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作用有哪些

2019-10-20 │ 饮食养生的作用有哪些 春季养生穴

居髎穴在哪儿?有哪些作用?

“不怕工资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死得早。”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怎样才能实现科学的中医养生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居髎穴在哪儿?有哪些作用?》,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取穴位置】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位置】

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功能主治】

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穴位配伍】

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1~2、L3~5、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穴位治法】

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扩展阅读

中极穴在哪儿?有哪些作用?


中极穴调理女性月经不畅、痛经……

作用

我们人体上的中极穴也取此意,认为它是人体上下左右的中心,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是身体的腹地,就好像房屋的内室一样,轻易不得入内。

中极穴对于调理内在不通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如女性月经不畅、痛经等,都可以找它。中极穴不仅能够治疗周边相关的疾病,对于子嗣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关联。

位置

从曲骨往上1寸。拱形最高点,正中线位置,大拇指横放在骨缘的位置,另一侧与正中线的交点就是中极。

运用

按摩的时候,用拇指顶在中极穴处,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摩50次。女性往往体质寒凉,也可以将手掌心搓热之后,用掌心在此处按揉,可以起到保温刺激的效果。

大都穴在哪儿?有哪些作用?


大都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腹胀、呕吐、便秘等作用,大都穴的位置: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大都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1、所属经络

足太阴脾经

2、穴位图

3、位置

大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4、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5、功效

散发脾热。

6、主调病症

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热病无汗,手足逆冷等。 

阴谷穴在哪儿?怎么找


阴谷穴位于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正确的中医针灸按摩该穴位能够治疗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等疾病。

【腧穴释义】

(1)阴谷。阴,阴性水湿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本穴物质为筑宾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聚集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性寒冷,故名。

(2)肾经合。合,汇合也。本穴为肾经的水湿之气汇合之处,故为肾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冷,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取穴位置】

取该穴道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谷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功能主治】

功能:益肾调经,理气止痛。

主治:此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可以利尿通膀胱,可以治疗不育,男子的阳痿早泄,阴囊湿疹;女士的阴道瘙痒,指压该穴,对于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能够治疗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肿痛,癫狂,膝股内侧痛,泌尿感染,阴道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分裂症。

【穴位配伍】

配照海穴、中极穴治癃闭;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门穴治寒疝、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配肾俞、关元,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阳痿,小便难。

配曲池、血海、曲骨,有祛风除湿,理下焦的作用,主治阴痛,阴痒。

行间穴有哪些作用?具体位置在哪儿


如果你为人父母,孩子的近视让你苦恼很久了,不妨给孩子多多艾灸这个行间穴,既简单,又有效。不过,要坚持才能有效果哦!

穴位位置

位于足背部,在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

找穴方法

把脚掌抬起来看看,很快就能找到行间穴。它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连接处的凹陷处,稍微靠近大脚趾一侧。相对于周围皮肤的颜色,这里比较白皙,可以认真观察下,利于正确取穴。

行间穴的效用

1、调理假性近视法

中医认为,我们的眼睛与经络有直接的联系,而且还和脏腑相沟通,经络阻塞或者是脏腑失调都能影响到我们的眼睛。调理假性近视,要重点加强对足部肝、眼、淋巴等反射区的刺激,而胸淋巴反射区刚好与肝经上的行间穴相吻合。

2、调理眩晕法

眩晕是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失调所产生的一种运动性幻觉。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昏)。眩晕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片刻或安静休息,则症状缓解或消失;重者旋转不定,如履舟车,不能站立,常伴恶心,频发呕吐,甚至突然昏倒。行间穴对肝阳上亢的眩晕有很好的疗效,表现为头晕胀痛,烦躁易怒,怒则晕痛加重,面赤耳鸣,少寐多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突发眩晕时,除艾灸外可以用拇指肚掐按行间穴。平常多艾灸此穴,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3、清泻肝火法

肝气旺盛人就显得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太过高涨或是肝气郁结,就会损伤肝脏,引发疾病。我们只有把肝脏这个解毒工厂照顾好,人才不会那么容易得病。行间穴是我们肝经上的重要穴位,能有效清泻肝火。

关门穴在哪儿,按摩关门穴的作用与好处


关门穴的位置

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关门有调理肠胃,利水消肿的作用。

关门有调脾胃、通肠腑的作用。

关门穴承前穴之意,为胃气出入之处,交通开阖,有关出纳,有调理胃气之功,主治不思饮食。

胃肠近旁各穴,多称门、称关,因其功用为交通开阖,有关出纳也。《内经》:“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刺本穴可以调胃,故以治痞满诸症。

关门穴的主治病症

关门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

关门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绕脐急痛、身肿、泄痢、遗溺、便秘、痰饮等。

现代多用关门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

关门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纳呆,身肿等。

关门穴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遗尿。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腹水,便秘。

其它:遗尿,水肿。

承山穴在哪儿,按摩承山穴的作用与功效


承山穴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疲劳的穴位,不管遇到了多大的压力,身心感到多么的疲惫。只 要轻轻按压承山穴,就能够缓解疲劳、消除压力。同时,经常按摩承山穴还能祛除体内湿气。

【取穴方法】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主治】

1、小腿肚抽筋(腓肠肌痉挛)、脚部劳累、膝盖劳累、腰背痛、腰腿痛。

2、便秘、脱肛、痔疮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为治疗小腿痉挛,腿部转筋的常用效穴。

【穴位配伍】

双承山配双肩井,治疗由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疼!

