,细细咀嚼。或者取西洋参切片或参须3克,用沸水冲泡,闷约5分钟后,当茶频饮,可反复饮至无味,然后将参片或参须嚼服。

2、太子参

煮汤常用到的太子参,其体润性和、补气生津,对脾虚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等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太子参补气生津作用的效力比人参、党参、西洋参都弱,但药性十分平稳,且副作用比上述参种小得多,适合那些体虚又受不住滋养药物大补的人。

如脾胃虚弱的人初次进补,用太子参比较放心;而那些虚证患者,夏季大补容易上火,则不妨用太子参清补扶正;气阴不足而又血压偏高的人,食用太子参不仅可改善症状,且无服食人参后血压升高的危险;青壮年、儿童也可服用太子参,无引发早熟之嫌。

3、黄芪

夏季高温酷暑,不少人因为出汗较多,感觉气虚无力、肢体疲倦,有的还出现咽喉痛、咳嗽等感冒的症状,此时可适当食用黄芪补气。据药书等记载,黄芪性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生肌等功效。

将黄芪洗净后泡开水喝是最简单的食疗方,也可用水煎服饮用。还有一种简便的办法就是喝黄芪粥。做黄芪粥,要注意黄芪本身是不能吃的,要把黄芪通过中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用此药汁加大米煮粥。

4、山药

夏季脾胃虚弱,人体消耗也大。具补中益气、强筋健脾等滋补功效的山药,补气而不滞,能很好地调节脾胃功能。《本草纲目》记载,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清代医家李修园说山药能补肾填精;《药性本草》则以为,山药能补五劳七伤,去凉风,镇心神等。

山药为补中益气药,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进补前食用。将山药、大枣20克、米(粳米、糯米各一半)熬成粥,就是很好的选择。

5、莲子

夏季人的肠胃比较虚弱,容易腹泻,莲子恰好是补脾益胃的餐桌帮手。莲子能养心安神,夏天食用有利于养心,如果不怕苦的朋友可以不去莲芯,这样还能清心火,配合其余滋补药材,达到整体的调和目的,能滋养五脏。

家常做法是将莲子去芯与芡实、荷叶一起做成莲子芡实荷叶粥,养脾胃的效果更好。莲子宁心安神,银耳安眠健胃,做成莲子银耳汤,味道清香,对夏季易失眠的人也是上选。白莲子口感香糯,莲子芯性寒味涩,阴虚内热、年老体弱者不易过多食用。

6、芡实

夏季很多人贪凉,容易伤脾胃,中医认为,芡实最益脾胃,此时吃些芡实做的甜品或粥最好。《神农本草经》记载芡实补中除爆疾,益精气,认为具有良好的补肾补精收摄作用。《本草从新》亦云:芡实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

芡实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芡实的最佳搭配要数银耳、莲子、山药、白扁豆等,炖锅冰糖银耳芡实羹很不错。吃芡实要细嚼慢咽,一次不要吃太多。

7、麦冬

麦冬又称麦门冬、寸麦冬等,它是一味传统中药,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可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主治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对于因热扰心、伤及气阴以及心阴不足的人来说最适合服用,可养心阴、胃阴,去燥热,缓解口干舌燥、心烦不眠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将麦冬当作补品补益虚损应注意辨证,用之不当会生湿生痰,出现痰多口淡、胃口欠佳等不良反应,因此一定要对症下药。

8、枸杞

枸杞的养生作用很多。首先,枸杞子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1、B1、B2、C以及钙、铁等健康眼睛的必需营养,所以俗称明眼子。历代医家治疗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引起的视物昏花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子。

夏季服用枸杞可以泡水或生吃,但不要与药性温热的补品(如桂圆、红参、大枣等)配伍,也不宜用黄酒或者白酒泡成药酒。泡水的话,以下午泡水当茶饮为佳,还可以加入菊花、金银花、山楂、蜂蜜等,以改善体质、利于睡眠。

9、藿香

中医认为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除秽恶痞闷。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发表解暑之功,用于湿浊中阻,腹痛吐泻,胸闷不舒,寒湿闭暑等症。

