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精神养生法

2019-10-15 │ 中医的精神养生法 男性调理的养生法

经脉曲张最简单的治法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脉曲张最简单的治法”,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经脉曲张是指由于一些个别原因导致经脉发生扩张的情况,人体身体有很多的经脉,这些经脉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时候经脉也会出现一些毛病,它是可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但是经脉出现问题是可以进行治疗的,那么经脉曲张最简单的治法是什么?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身体多个部位的静脉均可发生曲张,比如痔疮其实就是一种静脉曲张,临床可见的还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及腹壁静脉曲张等等。静脉曲张最常发生的部位在下肢。值得强调的是,静脉曲张是其他病变的继发表现。

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很多,最多见的为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其主要病因为股隐静脉瓣膜的功能不全。另外一种重要病因见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因其往往合并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表现出浅表静脉的迂曲扩张。另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因为深静脉回流不畅,发生浅静脉代偿性的迂曲扩张;下肢动静脉瘘、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也可有下肢浅静脉曲张表现;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如布加综合征,也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若为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一般临床症状较轻,进展较慢,多表现为单纯曲张,少数情况可有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溃疡等情况;若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甚至深静脉回流受阻情况,则病情相对较重,小腿站立时有沉重感,易疲劳,甚至下肢的肿胀及胀破性疼痛,后期则发生皮肤营养性变化,脱屑、萎缩、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的形成。

下肢静脉曲张有穿弹力袜、注射硬化剂、手术剥除等治疗方法,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作瓣膜修复手术和腔镜下交通支结扎术等。下肢静脉曲张也可能提示其他疾病存在,需积极治疗原发病;若深静脉回流不畅,则手术处理浅静脉更应谨慎。Ys630.COM

扩展阅读

腿上经脉曲张是怎么回事


腿上经脉曲张是怎么回事

1、腿上经脉曲张是怎么回事?

1.1、先天原因:患者的瓣膜可能天生有一些小问题,加上后天压力,便形成了静脉曲张;

1.2、血管毛病:曾经患有静脉血管栓塞的人,瓣膜功能可能因而受损;

1.3、穿孔失效:连系表层静脉与深层静脉的穿孔静脉,也有瓣膜,防止血液由深层静脉流向浅层静脉,然而,当穿孔静脉瓣膜功能出现问题,血液任意流动,便会对浅层静脉构成压力,静脉扩张;

1.4、吸毒人士:利用针筒吸毒的人士,深层静脉的瓣膜容易受损;

1.5、怀孕妇女:女性荷尔蒙会使静脉扩张,瓣膜不能覆盖静脉,不能阻止血液倒流;

1.6、肥胖人士:因为下肢需要支撑庞大的身躯,静脉压力增加。

2、静脉曲张手术风险大吗?

静脉曲张的手术基本上是没有很大风险的,而且治疗的时间非常的短,在治疗的过程中只需要进行一些麻醉。在进行手术之后,小腿的皮下可能会出现一些淤青的情况,但是这种症状也会慢慢的自我消退。而且在小腿上基本上是不会留下什么疤痕的,伤口的程度也特别的小。术后2到3个小时,基本上就可以进行一些床下的简单活动,所以不要担心手术的风险。

3、静脉曲张手术后恢复期多久?

做完静脉曲张手术之后3个小时,就可以自己尝试着做一些下床行走的活动。然后在术后的时候,可以多进行一些室内步行的活动。可以尽量选择在晚饭过后,进行一些散步的工作,能够帮助小腿的血液回流恢复的更快。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可以用脚做空中脚踏车的方式,进行术后的恢复。也可以做一些瑜伽或者是游泳方面的运动,但是一定要控制好运动量不要过大。

小腿静脉曲张怎么治疗

1、压迫治疗法

使用弹性袜,利用外在的压力来减少运动时产生的水肿。理论上说,弹性袜的压力,在足踝部最大,往上逐渐减少其压力。通常最好能穿至大腿的弹性袜。弹性袜最好是在清晨尚未起床时穿著,一直到夜间上床后再脱掉,此方法仅适用于静脉曲张初期患者,并不能彻底治愈静脉曲张!

