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经络养生知识

2019-10-15 │ 背部经络养生知识 饮食养生是什么

背部五条经络是什么经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已经不再是养身,同时也是养心。中医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背部五条经络是什么经”,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中医理论中,人体有经、脉络线路,每一条线路都延伸至人体的每个部位。在背部有五条经络,人们在进行背部经络调理时常常会使用拔罐、刮痧、按摩、捏脊等方法,常做的这些保健性调理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还能强身健体。那么究竟背部五条经络是什么经?日常疏通经络又应该怎么做呢?

背部有哪些经络

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保健性的治疗,主要适用于感染治疗、背部疾病治疗等,通过背部经络疏通能治疗很多疾病。使用此项治疗好处也是很多的,患者做此治疗多是拔罐治疗,治疗时通过背部的穴位刺激,使用背上的经络全部打开,就有疏通的功效。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中医怎样疏通背部经络

背部的经络连接身体各个部位,经常背部按摩能打通全身气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可缓解全身疲惫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增加人的抵抗力等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背部按摩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多个穴位系于背部,适度捶打背部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达到消除疲劳、安神等作用,并可强化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捶背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约束,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人体经络的重要意义

经络对人体而言非常重要,它既能决生死,又能处百病,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来连络的,而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运行气血,营养脏腑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称之为"以表知里"。

ys630.coM延伸阅读

背部经络穴位


大家都应该对穴位按摩不会感觉到陌生,中医学上治疗很多疾病的时候,都是采取的穴位按摩的方式。穴位主要是指每一根经络相连接的区域,所以在今后大量分布的区域也有穴位大量分布。人的背上就有很多经络分布,所以背上的穴位也是非常多的。下面就一起来看一看背上经络穴位的分布位置。

1、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2、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保健性的治疗,主要适用于感染治疗、背部疾病治疗等,通过背部经络疏通能治疗很多疾病。使用此项治疗好处也是很多的,患者做此治疗多是拔罐治疗,治疗时通过背部的穴位刺激,使用背上的经络全部打开,就有疏通的功效。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如果经常在背部正中或两侧拔罐。这种特有的刺激,不仅有利于快速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且能调节脏腑,促进血液循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增强内分泌功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喜好拔罐的朋友,不妨在背部拔罐。拔罐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有哪些呢?可治疗疾病也可预防疾病,拔罐是中医里很经典的治疗方式,多数人都进行使用。

3、中医怎样疏通背部经络

背部的经络连接身体各个部位,经常背部按摩能打通全身气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可缓解全身疲惫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增加人的抵抗力等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背部按摩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多个穴位系于背部,适度捶打北部可振奋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达到消除疲劳、安神等作用,并可强化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捶背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约束,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全身重要的经络有哪些

经络学是古老中国医学的一部分,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该学说认为人体经络分为经脉、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络脉又分为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别络(较大,共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合称‘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

人体经络的重要意义

经络对人体而言非常重要,它既能决生死,又能处百病,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来连络的,而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运行气血,营养脏腑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称之为"以表知里"。

背部膀胱经在哪


人体的膀胱经上面是有很多的穴位,数量达到了六十七个之多,膀胱经大部分都是在人体的后背或者是腿后侧,膀胱经可以保护身体不受外界的风寒,同时也是人体重要的排毒通道,所以经常的对膀胱经进行刺激和按摩,就可以提高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那么背部膀胱经在哪里呢?

第一,背部膀胱经在哪里呢?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行达额部,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它有一条支脉,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它的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连络于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颈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分左右沿肩胛内侧,挟脊柱两旁下行,至腰部(肾俞穴),穿过脊旁肌肉,深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外侧后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还有一条支脉,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外侧后缘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沿小腿外侧后缘下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第二,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膀胱经作用:外经——头、项痛,头、项强痛,眼痛多泪,鼻塞,流涕,鼻血,痔疮,经脉所过的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等处疼痛,足小趾不能运用,疟疾。内脏——癫狂,小便淋沥、短赤,尿失禁。膀胱经不通的症状。

