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二脉与运动养生

2019-10-12 │ 任督二脉与运动养生 脉道养生

常捏脊 打不通任督二脉也益寿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古今的人们对养生有很多相关的劝谕和诗句,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对于中医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捏脊 打不通任督二脉也益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导读:前阵时间,打通任督二脉的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很多人都抱着看笑话的眼光来对待此事,不过今天小编要和你说说,即使咱打不通任督二脉,也有方法能让你延年益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穴位按摩法能帮人长寿呢?

常捏脊 打不通任督二脉也益寿

在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主角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脉便可增进武功、脱胎换骨。任督二脉是否可以打通暂且不说,但是具有养生保健功效是毋庸置疑的.据史料记载,人体的任督二脉确是两条涉及强身健体的经脉,但若想将此二脉打通,必须打通任督二脉之间的断脉,才能使气血畅通无阻、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据考证,历史上只有一个人成功地打通了任督二脉,那就是印度的静树大师。而在中国武林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成功地打通过任督二脉。

相传,静树大师生于与中国北宋同时期的印度,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30岁时投身于印度所罗门王教习武。静树大师一生跨越了中国的宋、元、明三个朝代!晚年曾只身一人登上珠峰。据静树大师的后代讲述,静树大师连续在珠峰上生活了百余年,每年只下山一次,每次下山只喝点水,即返回山上。如此这般,直至他最后一次上山,至今生死未卜。假设静树大师在最后上山那一年离开了人世,那么他前后共活了三百多岁。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许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位奇人。中国的武林师祖,明朝的金世义与静树大师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是朋友,互相崇拜,互相敬仰,但是金世义并没有机缘打通任督二脉。直到今天,很多东、西方的探险家、科学家攀登珠穆朗玛峰,表面上说是为了挑战人体极限,搞科研实验,其实,这其中有许多人是为了寻找群峰之中的静树大师或是他的骨骇,企图掌握打通任督二脉的秘密

据医学文献记载,打通人体任督二脉的阻碍叫做断脉!这条断脉位于人体的前胸剑突下,内至与此相对的后背胸椎内。此断脉的脉管内是一腔死血,脉管粗约1-1.5毫米,长约60-70毫米。断脉内的死血在人体处于胚胎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每个人都存在这一腔死血(牛、马、驴、猪、狗、羊也同样存在这一腔死血)。断脉内的死血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直至55-60岁,这腔死血便不再增加了。所谓打通任督二脉,即是指抽出或逼出这一腔死血,使任督二脉之间的断脉贯通。那样的话,即可百病不生、长生不死。道理虽如此简单,但实施起来却难如登天。

据古代文献记载,没有任何一种方药是可以作用到断脉的,即使是运用内功其功力也循环不到断脉。因此,这条断脉是很难打开的,必须是在机缘巧合下,才有可能将其打通。而静树大师是如何打开任督二脉的,乃是千古之谜。虽然在我国正史记载中,没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成功案例,但是据野史记载,通过某些手段将此断脉打通的人却不在少数,如扁鹊(97岁)、孙思邈(143岁)。那么,史料中所载打通任督二脉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1、针刺

采用针刺的方法来打通任督二脉的风险极大。据史料记载,在与心相对的后背脊椎间,有一个极其细小的孔穴,用7寸长的针准确地刺入,即可触及断脉的尾端。但这样做,每天仅能从断脉中向外抽取一滴死血,否则人会即刻毙命。抽取死血时的疼痛如撕心裂肺般,需要九个月的时间才能将断脉中的死血抽净。而位于前胸剑突下的鸠尾穴,只有穴,没有位。就是说每个人鸠尾穴的位置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剑突短,有的人剑突长),所以不能在此处进针抽取死血,而且此处离心脏尖端太近,针刺容易致命,所以只能在后背脊椎间的孔穴处抽取死血。

在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队为了寻找任督二脉间的这条断脉,曾进行了上千例的活体试验,但最终并没能找到这条断脉的确切位置。这是因为,这条断脉只要人体遭遇手术的创伤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只要人体的先天原气被破,这条断脉就会永远消失!