配大肠俞穴治痔疾

水泉穴主治那些疾病?位置在哪儿


水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跟骨上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

【取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直下方1寸,当跟骨结节之内侧前上部凹陷处取穴。

【腧穴释义】

泉,水源也。穴在太溪下1寸,足内踝下,为足少阴之郄,为肾之气所深聚处。足少阴脉由太溪经大钟而折下,穴似深处之水源。又穴主治:“月水不来而多闭”,针此可使月水复行,故名水泉。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益肾,通经活络。

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

【穴位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有调经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承山、昆仑,有舒筋活络壮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穴位解剖】

跟骨上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中渎穴的正确按摩手法,位置在哪儿


中渎穴隶属足少阳胆经,准确位置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在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位置

取站立位或仰卧位,在大腿外侧,先取风市,再向下量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取穴时先直立垂手,中指尖处为风市穴,风市穴下2寸即是。

按摩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也可由他人代为按摩,以增强疗效。

作用功效

中渎穴缓解胆囊炎如果肝脏排出毒素,就不能及时地通过胆经排出,所以胆囊切除的人,要更多地敲打中渎穴,防止胆经再次堵塞。胆囊有问题的人,触摸中渎穴的位置就会比较疼,这时你要坚持每天敲打中渎穴。这种房法确实可以缓解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等胆部疾病的症状。

交信穴的功效与作用,在哪儿怎么找?


交信穴属于足少阴肾经;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治月经不调、崩漏、泄泻、大便难。

取穴位置

功效与作用

交信穴具有益肾调经,调理二便的功效。

交信穴有通肠腑、理下焦的作用。

交信系阴跷脉之郄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阴挺,泄泻,便秘,睾丸肿痛,或痛有定期,及季节有关之症,均可取此。

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睾丸炎;

3、消化系统疾病:便秘,痢疾;

4、其它:肠炎,脊髓炎,下肢内侧痛。

交信穴的配伍

交信穴配百会、关元,有升阳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崩漏。

交信穴配水道、地机,有健脾胃,理胞宫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交信配关元、子宫、肾俞、照海,治阴挺。

交信配中脘、肾俞、天枢、足三里治肾虚泄泻。

交信配大敦、阴陵泉、照海,治疝气。

丰胸按哪几个穴位 乳中穴知道在哪儿吗


丰胸按哪几个穴位 乳中穴知道在哪儿吗

利用穴位按摩可以丰胸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那么丰胸穴位按摩法你知道有哪些么,下面小编教你穴位丰胸的最佳方法,告诉你丰胸的穴位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丰胸按哪几个穴位

1、乳中穴

空位:身体平躺,位于乳头的中央。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面做圈状按摩。

其它功效:改善性冷感,月经调理。

丰胸原理:丰胸、使坚挺。

2、膻中穴

穴位:胸骨正中线上,与第4、5根肋骨交界的地方,两乳头正中间。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面或指节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按摩。

其它功效:改善胸闷胸郁、宽胸利膈、支气管性哮喘。

丰胸原理:丰胸、通畅乳腺。

3、少泽穴

穴位:小指指甲根部外侧的地方。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面或指面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按摩。

其它功效:改善产后乳汁太少、乳腺炎、中风昏迷。

丰胸原理:丰胸、促进乳腺畅通。

4、神封穴

穴位:胸口两侧,介于胸口正中与乳头之间,距胸中行各5厘米处(约3指宽度)。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面或指节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按摩。

其它功效:母乳分泌不足、心脏病、胸闷咳嗽。

7、期门穴

穴位:左右乳头正下方第六肋间内端处。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面或指节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按摩。

其它功效:治疗乳痛、肋间神经痛、肝炎。

丰胸原理:化淤解郁、通乳。

8、大包穴

穴位:腑窝下,距腑下约14厘米处(两倍于四指宽度)。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面或指节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按摩。

