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运动养生

2019-10-28 │ 如何通过运动养生 平日怎样通过饮食养生

补充身体水分不单单是通过饮料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掌握相关养生知识。有没有更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补充身体水分不单单是通过饮料”,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大多数人的理解中,我们每天需要的水就是指喝的水、饮料,包括汤、矿泉水、可乐、果汁、运动饮料、牛奶等等。其实,我们身体利用的水除了液体饮料外,还有来自固体食物中的水分和身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身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分不是很多,每天约200~300毫升,这个量远远不足于满足身体需要,因此必须从体外补充足够的水分。

而固体食物中的水分含量各有不同,并且食物的重量、体积、保存方法和时间均影响其中的水分含量。ys630.com

由表可见,固体食物中的水分含量相对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一个人每天可以吃到250克的米饭,250克肉类和500克的蔬菜水果,那么估计可从固体食物中得到600~700毫升的水分。在天气凉爽时,少喝一些水一样可以保证身体需要。但是这种满足的方式很勉强,因为这必须是要减少身体出汗和浓缩尿液才能做到。因此,虽然固体食物可以补充一定量的水分,为保证身体代谢的正常运作稳定,排尿量不要减少,还是必须保证液体食物的供应。

ys630.COm精选阅读

牙膏不单是清洁牙齿的法宝


要选择牙膏首先要知道牙膏并不是健康牙齿的法宝,它只是刷牙的辅助用品,具有磨擦作用和去除菌斑,清洁抛光牙面,使口腔清爽的作用。牙膏除了能清洁牙齿以外,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用场。

1.用布蘸点牙膏擦拭水龙头,可使水龙头光亮如新。

2.用海绵蘸点牙膏刷洗脸盆和浴缸,效果很好。

3.用棉布蘸点牙膏后,轻轻擦拭泛黄的白色家具,可使家具颜色还原如新。

4.用温热的湿抹布将灶台上的焦垢润软,然后用尼龙洗碗布蘸牙膏用力刷洗污垢,再用干净的布擦干净即可。

5.烹调完鱼后,手上仍残留有鱼腥味,不妨在手上挤点牙膏搓洗,鱼腥味便能立刻消除。

6.手上沾了食用油、签字笔油、汽车蜡或机油等难洗的油污,用牙膏搓洗就能清除。

7.衣服的袖口和衣领是比较难洗涤的,用牙膏涂在污处,反复搓洗,效果不同凡响。

8.白球鞋穿久后常会泛黄,先用专用清洗剂处理,再用牙膏刷一刷,清水冲洗,球鞋便可洁白如新。

9.手电筒的反光屏用得太久了会变黄,将牙膏涂在上面,3~5分钟后,用绸布轻轻擦拭,便可使其光亮如新。

10.如果不经意间身体某部位被烫伤,可以涂抹一些牙膏,减轻疼痛。

鹿茸不单单补肾 这些人千万不要乱吃


鹿茸,来自梅花鹿尚未骨化的鹿角。鹿茸,在补益药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且效果明显,备受各类群体的喜爱。鹿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鹿茸入肝肾经,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可表现出身材矮小、四肢关节疼痛、肌肉无力的人群而言,可选用。另外,肾又为先天之本,先天发育不全的个体,同样是一种养生保健的要药。同时,中医理论认为,肾与人体生殖密切相关。肾气亏虚,出现阳痿、遗精、少精甚至无精,伴有畏寒怕冷的人群,鹿茸是首选的补肾药物,也是备孕期间常用的保健品。

2、调冲任,益精血

中医理论认为,冲任二脉与女性的月经密切相关,冲任二脉通,则月经通畅。而月经由精血所化生,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补益精血的作用,精血充盛则能维持正常的月经量。因此,对于平素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的女性,可以选用鹿茸。

3、托疮毒

中医理论疮毒,表现体表某一部位红、肿、热、痛,对于身体某部位出现红肿肿块,甚至破溃化脓时,可以外用,亦可内服。

鹿茸,因其产量不高,且价格较贵,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方法,以免造成药材的浪费,那么鹿茸该如何使用呢?

鹿茸在使用时,常常切片。可以与其他药物,如黄芪、枸杞等煎汤同用,若煎汤服用,则鹿茸量不宜过大,每次约5克即可,汤成后可嚼食鹿茸片。对于不喜爱药汤的个体,也可以取鹿茸片50克,磨成粉,每次3克,调温开水或米汤吞服,鹿茸粉在晨起空腹时即可使用。鹿茸也可与其他食材,如猪肉、牛肉、羊肉、肌肉等用于制作药膳。鹿茸本身即具有很强的补益精血之力,若配合肉食则补益之力增强,因此也是制作药膳的重要原料。制作药膳时,可取鹿茸片5片,猪肉150克,生姜3片(主要用于去腥调味),将两者混合后,加温开水至将食材完全浸泡在水中即可,而后隔水文火炖2小时后,加入米酒5毫升可食用。也可去鹿茸粉5克,待汤成之后直接倒入汤内即可食用,该法对于备孕期男女双方、平素体虚、以及年老体弱的人群较为适宜。

