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原理

2019-10-30 │ 中医养生原理 夏季中医养生

炎炎夏季养生的中医养生学原理解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关于四季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炎炎夏季养生的中医养生学原理解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夏季中医养生》从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夏季的精神养生、夏季饮食调摄、夏季生活保健以及夏季的运动锻炼和夏季易感染疾病及对策等方面,给出了一个可行的健康养生指南。

中医病因学说

汉代名医张仲景后世尊其为“医圣”。他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后世以张仲景的这段话为基础,将病因概况为三大类,即外因、内因、其他原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内因包括七情所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其他因素包括外伤和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外因———六淫,“六淫”即风、寒、署、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的概念源于“六气”,六气是指风、寒、署、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的环境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包括六气太过(如夏天热极、冬天寒极),六气不及(如夏天不热或冬天不冷),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季应寒而反温),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骤冷、骤热)等,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发病,这时六气就变成六淫。

夏季易感邪气

署为夏季的火热之邪,是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署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在夏天发生。署邪纯属外邪。

(1)署为阳邪,其性炎热

署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署为阳邪,那么署邪伤人,多会出现一系列热性的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舌红、脉象洪大等。

(2)属性升散,伤津耗气

署为阳邪,阳会呈现出向上、向外的状态,即升散。所以,当署邪侵犯人体时,人会头晕、心烦,甚至突然昏厥,这就是中暑。向外,是说署邪多从皮肤毛孔侵犯人体,导致毛孔开泄,大汗出。汗属于人体的津液,汗出过多则会导致津亏液伤,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仅伤津液更伤心气。“气随津脱”,所以夏天大汗后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

(3)署多挟湿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成为“长夏”,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而潮湿,如果署邪常兼挟湿邪侵犯人体,而此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多喜欢待在凉爽的地方,如长居空调房,并贪食生冷,所以发病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还常见四肢无力、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不爽等湿邪内阻的症状。

小心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湿邪为病,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是由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之地等外在湿邪侵入人体所致;内湿则是指由于或先天就属于脾阳虚损体质,或过食生冷损伤脾气,使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挺聚在体内,形成一种病理状态。a、湿性重浊,人体感受湿性之后也会出现“重”的表现,比如头重如裹,如负重物,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是人感受湿性之后会有秽浊不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产生。b、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湿邪是体内不不能正常代谢的水分,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所以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就会阻碍气机,影响肝、脾、肺、胃、大肠、膀胱等一系列脏腑的气的升降运动,出现气短、烦闷,小便短涩不利,大便排除不畅等症状。c、湿性黏滞、弥散,湿邪的性质为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邪侵犯人体出现的病症多黏滞而不爽,比如湿积肠胃,可见大便黏腻而不爽,如夏季肠炎、菌痢;湿积为痰,就会出现痰黏,胸闷;湿阻膀胱,会出现小便淋沥不尽。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遗留在人的身体上不易离去,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温病、慢性湿疹等。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最易侵犯人体的下部,因为湿与水同类,火炎上而水流下,故湿邪有下注特点,正如《黄帝内经》中说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在《素问?四季调神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护体内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人体的阴气,使体内阴气得以收藏。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夏季阳气散发于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于形寒饮冷,就容易伤害阳气,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就是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于贪凉,否则可能导致很多疾病。

盛夏之时,与五脏中的心相应。暑邪伤人易导致烦躁、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此时可适当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就会产生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状,要防湿邪侵袭,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少甜食,要以温食为主,不要太寒凉,可在饭菜中多放些姜末;此时宜于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粥、冬瓜赤小豆汤等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

夏季“防因暑取凉”,如《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如何顾护人体的阳气呢?

