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按什么穴位好

2019-10-12 │ 夏季养生按什么穴位好 春季按揉穴位养生按摩

嗳气按什么穴位

“养生乃长寿之伴侣,健康是长寿的朋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日常生活中关于中医养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嗳气按什么穴位”,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二、嗳气的饮食原则三、缓解嗳气的小动作

嗳气按什么穴位

1、嗳气按什么穴位

按摩内关穴:以拇指指端按摩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处)3~5分钟。治疗烧心、嗳气的方法以指压胸骨和肚脐连接线中央的“中脘穴”,颇具效果。一边吐气一边用拇指在此用力强压6秒钟,重复5次时,胸部的难受感就消失了。

压“第三厉兑”穴。第三厉兑穴位于脚第三根趾头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使用前面的要领,用拇指和食指用力向下压,如此重复3次即可。指压足三里穴:用手指指端压揉足三里穴(两腿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处),每日2次,每次3~5分钟。

2、嗳气产生原因

情绪低落,也会影响到交感神经,使其过度紧张,抑制了胃的蠕动及排空机能,存储的食物存留胃内过久,继而出现发酵气体。进食过多的萝卜、土豆、红薯、板栗等食物,或长期卧床、长时间伏案工作,缺少体育活动也能影响胃排空。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并发症,还伴有上腹部胀满不适、厌食、恶心、呕吐。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胃出口梗阻、消化性溃疡都会引发嗳气。

3、嗳气有哪些症状

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胃中气体上逆,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可伴有胃胀、食欲不振、胃灼、恶心、呕吐等。罗马III标准中将嗳气分为:吞气症和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嗳气的饮食原则

1、按时就餐,坐着吃饭不要站立或蹲着。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等,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纤维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2、积极食疗和按摩保健: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均有养胃效果适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杀菌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建议多吃;另外枸杞、银耳、红枣、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3、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办法补充。清淡饮食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多饮水,多食蔬菜、豆类制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生活规律,戒辛辣烟酒,节制饮食。建议,醒脾颗粒,香砂养胃丸。避免激性食物 生蒜、芥末烈性酒、浓咖啡等。

4、避免消化系统无法吸收某类碳水化合物,豆类容易引起胀气,甘蓝菜、绿花椰菜、洋葱、白花椰菜、全麦面粉、白萝卜、香蕉等也容易产生胀气。

缓解嗳气的小动作

1、敲打小腿缓解胃痛:小腿上集中了很多与脾胃相关的经络,每天坚持敲打或按摩小腿,有保健脾胃的效果。

2、捏脊:捏脊是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合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孩子。捏脊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督脉所在,脊柱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3、饭后揉肚:饭后先散步,然后或卧或坐,用手轻轻按揉腹部,先将双手搓热,分别以左、右手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揉上腹部,各做30次左右。此法可增强胃肠机能,对治疗肠胃病有一定效果。

ys630.COm精选阅读

慢性支气按什么穴位


慢性支气按什么穴位

1、慢性支气按天突穴位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2、慢性支气按华盖(任脉)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3、慢性支气按中府穴

中府(手太阴肺经穴;肺之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位置: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肩背痛,腹胀,哎逆,喉痹,浮肿。

4、慢性支气按尺泽穴

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舌干,胸胁胀满,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痛,乳痛。

5、慢性支气管炎是什么病

慢性支气管炎由急性支气管炎转变而成。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人年龄组,病程缓慢,多数隐潜起病,初起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及咳痰的症状,尤清晨最明显,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状,粘稠不易咯出,在感染或受寒后则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粘度增大或呈黄色脓性。有时咳痰中可带血,随着病情发展,终年均有咳嗽、咳痰,而以秋冬为剧。本病早期多无特殊体征,大多数在肺底部可听到湿性和干性罗音,有时咳嗽或咳痰后消失,长期发作者可导致肺气肿。

慢性支气管炎食疗方法

1、金荞麦瘦肉汤:

取猪瘦肉250克,金荞麦100克,冬瓜子30克,桔梗15克,生姜3片,红枣5枚。将猪肉洗净切块,沸水过水;金荞麦、冬瓜子、桔梗、红枣(去核)洗净,放入炖盅内,加入温开水盖好,小火隔水炖3小时即可。可佐餐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50毫升。适用于内有热毒(发热、咳嗽、痰多)者。

2、蜂蜜白萝卜汁:

取白皮大萝卜1个,蜂蜜100克。把萝卜洗净后,挖空中心,放入蜂蜜,放入大碗内,加清水蒸煮20分钟,熟透即可食用。每天早晚各1次,适量服用。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之痰多、黏稠以及咯痰不爽者。

3、冬虫草猪肺汤:

取猪肺250克,冬虫夏草15克,生姜3片,大葱2根,植物油、食盐和味精少许。把猪肺冲洗干净,挤去泡沫,切块用沸水过水,与冬虫夏草、生姜和大葱一起放入沙锅中,加入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炖2小时,加入植物油、食盐和味精即可食用。

预防慢性支气管炎

1、积极控制感染:在急性期,遵照医嘱,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复方磺胺甲醛异恶挫、强力毒素、红霉素、青霉素等。治疗无效时,也可以选用病人未用过或少用的药物,如麦迪霉素、螺旋霉素、先锋霉素等。在急性感染控制后,及时停用抗菌药物,以免长期应用引起副作用。

2、促使排痰:急性期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用镇咳、祛痰药物。对年老体弱无力咳痰的病人或痰量较多的病人,应以祛痰为主,不宜选用强烈镇咳药,以免抑制中枢神经加重呼吸道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帮助危重病人定时变换体位,轻轻按摩病人胸背,可以促使痰液排出。

3、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卫生,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有一定湿度,控制和消除各种有害气体和烟尘,戒除吸烟的习惯,注意保暖。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手,睡前按摩脚心、手心,都有一定帮助。

气阴两虚按什么穴位


气阴两虚按什么穴位

1、气阴两虚按什么穴位之关元穴

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的位置,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能够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痛经、眩晕、神经衰弱等症。

操作:用手掌按揉和震颤关元穴。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2、气阴两虚按什么穴位之气海

人体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下1.5寸(约合3指)。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此穴有培补元气,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

3、气阴两虚按什么穴位之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

操作方法: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10~15分钟为宜。

4、气阴两虚按什么穴位之二马穴

二马穴又名二人上马,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操作时,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滋阴补肾,顺气散结之功效。能滋阴潜阳,使肾水上滋于心。此法为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之常法,并能利尿通淋,使水从小便而去。

5、气阴两虚按什么穴位之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凹陷中。操作时,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来回推擦此穴100次左右。具有滋阴退热之功效。能引火归元,使亢阳得以潜制。

6、气阴两虚按什么穴位之内劳宫

内劳宫位于手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中点。操作时,术者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指根按运,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止,运10~30次,能清心、肾两经虚热。

7、气阴两虚按什么穴位之历兑穴

历兑穴是胃经的井穴,历兑穴部位在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具体说就是第二趾外侧沿趾甲的外侧缘和根部的垂直线交叉点处。按摩这个穴能治疗阴虚火旺。

气阴两虚食谱

1、石斛麦冬甲鱼汤:铁皮石斛6至10g、麦冬15g、乌桑葚(黑)15g、沙梨干20g、水鱼300g、陈皮1快、姜2片、水800ml一起隔水炖90分钟即可,是养阴润燥的代表药膳,多吃可以补气补阴,对于气阴两虚者而言是不错的食疗配方。

2、洋参银耳莲肉杞子羹:西洋参5g、银耳3至5g、白莲子(带心)10至15g、百合15g、枸杞少许、水800ml、冰糖30g一起隔水蒸90分钟后加野葛粉(马蹄粉或藕粉)10g调水后倒入拌匀煮开便可,此方是气阴两虚者的代表食疗。

如何预防诊断气阴两虚

预防:

1、心气亏耗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脉象的变化。过快、过侵及促、结、代等间歇脉,要及时调整方药,观察病情,结合病情迅速进行辨证处治。

2、“厥心痛”、“真心痛”病中属心气虚的病人,不宜饭后“百步走”,因饭后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以帮助消化食物,而饭后活动则使血液分布到四肢,造成相对的心脏供血不足而诱发“厥心痛”。劳则气耗,导致心气更虚,加重心络痹阻,不通则痛作,不可不注意。

诊断:气阴两虚者常见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神疲体倦,心气不足,卫阳不固则自汗出。心气不足,气血不得上荣,故面色淡白。心气虚,中气不足,胸中气机不畅,故胸闷不适。

嗳气是什么意思


嗳气是什么意思

1、嗳气俗称“打嗝”、“饱嗝”

