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处。 当股直肌肌腹中。《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医学入门》:膝髀罅上六寸向里。
「足阳阴胃经穴」
伏兔
位置: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处。 当股直肌肌腹中。
《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医学入门》:膝髀罅上六寸向里。
功效:祛寒湿,利腰膝。
主治:古代记述:腰膝冷痛,下肢麻痹不仁,脚气,寒疝,狂邪鬼语,风劳气逆,少气。
近人报道: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荨麻疹,股外侧皮神经炎。
方例:下肢瘫痪:肾俞,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少阳胆经穴」
居髎
位置: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突出部连线的中点处。
《针灸甲乙经》: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居环跳上二寸五分;《医宗金鉴》:维道下行三寸,即维道后下方三寸。《针灸集成》:在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跳,相去三寸微高些。
功效:利腰髋,祛风湿。
主治:古代记述:腰痛引少腹,腿风,瘫痪,痿弱,腿脚诸疾,下利。
近人报道: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胃痛,下腹痛,膀胱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方例:腿风湿痛:居髎、环跳、委中。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交会穴:阳跷、足少阳之会。
「足少阳胆经穴」
环跳
位置:臀部,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凹陷处。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突起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折点。或于髂后上棘,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突起部连线所围成之三角形区的中央处定穴。
《针灸甲乙经》: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神应经》:即砚子骨下宛宛中也,砚(研)子骨指股骨。
功效:利腰腿,祛风湿。
主治:古代记述:偏风,半身不遂,髀枢痛不可举,腰胁相引急痛,腰胯痛不得转侧,冷风湿痹,痹不仁,股膝酸痛,胫痛不可屈伸,足麻痹,风疹。
近人报道: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痛,臀部软组织疾病、下肢痉挛。
方例:髀枢中痛不可举:环跳、束骨、交信、阴交、阴舍。
胫痛不可屈伸:环跳、内庭。
足麻痹:环跳、阴陵泉、阳辅、太溪、至阴。
腿膝酸疼痛:环跳、阳陵泉、丘墟。
腿股酸痛:环跳、居髎、阳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解溪。
股外侧皮神经痛:环跳、风市、中渎、阳陵泉。
刺灸法:直刺1.5~2.5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交会穴:《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足阳阴胃经穴」
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处,当胫骨前肌中。
《灵枢本输》:膝下三寸,{39}骨外。《针灸资生经》: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盖,以中指住处为穴,或以小指住处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盖在膝髌下{38},侠大筋中也。则是犊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从膝头下去三寸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循经考穴编》:须于 {31}骨外容侧指许。
功效: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扶正培元。
主治:古代记述:脘痛胀满,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呕吐,善噫,肠鸣,腹痛,便秘或腹泻,霍乱,心悸,胸胁支满,少腹肿痛,遗溺,小便不利,五劳赢瘦,七伤虚乏,发热,虚烦身热,癫痫,头重额痛,口歪,咽痹,乳痈,目疾,目{11}{11}不能远视,四肢肿满,膝{31}酸痛,脚气,脚肿,腰痛不可以顾,瘫痪。
近人报道: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运动功能失常,胃轻瘫,幽门痉挛,肠梗阻,菌痢,急、慢性肠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病症。虚弱,休克,贫血,高血压,肝炎,黄疸,哮喘,癫痫,神经衰弱,高脂血症,白细胞减少症,痛风以及过敏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方例:脚痛、膝肿:三里、悬钟、二陵(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慢性肠炎: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行间、外陵。
预防子痫发作或减轻症状:足三里、内关、大陵、阳陵泉、太阳、肩外俞。
胰腺炎: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内关。
高血压:足三里、曲池、内关、三阴交。
晕厥:足三里、百会、人中、合谷、太冲。
余热不尽:足三里、曲池、合谷。
呕吐:足三里、内关、公孙、中脘。
呃逆:足三里、中脘、内关、膈俞、天突。
胃脘痛:足三里、中脘、内关。
妊娠恶阻:足三里、内关、上脘。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其它:合(土)穴。
导读:内庭穴怎么找?按摩内庭穴可以祛胃火,那么内庭穴怎么找?内庭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内庭穴怎么找
在足背,当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内庭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名解析
内,指深处;庭,指居处;因为此处穴位对喜静卧、恶闻声等病症具有疗效,患了这样的病症之后,就好似要深居在内室之中,闭门独处,不闻人声,所以名叫内庭。
取穴方法
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一般不易发现,所以称内庭。
快速取穴
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后一些(约半横指)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间隙。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外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长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的第2、3趾腱之间,深进入骨间肌。以上诸肌的神经支配为腓深神经。
功用
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
2、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肠炎。
3、其它:三叉神经痛。
操作方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刺激内庭穴可以抑制食欲、泻胃火、去除口臭。
穴位养生
一般来说,口臭、胃酸、便秘多是胃火惹的祸。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最好拿一个小圆钝头的东西来按摩,这样刺激得比较到位一些。
医书记载
1、《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
2、《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
3、《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
4、《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现代报道
1、小儿吐乳
取双侧内庭穴,徐徐捻转进针0.2-0.5寸,得气后加速左右捻转,不留针,每日1次。
2、腹股沟急慢性疼痛
用30号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针刺左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针刺右侧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频频捻针,当疼痛缓解时留针20-30分钟。
以上就是内庭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灵枢本输》:大指次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灸集成》:与第一节横纹头相直;即食指指甲廓桡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手阳明大肠经穴」
商阳
位置: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
《灵枢本输》:大指次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灸集成》:与第一节横纹头相直;即食指指甲廓桡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功效:泄热止痉、开窍利咽。
主治:古代记述: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热病汗不出,胸中热,寒热{108}疟、咽喉肿痛,青盲,手指麻木,手臂外廉痛, 肩背痛引缺盆,牙痛,口干颐颔肿。
方例:中风、昏迷、休克:百会、人中、内关、商阳。
寒症:商阳、太溪。
咽喉肿痛:合谷、少商、商阳。
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其它:井(金)穴。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