2、内功

导引任脉和督脉分别位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中医经络学认为,任脉主外,通大脑,主全身神经网络;督脉主内、主能量,通五脏六腑。任督二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的穴位,故古代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合称为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二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手足六阳经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时,就会流溢于任督二脉;相反,若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即任督通则百脉皆通,百脉若通,则人体全身的经络即会自动运转,人亦身轻如燕,行多少里路也不会觉得劳累;且不再需要用口鼻来呼吸,而是用全身的毛细孔来呼吸;人体内的任何毒素,均会自动从汗毛孔排出体外;任何虚亏的脏腑均会被自动填补恢复。

从道家导引养生保健的观点来看,所谓通任督即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普通人的寿命极限为一百二十岁,但只要以导引的方式锻炼内功,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就可以挑战寿命的极限。督脉起于会阴穴,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的百会穴,再由身前的任脉而下入丹田,此循环称为周天。而所谓逆的方向,即是指与上述经脉循行的途径相反的方向。经书上说:顺成人,逆成仙,只要锻炼得法,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行功者即可斡旋元气、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寿与天齐。

道家的导引养生保健内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谷精微)结合凝练成精,称为初关;此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的境界,可得道体。其中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内功之不易。至于借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文献中虽然记载了关于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以外,正史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记载。

ys630.coM延伸阅读

通任督二脉 修炼成“精”


导读:在武侠小说最常看到如果一个学武之人要想成为高手,修炼的时候必须先打通任督二脉。修炼内功,提升真气。这里介绍的就是气功疗法对人养生帮助。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阴阜、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气功疗法是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针灸、推拿疗法有密切关系。例如针刺需要得气,推拿需要练功培育内力。临床上三者若有机结合,使气机沟通内外,可增强疗效。



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不是宗教,也不是武侠小说中虚拟的神奇技艺。正确地练习气功确实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并非包治百病,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练气功。从学术角度看,气功并非神秘莫测,大部分气功现象和机制是可以解释清楚的。





气功在中华大地有群众基础,广受百姓喜爱。呼吁公众冷静、理智地看待、练习气功,也希望媒体科学、准确地宣传和报道气功。

气功不是宗教。真气运行法源于道家小周天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身心锻炼技能。技能的学习不需要信仰,只需要练习。这是气功区别于宗教的重要特征。在气功练习中,调身、调息、调心是三大类操作技术,而三调合一是练功所达到的身心状态,即气功境界。



从气功角度看,真气运行法来源于传统道家内丹术中的小周天功法,可以说是其精简版。真气运行法的练习目的即贯通任督二脉,该法把通达任督的练功过程分为了5个阶段,且给出了每个练功阶段的练习方法、练习时间及相应的身心感受。这相当于给出了小周天功法练习过程的道路状况和路标,方便人们学习。



所谓真气,是指练功过程中体会到的内在气机运行的主观感受。真气运行法练功过程5个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就是练功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主观感受。从理论上说,这些主观感受的变化可能通过科学仪器检测而呈现,这也正是近年来气功科研的方向之一。但囿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目前尚未有突破性的进展。放眼未来,如能将练功过程科学化的目标可以实现,也不会太遥远。

何谓经脉通达,如何评价气功疗效就练功而言,所谓通达任督二脉,有意念通和真气通的不同。前者可以较快达成,后者则需假以时日意念通即凭借想象而通,并不是真正的通达,如过于强调,还可能出现气功偏差。真气通是切实感受到内在气机的运行贯穿任督,即修炼意义上的通达。

仰头走路打通“任督二脉” 从走路的姿势看气血


这个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走路的姿势同样是多姿多彩的。为啥人走路的姿势会多姿多彩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多姿多彩才多姿多彩的吗?非也,每件看似平常的事情里面通常都包含着不蛮平常的东西,走路的姿势就位列其中。我们就一起来纠结一下,从你走路的姿势可以看出什么?健康?性格?亦或是均可?

一、低头的汉子仰脸的婆:惹不得!

走路类型:如若一个男人走路时是低着头的,如若一个女人走路时是抬着下巴仰着脸的,那劝你不要惹他们,除非你也是其中一员,而且比他们低头低得更低,或仰头仰得更仰。因为,因为他们的心眼儿一般都比较多,一般人没法比啊,没法比。

中医解说:

1、低头走路的男人:人体的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传说中很有神秘色彩的具有无限能量的任督二脉走的路线就是腹部和背部。具体来说,任脉走的是腹部,督脉走的是背部。男人属阳,如若他走路经常低着头,那他背部的督脉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拉伸锻炼,指不定一个不小心就打通了,因此其阳气特别足。男人一旦阳气足了,身体好那就是很轻松的事儿。

2、仰头走路的女人:

一个女人,如若走路的时候是仰着头的,下巴是抬着的,那她的阳气、气血就会很充足,等到年岁大的时候,身体也比较好,因为人家的气血足嘛!此外,由于经常抬着下巴,她的任脉就是通的(任脉从腹部一直向上走到舌下,与督脉会合),这种女人不但通常比较性感(任脉通,则第二性征发育较好),而且特别聪明,显得非常有气质。

