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法

2019-10-12 │ 中医养生法 中医脾胃养生法

中医刮痧养生法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医刮痧养生法”,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如今重视健康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还迷上了中医外治法:刮痧。刮痧的好处颇多,除了能治小病外,还具有健康养生的功效,而且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因此深受养生爱好者的喜爱。

刮痧的三大养生作用: 1、舒筋通络 肌肉紧张和疼痛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2、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3、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ys630.coM延伸阅读

推荐 中医特色刮痧养生法


本文导读:刮痧是中医特色的疗法,那么中医刮痧有什么作用呢?刮痧具有什么养生功效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刮痧的养生方法。


刮痧通过对体表的良性刺激,能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驱风散寒、排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特色刮痧,是不错的养生方法。

刮手脚,行气通络

女性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建议:先用刮痧板的面刮拭手掌,手掌发热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的四面,从根部到指尖,每个方向刮5~10次,能行气通络。再用同样的方法刮拭双脚。

刮腹部,能通便

长期便秘不但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会使机体吸收毒素。

建议:可用刮痧板的面在腹部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依次刮拭。需要注意的是,如有内脏下垂现象,应由下向上刮拭。

刮眼周,能明目

大家都做过眼保健操,对其中的几个穴位也非常熟悉。而以刮痧代替手指的按揉,能对穴位形成更有效的刺激。

建议:先用刮痧梳点按睛明穴(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约半分的地方),然后以睛明穴为起点,外眼角为终点,分别从上眼眶和下眼眶两个方向刮拭。这样能改善眼睛周围的经络气血运行,缓解视疲劳。


建议:选择三条路线,即从后发际中点向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以及从后发际两个外角上缘分别向左右肩部方向刮拭。另外,感冒时刮拭这个部位还具有疏风散邪的效果。

刮痧养生法


如今重视健康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还迷上了中医外治法:刮痧。刮痧的好处颇多,除了能治小病外,还具有健康养生的功效,而且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因此深受养生爱好者的喜爱。

刮痧的三大养生作用:

1、舒筋通络

肌肉紧张和疼痛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2、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3、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中医刮痧保健法 健康养生治小病


如今重视健康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还迷上了中医外治法:刮痧。刮痧的好处颇多,除了能治小病外,还具有健康养生的功效,而且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因此深受养生爱好者的喜爱。

刮痧的三大养生作用

刮痧是传统的保健疗法

1、活血祛瘀。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2、调整阴阳。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3、舒筋通络。肌肉紧张和疼痛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身体8部位刮痧保健法

1、刮头部,提神醒脑

头部是全身阳经汇聚的地方。清晨起床后,用刮痧梳刮拭头部,能振奋阳气使人神清气爽。方法是以头顶的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至头皮有热感。如果有疼痛点,可在此点上反复刮拭5至10次。

2、刮脚底,缓解失眠

失眠症患者可以在晚上临睡前刮拭脚底,有助于促进睡眠,缓解头痛。方法是先从脚掌到脚后跟方向全脚底刮拭,刮热后再用刮痧板单角刮拭脚心中央的涌泉穴。

中医养生 刮痧保健


中医养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中医养生不仅可预防疾病,还可辅助治疗疾病。小编今天教大家一些中医养生的保健方法,做自己的养生医生。

①刮痧在家就可以做

不少人都耳听过刮痧,但没几个人知道如何刮痧,刮痧有哪些功效。其实刮痧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神秘,只要到药店买一个刮痧板,涂上刮痧油,在家让家人帮你弄就可以了。刮痧时特别讲究环境温度,一般温度低于25摄氏度才可进行刮痧,对皮肤有破损、疤痕的地方也不宜刮痧,血友病患者也要慎用。

刮痧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丰厚的地方,常用的是肩、背、腰等部位,脊椎地方一定要小心,特别是身型瘦弱的人。刮痧时,需先用温水清洗局部,病人平躺,先在患痛处涂抹刮痧油,刮痧板取45度角,平面朝下刮拭,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大约刮20下左右,用力适中、均匀。