2、血管内烧灼治疗

在膝盖或足踝内侧做小切口,放入极细的导管,用高频波(或称射频)或雷射光束烧灼、阻断曲张的静脉血流。单纯的血管内烧灼治疗手术有可在局部麻醉情况下进行,需住院、疤痕与疼痛较少。但治疗不彻底。(不推荐)

3、硬化剂注射风险

注射后局部会出现褐色的色素沉着;可能形成浅表静脉血栓;对硬化剂过敏反应;导致静脉曲张复发。(不推荐)

4、外科抽除手术

在腹股沟做切口,切断结扎或抽出大隐静脉,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需住院7-10天。若静脉曲张太厉害时,可能需要数个小伤口,一段段的抽除曲张静脉。治疗完整但有皮下瘀青及伤口较疼痛的缺点。

静脉曲张是怎么引起的

1、静脉血管高于皮肤表面

导致血管高于皮肤表面的原因跟静脉血管迂曲有关。血管突出皮肤表面,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疙疙瘩瘩。下肢静脉曲张会逐步造成下肢水肿、小腿皮肤颜色变黑、淤积性皮炎、静脉血栓疼痛,甚至溃疡。

2、腿部酸痛和瘙痒

静脉曲张患者站立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腿部酸痛和瘙痒。患者会出现小腿皮肤痒、腿部肿胀、酸痛、疲劳、腿部有沉重感等症状。而站立可见小腿静脉隆起,如果把脚抬高就会比较舒服。

3、腿部有水肿

静脉曲张引起的水肿主要出现在脚踝足背,站立之后水肿尤为严重。严重的静脉曲张患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轻度水肿。大量的淤血使局部皮肤变黑或呈黑褐色,皮肤粗燥,静脉曲张的症状主要为下肢肿胀明显,局部特痛,可形成溃疡,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最简单的治眼皮跳方法


眼皮跳在生活当中也比较常见,迷信的说法是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当然,这种说法是不可取的,引起眼皮跳的原因,和心里紧张有着重要的关系,属于心理性的一种眼皮跳,另外也有一些因为服药不当而造成的眼皮跳的现象,不同的眼皮跳的症状表现,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最简单的治眼皮跳方法

1、因心理状态、情绪所引起的眼皮跳 (最近情绪大伏起落者适用) :

眼皮跳有时来自心理因素,因为情绪、心境的作用,而使生理产生变化。当心境回归正常后,眼皮就不会再乱跳了。

2、因生活起居不正常所引起的眼皮跳 (最近生活不正常者适用) :

有时眼皮跳来自熬夜失眠,眼睛过度疲劳因素。这是生活起居不正常所致。此种情形只要多做歇息即可改善。

3、因服用药物或饮食失调引起的眼皮跳 (最近饮食不当者适用) :

有时眼皮跳来自饮酒,酒精的刺激,或其他刺激性饮食的刺激所使然。或者服用某些西药的刺激。或者食用火 气大的食物,而使身体上火而刺激神经,而导致眼皮跳。

4、因疾病而引起的眼皮跳 (生理状况不是很好的人适用) :

眼皮跳有时代表生病了,而此种的眼皮跳所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严重的乾眼症、眼睛倒睫毛、结膜炎、角膜炎而导致眼皮跳。眼睛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或散光等也会眼皮跳。

发生眼皮跳有五大类原因:

1、因心理状态、情绪所引起的眼皮跳

2、因生活起居不正常所引起的眼皮跳

3、因服用药物或饮食失调引起的眼皮跳

4、因疾病而引起的眼皮跳

5、因事情徵兆所引起的眼皮跳

导致眼皮跳的塬因有许多,到底是哪一种,则依个人状况而定。而眼皮会跳动,有时是因为眼皮血管血液流通加速所致。有时是眼皮神经发炎所致,而导致眼皮发炎则有许多种塬因,敬请检视自己的状况,选择其中一种最接近的塬因。但也有的眼皮跳是综合下列多类原因所成。

