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个坑人的养生知识

2021-07-12 │ 二十四个坑人的养生知识 二十四季节气养生

二十四个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正确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十四个节气养生注意事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在中国的农历历法中,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将全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相隔约15天,每一段就叫节或气。居于月首的称为节气,月中的称为中气,二十四节气就是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的总称。

第一篇 春季养生,护肝防春困

立春(2.4)助养生发,激发生命源动力

1、气候特点:气温变暖,仍多风寒。

2、人体反应:气血外显(毛孔由闭合转向开放),脉象为弦脉。

3、易患的病:高血压、心脑血管及头痛病。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肝气、肝阳的生发

4、养生原则:养肝护阳,养肝重在疏泄。

5、立春饮食:(1)宜辛甘发散,忌酸收之味。(2)适当多吃补肝养肝的食物。(3)多吃青绿色蔬菜。(4)、常吃芽菜。(5)、萝卜是常见的生发食物。

6、养生食谱:(1)、虾仁韭菜。材料:虾仁30克,韭菜250克,鸡蛋1个,酱油、淀粉、盐、植物油、香油各适量。做法:虾仁洗净用水涨发,约20分钟后捞出,沥干水分备用。韭菜摘洗干净,切3厘米长段备用。鸡蛋打破盛入碗内,搅拌均匀加入淀粉、香油调成蛋糊,把虾仁倒入搅拌均匀备用。炒锅烧热倒入植物油,待油热后下虾仁翻炒,蛋糊凝住虾仁后放入韭菜同炒,但韭菜炒熟,放盐、淋酱油,搅拌均匀起锅即可。功效:补肾阳,固肾气,通乳汁。韭菜含有大量粗纤维,能刺激肠壁,增强肠蠕动。(2)、清蒸鲈鱼。功效:益肝肾,补脾胃,养气血,消水肿。(3)蘑菇炒山药。功效:健脾益气,可防止肝木过剩而克脾。(4)、佛手山药扁豆糕。功效:疏肝健脾。

7立春药补:宜用疏肝理气、防风药膳。(1)防风粥。(2)首乌牛肉炒竹笋。

8、起居养生:晚睡早起,睡前睡后要按摩,春捂防寒,宜散步,室内除尘通风,做做消除冬季积食的运动。

9、经络穴位调养:1、按摩阳池穴缓解手脚冰冷。2、打嗝、头晕目眩就按中渚穴。3、按摩天井穴可调节心情。

10、气功功法:做八段锦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疏通三焦经,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调理中焦脾胃。

雨水(2.19)谨防寒湿,养肝莫忘调脾胃

1、气候特点:春雨纷飞,润物无声。(万物争春,雨量比冬季多,农活忙)。

2、人体反应:容易疲劳,抵抗力减弱。

3、易患疾病:风湿关节病、春困(老年人犯春困是中风的前兆,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更加注意血压、血脂等)。

4、养生原则:护脾胃,固本培元,防湿邪,不伤脾胃,疏肝解郁,慎脱衣,避湿寒。

5、雨水食补:以汤粥为主,少吃油腻,多吃蔬菜瓜果,补充水分。

6、养生菜谱:(1)、猴头菇煲鲜鸡汤。材料:鸡一只、猴头菇250克、黄芪50克、姜15克、盐4克、植物油适量。做法:鸡去毛、内脏、肥脂及洗净斩块。锅中放油,热后爆香姜片,下入鸡块爆炒片刻,取出。黄芪洗净,与鸡肉一同放入煲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煲沸,改小火煲2个小时,烫成去黄芪。猴头菇洗净,切片,放入鸡汤内滚熟,加盐调味即可。功效:有补脾益气、助消化、抗肿瘤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患者。2、梅豆花生煲鸡脚。材料:眉豆、花生、猪瘦肉各30克,红枣3颗,陈皮10克,生姜3片,鸡爪8个,冬菇5朵,盐适量。做法:红枣去核;陈皮、眉豆、花生洗净,病稍浸泡片刻;鸡爪去皮、甲,洗净切开,焯一下沸水;猪瘦肉洗净,不必切开。上述全部材料加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大约10晚水),大伙煲沸后,改小火煲2个小时即可。功效:健脾胃而不油腻,具有益气、消肿的功效。