嗳气,俗称“打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呃逆,多因进食吞咽仓促、受凉或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膈肌暂时性痉挛而产生。

2、嗳气在中医中的三种情况

食滞停胃嗳气:嗳气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肝气犯胃嗳气:嗳气频繁,嗳声响亮,胸闷不舒,胁肋隐痛,舌苔薄白,脉弦。

脾胃虚弱嗳气:嗳气断续,嗳声低弱,呕泛清水,不思饮食,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嗳气的发病机理

嗳气之病机,主要是脾胃不和,胃气上逆所致。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因饮食不调,起居不时,致脾胃阴阳不和,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或胃中生痰生火,或脾胃虚衰,致使胃气上逆而为嗳气。

4、嗳气的调理

大汗久渴,久病体虚者,不宜过量饮水,否则,可损伤脾胃,导致肺胃之气逆而下降,呃逆频发。

膳食中应有适当汤汁类食物同进,否则,干硬、粘稠的食物会刺激食管或胃肠道,或促进食物裹夹进体内的气体而致呃逆。

经常摄入能保持大便通畅的食物,如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绿豆、芝麻、木耳、香蕉等。

进食易消化食物,不宜生冷。如冷水、冷饮、生拌凉菜、冷粥等。否则易寒滞于胃,气逆上冲。

不宜同食进食冷饮和热食。例如:冷饮茶或热咖啡之后,食用冷饮及西瓜、梨等凉性瓜果;饮酒后以冷水解渴等。类似的情况皆可导致冷热之气相攻相激而导致逆气动膈。

嗳气的原因

1、饮食不节可致嗳气

恣食生冷水果或粘滑难消化等物,致使损伤脾胃,其物滞于中宫,宿食不化故为嗳气。病源论曰;“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

2、外感风寒可致嗳气

寒气客于胃,可致嗳气。如伤寒论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

3、忧愁思虑过度可致嗳气

因伤脾胃;或暴怒伤肝,肝气乘胃皆可致嗳气。

4、病后或年迈脾胃虚弱可致嗳气

胃虚气逆,可致嗳气。

嗳气的饮食禁忌

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少吃生冷食物刺激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嗳气吃什么中药最有效


嗳气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引起嗳气的原因比较多,在一般的情况下当胃肠出现问题的时候,患者就容易出现嗳气的现象,也是就俗称的打嗝或者是打饱嗝,如果经常出现嗳气的现象,就要引起注意了,很可能是胃肠患上了一些疾病,最好到医院进行检查,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嗳气吃什么中药最有效

需要用药慢慢调养的,常用四君汤、六君汤、补中益气汤等。建议您平时可以多食用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薏米、粟子、牛鸡肉、红枣、胡萝卜等。忌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芹菜、柿子、香蕉、梨、西瓜、豆腐等。你的情况是脾胃湿热导致的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引起的上腹胀、嗳气症状,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可以彻底治愈。

嗳气的表现症状

1、食滞停胃嗳气:伴有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有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2、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 纳呆 食少者,多为胃虚气逆 ,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之人,属虚证。

3、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多为胃虚气逆,常见于老年人。

4、脾胃虚弱嗳气:嗳气断续,嗳声低弱,呕泛清水,不思饮食,面色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5、肝气犯胃嗳气:嗳气频繁,嗳声响亮,胸闷不舒,胁肋隐痛,舌苔薄白,脉弦。

原因

1、胃出口梗阻。嗳气是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并发症,还伴有上腹部胀满不适、厌食、恶心、呕吐。

2、食管裂孔疝。嗳气常发生于进食后,且常伴有胃灼热、酸性液反流以及腹胀。患者常抱怨胸骨下或心前区钝痛,也可放射到肩部。其他症状包括吞咽困难、恶心、体重减轻、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嗽和口臭。

3、消化性溃疡。这个常见的疾病常导致嗳气。它的基本症状是胃灼热和胃烧灼痛。进食后、服用抗酸或减少分泌物的药物后可减轻。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吞咽困难、恶心、呕吐、黑粪症、腹胀、饱食感和上腹部压痛。

4、上肠系膜动脉综合征(急性)。嗳气和口臭是这个稀有病症的晚期表现。嗳气通常发生进食后且常伴有反胃。

5、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水果或粘滑难消化等物,致使损伤脾胃,其物滞于中宫,宿食不化故为嗳气。

治嗳气的中成药


如果一个人不好好注意保护自己的胃部的话,就可能会导致胃病的产生,但是胃病又有很多种不一样得胃病类型,而每一种类型中又有着不一样的症状表现。嗳气就是其中一种胃病类型的一个症状表现,嗳气在人体上的通常表现就是胃部发胀和胃部积食。所以在治疗嗳气的过程中,有哪些中成药物可以使用?