刮痧可疏经通络、消除疲劳,刮痧通过对皮肤的摩擦和对体表软组织的挤压,使血液循环活跃,血液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局部的功能状态,特别对于伏案工作造成的肩颈疼痛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刮痧仅仅是一种预防和保健的手段,经常刮痧可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但是得病并不是只要刮痧就可以治根治本了,毕竟刮痧是一个辅助治疗过程,还是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②按大杼穴,防颈椎病

对于久坐办公室工作或长期使用电脑的人,颈肩部很容易疼痛、僵硬,因为不当的姿势、过的的紧张使颈肩部的经脉气受阻,大杼穴气血不通,进而引发颈椎病。因此,保持大杼穴气血畅通,颈肩部经脉气血一旦流通,颈椎病的症状会得到良好改善。

颈椎病初期,按摩大杼穴会觉得更酸痛,但按摩之后会觉得舒服。每天用梅花针敲打大杼穴周围3~5次,每次5分钟,效果会很明显。如果疼痛感严重,可延长时间,敲打10分钟,促进气血的畅通。

如果已经出现明显的颈肩部疼痛时,仅依靠按摩和梅花针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平时的休息、睡眠,避免长期疲劳,保证生活质量,按摩风池、肩井等穴位,做好自我保健工作。

最后,小编特别提醒,要注意急性的颈肩疼痛,常会伴有颈肩肌肉的肿胀,因此不能大力刺激大杼穴,以免加重肌肉的肿胀,使疼痛加重,只需用梅花针轻轻敲打即可。

中医特色:刮痧新型瘦脸法


如今,婴儿肥不再象征着可爱,她是一种肥胖的象征。很多崇尚着瘦脸的女生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瘦脸,小脸的魅力是没法可以抵挡的,即使是懒惰的mm都会想尽办法使自己肉肉的圆脸瘦下来。如果你想快速瘦脸,不妨试试下面的7种瘦脸偏方。

刮痧瘦脸新偏方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很多崇尚着瘦脸的女生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瘦脸,其实除了平时我们惯用的瘦脸方法外,刮痧瘦脸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哦~脸部刮痧强调能促进循环,让脸部线条更美。

点按神秘瘦脸穴位

位于前颈喉结外侧3cm处与位于嘴唇斜下凹处的穴位,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致的神奇功能。

仰面躺在床上,用手肘支撑身体,将颈部尽可能地向后伸展,坚持10秒钟,慢慢将下巴尽可能地收回,停留5秒钟后放松下来,再重复多次。

Tips:从改变日常动作开始紧致下巴

●平时走路时,微微昂头,不仅提升气质,更能消除双下巴的尴尬。

●拍照时,略微低头,将相机超过视平线,这样拍出的照片,你绝对是标准的尖脸美人。

早晚5分钟松弛、水肿都有效

假期时间充裕,不用像平时一样精简护肤步骤,因此不管是皮肤松弛还是水肿形成的大脸,都建议每天早晚3-5分钟。很多品牌都有提拉紧致、消水肿的产品推出,会让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大多数品牌的美容顾问都会掌握一套配合护肤品的**手法,可以到柜台学习一下。千万不要自己随意发挥,不遵循皮肤纹理的走向,很可能适得其反。

周围环境避重就轻消水肿

长时间听低重音的音乐,交感神经兴奋,会阻碍循环,如果脸部很容易水肿,就应该放弃过激的音乐;在强光下,副交感神经无法进行有效的活动,身体产生紧张感,脸也会肿,所以在室内,最好使用比较柔和的光源;晚上8点以后,要避免喝含咖啡因的刺激性饮料。

化妆和发型可以让脸从视觉上显小,但是要拥有真正的小脸还需要额外的努力。下面就介绍瘦脸食物清单,迷人的妖精脸也是可以吃出来的!

瘦脸食物清单

紫菜:紫菜的营养价值丰富,含碘量很高,而且富含胆碱和钙、铁,有效治疗水肿,而且还可御癌。可以多做紫菜汤来喝哦。

菠菜:一把小小的菠菜就含有丰富的钾及维他命a和c,但是菠菜是极易流失营养的食材,需特别注意烹调方式。

纳豆:容易保存的纳豆是日式早餐的必需品之一,纳豆含有丰富钾,据说是健康、长寿的食物之一。所以我们还要多吃一些纳豆呢!

