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养生组织

2019-10-20 │ 女性养生组织 社区组织冬季养生知识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中医养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述】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组织细胞性起源的肉瘤,其肿瘤细胞很少全部由组织细胞组成(组织细胞瘤),一般是由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纤维组织细胞瘤)。

【治疗措施】

类似于ⅢⅣ级纤维肉瘤和骨肉瘤。与纤维肉瘤相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在骨上多发,即使在很广泛的切除后仍倾向于局部复发。术前化疗方案与骨肉瘤所用化疗方案相同,几乎半数病例可产生良好的效果。术后化疗方案与骨肉瘤所用化疗方案相同,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因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处理类似骨肉瘤。特别强调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切除范围必须是广泛性或根治性的,甚至超过骨肉瘤的切除范围。

【病理改变】

1.肉眼所见 皮质骨常中断,肿瘤组织为髓样的,或是坚硬、苍白的(胶原化区域),常见因脂肪堆积或坏死所致的黄色区域,或因含铁血黄素所致的黄棕色区域。

2.镜下所见 肿瘤组织分组织细胞性结构为主区域和以纤维细胞性结构为主区域,完全由前者的(组织细胞瘤)组成的很少见,一般是这两种成分联合存在(纤维组织瘤)。组织细胞性表现为大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球形、卵圆形或轻微梭形,细胞质丰富,染色深,嗜酸性,无清楚的边界,而且有大的细胞核,轮廓不规则,核膜厚,染色质团块轮廓清楚,核仁体积大,一些细胞有丰富的胞浆,其内有着色良好的细微颗粒,有一偏心性核,象横纹肌母细胞成分。常见巨细胞内含数个不典型核(肉瘤性巨细胞),并常见无不典型核的巨细胞(反应性巨细胞)。常见具有吞噬行为(含铁血黄素,红细胞)的肿瘤细胞以及呈泡沫状胞质的肿瘤细胞。组织细胞性表现占优势的地方,组织富含细胞,这些细胞多形性明显,体积巨大,核畸形,常有不典型的分裂像。在主要或全部是梭形细胞的其它区域,有时胶原化明显,细胞稀少,核较尖,染色质浓厚,多见旋涡或板层状结构,常有坏死区,尤其是在肿瘤周缘,坏死区内常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粒细胞比较少)。

【临床表现】

本病不少见。好发于男性,多见于成人和老年人。

常位于长骨,依次为股骨、胫骨和肱骨,象骨肉瘤一样,较常发生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与骨肉瘤不同的是此病更容易从干骺嘀蜮骨干干骺端向骨干侵犯,由于患者一般是成人,因此可侵及骨骺。有时可仅发生于骨干,或仅在短骨和扁平骨见到。

一般在患者就诊时,症状(疼痛和肿胀)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有时可在1~2年以上。

【辅助检查】

X线所见 放射影像表现与纤维肉瘤和骨肉瘤相比较,更类似于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纯溶骨性病变,可融合成片,可相当巨大,边界模糊。由于缺乏肿瘤性成骨和骨膜反应性成骨或由于放射影像的假像,其皮质骨显得变薄了,但未被肿瘤穿透,但动脉造影、CT、MRI及手术所见可证实其皮质骨被肿瘤所穿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骨膜反应很少见,可在骨干部位和年轻患者中见到。

【鉴别诊断】

在影像学上,须同纤维肉瘤、溶骨型骨肉瘤、淋巴瘤、溶骨性骨转移瘤鉴别。在组织学上,须同纤维肉瘤(梭形细胞多,鲱骨样结构)、骨肉瘤(肿瘤性成骨)鉴别,在纤维肉瘤和骨肉瘤中见到的类似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区域,须进一步研究。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不肯定或不明确的情况下,诊断必须基于充足而大量的组织学切片。此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组织学鉴别诊断还包括癌的骨转移,它们较长的细胞排列成模糊的板层状结构,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细胞也可有上皮样外观,并可聚集为成组的小泡状。

yS630.Com相关推荐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概述】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组织细胞,类似于组织细胞纤维瘤和骨巨细胞瘤。

【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因为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般为良性肿瘤分期的Ⅱ期(活跃性),所以采用刮除术,可联用局部辅助剂;如切除彻底,一般都能治愈。

【病理改变】

1.肉眼所见 骨膜及皮质旁结缔组织正常,骨皮质变薄但连续。肿瘤致密,由胶冻状物质或少量纤维样物质组成,呈皮革样黄色,有时有鲜亮黄色斑点。在此组织旁边可有较软的组织,浅棕或淡红棕色,象骨巨细胞瘤,肿瘤与周围骨界线清晰。

2.镜下所见 细胞丰富,胶原呈涡旋状或迭层状排列。细胞有类圆椭圆核,可顺纤维方向伸长。有丰富的大泡沫状细胞,可孤立或成群存在。多核巨细胞稀少而小,有丝分裂像很少见。在某些区域(大体病理的骨巨细胞瘤区域)可观察到相同于骨巨细胞瘤的结构。

【临床表现】

发病罕见,到目前为止,只有几例报告,因此很难作出准确的性别、年龄和部位的统计。此病一般在成人发病,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也见于骶骨、髂骨和下颌骨。

症状为持续的中等度疼痛和肿胀。

【辅助检查】

X线所见 为溶骨病变,位于长骨的干骺端,表现为圆形偏心性,有时被一骨硬化细线分隔而显得界线清晰,骨皮质变薄,有时轻度膨胀。在较小的骨,如腓骨头,可占据整个骨段,有时部分骨皮质可消失,但无骨膜反应。

【鉴别诊断】

需同非骨化性纤维瘤和骨巨细胞瘤鉴别。

纤维组织瘤样增生


纤维组织瘤样增生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增生疾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纤维瘤。患有纤维组织瘤样增生的患者一般以儿童为主,四肢部位患病的概率更高,。而且,患者一般会出现皮肤肿胀凸起等现象,现在医学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的概率不大。那么,纤维组织瘤样增生应该怎么办呢?