二、手握的程度:与肝气是否充足有关。

肝藏血,主筋,藏魂。看婴儿出生的时候,手就是握着的,而且人家握的很标准,大拇指放到无名指的指跟,其余四指弯曲,这样就能把人的那个魂固在肝的窍处。走路的时候,人对手掌的控制是无意识的,有些人手掌是打开的、有些人是半闭合的、蜷缩着的,这都与肝气的足否有很大关系。

打通“任督二脉”竟是这样的一种新体验


凡是以前看过武侠小说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些功夫高手,刚开始资质平平,但后来因为机缘巧合,突然打通任督二脉,然后功力大增。然而,任督二脉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般神话,这两条经脉其实就是人体的很平凡的两条经脉。

在中医经络中,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任督二脉是奇经八脉的其中两条,由于任督二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以常与十二正经合称“十四经”。但在奇经八脉中,通常人们能够被广泛记住的,却只有任督二脉。

揭开“任督二脉”的神秘面纱,让它从此走下玄坛!

一、揭开任脉的神秘面纱

我们先来看看任脉,任脉是人体前面的一条经脉,它的巡行路线是怎样的呢?《黄帝内经》对任脉的循行路线是这样记载的:“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也就是说,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至阴阜,沿着腹胸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着面颊、分行至目眶下。任脉有一个分支,就是从胞中分出后,向后与冲脉循行于脊柱前。

在中医看来,每个经脉都有病变的时候。那么,任脉病了会是怎样的呢?在《素问·骨空论》记载了任脉所发生的病变,大致是:“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脉具有总任一身阴经、调节阴经气血,调节月经,妊养胎儿等作用。如果任脉出现了病变,自然与这方面有关。那么具体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呢?

揭开“任督二脉”的神秘面纱,让它从此走下玄坛!

任脉不通可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疝气;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目花,腰膝酸软等。

经络养生日常四方法 叩首法打通任督二脉


经络养生,听起来似乎无比深奥,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络养生保健并不需要去完全掌握经络的知识,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也许只要一分钟,自然可以感受到经络养生的妙处。

一、叩首法

叩首,顾名思义就是磕头,有人问,磕头也是锻炼吗?那当然,磕头还是道家修身秘法之一呢!

学道本无门,叩首先有益。但是,我们练的叩首不是头碰地,而是头叩手背,就像是我们趴在桌上打盹时将额头压在手背上的感觉。也就是说,怕我们的额头直接磕在地板上会疼痛受伤,就用手垫着。

然后按叩头的样子,以额头部分(鼻根至前发际线)撞击手背,幅度和力度因人而异,本着由轻而重的原则。抬头再叩时要有一个头后仰的动作,每15次为一小节。接着从鼻根到下巴轻轻撞揉手背,每反复10次为一小节,撞揉时面部始终与手背相贴进行(撞揉时频率要快。如震颤一般),两节为一组。

如此可使任督二脉在头部顺接,为打通任督二脉的第一步(高血压患者暂不练此功)。

二、踏步摇头法

放松仰卧于地板,两手抱于颈,好像要做仰卧起坐,头略微抬起,现在我们开始做原地踏步的动作。

脚跟贴着地板,两脚一收一伸踩着虚空,做原地踏步的动作就对了。动作不要大,同时头随着脚的伸缩而向左右摆动,收左脚时头向右摆,收右脚时头向左摆。

这个动作主要是锻炼整个脊椎,也就是督脉。督脉是阳经之海,总摄各条阳经,能够升发人体阳气。所以这个方法只要练上几下,就会让人浑身发热、气血旺盛,尤其对于肾脏有很好的强壮作用,且活血通络作用很强,可治疗虚寒及腰腿病,对心脏及脑供血不足的人效果明显,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不过要注意的是,练此法时脊椎供血非常旺盛,正是要打通督脉,但是有些人脊椎长期有瘀血阻滞,或侧弯,或膨出,或钙化,这时就会感到脊椎某些部位会产生一些较强烈痛感,也就是好血在冲击这些病灶。不必担心,这种痛感很快就会过去。

为了使锻炼更加顺畅安全,锻炼要循序渐进,时间宁少勿多,以不疲劳为准。另外,如在练完此法后取俯卧位,让人用掌根从颈一直按摩到尾骨,常会发现有格外疼痛的点,需稍加仔细按摩,这样可加速打通督脉。

