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精神养生法

2019-10-13 │ 中医的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

癔病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您是否正在关注中医养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癔病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癔病性精神障碍是在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引起的原因比较多,既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患者在临床上经常会表现为多种症状,经常感觉到身体和精神出现脱离,出现感知方面的障碍,当然也会导致一些生理方面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出现发病的,经常会出现些幼稚性的动作。

临床表现

癔症的临床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各种内脏病变的类似各科疾病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症状)。可以说癔症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极易误诊。已有许多最初诊断是癔症,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疗的教训。所以癔症在临床上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难度是较大的,特别对于临床经验缺乏者来讲,不要轻易下癔症的诊断。

但癔症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症再发。此外,癔症所出现的各种表现,不论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其临床症状常是多变的,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而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癔症是很有帮助的。

癔症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亦可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疾病护理

护理时应加强心理暗示,采用支持心理暗示疗法,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多给予关心、同情、安慰,给予患者生活上必要的帮助,多做细致的思想开导,辅以热情的关怀。

随时疏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富于幻想,急躁,任性,易被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所影响。疾病发作时,如果亲属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不当,会形成新的不良暗示因素,造成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

因而患者服药期间要求亲属应保持镇静,避免过分关注和过分热情,避免惊慌失措,要正确对待该病的发生。为改善患者的不愉快情绪,亲属可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兴趣的事物或让患者暂时离开当时环境。注意到这些问题本身就可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对药物治疗也大有裨益。

ys630.COm精选阅读

精神障碍等级


精神障碍对于患者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危害和生理方面的危害,对于精神障碍来说,如果持续一年没有达到治愈的作用,患者依然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这时候可以进行精神障碍的等级分级,比较常见的分级就是重度,中度和轻度的分级,可以到相应的医院进行这方面的诊断。

精神残疾的分级

(1)重度(一级):五项评分中有三项或多于三项评为2分。(2)中度(二级):五项评分中有一项或两项评为2分。(3)轻度(三级):五项评分中有两项或多于两项评为1分。

列表如下:

社会功能评定项目 正常或有轻度异常 确有功能缺陷 严重功能缺陷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0分 1分 2分家庭生活职能表现 0分 1分 2分对家人的关心与责任心 0分 1分 2分职业劳动能力 0分 1分 2分社交活动能力 0分 1分 2分

类别划分

精神残疾一级:适应行为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精神残疾二级: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照顾者的简单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精神残疾三级: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精神残疾四级: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

病因

精神残疾可由以下精神疾病引起:(1)精神分裂症;(2)情感性、反应性精神障碍;(3)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4)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5)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6)其他精神障碍

什么是分离性精神障碍


分离性精神障碍,也叫做转换障碍,也被称为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种因为精神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个体的一种精神的障碍,患者经常会表现为分离性的症状表现,也就说会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躯体的一些症状,而这些症状和特征是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的,引起这种病症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说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等。

分离性精神障碍病因

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分离性精神障碍治疗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 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2)暗示治疗 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3)系统脱敏治疗 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

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改善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

精神障碍分为几类


精神障碍在生活当中是比较常见的,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宣泄的渠道,就可能会诱发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精神障碍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病症表现,分类也比较多,比如说有单纯型清纯型,紧张型和妄想型,青春型主要是青少年发病,而妄想型起病比较缓慢,情绪不稳定,有时候会有攻击,或者是自残的行为。

精神障碍分为几类

1、单纯型:

多在青少年时发病,起病缓慢,诱因不明显。可先有头痛、头晕、失眠、精神不振等早期症状,逐渐对环境不感兴趣,显得孤独懒散。与家人情感疏远,言语和动作缓慢减少,少有幻觉和妄想。预后多不良。

2、青春型

够在青春期发病,起病缓慢,表现孤僻怪诞。情感多变,易冲动,言语杂乱无章,妄想荒谬,常有幻觉,表现古怪愚蠢、淘气、幼稚、扮鬼脸等行为。此型预后不良,出现精神衰退较早。

3、紧张型:

青壮年起病。急性、亚急性起病居多。少数缓慢起病。早期精神不振、乏力、少动、对周围事情缺乏兴趣、缄默不语,动作被动或违拗、出现典型的木偶型状态,或紧张兴奋状态出现,此型预后较好。

4、妄想型:

