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穴

2019-10-15 │ 春季养生穴 春季养生保健穴

对心率有双相调节特效的腧穴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中医养生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对心率有双相调节特效的腧穴”,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心律失常,心脏病,冠心病,这些疾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所以平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好自己的事情,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也不要想不开,否则危害的只能是自己的生命健康和自己的未来。

腧穴是多种疗法的刺激部位,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都要通过作用于特定腧穴,出现特定效应后,方能产生疗效。因此,腧穴研究是提高针灸疗效,探明针灸机理的基础。笔者对最近几年国内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整理的结果表明,最近最近几年来,腧穴研究在腧穴特异性、腧穴定位及腧穴主治的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择其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 腧穴特异性研究

关于腧穴特异性研究主要涉及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腧穴生物物理特异性、腧穴病理反应特异性、腧穴刺激效应特异性等几个方面。

1.1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

(一)腧穴与感受器

作为针灸治病时的一个刺激感受点,腧穴应和某些感受器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腧穴所处部位的不同,其感受器的类别和数量亦不同。西安医科大学等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到 足三里、合谷、内关等肌肉丰厚处的穴位以肌梭为主;肌腱附近的曲泽、昆仑等穴多为环层小体;肌键接头处的承山等穴的中心多为腱器管,周围为肌梭;头皮处的百会、印堂、攒竹、丝竹空等穴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和包囊感受器;关节囊处的内、外膝眼等穴以露菲尼小体为主。在指尖部穴位观察到,其表皮基层细胞之间,有新月状或小环状游离神经末梢;棘层细胞间,有更为纤细的、无特殊形态的游离神经末梢;真皮乳头层内,有构造复杂而多样化的触觉小体;真皮网状层内,有游离神经末梢、露菲尼小体和克氏终球;皮下组织与真皮交界处,可见到大量环层小体;在血管周围有粗细两类纤维构成的神经束与血管伴行。足趾部的隐白、大敦等穴主要为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在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处还可见各种游离神经末梢、露菲尼小体、麦氏小体、克氏终球、环层小体和高尔基—马楚尼小体等无囊和有囊感受器。

yS630.Com相关推荐

腧穴的定义是什么?腧穴有哪些作用


一、诊断作用

人体有病时就会在腧穴上有所反应而做为针灸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过敏压痛,有时并可在五至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

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隆起,凹陷坚实虚软程度,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等来协助诊断。

近来,在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治疗作用

①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等。

②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腕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症,同时,还能治疗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仅能治疗下肢病症,而且对调整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③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引起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腧穴的发展


人体上的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有一些灸治用的穴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用三阳五会穴治疗尸蹶;还叙述了仓公(淳于意)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讨论穴位的位置及气的传导等情况。通过长期的实践,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掌握了腧穴作用特性的规律,并予以整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对腧穴进行了分类和归径。

一、数量的增加

腧穴的发现是由少到多,逐步积累起来的。《内经》中虽有《灵枢本输》、《灵枢背腧》、《素问气穴论》、《素问气府论》等论述腧穴的专篇,《气穴论》还提到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但实际上,《内经》各篇所载的穴名恰为160。《针灸甲乙经》所转载《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一书中的内容,其穴名为349。后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类经图翼》、《医宗金鉴》等书又略增补,至《针灸逢源》十四经穴名为361。其间所增加的经穴并不算多,可见历代对此都持慎重态度。

二、主治的扩展

历代文献对各腧穴主治经验的记载不断增多,由简到繁。一般说来,记载内容众多者往往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穴位,其适应范围广,治疗作用大。如足三里是临床最常用的经穴之一,文献记载内容最为丰富。早在《内经》中说有多处论述;后世针灸歌赋中也反复提到,人们对足三里治疗作用的认识是逐步扩展和加深的,《内经》中主要阐述足三里对胃肠的调整作用,凡是邪在脾胃,无论虚实寒热都可调于三里;对邪在胆,逆在胃的呕逆症,还可取三里以下胃气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针灸甲乙经》主要补充了足三里的泻阳明经热的作用,以治狂歌、妄言、口噤、喉痹、乳痈有热等。至三国时,华佗才提出疗五劳赢瘦,七伤虚乏;南北朝时,秦承祖指出其诸病皆治。说明那时已强调其补虚、益气作用。《外台秘要》说:人年二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后人即据此而常灸三里以防治中风,称之为保健灸。宋代张杲《医说》载: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说明历代对足三里的认识日益深化,主治病症逐步扩展,且从治疗发展而为预防保健之用,但三里用于气上冲目,主要是指情志所伤的上盛下虚症,而不是指外感风邪之症。元代李东垣因而指出: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足三里),大危。辨明表里,又使对经穴主治作用的掌握更趋明确。