十二经脉太难记,教你如何简单认识


用粗浅的比喻来理解十二经脉,经似地上的长江大河,络似江河之间的溪流沟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好像一个环子,周流不息,循行无端。经络相当复杂,主要的有十二支,称做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是为手三阴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是为手三阳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是为足三阴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是为足三阳经。

这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脏。”

手阴经从胸走手而交于手阳经,再由手阳经从手走头而交于足阳经,再由足阳经从头走足而交于足阴经,再由足阴经从足走内脏而交于手阴经,成为一个循环。

把十二经分开来说,由手太阴而手阳明,而足阳明,而足太阴,而手少阴,而手太阳,而足太阳,而足少阴,而手厥阴,而手少阳,而足少阳,而足厥阴,而手太阴。这样,循环不息地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从表走里,从里走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怎么治脚汗最简单有效?


汗腺可以分布于任何的身体部位,最常见的就是额头、腋下以及足部、手部,也有人汗腺分布于大腿、胳膊之上。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将汗液排出来,就好像一条条通道一样。有的朋友脚底板分布着大量的汗腺,所以每天脚部都会排出非常多的汗液。那么,怎么治脚汗最简单有效?

准备10-14双棉袜,注意应每天换一双新的袜子,穿过一天的袜子由于吸取了脚部的盐分和水,变得很潮湿,而有盐分的袜子吸湿保湿作用更强,为真菌繁衍提供了条件,而真菌问题会进一步刺激汗腺,加重汗足。

鞋子应至少准备三双,最好是棉布表面的,透气吸汗的鞋子,除非工作需要,尽量不要穿皮鞋。每天一换,穿过的鞋子应在睡觉前把鞋带解松,足尖保护的部分尽量敞开透气,经过1-2天晾干后穿。平时运动应该穿专门的运动鞋,注意鞋子护理,阳光暴晒杀菌不是必须的,主要是多透气多晾干,保证鞋子干爽。

每天洗完脚用毛巾擦干后,一定要用干燥的维达纸巾将每个脚趾缝的水分彻底吸干净,或者用电吹风无加热档将脚趾缝彻底吹干,吹到足部不感觉发凉为止(发凉说明还有水分正在蒸发),这样做同样可以克服足部真菌繁殖,减缓汗脚。

使用42度左右温开水洗脚、然后用37℃、1%聚维酮碘溶液泡洗、之后再用42度作用的温水反复泡洗3次,将药液清洗干净,可杀灭足部真菌,治疗汗脚。

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鞋袜洗换,坚持温水泡脚,适当药物治疗,洗完脚后彻底干燥脚趾缝。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相信我们对经络养生并不陌生,大家平时做的按摩、足疗、针灸等都是经络养生法。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中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及推拿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作用。)

孙络: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二)具体名称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足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具体分布特点如表5-3.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其流注次序为: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四)足太阴脾经

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2.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静脉曲张瓣膜修复法


静脉曲张瓣膜修复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修复大隐静脉的受损瓣膜有很好的作用,我们知道静脉曲张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隐静脉瓣膜受到损害,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静脉曲张瓣膜修复法来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不严重,也可以采用保守的方法来治疗。

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

1.年龄、性别:静脉曲张的原因因人而异,由于肢体静脉压仅在身体长度达最高时方达最高压力,青春期前身体不高,故静脉口径较小,均可防止静脉扩张,所以尽管30岁前有轻微症状并不明显的静脉曲张,然而大多数是随年龄增大,静脉壁和瓣膜逐渐失去其张力,症状加剧。