夏季用藿香煮粥或者泡茶喝,对脾胃不和、食欲不振等见效快。上班时泡上一杯藿香佩兰茶,不仅能享受到清新芳香的味道,还能起到消暑的作用。

10、菊花

夏季喝菊花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并且菊花同时还具有降火、明目的作用,更是适合夏季高温天气时饮用。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面对电脑的人群,菊花的明目功效还能缓解电脑族的眼睛疲劳,同时还能有效地防辐射。

菊花有黄菊花与白菊花之分,黄菊花擅于疏散清泻,白菊花养肝阴作用较强。取菊花5~6朵,开水泡服,用于因热伤风、肝火盛所致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等。

中医提醒 夏季养生防暑热必备四款中药


导读:夏季炎热的天气,火辣辣的阳光,很容易让人中暑烦躁,那么怎么样可以缓解这样的情况呢?中暑了怎么办?夏季养生如何预防中暑?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中医防暑热方法以及中暑的治疗方法。

中医提醒 夏季养生防暑热必备四款中药

专家建议,夏季,家庭药箱中应增加仁丹、藿香正气水(丸)、十滴水、金银花露等解暑中成药。专家提醒,老年人和儿童更应预防中暑,要做到多喝水,避免暴晒,勤用温水洗脸。平时多喝绿豆汤、菊花茶等防暑饮品

仁丹:由丁香、陈皮、薄荷脑、冰片、檀香、豆蔻、藿香、肉桂、朱砂等中药制成。具有清暑开窍,和中止呕的功效。在夏天,天气太热容易导致伤暑、头晕、头痛、恶心、胸闷,可口服或含化仁丹,成人每次10粒至20粒。儿童一般含服5粒左右就好,不宜多服。因为仁丹含有朱砂,故不可超量服用,以防汞中毒。

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藿香正气水可用于夏季感冒、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所以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者可以服用。需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金银花露:是以金银花为主制成的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剂,气味清香,甘凉润口,是中医饮剂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金银花性寒味甘,有生津、止渴、清热、散风、解表等功效。

另外,金银花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儿童也可以放心食用。

十滴水:由鲜姜、大黄、辣椒、丁香、八角茴香、樟脑、薄荷脑、乙醇等组成。对于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腹疼、胃肠不适等,可起到祛暑散寒作用。如果暑热兼湿,使脾胃升降失常,故有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状,可立即服用十滴水。需要提醒的是,因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另外,孕妇忌用。

夏季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伴高湿或烈日暴晒过久的环境下,由于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而发生的一组急性热病。中医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

发生中暑时,应尽速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中医常分为以下四型辨证论治。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人参,生地黄等加减,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欲吐者加姜半夏;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玄参1。

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

暑犯心包致神昏谵语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玄参,麦冬(去心),丹参,连翘,金银花,黄连等加减,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石菖蒲;烦渴欲吐者加竹叶;瘀血重者加桃仁,红花。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

暑热亢盛致肝风内动

症见昏眩欲倒,四肢挛急,头项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志不清。

治宜镇肝熄风,开窍醒神。取镇肝熄风汤加减:赭石,芍药,玄参,龙骨,牡蛎,茵陈,天冬,生麦芽,甘草,怀牛膝,钩藤等加减,水煎服。四肢挛急者加止痉散;烦热者加生石膏,栀子;烦躁不安或抽搐酌加羚羊角(研细末)冲服;有痰者加天竺黄,胆南星;头痛重者加夏枯草。

中成药可选用行军散,每次0.3~0.9克,每日1~2次;或通关散少许吹鼻取嚏;或卧龙散,每次0.3克,每日1~2次。

中药使用不当问题


长久以来,中药的安全性很少受到怀疑,加上某些广告宣称中药无毒、无副作用,无形中也起了误导作用,以致人们错误地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然而,中医师们却指出: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院主管中药师陈木水认为: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多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尤其在超剂量、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可大多数人对中药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因为平时我们去抓药,这些药材也没有说明书,人们对药材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可以说是一头雾水。陈木水说,中药材的不良反应中,过敏是最为常见的。有的中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如含有朱砂、雄黄、乌头成分的中药,可导致死亡,更应引起注意。以下介绍几种我们经常食用的中药的毒副作用