红萝卜:每天早上喝一杯现榨的蜂蜜红萝卜汁,养颜又美容!爱美的女孩不要错过哦!

豆苗:绿色的豆苗菜含有相当丰富的营养,它拥有大量的有利消除水肿的钾,而且它还有强化咀嚼效果,是兼具营养价值及促进口腔活动的优质食品。

西洋芹:和以上食物一样的,西洋芹具有营养价值及促进口腔活动的功能,不论拿来作为食材,或是在夏天最顺口、简单的生吃,西洋芹都是十分可口又健康的饮食呢!

虽然大家都会说你的脸胖胖的,好可爱,但是听在你的心里一定会有一丝丝的委曲,也许明明是标准身材的你,却会被叫成小胖妹或大脸妹,今天教你如何解决这困扰你已久的问题吧。

瘦脸**法

把除了大姆指以外的四只手指靠拢,放在脸上大约是上下臼齿的位置,在脸上画圆,从内向外的方式,而且要轻轻地拍打三到五圈,一边做完之后再换另一边进行动作,重复5次。动作时,嘴巴肌肉要是放松的状态,所以会呈现是微微张开的样子。

在两颊的部位,用大姆指同样是由内往外用轻轻压迫的方式,也是画小圆圈,这个动作可以两颊一起做,画大约100到120下即可。最近一个动作是用手掌并拢,一左一右地拍打脸颊肌肤40到50下。

瘦脸第一步就是要注意自己保养的方式,定期的保养让肌肤有弹性,就不容易产生皮肤因为失去弹性而松垮的问题,那么也才不会形成大脸蛋,当然如果你有专门瘦脸的仪器,可以帮助脸上细胞多余的水份去除,那就更容易达成瘦脸的目标。

如果你的脸蛋有因为水肿而造成大脸的可能性,可以多吃薏仁,来帮助身体水份的新陈代谢,不管是脸或身体都有效。又或者可以使用**的方法,用双手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从印堂(也就是额头的部位)边揉边往太阳穴的地方推一推、从下巴往两边耳朵部位、以及从脖子往锁骨推动。

小编温馨提示:每天练习发出标准的a,e,i,o,u这几个英文字母,可以运动到脸部的肌肉,让肌肤结实,也可以达到修饰脸的线条,这么简单,不妨试试唷!除了这几个方法,在搭配饰件的时候,多注意一下,像不要戴太有宽度的耳环,多戴中长度或以上的项练,都会让脸型有小小被拉长的效果。

中医养生法 春暖花开养生法


中医认为,受四时气候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也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么在春季具体应该怎样养生呢?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说,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精神养生

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

■饮食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

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可有目的的根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可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含异种蛋白的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蟹之类。

■起居养生

春天,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适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散行”。由于春季循环功能加强,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于是中枢神经产生了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这种现象俗称“春困”。要适应这种生理变化,就应当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以汲取大自然的活力,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精力充沛。但年高多病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运动量,要保持在活动后心率最高不超过(180-年龄)为佳。

在衣着上,由于早春气温乍暖乍寒,而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御寒能力有所减弱,因此,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骤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防病保健

春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期,如流感、流脑、腮腺炎等疾病。为避免春季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犯肺之路。在运动上,动作宜舒展,一般可选择散步、慢跑、春游、放风筝等。

中医睡眠养生法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应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中医刮痧养生 详解中医刮痧的四种方法


刮痧是中医自古流传下来的按摩疗法中比较典型的一种,那么刮痧的方法有哪些呢?大家是不是都非常想知道,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下中医刮痧的方法有哪些,一起去看看吧!