首先要谨防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环境下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尤其注意腹部的保暖。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其次要防止饮冷无度,小孩脾胃娇嫩,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宫寒症,甚至影响生育

远离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明代名医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湿、非署,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就是说疠气是一种自然界的毒疠之气,与普通的六淫邪气不同,它具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较急、病情严重的特点。

疠气的发生是很多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包括气候、环境、饮食及社会因素等。气候因素,就是指天气的反常变化,例如酷热、严寒、久旱、洪涝等;环境及饮食因素,是指空气、水源、食物等受到疠气的污染。

夏季是疠气流行的季节,所以,人们在夏天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暑但不能过分贪凉,注意饮食的卫生,调理好自己的情志,才能远离疠气的侵害。

夏季养心健脾

夏季人体受暑热侵袭后导致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此时人又多贪食冷饮,体内易产生寒湿之邪,影响脾胃。而生姜有温胃的作用,可消除胃中的寒饮,其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功能。生姜还能刺激小肠,使肠粘膜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显著改善食欲。

特别是,一些人经常在满身大汗后马上直吹电风扇或空调,贪一时的痛快,这样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出汗时毛孔是张开的,寒邪可以直接损伤人体阳气,人们会出现头痛、发热、怕冷等风寒感冒的症状。而夏季过食生冷也容易造成胃脘冷痛、泄泻便溏等伤寒脾胃的症状,这时及时喝一些生姜水,温脾胃,散寒邪,很快可以缓解上述症状。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夏天可以不妨经常喝点儿姜水来养护阳气。

中医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署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

但夏季不应恣食生冷,《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夏天炎热,阳气宣发在外面,阴气就被郁于体内,如果吃了过多生冷的瓜果蔬菜,就会使寒湿盛于体内,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这时,若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吃姜温胃

夏季人体受暑热侵袭后会导致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此时人又多贪食冷饮,体内易产生寒湿之邪,影响脾胃。而生姜有温胃的作用,可消除胃中的寒饮,其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耗功能。生姜还能刺激小肠、使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显著改善饮食。

特别是,一些人经常在满身大汗后马上直吹电风扇或空调,贪一时的痛快,这样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出汗时毛孔是张开的,寒邪可以直接损伤人体阳气,人们会出现头痛、发热、怕冷等风寒感冒的症状,而夏季过食生冷也容易造成胃脘冷痛、泄泻便溏等寒伤脾胃的症状,这时及时喝一些生姜水,温脾胃,散寒邪,很快可以缓解上述症状。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夏天不妨经常喝点儿姜水来养护阳气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属火,而夏季的一个特殊阶段称之为“长夏”,又单属土,所以夏季养生需注意以下三个根本措施:

1.限运动。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2.睡足觉。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照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人的睡眠会减少。有睡眠障碍的人则更易加重,辗转难眠,或夜卧不安。中医讲夏季宜“早卧早起”,顺应节气。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适当的午休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整。夏季早起进行适度的晨练,是最佳的安排。

3.调饮食。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延伸阅读

炎炎夏日话养生


人们应该顺应夏季的特点,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昼太长,不要恼怒或激动,而要使自己的情绪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充沛旺盛。

一年之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们应该遵照季节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使自己平安地度过炎热的夏天。《黄帝内经》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所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人们应该顺应夏季的特点,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昼太长,不要恼怒或激动,而要使自己的情绪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充沛旺盛,并且让身体适量出些汗以便体内的阳气及时得到宣泄。

夏季有“夏”与“长夏”之分

众所周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医药学理论却将一年分为五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是以自然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的,按照阴阳学说的理论,春夏属于阳故以养阳为主,秋冬属于阴则以养阴为主。按照五行学说,春季属于“木”与人体的肝相应,夏季属于“火”与心相应,秋季属于“金”与肺相应,冬季属于“水”与肾相应。但还有个“土”却没有相应的季节,怎么办呢?于是古代的医药学家就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两季,夏属于“火”与心相应而长夏属于“土”则与脾相应,这样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就完全符合五行学说理论了。