一、什么是纤维组织瘤样增生

纤维结缔组织呈肿瘤样增生,形成瘤样肿块,又称纤维瘤病。它包括的种类繁多,约有十多种。常见的有结节性筋膜炎、增生性筋膜炎、增生性肌炎和带状瘤等。瘤样纤维组织增生与纤维瘤不同之处在于局部呈浸润性生长,没有包膜。除见纤维母细胞外,尚见大量的肌纤维母细胞,有时纤维母细胞增生较活跃,细胞丰富,核肥大甚至具有轻度异型性和少数正常的核分裂像,切除不完全时可以多次复发但不转移。此种病损根据类型的不同,可见于婴儿、儿童和成人,一般较多见于儿童。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软组织,但以发生在四肢及腹壁的皮下、筋膜、肌肉等处较为多见。

二、皮下纤维组织瘤样增生怎么办

纤维组织瘤样增生属于良性的病变,该病发病的具体原因还不是十分明确,有可能和慢性的炎症刺激等有一定的关系,该病和脂肪瘤不是同一种疾病,在切除之后也会有复发的可能。对于切除比较彻底的锁,复发的几率会相对比较低,手术之后自己注意观察。

三、腹壁纤维组织瘤样增生的复发预防

腹壁纤维组织瘤样增生不转移,但易复发。据报道,复发率可高达50%~66.8%,而且主要在18~30岁这一年龄阶段。

plukker等认为,肿瘤的复发与手术切除范围和肿瘤大小有关,肿瘤愈大愈容易复发,肿瘤大于10cm的病例术后复发率最高。少数腹壁纤维组织瘤样增生在外科切除不彻底的情况下可长期存在而不生长。

但有学者报道,反复复发、多次手术可能导致肿瘤转移。腹壁纤维组织瘤样增生有自行性消退可能,甚至个别巨大腹壁纤维组织瘤样增生不予任何治疗可自然退缩或消失。

婴儿组织细胞增殖症


【概述】

组织细胞增殖症(网织细胞增殖症或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系指组织细胞肿瘤性或假性肿瘤性增生而不能归入恶性淋巴瘤的一组疾病。一般包括骨嗜酸性肉芽肿、黄色瘤病及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三者应视为同一病变的慢性及急性过程,其间可以有移行型及中间型。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病变可为单发或多发,可位于骨骼内或骨骼外。组织细胞增殖症包括其所有变异型是一种全身性疾患。这几种表现与其说是病,不如说是综合征,彼此虽有所不同,但界限并不十分清楚。国内外不少作者报道嗜酸性肉芽肿有转变为黄色瘤者。组织细胞增殖症可分为单发性及多发性。前者即骨嗜酸性肉芽肿,后者又分为慢性型(伴有或不伴有黄脂瘤病)、急性型(儿童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用中间型(过渡型)。有些作者将组织细胞增殖症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前者多发生于较大儿童和成人,后者在婴儿多见。嗜酸性肉芽肿男性患者较多,常见发病年龄为1~15岁,5~10岁之间尤多。但也可在成年发生。嗜酸性肉芽肿在20岁以上者一般发生于肋骨及下颌骨,20岁下者好发于颅骨。发生在脊椎骨少见。

【治疗措施】

单发病变者搔刮即可达到治愈目的。如病变较大,可在彻底搔刮后植骨,也可给予小剂量放射治疗(3~6Gy)。儿童的脊椎骨病变,经放射治疗后,扁平椎高度可有不同程度恢复。放射治疗可能损伤骨髓,采用时应慎重考虑。

黄色瘤病,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采用放射治疗,使颅骨破坏区修复并硬化,照射眼眶部,使突出眼球退缩;照射碟鞍区,使破坏修复,症状均有改善。

有尿崩症者,给予垂体激素后,尿量减少,尿比重有所改进。

对弥漫性嗜酸性肉芽肿,应用长春新碱,每3周静脉给予10mg,共8.5个月。

有的作者建议,如用皮质类固醇对黄色瘤病及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无效,可给予氮芥或氨甲喋呤,能暂时改善症状。少量多次输新鲜全血可纠正贫血。

【病理改变】

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病变为广泛性的网状组织细胞的增生,伴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还可有各种炎性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有些组织细胞可转变为泡沫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或细胞残余的吞噬细胞。小血管可有纤维素样坏死,晚期可纤维化。组织细胞核大,呈卵圆形、齿轮形或肾形,常聚集成堆或呈条状。

黄色瘤病的主要病变为组织细胞增生,可见网织细胞,泡沫细胞及Touton型巨细胞。泡沫细胞也称黄色细胞,有针状胆固醇结晶。嗜酸性粒细胞不明显。有的部位有肉芽组织,分化差,可有少数核分裂。组织细胞以后被成纤维细胞代替,形成结缔组织,有的介于泡沫细胞之间,代替肉芽组织。

在同一患者,同一处病变在不同时期,病理可以不同,如开始时为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组织细胞肉芽肿。但几年后可转变为以泡沫细胞为主的含脂质肉芽肿,因此不能单纯根据泡沫细胞之有无来确诊黄色瘤病。即使在婴儿网织细胞增殖症,偶而也能见到泡沫细胞,只是因为病变发展较快来不及形成,所以显得稀少。

组织细胞增殖症可合并肺内病变,后者也可单独发生。肺内开始为间质性肉芽肿,随后组织细胞侵入小动脉和细支气管远端,发生阻塞性肺气肿,形成囊肿和大泡以致破裂。肺间质性肉芽肿内有许多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单发性或多发性嗜酸性肉芽肿全身症状少。开始症状为疼痛,伴随有颅骨、肋骨病变者,局部有肿块、压痛,也可有病理骨折及畸形;伴有股骨病变者,多有跛行。多发性病变一般相继发现。患者可有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亦可伴有肺门病变。脊椎骨原发性嗜酸性肉芽肿偶而可压迫脊髓引起瘫痪。黄色瘤病一般具有三大典型体征,即颅骨缺损、眼球突出及尿崩症,主要为多发性颅骨病变,其中额、顶骨最常见,颞、枕骨次之,一般只具其一,很少同时具备三个典型体征者。除上述临床改变外,还可有发育障碍,肝、脾肿大,皮疹、色斑和牙龈溃疡,齿龈逐步被肉芽组织包绕,齿糟周围呈单囊状或多囊状破坏,最后牙齿松动脱落。临床上经久不愈的慢性齿龈溃疡可能是炎症早期征象之一。