刮痧的方法

1.刮痧法

在中医刮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刮痧法,因为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最多,而且作用也最为明显。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

直接刮痧法指的就是用热毛巾擦洗已经被刮过的部位的肌肤,然后在均匀的涂抹上一些刮痧的介质,并且用刮痧的工具直接接触肌肤,这样就可以在特定的部位反复进行刮拭,一直等到皮肤下面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

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

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不但手法灵活,而且还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施治部位,例如头痛、身体乏力以及发热等症状,都是可以通过自行施治来解决,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实用广泛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4.放痧法

又称刺络疗法,是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

治疗时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要求患者握掌。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然后针刺放血。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放痧法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刺激性更强,多用于重症急救。

(1)泻血法

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压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扎紧,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mm深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适用于肘窝、胭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

(2)点刺法

针刺前挤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位迅速刺人皮肤l~2mm深后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

(3)挤痧法

对因痧引起的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

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体某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

指用手指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中缝衣针1枚,或916号注射针头1个。刮拭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人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中医刮痧法都适合哪些病症者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儿科病症:

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

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妇科病症: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

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内科病症:

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

外科病症:

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中医养生之“情欲”养生法


导读: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情绪和人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情绪呢?


中医情欲养生

中医运用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归纳为心肝脾 肺肾五大体系,根据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不同特点,而将其具体归纳为 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即五脏生五志,其中喜(惊)为心之志,怒为肝 之志,思为脾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恐为肾之志。当发生突发、 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失调情况时,便也首先损伤有关的脏腑,也就是喜 (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还巧妙 地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提出了以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 志,达到调节由这种不良情志所引起的疾病的独特治疗方法,也就是 以情胜情疗法,有些人亦称为情志相胜、五志相胜、情志移遣疗法等。

喜伤心 恐胜喜

清代《冷庐医话》中,说到一江南书生在京考中状元,因过于高 兴而发狂,大笑不止。一位名医看后对他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不 过十天就会死的,赶快回家吧,迟了就来不及了。你回家路过镇江时 ,一定要找一位何医生再给你看看病。同时写了一封信,让他面呈 那位何医生。书生到了镇江,果然病就好了。医生的信中写有这样的 话:这位书生因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 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惊恐忧郁,则心窍闭,到镇江当已愈 矣。

这是以恐胜喜的典型病例,因为喜为心志,恐为肾志,在五行中, 心属火,肾属水,水能够克火,所以可用肾之志恐,来治疗心之志喜 导致的疾病。医生也正是给状元造成病重将死的假象,以恐而治愈了 他的喜病。

思伤脾 怒胜思

元代的《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贵妇人,严重的失眠, 历经两年不愈,诸医无策,擅长心理治疗的名医张子和,让病人的丈 夫,以怒而激之,整天花很金的钱,只顾买酒喝,自得其乐,而 对病人不闻不问,不给她买药治病,结果这位妇人怒中遏,一气之下 ,出了一身大汗,当天夜里便感到疲惫不堪而睡得很香,又过了八九 天,食欲也好转了。

这是一则以怒胜思的病案。因为思为脾志,怒为肝志,在五行中, 脾属土,肝属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可用肝之志怒,来治疗脾之志思 导致的疾病。张子和也正是运用惹其发怒的手段,治愈了贵妇人 的失眠症。

悲忧伤肺 喜胜悲忧

有一个人,因父亲骤然死亡而悲痛不已,之后便觉心痛难忍,逐 日加重,药皆无效。张子和为其诊治时,恰巧有一个巫婆在场,张子 和于是便自学巫婆的样子,取笑戏弄巫婆,来引逗病人,病人大笑不 已,结果仅一两日,其心痛便自愈了。

这是一则以喜胜悲(忧)的病案。因为悲(忧)为肺志,喜为心 志,在五行中,肺属金,心属火,因火能克金,所以可用心之志喜, 来治疗肺之志悲(忧)导致的疾病。张子和也正是以幽默的语言行为, 来引逗病人大喜,而治愈了他的心痛。

恐伤肾 思胜恐

《续名医类案惊悸》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沈君鱼的病人,整 日害怕死亡,常感死期将临,后来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卢不远诊治。卢 不远先与病人交谈了一次(类似今日心理疏导疗法),病人心中恐惧 顿时减轻许多,但翌日一早便又来求治,声称其占了卜,签上说其10 天内就要死去,因此十分紧张,遂一早又来。卢不远便留他住在自己 家里,病人觉得医生在身旁,便放心了许多,过了10天亦未死亡。后 来卢不远又介绍他去找和尚练习坐禅,经过一百余日的闭目沉思之后 ,病人的恐死心理终于消除。