三、性能的归类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系统化,古代医家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主治作用方面的不同特点,于分经之外又划分不同类别(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交会穴等)。早在《内经》中就已有五腧穴、原穴、络穴等记载,《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则全面记载了四肢部的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穴;头身部的俞、募穴及各经交会穴,这些有特定称号的腧穴近人称之为特定穴,《难经四十五难》又提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个会穴,如以脾募章门为脏会,胃募中脘为腑会等。宋元时期针灸家又提出八脉交会穴,认为上下肢有八个经穴分别通向奇经八脉,如以手厥阴络穴内关通阳维脉,手少阳络穴外关通阳维脉等。这种从不同的理论概念对经穴进行组合归类以说明其主治特性,对于临床选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世针灸家也常从临床实用出发提出一些常用要穴,或编成歌诀以便于记诵,如《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等。这只是说明经验用穴,与按性能归类的意义有所不同。

四、奇穴的应用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些奇穴的发现要比经穴为早。有的经穴即来源于奇穴,如风市初见于《肘后方》,后被归入足少阳胆经;膏肓俞初见于《千金方》。后被归入足太阳膀胱经。部分未被归入十四经系统者,或近世所发现的新穴,则以奇穴的形式流传,如印堂、太阳、阑尾、胆囊等穴,有些奇穴则是出于经穴的演变或传误,如《千金方》所载手逆注原系于阳明大肠经温溜穴的别名;《医学入门》所载痞根实即是太阳膀胱经肓门穴的演变。奇穴在历代针灸学著作中续有收集,明方贤《奇效良方》专列奇穴一节,集有26个奇穴。《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也有专篇介绍,收集奇穴数目更多。


什么叫做腧穴


什么叫做腧穴?人体的奇经八脉看似毫不相干,却又息息相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其实腧穴不是指人体的单一穴位,而是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的统称。下面是关于腧穴的分类与腧穴的作用的讲述,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对于腧穴的认识。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砭石来砥刺放血,割刺脓疡;或用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在体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灼等方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久之,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腧穴发现的最初过程。

我国最早的经典医籍《黄旁内经》一书,便论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从而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集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针灸学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针灸工作者对腧穴的作用以及一些规律性联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有效腧穴,使腧穴学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此外,还对穴名、拼音以及经穴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等的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切对腧穴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充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分述如下:

1.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这些腧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经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也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的过程。《灵枢本输》篇在五腧穴上冠以所属脏腑之名。《素问气府论》统计腧穴数目上冠以诸经脉气所发者字样,说明《内经》为腧穴的分经已奠定了基础。从其经文来看,虽屡有三百六十五穴之说,但实际上其所载有穴名者仅一百六十穴左右。《甲乙》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千金翼》所载与《甲乙》相同。到《铜人》、《发挥》等书时才有所增加,其穴名数达到三百五十四穴。而后《大成》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逢源》一使经穴总数达到三百六十一穴。现将历代具有代表性针灸医籍及所载经穴总数汇表如下。

①《铜人》、《发挥》增加单穴2:灵台、腰阳关系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双穴3:膏肓俞、厥阴俞系出自《千金方》;青灵出自《圣惠》。

②《大成》增加双穴5:眉冲出自《脉经》;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均出自《圣惠》;风市出自《肘后》。

③《逢源》增加单穴1:中枢;双穴1:急脉;皆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2.奇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称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以外,故又称为经外奇穴。《灵枢刺节真邪》称奇输。它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的称为有名奇穴;一些仅有明确位置,但尚未定名的则称为无名奇穴,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为数较少。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历代文献有关奇穴的记载很多,如《千金方》载有奇穴一百八十七个之多,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篇中。《奇效良方》(简称《奇效》)专列奇穴,收集了二十六穴。《大成》便专列经外奇穴一门,载有三十五穴。《类经图翼》(简称《图翼》)也专列奇俞类集一篇,载有八十四穴。《针灸集成》(简称《集成》)汇集了一百四十四穴。这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

奇穴的分布虽然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虽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有的奇穴并不指某一个部位,是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有些虽名为奇穴,其实就是经穴,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穴;四花据《针灸聚英》(简称《聚英》)指出就是胆俞、膈俞四穴;灸痨穴据《聚英》指出就是心俞二穴等。

3.阿是穴

就阿字而言,《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称《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义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直接进行针刺或艾灸,有的往往有比较固定位置的效果显著。