那么“夏”和“长夏”在时间上是如何划分的呢?我们知道,阴历的四、五、六月(即阳历的五、六、七月)三个月是夏季。中医学将阴历的四月和五月(阳历的五月和六月)定为“夏”,而阴历的六月(阳历七月)定为“长夏”。从中医学理论来讲,夏与长夏在季节的特点上是不相同的,“夏”的特点是以“炎热”为主,而“长夏”的特点则是以“湿热”为主。因为每年阴历六月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情况,其气候的表现特点是以潮湿闷热为主。所以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在长夏这个季节中就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

精神养生

在炎热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许多人的心情却越来越差,变得烦躁、爱发脾气,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发生矛盾,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特别是在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后,发生“情绪中暑”的几率就会急剧上升,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平静的心境尤为重要。

《黄帝内经》亦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我们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宋代大儒温革有诗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故有“静在心,不在境”之说。

不管天气如何炎热,我们的心态要平和,情绪要稳定,使思想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爽;遇到不顺心的事,一是“冷处理”,二是“来点幽默”,既能够化解矛盾,又能够消除苦闷,还能够舒畅心绪,有利于恢复良好心情,而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称在夏季的三个月里,应“夜卧早起”。因为夏季的特点是白天时间长,夜间时间短,人体也应该适应自然界的规律,晚上睡得晚一些,早晨起得早一些。夏季合理睡眠时间应该是,就寝时间为22:00~23:00,起床时间为5:30~6:30。

由于夏季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所以通过午睡来补充就显得非常重要。午睡不但能使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改善脑部供血,增强体力和机体的防护能力。有资料表明,夏季适当地睡午觉可大大地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夏季午睡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时间过短达不到午休的目的,而时间过长不但会感觉头脑发昏,肢体无力,还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夏季还应注意居室内小气候的调节。居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日照和通风等。适宜的室内小气候对人体的健康有利。最佳的室内温度以22℃~25℃为宜,最佳的相对湿度以40%~60%为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居室环境里会感到非常舒适,精神状态良好,思维清晰,工作或学习的效率较高。但由于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有所不同,故居室的小气候也应适当调整。

在炎热的夏季,要以调节温度为主,室内温度以25℃~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为宜。在湿热的长夏,可利用空调机的除湿功能,以保证温度和湿度都达到人体感到舒适的水平。

另外,夏季要注意不宜过于贪凉,如室内的温度过低,或用凉水冲澡或洗脚,冷饮吃得过多等,儿童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饮食养生

夏季天气炎热,各种生物生长繁殖最为活跃,同时也是细菌、病毒生长繁殖最快的时期。炎热的夏季,还影响人的食欲和消化,使人们饮食减少,消化不良。此外,夏季还是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如急性胃肠炎或痢疾等。所以夏季更应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调养来保障身体健康。夏季饮食养生的总原则是:①饮食清洁卫生;②以清淡为主;③保证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夏季人体出汗多,所以要特别注意饮水量的增加,一般来讲,每天的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左右。提倡主动饮水,即不要等到感觉口渴后再饮水,而是经常少量地喝些水以维持机体的需要。夏季多进食一些牛奶、豆浆、粥、汤等流食也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如早餐喝豆浆,午餐喝汤,晚餐喝粥,睡觉前喝牛奶,上下午喝茶,都能起到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补养身体的作用。

运动养生

夏季运动时应适当地减少运动量,特别是在炎热的中午不要运动,以免中暑。夏季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地点应选择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公园内。

夏季运动应戴遮阳帽,穿浅色、宽敞和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每锻炼1小时,应休息5~10分钟,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

夏季运动后要注意三个问题:①运动后不要立即喝冷饮。因为运动时体内血液运行于四肢和体表,而运行于消化系统的血液较少,冷饮会对胃肠产生刺激,使胃肠的血管收缩而造成胃痛或胃肠道不适。②运动后不宜饮水过多。因运动会消耗人体的很多能量,饮水过多会加重胃肠道及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③运动后不宜立即洗冷水澡。因运动时体表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表面的毛孔张开,如果皮肤突然受到冷水刺激,会造成体表毛细血管的骤然收缩,毛孔关闭,体内热量无法发散,从而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而出现热伤风的症状。

