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和养生

2021-05-21 │ 治病和养生 养生和治病的区别

厥阴俞穴的位置和治病功效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厥阴俞穴的位置和治病功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提到厥阴俞穴,可能有些朋友们是比较陌生的,但是也有一些朋友们在生活中也是经常会按揉厥阴俞穴的,当然,适当的按揉厥阴俞穴,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也是很有好处的,还可以有效的缓解一些疾病的,我们来看看厥阴俞穴的位置和治病功效。

厥阴俞穴的位置

厥阴俞穴作为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但是还有一部分朋友们并不了解厥阴俞穴的位置,其实厥阴俞穴的位置也是比较好找的,厥阴俞穴是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厥阴俞穴的治病功效

适当的按揉厥阴俞穴,对于帮助我们大家治疗和缓解咳嗽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我们大家出现了咳嗽的症状了,那么就是可以通过按揉厥阴俞穴来治疗的。只要在此处用力压6秒钟,不论是咳嗽或喉咙有异物存在,立即止咳。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边吐气边进行,只要重复三次就能见效。另外,厥阴俞穴这个穴位可以治疗的疾病还有非常多的,厥阴俞穴可以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外膜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胃炎,齿神经痛等。

相信我们大家通过上面的这些介绍,对于厥阴俞穴的位置和治病功效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们可以知道,厥阴俞穴是我们人体背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穴位,当然,适当的按揉厥阴俞穴,对于缓解和治疗咳嗽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扩展阅读

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肝,肝脏;俞,输注。穴为肝脏气血输注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

【位置】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

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的作用。

【主治】

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等。

【日常保健】

指压第九、十根胸椎之间左右1.5寸处的“肝俞穴”,能使胃功能恢复正常,对于治疗宿醉也有显著功效,除指压“肝俞”穴外,也可握拳敲打。

肾俞穴怎么找_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导读:肾俞穴怎么找?按摩肾俞穴可以提高性欲,增强性功能,改善性生活。那么肾俞穴怎么找?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肾俞穴怎么找

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别名

高盖。

穴名解析

1、肾俞。肾,肾脏也。俞,输也。肾俞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

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指宽)处。

穴位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异常,水肿,耳鸣,耳聋,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外散肾脏之热。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配伍

配太溪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翳风穴、耳门穴治耳鸣、耳聋。

操作方法

刺灸法:直刺0.5~l寸。

穴位养生

1、按摩肾俞穴降血压。坚持按摩、击打、照射肾俞穴,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每日临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目视头顶,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散步时,双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

2、按摩肾俞穴提高性欲增强性功能。两手的大拇指按于肾俞穴。其余手指包住腰部。用力按压5秒之后,慢慢减压;5秒之后再按压,反复按摩20次。

3、擦肾俞穴有强肾壮腰的作用。每晚临睡前,坐在床边,两腿自然下垂,用双手搓擦两侧肾俞穴(第二腰椎下,旁开1.5寸处)120下。

以上就是肾俞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解


脾俞穴位在哪?脾俞穴位的准确位置图是怎样的?脾俞穴位于我们的背部,下面我们来看看脾俞穴位的准确位置图,以及按摩脾俞穴对身体有什么样的功效

准确位置

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脾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粑颇岔鲷、 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斤舻浑趸、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脾俞穴人体穴位配伍: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 、便秘。 脾俞穴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的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温馨提示

针刺脾俞穴的方法:脾俞穴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艾灸脾俞穴的方法:脾俞穴艾炷灸5~7壮,脾俞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

肝俞穴在哪里_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导读:肝俞穴在哪里,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按摩肝俞穴可以治疗胃肠病,那么肝俞穴在哪里?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肝俞穴在哪里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解析

经穴名。出《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取穴姿势,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或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功用

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等。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其它:月经不调等。

穴位配伍

1、配百会穴、太冲穴主治眩晕、头昏头痛,有清热明目的作用。

2、配支沟穴、阳陵泉穴主治胁痛。

3、配太冲穴治目眩。

4、配肾俞穴、太溪穴主治健忘、失眠,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

5、配大椎穴、曲池穴,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

操作方法

1、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2、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结膜炎、夜盲症、近视等。配太冲主治胁肋疼痛;配肾俞、太溪主治健忘、失眠;配光明主治目昏。

穴位养生

按摩肝俞穴可以缓解治疗胃肠病、胸痛腹痛、脊背痛等;治疗皮肤粗糙、黄疸、老人斑等;治疗肝病、失眠、吐血、目眩等症状。

取穴时以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为准,用力不可过大,手法要轻柔缓和。每次持续10秒左右再放开,然后再按,时间以5分钟为宜,每天1~2次,比如起床时或者睡觉时。当然,如果你觉得麻烦,还有一个偷懒的方法,那就是用背部撞墙,离墙根10~15厘米处站立,撞个5-10分钟也可,只不过效果肯定没按摩好。