冬虫夏草

【功效】功效益肺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冬虫夏草的价格一涨再涨,很多人就是看中其养生的功效,所以长期作为补品煲汤饮用。陈木水说,冬虫夏草的毒性极低,但它却可以引起过敏,让人出现皮疹、皮肤瘙痒、月经紊乱或闭经等,还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头痛、烦躁、四肢红肿加重。专家推测,其致敏机制可能与冬虫草所含的蛋白有关。

茯苓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土茯苓煲龟汤,广东人认为是去湿解毒最有效的汤。然而茯苓中含多聚糖类以及麦角固醇、蛋白酶、脂肪酸等,可引起过敏反应,偶尔可令人出现皮肤红肿、丘疹、风团、支气管哮喘、腹痛等

穿山甲

【功效】通经下乳,消肿排脓,疏风通络。

穿山甲是名贵的中药材原料,其鳞片含有胆固醇、硬脂酸和脂肪族酰胺化合物等,不当使用可引起肝脏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黄疸、肝损害及一些过敏症状如皮疹、面肿等。

益母草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凉拌益母草、益母草汤都是南方人喜欢的菜式,然而超量服用益母草容易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主要是因益母草里有麻痹中枢神经的成分,小剂量使心肝收缩增强,大剂量可使心脏停跳,呼吸先兴奋后麻痹。中毒后表现为全身无力、四肢麻木、全身酸痛、胸闷,严重时大汗、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休克、流产、腰痛、血尿等。

胖大海

【功效】清热润肺,利咽解毒,润肠通便。

有慢性咽炎的人多喜欢用胖大海来冲泡茶饮用,但过量服用胖大海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皮肤发痒、风疹,心慌、头晕、血压下降等。

天麻

【功效】平肝息风止痉。

在冬天人们最喜欢吃天麻鱼头火锅,然而天麻的某些成分能阻断外周神经,减少了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量而导致中毒,出现头痛、面热、昏迷,对光反应迟钝、心率加快,严重时可致死。

牛黄解毒片

【功效】清热解毒。

牛黄解毒片是最常用的清热、降火的中成药之一。患上了口腔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一般都会来几片牛黄解毒片,但是由于其主要成分雄黄在人体内可被部分吸收并蓄积,所以,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时可引起砷在人体内的蓄积,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长期服用还可能成瘾。

常按气海穴暖身补虚保健康


导读:人体有许多穴位构成,中医养生常常推荐按摩这些穴位保健。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气海穴,告诉大家日常常按气海穴保健功效,赶快到下文看看学学如何按摩养生吧。


中医推拿

中医按摩养生 常按气海穴暖身补虚保健康

气海一穴暖全身

俗话说气海一穴暖全身,气海又有性命之祖、生气之源的美誉。可以说,它是上天赐予那些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之人的宝贝。

在《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的战役叫官渡之战,这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当时,曹操只有一万人,袁绍却有十万人马,兵力悬殊太大。可曹操却 战胜了袁军,因为他派人烧掉了袁军在乌巢所囤积的粮草。为什么把粮草烧掉后,袁军就会大败呢?因为军中无粮则人心动摇、失去了斗志,哪能与敌人抗争呢。

心身安康背后的默默奉献者气海穴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穴位看似和养神无关,但它却像上面所说的粮草一样,在幕后为我们的心神安康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那就是气海穴(肚脐直下约一寸 半)。气者,气态物也;海者,大也。气海的原意是指任脉的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气为血之帅,气能推动精血水谷运行滋养周身,这样,五脏六腑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各司其职。

若小腹胀满,就意味着腹中的精谷无法送达全身,心脑无法得到滋养,所以,人就会感觉全身乏力、无精打采。

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大便不通,多按气海穴

说到气海,可能有些人感觉比较陌生,但我一说丹田,大家都知道它在小腹上。事实上,气海穴就是下丹田的别称。丹田是道家修炼精气神的一种术语,道家 对这个部位非常推崇,尤其是下丹田,他们认为这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确实,气海穴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因此,如果出现 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大便不通等症状时,就可以多按摩气海穴。

气海一穴暖全身,就是说气海具有温养、强壮全身的作用。对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质虚弱韵人来说,经常按摩气海穴就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如果加上艾灸或拔罐,效果会更明显。

