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养生腰控制自身情绪

2019-10-20 │ 老人养生腰控制自身情绪 养生的作用

腰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及腰俞穴的作用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养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践行的并不多。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腰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及腰俞穴的作用”,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腰俞穴 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腰俞。腰,腰部也。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按摩腰俞穴可缓解治疗腰脊痛、便血、腹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下肢痿痹等。

取穴位置

腰俞穴属于督脉穴位图,腰俞穴位于人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取穴时一般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M.YS630.Com

穴位配伍

1、腰俞穴配太冲穴缓解治疗脊强反折、抽搐;

2、腰俞穴配膀胱俞穴(灸)、长强穴、气冲穴、上髎穴、下髎穴、居髎穴缓解治疗腰脊冷痛。

3、配长强、膀胱俞、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髋胯痛。

4、配环跳,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治冷风冷痹,髋部寒痛。

5、配照海,有益肾调经,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经闭,经少,小腹胀坠。

6、配悬钟,有强筋壮骨的作用,主治足痹不仁,足痿软不用。

功能主治


腰俞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腰俞穴可以治疗痔瘘、痔核、裂痔等疾病。此外腰俞穴也是治疗腰部、腿部以及内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穴位疗法

按摩腰俞穴

用拇指指腹按揉腰俞穴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缓解治疗腰脊痛、便血、腹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下肢痿痹等。

艾灸腰俞穴

腰俞穴艾条灸5-15分钟,腰俞穴艾炷灸3-7壮。

针刺腰俞穴

腰俞穴向上穴斜刺0.5-1寸。

yS630.Com相关推荐

肝俞穴在哪里_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导读:肝俞穴在哪里,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按摩肝俞穴可以治疗胃肠病,那么肝俞穴在哪里?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肝俞穴在哪里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解析

经穴名。出《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取穴姿势,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或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功用

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等。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其它:月经不调等。

穴位配伍

1、配百会穴、太冲穴主治眩晕、头昏头痛,有清热明目的作用。

2、配支沟穴、阳陵泉穴主治胁痛。

3、配太冲穴治目眩。

4、配肾俞穴、太溪穴主治健忘、失眠,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

5、配大椎穴、曲池穴,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

操作方法

1、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2、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结膜炎、夜盲症、近视等。配太冲主治胁肋疼痛;配肾俞、太溪主治健忘、失眠;配光明主治目昏。

穴位养生

按摩肝俞穴可以缓解治疗胃肠病、胸痛腹痛、脊背痛等;治疗皮肤粗糙、黄疸、老人斑等;治疗肝病、失眠、吐血、目眩等症状。

取穴时以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为准,用力不可过大,手法要轻柔缓和。每次持续10秒左右再放开,然后再按,时间以5分钟为宜,每天1~2次,比如起床时或者睡觉时。当然,如果你觉得麻烦,还有一个偷懒的方法,那就是用背部撞墙,离墙根10~15厘米处站立,撞个5-10分钟也可,只不过效果肯定没按摩好。

文献摘要

1、《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2、《千金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

3、《铜人》:治目生白翳。

4、《针灸大成》:黄疸,鼻。

以上就是肝俞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肝,肝脏;俞,输注。穴为肝脏气血输注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

【位置】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

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的作用。

【主治】

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等。

【日常保健】

指压第九、十根胸椎之间左右1.5寸处的“肝俞穴”,能使胃功能恢复正常,对于治疗宿醉也有显著功效,除指压“肝俞”穴外,也可握拳敲打。

哪些疾病引发腰俞穴疼痛


提到腰俞穴,可能我们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因为腰俞穴这个穴位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我们许多的朋友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腰俞穴疼痛的现象了,其实很多的疾病都容易导致大家腰俞穴疼痛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疾病引发腰俞穴疼痛。

第一、寒症引起腰俞穴痛

可能我们很多的朋友们日常生活中都是有可能出现寒症的,但是一旦出现了寒症的情况,那么还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大家出现腰俞穴疼痛的现象的。如果是寒症引起的疼痛,那么,除了会有穴位疼痛以外,还会有大便比较稀,而且四肢发冷的症状,除此以外,也会有腰部疼痛问题随之出现,这是女人肾阴虚火衰的一个常见表现形式,如果是这样的问题,那么,可以采取中医方式来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办法是通过中药或者拔火罐的方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第二、湿热症引起腰俞穴痛