7、雨水药补(宜用生发阳气的中草药)(1)、扁豆红枣粥。做法:把15粒白扁豆、15颗红枣、150克小米洗净,放入锅里,再加适量水,用大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熬成稀粥,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红糖。中医认为,白扁豆性甘味微湿,归入脾胃二经,有健脾和胃、化湿利尿、消肿、和中益气的功效,可主治脾胃虚弱、呕吐、胸闷、腹胀等病症。(2)、山药粥。山药味甘性平无毒,有健脾益气、滋肺养胃之功效,春季服用,可防治肝木过旺而克脾;能补肾益精,使人体元阳之气充沛,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做山药粥时,先要刮去山药皮,注意刮山药皮时最好戴手套。以免山药浆粘在手上引起麻痒,将山药切小块,下锅煮10分钟。再将洗好的大米下锅同煮,大火烧沸后,转小火20分钟即可,因为山药不易烂,所以要先煮,米可以洗净先泡着,这样即好吃又省火。

8、起居养生:保暖调神,平和心气。

9、经络调养:按摩三焦经,十指干梳头。

10、气功调养:早晚练习八段锦。

惊蛰(3.5)排毒祛邪,警惕肝病的侵扰

1、气候特点:大地回春,气温上升,春耕开始。

2、人体反应:肝火旺盛,皮肤病的高发时期,容易被病毒感染。

3、易患疾病:流行性病毒感染病、肋间神经痛。

4、养生原则:调和阴阳,平衡作息,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5、饮食原则:温热健脾,多甘少酸,易清淡饮食,适当多吃温热食物。