四、震动尾闾法

先双腿盘坐。双脚微盘能交叉即可,然后用脚掌外缘骨用力站立(站的过程中膝盖不可触地)。这个方法不需要完全站立起来,只要臀部离地10至30厘米就行。由于重力作用,臀部落地时正好使尾骨撞击地板,这个动作就完成了。这种撞击面积较大,安全无痛。为保万无一失,开始臀部可垫棉垫,站起的幅度也宜由小到大,或面前有人帮忙拽起也可,主要目的就是要震动尾骨,使任脉会阴穴与督脉长强穴得以顺接。这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一步(有骨结核、骨质疏松及急性腰扭伤者,忌用此法)。

别小看这一站一坐。站时吸气使整个脊椎督脉气冲灌顶,落下呼气时自然气沉任脉丹田,乃用意而不用力妙法。这对妇科病、肛肠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强壮肝肾功能,且能降压安神,治疗腰膝疼痛。只要锻炼时从容和缓,不急不躁,锻炼后都会有气力大增的感觉。

三、壁虎爬行法

我们都看过壁虎或诸如蜥蜴、鳄鱼的爬行吧,本节这个动作就完全依照它们来进行,爬行得越像越好。但是在地板上练时不用真的往前爬,如果真的向前移动了,那就必然是四肢在用力,而这个锻炼法四肢是不用力的。所有动作的完成虽然主要是靠胸腹和腰的力量,但我们却不可把意识集中在那里,而应集中在爬上,此时你就是一只壁虎,自然放松得像壁虎那样去摆动肢体就可以了。

记住壁虎的所有动作都要有,因为你就是一只壁虎。爬时大腿内侧和上肢内侧以及胸腹部都会直接接触地板,所以要注意为防止地板过凉、皮肤擦伤等问题,应先有些简单的防护措施。

此法主要用来打通任脉,对增强五脏功能效果卓著,尤其对肝脏有很好的养护作用,对肠胃疾病、便秘、妇科病痛经、不孕等诸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减肥消脂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任脉乃阴经之海,总调阴经各脉,对于更年期妇女尤为重要。

你了解任督二脉吗


编者按:我们经常在一些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看到那些武林高手会给人打通任督二脉来治病疗伤,这真的有效吗?什么是任督二脉呢?中医养生防病方法有哪些?下面小编一一解答。

打通任督二脉真能防病养生吗

至于打通任督二脉,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


中医中药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中医理论基础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脉络图解

中医理论基础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 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

“捏脊”疗法


捏法作用于背部称为捏脊或捏积。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体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捏脊的动作要领如下: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捏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2.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3.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中医的“捏脊”疗法


捏法作用于背部称为捏脊或捏积。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

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体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捏脊的动作要领如下: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捏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2、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3、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捏脊治病的穴位,小儿捏脊可以治什么病


捏脊治病其实主要针对的是小儿,小儿不好带,总是爱哭闹,吃饭不香,其实都是身体抵抗力不好,免疫力地下引起的,而通过捏脊的方式,则能改变这些现状,让小儿变得越来越强壮,但是也有很多家长不了解捏脊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到底应该怎样捏脊,捏脊治病的穴位是哪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些问题。

捏脊治病的穴位

捏脊治病主要需要掌握穴位,如果能够把指法和穴位掌握到位,就能够达到治病的目的,捏脊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方式,尤其是小儿肠胃不好,可以采取捏脊的方式来改善。那么,捏脊治病的穴位到底是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详细的部位。

捏脊疗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

捏脊的穴位是指“夹脊”穴,位于腰背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小儿捏脊可以治什么病

1.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2.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3.夜啼、睡眠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4.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在家给宝宝捏脊的步骤

1.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2.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3.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4.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

5.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6.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给宝宝捏脊要注意事项

1.年龄: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2.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3.时间: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5.手法:①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 ②要捏捻,不可拧转。 ③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6.禁忌: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

上面已经详细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捏脊治病,希望大家详细掌握捏脊治病的穴位,如果家中有不喜欢吃饭的孩子,身体素质不好的孩子,试过很多药物或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那么可以尝试用捏脊治病的方式来改善这种情况,也许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捏脊疗法 治小儿腹泻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脾胃功能失调或外感时邪所致,临床可分为伤食泻、惊吓泻、风寒泻、湿热泻和脾虚泻,小儿秋季腹泻以脾虚泻最为多见。小儿腹泻除有大便不正常外,还可出现许多兼加证:如发热、呕吐、口渴、流涕、咳嗽、腹痛、厌食、面黄、疲乏无力等。

对于小儿腹泻,中医常采用中药内服、膏药贴脐、饮食疗法及推拿捏积等方法治疗。吃中药需要请大夫根据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进行辨证施治。贴脐的膏药,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品种,可酌情选用。腹泻小儿的饮食疗法,可选用山药、生薏米、莲子等加在大米中煮粥,要求粥中的米要煮烂,其米汤也可给小儿频频饮之。