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发病年龄在3岁以下,临床表现有发热、中耳炎、复发性细菌感染、贫血和出血。此外,还有肝脾肿大、广泛性无痛性周围淋巴结肿大、溶骨改变及脂溢性湿疹等。

【辅助检查】

嗜酸性肉芽肿位于颅骨者一般表现为内外板溶骨性破坏,骨质似被挖除,周围无硬化或骨膜反应。其状如地图故称地图颅。

脊柱骨因发生病理性骨折,椎体部分压缩呈楔形椎,以后完全压缩,只剩上下缘皮质,椎体高度减少,但在水平方向并不扩散。上下椎间隙保持不变,椎体间不发生自发融合,偶而在椎旁可出现软组织梭形肿块,患椎密度加大,呈圆盘状,故一般将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典型X线表现描写为扁平椎,颅似椎体软骨病。

对于X线片显示扁平椎,在诊断为骨嗜酸性肉芽肿时应慎重。适合下述标准才能诊断,即:(1)只有一个椎体累及;(2)患椎上下椎间隙正常;(3)压缩椎体密度一致。肺部X线表现似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肺内有弥散网状结节浸润,自肺门向四周呈密集细条状放射,且有弥散性爪状物,严重者呈蜂窝状,肺门增大而纹密。

【预后】

5岁以下儿童单发病变,如在头6~12个月内,病变不继续扩展,其他部位未再发现新的病灶,一般预后较好。如在病程中出现贫血或肝脾肿大,多表示病变趋于恶化。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预后不佳;很少有长期存活者,如同时有肺内病变,死亡率高。

朗格罕组织细胞肉瘤如何预防?


朗格罕组织细胞肉瘤,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其实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这些病症的发生,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开有害物质,同时要提高身体的看病能力以及免疫力。

1.避免有害物质侵袭(促癌因素) 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

肿瘤发生的一些相关因素在发病前进行预防。很多癌症在它们形成以前是能够预防的。1988年美国的一份报告详细比较了国际上恶性肿瘤相关情况,提出许多已知的恶性肿瘤其外部因素原则上是可以预防的,即大约80%的恶性肿瘤是可以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改变而预防。继续追溯,1969年Higginson医生所作的研究总结出90%的恶性肿瘤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即是指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选择制作的食品、活动的习惯和社会关系等。

2.提高机体抵御肿瘤的免疫力 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斗争。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肿瘤防治工作重点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癌的机会。

3、促进身体提高抵御癌瘤的免疫力: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最重要的是:饮食、锻炼和控制烦恼,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可帮助我们远离癌症。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对预防肿瘤和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同样有好处。另外有研究显示适当活动不仅增强人体免疫系统,而且通过增加人体肠道系统蠕动而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在这里我们主要认识饮食在预防肿瘤发生方面的一些问题。

小儿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概述】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n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原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患。传统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即莱特勒西韦综合征,(Litterer-Siwe病,简称L-S病),汉-薛-柯综合征,(Hand-Schuller-Christian病,简称H-S-C病)及骨嗜酸肉芽肿(eosinphilic granuloma of bone ,EGB)。病因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多与体内免疫调节紊乱有关。

【诊断】

诊断方法是以临床、X线和病理检查结果为主依据,即经普通病理检查发碛病灶内有组织细胞浸润即可确诊。此症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发现郎格罕细胞的组织浸润。因此应尽可能作活组织检查。

【治疗措施】

近年来由于化疗的进步使本症的预后大为改观。具体的治疗对策取决于疾病的分级,局灶性抑或全身多系统疾病、有无主要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和年龄因素等。

1.骨和皮肤病变的治疗 LCH表现为局部骨损害者多为良性,活检同时将病灶刮除可达治疗目的,部分患者也可经经数月至数年自愈。骨愈合的过程为10周左右,从骨小梁消失处出现新骨小梁,13周左右出现硬化性改变,24周左右缺损的边缘消失,36~40周可能完全愈合,约半数病人骨完全愈合的时间需一年以上。近期报道,病灶内注射皮质激素作为局部治疗形式或全身辅助治疗已收到良好效果。根据病灶的大小和病人年龄,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的剂量可从75~150mg不等。

2.全身疾病的治疗 对全身弥散性LCH患者,虽有报道不经化疗而自愈但仍应优先考虑全身化。如单用长春碱(VCR)、长春花碱(VBL)和环磷酰胺(CTX)的治疗效果,即VCR1.5~2mg/(m2S唯一的表现。

【辅助检查】

(1)血象 全身弥散型LCH常有中度到重度以上的贫血、网织红细胞和白细胞可轻度升高,血小板减低,少数病例可有白细胞减低。

(2)骨髓检查 LCH患者大多数骨髓增生正常,少数可呈增生活跃或减低。少数LCH有骨髓的侵犯,表现贫血和血小板减低,故此项检查仅在发现有外周血象异常时再做。

(3)血沉 部分病例可见血沉增快。

(4)肝肾功能 部分病例有肝功能异常并提示预后不良。内容包括SGOT、SGpT、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增高、血浆蛋白减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和部分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减低等。肾功能包括尿渗透压,有尿崩症者应测尿比重和做限水试验。

(5)X线检查 肺部X线检查多为肺纹理呈网状或网点状阴影,颗粒边缘模糊,不按气管分支排列。有的肺野呈毛玻璃状,但多数病例肺透光度增加,常见小囊状气肿,重者呈峰窝肺样。可伴间质气肿、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或气胸,不少患者可合并肺炎,此时更易发生肺囊性改变,肺炎消退后,囊性变可消失,但网粒状改变更为明显,久病者可出现肺纤维化。骨骼X线改变见前述。

(6)血气分析 如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提示有肺功能受损。

(7)肺功能检查 肺部病变严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不全,多提示预后不良。

(8)免疫学检查 鉴于此症常牵涉到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如表现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异常和T辅助与T抑制细胞的比率失常,故有条件单位应进行T亚群的表型分析,淋巴母细胞转换试验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等。

(9)有新出现的皮疹者应做皮疹压片,如能做皮疹部位的皮肤活检则更为可靠;有淋巴结肿大者,可做淋巴结活检,有骨质破坏者,可做肿物刮除,同时将刮除物送病理,或在骨质破坏处用粗针作穿刺抽液,涂片送检。

(1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如前所述,近年发现郎格罕细胞具有CDla的免疫表型,以抗CDla单抗作免疫组化染色呈特异性阳性反应。此外对以下四种酶也可呈阳性反应,即S-100神经蛋白、-D-甘露糖酶、ATp酶和花生凝集素。

肌纤维母细胞瘤生存率


肌纤维母细胞瘤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影响,所以如果已经确诊相关疾病,我们一定要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之下进行缓解。这样可以对身体状况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且对寿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患者应该积极治疗。那么,肌纤维母细胞瘤生存率是怎样的?