《灵枢五邪》说: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也说: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还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说明或痛、或快、或有特殊感应之处,都有阿是之意。近代又称压痛点、压敏点,但不一定是阿是穴。有的经穴或奇穴亦以压痛取穴。如《灵枢背腧》: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取经穴时,也可按压痛点取穴。又如奇穴中的阑尾穴、胆囊穴等,莫不以所在的一定部位上再以压痛,或特殊感应为准而刺之。就是说经穴或奇穴,亦可应用阿是之法取之,但应与阿是穴相区别,不能混淆。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以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两方面。

1.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张介宾《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说明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这就是《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以及《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的具体运用。近来,在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2.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指出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腧穴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在防治疾病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的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此外,腧穴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现在大家已经初步的了解到什么叫做腧穴了,人体的经络繁多,但是有一定的分类结构的。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腧穴等人体经络方面的文化知识,请关注经络养生频道。

腧穴的基本特性


从经络理论来分析,腧穴从属于经络,它是通过经络系统与体内的脏腑和有关部位相联系。形式上,腧穴与经络是点与线的关系。这些点有的直接与经脉相通,有的与其支而横者的络脉相通,位置有深有浅,区域有大有小。如位于四肢末端的穴位较小较浅,位于大关节附近的穴位则较大较深。《内经》称腧穴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处,即指腧穴为经络气血集散之处,这是腧穴输注气血的特点。

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情况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素问气穴论》说孙脉(细小的络脉),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腧穴即当孙络和卫气散布的所在。

腧穴部感觉、色泽和形态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的病变。其主要表现在压痛、酸楚、硬结、隆起、郁血、松陷等。明代张介宾于《内经》: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的注解中说:凡病邪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指四肢关节)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结聚,当是指皮下硬结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限定在四肢,更多见于躯干部穴位。它既可反映局部软组织的疾患,还可反映脏腑病症。如肺脏病症常可在中府、肺俞、膏肓俞等穴出现压痛;冠心病病人可在神堂出现压痛;胃下垂病人常在足三里处出现条索状物,中脘处出现结节,胃俞处出现凹陷等。要据穴位能反映脏腑病症这一特点,近代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穴位,如在小腿外侧部的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找到反应阑尾病变的阑尾穴。近人还应用了穴位温度测定、电学测定、光学测定等法,以进一步探索研究腧穴和脏腑及其疾病的关系。

明汪机《针灸问对》说: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识。不知经络无以知气血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知而用,用而的,病乃可安。指出了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及其重要性。针灸等法都是通过作用于腧穴而实现的,它基于经络腧穴所具有的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功能。针刺穴位时所出现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功能的具体表现。《素问五藏生成》解释穴位的特点时说: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针灸等法就是通过穴位来调气,以补虚泻实,扶正祛邪。针刺穴位首先接触到卫气,其次到营气,再次到谷气,到达谷气即出现应有的感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主要是指谷气。《千金翼方》说: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穴位是通过经络而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能引气远入而治疗有关病症。近代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针刺穴位所起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的,除对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影响外,还对内分泌、呼吸、血液循环(包括微循环)、消化、排泄、防御等系统的功能以及体温与物质代谢等方面的调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心率过缓有特效吗?


如果人的心跳速度低于每分钟60次的话,就可以称为心率过缓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患者要到医院去查明病因,然后配合医生治疗,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今天,针对心率过缓这个问题还没有特效药,不过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的话,可以吃一些药辅助治疗。

心率过缓特效药:

心率低于60次每分,就属于窦性心动过缓。生理性的,可见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病理性的,一般于冠心病心肌炎,窦房结功能减退有关。低于40次每分,如果有症状。可以口服提高心率的药物。如冠脉苏配合心宝。如果药物效果不佳,出现晕厥,伴窦性停搏。需要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还需要进行原发病的治疗。

心动过缓可以见于多种情况,像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心脏的传导阻滞等等,严重的心动过缓,可以引起心脏射血减少,患者容易引起低血压,甚至晕厥这种情况,需要做个阿托品使用或动态心电图检查看一下,如果是窦性心动过缓,不需要处理,如果是病窦综合征,需要考虑植入起搏器。

主要问题是心动过缓的情况,并且伴有早搏,胸闷的症状,考虑是与心率慢有关的情况,经过药物心宝丸以及丹参滴丸的治疗,效果不佳。意见建议:1从情况看,需要明确引起心动过缓的原因,是本身窦房结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需要明确,常见的病因有甲状腺减退,以及应用药物有关。2治疗上,对于出现症状的心动过缓,需要药物的治疗,提升心率,如阿托品,氨茶碱,以及异丙肾上腺素等,但长期的应用效果不佳,而且容易出现严重副作用,故应当考虑起搏治疗。