6、养生菜谱:(1)、花生鹿筋猪骨汤。(2)、肉末蘑菇烧豆腐。

7、药补原则(宜用健脾润肺、清热解毒的中药)(1)、野菊花茶;(2)、金银花粥。

8、起居养生:养眠忌怒,重在保暖,放风筝最适宜,做有氧运动。

9、经络调养:按摩大肠经,拔合谷穴。

10、气功功法:选择有氧代谢运动,如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或易筋经、瑜伽等。

春分(3.20)天门开户,顺势养阳正当时

1、气候特点:雨多春暖,莺飞草长。

2、人体反应:气血旺,情绪大,肝气盛,关节炎进入多发期。

3、易患疾病:精神类疾病,老年人易患五更泻。

4、养身原则:养生原则:保持阴阳平衡,心情愉悦,加强有氧气功运动。

5、食补原则:健脾祛湿,多食用温补阳气的食物,保持寒热均衡。

6、养生菜谱:(1)、黄芪炖牛腩;(2)、山药扁豆鲤鱼汤;(3)、核桃仁烧韭菜。

7、药补原则(宜润肺为主,兼顾脾胃)(1)、天冬萝卜汤;(2)、

8、起居养生:注意温差,消除不良情绪,多做有氧气功消除抑郁,房事应有度。

9、经络调养:按摩大肠经,刮痧治失眠、多梦。

10、气功功法:选择有氧代谢运动,如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或易筋经、瑜伽等。

清明(4.4)踏青越野,与自然同气相求

1、气候特点:雨水增多,气候温暖。

2、人体反应:过敏性疾病多,情绪波动大,疾病多发。

3、易患疾病:过敏性哮喘病、过敏性鼻炎。

4、养生原则:呼吸新鲜空气,警惕过敏。

5、食补原则:多食新鲜蔬果,清补养肝。

6、养生菜谱:(1)、荠菜冬笋。(2)、口蘑白菜。

7、药补原则:(养肝舒筋最重要)推荐保健药膳:(1)、决明子饮。可用于治疗肝热或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怕光、流泪等症。用时可将决明子用小火炒至香气溢出时起锅,每次取15克放入沸水,浸泡3-5分钟后饮服;或用15-20克决明子泡水代茶饮用,也可同时加入一点绿茶,随饮随续水,直到味淡为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决明子具有降血压、泻下的作用,不易长期服用,并且经常拉肚子、血压低或气虚严重的人应慎用。;(2)、山药决明荷叶饮。山药决明荷叶饮,可以益肝肾,滋润血脉,降血压。清明时节如果风动肝火,引起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就可将30克荷叶放入纱布袋中,与15克决明子水煎15分钟,再放入60克切成小丁的山药,小火煮10分钟,过滤留汁,分为早晚服用。补肝肾,舒筋脉。每日一剂,效果非常好。(3)、苦菊拌苋菜。苦菊拌苋菜,补肝清心。苦菊就是蒲公英的幼苗,能清热去肝火,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苋菜能清热利湿,去心肺的热火。吃的时候可将苋菜先放入沸水中焯一下,苦菊可直接洗干净,将二者用调料拌均匀即可。

8、起居养生:睡眠足,多备衣,莫伤悲。

9、经络调养:按摩小肠经,拔罐治肩周炎,按摩养老穴。

谷雨(4.19)调畅情志,健脾祛湿喜迎夏

1、气候特点:断霜,雨量大增。

2、人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较强烈,脉相如游鱼。

3、易患疾病:桃花癣、胃病等。

4、养生原则:除湿防胃病,调神防过敏。

5、食补原则:可多吃疏肝清热、宜肺补肾之品,使用清淡养阳之品,吃香椿正当时。

6、养生菜谱:(1)、牛肉蔬菜汤;功效: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的作用。(2)排骨汤。功效:能滋阴强体,比较适宜春天食用。

7、药补原则:宜用清热去湿的糖粥药膳。(1)、谷雨养生汤:此方为清代名医吴鞠通明方。用鸭梨1/2个、荸荠5个、藕30克,或用甘蔗50克切碎与鲜芦根15克、麦冬15克一起用锅煎水1000毫升,与谷雨当天9:00-11:00时和17:19时各取汁500毫升适温饮用,可加冰糖调味。(2)、冰糖百合怀菊粥;(3)、扁豆薏米粥。

8、起居养生:注意天气,早晚添衣,起居有常。

9、经络调养:针刺治疗胁见、坐骨、三叉神经痛,浴足温经通穴。

第二篇夏季养生,养心消暑热

立夏(5.5)养护心脏,多养淌水防心火

1、气候特点:温度明显升高,雷雨增多,南北雨量变化差异大。

2、人体反应:天干物燥,人体易失水和上火,能量消耗大,容易心烦气躁。

3、易患疾病:心脏病、肠胃炎等疾病。

4、养生原则:养护心脏,保持平和心态,做慢运动。

5、饮食原则:宜多吃清热生津的食物。

6、养生菜谱:(1)、鸭肉冬瓜汤;(2)、老鸭笋干汤;(3)、拌圆白菜。

7、药补原则:宜用补而不燥的药材。(1)、五花茶;(2)、茯神百合茶;(3)、麦冬西洋参饮;(4)、百麦安神饮。

8、起居养生:多通风,坚持午睡习惯,多做养心功。

9、经络调养:按摩内关穴及足底涌泉穴等脚底穴位。

小满(5.20)未病先防,清热除湿正当时

1、气候特点:炎热夏季的开始,降雨南北差异大。

2、人体反应:皮肤病多发,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出汗。

3、易患疾病:湿疹、风疹等疾病

4、养生原则:防皮肤病,強正气,养心脏。

5、食补原则:多吃健胃食物,清淡饮食可防皮肤病,清热、凉血、解毒就选苦菜。

6、养生菜谱:(1)、粉葛玉米芯煲排骨;(2)、冬瓜水鸭汤;(3)、丝瓜面筋汤;(4)、白鲫滚荷包蛋。

7、药补原则:宜用清热利湿的中草药。(1)、清热去暑汤;(2)、清热利湿瘦肉汤;(3)、清热去湿茶;(4)、车前瓜皮薏米粥;(5)、养心安眠粥;(6)、冬瓜薏米汤。