2.静脉内压持久升高:静脉血本身由于重力作用,对瓣膜产生一定的压力,正常情况下对其不会造成损害,但当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时,瓣膜会承受过重的压力,逐渐松弛、脱垂、使之关闭不全。这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

3.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静脉壁相对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可以扩张,瓣窦处的扩张导致原有的静脉瓣膜无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不全,血液倒流。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失,亦不能发挥有效的防止倒流作用,导致发病。

大隐静脉未做结扎。

许多病人曾经做过大隐静脉手术,腹股沟区也有明显的手术瘢痕,但是B超显示大隐静脉仍然存在。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把分支作为主干结扎,或是找不到大隐静脉,放弃结扎所致。遗留完整的大隐静脉是最多见的复发静脉曲张的原因。通过超声检查即可明确。

小隐静脉功能不全。

由于手术前,绝大部分的医生没有对患者做血管超声检查,很容易忽略小隐静脉的病变存在。一是因为小隐静脉处于小腿后方;二是因为小隐静脉位置较深,扩张不易被发现。小隐静脉的返流,可以导致曲张静脉重新出现。也是通这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复发原因。

教你最简单有效的7个护肾法


中医理论认为,耗伤过多的肾阳气,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病症。因此,平日一定要注意对肾脏的保养十分重要。按摩疗法是养肾护肾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1、握固:

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握固可以固守精气神在体内,平时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时都可以握固。

2、提踵颠足:

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向下颠足时身体放松,轻轻咬牙,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提踵可以牵拉腰背腿部的膀胱经肾经,轻震地面还可以按摩五脏六腑。

3、用脚后跟健走:

健走的最好方法是,迈开大步,脚后跟先着地,不要弯曲膝盖。腿往前迈时,脚尖伸直如同踢球;前脚落地时,后脚脚尖踮起。脚后跟先着地,实际上就是刺激了肾经穴位。经常用这种方式健走可以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

4、摩肾腧:

并腿坐于床沿,两手掌对搓至手心发热,分别按在后背腰部,上下按摩腰背肾腧穴,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可补肾纳气。

5、三元式站桩: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合抱于腹前,位置与脐同高,两臂抱圆;同时两膝微屈,重心下沉.两膝关节微微向两旁打开。使裆要圆;背略弓形,胸要含,背要拔,使腰背部略向后拱,命门穴打开。这样前后、左右、上下都是圆,整个人显得十分圆融。这是一个补益元气的基本站桩法。常做能使肾元充沛。筋骨劲强。

6、热水泡脚:

泡脚最适宜的时间是每晚7-9时,这是肾经气血最衰的时辰,此时泡脚、按摩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肾和肝的目的。泡脚用的容器以木盆为好。泡脚水,不能太热;以40℃左右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

7、深呼吸:

做深呼吸时要选择空气清新的环境,尽量用鼻子吸气。呼吸保持柔和、缓慢、均匀、深长。以6次深呼吸为一组。然后平息调整,可以再做。中医说:肺主呼气,肾主纳气。《黄帝内经》中有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身放松,身体后仰,用整个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如此反复进行,每次撩击30下左右.每天可以做2~3次。撞背功能强壮腰肾,疏通经络,循行气血,平调阴阳。

一天中养肾的最佳时间是早上5~7点,晚上11~1点,而早上肾阳最强,晚上最弱,所以有人主张性爱应该选在早上。中医认为肾藏精,性生活后使肾的精气亏虚,如果在晚上肾阳最虚时进行性生活,会加重肾虚,而早上肾阳最强时过性生活,则不易虚弱。

十二经脉太难记 教你如何简单认识


用粗浅的比喻来理解十二经脉,经似地上的长江大河,络似江河之间的溪流沟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好像一个环子,周流不息,循行无端。经络相当复杂,主要的有十二支,称做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是为手三阴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是为手三阳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是为足三阴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是为足三阳经。

这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脏。”