另外,我们大家还需要知道的就是,湿热症也是有着很大的可能会引发腰俞穴疼痛的现象的,所以一些湿热症患者必须要及时的进行调理的。如果是湿热症导致的穴位疼痛问题,那么,会有腰背疼痛问题,并且大小便不畅,面部会有潮热情况出现,而且,手心和脚心也都会比较热,整个人会处于一个比较容易烦躁和发怒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下一般都是肾阳虚火旺导致的,所以,你可以通过合理的中药来帮助自己调理,当然,也可以找当地有经验的中医来拔火罐治疗。

哪些疾病会引发腰俞穴疼痛的现象?上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了,我们可以知道,日常生活中引发腰俞穴的疼痛的疾病也是比较多的,比如一些寒症以及湿热症等等都是有可能导致我们大家出现腰俞穴疼痛的现象的。

膀胱俞穴在哪里_膀胱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导读:膀胱俞穴在哪里?膀胱俞穴的准确位置图。按摩膀胱俞穴可增强膀胱功能,那么膀胱俞穴在哪里?膀胱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

膀胱俞穴在哪里

膀胱俞穴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穴名解析

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膀胱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此穴位于身体骶部,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二骶后孔齐平。取穴时常采取俯卧的姿势。

穴位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功用

清热利湿,通淋止痛。膀胱俞可增强膀胱功能。

主治

主要用于泌尿方面的疾病,可疏通膀胱、提高膀胱功能。膀胱俞对于小便困难、尿频、尿失禁、腹泻、便秘、腰酸背痛、手脚冰冷等症状也有不错的疗效。其还可排除多余水分,消除腿部水肿。

穴位配伍

1、配中极、阴陵泉,用于小便不利。

2、配天枢、石关,用于腹胀,便秘。

操作方法

1、刺法:直刺0.8~1.2寸。不宜深刺;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2、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3、按摩法:双手叉腰,以拇指指腹加以按压。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腹泻、遗尿、小便不利、便秘、肠炎、坐骨神经痛、腰脊强痛等。

穴位养生

膀胱俞穴作为膀胱的背俞穴,就像是膀胱的排污口一样。膀胱气化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小便不利,在膀胱俞穴上就会有所反映。反过来,通过刺激膀胱俞穴,就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从而改善小便不利的情况。

以上就是膀胱俞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解


脾俞穴位在哪?脾俞穴位的准确位置图是怎样的?脾俞穴位于我们的背部,下面我们来看看脾俞穴位的准确位置图,以及按摩脾俞穴对身体有什么样的功效

准确位置

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脾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粑颇岔鲷、 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斤舻浑趸、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脾俞穴人体穴位配伍: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 、便秘。 脾俞穴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的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温馨提示

针刺脾俞穴的方法:脾俞穴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艾灸脾俞穴的方法:脾俞穴艾炷灸5~7壮,脾俞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

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解 按摩脾俞穴有何作用


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脾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粑颇岔鲷、 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斤舻浑趸、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脾俞穴人体穴位配伍: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 、便秘。 脾俞穴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的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温馨提示】

针刺脾俞穴的方法:脾俞穴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艾灸脾俞穴的方法:脾俞穴艾炷灸5~7壮,脾俞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

【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

主要穴位:脾俞穴、肝俞穴、肾俞穴、膻淘篱跬翎中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百会穴 配伍穴位:配太白穴、三阴交穴治疗脾气不足者;配神门穴、照海穴,治疗失眠;配四神聪穴、水沟嫁缓赆频穴,治疗健忘者;配太冲穴,治疗肝气郁结。