一、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平均年龄10岁,也可发生在成年人,女性略多见。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器官,可位于全身各处,最常见的部位为肺、大网膜和肠系膜。大网膜是除肺以外最多发部位,报道占肺外的43%,其他部位包括软组织、纵隔、胃肠、胰腺、生殖器、口腔、乳腺、神经、骨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

临床表现

取决于发病部位,起病多较隐匿,临床症状多由肿块本身及其压迫周围脏器引起,另可有发热、体重下降、疼痛、贫血、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等,临床症状与恶性肿瘤相似,但均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往往在肿瘤切除后消失。

三、

影像表现

不同部位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征象。

1、

发生于肺内的IMT为单发病灶.多位于肺外周胸膜下。

2、

中央型病变边界较清楚.可伴肺不张,内部可见形态多样的钙化.尤以儿童患者更常见,

3、

周围型病变表现为不规则肿物。瘤一肺界面模糊.可见粗长毛刺或棘状突起,与肺癌的短毛刺不同;病变某一层面可见一侧边缘平直呈刀切样改变.即“平直征”。可能是病灶边缘纤维化牵拉所致,也可能与病灶沿肺叶或段的边形成有关;病变边缘还可成尖角状改变,可能是病灶周围胸膜粘连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这些征象可作为鉴别肺良恶性肿瘤的依据。

肺外IMT多表现为单发软组织肿物.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至显著强化,无明显特异性表现。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就是瘢痕疙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问题。一般情况下,这种疙瘩会长在有疤痕的地方。瘢痕疙瘩对于人的形象影响是比较大的,也不利于皮肤健康,所以需要及时治疗。但在治疗之前,需要先确定病因。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瘢痕疙瘩出现的原因!

1.渗出阶段

创口部血浆、淋巴液、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渗出。通过吞噬、移除、吸收等作用和辅助受损细胞释放的酶所引起的自溶过程,清除坏死组织和沾染的细菌、异物等,并由纤维素形成的网状结构将创口的表层和深层初步黏合在一起。临床见创口局部微显红肿。

2.胶原阶段

随炎性渗出之后,逐渐出现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成纤维细胞在甘氨酸、羟脯氨酸,羟赖氨酸等物质的参与下逐级聚合形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有高度的韧性,使创口的抗张力强度增加。此时皮肤瘢痕色淡红,稍隆起,硬韧,有痒痛等感觉。

3.成熟阶段

胶原纤维不断合成,同时又在胶原酶的作用下,不停的分解。约经1个月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渐趋平衡。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逐渐成为排列整齐有序的束状,毛细血管闭塞、数量减少,皮肤瘢痕开始发生退行性变化。临床可见瘢痕充血消退,颜色较正常肤色稍深,或呈略浅的粉白色。瘢痕较前平坦,质地渐趋柔韧,基质日益松动。

综上所述,瘢痕疙瘩的发生与“特殊体质”有关,故临床上有“瘢痕体质”之说。在病因学上,创伤、感染或炎症、皮肤张力增加、局部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家庭遗传倾向等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但临床上相当一部分病人瘢痕疙瘩发生于正常皮肤上而无明确外伤史。

浆细胞瘤


【概述】

浆细胞瘤是起源于骨髓的一种原发性的和全身性的恶性肿瘤,来源于B淋巴细胞,具有向浆细胞分化的性质。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罕见,可被治愈。

【治疗措施】

治疗为化疗,最有效的化疗药物是环磷酰胺和苯丙氨酸氮芥,可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其它抗肿瘤药物。

当有大且局限的溶骨病灶时,放疗可减轻疼痛、缓解脊髓压迫症状、预防病理骨折。年轻患者可应用同种骨髓移植术。

手术适用于初发瘫痪者的脊髓减压和治疗及预防病理骨折(骨接合术、骨水泥接合术,人工假体或关节假体置换)。

孤立性骨髓瘤由于其特点常用放疗或外科手术切除(广泛性切除)治疗,也可联合应用放疗和手术。

【病理改变】

1.肉眼所见 骨髓瘤与完全或几乎完全为细胞组成的肿瘤相似,表现为灰色或红色,质软,呈髓样,有时可为液性改变。肿瘤组织广泛侵润髓腔,可形成圆形的肿瘤结节,并逐渐增大、融合。部分播散性病变和大部分单发性病变可形成巨大的瘤块,常有出血、囊性变及坏死改变,肿瘤组织侵透皮质骨向外膨胀。在脊柱,肿瘤膨胀可压迫脊髓和神经根。

2.镜下所见 肿瘤组织由密集的细胞簇组成,几乎没有细胞间基质。

肿瘤细胞可以辨认为是浆细胞,至少部分肿瘤细胞可以辨认为是浆细胞。这些细胞的胞浆丰富,色深染,嗜碱性,界线清晰。细胞核为圆形,偏心性,有清晰的核周晕(为一非常发达的高尔基体)。染色质呈块状,明显朝向核膜(车轮状或豹皮样核)。有时在电镜下于胞浆内或胞浆外可见到方形或三角形的结晶。在这些或多或少的典型浆细胞周围有些体积大的细胞,可有双核。可见有丝分裂像。具有上述特征的肿瘤为分化良好的浆细胞瘤。

在其余的病例中,肿瘤的细胞有高度的异型性,非常不典型。以大细胞或巨大细胞为主,胞浆深染,可有大量的空泡,细胞核有明显的多形性,伴染色过度,核仁大,可见病理分裂像,可见含有数个核或异形核的巨细胞。这些不典型的细胞散在于分化好、能够被辨认为浆细胞的细胞。

