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养生与保健

2019-10-06 │ 小孩养生与保健 老人和小孩养生

别把老小孩当小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从历史上的玄虚传说,已经进入大众百姓视野,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日常生活中关于不同人群的养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请您阅读养路上网站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别把老小孩当小孩》,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人们也经常听到“老小孩”、“小小孩”等描述老人幼稚行为的词语。那么,“老小孩”算不算老年人的正常表现呢?

医学研究证明,“老小孩”、“老糊涂”不是老年人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各种慢性病长期作用所导致的轻度认知损害。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6%-31%患轻度认知损害。其中每年有15%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为老年痴呆,2年后34%发展为老年痴呆,3年后则高达57%发展为老年痴呆。因此,轻度认知损害实际上就是老年痴呆的早期阶段,万不可把“老小孩”当小孩而置之不理,延误治疗时机。

什么是轻度认知损害

轻度认知损害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认知损害,它没有显著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轻度认知损害不是以记忆等损害为特征,而是以失语或情绪障碍为表现。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下去,可变为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痴呆或语义性痴呆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大于65岁以上人群患轻度痴呆在10%左右,中、重度痴呆占5%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由轻度人损害转化而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大约有600万老年痴呆患者,仅北京就有10万人。老年痴呆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和照料负担可想而知。因此,积极治疗轻度认知损害,对老年痴呆预防具有战略性意义。

如何判断轻度认知损害

记忆减退如经常放错物品、难以记起熟人的名字、电话号码和最近谈话的内容等;或在熟悉的环境中混淆方位、记不住时间、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骑车经常闯红灯等。

性格改变如情感淡漠、抑郁或不耐烦、焦虑、易怒等或语言迟缓、词不达意等。

执行功能下降如不能完成指令等。

积极治疗是预防老年痴呆的关键防线

导致轻度认知损害、老年痴呆的原因,除老龄外,往往与各种危险因素有关。如41%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损害,42%以上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发生认知损害,26%的慢性心衰患者发生痴呆,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100%会发生痴呆,98%的淀粉样脑血管病患者会继发痴呆。此外,家族遗传史、脑动脉硬化、脑白质缺血、脑萎缩、低教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外伤史、维生素B12缺乏、梅毒、艾滋病、抑郁症史、帕金森病等都与老年痴呆的发病有关。

因此,医学界把老年痴呆的预治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减少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第二道是积极治疗轻度认知损害,防治其发展为痴呆;第三道是对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的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和护理,维持其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其中,积极治疗轻度认知损害是老年痴呆预防的关键,即所谓的“见微防巨”。

ys630.coM延伸阅读

老人不该当老小孩


人们常管老人叫“老小孩儿”,随着生理功能的下降,不少老人的心理、脾气、行为变得越来越像小孩子。但如果子女对老人像对待小孩一样去沟通,不但适得其反,甚至还会损害他们的健康。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像对待小孩一样跟老人说话,会让老人折寿8年。研究人员对美国俄亥俄州某镇660名年过50岁的人进行长期调查后发现,把“乖乖”等常用于孩子的词用在老人身上,会让老人感觉心情沉重、自尊受损,进而影响健康。耶鲁大学公众健康研究院教授贝卡利维博士的结论是:就影响长寿的因素而言,人们对老人的态度比胆固醇含量、抽烟或运动的影响更大。

子女采取“哄”的方式沟通,可能是想适应上了年纪后改变了脾气、性格的父母。所以,老人们还是应该从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起。我国传统文化提倡尊老爱幼,但也提倡互敬互谅,老年人既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而闹情绪,也不要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丧失自信、忧郁自卑;应该既不服老,也不做老小孩。上了年纪更要放宽心,以积极、平和的心态生活。此外,老人如果受到婴儿般的对待,也不要生气,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告诉子女自己的诉求。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对子女们的建议是:“我们对待老人的确要给予像对待孩子一样的关爱,但绝不是要采取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而老人像是一本绘满图画的厚书。老人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经验,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非常需要外界的认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用哄着的方式与老人交流,会让老人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自身的价值被否定。”

那么,子女该如何跟父母沟通呢?杨萍表示,与老人沟通并不需要什么花哨的技巧,只要怀着尊重、平等的心态去沟通老人都会乐于接受。儿女说话时,要多关注老人的情绪变化,且记住这18个字:多倾听、少反驳;慢语速、柔语气;聊过去、问近况。如果跟老人意见不统一,子女沟通时更要注意方法。比如,父母盲目迷信某种保健品,这时,如何劝解就是一门学问。如果直接像对待孩子那样用哄着的方式说服老人,敏感的老人会想:儿女是不是觉得自己不中用了,没有判断力了?是不是儿女不舍得给自己花钱?这时,理性、平等的姿态说服比哄着劝解更有效。