调补养生

有些人认为,夏季(特别是三伏天)不宜进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提到“进补”,人们总是想到鸡鸭鱼肉等食品或人参、鹿茸等补益中药,这些属于温热的食物或中药,在炎热的季节确实不宜服用。

在中国的传统养生学中,根据采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或中药进行补益的方法,可以分为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及峻补法等四种主要方法,夏季宜选用清补的方法。

饮食清补法,是指采用寒凉性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属于凉性的食物有小米、薏米、绿豆、豆腐、萝卜、冬瓜、丝瓜、油菜、芹菜、苹果、梨、鸭蛋、猪皮等;属于寒性的食物有苦瓜、黄瓜、茭白、西瓜、莲藕、海带、紫菜、蛏肉、田螺等。夏季天气炎热较适宜选择这些寒凉性质的食物进行清补。

夏季在五行中属火,暑热之邪最能耗气伤阴,所以夏季进补应选择药性偏于寒凉的益气滋阴类中药,如生晒参、西洋参、百合、麦冬、女贞子、沙参、石斛等。

炎炎夏季让身体出出汗


在炎热的夏季,部分人群会出现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四肢乏力等现象,其实这些都是夏季温度太高所引起的。只要我们通过正确的调节,这些症状就能够得到缓解。那么夏季养生有哪些小技巧呢?

1、不要过早打开空调

如果过早打开空调,很容易患上自律神经失调症,会感觉手脚冰冷、头痛、浑身没力气等,所以不要夏季刚到,就打开空调,一定要等到气温确实很高了再打开空调。

2、让身体出出汗

身体出汗是正常的降温功能,所以不要一到了夏季就呆在凉快的室内一动不动,适当地到户外活动活动,让身体出出汗。

3、少食多餐

如果一顿吃太多,身体为了消耗这些食物,就会产生更多的热量来代谢,所以夏季最好选择少吃多餐,尤其注意少吃高蛋白质的食物。

4、用温水洗澡

虽然冷水澡听起来更加诱人,但是在冲完冷水澡之后,身体会散发更多的热量以弥补不足,所以用稍低于低温的温水进行沐浴即可。

5、穿棉质衣服

含纤维衣料容易锁住热量,而棉质衣服利于排汗,所以夏季适宜传一些棉质的衣服。


3类蔬菜帮你度过炎炎夏季


天是越来越炎热了,小满刚过完,又要进入下一个节气。夏季是我们人体消耗最大的时候,在出汗的同时,汗液也会带走我们身体里大量的维生素、蛋白质、水、无机盐等,此时一定要注意及时补充。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三类菜,让它们帮你轻松又营养的度过盛夏!

第一类:瓜类蔬菜


冬瓜、黄瓜、苦瓜、丝瓜等。从中医角度来说,瓜类大多能清热利湿,帮助排除毒素,是降温防暑的好食物。现代营养学研究显示,多数瓜类蔬菜含水量都在90%以上,且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能有效补充夏日流失的大量水分和营养。

第二类:凉性蔬菜

番茄、茄子、芹菜、生菜等。传统中医认为,夏天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解毒,排毒通便。

第三类:“杀菌”蔬菜

大蒜、洋葱等具有“杀菌”作用。夏季气温高,病菌滋生蔓延快,肠道疾病多发。这时多吃些韭菜、大葱、香葱、青蒜等“杀菌”蔬菜,可预防疾病。


炎炎夏季 当如何谨妨情绪中暑?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预防“情绪中暑”的基础和关键。“心静自然凉。”在盛夏的日常生活中,远离“情绪中暑”的一些具体做法:

1、炎炎夏日里,作为学生和成人在连续看书或学习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候,就应该休息一会儿,大约15分钟左右,并补充一些水或饮料。