文献摘要

1、《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2、《千金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

3、《铜人》:治目生白翳。

4、《针灸大成》:黄疸,鼻。

以上就是肝俞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腰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及腰俞穴的作用


腰俞穴 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腰俞。腰,腰部也。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按摩腰俞穴可缓解治疗腰脊痛、便血、腹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下肢痿痹等。

取穴位置

腰俞穴属于督脉穴位图,腰俞穴位于人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取穴时一般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

穴位配伍

1、腰俞穴配太冲穴缓解治疗脊强反折、抽搐;

2、腰俞穴配膀胱俞穴(灸)、长强穴、气冲穴、上髎穴、下髎穴、居髎穴缓解治疗腰脊冷痛。

3、配长强、膀胱俞、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髋胯痛。

4、配环跳,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治冷风冷痹,髋部寒痛。

5、配照海,有益肾调经,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经闭,经少,小腹胀坠。

6、配悬钟,有强筋壮骨的作用,主治足痹不仁,足痿软不用。

功能主治


腰俞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腰俞穴可以治疗痔瘘、痔核、裂痔等疾病。此外腰俞穴也是治疗腰部、腿部以及内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穴位疗法

按摩腰俞穴

用拇指指腹按揉腰俞穴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缓解治疗腰脊痛、便血、腹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下肢痿痹等。

艾灸腰俞穴

腰俞穴艾条灸5-15分钟,腰俞穴艾炷灸3-7壮。

针刺腰俞穴

腰俞穴向上穴斜刺0.5-1寸。

膀胱俞穴在哪里_膀胱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导读:膀胱俞穴在哪里?膀胱俞穴的准确位置图。按摩膀胱俞穴可增强膀胱功能,那么膀胱俞穴在哪里?膀胱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

膀胱俞穴在哪里

膀胱俞穴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穴名解析

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膀胱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此穴位于身体骶部,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二骶后孔齐平。取穴时常采取俯卧的姿势。

穴位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功用

清热利湿,通淋止痛。膀胱俞可增强膀胱功能。

主治

主要用于泌尿方面的疾病,可疏通膀胱、提高膀胱功能。膀胱俞对于小便困难、尿频、尿失禁、腹泻、便秘、腰酸背痛、手脚冰冷等症状也有不错的疗效。其还可排除多余水分,消除腿部水肿。

穴位配伍

1、配中极、阴陵泉,用于小便不利。

2、配天枢、石关,用于腹胀,便秘。

操作方法

1、刺法:直刺0.8~1.2寸。不宜深刺;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2、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3、按摩法:双手叉腰,以拇指指腹加以按压。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腹泻、遗尿、小便不利、便秘、肠炎、坐骨神经痛、腰脊强痛等。

穴位养生

膀胱俞穴作为膀胱的背俞穴,就像是膀胱的排污口一样。膀胱气化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小便不利,在膀胱俞穴上就会有所反映。反过来,通过刺激膀胱俞穴,就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从而改善小便不利的情况。

以上就是膀胱俞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解 按摩脾俞穴有何作用


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脾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粑颇岔鲷、 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斤舻浑趸、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脾俞穴人体穴位配伍: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 、便秘。 脾俞穴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的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温馨提示】

针刺脾俞穴的方法:脾俞穴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艾灸脾俞穴的方法:脾俞穴艾炷灸5~7壮,脾俞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

【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

主要穴位:脾俞穴、肝俞穴、肾俞穴、膻淘篱跬翎中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百会穴 配伍穴位:配太白穴、三阴交穴治疗脾气不足者;配神门穴、照海穴,治疗失眠;配四神聪穴、水沟嫁缓赆频穴,治疗健忘者;配太冲穴,治疗肝气郁结。

【治疗虚证哮喘】

主要穴位:肺俞穴、膏肓穴、肾俞穴、太渊穴、太溪穴、足三里穴、定喘穴 配伍穴位:配气海穴、脾俞穴,治疗肺气不足;配关元穴,治疗肺肾两虚;配天突穴,治疗喘甚。

【慢性泄泻】

主要穴位:天枢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配伍穴位:配脾俞穴、太白穴,治疗脾胃虚弱;配期门穴、太冲穴,治疗肝气郁滞;配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治疗肾阳虚衰;配公孙穴,治疗腹胀;

肾俞穴准确位置,主治功能有哪些?


【取穴位置】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位置】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功能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穴位配伍】

配太溪、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

【附注】

(1)肾的背俞穴。(2)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肾俞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解,以及取穴方法


脾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治疗脘腹胀痛、胃出血、消化不良、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作用。

穴位位置

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

在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左右旁开两指宽处。取穴时,采用俯卧位取穴。

解剖位置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1肋间和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功能作用

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