老人不服老,不做老小孩


一些老年人会出现“返老还童”对家人异常依赖的情况,人们常常称这类老年人为“老小孩”。研究表明,依赖心理的“副作用”包括对未来失去信心,缺乏安全感,各脏器功能不断降低,行动迟缓,精神呆滞,忧郁自卑等。老年人出现这种状况,通常是他们的“服老”心理造成的。

对老年人来说,60岁是一个坎。一方面的原因是,生理功能自然老化,老人会自觉买东西不能走远路了,爬几级楼梯就气喘了。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老人有些面临退休,经济能力萎缩、社会地位降低,随之降低的是自信心、安全感、控制感。这都给老人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我老了。有了这个心理背景,有些老人自然就更多地依赖身边的亲人,需要更多的陪伴、赡养。

同时,自信心的降低,让他们封闭自己,生活上过于依赖亲人,越老越像孩子一样胆小,不敢走出去与人交往,近而导致身体和心理机能加速“生锈”的恶性循环。

怎样改变老人过于依赖亲人的现象呢?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是重建老人的自信心。

首先,社区及亲人应做好“积极养老”的知识教育工作。要知道,许多卓越的老科学家、老专家,都是因为勤于动脑和参加社会活动,所以才越老越精神的。只要不再觉得自己老了,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其次,子女一定要帮父母制订“幸福晚年计划”,包括鼓励他们发展多种兴趣、安排他们实现未竟的梦想、去做最想做的事情、去最想去的地方、买最想买的礼物、交最想要交的好友……

老小孩不是正常生理现象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人们也经常听到“老小孩”、“小小孩”等描述老人幼稚行为的词语。那么,“老小孩”算不算老年人的正常表现呢?

医学研究证明,“老小孩”、“老糊涂”不是老年人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各种慢性病长期作用所导致的轻度认知损害。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6%~31%患轻度认知损害。其中每年有15%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为老年痴呆,2年后34%发展为老年痴呆,3年后则高达57%发展为老年痴呆。因此,轻度认知损害实际上就是老年痴呆的早期阶段,万不可把“老小孩”当小孩而置之不理,延误治疗时机。

什么是轻度认知损害

轻度认知损害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认知损害,它没有显著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轻度认知损害不是以记忆等损害为特征,而是以失语或情绪障碍为表现。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下去,可变为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痴呆或语义性痴呆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大于65岁以上人群患轻度痴呆在 10%左右,中、重度痴呆占5%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由轻度人损害转化而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大约有600万老年痴呆患者,仅北京就有10万人。老年痴呆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和照料负担可想而知。因此,积极治疗轻度认知损害,对老年痴呆预防具有战略性意义。

如何判断轻度认知损害

记忆减退如经常放错物品、难以记起熟人的名字、电话号码和最近谈话的内容等;或在熟悉的环境中混淆方位、记不住时间、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骑车经常闯红灯等。性格改变如情感淡漠、抑郁或不耐烦、焦虑、易怒等或语言迟缓、词不达意等。

积极治疗是预防老年痴呆的关键防线

导致轻度认知损害、老年痴呆的原因,除老龄外,往往与各种危险因素有关。如41%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损害,42%以上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发生认知损害,26%的慢性心衰患者发生痴呆,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100%会发生痴呆,98%的淀粉样脑血管病患者会继发痴呆。此外,家族遗传史、脑动脉硬化、脑白质缺血、脑萎缩、低教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外伤史、维生素B12缺乏、梅毒、艾滋病、抑郁症史、帕金森病等都与老年痴呆的发病有关。

因此,医学界把老年痴呆的预治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减少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第二道是积极治疗轻度认知损害,防治其发展为痴呆;第三道是对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的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和护理,维持其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其中,积极治疗轻度认知损害是老年痴呆预防的关键,即所谓的“见微防巨”。

德国老小孩别具风格的夏令营


许多人认为夏令营是青少年的事情,但德国萨顿堡的长寿夏令营却是个例外,入营者都是年过八旬的长寿老人。

长寿夏令营活动丰富多彩,最让老人们感兴趣的是交流“长寿经”。他们有的说是因为戒掉了烟酒,有的认为进入老龄期后依然保持一种精神追求十分重要。一位92岁老翁则把自己的长寿归于他天天需花上10分钟登上自家房顶浇花(因为他在房顶上种了不少花)……尽管老人们的经验之谈在专家看来并不精彩,甚至可能缺少科学道理,但老人觉得“受到了启发”。

鉴于与年轻人交往可促使老人的“心理年龄”变得年轻,老年健康学家舒曼博士(夏令营的主办者)还特意要求其中的3名营员请来他们各自的“忘年交”和他们一起畅谈真挚美好的友情。