手阴经从胸走手而交于手阳经,再由手阳经从手走头而交于足阳经,再由足阳经从头走足而交于足阴经,再由足阴经从足走内脏而交于手阴经,成为一个循环。

把十二经分开来说,由手太阴而手阳明,而足阳明,而足太阴,而手少阴,而手太阳,而足太阳,而足少阴,而手厥阴,而手少阳,而足少阳,而足厥阴,而手太阴。这样,循环不息地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从表走里,从里走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中医经络养生法推荐 这些经脉你得注意


点按风府穴:

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

点百会、四神聪:

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百会为督脉穴,四神聪为外经奇穴,头为诸阳之会,常点按此二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证。

点印堂:

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等证。

点太阳:

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太阳穴,点法和揉法结合,约1分钟。太阳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目疾诸证。

点人中:

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称水沟,为督脉穴,点胺此穴可醒脑提神,用于神志昏迷、惊风与腰脊强痛等证。上肢点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冲穴及小指的少冲穴,然后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按合谷穴、列缺穴、内关穴,也可点按左、右手的十宣穴。

下肢点穴按摩

换左手指点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下肢点穴按摩

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足三里穴和委中穴,点法和揉法结合。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时多用艾条灸,因为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平稳,心无杂念,将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来。灸时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悬灸上肢穴位:内关。

悬灸下肢穴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被动艾灸法

被动艾灸也就是请他人帮助施以灸疗,艾柱灸与艾条灸均可以,可根据情况选用。一般艾柱灸难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学习操作;艾条灸难度相对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选择。

被灸者一般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全身自然放松,不要紧张,心情愉悦。然后将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来。施术者站于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体自然放松,心无杂念,轻巧操作,从容缓和,不急不躁,全神贯注。

被动灸法多用于胸腹部或腰背部,养生的穴位有气海穴、关元穴、中脘穴、神阙穴、华佗挟脊、肾俞、命门。按摩养生法

拍打经络

先用右掌拍打头顶10次,继用双掌随身体左右摆动左右交替依次拍打肩颈、上臂、前臂、胸背、腰腹、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共1~3遍。

全身拍打

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肩部、头部做轻松而富有弹性的拍打。

敲打命门

双手握拳,通过自由转腰时,用双拳轮换敲打前后同侧命门。

搓手浴面

双手合掌胸前,相互摩擦至热,然后快速分开,上下摩擦面部(包括眼、耳、口、鼻)。

摩掌熨目

双手掌相互搓热后,覆盖双眼,闭目熨睛。

双手拍头

取坐位,头身正直,然后用双手掌在头部施轻拍法,由前向后,均匀拍打,力量要轻柔有弹性,双手轻拍约20次。

按摩后脑

两手指交叉,抱在后颈枕下部,左右来回横向搓摩约20次,力量要轻柔适中。

梳头浴面

双手五指分开如爪,自前额向后梳头10次,继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颊10次。

旋摩耳轮

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后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后面10次。

叩齿咬牙

双手掌轻按双颊,先叩齿有声36次,后咬牙无声18次。然后下颌放松,用两大指指腹向上托叩下颌36次。

弹鸣天鼓

双掌掩耳,食指、中指、无名指在后枕轻轻摩擦,耳中闻擂鼓之声约1分钟,继用无名指弹滑36次。

搅海咽津

舌尖先左后右在口腔内颊慢慢搅动10次,古称“赤龙搅海”,至唾液满口嗽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颈咽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运目弹睛

头部不动,眼珠向四周环视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后用力紧闭双眼,同时呼气,待气吐尽后,迅速睁大双眼,同时吸气,共3次。

按摩颈项

手掌自后颈慢慢按摩至前颈,中指尖点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

按摩腹肋

双掌根紧按双侧腋下胁肋,自后向前按摩10次。然后左掌叠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窝部10次,继按顺时针方向向左上腹推进,而后依次达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窝部,如此1~3遍。

搓腰揉肾

双手虎口放双侧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后双手上移至双侧肾俞穴,左右扭动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