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保健穴位有哪些

2019-10-15 │ 冬季养生保健穴位有哪些 男性艾灸常用养生穴位

脾胃湿热艾灸穴位有哪些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您对中医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脾胃湿热艾灸穴位有哪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平常的时候很多人的身体都会长期的处在一个比较湿热的环境下,这样的湿热就会让人们的身体内部产生一些不好的生理变化,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这些状况是会更加的明显的,因为这会让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的闷热,湿气就更加重的,所以一定要想到缓解脾胃湿热的方法,要不然的话长期下去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那么对于脾胃湿热的消除方法就是艾灸的。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其实湿热就是人们平常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的,那么就会直接潜热在自己的身体内部,对于人们的健康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就可以用艾灸来进行缓解,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好的去改善我们的身体状况,不会让脾胃湿热转换成疾病,不过在艾灸的时候要注意皮肤的温度,免得不小心灼伤的。

yS630.Com相关推荐

脾胃湿热按摩什么穴位


脾胃湿热按摩什么穴位

1、脾胃湿热按摩阴陵泉

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再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

2、脾胃虚弱按摩足三里

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而每天坚持多揉阴陵泉穴就好。操作方法:空闲的时候按揉阴陵泉,一天要保证10分钟。晚上睡觉前,用艾条灸两侧足三里3-5分钟,最好灸之前先按阴陵泉1-2分钟。

3、脾胃湿热按摩丰隆穴

配合足三里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4、脾胃湿热按摩曲池穴

对手肘部的曲池穴每天做做按摩,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来按揉,每次1~3分钟,每日按摩1~2次。这样做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平常饮食要注意少食油腻的食物或者甜食,控制胃纳入过多不好消化的食物,减轻胃的负担,帮助脾运化,这样湿热就可以祛除了。

如何判断自己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虽然属于一种疾病,但是也分为很多种类型,一般都是分为湿热证还有寒湿证,具体的区别方法以及症状如下:

寒湿证:这个时候身体感觉恶心想吐,同时身体倦怠,大便出现溏薄的情况,同时腰侧以及四肢出现冷痛的毛病,腹部也会感觉到寒凉,特别是气温变低或者是气候潮湿的时候更加严重,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持续性钝痛的毛病,并且在晚上表现的更加严重。

湿热证:嘴巴发苦、干燥以及发粘,并且不爱喝水,脸部还有嘴唇都会发红,也容易出现口舌生疮的疾病。另外,全身容易发热,并且在午后更加的严重,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头痛以及身体沉重的感觉。在饮食方面,不想吃东西,同时讨厌油腻的食物,经常感觉到上浮有胀满的感觉,还会出现腹部疼痛的情况。眼睛的视力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眼角膜雾状浑浊的情况,舌苔也会变得黄腻,舌质则是发红。

脾胃湿热的食疗

1、素烧苦瓜:新鲜苦瓜200克,切丝,先用开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欠(含有盐、味精)浇汁。

2、赤小豆薏米饮: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毫升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将两次的汁液搅匀,温饮或凉饮。

3、金针冬瓜汤:干金针菜20克,切段,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克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4、五花茶:干木棉花30克、金银花30克、槐花20克、鸡蛋花20克、葛花20克。以上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煲内,加入400毫升清水煎渚。此款五花茶能清大肠湿热。

艾灸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


脾胃湿热是一种非常麻烦的疾病,需要长时间的去服用药物来治疗的,但是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就会直接损害到自己的器官,产生不可估量的后遗症,可不去治疗的话就会让患者出现满脸青春痘的,所以可以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法,比如说艾灸的,这就是一种非常有疗效去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文章我们已经了解到艾灸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是什么,任何的病症都是从内到外的进行调理,尤其是脾胃湿热这种疾病,西药虽说见效快但是没有办法根治的,只是在运用中医疗法的同时规律的进行生活来结合治疗的。

脾胃虚寒艾灸什么穴位


二、脾胃虚寒艾灸要注意什么三、脾胃虚寒艾灸有什么禁忌

脾胃虚寒艾灸什么穴位

1、脾胃虚寒艾灸什么穴位呢

局部取穴:期门穴、章门穴。

背部取穴:肝腧穴、脾俞穴。

四肢取穴:丰隆穴、内关穴。

肝气淤滞,易腹胀,两胁胀,加灸:太冲穴。

肝郁脾虚,胖是虚胖,舌头大,肚子大在上腹,腹胀,拉稀、便秘交替,加灸:太白穴。

肝气郁滞时,丰隆加太冲;肝郁脾虚时,丰隆加太白。

2、脾胃虚寒艾灸有什么好处

艾灸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 痛、呕吐、呃逆、吞酸、食欲小振等有较好疗效。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 通调冲任、理气活血。神阙穴可主治上吐下泻,腹中虚冷、腹痛腹泻、肠鸣、小儿厌食、老人滑肠失禁、脱肛、水肿、臌胀、妇人宫寒不孕、巾风、霍乱、角反张、不省人事等症。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