【临床表现】

发病率很高,比骨肉瘤的发病率高。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5∶1。好发于成年人或老年人,通常在40~50岁以后发病,少见于30岁以前,不见青春期以前。

浆细胞瘤是起源于骨髓的全身性肿瘤,迟早要累及全身的大多数骨骼,特别是于成人期有红骨髓的部位。这些区域是躯干部位的海绵状骨、颅骨和长骨的干骺端,尤其是髋关节和肩关节周围的海绵状骨。

浆细胞瘤的骨骼播散不是同时发生的,也不是一致的。在浆细胞瘤的某个阶段,一些骨骼容易受侵犯,而另一些则不,或其病灶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

发病初期为单一病灶局限于单一骨段的浆细胞瘤并不罕见,这种浆细胞瘤即是单发性浆细胞,虽然单一病灶可保持数年,但持续性单一病灶的单发性浆细胞少见,几乎都会有骨骼播散,并导致死亡。单发性浆细胞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脊柱(一个或两个椎体),其次为躯干骨及股骨近端。

首发症状是模糊的或定位不清,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包括轻度骨疼痛、体质虚弱、体重下降或轻度贫血。患者常诉下背部疼痛,并可扩展到胸部。脊柱的疼痛常因运动而加重,椎旁肌肉可挛缩,叩击棘突可诱发疼痛。一些下腰痛的病例,多发性骨髓瘤的肿瘤组织可压迫神经根,引发坐骨神经或足的放射性疼痛。在轻度创伤或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脊柱疼痛可变得非常剧烈,这是病理性椎体骨折的征象。椎体受到广泛侵犯时,可由于渐进性的或突然的脊髓压迫发生结束瘫,伴或不伴椎体压缩骨折。

疼痛和病理骨折不常见于首发症状中,这些症状多发生在肿瘤已明显的阶段。

在进展期,可能有浅表骨的肿胀(肋骨、胸骨、锁骨)、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发热、高血氮、出血倾向、高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骨外肿瘤和淀粉样变性所致的巨舌,少数病例有肾功能不全,严重者可致尿毒症。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骨髓涂片

在浆细胞瘤的初期,诊断不明确时,骨髓涂片常能确诊,但阴性并不能除外浆细胞瘤的可能。如果涂片有3%的浆细胞,就应怀疑浆细胞瘤的可能;如果有10%的浆,浆细胞瘤的可能性很大,但也可因肝脏感染或癌的骨转移瘤而引起弥漫性或转移灶周围的骨髓中的浆细胞增加;如果浆细胞百分比更高,最高可达70%,且在典型的浆细胞旁边有异型浆细胞,如含大核或双核的浆细胞,或不成熟、不典型的浆细胞,可确诊为浆细胞瘤。浆细胞瘤的病程越进展,其细胞学的阳性发现率就越高。

2.血清蛋白

大多数病例的血清球蛋白增加,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即使总的球蛋白没有增加,免疫电泳也显示在或球蛋白带区域有一窄而尖的峰,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增加所致。电泳的改变几乎存在所有的播散性病例中,但于病变初期可无改变,特别是在单发性浆细胞瘤中。少数病例的血清电泳无表现,其而尿电泳有表现。

3.Bence-Jones蛋白尿

采用尿蛋白电泳和免疫蛋白电泳的方法检测,其比传统的加热尿液的检查方法敏感。Bence-Jones蛋白尿的阳性率不高,可见于分泌轻链球蛋白的浆细胞瘤(K链或L链)病例。

4.高钙血症

骨髓瘤增生常可引起弥漫性的骨吸收,导致血钙升高。

高尿酸血症和氮血症常见。高尿酸血症是由于核酸代谢旺盛所致,可发生在所有骨髓过度增生的患者。高氮质血症是由于骨髓瘤的肾损害所致。

5.外周血变化

表现为贫血。白细胞一般无变化,但极少的病例可有明显的白细胞增多,甚至有大量的浆细胞,这样的病例被认为是浆细胞性白血病。

二.X线所见

影像学表现存在着潜伏期,病变于解剖上和影像上的表现程度不成比例,即使肿瘤组织已弥漫侵犯骨髓腔,但骨小梁和皮质骨无明显吸收,影像表现是阴性的。

骨髓瘤肿瘤组织可破坏骨组织呈明显的多孔改变,影像上表现为广泛的骨质疏松和皮质骨变薄,特别在病变的初期及肿瘤侵犯脊柱。

在骨髓瘤的进展期,肿瘤组织不仅可广泛地侵犯髓腔,并可形成插散性肿瘤结节,刚形成的肿瘤结节体积微小,以后增大并可融合,这些病理改变决定了浆细胞瘤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其表现为微小的虫蚀状、圆形的点状溶骨、溶骨区融合后的泡沫状及晚期广泛的溶骨病变。典型的溶骨腔隙周围无硬化边缘,同时肿瘤组织可于骨的内部侵蚀皮质骨,使其变薄,部分区域可消失。

颅骨可有多孔性改变,非常细小,像聚集的针眼,表现毛玻璃样影像,如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较多的播散性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溶骨,其进行性增大,并可融合。溶骨区为典型的穿凿样边缘,颅骨的影像表现呈雾状。

在脊柱,浆细胞瘤可表现为明显的骨质疏松,椎体可出现压缩改变,呈双凹畸形,椎间隙相对增厚,弯曲度增加,于严重的骨质疏松中可存在有溶骨腔隙。典型的是溶骨腔隙也可位于椎体的后弓和肋骨。脊柱和肋骨的皮质骨可很薄,部分呈轻度泡状膨胀,部分皮质骨可中断。常见多个压缩的椎体。盆骨的病变可有同样的改变。

在长骨,浆细胞瘤可表现为骨质疏松、虫蚀状破坏和蜂窝状、泡沫状溶骨,肿瘤组织从内侧侵润皮质骨,使其变薄。溶骨可融合变大,破坏皮质骨,发生病理骨折,病理骨折主要发生于干骺端,特别是四肢的近端。进展期,骨干也可或多或少地被肿瘤组织侵犯。

在骨的单发性浆细胞瘤中,影像表现为局限的大块溶骨区。其溶骨病变可为同源性起源,伴或不伴有皮质骨的侵犯;有时是由多发性点状溶骨病灶融合而成的;有时可使骨膨胀,呈薄的皂泡状溶骨腔隙。