祖国医学的老胃病,泛指现代医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疣状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疾病。中医有“胃痛”“胃痞”“嘈杂”“吐酸”“呕吐”等病名,临床以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倒饱、烧心、反酸、大便或干或稀等为主要表现。

目前,市场上治疗胃病的中成药很多,人们又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常常望名选用,不能正确选择。殊不知如果药不对症,不但不能缓解痛苦,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因此,有必要对此类中成药作一概述,以便大家合理选用。

1气滞胃痛冲剂和舒肝止痛丸

既能疏肝理气,又能和胃止痛,适用于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所引起的胸肋胀满、胃脘疼痛、痛连两肋、嘈杂恶心等症。舒肝止痛丸与气滞胃痛冲剂相比,偏重于止痛。

2舒肝丸和沉香舒气丸

与气滞胃痛冲剂相比,侧重于疏肝理气,而和胃之力偏弱,多用于两肋胀满疼痛为主,兼有胃脘疼痛、嘈杂吞酸、恶心呕吐等症。

3加味左金丸

适用于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灼胃引起的胸脘痞满,灼热疼痛,急躁易怒,嗳气吞酸之症。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等饮食。孕妇及体虚无热者忌服。

4胃苏冲剂

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导致胃气壅滞,胃失和降的胃脘胀满、疼痛、嗳气、排便不畅等。

5温胃舒和胃气止痛丸

适用于因寒所致的胃痛。但寒有内生寒和外感寒邪之分,应用时必须辨别清楚,温胃舒由《脾胃论》中温胃汤化裁而成,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胃气止痛丸具有理气散寒,安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外感寒邪所致寒凝气滞的胃脘胀痛、嗳气呃逆、不思饮食等。

6元胡止痛颗粒剂

适用于肝郁气滞日久,从气入血,导致气滞血瘀而出现的胃痛。

7木香顺气丸

有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适用于夏秋季节,湿气弥漫,困阻脾胃,阻滞气机,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者。

8藿香正气丸

有芳香化湿、解表和中之功效,适用于头痛头涨、胸腹满闷、恶心嗳气、腹痛便溏,伴有发热恶寒、周身困倦等症。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9加味保和丸和大山楂丸、香砂枳术丸

能消食导滞,适用于饥饱失调,素食停滞所致脾胃不和者,但临症又有区分。大山楂丸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等功能,适用于食积不化、腹部胀满等症,尤宜于小儿食滞症,但胃酸分泌多者慎用。香砂枳术丸有消补兼施作用,能治胃下垂疼痛及泄泻等症,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舌红无苔、口干咽燥等阴虚者忌服。

10人参健脾丸和香砂六君子丸

适用于胃病日久或素体虚弱,脾失健运,饮食不化,气机阻滞引起的脘腹胀满、嗳气食少、大便稀溏、形疲乏力等症状。但在临症时应注意,前者侧重于健脾和胃,后者偏重于行气化滞。

嗳气和打嗝一样吗?教你区分嗳气与打嗝


嗳气和打嗝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如果是一些疾病引起的话,那么产生的危害就更大,嗳气很多时候是消化道疾病造成,而打嗝更多的是生理上的一种现象。

打嗝

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是因为横隔膜痉挛收缩而引起的.打嗝常常是由于饮食过饱后引起的.引起打嗝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胃,食管功能或器质性改变.也有外界物质,生化,物理刺激引起.

嗳气

是中医名词,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

消食粥:

莲肉、芡实、神曲、麦芽各10克

萝卜子粥:炒莱菔子(萝卜子)10克,粳米50克,先用炒莱菔子煎汤,然后加入粳米,文火煮成稀粥,每日1次,连服3日。

山楂麦芽粥:

生山楂、炒麦芽各10克,粳米50克,先将山楂、麦芽煎水,然后用此水加入粳米煮粥,服时加适量白糖,每日1~2次,连服数日。

鸡内金粥:

将适量鸡内金用文火炒至黄褐色,研为细末,备用。取粳米100克,加水500~800毫升,煮至米粒熟烂后,加入鸡内金粉3~5克,稍煮片刻即可,服时加少量白糖,分次温服,连服5日。

