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保健的中医治疗

2019-11-06 │ 冬季养生保健的中医治疗 中医养生

中医针刺治疗中暑证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只有作好了平日的养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医针刺治疗中暑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暑之病因病机多因机体正气虚弱,复于盛夏感受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使之乘虚而入,邪热郁蒸,不得外泄,致正气进一步内耗,清窍被蒙,经气厥逆,而呈壮热神昏甚至热极动风之象。若病情发展,气耗阴竭,则可发生虚脱等危急情况。

针灸治疗中暑的记载,多见于明清的一些针灸书籍,以《针灸大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逢源》、《神灸经纶》等为多。

据病情进退,可辨为轻重二型。轻证中暑:症见头昏头痛、胸闷呕恶、高热汗闭、烦躁不安、脉洪数、舌苔黄腻。重证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为暑热蒙心,尚见神昏喘促、转筋抽搐;如属气阴两伤,则现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脉象虚细、质淡白等证候。治疗也可按以上两型分而治之。

(一)轻证中暑

1.治则:清泄暑热。

2.处方:内庭、曲池、内关、太阳。

3.方义:内庭为足阳明之荥,“荥主身热”(《难经》),曲池为手阳明之合,两穴合用可泄阳明之暑热;内关通于阴维,阴维之脉行腹里、贯胸膈,故能和胃止呕;太阳为经外奇穴,刺血清热,疏解头部昏痛。

4.治法:宜将病人迅速置于阴凉通风处,解开衣衫。先以三棱针点刺双侧太阳,挤去恶血,余穴均施凉泻法。留针至症状明显改善,留针期间亦须间断运针。

(二)重证中暑

暑热蒙心

1.治则:清热开窍止搐。

2.处方:水沟、百会、委中、十宣;转筋抽搐加阳陵泉、承山、后溪。

3.方义:暑热蒙心,清窍闭塞,取水沟、百会以醒脑通闭;委中,膀胱经合穴而属血郄,刺之可泄血分热毒;十宣更有泻热治神、调节阴阳之功。转筋抽搐乃热极动风之象,取筋会阳陵泉穴舒筋解痉;承山为止搐缓挛之验穴;后溪,通于督脉而和脑相维系,更有息风镇惊之效。

4.治法:先刺水沟,深刺至齿,针尖向上,施以泻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针泻血,余穴亦用泻法,强度宜适当加大。留针至神清搐止,须间断运针。

气阴两脱

1.治则:补气滋阴。

2.处方:气海、百会、太渊、复溜。

3.方义:气海为元气之海,灸之可大补元气;百会为诸阳之会,更能升阳固脱;太渊乃手太阴肺经原穴,本型为中暑之危重阶段,汗出脉绝,取此以滋肺阴固卫阳;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可补肾阴振肾气。四穴合用,内补肺肾之阴液,外固欲脱之卫阳。

4.治法:气海、百会施艾条雀啄法灸,持续下断,直至神志清醒。余穴用针刺,采用补法留针,其间须反复运针刺激。

此型病情危重,宜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

Ys630.com相关知识

中医偏方治疗中暑


夏天到了,在这个时间段中如果不注意对于身体的保养,那么很容易就会出现中暑,因此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下中暑的症状、中暑的原因、中暑的治疗方法。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应该知道怎么治疗它。

中暑的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中暑的治疗方法

1、炎热的夏天,清爽冰凉的西瓜是解暑必备物品。用一个西瓜加上四到五个西红色,把西红柿的皮去掉,然后分别把西瓜和西红色榨汁,混合在一起之后可以在里面加入一点白糖,有很好的解暑效果。

2、中暑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用新鲜的荷叶、金银花、扁豆花和丝瓜皮、银耳、竹叶和琼脂混合之后加水熬煮,煎成药水之后把药渣去掉,这些物品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口服一两次就会治愈了。

3、再或者是可以用金银花和菊花解暑,把金银花和菊花洗干净,放到锅里面放水熬煮,大概半个小时之后就可以把药汁倒出来,然后放一点白糖在里面,搅拌均匀可以冻在冰箱里面,成冰之后吃掉。

中暑的原因

是指人在高温(气温34℃以上)或强辐射(特别是湿度大、无风)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

正常人体温能够维持在在37。C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的结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如果外界温度过高,大于人体温度,人体的散热功能就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时,体内就会有大量的热蓄积,即感到头晕、发热等一些中暑现象,那么这就是中暑。

结语:以上这些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你出现中暑的症状,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妨试一试上文中小编教给大家的这些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疾病来说,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焦虑证的方法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喜欢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不仅价格比较低廉而且中医治的方法还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达到全身治疗的效果,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改善全身的身体素质,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自身提高协调能力,详细的普及一下中医治疗焦虑证的方法吧。

1.患者尽量多休息以及减少压力。因本病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患者靠自身免疫力不用任何治疗而康复。理咨询顾问谈谈。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医生也许会开止痛药帮你缓减头痛和其他疼痛,也可能给你开抗忧郁剂,以提振心情、帮助睡眠。营养与运动是治疗的要点,摄取含有药用蕈类或芦荟的营养补充剂也颇有疗效。