骨扫描,可以是阴性的,甚至在影像上明显表现为巨大的病变也可为阳性。

【鉴别诊断】

典型和晚期浆细胞瘤诊断容易,但早期的浆细胞瘤诊断困难。浆细胞瘤于早期可无疼痛,只有轻微的或不明显的体征,这种状况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在临床上,如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骨骼隐痛或弥漫性下腰痛、乏力、苍白、轻度体重下降,应怀疑骨髓瘤的可能。

为确诊浆细胞瘤,常需行的检查有颅骨、脊柱、骨盆和肢体近端的X线片,骨扫描,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蛋白电泳(钙血症,尿酸血症),寻找Bence-Jones蛋白尿蛋白和24小时尿的蛋白电泳(肾清除率),胸骨和髂骨的骨髓穿刺,于明显溶骨的病例、有脊髓压迫症的病例和单发性浆细胞瘤的病例中可行切开或针吸活检。

血清免疫蛋白电泳是最重要的诊断性检查,在大多数病例可显示球蛋白的异常,单发性和弥漫性浆细胞瘤病例很少为阴性。尿蛋白电泳在血清蛋白电泳为阴性的情况下可为阳性。

骨髓穿刺在病变的初期或单发性病变中可为阴性。骨髓穿刺结果只能显示未分化的不典型成分,如仅有骨髓穿刺结果,则可误诊为淋巴瘤。

恶性血管内皮瘤


【概述】

骨原发性恶性血管内皮瘤又称血管肉瘤或血管内皮肉瘤,极为少见。最早是Kokodny于1926年报道,至1971年国外文献仅达百例,国内少见报道。Huvos提出的定义是指于肿瘤中形成不规则但互相吻合的管腔,以一层或数层不典型内皮细胞为边界,具有间变不成熟表现的肿瘤细胞。Spjut提出:血管内皮肉瘤系少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骨的血管系统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肿瘤细胞表现,并有形成弯曲而互相吻合的血管倾向。本病占骨肿瘤的0.1%~0.4%,占恶性骨肿瘤的0.5%~1%,占原发性脊柱肿瘤的4.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10~40岁者占70%。此病多为单发,偶有多发。好发部位为四肢长骨。脊柱少见,主要位于胸、腰椎及骶椎,颈椎偶见个案报道。肿瘤由骨血管内皮细胞或向内皮分化的间叶细胞所组成。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常较早发生肺转移。

【治疗措施】

一般多采用放射治疗,对早期低度恶性者效果好。手术治疗适用于脊髓压迫明显需减压者,以及病灶位于脊椎骨附件易于切除者。术后仍应辅以放疗。

本病恶性程度高,常较早发生肺转移,一般预后不佳。少数病变发生缓慢,术后可存活数年。

【病理改变】

肿瘤呈暗红色,无明显包膜,质地韧,血管丰富。镜下可见其特征表现为许多不规则相互吻合的血管腔。常衬以单层或多层不典型的幼稚细胞,并伴有低底分化或间变的组织团块。内皮细胞可为芽状,使肿瘤呈乳突状。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有彼此吻合倾向。

【临床表现】

发生在颈椎的血管肉瘤,患者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性疼痛及脊髓受压症状,如上肢、颈、背痛及手指麻木。

【辅助检查】

X线表现往往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溶骨性改变,可局限于骨松质、骨髓腔,也可为松质骨及皮质骨同时受累。破坏区呈单个或多个适亮区,呈现虫蚀状、斑片状,边界不清。无反应性新骨增生,少见骨膜反应。在高度恶性者,肿瘤内无骨小梁,边缘不清,皮质骨可被穿透,侵及周围软组织。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国内外对其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本病是恶性肿瘤病毒病因的重点研究对象。其中一些类型与病毒的关系已有定论。其发病率在中国居恶性肿瘤11~13位。欧美、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11~18/10万,比备类白血病的总和还略高。美国每年至少发现新病例3万人以上。中图近年来,新病例逐年上升,达2.5万。

传统医学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追溯到数百年前的明代。在《证治准绳》、《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等古医籍中,描写到一些病症,其病因、病机、症状、体征、发展、预后等与恶性淋巴瘤有许多相似之处。

恶性淋巴瘤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属石疽失荣恶核、阴疽范畴。

中国中医学

综合历代医家的论述,本病的病因病机有邪毒、痰凝、郁火等。可由于外感寒热邪毒,结滞子体内,热与燥结,寒与痰凝,久而形成本病。或因忧思悲怒,肝郁气结,生痰化火及气滞血瘀,积而成结。或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蕴湿生痰,痰凝成积。本病日久,可致气衰形损,脏腑内虚,肝肾亏损,气血两亏。

(一)临床表现

1)淋巴结肿大,早期为颈、颌下、耳下、枕后等处浅表淋巴结肿大,亦可蔓延至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可从黄豆大小至枣子大小,一般无疼痛,硬度中等,坚韧、均匀、丰满。纵隔淋巴结肿大时,有上腔静脉压迫征及气管膈神经受压征。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胂大,晚期有局部疼痛压迫症状,腹部可触及肿块。

2)侵及其他器官症状:淋巴组织遍布全身,犯及胃畅可见腹痛、腹部肿块、腹泻、便血。累及皮肤,可发生蕈样真菌病、西萨瑞综合征累及其他器官还有其他相应症状。

3)全身症状:晚期为皮痒、发热、消瘦、盗汗、疲乏、贫血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病理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可明确本病诊断。

2)x线检查,下肢的淋巴管造影,对确定腹膜后淋巴结受侵有一定价值。对其他可疑的部位作x线摄片和造影检查亦很有诊断价值。

3)CT检查,对纵隔、肺、肝、脾、腹部、腹膜后、盆腔等部位的占位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4)B超检查,对腹部肿块的定位、范围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一定帮助。

5)骨髓相检查,因晚期恶性淋巴瘤常并发白血病。Ⅱ期以后的病人应做常规骨穿刺检查。

6)内镜检查,对食管、胃肠道、泌尿系的直接观察和病理活检具有重要意义。

7)开腹检查,对腹腔肿瘤诊断不明时有帮助,但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应慎用。

8)诊断性治疗,根据临床表现高度怀疑本病,但病人不愿意接受病理检查,或发病部位较深,活检困难者,通过权衡,可试行诊断性治疗。由于本病对化疗、放疗均较敏感,若治疗后症状及体征迅速缓解者,本病即可成立。