嗳气针灸如何治疗


嗳气针灸如何治疗

1、嗳气针灸如何治疗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配穴:食滞胃肠加内庭;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脾气虚弱加脾俞、胃俞.操作:中脘直刺1~1.5寸,内关直刺0.3~0.5寸;足三里直刺1~1.5.均采用平补平泻法;脾俞、胃俞可采用温针灸法;其他配穴均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可降气和胃;内关可健脾和中,降逆止呕;足三里健脾和胃,通经活络;食滞胃肠加内庭消食导滞,理气和中;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降逆和胃;脾气虚弱加脾俞、胃俞补益脾胃。

2、什么是嗳气

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多伴有嗳气症状。自胃部上升的气体或酸性液体导致嗳气(呃逆)发生,伴有典型的响声。嗳气可因不同病因在持续时间和响度上发生改变。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使人们对功能性胃肠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罗马III标准中将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症状分为3类:功能性消化不良、嗳气和恶心呕吐。嗳气又分为:吞气症和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3、日常如何预防嗳气

为了减少复发,应少吃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特别应戒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绿色食品。

饮食要节制,定时、定量。

饮食宜易消化食物。不要吃太油腻、太甜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饭后最好走一走,可刺激胃肠道蠕动,促进胃动力,改善胃的功能。

精神要放松,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情绪,避免暴怒多思,注意休息。

针灸治病的好处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基本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什么人不宜针灸

1、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2、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3、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4、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5、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6、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7、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什么穴位补肾气


二、补肾的食物有哪些三、日常养肾护肾的方法

什么穴位补肾气

1、按摩关元穴补肾气

我们身体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叫元气。中医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藏在肾中,又依赖后天精气充养,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功效:刺激关元穴,可以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

2、按摩肾俞穴补肾气

肾俞穴也是补肾要穴,它就在我们平常所扎的皮带和腰椎交叉处向上约四指的地方。

操作方法为:用手掌拍打背后的肾俞穴,每次拍打百十次,腰部的酸疼感很快就减轻了。

功效:经常拍打肾俞穴,既能培补肾元,又可以缓解腰肌劳损,保护腰部。

3、按摩太溪穴补肾气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回阳救逆之功。

所以可以经常按揉太溪穴这个重要的穴位,每次按摩5分钟左右便可,不必拘泥于方法。当然在肾经的流注时间,即下午17~19点时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时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胀的感觉之外,最好有麻麻的感觉。

4、按摩涌泉穴补肾气

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脚底中线前三分之一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

对于按摩涌泉穴的好处,有歌诀云:“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能益气精神,诃护三宝物;识得其中趣,寿星随手摘。”可见,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补肾的食物有哪些

1、黑木耳:黑木耳性味甘平,具有补气补肾、凉血止血等功效。现代医学实验表明,它有减少血液凝块的作用,因而对脑、心血管病患者颇为有益。

黑木耳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和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营养物质。黑木耳入厨可炒、烧、烩、炖,既可作为主料成菜,也可作为冬瓜汤、鸡汤等汤菜中的配料。

2、黑豆:黑豆味甘性平,不仅形状像肾,还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患者。有“营养仓库”之称的黑枣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补肾养胃补血的功能。

黑豆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6%-40%,相当于肉类的2倍、鸡蛋的3倍、牛奶的12倍。黑豆含有18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黑豆还含有19种油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吸收率高达95%以上,除能满足人体对脂肪的需要外,还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日常养肾护肾的方法

1、睡眠养肾:有句俗话说的好:“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因此要想更好的进行肾脏的养护,在日常保证充足的睡眠便是补肾的最有效手段。因为夜间是身体各项器官进行调养修复的重要时段,其中作为身体重要解毒器官的肾脏也是如此。

而此时若人体仍然处于一个熬夜状态,没有进入睡眠,那么肾脏便还会继续“运作”,久而久之则会使得肾脏的机能产生损耗。所以说,保证一个充足的睡眠能有效的利于气血的生化,这对于肾精的滋养也是很重要的。

2、运动养肾: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静止,而应当运动。现在的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去哪里几乎都有代步工具,就连走路这项最基本的运动都很少进行,再加上,日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会抽空进行身体的锻炼。

然而保持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能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也是养肾的重要手段。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很好的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这对于身体内各项器官机能的调节也是极好的。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