发病较单纯型或青春型晚、起病多缓慢、常以敏感多疑开始,如怀疑别人陷害他,议论他。常有各种妄想和幻觉,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作用妄想,及评论性幻听多见。情感不稳定,行为常受妄想幻觉支配,有时会有攻击、自伤行为。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什么叫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属于一种精神疾病,患者会表现出幻想,幻听甚至会有明显的错觉,口里说出来的一些事情会让人们感觉到不正常,并且会表现出情感障碍,喜怒无常的现象,所以在平时要给予适当的精神药物辅助治疗,进行心理辅导。

症状体征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疾病治疗

对躯体病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治疗躯体病,若精神障碍不致影响躯体病的治疗,则可不必专门治疗或仅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对其他精神病,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药物疗法、休克疗法等。

1、药物治疗。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精神疾病的治疗已经进入化学治疗的年代。所用药物包括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等。

2、休克疗法,如电休克。

3、心理治疗。在若干精神障碍的治疗中从来都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主要用于神经症、心身疾病和人格障碍等。

4、工疗。或称职业疗法。即每日给病人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工艺性操作作业,以辅助或促进病情缓解。急性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好转时期应参加工艺品制作、缝纫、书法或绘画等活动,以提高生活兴趣和信心。对慢性病人则宜安排工业工疗,即参加一些带有流水作业性质的集体劳动作业。这样的工疗才接近现实生活,有助于他们的精神康复。工疗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有助于患者劳动就业或职业康复。其中包括着管理家务和教育子女。对神经症,也可合理选用镇静药物,但最主要的是心理疗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神经症的治疗、精神病恢复期病人的保健和其他心理疾病的预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

5、1930年代出现前额叶切断术,以治疗顽固的焦虑紧张、强迫观念、妄想状态等,即精神外科。现又有前额叶超声治疗,立体定向手术等,正在探索确切的疗效。

6、“脑神经免疫修复疗法”是解放军部队医院神经内科诊疗中心专家们经过数十年科研攻关首创的全国治疗精神疾病前沿疗法。该疗法治疗精神疾病疗效显著,专业权威。截止目前,该疗法以其较高的治愈率和良好的疗效已为来自全国各地十万多名精神疾病患者解除了困扰,重获了健康。该疗法的应用于临床,彻底打破了精神疾病治愈难的历史,开启了人类治疗精神疾病的新纪元。

癌症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症状


癌症对于大家来说应该都属于梦魇,没有人会想着自己会得癌症的,但是癌症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而且癌症患者还有很多伴发的精神障碍,那么关于癌症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到底有哪些呢?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清楚的,就包括很多癌症患者本身也是不知道的,主要是因为癌症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症状本身是不易被察觉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癌症都是恐惧的,这主要是因为癌症对于我们人类身体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大多时候都是不可恢复的,很多癌症患者最后的命运就是死亡。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癌症还会有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症状的,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癌症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机体内某种体细胞失去正常的调节控制,不断增殖,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分化障碍,并常侵犯邻近组织或转移到远离部位的一组疾病。随着癌症发病率的增加,目前已成为中老年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而癌症病人在发病前、后伴发的精神神经障碍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癌症伴发精神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躯体各系统的癌症伴发精神障碍。其发生原因尚不明了,考虑与心理因素有关。癌症患者患病前多有不良性格特征,如过分压抑、不善发泄,患癌症后在原有不良性格基础上产生精神心理障碍。另外,癌症所致的非转移性因素,如癌肿分泌特殊的神经毒素或激素可对中枢神经造成损害,以及癌肿转移的局部浸润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等也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癌症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具体如下:

1.震惊与否认期

癌症病人在得知病情后,大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初始十分震惊,茫然不知所措,进而对医生诊断产生怀疑,否认患癌症。

2.愤慨期

怨天尤人、愤怒、怨恨,对患癌症气愤,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甚至产生敌意。

3.急切求医期

四处求医。有的则盲目乐观,认为是早期癌症,可幸免于死。

4.抑郁期

随着病情恶化而出现抑郁、失望或绝望。常哭泣、抑郁、少语、厌世等。新近的一个对癌症病人情绪调查中发现伴有焦虑、抑郁障碍者分别高达45%、48%。

5.接受期

自知死亡将至,向家属及亲友交代后事。

通过上面文章对于癌症伴发的精神障碍以及癌症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症状的详细了解,相信大多数人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晓了,我们的癌症患者也都应该清楚了。这对于癌症患者的自我调节以及家人对于癌症患者的悉心照料都是有好处的,希望癌症患者们能够尽快康复起来。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