鹿茸虽有上述的功效,但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宜使用,以下人群就不宜食用。

1、有过心脑血管的患者

中医认为,血得热则妄行。而鹿茸性温燥,有加重出血的可能,因此对于曾有中风、偏瘫、脑出血、脑梗塞的人群,不宜食用,有诱发再次出血的风险。同理,对于月经量过多女性,也不适合食用鹿茸。

2、平素热性体质的人群

中医理论认为,热性体质的人可以表现为口干、便秘、口气重、怕热、性格急躁、口舌生疮等,鹿茸性温燥,对上述热性体质的人群不适宜。

给身体补充水分哪些食物合适


水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身体内缺少了水分的话,那么身体健康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补水可以直接喝水,或者是喝汤和喝粥。除了这些方法外,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也可以多吃含水分多的食物,下面小编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哪些食物含水丰富。

一、木瓜,水分含量92.2%

甜美多汁的木瓜也是夏日里很好的补水食物,虽然没有传说中的丰胸功效,但木瓜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觑。除了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硒外,木瓜还富含木瓜蛋白分解酶,有促进消化、保护肝脏的作用。木瓜糖分含量要高于西瓜,每天吃的量也以200克~350克(4两~7两)为宜。

二、杨梅,水分含量92%

杨梅是很多人都喜欢的食物,含有的水分不光多,而且还含有花青素等抗衰老的物质,其他的营养物质还包括维生素、胡萝卜素、柠檬酸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都是能对我们的身体水分和营养补充有很好的作用,对于美容养颜来说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三、黄瓜,水分含量95.8%

口感清脆、味道清新的黄瓜在夏天大量上市,其含水量高、热量低,有助补充体液。中医认为,黄瓜可以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很适合消暑。黄瓜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并有辅助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脾胃虚寒、月经期前后的女性应尽量少生吃黄瓜。

四、生菜,水分含量95.7%

生菜含水量与黄瓜不相上下,其含有莴苣素,具有清热、消炎、催眠等作用。生菜性凉,有消炎、利尿等功效,还能刺激消化,增进食欲。除了直接生吃、凉拌,将生菜作为三明治或者烤肉的配菜来吃,也是非常健康的补水方法。

调味料可不单单只调味 还有这些功效


调味料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成了我们一日三餐煲汤炒菜必不可少的。调味料不仅可以为美味食物锦上添花,在保健养生方面也是功不可没哦,说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小编夸大其词,但是事实确实是如此呀!大家不要以为调味料只有调味的效果呀!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养生专家一起来看看这几种常见的调味料的神奇功效吧!


1、生姜

生姜在烹饪中可以起到去腥解腻的效果,很多家庭主妇蒸鱼煲汤都喜欢放上一些姜片。但大家知不知道生姜还有暖胃、解毒、温肺止咳等作用。尤其这两天天气那叫一个冷,很多人都受寒冷感冒了,这个时候煲上一锅生姜水,可以驱散寒邪,防止感冒咳嗽。来来来,给全家老少都人手煲上一碗!天气在冷也不怕了哦。

2、食醋

每每各种流行感冒爆发的时候,也是食醋买的最好的时候,人们都相信食醋有抑制细菌的作用。的确,食醋中含有0.4%~0.6%的醋酸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多种病菌的生长和繁殖。而且平日里在炒菜、拌凉菜时添加适量的醋,有开胃增食,又有抑菌的效果,可以说是“一石二鸟”,功效不是一般的好哦!


3、香菜

香菜作为佐料非常常见,有些小伙伴尤其喜欢吃香菜。平日里打火锅,吃麻辣烫都少不了香菜的身影。香菜,性味辛、温,入肺,适用于感冒、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香菜这么好,但有些小伙伴就受不了香菜那奇异的味道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哦!


以上就是养生专家为大家介绍的三种日常调料味的养生效果。看了之后,家庭主妇们不要再把这些只是当成调味料哦,家人有些小感冒,消化不良之类都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方法哦,没有必要马上去看医生啥的,这些调味料也有这些神奇的效果,不过真的是食用了几次都没有起效,就要去看专业的医生了哦!


立夏吃黄瓜补充水分


立夏的应季蔬果有以下几种:

黄瓜:黄瓜性凉、味甘,有小毒,入肺、胃、大肠经。有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身热烦渴、咽喉肿痛、风热眼疾、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病症。

丝瓜:丝瓜性寒、味甘、无毒。能除热利肠,主治痘疮不出,乳汁不下。丝瓜还可抗病毒,健脑美容,月经不调、身体疲乏、痰喘咳嗽、产后乳汁不通的妇女宜多吃丝瓜。

芦笋:芦笋具有暖胃、宽畅、润肺、止咳、利尿等功能,对高血压、血管硬化、心脏病、糖尿病、膀胱炎、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还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缓解疲劳。

柠檬:柠檬是世界上最有药用价值的水果之一,它富含维生素C、钙、磷、铁、B族维生素、苹果酸、高量钾元素和低量钠元素,对人体十分有益。柠檬性平、味酸甘,入肝、胃经,有化痰止咳、生津、健脾的功效。

芒果:芒果有益胃、止呕、止晕的功效,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常食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有去疾止咳的功效,对咳嗽、痰多、气喘等症有辅助治疗作用。芒果含芒果酮酸等化合物,具有抗癌的药理作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