正常人心跳次数是60~100次/分,小于60就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有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病理性及生理性两种。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一般心率及脉搏在50~60次/分,运动员可能会出现40次的心率,不用治疗,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体力活动较多的人。

心率过快怎么调节


如果平时的心率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这种症状就成为心率过快,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疾病方面的原因,比如说在运动过于激烈之后,心率常常会比较快,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当然有些是因为疾病引起的,这时候要有所注意了,要及时进行检查,及时进行良好的治疗。

心跳过快怎么办

每分钟心跳超过100次叫作“心动过速”,这时病出现心慌、胸闷、出冷汗等症状。如果在家里出现这种情况,应采取下列一些办法:

1、屏气法。让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气,再用力呼气。另一种方法是,让病人深呼一口气后,屏住气,再用力吸气,应用这两种方法,有时可使过快的心跳减慢。2、诱发呕吐。用压舌板或手指刺激咽喉,诱发呕吐,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3、压迫颈动脉窦。在颈部大约与甲状软骨上缘同一水平们得搏动最明显的部位,以第2、3、4三个手指向颈椎压迫,最好以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不超过5-10秒钟。如果没有效果,隔几秒钟再按摩,但在按压时不可以两侧同时按压,因为有使心跳突然停止的危险。一旦发现心跳减慢,应立即停止按压。4、压迫眼球。由家里人以手指压迫一侧或两侧眼球约10秒钟,等到心跳有暂时停止现象时,慢慢减压。在压迫眼球时用力不要太大。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的人不能用这种方法,因有引起眼内压力增高或发生“视网膜”剥离的危险

如果要减慢心率,应注意减轻工作压力及精神负担,肥胖者要减重,多运动,低盐饮食,戒烟忌酒等。导致心率过快的病理性原因如感染、发热、贫血、甲亢、心功能不全等,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治疗。需要提醒的是,三高人群一定要适度运动,如果运动结束后5分钟还不能恢复至100次/分以下,就属于强度过大。

浅谈腧穴的认识和定位


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

人体中腧穴是相当重要的穴位,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腧穴是一类穴位的总称,腧穴的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的定位是否准确决定了,利用腧穴来治疗疾病的效果。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下面小编和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几种方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 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伸直,以中指端为准)也为七尺五寸。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兹分述如下:

1、 固定标志  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二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在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此外,可依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为标志取背腰部腧穴。

2、 活动标志  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又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养老穴时,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是穴等等。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故称谓活动标志。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一般有下列几种:

1、 中指同身寸  此法源于《千金方》。《外台秘要》(简称《外台》),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宋代《圣惠》提出: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云一寸。后人大多以此为准,所以称中指同身寸或中指寸。《针灸大全》(简称《大全》)更具体地说明:大指与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 拇指同身寸  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 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辅四指曰扶。此法亦出自《千金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也就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故明代张介宾之《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可见不能离开骨度分寸而只用指寸。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就是本穴。又如风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就是本穴。此外如垂肩屈肘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等。这些取穴方法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小编特别提醒:因为腧穴有通表理的作用,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应于体表腧穴,相应的腧穴会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凹陷等反应。因此,我们利用腧穴的这些病理反应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网:/

腧穴定位法都有哪些


  随着人们对科学治疗的方法的认识,很多人在疾病方面,已经认可了很多的西医治疗方法,不再选择药物治疗方法,像一些穴位治疗法,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腧穴定位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1)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耳后两完骨(乳突)间9寸。

(2)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9寸,歧骨至脐8寸,脐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间8寸。

(3)背腰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寸,大椎至尾椎共有21椎。

(4)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5)侧胸腹部:腋至季胁(第11肋端)12寸,季胁至髀枢(股骨大转子)9寸。

(6)下肢部: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18寸,内辅骨下缘(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臀横纹至膝中14寸,膝中至外踝高点16寸,外踝高点至足底3寸。

2.自然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两乳中间取膻中;活动标志: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

(1)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以上就是几种腧穴定位吧,主要是针对我们的骨头,再有关于骨折的状况下,腧穴定位法,已经变成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他的方法比较简单,并且见效快,对身体的康复和恢复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不能够认可这种治疗方法的患者,要对他们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积极的接受治疗。

什么是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对于很多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经络腧穴学这种说法在中医中比较常见。身体内的诺是非常复杂的,但也可以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调理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想要更好的了解经络穴位,也要清楚经络腧穴学的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经络腧穴学呢?详情了解。