【治疗虚证哮喘】

主要穴位:肺俞穴、膏肓穴、肾俞穴、太渊穴、太溪穴、足三里穴、定喘穴 配伍穴位:配气海穴、脾俞穴,治疗肺气不足;配关元穴,治疗肺肾两虚;配天突穴,治疗喘甚。

【慢性泄泻】

主要穴位:天枢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配伍穴位:配脾俞穴、太白穴,治疗脾胃虚弱;配期门穴、太冲穴,治疗肝气郁滞;配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治疗肾阳虚衰;配公孙穴,治疗腹胀;

腰俞


寻找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

主治疾病: 腰俞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腰俞穴可以治疗痔瘘、痔核、裂痔等疾病。

[定位] 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 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突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 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癫痫,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配伍] 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取穴标准

腰俞穴 Yāo sh (DU2) 〖取穴窍门〗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疾病〗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 配膀胱俞穴(灸) 、长强穴、气冲穴、上髎穴、下髎穴、居髎穴治腰脊冷痛;配太冲穴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别名〗髓空穴,背解穴,腰户穴,腰柱穴,髓俞穴。 〖穴义〗督脉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

穴位解释

(1)腰俞。腰,腰部也。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其散热冷缩水湿滞重,上不能传于腰阳关穴,下不得入于长强穴,因此输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腰户名意与腰俞同。

(2)髓空穴。髓,肾之精也,气也。空,空虚也。髓空名意指督脉的上行强劲之气至此后即变空虚。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强劲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而成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天之上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髓空。髓俞名意与髓空同。

(3)背解穴。背,背部也。解,散也。背解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至此为散解之状。理同髓空名解。

(4)腰柱穴。腰,腰部也。柱,支柱也。腰柱名意指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温性的水湿之气,此气对于寒湿之地的腰部来说则为阳热之气,它为充实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故名腰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传腰之各部,小部分上行腰阳关穴。

取穴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

主治疾病

腰俞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腰俞穴可以治疗痔瘘、痔核、裂痔等疾病。具体细节请参阅本站 穴道指压法治疗痔瘘、痔核、裂痔 网页。此外腰俞穴也是治疗腰部、腿部以及内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治疗痔瘘、痔核、裂痔

害怕上厕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会出血,会疼痛,会痒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长痔的痛苦。

痔可分为痔核、裂痔、痔瘘等等,痛苦程度几乎相同,都是无法忍受。女性长痔者都耻于上医院求医,因此很多女性都任其恶化。但是痔它并非一般无关紧要之病,它可能和生命有关。

痔是难病中的难病,痔的形成原因是由于不干净、便秘、慢性下痢、酒精吸取过量所引起。它受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因此首先我们要重新考虑生活习惯,才能跟本治疗。洗澡时应将身体洗净,不暴饮暴食等等都是预防长痔的方法。但是如果你长痔,不妨试试穴道指压健康疗法。

治疗痔瘘、痔核、裂痔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痔时,首先指压陶道。陶道位于第一胸椎和第二胸椎之间的凹处。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其次是指压腰俞。腰俞位于臀沟分开处。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到感到疼痛程度6秒钟,如此重复10次(若请人代劳时,代劳者呼吸法与被压者相同),此时将肛门用力夹紧效果会更佳。

还可以用单脚拇趾使劲跳绳,这样也有同样的效果。

〖功能作用〗补益肾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肾俞穴准确位置,主治功能有哪些?


【取穴位置】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位置】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功能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穴位配伍】

配太溪、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

【附注】

(1)肾的背俞穴。(2)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肾俞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解,以及取穴方法


脾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治疗脘腹胀痛、胃出血、消化不良、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作用。

穴位位置

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

在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左右旁开两指宽处。取穴时,采用俯卧位取穴。

解剖位置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1肋间和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功能作用

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俞穴


穴位早在我国古代就有研究,医学诊断需要通过穴位来观察,治疗。人体穴位究竟是怎么由来的?如何命名这些穴位?下面一起和小编了解俞穴的相关知识吧!

