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的养生

2019-10-12 │ 肝的养生 养生的中药

止肝痛的中药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止肝痛的中药”,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止肝痛的中药

1、止肝痛的中药

止肝痛的中药一般以偏方形式存在:

鼠妇内服方:鼠妇又名鼠姑、湿生虫。《本草纲目》中认为,鼠妇甘、平,无毒,可治疗牙痛、闭经、血瘕诸痛。用法:可将干燥鼠妇研成细末,每次用温开水冲服3克,每日服3次。或取干燥鼠妇60克,加水适量煎煮两次,共取汁240毫升。每次服60毫升,每日服4次。服药期间患者应忌吃酸辣食物。

鳖胆止痛方:将活鳖(雌雄均可)洗净,投入沙锅或铝锅中,加入沸水煎煮5~10分钟,再将鳖剖开,取出胆囊,挤出胆汁,每日一次空腹服下。若鳖在250克以上,可将胆汁分成两份供两日服用。

蟾蒜外敷方:将活蟾蜍3只剥取蟾皮,再取蒜头1枚,将蒜捣碎后涂于蟾蜍皮上,将蟾蜍皮外敷痛处。此方适宜于肝癌剧痛而用杜冷丁无效者。

阿雄膏外敷:取阿魏、皮硝各60克,雄黄、马钱子各30克,麝香3克,葱白适量。先将前4味药研成细末,与葱白一起捣如泥状。然后将麝香涂于肝区疼痛明显处,再敷上药泥,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周换药一次。

2、肝痛的鉴别诊断

胆道疾病

包括胆石症、胆囊炎等。由于解剖位置紧贴于肝,常表现为“肝区痛”。但疼痛部位多固定,局限,呈钝痛或绞痛发作,B超多能明确诊断。

结肠肝曲综合征

亦称肝区综合征。是因结肠肝曲积气引起的“肝区痛”。这类综合征多有“腹泻”或情绪波动的病史,除疼痛感觉外,常伴饱胀不适,嗳气感,疼痛发作时如果X线检查显示结肠肝曲有明显积气则可诊断。

3、肝痛的治疗原则

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找到引起肝区疼痛的真正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肝病时肝区疼痛一般不必服用止痛药,通过休息、合理营养和适当治疗,随着肝病好转而逐渐减轻/消失。

肝痛如何预防

首先,中医讲究情志养生。中医的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绪,分别是怒、喜、思、悲、恐。其中,肝脏对应的是“怒”,正所谓“怒伤肝”,因此平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怒火中烧都会导致肝脏气血失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因此情绪不舒畅时,应该能够找到一个途径宣泄我们的负面情绪,例如找一个知心的朋友倾诉心中的不快,切不可憋在心里,以致伤害肝脏。

其次,中医养生特别强调作息有律、起居有常。中医的子午流注中讲到:肝胆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最兴盛,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此刻肝脏的解毒作用也达到了最高峰。因此,人在此时也应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休息。此外,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肝。”因此,养肝的最佳方式就是好好休息。平时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及时休息补充体能,也让肝脏能发挥其调节气血的作用,以消除疲劳的感觉。

第三,中医可以通过食补护肝。我国的传统医学素来有“五色饮食”的说法,而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经”,因此平时可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例如菠菜、西洋菜、芥蓝、青瓜、冬瓜、绿豆等,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功效。此外,“肝性喜酸”,根据酸味入肝的原理,可以在日常多食用一些米醋,除了益肝还可以预防感冒。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山萸肉、枸杞等具有保肝敛肝之效。护肝者还要注意尽量少吃辛辣、油腻食品,少喝酒。

肝痛的并发症

1、抑郁症:抑郁症也能够或者起肝区偶尔苦楚悲痛。有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变态,但总觉得肝区不适、肝苦楚悲痛,被认为是病人心理表现或非特异性肝病目的。

2、肝病:肝硬化、肝炎或脂肪肝时,肝脏可程不同程度肿大,可使肝包膜过度扩展拉伸引起苦楚悲痛或不适。有些急性肝炎治愈或转为慢性后,仍然偶尔会觉得肝区苦楚悲痛,有能够或者是肝包膜与其周围结构在急性期产生粘连导致的。

3、肝癌:肝癌病人因为肿瘤成长而压迫肝包膜或健康结构可引起肝区苦楚悲痛不适,多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也可出现刺痛。

4、肝区附近的脏器结构病变:肝区附近器官病变也可引起肝区不适、肝区苦楚悲痛,如胆囊炎、胆结石等等。最罕有的病因是胆囊炎。

扩展阅读

止泪补肝散的中药方剂


止泪补肝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方剂,这种中药方剂能够有效地帮助治疗肝虚,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止泪补肝散的中药方剂以及止泪补肝散的处方、功能主治以及其他的功效,希望对大家保健身体有所帮助,通过对止泪补肝散的了解,保健好身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止泪补肝散

【处方】

白蒺藜(炒,去刺)、当归、熟地黄各60克;川芎、白芍、木贼、防风、羌活各30克;香附(童便制)60克。

【制法】

研末为散。

【功能主治】

治肝虚,迎西北风流泪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人生姜3片,红枣1枚,水煎,去滓热服。肥人,加夏枯草30克;瘦人,加桂枝30克。