背部养生方法 刺激背部经络调气血升阳气


专家表示,背部可以说是整个人体的缩影,对背部的保健和科学的刺激,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起到有益而积极的作用,刺激背部经络调和气血,春季升阳气从背部开始,下面一起来看看背部的养生方法。

背部养生,首重保暖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是人体的阳经,所以背部的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都与脊柱有关,因而,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息息相关。

养生四要慎动》中提到: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又说: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因此,当风寒入侵人体时,背部是首当其冲的。背部受寒,就会出现腰酸背疼、肌肉抽搐等问题,并可能导致下肢关节及内脏等的不适,形成病害。尤其是患有风湿痛、支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做好背部保暖十分重要。就算是在夏天,天热汗出腠开,也容易导致风寒入侵,同样会招致疾病。所以说,背部养生重要,而做好保暖是首要工作。

刺激背部经络调和气血

由于处在背后,背部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历代养生理念中,背部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脊柱两旁是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各脏腑的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刺激这些穴位,可起到疏通经气、振奋阳气、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聂斌表示,现代医学已经阐明,背部脊柱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在脊柱的两旁,分布着一些可以起到调节内脏作用的自主神经节。因此,通过保健方法,科学适当地刺激背部的穴位、经络,可以起到治病保健的功效。

▲捶背:捶背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活力。捶背也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应握空心拳,快慢适中地捶打背部。需要注意,每次捶背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用力须均匀。患有严重心脏病、脊椎病的患者应谨慎而行。

▲搓背:在人体背部进行一定节律的搓弹、拍打、敲击,能提升阳气,有利于人体气机顺畅,阴阳条达,使人体的脏腑功能更加协调。自己搓背可在洗澡时进行,用热的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的功效。

▲撞背:撞背时双足要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注意用力适度,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撞击时意念贯注于腰、肩、背之间,撞击100次左右。可提升阳气、调节内脏,能使全身气血通畅。

▲艾灸: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背部艾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施灸。在背腰部,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位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通过艾灸,可以强身健体、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捏脊:捏脊是儿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5-10遍。其实,不仅小儿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治疗保健。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俞穴,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做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做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夏天是做背部经络疏通的最佳时间。许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事实上,做背部,做内脏,基调是我们的心,肝,脾,肺,肾。疏通经络,去除身体的寒冷和潮湿,促进后经络的排毒。排汗功能,这是治疗所有疾病的基础,这也是对身体健康有效的方法。

①背部经络疏通手法

1、一指禅推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自枕骨下经风府推至大椎穴,再以蝴蝶双飞势重点推风池穴,然后自风池经天柱推至大杼穴。

2、滚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以滚法从枕骨下经风府、大椎、肩中俞滚至肩外俞。

3、拿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单手拿双侧风池穴,再拿两侧肩井穴。

4、按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用拇指分按风池、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

5、摇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住头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颏,轻缓地作小幅度被动环旋活动3次。

②背部经络疏通的注意事项

1、心包经一般为补,夏天心火旺的时候可以逆敲,泻心火。

2、实症为补,虚症为泻。如治小儿近视,为虚症,肝开窍于目,应该泻法敲肝经。便秘,应该泻法敲大肠经。感冒,要泻法敲肺经。

3、肾经任何时候只能补,不能泻。对照上表,应该由下往上敲或者疏通。

4、一些深入肌肤的穴位,即使补法也要用力按。如足三里,风池,昆仑。

5、胆经多从上往下敲,用补法。但在大腿部肌肉发达,补法也是得用力,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等穴位要用一定的力度敲击。过了膝盖,从阳陵泉开始往下要手法略轻。

经络是什么?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随着冶炼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的传输渠道。

按摩五个经络养五脏 肝经主治脾虚泄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逐渐融入到生活当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平常也会通过一些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经络就是其中一种,中医经络养生历史悠久,到现在被人们传承使用,给人们提供了方便,通过对一些经络的按摩,可以帮助你我们防治各种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全身有多少条经络


每个人的身体结构都是不同的,而且每个人的身体会有很多条经络组成。人的骨骼和身体的肌肉都是由经络组成的,所以经络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体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由于外界原因的影响。所以人们应该注意调理自己的一些身体经络,防治疾病发生。全身有多少条经络呢?