中国传统医学

中国中医治疗

(1)药物治疗

1)寒痰凝滞证。

主证:颈项耳下淋巴结肿大,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坚硬如石,不伴发热,面色苍自,神疲乏力,脉沉细,苔薄白。

治法:温化寒凝,化痰解毒。

方药: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熟地20g,麻黄10g,白芥子10g,肉桂4g,炮姜5g,生甘草10g,鹿角胶10g。

乏力,神疲加黄芪15g,淋巴结肿坚硬者加莪术10g、皂刺9g、天南星9g、夏枯草12g。

分析:方中以熟地补肾养精血,鹿角温补肾阳,益精髓,壮筋骨为主要组成部分。姜炭温中,助阳散寒;肉桂入营,温通血脉;麻黄达卫散寒,协同姜、桂以宣通气血,且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滞;白芥子温化寒痰,消肿止痛;甘草解毒,协和诸药。全方使人体精血得到补充,阳气得到温煦,一切阴寒痰湿凝结之症,得到温补托里通滞之功而能消散。

2)气郁痰结证。

主证:胸闷不舒,两胁作胀,脘腹结瘤,颈腋及腹股沟等处作核累累,皮下硬结,消瘦乏力。脉沉弦或弦滑,舌质淡红,苔白,或舌有瘀点。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舒肝溃坚汤(《中医肿瘤学》)。夏枯草12g,僵蚕12g,香附9g,石决明9g,当归6g,白芍6g,青皮6g,柴胡6g,川芎6g,红花3g,姜黄3g,穿山甲6g,生甘草3g。

肿核坚硬加海藻、贝母、黄药子、猫爪草。

分析:香附、青皮、柴胡、姜黄舒肝解郁;夏枯草、石决明平肝软坚;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僵蚕、穿山甲软坚散结;生甘草调和诸药。

3)肝肾阴虚证。

主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腰酸腿软,疲乏无力,纳少胃呆,面苍乏华,形体消瘦,多处淋巴结肿大。脉细数而弱,舌质红或淡红,薄白苔。

治法:滋补肝肾,补养气血。

方药: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合八珍汤(《六科准绳》)。熟地12g,山茱萸12g,淮山药12g,茯苓15g,泽泻9g,丹皮9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3g,当归3 og,川芎9g,白芍12g。

低热加白薇、青蒿、地骨皮、银柴胡、高热用寒水石、紫雪散、牛黄清心散等;盗汗加煅龙骨、牡蛎、浮小麦、山茱萸、五倍子、六味地黄丸等;皮痒加秦艽、白藓皮、地肤子、苦参、丹参、赤芍、乌梢蛇、干蟾、全蝎;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鳖甲煎丸或大黄瘙虫丸;贫血加何首乌、生黄芪、阿皎、鹿角胶、紫河车、枸杞子、大枣等。

分析:六味地黄丸功能滋补肝肾。方中用熟地滋阴补肾,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止遗。另以三泻配合以上三补。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泄肝火,又制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利湿,助山药益脾。八珍汤为气血双补。血亦属阴,补血即所以补阴。四物汤川芎、白芍、当归补血。气为血帅,补气有益于补血。以四君子汤党参、自术益气。诸药配合,共奏益气补血,补益肝肾之功。

4)血热瘀毒型。

主证:发烧不解,时有盗汗,肿物不断增大,有时皮肤搔痒,出现硬结或红斑,口干舌燥,烦躁不安,大便干或燥结,舌质红或暗紫,苔黄腻或光绛无苔,脉细而数或细弦。

治法:凉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千金方》)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水牛角30g,生地黄15g,赤芍12g,丹皮9g,金银花15g,野菊花12g,紫地丁15g,蒲公英15g,紫背天葵9g。

肿物增大加夏枯草、玄参、浙贝母;发热高者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蚤休;胁痛腹痛加郁金、薏苡仁、枳壳。

分析:热毒之邪深入血分,应凉解毒散瘀。犀角地黄汤以水牛角凉血解毒,以生地黄凉血、养阴、清热为主,配以芍药、丹皮凉血散瘀,能直清营血之热。五味消毒饮中金银花、野菊花、紫地丁、蒲公英、紫背天葵五味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两方配合,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2)单验方

1)三棱山慈姑汤:三棱、莪术、山慈姑、生黄芪、潞党参备15g,炒白术、玄参、夏枯草、当归各12g,广陈皮10g,生牡蛎30g,象贝母、生半夏、胆南星各10g,炙甘草6g。

主治:泻火泄热,化痰软坚,治恶性淋巴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丹参鳖甲煎丸:丹参24g,血竭花9g,川芎9g,莪术15g,地鳖虫9g,蜈蚣9g,蜣螂虫9g,赤芍12g,鳖甲15g,白花蛇舌草30g,乌骨藤55g。

主治;活血破瘀,软坚散结,治恶性淋巴瘤。

用法:每日一剂,煎汤,分二次服。

3)参芪扶正汤:黄芪、太子参、白术、云苓、大枣、党参、当归、生地、麦冬、枸杞、阿胶、川断、牛膝、补骨脂、石韦、半夏、龙胆草、柴胡、白芍、郁金、香附。

主治:舒肝解郁,温化阴凝,软坚化痰,补益气血。治恶性淋巴瘤。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4)天葵牡蛎汤:天葵子12g,生牡蛎12g,玄参12g,黄柏9g,广皮6g,条芩9g,土茯苓9g,银花6g,生地12g,蒲公英6g,甘草5g。

主治: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治恶性淋巴瘤。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5)牡蛎天龙汤。夏枯草、牡蛎各15g,天花粉、生地各12g,川贝、玄参、麦冬各9g,天龙2g(焙干研末冲服)。

主治:养阴救液,软坚散结。治恶性淋巴瘤。

6)五味消毒玄参汤。金银花30g,蒲公英20g,天葵子15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20g,蚤休15g,夏枯草15g,玄参15g,浙贝母10g,赤芍15g,丹皮10g,郁金10g,薏苡仁15g,枳壳10g。