【摘录】

《张氏医通》卷十五。

止痢神丸

【处方】

川黄连、茱萸、粟壳(清泔浸三日,又酒浸七日,炒干。上二味同此制)。

【制法】

上末为丸。

【功能主治】

治痢疾。

【用法用量】

每服80丸,热则甘草汤下,寒则姜汤下。

【摘录】

《脉因证治》卷上。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止泪补肝散的中药方剂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止泪补肝散是一款难得中药方剂,对于身体保健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是比较有效的,如果想要彻底治疗还请咨询专业医生,以此来保护身体。

收敛止汗的中药


出汗虽然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并不正常,尤其是发生在睡觉时出汗的情况,往往人盗汗的问题,这也是一种疾病,可选择中药来改善,而收敛止汗的中药有哪些比较有效呢?这里止的汗就是虚汗,有多种配方来选择,具体哪一种还是要看个人的出汗情况,对症下药才更有效。

收敛止汗是什么意思

收敛止汗是一个中医名词,是用具有收敛作用的中药治疗出汗过多的方法。一般收敛的是虚汗。

收敛止汗的中药有哪些

收敛止汗的中药主要有白蒿、生龙骨、五味子、山茱萸、白芍、乌梅、浮小麦、麻黄根等。

收敛止汗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1、黄耆30克、麦冬15克、北五味6克、桑叶14片。水煎服。

2、黄耆、人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陈皮、半夏、葛根、甘草(炙)各等分。水煎服。

3、黄芪18克、白术6克、防风6克。研末,做汤剂或者水煎服。

4、玄参1斤,麦冬1斤,天冬1斤,生地1斤,北五味4两,酸枣仁半斤。上为末,炼蜜为丸。

5、黄耆1两,牡蛎粉1两(煅),肉桂5钱,知母1两(炒),人参5钱,白术1两,芡实100枚。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收敛止汗的食物有哪些

收敛止汗可以吃一些温性的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益气补血等功效的食物,例如糯米、羊肚、红枣、燕窝等都是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的。

收敛止汗吃什么水果蔬菜

一般的水果蔬菜基本上不太会有直接明显的收敛止汗的作用的,不过大家还是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肾、益气、固表、补虚作用的水果和蔬菜,这样对于缓解症状也是大有帮助的。

五止:中药乌梅的功效


导读:乌梅是一味具有收敛固涩功效的中药。其性平味酸涩,常用量为去核3~10克。其功用归纳起来有五止。

止渴

乌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常用来治疗口渴多饮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热病口渴、咽干等。夏天可用乌梅煎汤作饮品,能去暑解渴。

止咳

乌梅酸涩收敛,能敛肺止咳而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对实证要慎用。

止痛

一能安蛔止腹痛。蛔虫得酸则伏,用乌梅配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可治疗胆道或肠道蛔虫引发的腹痛、呕吐甚至四肢厥冷。二能活血止瘀痛。乌梅可软化骨刺,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而疗足跟痛。取乌梅200克,加水2000毫升煎40分钟,过滤去渣,加食醋200毫升,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浸泡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时左右(药液可重复加热使用)。

止泻

乌梅能涩肠止泻痢,可用于脾虚久泻、久痢或大肠滑泻不止甚至脱肛不收。近年有人用《伤寒论》中的乌梅丸作基本方加减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止血

乌梅炒炭可疗便血、崩漏属虚证者。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重用炒乌梅至30克配人参、茯苓、木瓜、赤石脂、禹余粮等煎服;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血尿、蛋白尿经久不消者,在辨证方中加入乌梅炭、蝉蜕各6~10克功效显著,这与实验证明乌梅可助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增强肾小管重吸收精微物质的能力等功能有关。经期妇女禁用。

止汗的中药有哪些


很多人一到了夏季的时候就会汗流不止,笔正常人出汗的量要多一些,还有很多人在天很凉快的时候也会出现严重出汗的现象,就是别人不怎么热,但是他却寒流入雨,其实这样的症状也是一种疾病,在中医上称之为肝胆虚弱引发的疾病,还有更多的辩证,这个出汗的现象很多人也非常的厌倦,在治疗的时候也需要及时的选择中药来处理,那么止汗的中药有哪些呢?

1 温补类止汗药:如黄芪、白术、浮小麦、萸肉等。黄芪味甘性温,入脾肺经,为补气主药,有“补气诸药之最”之美称,与白术俱为补气固表止汗的要药,常相须为用,治疗脾肺气虚的汗症。这两味药不仅用于气虚汗出,在养阴药中配伍应用,有防止养阴药的滋腻碍胃和发挥气的生津、运津和摄津作用,加强止汗效果,此即白术“益津液”、黄芪“不仅补气,用之得当能滋阴”之意。浮小麦味甘咸性平,专入心经,有益心气、养心阴、除虚热作用,是治疗心气不足、心有浮热之汗症的佳品,常配入生脉散应用。山萸肉味酸性微温,补涩俱备,既能助阳又能补精,是平补肝肾、治疗肝肾不足而汗出的要药。