2.少量活动

适量增加少量的活动对本病有所帮助。

3.慎用阿司匹林

因阿司匹林可能引起雷氏症候群,患者应慎用。

4.多吃新鲜蔬莱

为了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加快康复,新鲜蔬菜和水果能对补充体力及强化免疫力给予所需的营养。

患者尽量多休息以及减少压力。因本病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患者靠自身免疫力不用任何治疗而康复。

尽量多休息

医生对CFS患者所能提供的最佳建议是尽量休息以及减少压力。因为CFS是自限性疾病,许多人能在2周内靠自身免疫力不用任何治疗而康复。如果你出现忧郁或沮丧的情况,也许该找心

大家都可以采用中医治疗焦虑症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缓解,因为焦虑症情况给我们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出现了失眠多梦的情况尽量不要服用一些安眠药,俺们要可能会对于我们自身的头部神经产生很大的情况,会使我们自身出现神经衰弱的问题。

针刺治疗腱鞘囊肿


囊肿可分单房和多房,一般以单房多见,生长缓慢。开始时囊肿质地柔软,按之有轻度波动感,迁延日久运动时可稍有不适。临床上用穿刺细胞学检查即可确诊。

腱鞘囊肿属中医学的筋结、筋瘤、聚筋、筋痹 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长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止筋脉络道而成。

针刺治疗时先将阿是穴(囊肿部)常规消毒,视囊肿大小选择长短适宜的粗一点的毫针,针身与局部正常皮肤呈30度角分别于囊肿周围的12点、3点、6点、9点位进针,针尖向囊肿中心刺(四针形成十字状)。注意应掌握毫针必须刺破囊肿之囊壁,深度以不超过囊肿下层之囊膜为度。进针后施以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直至针刺处有酸、麻、胀等针感后留针10分钟。起针时摇大针眼并采用快速将针取出不按压针眼的方法,令囊肿内的胶性黏液(呈透明糊状物)随之从针孔中向外流出,如果囊肿内的胶性黏液排出不畅,术者可用双手拇、食指用力掐挤囊肿务使黏液尽量排净,然后将消毒后的硬币紧贴放于囊肿壁上再用绷带扎紧(不可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嘱患者针刺处勿沾水及不可过度用力,三天后取下绷带及硬币。若遇液体充满变硬时不必强加挤压,如法针刺2~5次即可使囊肿变软,继而囊肿即可逐渐缩小消失。一般1~3次即可治愈。治愈后如有复发,用同样方法治疗仍然有效。

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针灸学中称为围刺法,多针围刺在囊肿病变局部,用以加强经脉间的横向联系,沟通局部各经脉、络脉、浮络、孙络和皮部间的联系,使局部气血旺盛,经气充盈,达到扶正祛邪、消痹止痛、软坚散结、滑利关节的目的。促使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和营养,使炎症吸收,肿胀消退,疼痛缓解,从而达到治愈腱鞘囊肿的目的。针刺治疗腱鞘囊肿具有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无瘢痕的优点。需要强调的是,针刺治疗腱鞘囊肿有着较好效果,但在施术的整个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清毒,防止感染,还应嘱咐患者注意休息。患过这种病的人不论在康复治疗中还是康复后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防止再度复发。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部的一种非炎症疾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本病多发于20-45岁女性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中属“乳癖”(又名“乳粟”,“奶癖”)范畴。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肯定。 取穴:以膻中、屋翳、合谷、足三里为主穴。肝郁气结者配太冲;肝肾阴虚者配太溪;伴有不调者配三阴交;伴胸闷困痛者配外关。 操作:以华陀牌28号1-1.5寸毫针在膻中穴向患者乳根部斜刺,屋翳穴亦斜刺向乳根部;余穴以直刺为主。捻转得气后膻中与屋翳两穴可接g6805-i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余穴10分钟行针1次,随证补泻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期治疗暂停,治疗期间其他治疗药物全部停服。 体会:乳腺增生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有肿块,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致气血郁结而成癖。宋《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久郁,乳内结核如杏,二月不消……”。明·陈实功言“乳癖乃乳中结合,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针刺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气血,调经止痛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结之效。近年来,乳腺增生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且趋年轻化,但仍以生育后女性居多,且多伴有不调。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雌二醇含量增高有关,而针刺可降低血中雌二醇浓度至正常水平;同时针刺穴位可促使机体产生镇痛物质,使某些致痛物质减少或消失,在痛症治疗中有一定疗效,因此运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可达到表里同治,标本兼顾的效果。在选穴上,膻中、屋翳属患部取穴,合谷及足三里为调理气血之要穴,诸穴同用可达到疏通气机,调理气血之功,气血通则肿消结散,经调痛止。 由此可见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肯定,方法可行。

针刺治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患病率为30%~50%。因其发病缓慢,常被人们忽视,故有人称之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但它的发展后果严重,轻者周身疼痛,重者会造成关节变形,甚至发生骨折。中医学把骨质疏松纳入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