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理气活血。治恶性淋巴瘤。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7)玄参黄芪汤。太子参15g,玄参15g,黄芪30g,麦冬12g,生牡蛎20g(先煎),法半夏10g,昆布12g,茯苓15g,僵蚕10g,浙贝母10g,天葵子15g,夏枯草15g,黄药子10g,山慈姑12g,天花粉12g,莪术15g,丹参30g,甘草6g。

主治: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消瘀,治恶性淋巴瘤。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3)外治法

1)独角莲。

主治:淋巴肿大。

功能:解毒化痰。

药物:独角莲适量。

取上药去粗皮捣成泥状敷于肿瘤部位,或用干品磨成细粉用温开水(忌开水)调成糊状,取贴肿瘤处。

分析:独角莲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全草,民间捣烂外敷治疗毒蛇咬伤、瘰疬、跌打损伤,有解毒化痰止痛之功,故用来治疗淋巴肿大。

2)蓖麻子松香散。

主治: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

功能:消肿拔毒。

药物:蓖麻子49粒、松香30g。

上药捣细,摊贴患处。

分析:蓖麻子消肿拔毒,松香排脓拔毒止痛,捣和摊贴,可治疗肿毒、瘰疬。

(4)药膳疗法

1)萝卜丝拌海蜇:萝卜与海蜇皮各适量切丝,做菜肴常服。

2)芋头:食法不拘。可将其加水煮熟后,去皮。蘸糖食;亦可将其刮去皮,切开,置锅内油炒至熟,再加入少许精盐,味精,适量的大蒜叶,做菜吃;亦可将去皮后的芋头切成片或条后,烧豆腐汤;还可将芋头去皮后切开与鸡或猪肉等红烧。

3)薛荔果:用薜荔果干果焙燥研末,每次用温开水送服9g,每日2次。也可用猪脚爪1只与薛荔果2个同煨煮食并喝汤。

4)海带:以海带炒食、烧菜、煮汤,服食。

5)魔芋:魔芋9~15g,水煎2小时。滤去渣,取汁服,切勿吃渣,以免中毒。

(二)日本对传统医学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研究

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十六味流气饮:患者1977年7月因右颔下淋巴结肿胀,诊断为网状肉瘤。1978年2~6月住院放疗。1984年11月1日以和汉药治疗。沿腹主动脉两侧深部触及无数块状淋巴结,无压痛,便秘、肩凝、头晕、面赤、脉稍弱。腹力充实,左右胸胁苦满,中度心下痞硬,两侧脐旁压痛。辨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予二方之煎剂。药后腹部淋巴结触诊及腹部CT所见均有缩小倾向。服药2年,腹部CT检查,淋巴结肿胀消失。1991年8月12日,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胀转方十六味流气饮,9月颈部起声波检查确认淋巴结肿胀消失。说明和汉药治疗恶性淋巴瘤有效。[日二潴忠道。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5(4):39]。

云南白药、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急性期、恶化期治法以西医为主,辅以补中益气汤。缓解期以中药为主。①煎剂:根据辨证选用或合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及补中益气汤加味。②云南白药。病例1:56岁,男性。并发糖尿病,膀胱直肠瘘用中药后好转,6年未复发。病例2:51岁,男性。由子放疗,出现了严重的口腔溃汤,但用中药后逐渐好转,3年经过良好。病例3:62岁,男性。放疗后出现严重口腔溃疡,用中药后逐渐好转,2年经过良好。病例4:31岁,男性。经西医治疗病情好转,但出现低热、恶心、全身倦怠、口腔干燥,并用中医疗法后,逐渐好转,5年间无异常。病例5:50岁,女性。经西医治疗后好转,但出现全身倦怠、昧觉异常,并用汉方,逐渐好转,3年无异常。认为应用汉方,治疗本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且可明显减少西医疗法的后遗症及不良反应。[日张珑英,圈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6(6):31]。

成纤维性纤维瘤


【概述】

成纤维性纤维瘤是一种成熟的纤维瘤,类似软组织的硬纤维瘤,而且象它们一样易于复发。

【治疗措施】

刮除术后约一半的病例可复发,因此成纤维性纤维瘤的治疗首选边缘性或广泛性整块切除,采用这种切除方法,严重膨胀的病例也可治愈。

【病理改变】

1.肉眼所见 典型的成纤维性纤维瘤的组织致密,呈明亮的腱样白色,成束或旋涡状,有一明确的边界。

2.镜下所见 是一种致密和成熟程度不一的纤维组织,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比例处处不同,纤维母纤维细胞不很多,细胞小,成熟程度不一,核不丰满,染色也不深,有丝分裂像少或无。胶原纤维很丰富,常形成波浪带,甚至玻璃样致密区。肿瘤的界限不如大体病理那样明确,趋向淡化于周围组织中。

【临床表现】

本病少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但诊断时,90%的患者的年龄在30岁以下。无明确好发对部位,可发生于整个骨骼系统的任何骨。在长骨(尤其是股骨,肱骨和胫骨)多见于干骺端,也可见于骨干,在成人期常侵犯至骺端。

症状轻,发生晚,包括中等程度疼痛、病理性骨折,偶有相当程度的骨膨胀。

【辅助检查】

X线所见 由于缺乏症状,在首诊摄X线片时,成纤维性纤维瘤常在已达到相当大的体积,影像表现为溶骨病变,有时规则,有时因有壁层骨嵴的存在而产生泡沫状影像。骨皮质可偏心性变薄,或整个皮质骨变薄。

成纤维性纤维瘤在动脉造影中仅中等程度、弥漫地增强染色。在骨扫描上其为相对的冷区域。

【鉴别诊断】

对于一个长期存在,有巨大的泡沫样骨嵴,没有恶性肿瘤特点的溶骨性病变,应怀疑成纤维性纤维瘤的诊断。在组织学上,成纤维性纤维瘤必须与Ⅰ级纤维肉瘤鉴别,Ⅰ级纤维肉瘤有较多的细胞及较多的丰满而多形的核,常见有丝分裂像。事实上,成纤维性纤维瘤和低度恶性纤维肉瘤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别,在一些病例中难以区分。

【预后】

成纤维性纤维瘤生长缓慢或很缓慢,在引起明显症状前可存在数年,从不发生远处转移。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