艾灸属阳,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补肾固元防寒的作用。

脾胃虚寒,可以艾灸穴位。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证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胃虚寒呢?平时胃痛隐隐,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特别容易腹泻不止、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的,多为脾胃虚寒之人。

3、脾胃虚寒艾灸怎样操作

术者手执点燃艾条,对准中脘(胸骨下 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关元(肚脐下3寸)、神阙穴(肚脐),一般距皮肤1.5-3厘米,其距离以病人感到温热、舒适而无灼痛为度。

每穴灸20分钟左右,灸到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此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须随时注意局部温热程度,防止灼伤。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病痛局部灸疗。

脾胃虚寒艾灸要注意什么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注意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7、要循序渐进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脾胃虚寒艾灸有什么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3、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4、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调理脾胃吸收艾灸什么穴位


调理脾胃吸收艾灸什么穴位

1、调理脾胃吸收艾灸什么穴位

命门、肾俞、中脘、神阙。

中医主张以人为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一个人脾胃功能正常,五脏机能比较正常,那么他的身体就会强壮有力,反之,如果脾胃功能差,那么身体则会虚弱。因此,脾胃调理以补肾和脾胃为主。所选调理方中,胃俞为胃的背俞穴,是胃经气输注之处,具有直接调理胃腑的功能,在选用时多与脾俞协同使用。中脘是腑之会穴,是胃气在腹部所汇集的地方,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的作用。

2、脾胃吸收不好的症状

脸色发黄。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鼻头暗淡。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口唇无血色、干燥。《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睡觉时会流口水。《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便秘。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睡眠不好。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3、中医教你如何健脾胃

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

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坚持的时间长了自然会看到效果的。

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这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一个动作,胃部在足部的反射区是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脾胃虚弱饮食调理

1、饮食调养基本原则

脾胃虚弱者在饮食上要有规律,三餐要定时定量,不可以暴饮暴食。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稀饭、粥等等。一些刺激性的食物以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油炸的、生冷的都尽量不要吃。

2、常见健脾养胃的食物

粳米性平,有补脾益气之功。脾胃虚弱可以多吃点黄颜色的东西,比如玉米、土豆、鲫鱼汤、薏米等,它们都是调脾胃非常好的选择,如果不想那么麻烦可以直接服用虫草薏米糊。其实何为虚弱,就是功能不强,知道原因就简单了,还是从容易消化着手,每餐以豆浆牛奶,及没馅的馒头及易消化的粥最好是加些薏米、荞麦、燕麦、红枣等一类补脾胃的东西更好,生冷硬及刺激的东西尽量不吃,还有荤的也要吃些易消化的鱼类,其它肉类少吃为好。

调理脾胃的方法

1、保养脾胃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据研究,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暖气、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的正常活动。

2、脾胃不好,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素食为主、荤索搭配。要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大便通畅。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3、脾胃不好注意冷暖。在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时,有虚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虚泄泻的,可在脐中贴暖脐膏药,同时还应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发冷,可及时服用生姜茶。

4、脾胃不好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瑜伽等。适当的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心脏艾灸穴位有哪些


心脏艾灸穴位有哪些

1、心脏艾灸穴位有哪些

少冲穴

少冲穴为手少阴心经的井穴,有关心脏,神经的病症都可以通过少阴穴治疗。艾灸该穴位可以起到醒神开窍,清热息风的功效,常被用作心脏病的急救穴,也是心脏保养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心痛,胸肋痛,热病,昏迷等病症。定位: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伸小指,沿指甲底部与指桡侧引线,其交汇处即是。

内关穴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也是心脏的保健要穴,艾灸该穴位能宁心安神,理气镇痛,和胃降逆,适宜于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头痛,手臂疼痛,恶心想吐,痛经,呃逆等症状,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坚持艾灸内关穴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前臂微屈握拳,从腕横纹向上量取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

心俞穴

心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经穴,可以很好的调节脏腑功能,具有宁心安神,通调气血的作用,患有心痛,心悸,冠心病等症均可用该穴位进行治疗,坚持艾灸可以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定位: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先找到第7颈椎,再往下数五个突起椎骨,在其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即是。

2、艾灸的最佳时间

中医专家指出,最适合进行中医艾灸疗法的季节就是夏季。因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医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脱了衣服施灸容易受凉。而且天气热,人体对温度就比较敏感,不容易被烫伤。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

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针灸疗法。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3、艾灸的最佳灸量

艾灸应该考虑天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来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轻灸,才不会造成上火伤阴。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艾灸的禁忌人群

1、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皮肤过敏者不适宜用艾灸。

4、高血压患者,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压,再辨证取穴。

5、体内有金属埋件者,谨慎艾灸。

6、良性肿瘤需要辩证施灸,恶性肿瘤不建议艾灸,以免导致热血妄行。

7、心脏部位不可多灸、久灸,外阴、乳头等娇嫩部位不能灸(仅针对传统艾条施灸,灸大夫隔物灸仪系列除外)。

8、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艾灸的手法

直接艾灸

将细艾绒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可达达70℃。

方法: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间接艾灸

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