“学做从未做过的一件事情”也使老人们个个跃跃欲试。一名95岁的老妇第一次学会了启动电脑,一名92岁的老翁第一次下水游泳,还有的老人第一次学会了弹琴、编织、给植物嫁接,而担任教师的也还是老人。

90岁的退休教师米尔顿老先生测试结果为其心血管功能似50岁的中年人一般好,由此他乐观地预测:假使继续保持科学的生活方式,活到100岁是不成问题的。最后的“寿命预测”(其实就是全面体检)更使大部分营员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信心。

指导老年人不做老小孩的妙法


研究表明,依赖心理的“副作用”包括对未来失去信心,缺乏安全感,各脏器功能不断降低,行动迟缓,精神呆滞,忧郁自卑等。“其实,老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他们的‘服老’心理造成的。”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专家认为,对老年人来说,60岁是一个坎。一方面的原因是,生理功能的自然老化,老人会自觉买东西不能走远路了,爬几级楼梯就气喘啦等等。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老人大多面临着离退休,经济能力萎缩、社会地位降低,随之降低的是自信心、安全感、控制感,这都给老人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我老了。有了这个心理背景,有些老人自然就更多地依赖身边的亲人,需要更多的陪伴、赡养。同时,自信心的降低,让他们更可能封闭自己,在生活上依赖亲人,不敢锻炼身体、不敢走出去与人交往,这又导致身体和心理机能都更快“生锈”,如此恶性循环。

怎样改变依赖的现状呢?

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是重新建立老人的自信心。首先,媒体、社区以及家属要做好“积极养老”的知识教育工作。李娟研究员做过的一系列认知实验就发现,老人除了动作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逊于年轻人,在处理生活问题的成绩接近、甚至优于年轻人。“衰老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要没有较大的疾病,80岁之前是完全可以自理的。

所以,老年朋友不需要觉得自己老了,就诸事不宜了。”就像许多卓越的老科学家、老专家,都是因为勤于动脑、活动,所以才越老越精神的。其次,子女一定要帮父母制订“幸福晚年计划”,包括鼓励他们发展多种兴趣,并安排他们实现未竟的梦想,去做最想要做的事情、去最想去的地方、买最想买的礼物、交最想要结交的好友……

精非金,别把精液当补品


正常男性经性交或手淫射出的精液量为3-5毫升。精液呈灰白色,弱碱性,有特殊腥臭味,这种臭味,主要是前列腺液的臭味。其中精浆液占95%以上,精子占不到1%。每天每立方厘米睾丸组织能够产生200万个精子,也就是说每天每个男性睾丸能够产生几千万至上亿个精子。这些精子即使不排出体外,它们也会老化、死亡,最后被酶消化掉。

精浆液是由曲细精管的支持细胞、附睾、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和尿道旁腺的分泌物混合在一起组成的。其中精囊腺和前列腺的分泌液分别约占总体积的65%和30%。精浆液主要是提供输送精子和营养精子的基质,而且激发精子的活动力。

精液由精子与精浆液组成,我们再进一步分析,精浆液的主要成分为水,约占90%以上,其它成分有脂肪、蛋白质颗粒、色素颗粒、磷脂小体、胺类(有胆碱、精胺、精胺素)、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很大,正常人精液射出后4-6小时内氨基酸总量在1.25克/100m1)、无机盐(有钙25mg/d l、镁14mg/dl、钾89mg/dl、锌14mg/dl)、酶类(主要含酸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透明质酸酶)、糖类(主要为果糖224mg/ 100ml)。这些成分与血浆的成分大同小异,只是来源、存在形式与作用不同。

小孩蜘蛛痣


蜘蛛痣是一种很常见的痣,也是最大的皮肤问题之一。出现蜘蛛痣之后,尤其是在孩子出现蜘蛛痣之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并且在治疗之余,根据医嘱对自己的身体做好调理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蜘蛛痣这种疾病。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蜘蛛痣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一、病因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经检测有明显蜘蛛痣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和一些健康孕妇的血液中雌激素都比正常人高几十倍。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导致肝功能损害时,肝脏对雌激素灭活作用降低,导致血中的雌性激素,特别是17-β雌二醇及雌酮增高,以致引起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还可见于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库欣综合征等。但皮肤出现蜘蛛痣并非都是疾病信号,约10%~15%的正常人也可有蜘蛛痣,如6~10岁儿童和年轻女性,尤其是孕妇,约40%健康孕妇都有蜘蛛痣。儿童蜘蛛痣的原因可能是由发育阶段雌激素水平升高所导致的。

二、临床表现

蜘蛛痣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1.5厘米,由一支中央小动脉和许多向外辐射分布的毛细血管组成,中央的痣体隆起皮面,向外延伸的毛细血管称为蜘蛛足(伪足)。当压迫中心点时,可使整个血管痣消失,去除压迫时又可见血液自中心向外充盈。好发于躯干以上部位,尤以面、颈和手部多见,亦可发生于外伤部位。常呈一侧性,单发,也可多发。多发者应疑有肝病存在。于唇、鼻黏膜可发生类似损害。