这是一则以思胜恐的病案。因为恐为肾志,思为脾志,在五行之 中,肾属水,脾属土,土能够克水,所以可用脾之志思,来治疗肾之 志恐所导致的疾病。卢不远通过让病人深思,来认识分析恐死的症结, 终于以思而治愈了他的恐病。

怒伤肝 悲胜怒

明代名医张景岳,一次诊治了一位因一时口角理屈,佯装发怒而 昏厥假死的妇人。张景岳在确定其是装病后,便在其耳边,故意 大声说其病情已非常危险,必须用艾条在其面部熏灸,才能治愈,病 人因害怕火灼疼痛与毁了面容,而面露悲伤之色。张景岳接着又提出 ,可以先服汤药试一试,如果药到了咽喉就醒过来,则也可不用艾灸 ,后来妇人在服药时,药尚未到咽,便醒了过来。

这是以悲来胜怒的病例。因为怒为肝志,悲为肺志,在五行中, 肝属木,肺属金,金能够克木,所以可以用肺之志悲,来治疗肝之志 怒导致的疾病。张景岳在解释上述病案时说:子之玄秘,秘在言耳, 亦不过借药为名耳,但使彼惧,敢不速活。

当然,严格地来说,情志相胜就是一种治疗方法,没有经过正规 的训练,一般人也难以掌握,而且运用不当,反会导致另一种情志伤 害,使病情加重繁杂。所以没有经过特殊培训者,不可盲目以此法来 替人治病。但读者若能洞悉领悟了七情相胜之机制,而有意识地去调 节自己的情绪,也未尝不可。比如气恼不能自控时,不如去想想自己 经历过的苦难岁月;高兴过头之时不如想点令人恐惧的事情;忧愁乘 袭之时,则应去想点高兴的事情;思虑难挥时不妨想想不快的事情; 大恐之时,则当客观冷静地去沉思分析引起恐惧的原因等等,或许会 很快使情志和平,防止七情过度变化对身体的进一步损害。

心理调理 中医有招

生活中如面对死者的悲哀情绪、对自己的未来的迷惘、对周边事物的复杂情感等。而在七情中比较重要的有:惊、恐、悲、思、忧以及多种负面情绪的聚合。

惊 恐

惊恐,突然的大灾害降临,人处于一种不能应付的状态,最容易出现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中医认为惊恐最易伤肾、心、胆,惊恐之后三脏出现虚损,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神不宁。表现为惊恐不安、害怕胆小、不敢独处、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等。

由于惊恐主要以心胆气虚证候为主,所以应对这些人主要采用补气的治疗方法,也就是更多地采用拥抱、爱抚的肢体和口头语言的支持方法。

在饮食上,要采用介以潜之和甘味补气的办法。具有补气功能的常见食物有:大米、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必要时还可采用中药的治疗方法,像人参、党参、茯苓,方如安神定志丸等。

中医养生之夏季养生法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冷气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人们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气环境,这样人体多次经受冷适应的条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经对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无形中给心脏增加了负担。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就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因为五脏应五时,具体到夏季是心与之相应。夏季人们室外活动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加之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因此,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显而易见,在这个季节,心脏的负担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很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由上可知,夏季人们多次反复出入冷气环境,于心脏是不利的,而心属火,伤心即伤阳气。

第二点是,在久处冷气环境中的人,一旦进入炎热的自然环境时,体内就要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除体温迅速上升外,皮肤开始出汗,而带汗的皮肤又往往粘有许多细菌。当人们再回到冷气环境中时,皮肤和血管马上收缩,细菌很容易利用开张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谨防冷气病的发生。办法是: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摄氏度为好。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

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

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还有,要防湿邪侵袭:如前所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在盛夏是心与之相应,而在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和其相应。所以,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大寒凉;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防止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黄帝内经》里又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有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50%以上的患儿,是由于住在潮湿的屋内造成的。

中医养生之秋季养生法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于,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可,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但二者在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由上可知,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这是从总的原则上来讲,具体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药物等具体问题上,又怎样去保养呢?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