1.定义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针灸学、推拿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经络学和腧穴学的一门课程。经络学是以经络理论和经络现象阐述了人体内脏、体表及各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经络相关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作用;腧穴学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阐述了腧穴的分布位置、作用规律及临床应用。它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对临床各科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2.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所主病候,掌握腧穴的归经、定位及主治功效,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腧穴,了解现代对经络腧穴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经络和穴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达到能够对病证辨经、进而辨脏腑,准确定取穴位,运用经络学说和腧穴防治疾病的目的。为今后学习掌握临床各科,尤其是《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学》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是学好针灸推拿学的关键所在。

3.理论

在针灸推拿学科中,经络和腧穴的理论是指导运用针灸推拿防治疾病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理论,而且又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内容,经脉的循行路线和经脉的作用,穴位位置掌握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临床治疗疾病的疗效。因此,《经络腧穴学》,它既是一门专业临床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针灸基本技能操作课。

补阳特效穴有哪些


补阳特效穴有哪些

1、补阳特效穴有哪些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温阳大穴,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2、补阳营养原则

总的营养原则为温补阳气,包括温阳、壮阳、通阳。

宜选择温阳的食物。温阳为温补全身的阳气,可以包括温肾阳、心阳、脾阳以及温中散寒等

宜选择通阳的食物。通阳是指温通阳气,适用于肢体经脉寒冷疼痛

宜选择壮阳的食物。壮阳一般指提高性机能。

在温阳基础上,辅以养阴,并兼顾脾胃。

3、补阳的注意事项

在补阳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

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

合理安排性生活次数,避免纵欲过度。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

补阳吃什么食物好

1、刀豆

刀豆温脾补肾,是可以补阳虚的食物,拥有能为阳虚人可以经常吃一些。

2、生姜

生姜对于那些精力不够旺盛,倦乏怕冷的阳虚体质有着很好的补阳效果。生姜能适当的补充阳气,保持体内阳气的充足对于身体健康很重要。

3、羊肉

羊肉性温,味甘,为温补佳品,有温中暖下、益气补虚的作用。阳虚之人宜在秋冬以后常食之,可以收到助元阳、补精血、益虚劳的温补强壮效果。

4、胡椒

胡椒是补阳气十分好的食物,生活当中可以经常吃一些的哦。胡椒性热,味辛。《本草经疏》亦云:“凡胃冷呕逆,心腹冷痛,大肠虚寒,四肢如冰等,诚为要品”。“胡椒比之蜀椒,其热更甚,凡因火衰寒入,治皆有效。”中医理论认为,火衰与寒入是有区别的,火衰乃指人体本身阳气衰少,而寒入当指寒邪侵袭。胡椒散寒力强而温阳力逊,诚如黄宫绣所云:“胡椒止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桂、附终有补火益元之妙。”然而,阳虚之人,寒邪易犯,故食之亦宜。

5、韭菜

韭菜对男性来说是大补之物。韭菜又叫做起阳草,就是说男性的阳虚的人,容易性功能差一些,这类人群吃韭菜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韭菜有很多作用,它温阳、壮肾阳,活血的作用也不错,还有,有的大便秘结的人,吃韭菜也有通便的效用,但是重要的养生调理功能,还是它温阳的作用。

补阳喝什么粥好

神仙粥

原料:山药30克,芡实30克,韭菜30克,粳米100克。

用法:将韭菜切成细末,将芡实煮熟去壳,捣碎,将山药捣碎后,一同与粳米相和,文火煮成粥。空腹食,食后饮少许热酒,效果更佳。

功效:壮阳补虚,益气强志。适用于脾肾阳虚气弱,劳赢瘦,气短乏力,精神委靡,泄泻日久等。

韭菜粥

原料:粳米100克,韭菜550克。

用法:先将韭菜洗净切碎备用。将洗净的粳米倒人锅内,加水煮熟,再加入韭菜,稍煮片刻便可食用。早、晚随量服用。韭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和糖类及蛋白质和钙、磷、铁等物质,性热助阳,且有调味杀菌等作用。

功效:经常食用韭菜粥可助阳缓下、补中通络。适合背寒气虚、腰膝酸冷者食用。

牛肾粥

原料:牛肾1个,阳起石30克,粳米100克,生姜3片,葱白2根。

用法:将牛肾去筋膜细切;阳起石布裹后入水煎,去渣取汁。粳米、牛肾同人药汁中,兑水煮粥,粥将熟时入葱白、生姜、食盐,再煮沸即可。每日或隔日1料,5-7料为1疗程,间断再服。

功效:牛肾补气、益肾,与粳米等台用,具有益肝壮阳的功效。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