三、治疗

发生于妊娠期间的蜘蛛痣多在分娩后6周内自行消退,不需要特殊治疗。由于肝脏病损引发的蜘蛛痣主要是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发生于颜面部的蜘蛛痣因有碍美观,患者常要求治疗。

1.物理疗法

可应用高频电灼、透热法或二氧化碳激光、YAG-激光或微波治疗仪破坏中央血管,即可治愈。

2.手术治疗

对多次治疗仍复发者,可行局部切除术。

小孩脱指甲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发现最近宝宝的手指甲开始脱落,边缘的部分会翘起来,有的可能已经和甲床分开,孩子喜欢做一些手工,经常会玩泥土,还会去碰一些本身不是很干净的东西,再加上没有及时的洗手,会导致一些细菌感染的症状出现,容易出现甲减,也叫灰指甲,小孩子脱指甲该怎么办呢?

灰指甲是比较常见的临床传染性疾病,也就是"甲癣",是由致病真菌感染所造成的进行性的指甲破坏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灰指甲呈全球性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发生率逐年提高,严重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青少年时期发生率更高,尤其是特殊的潮湿体质、热爱运动、好活动者更容易发生灰指甲。

真菌感染指甲以后,可以造成甲床内角质物堆积,使甲板变得浑浊、不透明,进一步引起指甲增厚,主要是受到真菌的感染刺激以后引起角质物高度的增殖,出现指甲表面凹凸不平、失去光泽。指甲甲板变脆、易碎;进一步出现指甲分层。增厚的角质物变干、变脆,容易从甲板与甲床之间脱落下来,进一步出现指甲中空的现象,如果指甲遭到严重的破坏,可以引起指甲的脱落。

指甲脱落说明指甲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不代表疾病的恢复,如果甲床没有严重的破坏,可以生出新的指甲来,但是仍然会继续发展为灰指甲,不会因为指甲的脱落而彻底的治愈灰指甲。所以还是要意识到灰指甲的严重性,及时的改善个人的体质,进行积极的抗真菌治疗。

灰指甲的治疗周期比较长,复发率比较高,可以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局部外用抗真菌的药膏,大多是一些抗真菌的抗生素,防止出现自身的传染,保持个人的卫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小孩子雾化


雾化这种方式是用来治疗小孩咳嗽很常见的方式,相比于其他的治疗方式,比如吃药、打针、输液等等,做雾化更容易让小孩子所吸收,副作用也是比较小的。然而在给小孩子做雾化的时候需要人们能够格外的注重一下,因为小孩子的身体比较脆弱,那么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小孩子做雾化有什么注意事项。

给宝宝做雾化时,还有哪些问题要注意

1、给宝宝做雾化的时间

通常在宝宝吃奶或者吃完辅食1~2小时后再给宝宝雾化,可以防止排痰、气雾等刺激引起恶心或呕吐。

2、喷头的选择

因为宝宝的鼻腔比较狭窄、鼻甲弯曲,很多雾化颗粒经过鼻腔时就会停留下来,达到小气道和肺泡的药物就减少了,而口腔明显宽敞多了。为了达到好的治疗效果,雾化最好选择口腔吸入。3岁以下的小宝宝,通常很难配合口腔吸入,还是建议选择面罩式喷头做雾化吸入。

3、尽量不要中断

雾化吸入通常需要5~10分钟,尽量不要中途停止,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如果宝宝剧烈咳嗽或者不配合可以暂停吸入,等宝宝停止咳嗽或者状态好的时候再继续。

4、宝宝出现这种症状家长要警惕

在雾化的过程中,家长要随时注意观察宝宝的状态。如果出现口干、恶心、胸闷、气促、心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要及时让医生处理。

5、雾化前后不要马上进食

宝宝雾化吸入是将药物气化后吸入扩散至呼吸道甚至肺部,从而达到疗效,不通过消化道,所以,一般不会引起消化问题。但为了让药物在局部充分发挥作用,雾化吸入半小时前尽量不要进食,避免雾化吸入过程中气雾刺激,引起呕吐,也不要让雾化液进入眼睛。雾化治疗20~30分钟后再进食。

宝宝安静状态雾化效果更好

有的家长认为宝宝哭闹的时候嘴巴张开,会大口呼吸,因此会比安静的时候要吸入更多的药物。但是有研究证明,安静的宝宝吸入的药物要更多,因为宝宝哭闹时,呼气增加、吸气减少,膈肌上升,呼吸浅,不能充分的进行通气换气,减少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所以,在治疗时采取让宝宝心情愉快情绪平静的方式,更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别把老小孩当小孩》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小孩养生与保健”专题。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