采用推拿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可酌情选用补脾土、揉板门、揉外劳、运内八卦、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推拿手法,捏积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医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医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医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运内八卦: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医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做圆圈运动。



揉脐:脐即肚脐,医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摩腹:腹指小儿腹部,医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做圆周运动。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医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做按揉。

捏积:捏积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腹泻的小儿在腹泻时,特别强调要补充液体,可用口服补液盐冲水频频饮之。在平时应注意不要伤及脾胃,应尽力避免食用冰凉的食品,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食用味道过重的食物,随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等。要让孩子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父母必学 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本文导读:小儿捏脊方法可以治疗小儿腹泻、食欲不振和精神不振现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我们都知道 是药三分毒 ,小宝宝生病了,父母往往不怎么敢孩子吃太多药,这个时候就可以试试中医捏脊的方法,像婴儿腹泻、不爱吃饭都可以通过捏脊的方法来缓解,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用捏脊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这在古代中医有关文献中早有记载。由于此种疗法操作简单,易学易会,又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和药物,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医师、推拿师多数会用此法来治疗一些儿科病症。只要病症适宜,手法应用适当,还真的有神奇疗效,堪称中医儿科一绝。

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小儿捏脊疗法是按摩手法中的捏、推、捻、揉、提等多种手法的巧妙组合,并作用于小儿腰背脊柱两侧肌肉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相对合,夹持脊柱两侧的肌肤,拇指向前推动,从骶椎两侧边捏边向枕部推动;

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夹持脊柱两侧的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从骶椎两侧边捻边向枕部推动。

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操作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一般从骶椎两侧捏向枕部为一遍,连作5遍为一次,可以视其小儿的病情以及耐受能力作1~2次,每日早晨或晚上睡前进行。

小儿捏脊体位很重要


在给小儿作捏脊治疗时,应首先选择好小儿的体位。体位应舒适自然,安静不动或动作不很大又便于操作,最好是伏在大人的身上或大腿上,年龄稍大一些的可趴在床上。治疗前操作者应洗净双手,将小儿的上衣松开或脱去,暴露整个背部。但要注意室内的温度,避免小儿受凉。捏脊完后不要马上进食更不要喝冷饮。在捏脊时手法一定要做到轻柔和缓、灵活、自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前进的速度和手法的频率不应太快。捏起的皮肤要多,如果捏起的皮肤太少,小儿会有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哭啼,不愿接受治疗。在给小儿运用捏脊疗法之前,操作者最好能在自己的腿上或其它大人的身上反复练习,认真体会自己手法是否正确,轻重是否适宜,待熟练后再给小儿捏脊。如果小儿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或皮肤病等,就不可施用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不用药物而且比较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中医认为它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能力等作用。特别在健脾和胃,调节胃肠功能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医学工作者通过实验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提高小儿免疫功能和加强小肠吸收功能的作用。它对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尿频、咳喘、夜啼等病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当小宝宝患有以上病症时,家长不妨试一试捏脊疗法,它将会使小宝宝早日康复。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家有宝贝的父母可以跟中医学一学捏脊的方法,然后自己在家为宝贝捏脊。

捏脊治婴幼儿腹泻的方法


本文导读:捏脊,是小儿推拿术中的一种,它可以防治小儿疾病,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方法及腹泻的捏脊方法。


小儿捏脊是小儿推拿术中的一种,它适合半岁到7岁的宝宝,它可以帮助宝宝房子防治多种疾病,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小儿捏脊治疗腹泻的方法。

小儿捏脊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 疳积 之类病症,所以又称 捏积疗法 ,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卒腹痛方》 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小儿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小儿捏脊的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捏脊治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 泄泻 范畴。捏脊疗法对缓解婴幼儿腹泻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患儿俯卧,医生以两手拇指、食指顶住病儿皮肤,自长强穴(尾骨部)沿脊柱两侧至大椎穴(平肩处)提拿皮肉,中间不要脱手,连捏3~5遍,每日1次。

此外,调整饮食对防治婴幼儿腹泻也很重要。一般轻度腹泻仍可喂母乳,但应缩短喂奶时间,延长间隔时间。如牛奶喂养,应将牛奶比平常更稀释些,并去掉上面一层奶皮。稍大的幼儿,应给易于消化的粥类。腹泻重者,应暂时禁食6~8小时,使胃肠道得到很好的休息。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小儿捏脊的方法及腹泻的捏脊方法,捏脊对宝宝很有好处,爸爸妈妈们可以学一学,睡前给宝宝捏一捏,宝宝会很舒服的。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