8、起居养生:注意睡眠,不做剧烈运动。

9、经络调养:保护心脏的手厥阴心包经,按摩劳宫穴可缓解心慌气短,中冲穴去热清心火。

第三篇 秋季养生,润肺防干燥

立秋(8.7)宜肺生津,养收顺天地秋气

1、气候特点:天气逐渐凉爽,但秋老虎肆虐。

2、呼吸道疾病增多,情绪低落,易出现干燥症。

3、易患疾病:肺燥、便秘等疾病。

4、养生原则:滋阴养肺,内心应平和宁静,减少房事。

5、立秋食补:适当多吃酸味食物,饮食不要过于生冷,适当多吃生津润燥食物,应忌过燥的食物。

6、养生菜谱:(1)、冬笋煲乌鸡。(2)、木瓜花生排骨汤。(3)、天冬萝卜汤。(4)、桑葚葡萄粥。

7、立秋药补:多食用补气养阴之品。(1)、黄芪红茶。(2)、润肺生津杏仁粥。(3)、清热润肺生津茶。(4)、润肺雪梨膏。

8、起居养生:增加睡眠时间,应早起,着衣不宜多,选择清幽之地晨练,立秋过后易登山。

9、经络调养:敲胆经,按摩阳陵泉穴利胆舒筋,刮痧去阴暑。

处暑(8.22)调理作息,润燥慎防秋老虎

1、气候特点:暑气下降,早晚温差大。

2、人体反应:易秋乏,早晚温差大,人体不适应,情绪稳定。

3、易患疾病:秋乏、鼻出血等。

4、养生原则:调和阴阳,作息规律。

5、处暑食补:多食寒凉食品,多喝水。

6、养生菜谱:(1)、芝麻菠菜。(2)、青椒拌豆腐。(3)、猪肺炖百合。(4)、薏米党参粥。

7、处暑药补:宜用滋阴润肺的药物。(1)、滋阴润肺雪莉川贝汤。(2)、养阴清肺汤。(3)麦冬汤。(4)、黑芝麻茶。(5)、人参旱连草粥。(6)、旱莲草红枣汤。

8、起居养生:早睡早起,多跑步,正确理解秋冻.

9、经络养生:降压找阳陵泉穴和风池穴,妙用风池穴治疗多种疾病,膝关节痛拔罐疗法。

白露(9.7)养阴为先,早晚穿暖勿露身

1、气候特点:温差大,秋雨多,各地强度不一。

2、人体反应:易干燥,人容易发胖。

3、易患疾病:皮肤干燥、糖尿病等疾病。

4、养生原则:防呼吸道疾病,秋补好时机,防感冒。

5、白露食补:勿太咸,补维生素,养阴润燥。

6、养生菜谱:(1)、天冬炖猪肝。(2)、白萝卜煲羊腩。

7、白露药补:宜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1)、芝麻桂圆膏。(2)、宣肺化痰茶。(3)、葛根五味子饮。(4)、鲜蒸百合。(5)、石桷茶。

8、起居养生:多做运动,睡前应关窗,穿长衣长裤,常做呼吸操。

9、经络调养:按摩足三里穴养护胃经,长灸足三里活过九十九,按摩足三里、梁丘减轻腹痛。

秋分(9.22)地门闭合,补益肺气最重要

1、气候特点:一场秋雨一场寒,降雨次数增加。

2、人体反应:宜秋燥,胃肠不适。

3、易患疾病:枯草过敏、肺结核病。

4、养生原则:调神防燥,勿乱进补,预防胃肠疾病复发。

5、秋分食补:食粥润肠,滋润生津,多吃百合和菊花。

6、养生菜谱:(1)、香酥山药。(2)、香菇白菜。

7、秋分药补:益气健脾,润肺生津。(1)、冰糖银耳。(2)、凉血止血五样饮。(3)、益气健脾茶。

8、起居养生:宽松着装,适宜出游和锻炼,头朝西睡,注意精神调摄。

9、经络调养:按摩胃经的承泣穴和四白穴。按摩胃经治疗中风、偏瘫,按摩胃经穴位可防治视疲劳,急性腰扭伤按承泣穴。

结语:节气养生向来是中医推崇的养生方法,掌握以上养生方法,希望会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Ys630.com相关知识