2、天气闷热时应尽量少参与大规模的聚会和其他社交活动,增加一个人独处或静静的休息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情绪中暑”的几率。

3、天热的时候,尽量不要谈论刺激别人的话题,而应该选择相对比较轻松、愉快的话题。还应该注意引导孩子不要较真,应该心胸开阔,包容别人。

4、作为单位的领导在持续高温的日子里,也要尽量给大家创造一个比较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在为工作环境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注意尽可能少批评下属,使之工作时身心放松。

连续的高温并不可怕,只要用一种接纳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身心,一定可以安然度过暑期,绝缘情绪“中暑”。

中医话夏季养生


夏三月,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烈日炎炎,雨水充足,阳极阴生,万物成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在气交之中,故亦应之。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所以,夏季养生要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天的特点是燥热,因此,清热润燥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起居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人们应晚睡以适应阴气的不足,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充盛,清晨多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以增强体质,适应夏长之气。

夏季气候的特点是昼长夜短,气温高、汗液排泄较多,阳气易损,使人感觉疲劳。夏季的高温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使人的神经反射变得迟钝,胃纳不佳,精神委靡不振,严重者可出现中暑昏迷。高温还会增加神经的兴奋性,使人烦躁不安、头痛、头昏和失眠。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使汗液不易排出和散发,也会让人感到烦躁和疲倦。加上夏天昼长夜短,晚上闷热,睡眠质量不佳,这样,自然影响人的身体。民谚说的“人到夏至边,走路要人牵”,生动地反映出人们这时的生理状态。因此,夏季起居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宁静的心境,做到“心静自然凉”。由于夏季夜间睡眠时间较短,所以最好保证一定的午睡时间,使大脑和身体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良好措施。

现在,人们的防暑降温条件大大改善,有风扇、空调之类,但夏日高温而汗出较多,腠理开泄,易致风寒湿邪侵袭。若过分贪凉,使虚邪贼风侵袭,极易引起手足麻木、半身不遂、面瘫等中经络疾病。

酷暑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很好的防暑降温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冲洗时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毛巾蘸温水擦浴全身。在衣着方面,由于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薄一些,并且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汗衣可刺激皮肤而引起多种疾病。

饮食调养

夏季气候炎热,暑热当令,心火易于亢盛,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所以饮食上宜用清心泻火消暑之物,如西瓜、绿豆、赤小豆、苦瓜之类。暑热天气下,人体出汗较多,可适当用些冷饮,补充水分,帮助体内散发热量,清热解暑。但切忌贪凉而暴食冷饮、生冷瓜果等,否则会使脾胃功能受到影响,甚至酿生疾病。老年人、小儿体质较弱,对于过热过冷刺激反应较大,更不可过贪冷饮之类。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于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状况,同时夏季胃酸分泌减少,脾胃的消化功能减弱,若暑热挟湿则更易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出现胸闷、纳呆、肢体困倦乏力、精神委靡、大便稀塘等症状。因此夏季饮食又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为原则,也可适当选择具有辛辣香气的食物,以开胃助消化,增强脾胃的纳运功能。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易被污染而腐败、变质。这个季节是胃肠疾病多发、高发的时期,因此要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人”。对于剩饭剩菜要回锅加热,经常使用的炊具、餐具、茶具等要及时消毒,妥善保管。

运动锻炼

暑热使人体汗出较多,易耗气伤阴,若长时间在日光下活动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夏季运动时要避开炽热烈日,并注意加强防护。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锻炼。宜选择运动量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练气功等,不可过度疲劳。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甲亢、肥胖病的病人尤其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锻炼。运动时的衣服宜松软、宽大、浅淡、穿脱方便。运动后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些凉开水,切勿用冷水冲头洗澡,以免招致感冒,或引起风湿痹痛。

本文撰稿系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骨病科主任 王福林

来源: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