为阐明针刺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雌激素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研究人员将健康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对其他组大鼠进行摘卵巢手术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针刺组采用30号针刺入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连接电针,刺激频率为1~3Hz,波形为疏密波,波宽1ms,强度0.7~1.0mA,每日一次,每次电针持续20分钟;西药组灌服浓度为5%的尼尔雌醇,每只灌服5mL/周,其他时间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同时灌服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摘眼球取血,取左侧股骨。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雌二醇含量。

结果显示,正常组、针刺组、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骨密度显著增高(p0.01),血清雌二醇显著增高(p0.05),体重显著降低(p0.01)。正常组、西药组、针刺组之间骨密度及血清雌二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据西京医院中医科王长海副教授介绍,骨质疏松的重要表现是骨量降低,骨量是评价骨丢失程度和药物防治效果的关键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定义为:骨密度比同性别年轻成人的平均值低至少2.5个标准差。有研究表明,股骨颈骨密度每减少1个标准差其骨折危险性就增加2.6倍。此项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股骨骨密度低于正常组,说明摘除卵巢后骨密度降低,明显增加了骨折的危险性,经针刺治疗后,骨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降低了骨折的危险性。同时也证实了针刺疗法提高骨密度的作用和西药相近。

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雌激素的缺乏。我们的研究表明,模型组血清雌二醇低于正常组,经针刺治疗后,血清雌二醇明显高于模型组,说明针刺不仅能够降低过高的大鼠血清雌激素含量,而且能增加过低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即针刺对雌激素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还证实,针刺可明显降低大鼠体重,这为绝经后肥胖的针灸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针刺配推拿治疗便秘


大便秘结不通,粪质干燥、坚硬,排便时间延长,常常数日一行,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者,称为便秘。便秘主要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液被吸收,以致便质干燥难解。如常用泻药易造成药物依赖,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本病常能获得良效。

毫针

治法:疏调肠腑气机,导便通秘。取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实秘针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寒秘可加灸法。

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热结者加合谷、内庭;气滞加中脘、太冲;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胃俞;寒秘者灸神阙、气海;老年人气津两虚者加气海、命门。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配穴用补虚泻实法操作;神阙、关元用灸法。

电针

选穴:①大横、下巨虚;②石门、支沟。

操作方法:通电10分钟~20分钟,采用疏密波。每日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耳针

选穴:直肠、大肠、交感、皮质下。

操作方法: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敷贴压。

穴位注射

选穴:天枢、支沟、归来、足三里。用生理盐水、新斯的明或维生素B1注射,每穴注射0.5毫升~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推拿疗法

1.腰背部及腰骶部按法、擦法,先以按法施术于腰背悬枢、命门及腰骶部八髎穴,至局部温热,再配以擦法,使温热感向腹部放射。

2.一指禅推天枢、中脘,分别以一指禅法推中脘、天枢,得气为度,每穴3分钟~5分钟。

3.摩腹,大小同施,以大为主,先大后小,采用顺时针泻法,致肠蠕动加快为佳,操作10分钟。

4.腹部掌颤神阙,以掌颤法施术于神阙穴10分钟,使力达病所,手法力度及频率可变换施。

急性胃扭转针刺治疗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筋缩、脾俞、中脘。

备用穴:胃俞、内关、关元、三阴交、天枢、下脘、合谷。

(二)治法

针灸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常用穴为主,适当加备用穴,中脘、胃俞宜配合应用。足三里,采用“气至病所”手法,使针感传导入腹,余穴亦最好能激发出气至针感。均采用泻法,以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运针20~30分钟,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背部输穴,亦可接通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通电30分钟。针后,艾卷雀吸法灸腹部穴位和三阴交穴,每穴15分钟左右,至皮肤潮红,暖气入腹。也可用红外线腹部照射15分钟。每日针灸1~2次。

(三)疗效评价

以针灸为主治疗89例,全部获愈(1~7,9)。

电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上脘透中脘、承满、足三里。

备用穴:下腹痛加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阳、安眠。

(二)治法

常用穴均取,据症加备用穴。首先将毫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14~16次/分,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出针后选1~2穴,以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2例,结果痊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5%(10)。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德洲。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胃扭转二例。新医药学杂志1976;9:35。

(2)解放军161医院理疗科。电针、红外线照射治疗胃翻转4例。中华理疗杂志1980;3(2):98。

(3)马兵。电针治疗胃翻转一例。辽宁医药1980;1:3。

(4)严玉林。针灸治疗胃扭转。新中医1980;1:44。

(5)罗伟。针灸治疗胃扭转一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1:32。

(6)万耀先,等。针刺治疗胃扭转9例。中医杂志1980;21(11):49。

(7)韦勇。针刺治愈胃扭转一例报告。广西中医药1981;3:36。

(8)张之珠,等。耳针加颠簸法治愈胃扭转。山东中医杂志1984;6:43。

(9)刘建民,等。针灸治疗胃扭转7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0;10(6):13。

(10)朱敏,等。电针和穴位封闭治疗胃扭转42例。中医研究1989;2(3):39。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