郄穴

郄(同郄Xi),含有孔窍或缝隙的意义。郄穴是指体内气血聚会于某些空隙处的重要穴位。其中除十二正经外,奇经中的阴跷、阳跷脉和阴维、阳维脉都有郄穴,一般多用于内脏急性痛症,其名称是:肝--中都小肠--养老心--阴郄大肠--温溜脾--地机膀恍--金门肺--孔最三焦--会宗肾--水泉阳跷--跗阳心包--郄门阴跷--交信胆--外丘阳维--阳交胃--梁丘阴维--筑宾

髎(窌)

指在骨节之间部位的统称。有些穴位名称,也是根据这种解剖特点予以命名的。

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

即以痛为俞,取穴的部位不是按照经络、经穴的位置,而是根据局部症状(疼痛及其它异常)的发生或被发现的部位进行针灸等治疗,如那里有病痛就在那里取穴,也就是患病局部的体表刺激点。(见《千金要》方卷二十九)。

八风穴

位于足背部,五个足趾间歧骨部中央,趾蹼边缘上,每侧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足部疼痛、麻木、红肿等症。

八会穴(会穴)

是古人概括了八个和全身某些生理机能有关的重要穴位,根据其不同的作用而命名的,其中包括:气会--擅中穴血会--隔俞穴骨会--大抒穴筋会--阳陵泉穴髓会--绝骨穴(即悬钟穴)脉会--太渊穴脏会--章门穴腑会--太仓穴(即中脘穴)

八邪穴

位于手背部、五个手指间的歧骨部中央,由拇指到小指依次叫做大都穴、上都穴、中都穴和下都穴。每侧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手指疼痛,脉木及头项强痛等症。

背俞

指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体表和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反应点(穴位)。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输注的地方。即:心俞、心包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

合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肘关节或膝关节的部位。《体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入为合。」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各处的江河会合流入大海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其名称是:肺--尺泽大肠--曲池心包--曲泽三焦--天井心--少海小肠--小海脾--阴陵泉胃--足三里肝--曲泉胆--阳陵泉肾--阴谷膀胱--委中手脚三阳经合穴:指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治内府。」)。足三阳经合穴与五俞穴同(即太阳,委中;少阳,阳陵泉;阳明,足三里),手三阳经穴与五俞穴不同,其名称是:手太阳--下巨虚手少阳--委阳手阳明--上巨虚

华陀夹脊穴

位于背部正中线,两侧离脊椎棘突五分处,有两种取法:自第一颈椎至第四骶椎,各旁开五分左右各二十八穴,共五十六穴;自第一胸椎之下至第五腰椎之下为止,各旁开五分,左右各十七穴。共三十四穴,夹脊穴的临床适应范围较广,主要是调整内脏机能的紊乱,和治疗脊背部的局部症状。

肓之原

肓指心下隔上部位,肓之原是脏腑的原穴之一:指气海穴部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肓之原出于脖胦(勃央)」,脖胦即肚脐,这里指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处。指关元穴。

会穴

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互交会的部位。由于经脉的循行方向并不完全是直线的,而是曲折交错的,所以往往出现经脉交叉或相互邻接的情况,这种交叉和邻接的部位,这就是会穴。全身的会穴根据书籍记载统计约有一百多个。这些会穴因同时有多数经脉分布,所以可兼治数经的疾病。即八会穴的略称,参见该条。

经外奇穴

明代以后的医家按照传统的观念把不见于我国早期医书(《内经》、《甲乙经》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中的穴位统称为经外奇穴,实际上这些穴位都是我国历代针灸家不所发现的一些新穴位,近年来,在推广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又陆红发现了很多临床有效的新穴位,称之为新穴。

经穴

指分布在经脉体表循行路线上穴位的总称,其中包括十二正经的经穴和奇经中任、督二脉的经穴(即十四经经穴)。至于奇经中的其它六脉均没有专穴。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腕关节或踝关节附近。《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行为经。」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较大的河水迅速流行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经穴。其名称是:肺--经渠大肠--阳溪心包--间使三焦--支沟心--灵道小肠--阳谷脾--商丘胃--解溪肝--中封胆--阳辅肾--复溜膀胱--昆仑

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少商大肠--商阳心包--中冲三焦--关冲心--少冲小肠--少泽脾--隐白胃--厉兑肝--大敦胆--(足)窍阴肾--涌泉膀胱--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络穴(别络、别)