其它功效:治疗乳痛、肋间神经痛、肝炎。

丰胸原理:化淤解郁、通乳。

通过嗅觉和皮肤吸收刺激脑下垂体的分泌,酵素及荷尔蒙分泌等,再通过科学合理的丰胸穴位按摩手法促进精油的吸收及穴位的按摩,促进细胞体积的增大,促进乳腺管道的加长和分支来增强乳腺组织的发育并帮助乳房增大,还促进起支持和塑型作用的乳房周围的脂肪组织及韧带的发育。

5、中府穴、中脘穴、灵台穴

想消除胸背脂肪,主要可按压3个穴位:、中府穴,中脘穴及灵台穴。每次按压15分钟,1天按摩多次,以有效消除上半身肥胖。

中府穴:上方锁骨下,靠上臂形成三夹角的凹窝。

中脘穴:在肚脐上约10厘米。

灵台穴:背部第三胸椎棘状突起处的凹窝。

6、乳根穴

穴位:下缘,胸部两侧,第五与第六肋骨之间左右距胸中行(即乳中穴下)各10厘米(两倍于3指宽度)外侧处。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面或指节向下按压,做圈状按摩。

其它功效:改善乳汁分泌不足、腹胀胸痛、咳嗽气喘。

丰胸原理:健胸、通畅乳腺。

按神门穴,搞定十大症状!那究竟在哪儿呢?


神门穴,顾名思义,是安定心神的门户。神门穴位于人体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门穴是于少阴心经的原穴,具有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作用,临床验证以下10种疾病或症状,按压神门穴就能轻松搞定,太神奇了!一定要学会~

心痛、心悸,就按神门穴

神门穴能调节心脏功能,治疗心脏相关疾病如:心痛、心烦、心悸等。按压神门穴,就能缓解心痛、心悸等症状。

焦虑、心神不宁,刮拭神门穴

神门穴具有安神、定志的效果,按压、刮拭神门穴,能够即刻缓解心神不宁的问题。

防晕车,按揉神门穴

中医认为,肠胃功能弱的人容易出现晕车,这是因为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消化,浊气上头导致的。如果出现晕车症状,不妨按按神门穴,它可以帮助将过多血液补到肠胃:肠胃安定,气血充足,晕车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了。

睡不着、失眠,按按神门穴

专家建议,晚上经常睡不好,容易失眠的人,不妨试试睡前点按“神门穴”。按摩此穴有泄心火、和脾胃,可以增加困意,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用指腹轻轻按揉,感觉有酸胀感为好,约5~6分钟。今晚就试试。

消化不良、便秘,按神门

神门是心经的原穴,心属火,脾胃属土,火生土,所以按神门可以让心脏的血液供应给脾胃,促进消化,缓解便秘。具体方法为:在神门穴上做按掐一掐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替进行。

胸闷,也要按压神门穴

神门是心神出入之门,体表和体内的心经气血在此交会,按压神门穴有助于保护人的神气,因此也能保护心脏。

更年期,神门穴是救星

更年期常有心悸、失眠、手掌发热、焦虑等问题,透过按摩神门穴有助于改善。另外像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痴呆、癫狂痫、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症状,通过按压神门穴也能不同程度的改善。

多按神门穴,预防老年痴呆

50岁以后可以多按神门穴预防老年痴呆。因为心主神志,聪不聪明就要看心的功能,多按神门穴可以大补心气,心气足了,老年痴呆的机会也就少了。平时看电视或等车的时候,可以抽空按揉神门穴,非常方便。

胃食道逆流,神门穴能缓解

压力会使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促使胃酸分泌,可能引起胃食道逆流,因此按压有助平衡自律神经的神门穴,缓解情绪也有助消除火烧心的问题。

平衡自律神经,早晚按神门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调节自律神经等功用。按压10秒后休息5秒,左右手各按压五分钟,每天早、中、晚各按摩一次。

位置:神门穴位于手腕处,掌心朝向自己时,在小指向下延伸、手腕关节的横纹处,有个骨头之间的凹陷处。或是将手腕横纹六等分靠近小指侧1/6的肌腱凹陷处就是神门穴。

方法:按摩神门穴可掐、揉、刺激,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一般在晚间睡前按压神门穴效果最好。

神门穴是安定心神的门户,就在我们的手腕处,一两秒钟就能找到。按摩神门穴,能够搞定十大疾病!如此简单实用的方法,快给亲人和朋友看看!

拔火罐的好处在哪儿知道吗


本文导读: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那么拔火罐的好处你知道有哪些吗?


1. 负压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 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3. 调节作用 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4. 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循经走罐还能改善各经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再如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据用药不同,发挥的药效各异。如对于皮肤病,其药罐法的局部治疗作用就更为明显。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刺络拔罐法以逐瘀化滞、解闭通结为主;针罐结合则因选用的针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

拔火罐疗法又称 角法 ,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火罐 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 拔罐子 、 吸筒 ,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 火罐气 ,《外科正宗》中又叫 拔筒法 。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 角法 。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