二十四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二十四节气夏季大暑养生


七月七日小暑天。“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阴,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度,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 防涝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地区的小暑节气,正是台风来临之际,《台湾府志》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台则常连日夜,或数日而止。……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闪闪移动,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正因为是忙季,我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则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素问·保命全行论》亦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道教经典《太平经》也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学说,即“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才能得到长寿之躯。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 “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饮食要有节制之理。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饮食偏嗜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饮食调节适当,才能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因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最终酿为痔疮;五味之偏是说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如偏食咸味,会使血脉凝滞,面色无华;多食苦味,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则骨骼疼痛头发易脱落。重要的是由于嗜好偏过,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而致脚气病、夜盲症和瘿瘤等疾病。所以我建议大家在食疗养生中,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要适宜,平时饮食不偏食,病时饮食讲禁忌。如《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另外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也不能勉强进食,过分强食,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上述论点都说明了饮食有节,饮食清洁,饮食丰富的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秋季寒露养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 天为冬至,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定为春分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并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 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今天是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的开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又该有选择地摄取哪些来保养自己呢? 秋季养生(寒露)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我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议大家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养生篇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80度,阳历时间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在食与药的一体营养观中,强调同属天然产物的中药和食物,某些性质,特别是补益或调养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本来就是相通的,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古代医者把乌鸡、羊肉、驴皮、葱、姜、枣等视为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谱和菜肴中,又不难发现有很多药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当药食调配得当时,可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数千年来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求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量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饮和食之间的合理搭配。主张食而不偏,量不可过。对于一味追求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美酒名茶、大吃大喝及过分孤苦清素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李时珍曾讲: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告诉我们要想延年益寿,就应该了解食物的性能和饮食的作用。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把食物的性能归纳为三大类,即寒凉类、平性类、温热类。其中以常见的三百多中食物统计数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就其作用而言,寒凉性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这类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苹果、梨、柿子、荸荠、菱角、桑葚、番茄、黄瓜、苦瓜、冬瓜、白萝卜、丝瓜、莲藕、茭白、竹笋、慈姑、厥菜、马齿苋、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带、螃蟹等等。

温热性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鳟鱼等为热性食物,樱桃、荔枝、龙眼、杏、石榴、栗子、大枣、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葱、姜、韭菜、小茴香、鳝鱼、鲢鱼、淡菜、虾、海参、鸡肉、羊肉、鹿肉、火腿、鹅蛋等为温性食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无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莲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黄花菜、洋葱、土豆、黑、赤、黄豆、扁豆、豇豆、圆白菜、芋头、胡萝卜、白菜、香椿、青蒿、大头菜、海蜇、黄鱼、鲤鱼、猪肉、猪蹄、牛肉、甲鱼、鹅肉、鹌鹑、鸡蛋、鹌鹑蛋、鸽蛋、蜂蜜、牛奶等等。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养生篇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著有《清嘉錄》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这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时常会光顾我们,所以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气象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的重视就很少有人通晓,其实,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



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零枢口问》对此又进一步解释为: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二、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曰: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夜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得说法: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说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而欲睡);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人体进入动态而睡醒)。所以说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过极则难寐。



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四期:①入睡期,②浅睡期,③中等深度睡眠期,④深度睡眠期。当你进入①和②期时是在朦胧状态,易被唤醒,③与④期则处于熟睡状态,一般地说熟睡时不易被叫醒。

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雁、粛霜(鷫鸘)、蛇檀(鳝)、鱼鳖、耎(蠕)动之徒,胥(须)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个方面:

一、消除疲劳

睡眠时,人提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若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体温、血压、心率均相对下降,呼吸及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使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二、保护大脑

大脑在睡眠状态中的耗氧量大大减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储存,帮助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三、增强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体力的再创造过程,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现代医学常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进发育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的生长速度在睡眠状态下增快,所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是儿童身高增长的条件之一;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