张锡纯谓:“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喜用萸肉配用生龙牡治疗肝胆虚极之虚汗淋漓。

2 滋补类止汗药:如五味子、女贞子、夜交藤、橹豆等。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五味俱全,能散能收,能清能补,乃治阴虚汗出之妙品,临床上常配乌梅、碧桃干等加强止汗效果。女贞子“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本草正》),善补益肝肾之阴,清虚火,多与地骨皮、丹皮、生地等同用。夜交藤“养肝肾,止虚汗”(《饮片新参》),能引阳入阴,交通心肾而止汗。橹豆“壮筋骨,止盗汗,补肾活血,明目益精”(《纲目拾遗》),临床上多与地骨皮同用,借其养血平肝、滋阴清热之功,标本兼顾而取效。

如果出汗严重的话,那么就按照上面我们所介绍的这些中医治疗方法来给自己治疗疾病,中医治疗出汗厉害的现象还是有明显控制效果的,知识在治疗出汗厉害这个症状的时候最好是先找到原因,很多疾病会引起出汗的现象,比如说甲亢,甲状腺亢进,还有糖尿病等都会出现多汗的现象。

中药止吐药有什么?


我们都知道中医是比较悠久的,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大自然也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财富,中药材就是其中一种,对于中药材其实有很多的好处。能帮助我们防病治病,在古代的一些疾病预防和治疗中都离不开中药材。那么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下中药止吐药是什么?大家要仔细的看清楚哦。

止吐中药

竹茹性甘微寒,有清热化痰止呕作用。竹茹10~15克水煎饮服,可治饮酒后头痛、呕吐等症。

高良姜性味辛热,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之功。高良姜10~15克水煎服,可治饮酒太过,身寒呕逆。

苦参性味苦燥湿,有祛风杀虫、利尿作用。苦参10~12克煎汤饮服,有益醒酒。

五味子性味酸、甘、温,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之功。五味子10~12克水煎饮服可解酒。

葛花为葛藤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葛花10~15克水煎服,可治饮酒过度引起的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等症。

肉豆蔻味辛温,有收敛止泻,温中行气、消食之功。取肉豆蔻10~12克煎水饮服,可治醉酒后脘腹饱胀,呕吐等症。

乌梅性味酸、涩、平,有敛肺、涩肠、生津之功效。取乌梅30克水煎服,可解醉酒后烦渴。

桑葚性味甘微寒,具有滋阴补血、润肠作用。解酒时可取鲜桑葚150克捣汁饮用。

白豆蔻性味辛温,具有化湿健胃,温中止呕,行气宽满的功效。取白豆蔻10~12克水煎饮服,可除醉酒引起的呕吐。

白茅根性味甘寒,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作用。取白茅根15~30克水煎服,可解酒毒。

关于中药止吐药是什么小编已经详细的介绍过了。对我们来说经常会遇到想要呕吐的症状,有时候吐得比较严重是会造成身体的虚脱的,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止吐药。中药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好的一种,副作用比较小而且见效快。大家要牢记小编介绍的中药止吐药哦。

清肝的中药


清肝的药物有很多种,比如黄芪丹参等药材,这些药材不仅有清肝的效果,还可以起到促进肝细胞的在色鬼,可以缓解肝功能异常的症状。清肝除了喝中药外,还可以吃一些清肝的食物,比如枸杞以及龙井茶等,这些茶叶是比较适合清肝的,因为肝脏是可以帮助体内清除体内的毒素,所以要保护好肝脏。

一、清肝的中药有哪些

1、黄芪

黄芪可以说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最常见的中药材了,是可以很好的促进我们人体健康的了,而且它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因为很多肝病患者常出现乏力的症状,中医认为肝藏血,所以用黄芪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黄芪对健康人既起到防止感冒,又预防肝病的作用,而对慢性肝病患者则可以促进肝病的痊愈,或者减轻症状。而且黄芪对人体还有健脾的作用。

2、丹参

丹参主要成分是丹参酮,这种成分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了,是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之功效的了。而且丹参能改善肝内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肝门静脉的压力,增加肝细胞血流量,改善肝细胞的缺氧状态,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抗肝纤维化并且使得早期形成的肝纤维溶解以及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3、枸杞

枸杞是我们大家最常见的一种中药材了,也是大家最喜欢吃的一种中药材了哦,首先枸杞的味道是很不错的了,而且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药理证实,枸杞子多糖不仅是免疫增强剂,而且有免疫调节作用。枸杞子还有保肝及抗脂肪肝作用,是优秀的清肝中药材选择。

二、清肝茶饮

茶材:龙井茶3克、白菊花10克、热开水600ml。

做法1:

1、壶中加入龙井茶与白菊花,注入约150ml的热开水,略摇晃清洗茶材后,倒除茶汤。

2、再加入450ml的热开水,静置2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重复回冲至茶味渐淡。

做法2:

1、龙井茶3克、白菊花10克,也可加入决明子,菊花要用杭菊花.枸杞要买颗粒小,肉质多,红亮亮的。每次用杭菊花10克、枸杞10克,放入大茶壶内,加入开水,10分钟后便可饮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