1、人体有多少条经脉

人体内经脉一般可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西藏密宗功家所描述的中脉,十二经脉是指胆经,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这十二条经脉,此十二经脉连接了人体内,心肺肝脾肾,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等五脏六腑之正气,并使按十二时辰的变化,自然而然的周天运转,其实这十二经络,在每一个正常的人体内都是连通的。

2、人体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3、人体经脉的走向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部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灵枢。逆顺肥瘦》中的说法:“手之三阴,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与手三阳经相交;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与足三阴经相交;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与手三阴经相交,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推背部膀胱经的作用


在人体上分布着很多经脉,而在每一条经脉上又分布着很多穴位,因此不少人在去推拿按摩的时候,推拿技师和按摩技师都会着重按压这些穴位来达到缓解人体疲劳的目的。膀胱经就是人体经脉中的一个重要经脉组成部分,而在膀胱经上又分布着很多人体重要的穴位。那么如果推背按压膀胱筋经的话,又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

膀胱经上的穴位最多,有67个,而且,膀胱经的主要部分都在人体的后部——后背和腿后侧。

同时,膀胱经又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毒通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剌激膀胱经,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把人体的废物从尿液中排出去。

膀胱经是掌握尿液和汗液这两条通道的,所以膀胱经一定不能被堵住。

1、治包括近视在内的任何眼疾:

按揉晴明穴。膀胱经的走向是从头开始的,然后沿着头后边一直到脚外侧小趾边缘的至阴穴。睛明是它的第一个穴。

2、治眼睛方面的疾病和热症:

揉攒竹穴。攒竹穴在眉毛边上。

3、通鼻窍、治眼疾、头痛、癫痫:

用10个手指肚每天梳头上的膀胱经50次。

4、明目醒神、降血压、防治颈椎病、感冒:

揉天柱穴。揉的时候不用多想,揉到酸痛点就行了。

5、治咳嗽老不好、心里发憋、心血管问题、胃痛、肝胆问题、腰酸腰痛:

按后背傍胱经上的相应穴位。 往背上走有众多穴位,它们都在后背中线旁开1.5寸和3寸的地方。

后背这些俞穴太多,我们用不着去仔细地区分,先找最痛的点多揉就行了。

6、治疗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揉八髎。腰部往下还有好多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边4个,右边4个,共8个,通常叫八髎,主要在裤腰的下缘和尾骨尖中间这一段旁开2-3厘米处。

7、排毒减肥、治腰背痛、脑后头痛、足跟痛:

压委中、委阳穴。委中穴在膝盖窝里这块儿。揉委中穴时,要用大拇指点到穴上去,另一只手脚腕往下压它,不用使颈揉,点住它就行了。我们平时只要有腰痛,压委中效果就会特别明显。

8、治腰痛、座骨神经痛、痔疮:

揉承山穴。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缘,找的时候,要把脚后跟翘起来,这样,小腿肚子就形成一个窝儿,这个穴位就在这个窝儿里。

9、治慢性腰痛立竿见影:

揉飞扬穴。飞扬穴在承山穴斜下1寸的位置。

10、治感冒、膝盖发凉、血压高、眼睛酸湿、老花眼、腰腿痛、足跟痛、足跟裂:

从飞扬穴一直推到昆仑穴。昆仑穴在外踝骨后缘这块儿,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穴位。

11、治腿抽筋、癫痫、身上老发紧:

揉申脉穴。申脉穴在脚外踝下缘,不太好揉,但用食指指节硌的方法一下就容易找到

12、治鸣、头痛、防感冒、通鼻窍、防止脚寒凉:

揉金门到足通谷这一段膀胱经。

13、正胎位:

艾灸至阴穴。至阴穴在小脚指旁边,是膀胱经上的最后一个穴位。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