其实,气海穴搭配着别的穴位治疗范围更大。比如说,它配上三阴交可以治疗遗精、夜尿,配上足三里可以治疗气短,配上合谷穴可以治疗胃下垂等。

链接

气海穴是补气的要穴。气海,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从而化为充盛之气,因此,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所以得名气海。

气海穴在肚脐直下大约一寸半,中医认为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体的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病,按摩、针灸气海穴往往具有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到邪,其中湿邪常在疾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内有了湿邪,就会阻滞气机,病症就会 因此产生。

而气海穴作为人体中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对于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大便不通、遗精、阳 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止、形体羸瘦、腰痛、食欲不振、儿童发育不良等,具有较好保健效果。经常按摩气海穴,能使全身皆温、脏腑皆 润,促进肠胃蠕动、气血顺畅,强化肝脏及消化道功能。

饮食保健 益气补虚鹅肉好

中医认为,鹅肉味甘,性平,入脾、肺经,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之功。《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虚益气,暖胃生津;《本草纲目》言其利五脏,解五脏热,煮汁止消渴。鹅肉为中医临床常用的益气补虚食疗佳品,但不宜过量食用,食多不易消化。

鹅肉粥:鹅肉、大米各100克,调料适量。将鹅肉洗净,切细,放入碗中,用淀粉、酱油、料酒、花椒粉等勾芡备用。先取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粥,待沸后放入鹅肉,煮至粥熟,加食盐、味精等调味即成。每日1剂,3~5日为1疗程。鹅肉粥可益气补虚,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消瘦乏力。

百合鹅肉汤:鹅肉1000克,百合、黄精各30克,调料适量。将鹅肉洗净,切块,诸药择净,与鹅肉同放锅中,煮至鹅肉熟后,调味服食。百合鹅肉汤可益气养阴,适用于肺结核胸痛、干咳痰少、手足心热。

鹅肉补气汤:鹅肉1000克,黄芪、党参、山药各10克,调料适量。将鹅肉洗净,切块,诸药用布包好,同放锅中,煮至鹅肉熟后,去药包,调味服食。鹅肉补气汤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鹅肉养阴汤:鹅肉1000克,玉竹、沙参、山药各10克,调料适量。将鹅肉洗净,切块,诸药用布包好,同放锅中,煮至鹅肉熟后,去药包,调味服食。鹅肉养阴汤可和胃止渴,适用于气阴不足所致口干思饮、咳嗽气短、消渴等。

体虚者的暖身进补方推荐

●枸杞鸡肉汤

用料:鸡半只,枸杞子15克,淮山30克,生姜片15克,精盐适量。

制法:将鸡肉洗净切块,倒入开水锅中烫一下取出,以去除腥味,然后把鸡块放入砂锅中,加入淮山药、枸杞子、生姜片及适量开水,用小火煮至肉烂,调味即成。

功效:有补肝益肾,温中益气的功效。

中药用不用洗呢


很多朋友在煎煮中药之前都会先简单的将药材清洗一下再进行煎煮,觉得这样会比较卫生,就和我们平时吃水果或者是在烹饪食物之前都会将食材先清洁干净,这样才会感觉卫生。同样的道理在煎煮中药的时候会不会是一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中药在煎煮之前用不用洗。

中药材在制成饮片前经过了一系列炮制,包括去杂质、晒干等一系列程序,卫生条件已经达标了,不必再用水洗。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类成分,水洗后,这些有效成分必将有一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影响治病效果。

2、有的药材如醋制元胡、蜜炙麻黄、酒制大黄、胆南星等,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蜂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若用水洗,会导致部分辅料流失。

3、中药方剂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状的,有的在配药时还要研碎,如龙骨、牡蛎、滑石粉、桃仁等,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影响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药在煎煮前应用水泡一下。一般应先加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水分能浸透药物,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先溶解一部分在水里,以使其能充分煎出。加水的量一般应掌握在浸过药材并超过1厘米左右为宜。

大家通过了解后可以得知,中药在煎煮之前是不用清洗的,但是需要浸泡。煎煮中药的时候不仅需要注意药材是否要清洗,煎煮中药的时间以及火候甚至是容器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全面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得药效完全的释放出来。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