全身十五脉络各有一个穴位与经脉相联络。其中包括十四经脉发出的十四条络脉的穴位,和由脾脏分出的一条络脉的穴位,共十五个络穴。即:手太阴络(手太阴之别)--列缺穴;手少阴络(手少阴之别)--通里穴;手厥阴络(手心主之别)--内关穴;手太阳络(手太阳之别)--支正穴;手阳明络(手阳明之别)--偏历穴;手少阳络(手少阳之别)--外关穴;足太阴络(足太阴之别)--公孙穴;足少阴络(足少阴之别)--大钟穴;足厥阴络(足厥阴之别)--蠡沟穴;足太阳络(足太阳之别)--飞扬穴;足阳明络(足阳明之别)--丰隆穴;足少阳络(足少阳之别)--光明穴;任脉络(任脉之别)--尾翳穴(即鸠尾穴);督脉络(督脉之别)--长强穴;脾之大络--大包穴。

募穴

指位于胸腹部体表和脏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反应点(穴位)。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聚集的地方。即:肺募--中府穴心募--巨厥穴肝募--期门穴脾募--章门穴胆募--京门穴心包募--膻中穴(一作天池)胆募--日月穴胃募--中脘穴小肠募--关元穴三焦募--石门穴大肠募--天枢穴膀胱募--中极穴

荣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足部的远端。《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溜(一作流)为荣。」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刚流出泉源时的细小水流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荣穴,其名称是:肺--鱼际肝--行间心包--劳宫肾--然谷心--少府大肠--二间脾--大都三焦--液门小肠--前谷胆--侠溪胃--内庭膀胱--通谷

十宣穴

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出现昏迷时的急救。

同身寸

针灸取穴的一种长度标准,均用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标志作为测量的单位,主要有四种方法。中指阿身寸:即让患者屈指,取其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的距离为一寸,进行测量。这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拇指同身寸:即以患者拇指末节的横纹宽度为一寸;目横寸:即患者的目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夫:就是在第二至五指合并时(即四横指)其横经的最大宽度为一夫(夫是古名,相当于近代取穴时所用的指横径单位)。

五俞穴(五腧穴)

也称五输穴,这是一些位于四肢远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其中属于五脏(五条阴经)的穴位各有五个俞穴,即井、荣、俞、经、合共二十五穴。左、右侧共五十穴。叫脏俞五十穴。用于六腑(六条阳经)的穴位各有六个俞穴,即在井、荣、俞、经,合穴之外,又加一个原穴,共三十六穴。左、右侧共七十二穴,叫腑俞七十二穴。这些穴位在临床上大多是此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篇》及《素问.气血论》)。

溪谷

谷和溪均指肢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缝隙处叮做谷或大谷,相当十二经络循行的部位,小的凹陷处叫做溪或小溪相当全身三百六十五个经穴的部位。如《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又:「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素问.五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穴(穴位,穴道,气穴)

是经络气血在身体表面聚集、输注或通过的重点部位。它可以通过经络联系对身体内部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反应,也可以接受周围环境的各种剌激(如针、灸、按摩、指针、电针等)以达到调整体内机能的目的,从而获得治疗的效果。

俞穴

也叫腧穴或输穴。即广泛地指穴的总称,也即穴的别名。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注为俞」。也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淮集输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是:肺--太渊大肠--三间心包--大陵三焦--中渚(音煮)心--神门小肠--后溪脾--太白胃--陷谷肝--太冲胆--(足)临泣肾--太溪膀胱--束骨

原穴

五俞穴的一种。其中在手、足三阳经方面每经均有一个原穴(共六个)。其位置在腕或踝关节附近。《针灸聚英》:「所过为原。」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所地流过一样。而手、足三阴经则均是以本经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个,也称原穴),连同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其名称是:肺--太渊心包--大陵心--神门脾--太白肝--太冲肾--太溪(按:以上六穴本是六阴经的俞穴,均用以代替原穴)。大肠--合谷三焦--阳池小肠--腕骨胃--冲阳胆--丘墟膀胱--京骨

结语: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知道人体穴位有几十种,遍布在人体经络,人体正常的活动也依托穴位。还不了解的朋友们赶快来学习自己身体的穴位特点吧!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